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新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震[1](2021)在《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如何发展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关键,也是实现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自2016年以来,不管老牌知名车企还是新兴后起之秀,都将企业的发展瞄向了新能源、互联网+、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方向,“Google+菲亚特”、“Intel+宝马”、“腾讯+蔚来”、“阿里巴巴+小鹏”、“百度+车和家”,跨界融合成为了汽车行业新常态,互联网与汽车企业的合作也多以车载APP和移动APP为突破口,打造价值生态系统,新能源汽车企业生态战愈演愈烈。由于新能源汽车大量使用了高新科技,生产成本难以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因此,汽车厂商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商业模式构建上来。已有研究表明,商业模式的落后,只能让优秀的技术停留在技术层面,不能使公司产品在生态层面影响市场的走向。云经济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企业也积极利用科技优势来构建生态商业模式,关于生态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问题也成为价值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国际前沿问题,该问题的研究焦点之一为:有学者认为生态商业模式能够通过跨界和扩张,有效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势必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栖息于生态系统,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跨界和扩张虽然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但通过跨界和扩张获得新顾客的成本要远超企业维护现有价值活动的成本,将会影响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围绕学者们关注的这一焦点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建模、扎根理论、问卷调查、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价值生态系统理论、商业模式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及品牌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逐层递进式的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结构维度如何表征?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是否有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机理如何?通过对以上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本文明确了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结构维度、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机理,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其一,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建模,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研究资料的初始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结构和价值生态系统扩张两个理论模型,其中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结构理论模型包括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四个维度;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理论模型包括价值分蘖和价值衍生两个维度。根据扎根理论扎得的理论模型,开发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测量量表和价值生态系统测量量表,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了两个量表的结构维度,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两个量表的构思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研究结果表明,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理论模型由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四个维度构成;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理论模型由价值分蘖和价值衍生两个维度构成。其二,本文对2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消费者群体进行了问卷调研,并得到624份有效问卷,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验证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之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技术,验证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四个维度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对品牌竞争力有显着的直接影响作用。其三,通过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Hayes检验,进一步研究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对品牌竞争力的正向影响作用需要通过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间接的影响品牌竞争力。(2)价值生态系统扩张不能够正向调节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但能够正向调节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与顾客感知价值的关系。(3)价值生态系统扩张也不能通过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从而间接正向调节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本文主要的理论贡献包括:(1)通过扎根理论构建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理论模型能够更加贴切的体现并描述出云经济背景、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构成的价值活动新特征,拓展了已有的关于企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板图,深化了对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的认知。(2)通过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各维度对品牌竞争力强弱的影响,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中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需要通过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从而对品牌竞争力起到影响,此外,价值生态系统的扩张并不能显着调节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与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李瑞萍[2](2020)在《我国民营教辅企业的转型探索研究 ——以志鸿教育、世纪金榜、曲一线的转型探索为例(2014-2019)》文中指出民营教辅企业在我国出版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统计,我国教辅的营收占出版业的60%,且70%以上的教辅由民营图书公司出版发行。尽管民营教辅企业在四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但在2014年前后面临许多新情况:首先,受到新政策影响。我国2012年颁布了“教辅新政”,其中教辅评议制度和“一科一辅”制度对民营教辅的发行模式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2014年和2016年我国分别发布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十三五”时期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出版企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2014年后高中实行“3+3”高考选科模式,2016年,教育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逐步在全国启用,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新版高中各科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辅的内容和种类随之改变。其次,2014年后,在线教育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教辅的使用群体,同时教辅行业也存在着盗版侵权、打价格战等不规范竞争现象。最后,民营教辅企业自身也存在产品同质化、缺少高素质人才、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民营教辅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进行了积极的转型探索,很多方面已具有企业转型的特征。本文首先梳理了四十年来民营教辅书业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接着以志鸿教育、世纪金榜、曲一线等民营教辅企业为代表,通过实地调研,对2014—2019年我国民营教辅企业的转型探索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企业转型探索的具体表现是更新发展理念、拓展业务经营范围、研发数字产品、开拓线上营销渠道、变革管理模式。企业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有受国家政策影响、新产品和业务的竞争优势小、盈利模式不明确、转型的资金供应不足、市场竞争不规范、管理理念滞后。解决企业转型问题的办法是国家要加大对民营教辅企业的政策支持,企业要加大转型的投入、提升新产品和业务的优势、优化营销方式、更新管理理念、借鉴国外教育出版企业转型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数字化、多元化仍是当前我国民营教辅企业的转型方向,民营教辅企业应继续进行转型探索,提高竞争力、优化盈利模式,实现长远发展。
