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菇的采收与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霞,宋春艳,赵妍,谭琦,陈明杰,张美彦,尚晓冬,黄建春[1](2021)在《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文中指出以2个含有异源细胞质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L808-A2和L808-B)和1个对照菌株(L808)为材料,从不同菌龄(60~210 d)角度分析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龄为60~170 d时,含有异源细胞质的L808-A2和L808-B分别以"先缓后快"和"先快后缓"的规律加快了转色进程,在部分菌龄阶段减慢了子实体形成时间、改变了子实体个数和产量;L808-A2与L808-B相比,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后期异源细胞质改良香菇品种的候选种质资源。
毕文君,王梓艺[2](2021)在《“小棕伞”撑起大产业》文中研究表明"丰收咯!"9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核心区的贵州安龙富民鑫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大棚内,只见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有的正吐露菌芽,有的则撑出了菌伞,菇农张文会正忙着采菇,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冯翠,周玉峰,钱巍,刘慧颖,衣政伟,苏小俊,谢吉先[3](2021)在《油—菜—菇设施立体栽培周年生产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江苏泰州地区采用春花生—夏丝瓜、青菜—秋冬香菇(杏鲍菇)立体栽培模式,每667 m2纯收益达2.1万元以上,且食用菌菌渣翻入土壤中既能改良土壤,还可以减少下一年肥料用量,每667 m2节约肥料成本200元。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农业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香丝瓜是泰州地区特有的丝瓜品种,因其香味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瓜氨酸,耐褐变、耐贮运而成为大江南北的丝瓜主栽品种之一。花生和食用菌也是泰州的特色产业,
张姣[4](2021)在《黑木耳优良菌株选育及富硒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木耳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益及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黑木耳的产量及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黑木耳品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选育高产优质黑木耳优良品种迫在眉睫。本文从黑木耳的品种比较、杂交选育及富硒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21个黑木耳品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袋料栽培明晰了其基本农艺性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综合选择指数法确定菌株Au-4、Au-19、Au-14、Au-16和Au-10为优良菌株,可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也可供当地春栽品种选择。2.分别以21个黑木耳品种的ITS序列和农艺性状进行聚类。结果表明,以ITS序列可将21个菌株聚为2类,以农艺性状聚类分为3类,两种聚类方式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我国目前栽培的黑木耳品种的同源性较高。3.以秦岭黑木耳M-12、M-13和M-14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ITS序列分析、农艺性状及基本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1)菌株M-12和M-13与NCBI库中黑木耳菌株序列差异较大,遗传关系较远。菌株M-14与木耳属、短毛木耳种的菌株LE 296422亲缘关系较近(99.41%);2)菌株M-12的生产性能好,粗蛋白含量高(17.8%)、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为高产优质菌株。4.通过杂交获得34个杂交菌株,经ITS序列分析及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34个杂交子可分为3类;不同杂交菌株的农艺性状差异显着。其中,菌株A27-M2(34),A3-M(10),m-a3(32)和m-a24(20)为优良杂交菌株,有待进一步选育。5.从21个黑木耳品种(株)中选出了对硒盐耐受性最强的菌株(Au-19),并以此菌株为研究对象,选出了硒盐保护剂及其最适使用比例。经富硒栽培,子实体总硒含量可达288 mg/kg。
马璐璐[5](2021)在《未完全成熟番茄的加工适性研究及其复合调味酱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工番茄作为重要经济农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种植范围广泛,目前已在新疆等西北地区规模化种植。为节约人工成本,加工番茄在成熟时大多采用机械化采摘,因而所收获的番茄果实中通常有10%~20%处于未完全成熟阶段。这些未完全成熟番茄会对番茄酱等产品的色泽、风味等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在加工前被筛选出来并废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对筛分出的未完全成熟番茄进行系统的品质特性研究,将其中有利用价值的一部分原料进行充分利用,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四个主要加工番茄品种在不同成熟阶段的品质变化,依据其中有益成分及风险成分的特征筛选出部分仍可利用的未完全成熟阶段;探讨了含硫风味化合物对上述未完全成熟番茄中主要营养物质六氢番茄红素(Phytofluene PTF)、八氢番茄红素(Phytoene PT)及番茄红素构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以未成熟番茄和天然含风味硫化物的香菇为原料的调味产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监测4种加工番茄在不同成熟阶段的品质变化,筛选出可利用的成熟阶段。