近视矫正对矫正前后立体功能的影响

近视矫正对矫正前后立体功能的影响

一、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向爱群,杜凯旋,吴小影,尹叶薇,傅艳燕,卢颖,傅秋满,胡涂,李元君,文丹[1](2021)在《高度近视SMILE和FS-LASIK术后早期局部调节和中枢视感知觉功能变化》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早期双眼调节功能和视感知觉功能的变化及差异。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行SMILE和FS-LASIK手术的患者60例(120眼),其中SMILE组35例(70眼),FS-LASIK组25例(50眼)。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调节功能(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活度)和视感知觉功能(知觉眼位、注视稳定性、精细立体视)。用t检验、Wilcoxon检验或λ2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Kruskal-WallisH或λ2检验进行组内不同时间点间比较。结果: SMILE组正相对调节术后1、3个月较术前提高(P<0.05),单、双眼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术后1、3个月均较术后1周提高(P<0.05),术后3个月单眼调节幅度高于术前(P=0.028)。垂直眼位、5 m精细立体视术后1、3个月较术前提高(P<0.05)。FS-LASIK组正相对调节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提高(P=0.02),术后3个月较术前、术后1周提高(P<0.05),单、双眼调节幅度术后3个月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提高(P<0.05),单、双眼调节灵活度术后1周低于术前(P<0.05),术后1、3个月较术后1周提高(P<0.05),且在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5 m精细立体视术后3个月较术后1周提高(P<0.05)。组间比较:FS-LASIK组术前双眼调节幅度(t=-2.067,P=0.043),术后1个月负相对调节(t=-3.181,P=0.03)及术后3个月单眼调节幅度(t=-2.126,P=0.036)高于SMILE组,而术后1周正相对调节(t=-2.249,P=0.028)、单眼调节灵活度(t=3.013,P=0.003),术后1个月双眼调节幅度差值(t=3.031,P=0.004)小于SMILE组。FS-LASIK组术后1周、1个月2.5 m精细立体视和5 m精细立体视,术后3个月5 m精细立体视等级总体低于SMILE组(P<0.05)。结论: SMILE与FS-LASIK不仅能改善高度近视双眼局部调节功能,还能改善大脑知觉层面的高级视功能。且SMILE术后早期视感知觉功能恢复快于FS-LASIK。

林翠荣[2](2021)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影响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的视觉矫正效果。方法便利选取自2018年3月—2019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51例,均佩戴角膜塑形镜,比较患者戴镜前后视力与屈光参差度、三级视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戴镜1个月后裸眼视力≥1.0眼占90.20%。戴镜后3个月患者UCVA高于戴镜前,屈光参差度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08、29.270,P<0.05)。戴镜后拥有远立体视正常56.86%、融合功能正常90.20%以及同时视正常96.08%明显高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2、15.950、3.991,P<0.05)。戴镜后患者双眼中央角膜厚度均低于戴镜前,且随着戴镜时间延长双眼中央角膜厚度随之下降,高度数眼中央角膜厚度小于低度数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患者双眼眼轴长度均高于戴镜前,高度数眼眼轴增长长度大于低度数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6个月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戴镜前,戴镜后1年低于戴镜前,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改善其双眼视觉功能。

刘惠东,柯建林,黄准,龚莉莉[3](2021)在《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对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在采用角膜塑形镜对于患者进行单眼近视矫正的过程中,对于其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眼近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框架眼镜治疗组与角膜塑形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矫正前的屈光度基本无差别(P>0.05),患者矫正后1d、7d、30d、90d、1年框架眼镜治疗组的矫正前后屈光度明显高于角膜塑形治疗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单眼近视矫正的过程中,采用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相对于框架眼镜矫正而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

邓恩俐[4](2021)在《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视觉敏感度及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视觉敏感度及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8例(患眼126只)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患眼62只)和观察组44例(患眼64只)。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视觉对比敏感度、立体视功能、屈光度、眼压及眼轴长度。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视觉对比敏感度、屈光度、眼压均高于对照组,眼轴长度长于对照组,矫正幅辏和矫正分开范围大于对照组,矫正近立体视锐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可显着改善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的视觉敏感度及立体视功能,同时可控制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眼压及眼轴长度,值得推广应用。