张小娟[3](2015)在《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智慧城市是近几年进入人们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城市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学术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型构建进行了形态各异的探索性分析。围绕“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来源出发,结合城市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等剖析了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系统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中的共词分析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了智慧城市的主要构成维度,通过规范的理论分析,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最后结合本文关于智慧城市系统理论的探讨对广州智慧城市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通过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是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向,以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为重要手段,通过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推进城市的创新运作,进而实现城市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运行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以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智慧城市系统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在城市情境中的良好耦合,推动城市发展全面优化的城市系统形态。(2)智慧城市系统是由各类要素或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它的要素主要包括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和空间系统五个子系统。从结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系统具有特定的层次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它具有复杂程度由低到高的物理层、活动层、战略层三大层次。(3)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刻画了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构成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表达了不同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它通过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大子系统以及战略层、活动层、物理层三大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探索性地研究分析了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要素与结构,形成了一些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2)结合规范的理论分析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并详细地分析了系统模型中的结构关系,揭示了智慧城市系统形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机制。(3)发展了城市系统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从战略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系统、空间系统五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城市系统。
胡霞[4](2013)在《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并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已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也成为企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已刻不容缓。然而,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及管理领域的简单应用,它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只有深刻把握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才会卓有成效。因此,确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企业信息化的时代要求进行阐述,指出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了选题的背景,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具体目的和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整理,进而确定了研究目标和内容,为论文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以发展的观点,首先界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定义、要素、内容和特征,以及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括和比较,分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阶段瓶颈和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同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述评;在此基础上,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对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分类及构成结构,从市场、企业自我、外部环境等视角深入研究了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动因问题。第三,对企业信息化驱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样化模式,本文进行了归纳,从推力驱动主导和拉力驱动主导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并剖析了二者与企业特质的内在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驱动的特点,采用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企业信息化驱动系统的动力问题进行了模型构建和系统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深入评价。第四,在对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模式的选择,从企业运营的角度,从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下的制造模式、生产模式和加工模式的选择来论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从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下的设计制造集成、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网络化等模式来论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式的选择问题;从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下的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整体引进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等模式选择来论述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问题。第五,在对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与模式选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鉴于企业信息化驱动的渐进性,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选择的时滞性,同时,企业信息化驱动进程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之间存在的虚拟和现实的概念漂移问题,本文采用了数据流概念漂移的方法对其进行实验仿真,弥补以往方法对此问题实证评价和实验仿真的不足,借助人工智能和支持向机实时动态测评的优点,有效的克服了“森林覆盖”型样例数据集多层数据之间互相无法对比的难题,实现了对企业信息化驱动及其模式选择问题的有效仿真。最后,结合全文的研究,在明确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原则的基础上,从企业文化革新、信息技术人员设定、基础工作规范和硬软件平台建设等方面构建其内部基础环境建设策略;从加强政府科技推广、优化政府信息产业发展及提高政府信息服务等方面构建其外部宏观策略,进而形成完整的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适应性对策体系。