选取IVF3535、8210、金番11、3311四个加工番茄品种,将其划分为青熟期、变色期、坚熟期和完熟期四个不同成熟阶段,测定不同阶段的风味品质及营养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从青熟期到完熟期过程中,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TSS)与可溶性糖(SS)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中四种加工番茄的TSS均大于5%,SS中除金番11呈上升趋势外,其余三个品种均在变色期或坚熟期有最大值;而可滴定酸(T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其中品种IVF3535干物质、TSS和SS均优于其他三个品种。四种加工番茄的番茄红素、PTF、PT和β-胡萝卜素在成熟过程中显着上升(p<0.05),变色期时已有一定积累,变色期时PTF和PT的含量约为完熟期的25%~80%;而负营养物质番茄碱(Tomatine TMT)呈下降趋势,变色期后TMT均小于80μg/g,且与完熟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而处于变色期及变色期后阶段的未完全成熟番茄可以进行加工利用。(2)探究未完全成熟番茄-橄榄油-含硫化合物体系中PTF、PT及番茄红素在不同热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异硫氰酸酯类如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及多硫化合物如二甲基三硫(DMTS)等在加热条件下能使PTF、PT及番茄红素的构型发生变化。番茄中PTF和PT均生成了新的构型,原有的顺式构型Z1,2-PTF和15-Z-PT的比例降低,转化为其他异构体,且PTF和PT各异构体的热稳定性良好,未发生明显降解。对于番茄红素,全反式番茄红素的比例降低,而高生理活性的顺式番茄红素尤其是5-顺的比例增加,同时总番茄红素含量显着下降(p<0.05)。此外,DMTS和AITC浓度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及加热时间的延长均能加强异构化反应,PTF和PT的含量在不同热加工条件下未见明显变化,而番茄红素降解显着(p<0.05)。在相同条件下DMTS的异构化作用强于AITC,番茄浆中加入0.5 mg/g DMTS时,PTF和PT各异构体的比例基本达到平衡,而AITC需2 mg/g;在40°C~120°C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PTF、PT的异构化作用加剧并逐渐趋于稳定;80°C下加热不同时间发现,在30 min内,PTF、PT及番茄红素的异构化作用明显,而在30 min后各异构体之间比例变化减小。(3)优化未完全成熟番茄香菇酱的加工工艺。以含风味硫化物的香菇为配料,当香菇添加量为30%时,复合酱体粘稠度适中,水分析出较少,热加工后PTF、PT及番茄红素的构型发生了与(2)中相似的变化,与原番茄酱相比,顺式番茄红素比例增加了25%,同时PTF及PT未发生降解,番茄红素保留率为80%,此时PTF、PT和番茄红素的生物可给率分别为23.6%、23.9%、5.4%,PT生物可给率与原番茄酱相比略有降低,但番茄红素的生物可给率约为原番茄酱的3倍。基于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香菇最佳添加量为28%,盐、蔗糖、黄原胶及可溶性淀粉的添加量为3.5%、13%、0.15%、1.2%。确定D-异抗坏血酸钠的添加量为0.025%时,能有效抑制复合酱贮藏过程中番茄红素的降解及酱体的褐变;在此最佳配方条件下确定煮制杀菌条件为90°C、45 min,符合微生物标准,最终产品中番茄红素生物可给率为6.0%,约为原番茄酱的3.5倍。
沈皓明[6](2021)在《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香菇(Lentinusedodes)营养丰富、口感适宜,药食同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作物;属木腐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以及少量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大多数树木均可用于种植香菇。我国香菇栽培约有千年历史,自古以来是闽浙山区的特产,山区优良的气候环境和大量的菇木资源为香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堰区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菇木资源短缺,市场上的香菇主要来自福建、浙江等地区,价格高,供需矛盾突出。1995年,姜堰区引进、吸收转化闽浙山区香菇栽培经验,成功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胡桑枝条栽培香菇,在此基础上,持续选育香菇新品种、完善栽培技术、建设成品深加工生产线、主动提升管理水平,以点带面,助推泰州市形成了特色食用菌产业。2018年,泰州市菇业总产量达25880吨,其中姜堰区菇业产量达3350吨,产值达4856万元,鲜香菇1930吨、干香菇1420吨。桥头镇是姜堰区菇业主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香菇种植面积达1300亩,建立有千亩香菇产业园,以及江苏省最大的香菇生产与交易基地。探究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性香菇生产水平、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季节和生产场所,香菇栽培细分为层架栽培模式、林下栽培模式、覆土栽培模式、半覆土栽培模式等,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和木屑栽培3个阶段。香菇栽培需要选择优质菌种,配置培养基料时注意碳氢比,灭菌要及时、充分。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需要温差刺激才能结实,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顺畅,无杂菌感染和鼠害、虫害。香菇采摘后及时出售,干制时合理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姜堰区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呈现园区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点,园区内龙头企业为菇农统一购置菌种和原料,统一市场销售,订单生产面积达1100亩,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菌棒制作流水线及冷藏保鲜库,可实现年制作菌棒800万袋。