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众[1](2016)在《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美国是最杰出的代表。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创建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市场可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等中小企业集群中的重要组成要素,自动磨合集群内部的不和谐。而政府则本着间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去扶持集群的发展,而非主导集群的创建。企业依托集群内部提供的中介、技术、上下游产业链等要素,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在技术溢出效应下提升自身效用。虽然美国各州立政府遵循自己的法律,不同的中小企业集群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内部规章安排,但美国国家层面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是统一的。正是在这种以市场为主导,结合政府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扶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自身乃至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首先,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分工与合作的发展可以大幅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综合成本,扩大集群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内部信息的充分流动又更容易催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新产品。集群所带来的正面经济效应,以及集群使企业具有规避负面效应的能力,令集群内企业更具生命力。其次,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增强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组织模式,具有增强群内企业信用等级、降低金融机构向群内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风险及成本、提高群内企业融资便利性的作用,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融资约束。另一方面,美国在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安排,例如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立法、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制度创新的形成与激励机制等。第三,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是群内企业可感知强烈的创新激励,如果一家企业在某项创新上领先一步,群内竞争对手将最先知道并快速做出反应。二是集群形成网络促进创新,技术和市场信息在群内企业间便捷传播,企业能快速采用新的技术。三是群内企业可方便地获取创新所需物品和条件,相关合作方也易于参与创新过程,能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及需求。美国中小企业集群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三个发展机制的成功建立:创业机制、创新网络机制以及集体学习机制。创业机制主要包含风险投资机制、企业孵化器机制以及创业教育机制三个部分。在创建风险投资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险资本的层次性,此外,一个风险企业最好可以拥有多个外部投资者,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监督。企业孵化器是创业机制中另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孵化器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收益分配政策。创业教育机制的核心体现在对自我效能的提高上。自我效能的高低对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些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自我效能的提高也会提高成就动机意识。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第二个发展机制是创新网络机制。创新网络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这些个人团体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以什么方式做的,而这种做事的方式才是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础。同时,为了实现区域创新功能的持续增强和经济活力旺盛,避免由于区域网络封闭导致的“技术锁定”,就必须要求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在区域内相互协同、交互作用的同时,也不断地构建区域外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外的创新主体进行连接,特别是与更宽泛的全球以及国家创新网络连接。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容易产生大量创新、创业的重要原因是整个集群内部形成了集体学习机制。集体学习机制与创新网络机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新网络框架强调非企业机构和组织的重要性,而集体学习机制强调企业之间连接的强度和网络。集体学习机制需要企业在三个领域发展共享知识:一是,关于学习的先决条件,需要建立谈论技术和组织问题的共同语言,这对于创新协作是不可或缺的。二是,更严格的技术或工程分类排序的共享知识,从而使不同公司在技术项目上进行有效合作。第三种共享知识是组织上的,即在不同的职业或服务中如何划分责任,或哪些程序需要保证集体决策的一致性。在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已被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很多指导意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总的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有了相当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影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如竞争力不强、融资渠道不畅、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解决。国内外实践证明,集群化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因此,研究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和作用机理,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对于培育和壮大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建立健全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金秋颖[2](2014)在《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地理位置集中或靠近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分工协作形成集聚网络。与中小企业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相比,中小企业集群凸显出诸多优势。例如,企业集群可以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合理运用生产要素等。然而,我们在肯定中小企业集群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必须要承认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集群内部管理方式混乱,虽然企业集群有助于推进创新,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依然不高。企业集群也只有通过创新谋求发展之路,利用自身创新优势,生产差异化产品,保持企业集群长久的竞争优势,实现中小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分析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创新人资物资因素、创新环境因素、其他社会因素。依据影响因素构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R&D经费投入、固定资产投入等14个评价指标,并选择了适合其特点的企业集群创新评价模型MDEA模型,然后对黑龙江部分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结合黑龙江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对模型进行应用,最后,提出培育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包括加大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投入,强化中小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中小企业集群合作创新能力,完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体系。
刘桔林[3](2012)在《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影响及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群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加速了区域经济转型和工业化的进程,带动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集群的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发展承受着日益增加的外部同行业竞争压力,又受到自身资产规模的限制,出现了资金不足的状况,怎样融资成为困扰中小型企业的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小型企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然而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信贷风险等方面的考虑,无法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大规模的资金,所以这并未很好地解决集群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所以,从不同角度研究如何促使集群中小型企业融资增加,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本文立足社会资本的视角,主要研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影响,并依据理论提出了构建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支持体系的方案。首先,本文对我国中小型企业集群融资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不强等问题使其经常面临融资困境,对资金的需求量不大又很频繁等特点也使得它们不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集群融资可以使得贷款的风险大大降低而收益稳定性提高,所以集群融资成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不高以及银行放贷道德风险大促进了集群融资的发展。集群融资一般通过主办银行融资方式、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方式以及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三种方式进行;受到政府扶植政策、集群内区域性民营中小银行的发展、集群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集群内部的合作与信用关系等社会资本因素的影响。其次,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内的社会资本及其演进。社会资本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的社会资本,指的是企业基于社会网络、互惠、信任等关系形成的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社会资源。