徐梦影[5](2020)在《近视欠矫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关于近视,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人群中“根深蒂固”。主要表现为近视欠矫,即近视不戴眼镜或不常戴镜,近视度数高而戴镜度数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keratomileusis,FS-LASIK)因安全性、可靠性、可预测性[1,2]和稳定性[3],成为越来越多近视患者的选择[4],尤其是那些不愿戴镜的患者。然而,该类近视欠矫患者术后早期,部分主诉不同程度不适,如视近疲劳,视近不能持久等视觉质量下降的现象。双眼视功能是评价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文献表明,角膜屈光手术后,术前近视足矫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多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改善,视近不适的症状有所缓解,视觉质量提高。术前近视欠矫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如何变化,能否恢复到正常水平,研究甚少。本研究将对近视欠矫患者FS-LASIK手术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进行观察,并对FS-LASIK手术对双眼视功能的改善关系进行研究,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来我院进行FS-LASIK治疗的长期近视欠矫患者94例,年龄18~30岁。将满足屈光手术术前检查要求,满足入选标准的近视欠矫患者纳入研究。采集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眼镜配戴情况等。按屈光手术检查流程进行系统检查。双眼视功能采用睫状肌麻痹下客观电脑验光后进行主观验光的结果作为双眼视检查时的附加屈光度,眼前5 m为远测试距离,眼前40 cm为近测试距离。推进法检查调节近点;使用反转拍检查单、双眼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ve facility,AF);综合验光仪查正负相对调节(positive/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NRA);马氏杆法+三棱镜测定远近的斜视度;同视机检测远立体视。检查中定性结果以正常、异常进行记录,定量结果记录具体数值。结果:术后两周与术前比,调节近点、单眼AF及PRA的检查值异常数增加,NRA的检查值趋于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717,P<0.001)。术后四周与术前比,调节近点的检查值趋于术前水平,单眼AF、PRA的检查值恢复至术前水平,NRA的检查值趋于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965,P<0.001)。术后三个月与术前相比,调节近点的检查值恢复至术前水平,单眼AF、PRA的检查值优于术前,NRA的检查值趋于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799,P<0.001)。双眼AF于术后三个月出现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6,P<0.001)。远近眼位变化在各阶段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自术后四周起,远立体视异常人数较术前减少,结果改善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5,P=0.000;χ2=28.076,P<0.001)。结论:1.通过FS-LASIK方法矫正,对于术前近视欠矫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具有改善作用。2.术前近视欠矫对患者FS-LASIK术后早期(三个月)的调节功能有影响。3.FS-LASIK手术对近视欠矫患者的隐斜视程度没有影响。4.FS-LASIK术后四周起,近视欠矫患者的远立体视功能开始改善。