赵彦桥[5](2013)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并改造着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运营和业务开发等各个环节。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鉴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选择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主题,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首先,通过参考相关文献,阐述了国内外信息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状况。引入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分析、探讨了当前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实现手段;具体通过研究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相关信息化软件等在企业中的运用,从理论层次上,多角度、多方位的论述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理论。其次,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结合企业当前所处的经济体制、市场格局和产业政策,重点分析其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证实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基于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宏观上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做整体的设计和分析。遵循“统一平台化”、“数据集中化”、“业务模块化”的管理理念,构建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最后,通过企业案例——Jckon公司的信息化方案设计和实施,来深入探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之路:将公司信息化构架划分为外部服务、内部管理和基础建设三大信息化模块;采用SOA模式的信息集成技术将B2B交易平台、ERP和CRM等信息化子模块统一到一个整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并从逻辑结构上逐层研究和分析。基于以上设计方案,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归纳得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实施效果及风险评估。
李娜[6](2012)在《电子商务时代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普及,让人不得小觑,其对企业管理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必须要适应形势,做出改变,否则给企业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计的。财务管理工作应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与进步,以此推动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经济发展。通过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的系统研究,使得企业能够合理运用财务管理模式,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带动自身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展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探寻适应这一新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通过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以及新环境下的创新,对财务理论的持续发展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而本文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财务管理模式方面的文献进行文献综述,之后在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比较,发现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要落后于国外;而这方面的研究也都还局限于理论方面,对实践分析还是不多,并且理论框架也并未打好。因为是以电子商务为背景,在第二部分就先对电子商务进行理论概述,在此章节中有参考关于国外对电子商务的一些看法和改进,相信国内的电子商务在不久会有更快速的发展。之后介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其不适应性,从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内容的改变讲述电子商务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影响。第三部分就电子商务下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动态性进行讨论,以网络财务和企业资源规划这两种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做主要介绍,接着描述在电子商务下财务管理的动态性,最后给出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策略。第四部分对电子商务下动态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运用性研究,主要从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和网络财务软件系统两个方面,其中运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点明当前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系统的实施。最后一个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对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鞠桂玲[7](201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是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网络化数字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一种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这种网络商务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工业社会的商务流程、管理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革新。从电子商务会计的角度出发,总结了电子商务会计在当代经济贸易中的特点及审计方法,并从社会角度出发考察了当前电子商务会计存在一些问题及漏洞。电子商务会计作为会计行业中一个新兴的职业,它不仅加强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协作关系,同时也使会计的工作跟业务的协同性有很大的提高。在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电子商务又催生了新兴的信息处理模式,比如电子文表、电子账簿、电子财务报表等,这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从研究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入手,分析了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从而研究会计学在新兴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特点与变化,并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对会计环境、会计法规、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账基础等的影响和冲击,来揭示在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理论与实务所面临的新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对象产生了巨大的重聚。二:电子商务拓展了会计学的一些相关概念。从资产的定义、形成到认定,负债的构成条件、形式,以及所有者的权益和发展的创新等,都对会计理论产生了深刻的拓宽效应。三:电子商务催生了新的会计准则。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网络经济必然是发案的一个新的方向,一些新的事物、问题,必然对现有的会计理论产生一定的冲击。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制定一个满足当前需求的贸易准则,来满足双方的贸易需求,这就会促进会计准则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
邹国彪[8](2011)在《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已被确立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肩负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不但面临市场需求多样化和竞争主体多元化的考验,而且还要面对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冲击,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已开始运用于图书发行企业流程再造、经营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从战术层次应用向战略层次应用、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和全面应用发展。未来十年是中国图书发行业面临大调整、大变革的十年,这种调整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在图书发行领域的应用。为此,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加大了对信息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和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研究信息技术对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的影响,寻找图书发行界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本论文在界定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业的影响,总结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历史和现状,并从电子商务、数字出版、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希望在中国图书发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在论文中,作者尝试建立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作者认为: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快中国图书发行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宏观层面,需要优化行业管理体系,加强有关法律建设,加大对新型图书发行模式的政策扶持,打造大型图书发行企业集团和加快出版发行行业标准化建设。