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由集群内的社会资本和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关系中的社会资本,即集群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构成。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产业集群的位置、规模、集群速度,以及产业集群信息的对称度和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等,都具有很大的作用。企业社会资本是不断演进的,大致可分为形成、聚合和更新三个阶段。再次,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对集群中小型企业的影响机理。社会资本是一种依托于人际关系的社会生产力资源,是通过长期的交流认知和互信形成的。社会资本的积累依靠交往和信誉,给企业融资带来积极的作用。社会资本的聚集来源于企业的地缘、人缘和亲缘关系。这些社会资本的投入使得融资更加方便快捷,也降低了融资的成本和风险,对企业融资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利用构建模型的方式解释了集群内部社会资本发挥的作用机理。接着,文章列举实例证明社会资本对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我国企业具有很强的股权融资和再融资的倾向,对相关数据分析得知非上市公司中主要资金来源为内部人员融资和借贷,及通过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得来的社会资本,这占到了九成以上的比例。企业债务融资使得公司治理得到加强、企业价值得到提高、融资效应明显。文中分析了发展社会资本促进中小型企业集群融资的途径和方式。培育社会资本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造就社会资本融资的环境,发掘出社会资本的潜力。继而,文中讨论了发展社会资本促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途径和方式。我国产业集群中的社会资本发展中存在诸如嵌入式依赖、封闭性局限和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培育社会资本应该分别在企业层面、集群层面和政府层面进行。应该采取措施优化集群社会资本,建立规范化集群制度,改革结构性集群网络,实现集群关系信任与制度信任的平衡,以提升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支持体系。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该改革机制促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发展。但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集群中小企业社会资本无法准确测量和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不具备代表性和动态性的局限。
刘艳[4](2011)在《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事关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企业逐步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技术创新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等先天不足,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阻碍。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的蓬勃发展说明了,集群式发展较单个企业而言更有竞争优势,有利于中小企业克服先天不足,增强国际竞争力,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中小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得到了发展,如何有效的推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国际化经营,使之克服种种困难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首先文章简单介绍了中小企业集群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文章的框架内容及文章的若干创新点。相关研究文献部分从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中小企业集群的分类、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竞争优势四个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研究现状。紧接着文章介绍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其思考。文章从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及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两个方面出发,并由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理论和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相关理论为基础,总结出了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发展优势,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有一定的必要性,对其后文章相关策略的提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引出文章的第三部分: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和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首先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和国际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并且指出了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自身融资困难、管理落后、技术落后等缺陷阻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集群的发展和国际化经营。由中小企业个体组成的中小企业集群也具有:集群化程度低,聚集脆弱;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不强;集群的区域文化滞后;企业集群的价值链整合度不够,产业关联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缺乏;过度依赖资源优势,对外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集群的发展和国际化经营。文章接着详细分析了美国硅谷高新技术集群和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因素,总结了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启示。针对如何克服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问题,文章在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美国硅谷高新产业集群和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借鉴,提出了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策略。合理的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为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不断的鼓励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等。
姜宏[5](2011)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集群(mid-small enterprises cluster)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聚集,并且区域内企业间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学习,共享资源网络、服务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等,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网络。近三十年来,由于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及意大利北部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使中小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己经成为区域、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集群化成长,如: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等,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我国东北地区集群经济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前,东北地区就已初步形成了重工业基地的雏形。建国后,东北地区在国家巨额投资和政策扶持下,以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ve complex)的集群模式自上而下地被建设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和相关机构聚集的发展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东部沿海地带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等由于未能进行及时的调整,整体发展水平迅速被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超越,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地区。当前,东北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又适逢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好时机。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有实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扭转地区经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的综述。首先为了便于在写作中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以及使读者在阅读时不易混淆,本文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进行述评,理清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对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先从企业成长理论入手,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理论,继而引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接下来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划分,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形式的基本认识。最后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优势进行总结,总结出企业集群化成长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营造良好环境集聚等特点,这些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第三章是对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进行评析。此部分是从整体上对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找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劣势,如: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对外贸易额度偏小、服务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对导致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劣势的原因进行综合考虑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企业集群的成长存在制度障碍、政府规划缺乏科学性、招商引资政策存在偏误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等。