刘阳阳[6](2017)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矫正视力到达1.0时弱视患者的远、近立体视觉,探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双眼视力矫正均达1.0弱视患者共247例,屈光不正性弱视11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84例,斜视性弱视30例,形觉剥夺性弱视17例。根据初诊时矫正视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图测定近立体视,近立体视锐度按照15″60″、80″200″、400″3000″分为中心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三组,统计各类型、不同程度中心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人数,比较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在三组中近立体视锐度有无统计学意义。同视机测定远立体视,按照存在、不存在,分别记为阳性(+)、阴性(-)两组,统计各类型、不同程度弱视两组人数,比较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远立体视觉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类型与立体视觉的关系:屈光不正性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存在率最高,占60.34%,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占47.61%,斜视性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占26.67%,形觉剥夺性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占29.41%。斜视性弱视周边立体视锐度存在率最高,占33.33%,形觉剥夺性弱视周边立体视锐度占29.41%,屈光参差性弱视周边立体视锐度占15.48%,屈光不正性弱视周边立体视锐度占8.62%。4种类型弱视近立体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22.48,P<0.05)。4种类型弱视远立视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2=2.939,P>0.05)。(2)各类型中不同程度与立体视觉的关系: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轻度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存在率最高,占59.46%,中度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占40.00%,重度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占17.24%,重度弱视周边立体视视锐度存在率高,占62.07%,中度弱视周边立体视锐度占40.00%,轻度弱视患者周边立体视锐度占18.92%。3种程度弱视近立体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14.84,P<0.05)。3种程度远立体视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2=3.024,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中轻度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存在率最高,占66.67%,中度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占32.35%,重度弱视中心立体视锐度占25.00%,重度弱视周边立体视视锐度存在率高,占50.00%,中度弱视周边立体视锐度占14.70%,轻度弱视患者周边立体视锐度占16.67%。3种程度弱视近立体觉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2.970,P<0.05)。3种程度远立体视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2=0.272,P>0.05)。结论:(1)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对近立体视影响不同,而远立体视无明显差异。(2)屈光不正性弱视近立体视觉恢复最好,其次是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主要为周边立体视。(3)弱视程度越轻,近立体视恢复越好。

邢秀丽[7](2017)在《附加+0.75D对近视调节、聚散和立体视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视防控成为热点。目前的研究针对在全矫的状态下附加正镜控制近视进展,主要是通过降低调节滞后量来增强调节功能。鉴于调节、聚散、立体视之间不仅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而且是评估双眼视功能的重要指标。为了全面分析附加正镜对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本论文在近视全矫的基础上附加正镜,通过按照不同的分组标准,结合调节、聚散、立体视功能三方面综合研究附加+0.75D对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探讨其对防控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方法(1)受试者分组:选取98名身心健康的受试者,按照两种分组标准进行分组:(1)根据屈光度数,将受试者分成正视组(EMM组),轻度近视组(LOM组),中度近视组(MOM组)。(2)根据眼位结合Morgan标准值,将受试者分成正位组(N组),外隐斜组(EXO组),内隐斜组(ESO组)。(2)附加正镜度数的选取:通过预实验,为避免受试者出现调节超前,选取+0.75D附加镜度数。(3)调节功能检查与评估:用综合验光仪的正负球镜配合近视力卡、开放视野红外线全自动电脑验光仪、翻转拍配合近用卡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了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的测定,并计算出调节滞后量和调节波动值,评估受试者的调节能力。(4)聚散功能检查与评估:用综合验光仪的旋转棱镜进行了负融像性聚散和正融像性聚散的测定,评估双眼视功能中的合像(融合)功能。(5)立体视功能检查与评估:应用Titmus立体图配合偏振眼镜进行立体视锐度检查,评估受试者的立体视功能。(6)视疲劳评估:结合视疲劳情况研究附加正镜对调节、聚散、立体视的作用。研究结果(1)按照不同屈光度分组结果如下:(1)调节功能:在全矫状态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研究发现调节幅度和调节波动存在负相关关系。全矫状态下三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量均高于正常值,其中LOM组的调节幅度最差,调节波动值高。附加+0.75D后,三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量均降低到正常值以内,LOM组和MOM组的调节波动降低;调节滞后的降低量与全矫时的调节滞后量成正相关关系。(2)聚散功能:全矫状态下,LOM组的正融像聚散能力最差。附加+0.75D后,EMM、LOM组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减小,LOM组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增大。(3)立体视:全矫状态下,三组的立体视锐度无差异。附加+0.75D后,EMM组、LOM组、MOM组的立体视锐度均增强。(4)视疲劳:全矫状态下,LOM组和MOM组视疲劳比EMM组严重。附加+0.75D后,EMM组、MOM组的视疲劳情况缓解,LOM组视疲劳程度加深。(2)按照不同眼位分组结果如下:(1)调节功能:全矫状态下,三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均高于正常值,ESO组的调节滞后量最高,调节波动量大。附加+0.75D后,三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量降低到正常值以内、调节波动量下降;调节滞后的降低量与全矫时的调节滞后量成正相关关系。(2)聚散功能:全矫状态下,EXO组大于ESO组负融像性聚散范围,ESO组大于EXO组正融像聚散范围。附加+0.75D后,N组、ESO组正融像性聚散范围减小,N组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增大。(3)立体视:全矫状态下,三组的立体视锐度无差异。附加+0.75D后,N组、EXO组、ESO组的立体视锐度均增强。(4)视疲劳:全矫状态下,ESO组视疲劳情况严重。附加+075D后,N组、ESO组无变化,EXO组的视疲劳程度加深。研究结论(1)附加+0.75D后,受试者的调节功能和立体视功能得到提高,提示+0.75D对聚散储备量足够的人是合适的正镜附加度数。(2)根据两种分组标准得到结论如下:(1)根据屈光度数分组,全矫状态下,LOM组的调节功能和聚散功能差。附加+0.75D后三组的调节功能加强、聚散功能降低,LOM组出现视疲劳症状。提示长期处于附加状态可能会导致调节和聚散储备力下降,因此附加正镜后要定期复查视功能。给予附加时要检查受试者的调节储备和正融像性聚散储备能力,对于调节储备和正融像性聚散储备少的人,慎用附加正镜来控制近视进展。(2)根据眼位分组,全矫状态下,ESO组调节功能差,有视疲劳症状。附加+0.75D后EXO组调节能力提高,聚散功能下降,出现视疲劳症状,而ESO组调节功能提高、聚散功能仍然较强。提示内隐斜是近视发展的高危人群,可通过附加正镜防控近视进展,EXO组可在正融像性聚散储备量正常的基础上利用附加正镜控制近视进展。(3)本论文提出从调节、聚散、立体视三个方面综合评估附加+0.75D对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提出附加正镜控制近视进展具有人群选择性。通过两种分组方式综合分析,发现对内隐斜、高调节滞后、高调节波动、立体视锐度差,且具备足够调节和正融像性聚散储备的人群更适合配戴具有近附加(视近时附加正镜)作用的眼镜来控制近视进展。

