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腺样囊性癌P_(16)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P_(16)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

一、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_(16)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史国娟[1](2020)在《大蒜素联合紫杉醇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CD44、CXCL12、NCAM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大蒜素(allicin)与紫杉醇(paclitaxel,PTX)对ACC-M细胞中CD44、CXCL12、NCAM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蒜素联合紫杉醇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为大蒜素联合紫杉醇临床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为大蒜素组(allicin)、紫杉醇组(PTX)、联合用药组(allicin+PTX)和对照组(Control),对照组为含有0.1%DMSO的PBS。(1)CCK-8实验法:设置大蒜素浓度梯度为(20mg/ml,40mg/ml,60mg/ml,80mg/ml,100mg/ml),紫杉醇浓度梯度为(5mg/ml,10mg/ml,20mg/ml,40mg/ml,60mg/ml),分别检测大蒜素与紫杉醇各浓度作用于ACC-M细胞(24h、48h、72h)后增殖抑制率,运用SPSS20.0软件分别计算出大蒜素与紫杉醇48小时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检测大蒜素IC50、紫杉醇IC50、大蒜素IC50+紫杉醇IC50联合作用于ACC-M细胞48h的细胞抑制率。(2)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浓度(allicin组40mg/mll;PTX组:10mg/ml,20mg/ml;联合组allicin40mg/ml+PTX10mg/ml)作用于ACC-M细胞(24h、48h)后细胞凋亡率。(3)Western blot分别检测(allicin组、PTX组、allicin+PTX组)作用于肿瘤细胞48h后,检测CD44、CXCL12、NCAM蛋白表达水平。(4)RT-PCR检测不同药物组(allicin组、PTX组、allicin+PTX组)作用于ACC-M细胞48h后CD44、CXCL12、NCAM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同一时段内,随着大蒜素与紫杉醇浓度的增加,ACC-M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细胞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P<0.05)。(2)同浓度的大蒜素与紫杉醇处理后,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0.05)。(3)大蒜素IC50、紫杉醇IC50组分别与联合组抑制率相比,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强于两者单独用药组,大蒜素与紫杉醇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F=779.469,P<0.05)。(4)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大蒜素与紫杉醇均能诱导ACC-M细胞凋亡,联合用药对ACC-M细胞凋亡效应强于单独用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蒜素与紫杉醇单独及联合使用均可下调ACC-M细胞中CD44、CXCL12、NCAM蛋白表达量,大蒜素与紫杉醇联合应用对目标蛋白的调控最为显着(P<0.05)。(6)大蒜素与紫杉醇单独及联合使用均可下调ACC-M细胞中CD44、CXCL12、NCAM mRNA相对表达量,大蒜素与紫杉醇联合应用对目标基因的调控最为显着(P<0.05)。(1)结论:(1)大蒜素与紫杉醇可抑制ACC-M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大蒜素联合紫杉醇可增强ACC-M细胞的凋亡效率,减少紫杉醇用量。(2)大蒜素与紫杉醇单独及联合使用可下调ACC-M细胞中CD44、CXCL12、NCAM蛋白的表达。