由此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来改善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第四章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介绍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成功范例,通过对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成长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各个集群的不同优点。另一方面是研究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典型范例,对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并得出其成功的原因。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由于拥有相差不多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社会资源等,使国内的企业集群案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国内其他地区更容易从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经验来帮助和改善各自发展的不足。最后是本文总结中外成功中小企业集群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启示,指出发展企业集群应注意政府的扶持、公共部门的指导、环境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第五章是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本部分结合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提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对以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进而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作法如下:地方政府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寻找适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要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付文平[6](2011)在《基于产业集群发展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小企业集群也已经是我国传统产业从粗放型转向为集约型的重要方式。由国际经验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是备受世界各国政府推崇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就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表现出来的巨大经济活力和强大竞争优势。我国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域的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充分表明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给经济落后的地区提供了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战略发展良好的示范效果;因此,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带动地区发展已经是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优化的最重要障碍之一。因此,缓解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在学术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等方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就开始被适时提了出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概述,同时也分析了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之间关系、四川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四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特征、四川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等相关内容,然后引用湖南汨罗可再生资源、北京中关村集群和长沙与浏阳河地区非集群在融资效应的对比研究的案例来说明四川省采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最后归纳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是缓解四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选择,同时还结合四川省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汪凤英[7](2010)在《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小企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可以创造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萌芽——成长——成熟的漫长阶段,中国西部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成长到成熟的阶段。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深入分析研究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于促进青海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青海省中小企业产业聚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在分析青海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找寻青海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为切入点,提出青海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及措施。这就是:青海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应当依托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发展的主要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合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大园区”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中小企业集群;转变人才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曾嘉懿[8](2010)在《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发展潜力在各个地区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但同时,中小企业也存在着融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集群化发展中小企业成为了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不二选择。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小企业集群更是在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其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岛作为胶东半岛的经济龙头城市,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提升。因此,研究青岛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是指导青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必经之路,具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概念及基础理论的层层论述,总结出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整理并结合国内外对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献后,提出本文的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及分析国内外典型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实施模式后,指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使用了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从定性定量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分析,指出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特点及问题,进而针对性的从政府、区域、集群、企业四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为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鹏飞[9](2010)在《基于广义资源观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资源的范畴也因此得到拓展,传统上认为是废弃物的如今也变废为宝成为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资源。因而产生了资源是无限的新观点。这并非是说具体的某一种资源是无限的,而是从广义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和范畴扩大的角度提出一种相对无限的理论。传统的资源观将土地、劳动力、资本作为资源,这种狭隘的资源观已经无法解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种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增长中无形资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知识、信息、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等。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资源观理论,扩展了传统经济学上资源的范畴。广义资源包括社会属性资源和自然属性资源两个部分。自然属性资源主要是矿藏、森林、环境等天然之物,它们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被人们利用的自然属性资源不断扩张。例如:硅在自然界存在已经很久,但是对它的利用却是近些年才开始的。社会属性资源是来自人类社会内部的无形资源,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属性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取决于社会属性资源。社会属性资源主要由复杂社会网络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制度资源、企业家精神资源、政策资源等无形资源构成。本文详细分析了对创新活动有重要价值的社会属性的广义资源系统,并阐述它们对经济活动作用的机理。本文做的重要工作是从广义资源观视角分析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广义资源作为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活动的投入,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不同学者从创新投入、创新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已经从企业家精神、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制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很有启发性取得了成果。现实当中,广义资源是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和提升其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是创新活动的基石。然而现有从广义资源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的还比较少,发表的论文和学术着作也较罕见。