微观(企业)层面,需要构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制定和执行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在流程再造基础上建立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并迅速介入数字出版物发行。本论文以湖南新华发行集团为典型案例,剖析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介绍他们在ERP系统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数字出版物发行系统建设方面的规划及设想,希望能为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内容结构如下:第1章:引言。阐述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目的和背景,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章: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在对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厘清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包涵的内容,提出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分析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业的影响,总结我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历史与现状。第3章:电子商务在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在这一章中,首先介绍了电子商务定义、内涵和表现形式;然后分析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背景和必要性,介绍图书发行企业电子商务需求;最后就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原则、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4章:数字出版对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与对策。作者在厘清数字出版定义、类型和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了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原因,研究了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开展数字出版物营销的可行性和策略。第5章: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在这一章,就掣肘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提出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为了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流程再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IT规划,重视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同时提出,良好的信息化宏观外部环境和内部信息化管理机制也是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础。第6章:研究结论及局限。在这一章中,提出了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推进,同时对本研究存在的局限进行了说明。
杨正武[9](2008)在《面向Internet时代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必须要进行管理思想上的革命、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上的重组、管理手段上的更新。针对实现以业务流程重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革命和基于组件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手段革命,阐述了组件方法和技术对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优势,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采用组件式的体系结构特点。
王硕[10](2007)在《电子商务概论》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正成为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将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电子商务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实现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电子商务的社会与法律环境要求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与对策等。为了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谈判、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本文共分三篇十一章。第一篇为基础篇,着重介绍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业务模式;第二篇为实务篇,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的业务过程,包括网络营销、交易谈判、支付、订单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第三篇为技术与环境篇,阐述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要求、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本文积极吸取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精选多个案例,并对其得失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在案例选择上,以本土案例为主,并尽可能选自不同的领域。(2)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在内容选取时,参阅了大量相关的科技文献,并与自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教材之中,力争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3)注重学科融合。电子商务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注重将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理解交易过程,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二、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新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新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4 研究目标及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5.3 研究内容 |
2 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 |
2.1 价值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
2.1.1 价值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
2.1.2 价值生态系统的内涵 |
2.1.3 价值生态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研究 |
2.2 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1 商业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2.2.2 商业模式的评价维度及测量 |
2.3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
2.3.1 新能源汽车组织边界研究 |
2.3.2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研究 |
2.4 品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2.4.1 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
2.4.2 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研究 |
2.4.3 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的测量维度 |
2.5 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相关研究 |
2.5.1 生态位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 |
2.5.2 商业模式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
2.6 研究述评 |
2.6.1 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
2.6.2 品牌竞争力研究述评 |
2.6.3 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研究述评 |
3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发展现状 |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3.1.2 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发展与演变 |
3.2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的构成 |
3.2.1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驱动因素 |
3.2.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组织结构特征 |
3.2.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运营机制 |