童奇湖,陆勤康,王惠云,王红婷,张元钧,王盛展,孙艳丽[8](2017)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后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方法选择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48例(90眼),其中高度屈光参差组32例(60眼),重度屈光参差组16例(30眼),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结果术前屈光参差程度(4.75±2.83)D,术后为(0.35±0.15)D。SBK术后6个月84眼裸眼视力达到1.0或以上,较术前戴框架眼镜的78眼明显提高。术前戴框架眼镜的正常立体视、异常立体视和立体视盲分别为15、15和18例,而SBK术后6个月正常立体视、异常立体视和立体视盲分别为28、14和6例;SBK术后6个月的近立体视明显优于术前戴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屈光参差组近立体视明显优于重度屈光参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BK有助于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近立体视的建立。早期干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戴镜习惯,有助于患者近立体视的建立。

李林,张丽军,郭梦瑶[9](2016)在《近视患者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视功能的改变》文中提出近视已经成为人类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据报道,我国儿童近视发病率达到73.1%[1],由于学业繁重以及电子产品普及造成的户外活动减少,我国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已位居世界第二[2]。对近视的矫正手段最常见的为配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及激光手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国外有学者将准分子激光技术应于近视矫正[3],而在90年代,Pallika等提出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4,5]来治疗近视,国内外

杨亮,胡础图,刘密密,项凯,萨楚拉,芳原草,其其格[10](2014)在《立体视觉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立体视觉是来自双眼视觉的深度感,是双眼视觉的最高形式,是出生后获得的。立体视觉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基础上的高级双眼视功能。立体视觉随着眼的发育而发育,是出生后逐渐发育完善的。立体视的判定受检查距离、视力、年龄、红绿眼镜、斜视弱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斜视弱视是最重要的原因。立体视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斜视、弱视的筛选,选择斜视手术的时机及术后评估。

二、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戴镜前后视力与屈光参差度比较
    2.2 患者戴镜前及戴镜后3个月三级视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3 患者戴镜前后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3 讨论