本文在构建广义资源观理论基础上,从广义资源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小集群创新能力提升问题是经济系统的问题,因而用系统和演化的理论方法研究才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本文应用系统理论、复杂社会网络理论、演化博弈论等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中小企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社会网络,它的演化会带动复杂社会网络资源演化。其他类型的广义资源是以复杂社会网络资源为依托进行流动和分配,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构建扩展的复杂社会网络演化BA模型,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演化阶段研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实质上是广义资源的涌现,是社会属性资源这种具有智能主体参与构成的能动性资源和自然属性资源构成的系统内部互动产生的涌现。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系统是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自组织、他组织、演化等特征。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熵、小世界、无标度等特征也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的微观机制,演化博弈的选择建立连接机制能够形成各种形态的,如小世界、无标度等网络。通过演化博弈分析环境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就要根据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理,通过使用自组织和他组织的辨证统一方法提升其创新能力。广义资源的禀赋差异和演化阶段的差异是造成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表现不同的原因。此外,服务体系对创新有重要作用也会对创新能力的差异有影响。基于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广义资源理论和提升方法研究,本文提出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韬”(技术性要素、吸引力要素和开放型支持要素)框架,通过具体案例研究,给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论文分为六个章节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第一章阐述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相关文献理论综述。主要理论包括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理论、复杂网络理论和广义资源观理论。通过综述把握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相关问题的研究前沿,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找到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相关理论部分对复杂社会网络理论、广义资源观理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理论、系统理论进行构建和介绍。本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三章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研究是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广义资源观理论、复杂社会网络理论、集群创新网络等视角,阐述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机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复杂社会网络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进行研究,并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的广义资源要素深入分析。第四章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演化。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演化特征,具有耗散结构、自组织、他组织等复杂性质。从微观上讲,中小企业集群的行为主体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它们之间的演化博弈在宏观上构成了复杂社会网络,形成了复杂社会网络资源。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就是要通过自组织与他组织的辩证统一方法,将广义资源有效地配置。第五章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差异性进行分析,认为不同中小企业集群的广义资源禀赋是创新能力不同的原因。中小企业集群的演化路径和创新服务体系的差别造成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不同。第六章基于广义资源理论和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特征,结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韬”理论框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建议。论文研究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1)突破了传统对资源狭隘的认识,从广义资源角度总结并提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所需的资源除了传统经济资源——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外,还应包括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的一切资源。如创新网络、政策、社会资本等要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资源要素所具有的经济属性。2)针对不同集群存在资源要素差异,本文也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不同的中小企业集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它们的资源要素禀赋不同其创新系统不同。据此,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要有针对性。3)构建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框架“韬”。即从技术要素、吸引力要素和开放型支持要素三个维度分析了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理论依据,并依据该理论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4)本文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所用到的学科有:系统科学、复杂社会网络理论、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问题深入研究,结论更符合实际。
蔡永贵[10](2010)在《管理学“元理论”探讨 ——基于CAS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复杂交互作用。研究中小企业集群这一复杂系统的要素组成、系统结构与系统外在表现的关系对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集群这一研究主题入手,运用复杂性理论的核心思想,引入系统科学中的CAS理论作为研究手段,构建了一个基于CAS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三维度研究框架,并且尝试将这个框架应用于德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中,以跨学科的视角、整体性的视角和适应性的视角来解析当前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复杂性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途经,以期对处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某些借鉴。特别是在解决融资和技术创新这两个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上必须看到基于CAS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在其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基于这一研究背景下对德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解释便是这一跨学科研究适用性的最好的例证。本文的线索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一章简要的梳理了中小企业集群相关理论和CAS理论相关概念,主要通过两者的介绍表明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趋势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已具有CAS理论的某些核心思想。第二章是在相关理论基础上说明中小企业集群特征具有CAS理论的核心概念,即——非线性、适应性和动态交互,因此可以用CAS理论去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三维度的研究框架——环境设计、正反馈机制、规则。第三章将基于CAS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三维度研究框架用来分析德国的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德国中小企业所具备的明显建立在一定交互作用上的系统性和适应性,所以对其研究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研究框架。第四章从基于CAS理论的德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回归到中国中小企业现状,指出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技术创新”两大问题的“根本解”应该是处理好与集群系统内外的互动关系。中国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德国中小企业复杂适应性问题,相关理论的研究确实需要关注到具有系统科学背景的CAS理论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CAS理论相关研究将复杂性理论作为管理学“元理论”的内容带入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以此对中国管理学“元理论”内容有所拓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一、本文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符号学“元”的核心概念引入管理学研究方法中,提出管理学“元理论”概念,管理学“元理论”涉及到管理的“对象语言”和“工具语言”,说明管理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实践,而且还需要“元理论”的持续拓展。二、运用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将系统科学中的CAS理论引入中小企业集群研究。三、构建了基于环境设计、正反馈机制、规则的三个维度对德国的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相关研究。四、将中国与德国的管理从文化背景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比较,之前此类的对比研究比较少。
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主要不足 |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专业化分工理论 |
2.2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
2.3 区域经济理论 |
2.4 竞争优势理论 |
2.5 知识管理理论 |
2.6 企业网络理论 |
第3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
3.1 美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3.2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3.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
3.3.1 硅谷微电子产业集群 |
3.3.2 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 |
3.3.3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