叶贝贝[2](2020)在《NGF正性调控N-RAS促进涎腺腺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NGF、N-RA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分析NGF、N-RAS之间的相关性,以及NGF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NGF调控N-RA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方法:1.NGF、N-RAS与S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涎腺腺样囊性癌石蜡标本共75例,分为嗜神经侵袭组与非嗜神经侵袭组两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SACC石蜡标本中NGF、N-RAS的表达情况,并行相关性分析。2.(1)NGF对N-RAS的调控作用:加入外源性NGF和NGF抑制剂PD90780培养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ACC-M中的N-RAS表达变化;(2)NGF对涎腺腺样囊性癌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平板克隆实验、CCK-8实验检测ACC-M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划痕和Transwell趋化实验检测ACC-M细胞的迁移能力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ACC-M细胞的侵袭能力变化;(3)NGF调控N-RAS影响SACC嗜神经侵袭:构建ACC-M与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体外共培养模型,模拟SACC神经侵袭的发生过程,利用该模型观察不同水平NGF下背根神经节轴突的生长情况、ACC-M细胞的迁移侵袭情况,观察腺样囊性癌细胞向背根神经节发生神经侵袭的动态过程。结果:1.NGF、N-RAS主要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胞浆中阳性表达,在嗜神经侵袭组的阳性率分别为为89.1%、80.4%,在非嗜神经侵袭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4.8%、51.7%。并且NGF、N-RAS均在神经侵犯处呈强阳性表达,在非神经侵犯处呈阴性表达。SACC嗜神经侵袭组的NGF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非嗜神经侵袭组(χ2=17.317,P=0.000),N-RAS的阳性表达率也显着高于非嗜神经侵袭组(χ2=6.896,P=0.009)。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SACC中N-RAS与N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94,P=0.011)。2.(1)分别将外源性NGF+ACC-M组、NGF抑制剂PD90780+ACC-M组、ACC-M NC组这三组培养24h和48h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CC-M NC对照组相比,在24h和48h时,N-RAS在外源性NGF组中均表达增高,在NGF抑制剂PD90780组均表达降低;(2)与ACC-M NC组相比,外源性NGF+ACC-M组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而抑制剂PD90780+ACC-M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减弱;(3)成功构建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与大鼠背根神经节的共培养模型ACC-M/DRG,与DRG单独培养组相比,在ACC-M NC/DRG共培养体系中,可发现DRG周围则可见较多的神经轴突生长,ACC-M细胞的增殖并向轴突方向迁移。在外源性NGF+ACC-M/DRG共培养体系中,与ACC-M NC/DRG共培养组相比,可见ACC-M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DRG的神经轴突向ACC-M细胞集落方向特异性生长,当轴突与ACC-M细胞接触后,ACC-M细胞包绕轴突,并沿着神经轴突向DRG的主体方向迁移,最终ACC-M细胞迁移至DRG周围并包绕神经节。结论:1.NGF、N-RAS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密切相关,并且NGF与N-RAS呈正相关关系。2.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正性调控N-RAS,增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这一特性是神经细胞和腺样囊性癌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NGF正性调控N-RAS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嗜神经侵袭的过程。

范建林[3](2019)在《LAPTM4B-35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和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不同,这两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差异很大,中低分化型者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不敏感,预后较差。因此,亟需探索更多的肿瘤标志物,以预测治疗的有效性,或作为个体化治疗的靶标。溶酶体相关四次跨膜蛋白B(LAPTM4B)是一个新发现的癌基因(NM_018407,基因ID:55353),它位于8q22.1号染色体上,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跨越至少50 kb。LAPTM4B的全长c DNA包含两个起始密码子(ATG),编码两个蛋白异构体,LAPTM4B-35和LAPTM4B-24。研究显示LAPTM4B-35蛋白在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上调,与肝细胞肝癌的组织学分级相关,亦与多种肿瘤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成负相关。迄今为止,尚未有LAPTM4B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相关研究报道,特别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LAPTM4B-35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研究。本研究中,我们将探索LAPMT4B-35蛋白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和和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观察抑制LAPMT4B-35表达后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H292生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LAPTM4B-35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情况: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第一医院等单位病理科存档的106例腺样囊性癌、85例黏液表皮样癌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APTM4B-35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表达,分析LAPTM4B-35蛋白表达水平与这两种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选用黏液表皮样癌H292细胞株进行体外实验。人工合成并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将干扰RNA(Si RNA)转染黏液表皮样癌细胞株,应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因转染后的LAPTM4B-35m RNA和蛋白的表达,评价干扰效果,筛选出沉默效率高的序列。3.LAPTM4B-35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转染沉默效率高的Si RNA序列,分别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Transwell小室方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探讨LAPTM4B-35在黏液表皮样癌的可能作用。结果:1.LAPTM4B-35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的不同细胞呈差异性表达:在腺泡细胞中为阴性,在导管和闰管细胞中较弱,在分泌管/纹状管细胞表达中等。2.LAPTM4B-35蛋白与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联。LAPTM4B-35过表达在高级别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比例显着升高。3.Si RNA转染:通过转染试剂分别将Si RNA和阴性对照转染入黏液表皮样癌H292细胞株,筛选出抑制LAPTM4B-35蛋白表达效率较高的的Si RNA。成功转染干扰序列后,LAPTM4B-35蛋白及其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4.抑制LAPTM4B-35蛋白表达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黏液表皮样癌细胞H292被干扰后,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细胞的凋亡或死亡比例升高,细胞周期的分布发生改变。结论:1.LAPTM4B-35蛋白在正常涎腺细胞呈差异性表达,与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研究LAPTM4B-35蛋白在这两种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很有价值。2.LAPTM4B-35基因可以增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癌细胞的凋亡,改变癌细胞周期的分布,在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个体化治疗的标靶。