3.2.4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
3.2.5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 |
4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理论模型 |
4.1 生态型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模型的理论推证 |
4.1.1 生态位理论 |
4.1.2 价值生态系统理论下的价值创造 |
4.1.3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
4.1.4 竞争优势转化理论 |
4.1.5 协同进化理论 |
4.2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扎根理论研究 |
4.2.1 扎根理论的提出及应用 |
4.2.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构成资料收集 |
4.2.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构成资料分析 |
4.2.4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构成要素资料收集 |
4.2.5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构成要素资料分析 |
4.2.6 扎根理论的结果与讨论 |
4.3 理论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
4.3.1 模型构建思路 |
4.3.2 理论模型 |
4.4 变量及研究假设 |
4.4.1 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特征 |
4.4.2 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构成 |
4.4.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直接影响效应 |
4.4.4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 |
4.4.5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调节作用理论分析 |
4.4.6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的理论分析 |
4.4.7 假设汇总 |
5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直接影响研究 |
5.1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竞争优势测度研究 |
5.1.1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初始量表设计 |
5.1.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探索性因子分析 |
5.1.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4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差异性分析 |
5.2 品牌竞争力的测量 |
5.2.1 品牌竞争力测量模型构建 |
5.2.2 品牌竞争力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3 品牌竞争力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与品牌竞争力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1 企业属性控制变量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
5.3.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
5.4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回归分析 |
5.4.1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回归模型构建 |
5.4.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回归模型分析 |
5.5 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 |
6.1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变量的测量 |
6.1.1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变量测量模型 |
6.1.2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6.1.3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调节变量的测量 |
6.2.1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测量量表设计 |
6.2.2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探索性因子分析 |
6.2.3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4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差异性分析 |
6.3 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研究 |
6.3.1 企业属性控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6.3.2 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6.3.3 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影响分析 |
6.3.4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调节效应分析 |
6.4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研究 |
6.5 分析与讨论 |
6.5.1 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分析 |
6.5.2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调节效应分析 |
6.5.3 基于价值生态系统扩张在顾客感知价值中介作用下的调节效应 |
7 蔚来汽车案例研究 |
7.1 易车网分蘖而来的蔚来汽车 |
7.2 蔚来汽车生态商业模式解构 |
7.2.1 价值生态系统下蔚来汽车价值主张模式 |
7.2.2 价值生态系统下蔚来汽车价值创造模式 |
7.2.3 价值生态系统下蔚来汽车价值获取模式 |
7.2.4 价值生态系统下蔚来汽车价值维护模式 |
7.3 蔚来汽车价值生态系统的扩张 |
7.4 蔚来生态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
7.4.1 蔚来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的直接影响 |
7.4.2 蔚来汽车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研究 |
7.4.3 蔚来汽车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调节效应研究 |
7.4.4 蔚来汽车基于顾客感知价值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8.3 管理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
8.3.1 构建价值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 |
8.3.2 利用5G和大数据提升企业价值主张优势 |
8.3.3 打造生态化的价值创造优势 |
8.3.4 提升服务化的价值获取优势 |
8.3.5 增强嵌入化的价值维护优势 |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访谈提纲 |
附录B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优势调研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我国民营教辅企业的转型探索研究 ——以志鸿教育、世纪金榜、曲一线的转型探索为例(201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民营教辅企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民营教辅企业相关政策的研究 |
1.2.3 关于企业转型的研究 |
1.2.4 国外教育类出版企业的发展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民营教辅书业的发展历程及政策变迁 |
2.1 与民营教辅书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变迁 |
2.1.1 出版发行方面的政策变迁 |
2.1.2 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方面的政策变迁 |
2.2 教辅类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 |
2.2.1 2014 年之前的发展历程 |
2.2.2 2014 年之后的发展态势 |
第三章 我国民营教辅企业的转型探索(2014—2019) |
3.1 发展理念的转型探索 |
3.2 业务的转型探索 |
3.2.1 与教育和出版相关的业务 |
3.2.2 其他领域的业务 |
3.3 产品的转型探索 |
3.3.1 数字产品的转型 |
3.3.2 传统纸质图书的转型 |
3.4 发行方式的转型探索 |
3.4.1 线上渠道 |
3.4.2 线下渠道 |
3.5 企业管理的转型探索 |
3.5.1 组织架构的变革 |
3.5.2 制度和人才管理的创新 |
3.5.3 企业文化的更新 |
第四章 我国民营教辅企业转型探索中的问题与困境 |
4.1 政策制约 |
4.2 市场竞争不规范 |
4.3 新产品或业务的盈利能力较弱 |
4.3.1 新产品缺乏竞争优势,质量有待提高 |
4.3.2 新业务发展初期投入大于产出 |
4.3.3 新产品或业务的盈利模式不明确 |
4.4 转型资金投入不足 |
4.5 管理理念滞后 |
4.5.1 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不完善 |
4.5.2 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 |
4.5.3 企业文化落实不到位 |
第五章 我国民营教辅企业的转型建议 |
5.1 国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
5.2 提升新产品和业务的竞争力 |
5.2.1 提高产品质量 |
5.2.2 丰富产品的结构和形态 |
5.2.3 加强对新业务的评估 |
5.3 优化发行与营销方式 |
5.4 更新管理理念 |
5.4.1 优化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5.4.2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
5.4.3 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落实 |