3.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
3.4.1 尊从市场力量 |
3.4.2 企业交流合作 |
3.4.3 专业化分工与品牌建设 |
3.4.4 集群环境建设 |
3.4.5 产学研用结合 |
3.4.6 集群政策制定 |
3.4.7 中介组织建设 |
3.5 美国扶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 |
3.5.1 美国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 |
3.5.2 美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
3.5.3 奥巴马政府支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联邦政策 |
第4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竞争力的影响 |
4.1 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
4.1.1 企业竞争力的涵义 |
4.1.2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
4.1.3 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
4.2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
4.2.1 有效的竞争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4.2.2 价格和产品差异化竞争有利于企业发展 |
4.2.3 中小企业集群导致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
4.2.4 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通过外部经济显现 |
4.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4.3.1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成本优势 |
4.3.2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市场需求 |
4.3.3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能力 |
4.3.4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核心能力 |
4.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案例分析 |
4.4.1 硅谷简介 |
4.4.2 中小企业集群对硅谷竞争力的影响 |
4.5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1 产业集聚的测量方法 |
4.5.2 数据说明与分析结果 |
第5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融资能力的影响 |
5.1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5.1.1 资本结构理论 |
5.1.2 金融抑制论 |
5.1.3 金融缺口论 |
5.1.4 信贷配给理论 |
5.1.5 关系型贷款理论 |
5.1.6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5.2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
5.2.1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5.2.2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
5.2.3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
5.3 美国促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制度安排 |
5.3.1 有关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立法 |
5.3.2 美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5.3.3 金融制度的创新过程与激励政策 |
5.4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
5.4.1 产业集群与融资优势 |
5.4.2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融资能力 |
第6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6.1 基于集群视角的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 |
6.1.1 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况 |
6.1.2 集群视角下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
6.2 中小企业集群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作用机理 |
6.2.1 产业集群的学习效应 |
6.2.2 产业集群的吸收能力 |
6.2.3 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扩散的途径 |
6.3 中小企业集群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数理模型 |
6.3.1 模型设定 |
6.3.2 模型的构成 |
6.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层面的实例 |
6.4.1 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6.4.2 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区产业集群 |
第7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 |
7.1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创业机制 |
7.1.1 风险投资机制 |
7.1.2 企业孵化器机制 |
7.1.3 创业教育机制 |
7.2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机制 |
7.2.1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组成部分及运作机制 |
7.2.2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组成及作用 |
7.2.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开放性 |
7.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集体学习机制 |
7.3.1 集体学习机制的理论框架 |
7.3.2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集体学习的前提 |
7.3.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集体学习过程 |
7.3.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集体学习过程与“机构厚度” |
第8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8.1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
8.1.1 发展规模 |
8.1.2 行业分布 |
8.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
8.2.1 技术创新力不足 |
8.2.2 地域性倾向明显 |
8.2.3 总体发展水平低 |
8.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8.3.1 政府作用定位模糊 |
8.3.2 人力成本比较优势锐减 |
8.3.3 获利能力薄弱,品牌建设滞后 |
8.3.4 自主创新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利 |
8.4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经验及借鉴 |
8.4.1 减少政府行政参与,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市场化发展 |
8.4.2 加强群内合作,摈弃“业绩观”的集群建设理念 |
8.4.3 加强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提升品牌建设力度 |
8.4.4 加强集群内环境建设,形成内部网络化运作 |
8.4.5 推动集群内部的产、学、研、用的结合 |
8.4.6 细化国家层面的产业集群政策制定 |
8.4.7 加强集群内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基础理论综述 |
2.1 中小企业基础理论 |
2.1.1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
2.1.2 中小企业的特点 |
2.2 企业集群基础理论 |
2.2.1 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
2.2.2 企业集群的特点 |
2.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及创新能力 |
2.3.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及创新能力概念界定 |
2.3.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特性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现状及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现状分析 |
3.1.1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现状 |
3.1.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现状 |
3.1.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创新人资、物资因素 |
3.2.2 创新环境因素 |
3.2.3 其他社会因素 |
3.3 小结 |
第4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 |
5.1 MDEA 评价方法 |
5.1.1 DEA 模型简介 |
5.1.2 MDEA 模型 |
5.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
5.2.1 以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情况为例 |
5.2.2 数据收集 |
5.2.3 模型求解 |
5.2.4 影响因素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策略 |
6.1 加大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投入 |
6.1.1 增加资金投入 |
6.1.2 引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
6.2 强化中小企业集群自主创新意识 |
6.2.1 增强企业决策层的创新意识 |
6.2.2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
6.2.3 注重培育创新文化 |
6.3 加强中小企业集群合作创新能力 |
6.3.1 培育企业间的信任机制 |
6.3.2 优化知识共享机制 |
6.3.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6.4 完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体系 |
6.4.1 完善中小企业集群的科研管理体系 |
6.4.2 构建集群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
6.4.3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附录: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计算模型与程序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影响及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
1.1.2 融资困难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制约 |
1.2 研究目的 |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
1.2.2 研究的现实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1.4.2 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文献综述 |
1.4.3 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集群融资影响方面的文献综述 |
1.4.4 文章中使用的相关理论依据综述 |
1.4.5 对相关理论、文献的评述 |
1.5 论文结构 |