杨子桧[4](2019)在《CCL2/CCR2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SACC的一个显着生物学特征。由于SACC易侵犯神经并沿神经浸润及远处转移,使手术范围难以掌握,加上SACC对化疗不敏感,导致SACC治疗难度较大,患者预后较差。研究表明,在神经以及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分泌C-C模体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L2)。CCL2又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可通过激活其受体:C-C模体趋化因子受体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2,CCR2),由CCL2/CCR2分子轴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等过程。CCL2还可通过CCL2/CCR2分子轴募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促进肿瘤的进展。然而,CCL2/CCR2分子轴以及TAMs在SACC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尚未明了,有待深入研究。本实验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CCL2/CCR2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究CCL2、CCR2、CD68以及CD163在SACC患者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或者分布,并分析其与SACC嗜神经侵袭间的关系。方法:取71例SACC病理标本及50例正常涎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并分析CCL2、CCR2、CD68以及CD163的表达;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TAMs在SACC中的分布;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CCL2、CCR2、CD68以及CD163的表达与SACC嗜神经侵袭、TNM分期、患者生存等的相关性。结果:CCL2、CCR2、CD68以及CD163在SAC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涎腺组织;在SACC组织中,CCL2、CCR2的表达与CD68、CD163的表达水平显着相关;透射电镜下可见SACC组织中TAMs的浸润;CCL2、CCR2、CD68以及CD163的高表达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TNM分期以及患者不良预后显着相关。结论:CCL2、CCR2在SAC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TAMs的募集密切相关;CCL2/CCR2分子轴及TAMs可能在SACC的嗜神经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CCL2/CCR2分子轴介导肿瘤-神经相互作用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究CCL2、CCR2在肿瘤细胞-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共培养体系中的表达,利用药物拮抗剂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探究CCL2/CCR2分子轴是否介导肿瘤-神经相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新生BALB/c小鼠DRG及SACC细胞系SACC-83与SACC-LM,构建肿瘤细胞-DRG共培养体系;采用ELISA、荧光实时定量PCR(q 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共培养体系条件培养基与肿瘤细胞CCL2或CCR2的表达;采用CCR2 sh RNA慢病毒转染系统构建稳定下调CCR2的SACC-83细胞株;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CCK8、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探究不同浓度CCL2条件下,SACC-83细胞与DRG共培养,或者CCR2沉默条件下,SACC-83细胞p-ERK1/2、ERK1/2、MMP-2与MMP-9的表达以及增殖、迁徙、侵袭能力的变化;取新生BALB/c小鼠DRG及SACC-83细胞系构建体外SACC细胞嗜神经侵袭模型。采用药物拮抗剂或者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探究阻断CCL2/CCR2分子轴对SACC细胞嗜神经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DRG高表达CCL2,激活SACC-83细胞或者SACC-LM细胞CCR2的表达;CCL2/CCR2分子轴可激活SACC-83细胞ERK1/2信号通路,并调控MMP-2、MMP-9的表达,促进SACC-83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通过药物拮抗剂或者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阻断CCL2/CCR2分子轴均可显着抑制SACC-83细胞的嗜神经侵袭。结论:神经可能通过分泌CCL2,由CCL2/CCR2分子轴激活肿瘤细胞ERK1/2信号通路,及MMP-2、MMP-9的表达,促进SACC的嗜神经侵袭。3.CCL2/CCR2分子轴募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能力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究CCL2/CCR2分子轴是否参与调控SACC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间的相互作用及可能机制,明确TAMs对SACC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使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100 n M,24 h)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构建SACC-83细胞与巨噬细胞的Transwell共培养体系,以探究SACC细胞与TAMs的相互作用;采用ELISA、q 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共培养体系条件培养基CCL2的表达,以及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CCL2或CCR2的表达;采用慢病毒转染RNAi技术构建稳定下调CCL2的SACC-83细胞株;采用q RT-PCR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探究SACC-83细胞CCL2沉默条件下,共培养的巨噬细胞CCR2的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分析SACC-83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CCR2特异性阻滞剂RS504393(50 ng/m L)抑制巨噬细胞CCR2的表达,分析阻断CCL2/CCR2分子轴后SACC-83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SACC-83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巨噬细胞48 h,得到TAM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AMs表面标志物CD163与CD206的表达变化,采用q 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分析TAMs的TNF-α、IL-1β、Arg1、IL-10以及GDNF分子的表达变化;使用RS504393(50 ng/m L)抑制TAMs的CCR2表达,分析阻断CCL2/CCR2分子轴后TAMs的CD163、CD206、TNF-α、IL-1β、Arg1、IL-10以及GDNF的表达变化;使用TAMs条件培养基诱导SACC-83细胞,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ACC-83细胞p-RET及RET的表达变化;在TAMs条件培养基中加入GDNF中和抗体(GDNF neutralizing antibody,GDNF Nab,2μg/m L)去除GDNF,或者对巨噬细胞应用RS504393(50 ng/m L),然后诱导SACC-83细胞,48 h后检测SACC-83细胞p-RET及RET的表达变化;采用CCK8、划痕以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分析TAMs条件培养基对SACC-83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对SACC-83细胞应用RET抑制剂pyrazolo-pyrimidine-1(PYP1,5μM),或者对巨噬细胞应用RS504393(50 ng/m L),探究阻断GDNF受体RET,或者阻断CCL2/CCR2分子轴后,TAMs条件培养基对SACC-83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SACC-83细胞来源CCL2可激活TAMs的CCR2的表达;SACC-83细胞通过CCL2/CCR2分子轴促进TAMs的CD163、CD206、Arg-1、IL-10以及GDNF的表达,然而抑制TNF-α以及IL-1β的表达;TAMs通过GDNF/RET通路促进SACC-83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结论:SACC细胞可能通过CCL2/CCR2分子轴募集TAMs,促进SACC细胞的侵袭。其机制可能是:SACC细胞通过CCL2/CCR2分子轴诱导TAMs的“M2表型转化”,并促进TAMs的GDNF的表达;同时,TAMs通过GDNF/RET通路促进SA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4.CCR2阻滞剂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究通过对荷瘤裸鼠应用CCR2阻断剂以阻断CCL2/CCR2分子轴,能否抑制SACC的嗜神经侵袭。方法:在靠近裸鼠坐骨神经处接种SACC-83细胞以建立SACC嗜裸鼠坐骨神经侵袭模型;肿瘤细胞接种后1周,裸鼠经口用药RS504393(30 mg/kg),3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4周,肿瘤细胞接种满5周后处死动物。分析用药后肿瘤体积、坐骨神经功能障碍及神经肿胀程度。结果:裸鼠应用CCR2阻断剂后可显着抑制肿瘤的体积、坐骨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神经肿胀程度。结论:应用CCR2阻断剂可抑制SACC嗜神经侵袭,可能为治疗SACC的嗜神经侵袭提供新的策略。