5.5 借鉴国外教育出版企业转型的成功经验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智慧城市的概念综述 |
1.2.2 智慧城市的要素综述 |
1.2.3 智慧城市的模型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 |
2.1.1 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 |
2.1.2 知识城市 |
2.1.3 创新型城市 |
2.1.4 创意城市 |
2.1.5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 |
2.2 系统科学理论 |
2.2.1 系统的一般定义 |
2.2.2 系统的等级与突现 |
2.2.3 系统的通讯及控制 |
2.2.4 系统的综合微观分析方法 |
2.3 城市系统理论 |
2.3.1 城市的含义 |
2.3.2 城市及城市系统的形成 |
2.3.3 城市系统的组成要素 |
2.3.4 城市系统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分析 |
3.1 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分析 |
3.1.1 智慧城市的概念缘起 |
3.1.2 智慧城市与相关概念 |
3.1.3 智慧城市的典型观点 |
3.1.4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
3.1.5 智慧城市的内涵分析 |
3.1.6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
3.2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内涵分析 |
3.2.1 智慧城市的系统隐喻 |
3.2.2 智慧城市系统的概念内涵 |
3.2.3 智慧城市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分析 |
4.1 基于共词分析的智慧城市系统要素构成分析 |
4.1.1 研究设计 |
4.1.2 共词矩阵构建 |
4.1.3 共词矩阵的多元统计分析 |
4.1.4 高频关键词的归类分析 |
4.1.5 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
4.1.6 智慧城市的五大构成维度分析 |
4.1.7 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构成分析 |
4.2 智慧城市的战略系统分析 |
4.2.1 城市战略在城市“智慧”中的必要性 |
4.2.2 智慧城市战略的系统特征 |
4.2.3 智慧城市战略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
4.2.4 智慧城市战略系统的主要内容 |
4.3 智慧城市的社会系统分析 |
4.3.1 社会系统的含义 |
4.3.2 智慧城市社会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3.3 智慧城市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 |
4.4 智慧城市的经济系统分析 |
4.4.1 经济系统的含义与要素 |
4.4.2 智慧城市经济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4.3 智慧城市经济系统的主要内容 |
4.5 智慧城市的支撑系统分析 |
4.5.1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
4.5.2 智慧城市支撑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5.3 智慧城市支撑系统的主要内容 |
4.6 智慧城市的空间系统分析 |
4.6.1 城市空间的含义 |
4.6.2 信息社会时代流动空间的形成 |
4.6.3 智慧城市空间系统的内涵与要素 |
4.6.4 智慧城市空间系统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与模型分析 |
5.1 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分析 |
5.1.1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智慧城市系统结构的层次特征 |
5.1.2 智慧城市系统的物理层分析 |
5.1.3 智慧城市系统的活动层分析 |
5.1.4 智慧城市系统的战略层分析 |
5.2 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构建 |
5.2.1 基于复杂开放系统通信与控制规律的智慧城市系统 |
5.2.2 基于有生命力系统模型的智慧城市系统 |
5.2.3 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描述 |
5.3 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结构关系分析 |
5.3.1 战略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2 社会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3 经济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4 支撑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5.3.5 空间系统视角的结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分析 |
6.1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 |
6.1.1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
6.1.2 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
6.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分析 |
6.2.1 广州智慧城市的战略系统分析 |
6.2.2 广州智慧城市的社会系统分析 |
6.2.3 广州智慧城市的经济系统分析 |
6.2.4 广州智慧城市的支撑系统分析 |
6.2.5 广州智慧城市的空间系统分析 |
6.3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结构分析 |
6.3.1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物理层分析 |
6.3.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活动层分析 |
6.3.3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的战略层分析 |
6.4 广州智慧城市的系统模型分析 |
6.4.1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描述分析 |
6.4.2 广州智慧城市系统模型的应用分析 |
6.5 管理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Go门to门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2.1 企业信息化的相关内涵 |
2.2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2.3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2.4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2.5 小结 |
3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驱动因素研究 |
3.1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3.2 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 |
3.3 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分类与结构 |
3.4 企业信息化驱动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 |
3.5 小结 |
4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驱动机理研究 |
4.1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动力概念模型 |
4.2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理的类型 |
4.3 企业信息化推力主导作用机理 |
4.4 企业信息化拉主导作用机理 |
4.5 小结 |
5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5.1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的框架结构模型 |
5.2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建模的系统方法选择 |
5.3 企业信息化驱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 |
5.4 企业信息化驱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行 |
5.5 小结 |
6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与模式选择分析 |
6.1 信息化驱动与企业信息化整体实现模式的选择 |
6.2 信息化驱动与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
6.3 信息化驱动与企业技术模式的选择 |
6.4 信息化驱动与企业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 |
6.5 小结 |
7 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与模式选择的实证评价研究 |
7.1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7.2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处理 |
7.3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效果的评价模型构建 |
7.4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分析 |
7.5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效果的仿真分析 |
7.6 小结 |
8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适应性对策 |
8.1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原则 |
8.2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内部基础环境建设策略 |
8.3 企业信息化驱动与模式选择的外部宏观策略 |
8.4 小结 |
9 结论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创新 |
9.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 |
2.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内涵 |