1.6 研究方法 |
1.7 主要创新观点 |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集群融资是中小企业化解困境的重要途径 |
2.1.1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
2.1.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
2.1.3 集群融资是中小企业化解困境的重要途径 |
2.2 集群融资的作用机理 |
2.2.1 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
2.2.2 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度 |
2.2.3 降低银行放贷的道德风险 |
2.3 集群融资的基本方式 |
2.3.1 主办银行融资方式 |
2.3.2 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方式 |
2.3.3 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
2.4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影响因素 |
2.4.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影响 |
2.4.2 企业信用度的影响 |
2.4.3 集群企业合作程度的影响 |
2.4.4 利率水平 |
2.4.5 交易成本 |
2.4.6 融资渠道 |
2.4.7 区域金融市场竞争水平 |
第3章 中小企业集群内的社会资本及其演进 |
3.1 社会资本的界定 |
3.1.1 资本的定义 |
3.1.2 社会资本的定义及特征 |
3.2 中小企业集群内社会资本的构成 |
3.2.1 中小企业集群内社会资本的构成分析 |
3.2.2 中小企业集群内社会资本与外部资本的关系 |
3.3 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作用 |
3.3.1 社会资本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位置和规模,促进整体融资 |
3.3.2 社会资本使中小企业集群化速度加快,增强其融资能力 |
3.3.3 无形社会资本使企业集群难以复制模仿,形成自身融资优势 |
3.3.4 社会资本克服了中小企业集群信息不对称问题 |
3.3.5 社会资本培育中小企业集群核心能力,从而提升其融资能力 |
3.4 中小企业集群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演进 |
3.4.1 中小企业集群内社会资本的形成--第一阶段 |
3.4.2 中小企业集群内社会资本的聚合--第二阶段 |
3.4.3 中小企业集群内社会资本的更新--第三阶段 |
第4章 社会资本对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影响机理分析 |
4.1 中小企业融资中社会资本的作用机理分析 |
4.1.1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作用 |
4.1.2 信誉及信任机制是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保障 |
4.1.3 社会资本、中小企业与集群融资 |
4.2 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 |
4.2.1 我国社会资本的主要特点 |
4.2.2 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锁定效应 |
4.3 集群内中小企业利用社会资本融资的关系模型 |
4.3.1 交叉环形融资模式 |
4.3.2 交叉环形融资模式的原理 |
第5章 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
5.1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现状 |
5.2 样本来源与数据描述性统计 |
5.2.1 样本来源 |
5.2.2 样本企业性质和年龄 |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3 变量设置和测量 |
5.3.1 变量设置 |
5.3.2 变量测量 |
5.4 多元回归实证分析 |
5.4.1 企业融资需求模型 |
5.4.2 企业获得融资总量的概率模型 |
5.5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章 优化社会资本提升中小型企业集群融资水平 |
6.1 我国企业集群中社会资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1 社会资本的嵌入式依赖 |
6.1.2 社会资本的封闭性局限 |
6.1.3 社会资本内部结构失衡 |
6.2 中小企业集群中社会资本培育的基本途径 |
6.2.1 企业层面的社会资本培育 |
6.2.2 政府层面的社会资本培育 |
6.3 提升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作用的方式 |
6.3.1 集群社会资本优化 |
6.3.2 规范化集群制度的建立 |
6.3.3 结构性集群网络改革 |
6.3.4 实现集群关系信任与制度信任的平衡 |
6.4 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其他支撑体系 |
6.4.1 法律支持体系构建 |
6.4.2 组织、制度支持体系构建 |
6.4.3 经济支持体系构建 |
6.4.4 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附录 B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及其融资现状的调查问卷 |
(4)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及归纳 |
1.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归纳 |
1.2.2 中小企业集群的分类 |
1.2.3 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1.2.4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1.3 文章的框架内容 |
1.4 文章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文章的创新 |
1.4.2 文章的不足 |
2 相关理论及其思考 |
2.1 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
2.1.1 中小企业集群的模式分类及其思考 |
2.1.2 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理论 |
2.1.3 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动力理论 |
2.2 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 |
2.2.2 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分类 |
2.2.3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 |
2.3 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
2.3.1 融资优势 |
2.3.2 技术创新优势 |
2.3.3 市场竞争优势 |
2.3.4 成本优势 |
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
3.1.1 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区域分布 |
3.1.2 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行业分布 |
3.1.3 中小企业集群的国际化程度 |
3.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集群化程度低,聚集脆弱 |
3.2.2 融资难,资金不足 |
3.2.3 技术创新落后 |
3.2.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缺乏 |
3.2.5 过度依赖资源优势,对外适应能力差 |
4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4.1 美国硅谷高新中小企业集群 |
4.1.1 硅谷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概况 |
4.1.2 硅谷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成功因素 |
4.1.3 给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的启示 |
4.2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4.2.1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
4.2.2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因素 |
4.2.3 意大利产业集群给我国的启示 |
5 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
5.1 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集群化程度 |
5.1.1 指导中小企业集群合理进行区位选择 |
5.1.2 培育适合集群式发展的区域文化 |
5.1.3 增强根植性,防止产业空洞化 |
5.2 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
5.2.1 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 |
5.2.2 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
5.2.3 为技术创新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 |
5.3 为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
5.3.1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 |
5.3.2 软环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1.2.1 论文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小企业 |
2.1.2 产业集聚 |
2.1.3 企业集群 |
2.1.4 规模经济 |
2.1.5 范围经济 |
2.2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述评 |
2.2.1 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产业区经济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2.2.5 区域创新理论 |
2.2.6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 |
2.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类型划分 |
2.3.1 按组织形式划分 |
2.3.2 按与市场的关系划分 |
2.3.3 按形成机制划分 |
2.3.4 按现代化程度划分 |
2.4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优势分析 |
2.4.1 提高企业竞争力 |
2.4.2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
2.4.3 营造良好集聚环境 |
2.4.4 增强市场融资能力 |
第3章 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评析 |
3.1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简介 |
3.1.1 辽宁省中小企业集群 |
3.1.2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 |
3.1.3 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 |
3.1.4 内蒙古东部中小企业集群 |
3.2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现存问题 |
3.2.1 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
3.2.2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
3.2.3 对外贸易额度偏小 |
3.2.4 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
3.2.5 新兴产业发育程度较低 |
3.3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症因分析 |
3.3.1 集群化成长存在制度障碍 |
3.3.2 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 |
3.3.3 招商引资存在政策偏误 |
3.3.4 企业自身素质低下 |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案例典示 |
4.1.1 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 |
4.1.2 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 |