创立了“苏福”品牌,主持修订了泰州市无公害香菇标准化生产规程,每年培训菇农1500人次。改善了菇农年龄结构,45周岁及以下青壮年占比达30%,经济效益明显,种植香菇亩均纯收益23950元,远超传统稻麦种植收益1155元,科技含量增强,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和周年栽培技术分别获得省、市农业推广奖项,获得各项专利、认证20多项。桥头香菇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粗放程度高、产品价值链条短、营销方式不完善、服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香菇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无延伸产业链,销售渠道较为传统,易造成产品滞压,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从事香菇专业人才断档等,影响了桥头香菇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桥头镇香菇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为:优化提升香菇生产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强化行政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等。
方艺达[7](2020)在《食用菌专用相变蓄冷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食用菌在采后极易腐烂变质,会造成严重的浪费与损失。冷链物流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对于食用菌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品质的保持有积极作用,相变蓄冷技术非常适合应用于冷链贮运体系。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基于食用菌冰点的相变蓄冷剂,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法)对其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等热物性参数进行测定,研制一种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和较高的相变潜热,且具有经济性、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的蓄冷剂,并选取两种典型食用菌(杏鲍菇和香菇),研究了蓄冷剂对于这两种食用菌的保鲜效果,以期为其进一步应用于食用菌的贮运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食用菌的冰点,以相变温度-2~-1℃,相变潜热超过280 J/g为目标,研制一种具有适宜相变温度和较高相变潜热的相变蓄冷剂。通过主要蓄冷物质的确定、各项复配物质的添加、蓄冷剂的优化,运用DSC法测定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以及对蓄冷剂性能的评价,得到相变蓄冷剂最终配方为:麦芽糖醇1.72%,硫酸钾2.09%,纳米二氧化钛0.01%,高吸水性树脂0.50%,其余为水。该配方蓄冷剂相变温度-1.64℃,相变潜热295.14 J/g,无过冷和相分离现象,符合预期目标。(2)将研发的相变蓄冷剂用于杏鲍菇和香菇的贮藏保鲜,测定贮藏期间杏鲍菇和香菇的各项基本保鲜品质指标、相关营养物质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谷氨酸相关代谢酶)。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和等量的冰组相比,蓄冷剂组能够更有效提供适宜杏鲍菇和香菇贮藏的低温环境,其中杏鲍菇蓄冷剂组可在食用菌适宜的保鲜温度区间内保持约26 h,能维持约65 h内不高于室温;而香菇蓄冷剂组可在适宜的保鲜温度区间内保持约23 h,能维持约57 h内不高于室温。而且蓄冷剂不会导致食用菌的冻害等伤害,与其他两组对比,蓄冷剂组能最好地维持食用菌的感官特性、色泽、硬度,减少食用菌的质量损失、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降低、以及保持较高的DPPH清除能力,减慢蛋白质的降解,从而延缓其品质劣变。此外,蓄冷剂处理也能调节谷氨酸相关代谢酶的活性,更好地保持谷氨酸的含量,使食用菌的鲜度得到维持。(3)研究了相变蓄冷剂对于杏鲍菇和香菇在贮藏过中生理和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蓄冷剂组杏鲍菇和香菇的各生理活性基本都高于对照组和冰组,蓄冷剂处理减少了食用菌体内丙二醛的产生以及细胞膜渗透率的升高,使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并使得各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更高,有效阻止了自由基对于细胞的侵害;在能量代谢方面,蓄冷剂维持了更高的H+-ATP酶、Ca2+-ATP酶、SDH、CCO活性,蓄冷剂组食用菌的ATP、ADP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冰组,杏鲍菇在贮藏末期第5 d时,蓄冷剂组能荷为0.75、冰组能荷为0.68、对照组能荷为0.67,香菇在第5 d时,蓄冷剂组能荷为0.63、冰组能荷为0.48、对照组能荷为0.43,可见蓄冷剂处理更利于减少食用菌体内能量损耗,保持较高能量供应水平,对于维持杏鲍菇和香菇细胞和生物膜结构功能完整,延缓它们的褐变与衰老具有积极影响。
范冬雨[8](2020)在《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为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 a),蘑菇纲(Agaric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是毛木耳的一个变型,目前已在吉林、辽宁、山东、浙江、新疆、广西等地栽培成功。