薛刚[5](2019)在《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涎腺最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容易发生嗜神经和远处转移,通常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拟观察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在SA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求其在SACC中表达的相关性,以希望为SACC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1.检测SACC组织中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SACC发生的相关性;2.分析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的表达和SACC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生物学标志评价肿瘤恶性程度的可能性;3.分析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表达与SA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评估SACC预后及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39例腺样囊性癌标本及10例正常涎腺组织标本(Normal salivary gland,NSG)中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的表达情况。将39例SACC组织标本进行分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神经浸润、分化程度),采用SPSS22.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取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分析法,显着性检验标准为P<0.05。结果(1)Vimentin在NSG组织中基本无表达,在SACC组织中阳性表达28例(阳性率71.79%),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E-cadherin在NSG组中呈高表达(阳性率100%),在SACC组织中E-cadherin表达显着降低,阳性表达23例(阳性率58.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在NSG组织中基本不表达,而在39例SACC组织中阳性表达例24例(阳性率61.54%),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2)Vimentin在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组中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6例(阳性率94.12%)、7例(阳性率63.64%)、5例(阳性率45.45%),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Vimentin的表达与SACC病理分型显着相关(P<0.05)。E-cadherin在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组中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6例(阳性率35.29%)、8例(阳性率72.73%)、9例(阳性率81.82%),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E-cadherin的表达与SACC病理分型显着相关(P<0.05);Cyclin D1在SACC的17例低分化、11例中分化和11例高分化组中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4例(阳性率82.35%)、6例(阳性率54.55%)、4例(阳性率36.36%),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显示Cyclin D1的表达与SACC病理分型显着相关(P<0.05)。(3)Vimentin肿瘤直径小于3cm组中阳性表达9例(阳性率52.94%),在肿瘤直径大于等于3cm中阳性表达19例(阳性率86.36%),Vimentin在大于3cm组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小于3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E-cadherin在有神经浸润组中阳性表达4例(阳性率30.77%),无神经浸润组中阳性表达19例(阳性率73.08%),在神经浸润组中E-cadherin表达显着低于无神经浸润组,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Cyclin D1在有神经浸润组中阳性表达11例(阳性率84.62%),无神经浸润组中阳性表达13例(阳性率50.00%),在神经浸润组中Cyclin D1表达显着高于无神经浸润组,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在SACC组织中,Vimentin与E-cadherin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E-cadherin与Cyclin D1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Vimentin与Cyclin D1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Vimentin和Cyclin 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E-cadherin呈现低表达,Vimentin的表达水平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E-cadherin与Cyclin D1的表达水平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和神经浸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有无转移和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2.Vimentin和E-cadherin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上皮间充质转化现象。Vimentin和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可能与协同作用。