4.1.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 |
4.2 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成功范例 |
4.2.1 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 |
4.2.2 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 |
4.2.3 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 |
4.3 中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启示 |
4.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
4.3.2 强化公共部门的支持及指导 |
4.3.3 营造集群内良好的发展环境 |
4.3.4 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 |
第5章 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 |
5.1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推进 |
5.1.1 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
5.1.2 推动社会服务网络建设 |
5.1.3 优化集群内企业发展环境 |
5.1.4 完善企业融资对策 |
5.2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
5.2.1 提高企业技术素质 |
5.2.2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 |
5.2.3 加快企业人才培养 |
5.2.4 推进企业产业链整合 |
5.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5.3.1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 |
5.3.2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 |
5.3.3 突破服务业人才的“瓶颈” |
5.3.4 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4.1 发挥企业家领导才能 |
5.4.2 塑造企业“诚信”形象 |
5.4.3 创立学习型组织架构 |
5.4.4 注重企业品牌文化 |
5.5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
5.5.1 完善东北地区经贸条件 |
5.5.2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
5.5.3 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
5.5.4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工作 |
5.6 中小企业集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5.6.1 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 |
5.6.2 提高企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
5.6.3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5.6.4 促进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 |
第6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产业集群发展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理论 |
1.4.2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 |
2.1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理论 |
2.1.1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概念的理论界定 |
2.1.2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
2.1.3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分类 |
2.1.4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
2.1.5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 |
2.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理论与基本认识 |
2.2.1 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定义与概述 |
2.2.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2.2.3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渠道及方式 |
2.2.4 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的主要表现 |
2.2.5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
2.3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 |
2.3.1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界定 |
2.3.2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效应分析 |
第三章 四川省中小企业融资与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分析 |
3.1 四川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 |
3.1.1 四川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 |
3.1.2 四川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
3.1.3 四川省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强劲 |
3.2 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和劣势 |
3.2.1 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
3.2.2 四川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 |
3.3 四川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发展 |
3.3.1 四川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主要问题 |
3.3.2 四川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 |
3.3.3 中小企业集群与非集群融资效应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四川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发展的建议 |
4.1 从中小企业角度,四川企业要不断强化信用意识等级,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经营效率,完善管理机制和财务报表,充分挖掘潜力和分流自身融资需求 |
4.2 从金融市场发展角度,四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 |
4.3 从政府角度,四川政府应从法律、投资环境、税收优惠、财政支出和补贴等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完善四川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 国内外企业集群理论支撑 |
(三) 推动企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四)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五) 研究方法及重点和难点、创新点 |
(六) 技术路线和基本框架 |
二、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问题 |
(一) 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简要回顾 |
(二) 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三) 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索 |
(一) 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启示 |
(二) 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探索 |
四、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
(一)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
(二) 加大金融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
(三) 整合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大园区"发展模式 |
(四) 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化中小企业集群 |
(五) 转变人才观念,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
(六)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关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 |
1.3.2 关于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价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中小企业集群及集群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1 中小企业的定义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1.1 中小企业的定义 |
2.1.2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2 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
2.2.1 中小企业集群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
2.2.2 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 |
2.2.3 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 |
2.3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
2.3.1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 |
2.3.2 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研究 |
2.4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2.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2.4.2 指标确立和结构设计 |
2.4.3 权重确立和一致性检验 |
3 国内外典型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实施模式研究及分析 |
3.1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实施模式研究 |
3.1.1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实施模式——自然主导型 |
3.1.2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实施模式——市场主导型 |
3.1.3 日本中小企业集群的实施模式——政府扶持型 |
3.2 我国典型城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
3.2.1 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实施模式——“原发”型集群 |
3.2.2 广东中小企业集群的实施模式——“嵌入”型集群 |
3.3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
3.3.1 “区域锁定效应”功能转变 |
3.3.2 区域品牌营造概念缺失 |
3.3.3 可持续发展关注不足 |
3.3.4 外资依赖度过高 |
3.4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3.4.1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分析 |