玉木耳的栽培基质主要为木屑、棉籽壳等,近年来,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树木采伐受到严格控制,导致传统木屑等原材料日益短缺,而且棉籽壳价格高,致使生产成本增加,制约了玉木耳产业的发展,因此,寻找一种更为廉价的栽培原料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截止到2020年),人工林木材在加工生产后会产生大量的木屑,传统的处理方式为焚烧或就地抛弃,不仅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因此,若能利用这些人工林木屑代替传统木屑栽培出高品质的玉木耳,对缓解玉木耳原料短缺及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林木屑桉树木屑、杨树木屑和栎树木屑为培养料,采用混料设计中的单纯型格子法进行玉木耳的栽培研究,优化出一个使玉木耳增产的人工林木屑配方,并对玉木耳菌丝生长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进行探究,对栽培过程中的胞外酶活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对玉木耳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菌丝生长速度为指标,筛选出玉木耳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其次为蔗糖、麦芽糖;适宜氮源为蛋白胨,其次为酵母浸粉、酵母膏;正交设计优化出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2 g,磷酸二氢钾2 g,无水硫酸镁1 g,维生素B1 0.5 g,琼脂20 g,水1 000 m L;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 H是6.5,最适光照条件是12 h光照+12h黑暗。2、玉木耳栽培过程中胞外酶活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在玉木耳菌丝营养生长的各个时期,不同胞外酶活性对菌丝体的生长和发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菌丝生长速度、产量与不同时期酶活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菌丝生长速度与产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与漆酶、多酚氧化酶酶活之间无相关性,产量与半袋期之前蛋白酶酶活呈正相关。3、不同人工林木屑栽培玉木耳的配方优化以桉树木屑、杨树木屑和栎树木屑为基质材料,应用混料设计中的单纯型格子法,通过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分析,分析各主料变化及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以产量为期望值,优化得到一个栽培玉木耳的最佳配方:15.2%桉树木屑、20.8%杨树木屑、44%栎树木屑,15%米糠,2%豆粕粉,2%玉米粉,1%石膏。此配方栽培玉木耳每袋干耳产量达74.5 g(每袋装湿料1.25 kg),比对照配方提高了24%,生物学效率比对照配方高出33.89%。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玉木耳的培养料配方,且有利于提高玉木耳产量,缩短生产周期。不同人工林木屑栽培玉木耳的营养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优化配方Y不仅达到增产的要求,其营养成分也均为最佳,干耳片中的铅、镉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绿色食品食用菌的规定,符合食用菌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进一步证明优化配方Y可以代替常规配方进行玉木耳的栽培。4、玉木耳子实体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水提醇沉法从玉木耳子实体中提取多糖,测定了玉木耳子实体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玉木耳子实体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着玉木耳子实体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郝明贤[9](2020)在《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山区,耕地面积总量少、地块小、不集中,不平整,坡地面积占86%。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林州市建立37个农业园区,11个设施蔬菜种植园区。为全面了解林州市设施蔬菜现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林州市11个蔬菜种植园区及4个蔬菜种植大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研,发现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林州市坡地面积大,不利于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结构滞后;蔬菜品种单一,以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常见蔬菜为主,缺少林州市特色蔬菜品种;蔬菜产品营销方式陈旧,品牌意识缺乏;以人工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推广技术服务落后;病虫害防治形式单一,肥水管理不科学。2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根据山坡地区的特点进行集约化蔬菜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结合设施保温、采光、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林州特色菜;运用“互联网+”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品牌意识;减少用工,积极支持农户购买农机,提高机械化水平;通过招聘蔬菜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扩充农技人员,对农民及园区管理者进行“充电”,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宣传病虫害防治知识,以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水方式采用滴灌,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引进设有电子器及电磁阀的滴灌和施肥系统,根据蔬菜需肥量和利用率进行配方施肥。本研究结合林州实际情况,分析了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增强全市设施蔬菜生产活力,保障林州市设施蔬菜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代勋[10](2020)在《朝阳市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食用菌产业自21世纪以来取得巨大的发展,产业规模和产业产量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特色农业产业。