2.2 信息化软件及平台的理论基础 |
2.2.1 ERP理论基础 |
2.2.2 客户管理软件CRM |
2.2.3 供应链管理(SCM) |
2.2.4 B2B电子商务平台介绍 |
2.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
2.4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实现手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3.1.1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及特点 |
3.1.2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3.2 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SWOT分析 |
3.2.1 Strength(优势)分析 |
3.2.2 Weakness(劣势)分析 |
3.2.3 Opportunity(机遇)分析 |
3.2.4 Threat(威胁)分析 |
3.3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中小企业信息化方案 |
4.1.1 企业各业务模块的信息化建设 |
4.1.2 统一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的建设 |
4.2 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应用与集成 |
4.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
4.3.1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
4.3.2 中小企业信息化具体实施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小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 |
5.1 Jckon公司简介及行业背景 |
5.1.1 公司简介 |
5.1.2 行业背景 |
5.2 Jckon公司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3 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方案 |
5.3.1 设计原则 |
5.3.2 总体设计与逻辑结构分析 |
5.4 分部信息化设计方案 |
5.4.1 外部服务模块 |
5.4.2 企业内部管理模块设计 |
5.4.3 企业基础建设模块 |
5.5 信息化集成方案 |
5.6 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 |
5.6.1 制定完善的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 |
5.6.2 分阶段计划 |
5.7 信息化实施效果及风险评估 |
5.7.1 信息化实施效益分析 |
5.7.2 风险分析与评估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电子商务时代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
2.1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 |
2.2 电子商务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影响 |
2.3 电子商务下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分析 |
第3章 电子商务下动态财务管理模式 |
3.1 网络财务和企业资源规划 |
3.2 电子商务下财务管理的动态性 |
3.3 电子商务下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
第4章 电子商务下动态财务管理模式 |
4.1 网络财务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
4.2 电子商务下网络财务系统 |
4.3 动态网络财务系统管理软件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点与局限性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概述 |
1.1.2 电子商务 |
1.1.3 电子商务会计系统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子商务会计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需求 |
2.1.1 会计主体假设需求 |
2.1.2 持续经营需求 |
2.1.3 会计分期假设需求 |
2.1.4 货币计量假设需求 |
2.2 会计环境的需求 |
2.2.1 人们新的购买需求和支付方式多样化的需求 |
2.2.2 虚拟企业运作方式的需求 |
2.2.3 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的冲击 |
2.2.4 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需求 |
2.3 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需求 |
2.3.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的需求 |
2.3.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需求 |
2.3.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比性的需求 |
2.3.4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需求 |
2.3.5 信息质量特征透明性的需求 |
2.4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职能的需求 |
2.4.1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反映职能需求 |
2.4.2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控制职能需求 |
2.4.3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决策职能需求 |
2.5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核算的需求 |
2.6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财务报告需求 |
2.7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要素需求 |
2.8 电子商务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需求 |
2.9 电子商务环境会计人员需求 |
2.10 电子商务会计系统所需关键技术 |
2.10.1 JSP技术 |
2.10.2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 |
2.11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电子商务会计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系统的开发步骤 |
3.2 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
3.2.1 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系统的层次关系 |
3.2.2 网络协议 |
3.2.3 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系统的数据流 |
3.3 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 |
3.4 电子商务会计信息的披露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及实现 |
4.1 系统详细设计 |
4.1.1 系统的UML设计 |
4.1.2 系统MVC模块的设计 |
4.1.3 内存与数据库同步 |
4.1.4 报表设计 |
4.2 会计系统的搭建 |
4.2.1 企业会计系统搭建准备 |
4.2.2 构件系统硬件平台 |
4.2.3 软件平台搭建 |
4.3 系统的安装及登录 |
4.4 创建账套 |
4.5 设置操作员和操作员权限 |
4.5.1 增加用户 |
4.5.2 设置用户组权限 |
4.6 更改登录密码和切换操作员 |
4.7 账套的备份和恢复 |
4.8 核算项目的设置 |
4.9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电子商务会计软件系统的测试 |
5.1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 |
5.1.1 电子商务会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改进 |
5.1.2 创建电子商务会计的健康环境 |
5.1.3 加强电子商务会计软件开发 |
5.1.4 应用实时财务报告模式 |
5.2 系统初始化 |
5.2.1 前期工作准备 |
5.2.2 系统测试 |
5.2.3 系统试运行 |
5.3 并发测试结果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企业的影响 |
1.2.2 电子商务对图书发行企业的影响 |
1.2.3 信息技术对数字出版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难点 |
1.3.4 创新之处 |
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
2.1 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内涵 |
2.1.1 图书、出版、出版业及图书发行 |
2.1.2 信息技术、信息化和信息革命 |
2.1.3 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包含的内容 |
2.1.4 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 |
2.2 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业的影响 |
2.2.1 信息技术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
2.2.2 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政策环境的影响 |
2.2.3 信息技术对图书发行产业的影响 |
2.2.4 信息技术对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的影响 |
2.2.5 信息技术对读者的影响 |
2.3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历史 |
2.4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现状 |
2.4.1 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 |
2.4.2 电子商务应用得到了初步发展 |
2.4.3 ERP、CRM等先进信息系统越来越得到重视 |
2.5 案例分析—湖南新华发行集团ERP系统建设 |
2.5.1 公司信息化历史和战略构想 |