3.4.2 从集群的角度分析 |
3.4.3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 |
4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4.1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4.1.1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
4.1.2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 |
4.2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
4.2.1 资源环境因素 |
4.2.2 社会文化因素 |
4.2.3 创新能力因素 |
4.3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4.3.1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聚类分析 |
4.3.2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层次分析 |
5 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战略 |
5.1 针对政府层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
5.1.1 走出认识误区,调整发展战略 |
5.1.2 保持管理职能,加强服务力度 |
5.1.3 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均衡基础设施分布 |
5.1.4 引导进入全球市场,带动集群价值升级 |
5.2 针对区域层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
5.2.1 建立区域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
5.2.2 建立和完善区域产业链配套体系 |
5.2.3 构建和保护区域信用网络机制 |
5.2.4 构建和培育区域文化创新网络机制 |
5.3 针对集群层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
5.3.1 发展支撑机构以加强集群的自我管理 |
5.3.2 加强集群内外部网络联系 |
5.4 针对企业层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
5.4.1 建立企业家协调机制 |
5.4.2 建立人才引进、培育机制 |
5.4.3 建立产品差异化机制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9)基于广义资源观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实背景及理论意义 |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中小企业集群界定及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 |
1.2.2 资源观理论 |
1.2.3 复杂社会网络 |
1.2.4 创新研究的范式转变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相关理论 |
2.1 广义资源观理论 |
2.1.1 广义资源的定义 |
2.1.2 广义资源的分类 |
2.1.3 广义资源的性质 |
2.1.4 资源与工具的区别 |
2.1.5 广义资源的内容 |
2.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理论 |
2.2.1 中小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概念 |
2.2.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特征分析 |
2.3 复杂社会网络理论 |
2.3.1 社会网络理论 |
2.3.2 复杂网络理论 |
2.3.3 复杂社会网络理论 |
2.3.4 复杂社会网络理论的资源属性和手段属性 |
2.4 系统理论 |
2.4.1 系统理论的演进 |
2.4.2 复杂系统理论 |
2.4.3 复杂系统的涌现 |
2.4.4 复杂系统中的混沌 |
2.4.5 复杂系统与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 |
2.5 复杂科学管理(CSM) |
2.5.1 复杂科学管理(CSM)理论 |
2.5.2 复杂科学管理(CSM)与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 |
第三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研究 |
3.1 基于广义资源观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 |
3.1.1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资源限制 |
3.1.2 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 |
3.1.3 中小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 |
3.1.4 广义资源的集聚与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 |
3.1.5 广义资源的整合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 |
3.2 基于广义资源观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阶段演化研究 |
3.2.1 复杂社会网络模型类型 |
3.2.2 复杂社会网络模型 |
3.2.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复杂社会网络演化阶段 |
3.3 广义资源观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的资源要素 |
3.3.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复杂社会网络资源要素 |
3.3.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的社会资本要素 |
3.3.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的服务体系要素 |
3.3.4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的政策资源要素 |
第四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演化分析 |
4.1 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和他组织 |
4.1.1 序的概念 |
4.1.2 组织 |
4.1.3 复杂系统的他组织 |
4.1.4 复杂系统的自组织 |
4.1.5 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关系 |
4.2 中小企业集群复杂系统特征 |
4.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演化中的他组织 |
4.4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演化中的自组织 |
4.4.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耗散结构 |
4.4.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分析 |
4.5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演化博弈分析 |
4.5.1 演化博弈论和中小企业集群分析 |
4.5.2 演化博弈分析 |
4.5.3 环境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影响 |
4.6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方式 |
第五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差异性与绩效分析 |
5.1 中小企业集群广义资源的差异 |
5.2 中小企业集群演化路径差异 |
5.3 中小企业集群服务体系差异 |
5.4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差异性与绩效 |
5.5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案例分析 |
5.5.1.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 |
5.5.2.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演化 |
第六章 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韬"理论分析 |
6.1 广义资源观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 |
6.1.1 广义资源观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一般特征 |
6.1.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 |
6.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韬"分析框架的构建 |
6.2.1 技术性要素 |
6.2.2 吸引力要素 |
6.2.3 开放型支持要素 |
6.3 硅谷和中关村创新能力比较案例分析 |
6.3.1 典型中小企业集群简介 |
6.3.2 基于"韬"框架的比较分析 |
6.4 比较结果分析 |
6.5 基于"韬"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10)管理学“元理论”探讨 ——基于CAS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导论 |
第一章 中小企业集群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
第一节 中小企业集群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
第二章 基于CAS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框架 |
第一节 CAS理论与中小企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二节 中小企业集群研究的CAS理论适用性 |
第三节 基于CAS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三维度研究 |
第三章 基于CAS理论的德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
第一节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德国中小企业集群概述 |
第三节 基于CAS理论的德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
第四章 CAS理论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集群视角下的解析 |
第一节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源于两大困境 |
第二节 找寻困境的根本解 |
第三节 通往希望的"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D]. 于众. 吉林大学, 2016(08)
- [2]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金秋颖.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3]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影响及实现机制研究[D]. 刘桔林. 湖南大学, 2012(12)
- [4]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研究[D]. 刘艳.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5]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D]. 姜宏. 吉林大学, 2011(08)
- [6]基于产业集群发展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付文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1(01)
- [7]青海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 汪凤英. 兰州大学, 2010(02)
- [8]青岛市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 曾嘉懿.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 [9]基于广义资源观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D]. 张鹏飞. 武汉大学, 2010(05)
- [10]管理学“元理论”探讨 ——基于CAS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D]. 蔡永贵.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