朝阳市联合镇是辽宁省的一个贫困镇,近年来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为扶贫减贫做出很大贡献。课题从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历史出发,实地考察、调研了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归纳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经验,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总结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链利益机制不完善,产业链销售渠道狭窄,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二是生产环节薄弱,食用菌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三是食用菌产业链不完整,对产品附加值的开发不足,缺少产品加工企业;四是产业链品牌建设滞后,地理品牌标志市场认可度低。针对联合镇食用菌产业现存问题,结合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和国内食用菌发展先进经验,从产业链路径、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对联合镇食用菌产业链提出优化建议,进而提出促进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即协同创新,打造双核心模式;政策引导,健全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环节建设;建设绿色品牌,扩大产业规模。
二、香菇的采收与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菇的采收与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 |
1.2 培养料 |
1.3 菌包制备 |
1.4 菌包转色程度监测 |
1.5 出菇性状测量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异源细胞质对菌包转色规律的影响 |
2.2 异源细胞质对出菇规律的影响 |
3 讨论 |
(3)油—菜—菇设施立体栽培周年生产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设施类型与茬口安排 |
2.1 设施类型与结构 |
2.2 茬口安排 |
3 早春大棚花生栽培技术要点 |
3.1 整地施肥 |
3.2 播种 |
3.3 肥水管理 |
3.4 病虫害防治 |
3.5 收获 |
4 夏丝瓜优质栽培技术要点 |
4.1 播种育苗 |
4.2 苗期管理 |
4.3 整地施肥 |
4.4 定植 |
4.5 田间管理 |
4.5.1 温度与水肥管理 |
4.5.2 搭架整枝 |
4.5.3 花果管理 |
4.6 病虫害防治 |
4.7 采收 |
5 夏季青菜优质栽培技术要点 |
5.1 播种 |
5.2 田间管理 |
5.3 病虫害防治 |
6 香菇和杏鲍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
6.1 菇床整理 |
6.2 菌袋摆放 |
6.3 田间管理 |
6.4 病虫害防治 |
6.5 采收 |
7 效益分析 |
(4)黑木耳优良菌株选育及富硒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营养及药用价值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栽培历史 |
1.2 育种技术 |
1.2.1 自然选择育种 |
1.2.2 人工选择育种 |
1.2.3 杂交育种 |
1.2.4 诱变育种 |
1.2.5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1.2.6 基因工程育种 |
1.3 硒的研究进展 |
1.4 硒的生物活性及缺乏症状 |
1.5 富硒食用菌的研究 |
1.5.1 富硒食用菌的优势 |
1.5.2 富硒食用菌的栽培方式 |
1.5.3 富硒黑木耳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黑木耳菌株的生产性能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菌株菌落特征及菌丝生长速率 |
2.2.2 不同菌株耳片性状综合评判 |
2.2.3 不同菌株发菌期比较 |
2.2.4 不同菌株百片质量比较 |
2.2.5 不同菌株吸水膨胀系数分析 |
2.2.6 不同菌株耳片形态比较 |
2.2.7 不同菌株产量比较 |
2.2.8 不同菌株生产性能的综合选择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基于ITS序列和农艺性状的黑木耳菌株聚类分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基于ITS序列的黑木耳菌株聚类分析 |
3.2.2 基于农艺性状的黑木耳菌株聚类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CR扩增结果与序列分析 |
3.3.2 菌株ITS序列特征分析 |
3.3.3 不同黑木耳菌株ITS序列同源率比较 |
3.3.4 基于ITS序列和农艺性状的黑木耳菌株聚类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3 株秦岭黑木耳的鉴定、性状比较及营养成分分析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ITS序列分析 |
4.2.2 3 株黑木耳农艺性状比较 |
4.2.3 子实体成分比较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2 3 株黑木耳农艺性状比较 |
4.3.3 营养成分分析 |
4.4 结论 |
4.5 讨论 |
第五章 黑木耳杂交及优良菌株筛选 |
5.1 材料 |
5.1.1 菌种 |
5.1.2 培养基 |
5.2 方法 |
5.2.1 孢子收集 |
5.2.2 单核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5.2.3 杂交方法及杂交菌株鉴定 |
5.2.4 杂交优良菌株筛选 |
5.2.5 基于ITS序列分析杂交菌株与亲本之间的遗传关系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孢分离 |
5.3.2 不同单核菌丝生长情况比较 |
5.3.3 杂交及杂交株鉴定 |
5.3.4 杂交菌株的筛选 |
5.3.5 基于ITS序列分析杂交菌株与亲本之间的遗传关系 |