(3)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对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判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5个时间段的屈光度变化对比
    2.2 两组患者矫正后立体视对比
3 讨论

(4)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视觉敏感度及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对比敏感度的比较
    2.2 两组立体视觉功能的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屈光度、眼压及眼轴长度的比较
3 讨论

(5)近视欠矫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近视患者 LASIK 手术后视觉质量的分析
    1.1 视觉质量对LASIK手术效果的影响
    1.2 双眼视异常的概念
    1.3 双眼视异常的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1.3.1 调节不足
        1.3.2 调节过度
        1.3.3 集合不足
        1.3.4 集合过度
    1.4 常见双眼视异常的诊治
    1.5 角膜屈光手术术后常见的双眼视异常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1.5.1 调节幅度
        1.5.2 正负相对调节
        1.5.3 隐斜度和AC/A
        1.5.4 立体视
    1.6 其他影响视觉质量的指标
        1.6.1 波前像差
        1.6.2 对比敏感度
        1.6.3 非球面参数(Q值)
        1.6.4 眼内散射
        1.6.5 连续性功能视力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前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入选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实验设备
        3.1.4 手术方法
    3.2 检查项目与方法
        3.2.1 调节近点的测定
        3.2.2 调节灵敏度的测定
        3.2.3 正负相对调节的测定
        3.2.4 隐斜视的测定
        3.2.5 远立体视的测定
    3.3 评价指标
    3.4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FS-LASIK术前术后早期调节近点变化的比较
    4.2 FS-LASIK 术前术后早期单眼、双眼调节灵敏度变化的比较
    4.3 FS-LASIK术前术后早期NRA和 PRA变化的比较
    4.4 FS-LASIK术前术后早期远、近距离眼位变化的比较
    4.5 FS-LASIK术前术后早期远立体视变化的比较
5 讨论
    5.1 FS-LASIK手术对近视欠矫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
    5.2 FS-LASIK手术对近视欠矫患者眼位的影响
    5.3 FS-LASIK手术对近视欠矫患者远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5.4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5.5 展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个人简历

(6)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检查设备
        2.2 检查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不同类型弱视与近立体视觉的关系
    2.不同类型弱视与远立体视觉的关系
    3.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与近立体视觉的关系
    4.不同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与远立体视觉的关系
    5.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性弱视与近立体视觉的关系
    6.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性弱视与远立体视觉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附加+0.75D对近视调节、聚散和立体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调节和聚散的相互作用机制
        1.1.2 调节、聚散对立体视的作用
        1.1.3 近附加镜对调节功能作用的研究现状
        1.1.4 近附加镜对辐辏的研究现状
        1.1.5 近附加镜对立体视功能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二、原理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受试者入组条件及分组
        2.2.1 受试者入组条件
        2.2.2 受试者分组
        2.2.3 实验环境
    2.3 附加正镜度数的选取方法
    2.4 调节功能的检查
        2.4.1 应用负球镜法进行调节幅度检查
        2.4.2 应用开放视野红外线全自动电脑法仪检查调节反应
        2.4.3 调节滞后的计算
        2.4.4 调节波动的计算
        2.4.5 调节灵敏度的检查
    2.5 聚散功能检查
    2.6 立体视功能检查
    2.7 评估附加+0.75D对视觉感受的作用
    2.8 统计方法
三、结果
    3.1 附加+0.75D对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调节功能的作用结果
        3.1.1 全矫状态下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的调节功能
        3.1.2 附加+0.75D降低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
        3.1.3 附加+0.75D降低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的调节波动
        3.1.4 附加+0.75D后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调节灵敏度无变化
    3.2 附加+0.75D对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聚散功能的作用结果
        3.2.1 全矫状态下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的聚散功能
        3.2.2 附加+0.75D降低EMM组和LOM组受试者的聚散功能
    3.3 附加+0.75D对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立体视功能的作用结果
        3.3.1 全矫状态下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的立体视功能
        3.3.2 附加+0.75D增强不同屈光度组受试者的立体视锐度
    3.4 附加+0.75D对不同眼位组受试者调节功能的影响
        3.4.1 全矫状态下不同眼位组受试者的调节功能
        3.4.2 附加+0.75D降低不同眼位组受试者的调节滞后
        3.4.3 附加+0.75D降低EXO组和ESO组受试者的调节波动
        3.4.4 附加+0.75D后不同眼位组受试者调节灵敏度无变化
    3.5 附加+0.75D对不同眼位组受试者聚散功能的作用结果
        3.5.1 全矫状态下不同眼位组受试者的聚散功能
        3.5.2 附加+0.75D降低N组和ESO组受试者的聚散功能
    3.6 附加+0.75D对不同眼位组受试者立体视功能的作用结果
        3.6.1 全矫状态下不同眼位组受试者的立体视功能
        3.6.2 附加+0.75D后不同眼位组受试者的立体视功能增强
    3.7 附加+0.75D对近视视疲劳程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附加+0.75D后调节功能加强
        4.2.2 附加+0.75D对近视聚散功能的影响
        4.2.3 附加+0.75D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
        4.2.4 附加+0.75D对视疲劳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的总结
    5.2 论文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调节和离焦对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2.2 手术方法
    1.3 立体视锐度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患者视力变化
    2.2 手术前后患者双眼近立体视比较
    2.3 不同屈光参差组患者手术前后近立体视比较
3 讨论