柏书博,李力,陈贵敏[6](201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24%,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此肿瘤生长特殊,一般无包膜,侵袭性强,嗜神经生长和远处转移是SACC的两大恶性生物学特性。因放疗及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临床难以确定其明确的浸润

胡志强[7](2015)在《Slug、EMMPRIN和E-cadhe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上皮恶性肿瘤之一,嗜神经侵袭及较易远处转移是它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其远期预后不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上皮-间质转化(EMT)在口腔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E-cadherin的下调是国际公认的EMT标志。而Slug作为锌指转录因子家族重要成员,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Slug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EMT过程,影响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并与肿瘤的预后关系密切。EMMPRIN是在人体分布广泛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其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SAC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研究表明在肝细胞癌的发展中Slug、EMMPRIN和E-cadherin的表达存在密切相关性,但Slug、EMMPRIN和E-cadherin在SA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需进一步研究。实验一:目的:研究Slug、EMMPRIN和E-cadherin在SACC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15例SACC患者组织中Slug、EMMPRIN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间的关系,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lug和EMMPRIN在组织切片中强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5%和69.6%;E-cadherin弱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1.3%。Slug和EMMPRIN的表达与SACC肿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神经侵袭、复发、远处转移呈显着正相关(P<0.05),E-ca黏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远处转移呈显着负相关(P<0.05)。同时,Slug的表达与EMMPRIN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5),EMMPRIN的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呈显着的负相关(P<0.05),Slug的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呈显着的负相关(P<0.05)。结论:Slug、EMMPRIN和E-cadherin在SACC中的表达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三者的表达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实验二:目的:探讨Slug,EMMPRIN和E-ca在SACC细胞系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对SAC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构建两种重组质粒载体(si-Slug,si-EMMPRIN),重组质粒转染SACC-83细胞,并分成四组(G1:空白对照组;G2:si-Slug;G3:si-EMMPRIN;G4:si-Slug and si-EMMPRIN)。质粒转染后进行RT-PCR,Western Blot,形态学观察,划痕实验,侵袭实验,迁徙实验等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沉默Slug能显着下调Slug和EMMP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沉默EMMPRIN可显着下调EMMP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但对Slug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P<0.01);沉默Slug、EMMPRIN均使SACC细胞EMT能力降低;沉默Slug、EMMPRIN均可降低SACC细胞的迁徙、周围神经侵袭能力。结论:细胞实验显示沉默Slug、EMMPRIN能显着抑制SACC-83细胞的运动能力和周围神经侵袭能力;Slug通过上调EMMPRIN引起E-cadherin的下调,从而诱导EMT的发生,其在SACC的嗜神经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Slug、EMMPRIN可能成为SACC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唐黎黎,农晓琳[8](2014)在《抑癌基因与腺样囊性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可发生于涎腺、泪腺、汗腺、乳腺以及上颌窦内、气管支气管等部位内壁的腺体等全身各部外分泌腺组织,因好发于大小涎腺中较小腺体,近年对涎腺来源的腺样囊性癌研究较为深入。腺样囊性癌生长速度缓慢,但由于其嗜神经血管生长及易远处转移的特点,使得腺样囊性癌易复发、早期转移率高,需要随访的周期较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与细