5.4 结论 |
5.5 讨论 |
第六章 黑木耳富硒栽培技术研究 |
6.1 材料 |
6.1.1 菌种 |
6.1.2 供试培养基及实验试剂 |
6.2 方法 |
6.2.1 不同黑木耳菌株对亚硒酸钠的耐受性研究 |
6.2.2 不同保护剂对黑木耳菌株耐硒盐的保护效应 |
6.2.3 硒盐浓度对菌株Au-19 菌丝生长的影响 |
6.2.4 黑木耳富硒栽培 |
6.3 数据处理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不同菌株对亚硒酸钠的耐受性比较 |
6.4.2 黑木耳富硒栽培 |
6.5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未完全成熟番茄的加工适性研究及其复合调味酱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新疆加工番茄现状 |
1.2 番茄成熟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及其功效 |
1.2.1 总类胡萝卜素 |
1.2.2 番茄红素 |
1.2.3 六氢番茄红素与八氢番茄红素 |
1.2.4 番茄碱 |
1.2.5 其他 |
1.3 番茄生长过程中风味品质变化 |
1.4 番茄调味酱 |
1.4.1 番茄调味酱加工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
1.4.2 番茄调味酱加工过程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可给率影响 |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成熟度番茄品质测定 |
2.2.2 含硫化合物对PTF、PT及番茄红素的影响 |
2.2.3 番茄香菇酱工艺技术路线 |
2.2.4 番茄香菇酱的工艺优化 |
2.2.5 番茄香菇酱品质分析测定 |
2.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番茄不同成熟阶段品质特性及可利用性研究 |
3.1.1 番茄不同成熟阶段果重、果径及颜色变化 |
3.1.2 番茄不同成熟阶段可溶性固形物及干物质含量变化 |
3.1.3 番茄不同成熟阶段可溶性糖与可滴定酸含量变化 |
3.1.4 番茄不同成熟阶段类胡萝卜素及氨基酸含量变化 |
3.1.5 番茄不同成熟阶段番茄碱含量变化 |
3.2 含硫化合物对PTF、PT及番茄红素的影响 |
3.2.1 PTF、PT及番茄红素异构体分析 |
3.2.2 不同种类含硫化合物的影响 |
3.2.3 含硫化合物浓度的影响 |
3.2.4 加热温度的影响 |
3.2.5 加热时间的影响 |
3.3 番茄香菇酱的加工工艺研究 |
3.3.1 香菇的比例对PTF、PT及番茄红素异构化与生物可给率的影响 |
3.3.2 香菇的比例对复合酱颜色及质构的影响 |
3.3.3 盐的添加对复合酱品质的影响 |
3.3.4 蔗糖的添加对复合酱品质的影响 |
3.3.5 增稠剂的添加对复合酱质构的影响 |
3.3.6 正交试验优化试验 |
3.3.7 D-异抗坏血酸钠的添加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3.3.8 煮制杀菌条件对微生物指标和PTF、PT及番茄红素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2: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香菇的营养价值 |
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
1.4 我国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1.5 典型省份香菇产业特征 |
1.5.1 浙江省香菇产业 |
1.5.2 甘肃省香菇产业 |
1.5.3 河北省香菇产业 |
1.5.4 辽宁省香菇产业 |
1.5.5 湖北省香菇产业 |
1.5.6 其他地区香菇产业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香菇的栽培技术 |
2.1 菌种选育与栽培管理 |
2.1.1 菌种选育 |
2.1.2 栽培基料 |
2.1.3 装袋、接种 |
2.1.4 发菌管理 |
2.1.5 转色管理 |
2.1.6 出菇管理 |
2.1.7 栽培模式 |
2.1.8 栽培环境控制与过程管理 |
2.2 香菇保鲜与加工 |
2.2.1 保鲜与加工 |
2.2.2 干香菇的分级标准 |
2.3 栽培技术规程 |
2.4 小结 |
第3章 泰州市农业基本情况 |
3.1 泰州市概况 |
3.2 泰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
3.3 泰州市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
3.4 姜堰区桥头镇概况 |
3.4.1 桥头镇概况 |
3.4.2 桥头镇农业基本现状 |
3.4.3 桥头镇特色农业 |
第4章 桥头镇香菇产业特征 |
4.1 桥头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
4.1.1 香菇发展园区化 |
4.1.2 香菇发展产业化 |
4.1.3 香菇发展标准化 |
4.1.4 香菇发展品牌化 |
4.2 桥头镇香菇发展成效 |
4.2.1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
4.2.2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
4.2.3 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
4.3 桥头镇香菇产业的现实挑战 |
4.3.1 产业粗放程度高 |
4.3.2 产品价值链条短 |
4.3.3 营销方式不完善 |
4.3.4 专业技术人才少 |
4.4 小结 |
第5章 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
5.1 优化出菇过程管理 |
5.2 推广无公害生产集成技术 |
5.3 提高反季节香菇栽培比例 |
5.4 推广香菇—芋头轮作的栽培模式 |
5.5 拓展香菇精深加工业务 |
5.6 提高香菇干制储藏技术 |
5.7 实现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 |
5.8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5.9 拓宽香菇销售渠道 |
5.10 小结 |
第6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食用菌专用相变蓄冷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相变蓄冷技术综述 |
1.2 相变蓄冷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相变材料 |
1.2.2 相变蓄冷剂的研究现状 |