(9)近视患者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视功能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 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原理
2 LASIK与对比敏感度
3 立体视
4 LASIK术后眼位, AC/A
5 LASIK术后调节功能及视疲劳

(10)立体视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视觉的发育过程
    1.1 发育的早期
    1.2 发育的敏感期
    1.3 发育的成熟期
2 立体视觉的分类
3 立体视觉的检查方法
    3.1 近距离立体视觉
        3.1.1 Titmus立体视图
        3.1.2 TNO立体视图
        3.1.3 Frisby立体视板
        3.1.4 颜氏数字化立体视图
        3.1.5 Lang立体视检查
        3.1.6 Randot立体视检查
    3.2 中距离立体视觉
        3.2.1 相位差双眼视轴测量
        3.2.2 计算机软件立体视检查
    3.3 远距离立体视觉
        3.3.1 哈瓦德-多尔曼深径觉计
        3.3.2 同视机检查
        3.3.3 应用随机点模式的投影式立体视检查法
4 影响立体视觉检查的因素
    4.1 检查距离
    4.2 视力
    4.3 年龄
    4.4 红绿眼镜
    4.5 斜视和弱视
    4.6 屈光不正
    4.7 屈光参差和双眼不等像
5 展望

四、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度近视SMILE和FS-LASIK术后早期局部调节和中枢视感知觉功能变化[J]. 向爱群,杜凯旋,吴小影,尹叶薇,傅艳燕,卢颖,傅秋满,胡涂,李元君,文丹.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08)
  • [2]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影响的分析[J]. 林翠荣. 中外医疗, 2021(19)
  • [3]角膜塑形镜矫正单眼近视对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影响[J]. 刘惠东,柯建林,黄准,龚莉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07)
  • [4]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视觉敏感度及立体视功能的影响[J]. 邓恩俐. 中国当代医药, 2021(02)
  • [5]近视欠矫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变化的研究[D]. 徐梦影.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20
  • [6]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D]. 刘阳阳. 青岛大学, 2017(02)
  • [7]附加+0.75D对近视调节、聚散和立体视作用的研究[D]. 邢秀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8]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J]. 童奇湖,陆勤康,王惠云,王红婷,张元钧,王盛展,孙艳丽. 浙江医学, 2017(04)
  • [9]近视患者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视功能的改变[J]. 李林,张丽军,郭梦瑶.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10)
  • [10]立体视觉的研究进展[J]. 杨亮,胡础图,刘密密,项凯,萨楚拉,芳原草,其其格. 医学综述, 2014(11)

标签:;  ;  ;  ;  ;  

近视矫正对矫正前后立体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