王雪峰[9](2014)在《Survivin及P53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SP法检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突变型P53的表达情况,分析Survivin及P53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carcinoma,SACC)中表达的相关性,以探讨二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以期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6例SACC及10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标本中Survivin及P53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两者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urvivin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浆或细胞膜出现呈棕黄色的颗粒,在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36例腺样囊性癌组织中有24例呈阳性表达,其中(+)16例,(++)8例,总阳性率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抗体的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核上,以肿瘤细胞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在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无呈阳性表达,在36例腺样囊性癌组织中有25例呈阳性表达,其中(+)17例,(++)8例,总阳性率为6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urvivin及P53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对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与Survivin二者表达情况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rs=0.426,P=0.010)。结论:1. P53与Survivin蛋白两者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2. SACC中Survivin的表达与TNM分期及神经浸润情况密切相关。3. SACC中P53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神经浸润情况密切相关。4. SACC中P53与Survivin二者表达情况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rs=0.426,P=0.010),提示两者可能参与了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

周利晓[10](201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Livin,Caspase-3基因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抑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腺样囊性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腺体,在颜面部的涎腺中发生最多,其次是泪腺。泪腺腺样囊性癌是泪腺上皮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并且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其发生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多形性腺瘤。泪腺腺样囊性癌进展快,预后差,且其发病机制不明,除了手术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机制,寻找与其发生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肿瘤是一类由于某些染色体上的DNA损伤引起细胞内某些基因异常表达,以致细胞生长失去控制、缺乏分化及异常增生的一类复杂的基因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其相关的特征基因在不同组织(如癌、瘤、正常组织)的表达具有差异性。探索发现这些表达差异的特征基因,对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做好早期预防及预后有着重大意义。Survivn和Livin是新近发现的IAPs家族中两种最具有表达特异性的凋亡抑制蛋白,能够直接或间接抑制Caspase-3凋亡信号转导过程中相关因子的活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另外,在现代抗肿瘤药物中,中药占居重要的地位,其中银杏叶提取物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及辅助化疗作用,其能够通过调节凋亡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加速细胞凋亡,且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不良反应较少,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目前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分析,及银杏叶提取物在泪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很少有报道。目的通过比较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泪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泪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中药银杏叶提取物对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增殖、凋亡及Survivin、Livin和Survivin Caspase-3表达的影响,为明确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机理及探索新的治疗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RT-PCR、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在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瘤及正常泪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数学算法探讨基因间表达的相关性。2.通过体外培养人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来分析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增殖、凋亡及Survivin、Livin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 Livin和Survivin在正常泪腺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在多形性腺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量不断增加。Caspase-3在正常泪腺组织中高表达,在泪腺多形性腺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量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下降。2. Livin和Surv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均与Caspase-3呈负相关,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Caspase-3和L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转移有关系,Survivin仅与肿瘤的大小及转移有关系。3.不同浓度的EGB对人泪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的体外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EGB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量效关系显着(P<0.01)。EGB的加入能够使ACC-2细胞Go-G1期逐渐增加,G2-M期和S期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ACC-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EGB不同浓度对ACC-2细胞Livin和Survivin基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EGB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与之相反,Caspase-3基因的相对含量则随着EGB给药剂量的加大而逐渐增高。结论1.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可能与Livin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异常上调及Caspase-3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Caspase-3、Livin的表达与泪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转移有关,Survivin与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有关。2. Livin和Survivin在泪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均与Caspase-3呈负相关,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3.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抑制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的体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对Caspase-3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Livin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剂量的增加,其促进或抑制效应增强。