1.2.3 相变蓄冷材料在鲜活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1.3 食用菌概述 |
1.3.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
1.3.2 食用菌的保鲜技术 |
1.4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食用菌专用蓄冷剂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主要蓄冷物质的确定 |
2.3.2 纳米二氧化钛的添加 |
2.3.3 硫酸钾的添加 |
2.3.4 高吸水性树脂的添加 |
2.3.5 蓄冷剂配方的性能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主要蓄冷物质的确定 |
2.4.2 纳米二氧化钛的添加 |
2.4.3 硫酸钾的添加 |
2.4.4 高吸水性树脂的添加 |
2.4.5 蓄冷剂配方的性能测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蓄冷剂对于杏鲍菇和香菇品质及谷氨酸代谢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3 测定指标 |
3.3.1 感官评价 |
3.3.2 失重率 |
3.3.3 色泽 |
3.3.4 硬度 |
3.3.5 总酚、类黄酮 |
3.3.6 DPPH清除能力 |
3.3.7 游离氨基酸含量 |
3.3.8 谷氨酸代谢相关酶活性 |
3.3.9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泡沫箱内温度的变化 |
3.4.2 感官分值的变化 |
3.4.3 失重率的变化 |
3.4.4 色泽的变化 |
3.4.5 硬度的变化 |
3.4.6 总酚、类黄酮的变化 |
3.4.7 DPPH清除能力的变化 |
3.4.8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3.4.9 谷氨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5 小结 |
第四章 蓄冷剂对于杏鲍菇和香菇生理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3 测定指标 |
4.3.1 细胞膜渗透率 |
4.3.2 丙二醛 |
4.3.3 多酚氧化酶活性 |
4.3.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4.3.5 过氧化物酶活性 |
4.3.6 过氧化氢酶活性 |
4.3.7 ATP、ADP、AMP、能荷 |
4.3.8 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 |
4.3.9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细胞膜渗透率的变化 |
4.4.2 丙二醛的变化 |
4.4.3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4.4.4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4.4.5 ATP、ADP、AMP、能荷的变化 |
4.4.6 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8)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玉木耳概述 |
1.1 分类地位 |
1.2 玉木耳的主要价值 |
1.3 玉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
1.4 玉木耳的栽培现状概况 |
第二章 食用菌栽培现状 |
2.1 人工林木屑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利用 |
2.2 生态因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食用菌胞外酶研究简介 |
2.4 混料设计法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
第三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不同生态因子对玉木耳菌丝生长特性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玉木耳栽培过程中的胞外酶活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玉木耳人工林木屑基质配方的优化筛选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玉木耳子实体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1.2 我国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1.3 河南省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 |
2.2.2 实地调查 |
2.2.3 问卷调查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条件 |
第三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
3.1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1 自然气候条件 |
3.1.2 地理位置 |
3.1.3 水资源 |
3.1.4 劳动力资源 |
3.1.5 市场需求 |
3.2 林州市设施蔬菜园区及种植大户生产现状 |
3.2.1 西赵无公害果蔬种植精品园 |
3.2.2 梅平现代农业精品园 |
3.2.3 林州丰乐农业生态园 |
3.2.4 林州市土楼果蔬农业示范园 |
3.2.5 五龙镇城峪村种植合作社 |
3.2.6 原康镇李家村 |
3.2.7 田壮壮蔬菜种植产业扶贫基地 |
3.2.8 安阳市京亿鑫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3.2.9 刘家街方家庄 |
3.2.10 原康镇岸下村 |
第四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分析 |
4.1 坡地制约设施蔬菜发展 |
4.2 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
4.3 设施蔬菜种类单一、品种结构有待调整 |
4.4 营销策略不完善、品牌意识薄弱 |
4.5 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下 |
4.6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推广服务滞后 |
4.7 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不规范 |