2.5.2 公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2.5.3 ERP系统建设情况 |
2.5.4 ERP信息系统建设成果 |
3 电子商务在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
3.1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简介 |
3.1.1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定义 |
3.1.2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内涵和特点 |
3.1.3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表现形式 |
3.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背景及必要性 |
3.2.1 实施电子商务背景 |
3.2.2 实施电子商务必要性 |
3.2.3 实施电子商务S W O T分析 |
3.3 图书发行业电子商务需求 |
3.3.1 电子商务市场需求 |
3.3.2 电子商务平台功能需求 |
3.4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 |
3.4.1 实施原则 |
3.4.2 实施方案 |
3.4.3 风险及风险防范措施 |
3.5 案例分析—湖南新华发行集团“图书发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
3.5.1 基本情况 |
3.5.2 主要目标 |
3.5.3 子平台 |
3.5.4 商业模式 |
4 数字出版对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与对策 |
4.1 数字出版定义、类型和发展现状 |
4.1.1 数字出版定义 |
4.1.2 数字出版物类型 |
4.1.3 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
4.2 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原因 |
4.2.1 技术日渐成熟 |
4.2.2 政策促进发展 |
4.2.3 传统出版机构参与 |
4.2.4 产业链逐渐形成 |
4.2.5 盈利模式逐步清晰 |
4.2.6 终端产品推陈出新 |
4.3 信息化是开展数字出版物营销的基础 |
4.3.1 数字出版物营销需要信息技术“集成” |
4.3.2 数字出版物营销是信息化高级阶段 |
4.4 开展数字出版物营销可行性和策略 |
4.4.1 可行性 |
4.4.2 策略 |
4.5 案例分析—湖南新华发行集团“数字出版内容集成分发平台” |
4.5.1 建设目标 |
4.5.2 建设原则 |
4.5.3 商业模式 |
4.5.4 建设内容 |
5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 |
5.1 企业流程再造 |
5.1.1 企业流程再造基本理论 |
5.1.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流程再造原则与目标 |
5.2 企业文化 |
5.2.1 企业文化内涵与功能 |
5.2.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需要先进企业文化 |
5.2.3 如何营造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图书发行企业文化 |
5.3 IT规划 |
5.3.1 IT规划内涵、作用和功能 |
5.3.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IT规划必要性 |
5.3.3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IT规划存在的问题 |
5.3.4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IT规划实施原则 |
5.4 行业标准化 |
5.4.1 标准化内涵与意义 |
5.4.2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必要性 |
5.4.3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标准化现状与问题 |
5.4.4 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标准化方法与策略 |
5.5 宏观外部环境 |
5.5.1 优化出版业管理体系 |
5.5.2 健全有关出版法律法规 |
5.5.3 推进图书发行产业信息化 |
5.5.4 加大对新型图书发行模式政策研究与扶持 |
5.5.5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大型图书发行企业集团 |
5.5.6 加强图书发行业信息标准建设力度 |
5.6 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 |
5.6.1 提高企业对信息化认识 |
5.6.2 加强对信息技术管理 |
5.6.3 明确目标,分步实施 |
5.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 研究结论与局限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论文图表索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9)面向Internet时代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电子商务革命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
1. 电子商务革命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
2.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新特点 |
三、目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关键问题 |
1. 目前企业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 |
2. 目前IT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 |
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
1. 组件及组件方法特点 |
2. 应用程序服务器 |
3. 企业系统集成 |
五、结束语 |
(10)电子商务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基础篇 |
1 绪论 |
1.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1.2 电子商务模型与机理 |
1.3 电子商务引发的经济学问题思考 |
1.4 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 |
第2章 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
2.1 商务模式及电子商务模式 |
2.2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与应用 |
2.3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
2.4 基于易趣网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
第二篇 实务篇 |
第3章 网络营销 |
3.1 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 |
3.2 网络消费者 |
3.3 网络市场调研 |
3.4 网络营销策略 |
3.5 网络营销管理 |
第4章 电子交易与支付 |
4.1 贸易与电子贸易 |
4.2 电子合同 |
4.3 电子交易 |
4.4 电子支付 |
第5章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5.1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变革 |
5.2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5.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 |
5.4 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
第三篇 技术与环境篇 |
第6章 电子商务基础技术 |
6.1 网络技术 |
6.2 EDI技术 |
6.3 安全技术 |
6.4 数据库技术 |
第7章 电子商务实用开发技术 |
7.1 前台(客户端)开发技术 |
7.2 后台(服务器端)技术 |
7.3 Web Service技术 |
第8章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 |
8.1 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
8.2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 |
8.3 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及推广 |
第9章 电子商务营运社会管理机制 |
9.1 管理制度的建立 |
9.2 法律法规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致谢 |
四、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新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D]. 李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我国民营教辅企业的转型探索研究 ——以志鸿教育、世纪金榜、曲一线的转型探索为例(2014-2019)[D]. 李瑞萍. 河北大学, 2020(08)
- [3]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D]. 张小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4]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D]. 胡霞.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6)
- [5]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D]. 赵彦桥.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6]电子商务时代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 李娜.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7]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鞠桂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8]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 邹国彪. 武汉大学, 2011(04)
- [9]面向Internet时代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J]. 杨正武. 商场现代化, 2008(09)
- [10]电子商务概论[D]. 王硕.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