二、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_(16)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_(16)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大蒜素联合紫杉醇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CD44、CXCL12、NCAM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NGF正性调控N-RAS促进涎腺腺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NGF、N-RAS与 SACC嗜神经侵袭的相关性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N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石蜡标本中的表达
        1.2.2 N-RA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石蜡标本中的表达
        1.2.3 NGF、N-RA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NGF在 SACC石蜡标本中的表达
        1.3.2 N-RAS在 SACC石蜡标本中的表达
        1.3.3 NGF、N-RAS在 SACC嗜神经侵袭中的相关性
    1.4 小结
二、NGF对N-RAS的调控作用及对SA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嗜神经侵袭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NGF影响N-RAS在 ACC-M细胞中的表达
        2.2.2 CCK-8 实验检测不同NGF水平ACC-M细胞增殖能力
        2.2.3 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不同NGF水平ACC-M细胞增殖能力
        2.2.4 划痕实验检测不同NGF水平的ACC-M细胞迁移能力
        2.2.5 Transwell趋化实验检测不同NGF水平ACC-M细胞的迁移能力
        2.2.6 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不同NGF水平ACC-M细胞的侵袭能力
        2.2.7 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
        2.2.8 构建ACC-M/DRGs体外共培养模型
    2.3 讨论
        2.3.1 NGF对 N-RAS的调控作用
        2.3.2 NGF对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3.3 NGF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相关分子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LAPTM4B-35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LAPTM4B-35 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主要的实验设备及仪器
        三、主要试剂
        四、实验过程及操作方法
        五、LAPTM4B-35 蛋白染色的半定量分析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研究对象
        二、LAPTM4B-35 蛋白在正常涎腺中的表达
        三、LAPTM4B-35 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癌旁正常涎腺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
        四、LAPTM4B-35 蛋白在黏液表皮样癌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
    讨论
第二部分 干扰LAPTM4B-35 基因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结果
        1.细胞质粒转染后荧光表达结果
        2.干扰LAPTM4B-35 基因后转录水平变化
        3.干扰LAPTM4B-35 基因后LAPTM4B-35 蛋白水平变化
        5.细胞侵袭能力
    讨论
全文总结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LAPTM4B基因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4)CCL2/CCR2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CCL2/CCR2 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附表
第二部分 CCL2/CCR2 分子轴介导肿瘤-神经相互作用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CCL2/CCR2 分子轴募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能力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第四部分 CCR2 阻滞剂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动物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附图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病例资料整理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5 实验方法
        2.1.6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2.2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SACC患者临床特征
    3.2 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在SACC组和NSG组中的表达情况
        3.2.1 Vimentin在 SACC组和NSG组中的表达情况
        3.2.2 E-cadherin在 SACC组和NSG组中的表达情况
        3.2.3 Cyclin D1在SACC组和NSG组中的表达情况
    3.3 Vimentin、E-cadherin和 Cyclin D1 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3.1 Vimentin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
        3.3.2 E-cadherin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3.3 Cyclin D1 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4 SACC中 Vimentin、E-cadherin和 Cyclin D1 表达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病例一 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二 左侧下牙龈恶性肿瘤一例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口底恶性肿瘤颏下岛状瓣转移修复一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控SACC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相关基因
    1.1 p27
    1.2 PTEN
    1.3 CD54与CD44
    1.4 CXCL12
    1.5 NCAM
    1.6 NGF
2 SACC发生发展涉及的信号转导通路
    2.1 Wnt信号通路
    2.2 Snail信号通路
    2.3 Notch信号通路
3 展望

(7)Slug、EMMPRIN和E-cadhe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
    二、SACC嗜神经侵袭的研究进展
    三、涎腺腺样囊性癌上皮间质转化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Slug、EMMPRIN和E-ca黏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Slug、EMMPRIN和E-cadherin表达相关性及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抑癌基因与腺样囊性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53基因
2 p16基因
3 p27基因
4 nm23基因
5 PTEN基因
6 Tip30/CC3基因
7 RASSF1A基因

(9)Survivin及P53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10)泪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Livin,Caspase-3基因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抑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泪腺肿瘤中Survivin、Livin和Caspase-3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位检测泪腺肿瘤中Survivin、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银杏叶提取物对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增殖、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泪腺腺样囊性癌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杏叶提取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_(16)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蒜素联合紫杉醇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CD44、CXCL12、NCAM表达的影响[D]. 史国娟.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2]NGF正性调控N-RAS促进涎腺腺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研究[D]. 叶贝贝.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LAPTM4B-35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D]. 范建林. 苏州大学, 2019(06)
  • [4]CCL2/CCR2分子轴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子桧.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Vimentin、E-cadherin和Cyclin 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薛刚. 兰州大学, 2019(08)
  • [6]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柏书博,李力,陈贵敏. 临床军医杂志, 2017(01)
  • [7]Slug、EMMPRIN和E-cadhe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胡志强.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8)
  • [8]抑癌基因与腺样囊性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唐黎黎,农晓琳. 广东医学, 2014(21)
  • [9]Survivin及P53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研究[D]. 王雪峰. 佳木斯大学, 2014(03)
  • [10]泪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Livin,Caspase-3基因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抑癌作用[D]. 周利晓. 郑州大学, 2013(10)

标签:;  ;  ;  ;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P_(16)蛋白表达与病理分型及复发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