第五章 加快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
5.1 根据坡地蔬菜种植特点进行集约化种植 |
5.2 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 |
5.3 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区域特色蔬菜 |
5.4 建设信息网络、提高品牌意识 |
5.5 减少用工、提高蔬菜设施机械化水平 |
5.6 引进人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
5.7 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规范化 |
5.7.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5.7.2 科学浇水、平衡施肥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朝阳市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食用菌产业和农业产业化 |
1.3.2 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链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1.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1.5.1.2 实地调研法 |
1.5.1.3 归纳分析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 |
2.2 农业产业化 |
2.2.1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
2.2.2 农业产业化特点 |
2.3 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链优化理论 |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3.2 农业产业链优化理论 |
2.4 相关理论区别与联系 |
第三章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3.1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 |
3.1.1 联合镇食用菌企业的兴起 |
3.1.2 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集群化 |
3.2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情况 |
3.2.1 产业发展受到政策扶持 |
3.2.2 产量持续增长 |
3.3 联合镇产业集群的特征 |
3.3.1 科技型企业提供菌种服务 |
3.3.2 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指导 |
3.3.3 产业集群规模增长 |
3.4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 |
3.4.1 产业集群带动农户脱贫 |
3.4.2 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改革 |
第四章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链存在问题 |
4.1 产业链利益机制不完善 |
4.1.1 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 |
4.1.2 销售渠道狭窄 |
4.2 食用菌产业链不完整 |
4.3 生产环节薄弱 |
4.3.1 食用菌产量增长与需求不匹配 |
4.3.2 食用菌生产工艺更新慢 |
4.4 产业链品牌建设滞后 |
4.5 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4.5.1 森源集团的经验借鉴 |
4.5.2 辽宁田园实业的经验借鉴 |
4.5.3 岫岩县食用菌产业集群的经验借鉴 |
4.6 小结 |
第五章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链优化 |
5.1 优化食用菌产业链发展路径 |
5.2 优化联合镇食用菌产业链 |
5.2.1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链整合 |
5.2.2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链延伸 |
5.2.3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链提升 |
5.3 食用菌产业链整合、延伸、提升之间的联系 |
第六章 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
6.1 协同创新,打造双核心模式 |
6.2 政策引导,健全食用菌产业链 |
6.3 提高产品产量,加强生产环节建设 |
6.4 建设绿色品牌,扩大产业规模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记录 |
致谢 |
四、香菇的采收与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J]. 宋晓霞,宋春艳,赵妍,谭琦,陈明杰,张美彦,尚晓冬,黄建春. 食用菌学报, 2021(06)
- [2]“小棕伞”撑起大产业[J]. 毕文君,王梓艺. 当代贵州, 2021(38)
- [3]油—菜—菇设施立体栽培周年生产模式[J]. 冯翠,周玉峰,钱巍,刘慧颖,衣政伟,苏小俊,谢吉先. 中国蔬菜, 2021(09)
- [4]黑木耳优良菌株选育及富硒栽培技术研究[D]. 张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未完全成熟番茄的加工适性研究及其复合调味酱研制[D]. 马璐璐. 江南大学, 2021(01)
- [6]泰州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姜堰区桥头镇为例[D]. 沈皓明. 扬州大学, 2021(05)
- [7]食用菌专用相变蓄冷剂的研制与应用[D]. 方艺达. 浙江大学, 2020
- [8]不同人工林木屑对优质玉木耳栽培的影响研究[D]. 范冬雨.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1)
- [9]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D]. 郝明贤.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10]朝阳市联合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代勋.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