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办公空间设计理念

网站办公空间设计理念

一、网站办公空间的设计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武建光[1](2021)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被重新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后的废旧工业园区面临改造或拆迁。如何能让脱离城市发展的旧工业建筑回归,使工业建筑承载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得到延续,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工业园区众多建筑类型中,筒仓建筑因其特殊的结构特征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是城市工业化历史进程的鲜活载体。那么筒仓建筑能否被再利用以及怎样再利用,成为了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筒仓建筑作为研究主体,基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理论及原则,展开对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为工业遗产筒仓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本文以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以筒仓建筑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筑专业网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筒仓建筑类型、特征及再利用现状进行系统认知。结合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与筒仓再利用现状,总结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内部空间、外部形态、功能模式和经济性等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从以上四方面对国内外的优秀筒仓建筑改造的实践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继而得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最终用于指导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造设计。本文创新性地将筒仓这一具体的建筑类型作为研究主体,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相结合,提出四个有针对性的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为我国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既有助于完善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又为筒仓建筑的改造设计提出了新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快速发展。

闫菁清[2](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高速发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浪潮、公民文化需求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政府制度改革创新产物的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服务工作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它通过将行政审批职能部门集中整合形成一站式服务机构,来为企业与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力。行政服务中心在从诞生至今的二十余年内,发挥着巨大成效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设。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纷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政务创新,开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而当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依旧沿用僵化、保守的政务办公建筑设计方法,忽略了行政改革及信息化时代背景发展需求,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明显滞后于新的政务服务模式,而显现出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基于对此的思考,本文以我国各地的市级、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针对当下时代发展需求与行政服务中心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梳理,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影响机制为启发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提出策略性意见,从而使行政服务中心建筑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本文以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探究阻碍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的深层困境。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作用机制以及它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总结归纳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生的转变,并根据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新趋势,总结出行政服务中心在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设计前期和建筑设计的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建设目标、功能配置、空间构想方面提出前期策划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空间形态、布局组织与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做出详细阐述,为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新型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与借鉴。

陈煌杰[3](2021)在《基于大数据与POE相结合的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 ——以北京中心地区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对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如何营造充满活力的滨水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相关技术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以满足市民对滨水空间多样化和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空间相关文献和理论的梳理,发现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存在的不足——在宏观规划上缺乏量化分析,在微观设计上忽略使用者的需求;进而通过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总结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要素体系,解析大数据和使用后评价(POE)的分析方法,构建起基于大数据与使用后评价(POE)相结合的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强调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城市滨水空间的现状进行精细化分析,具体而言就是在城市层面运用大数据对全市的滨水空间现状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和在微观层面运用使用后评价对局部滨水空间现状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在对城市中滨水空间的现状有了全面了解之后,再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精细化设计策略,并提炼出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方法。最后,将该方法运用到北京中心区的滨水空间设计实践。在宏观层面应用大数据对北京中心地区滨水空间的空间区位、设施建设、交通路网、用地功能的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微观层面,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三里河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使用后评价分析,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以及现状问题。在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北京中心区滨水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之后,根据研究结果,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北京中心地区和三里河公园的滨水空间提出相应的精细化设计策略。为未来国内其它城市滨水空间的改造提升提供参考建议和理论支撑。

陈纵[4](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陈艳[5](2020)在《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新媒体为大众的建筑作品认知更快速、全面、逼真地传输了文化符号,也搭建了更加广阔多样的文化交流载体。建筑的发展一直受传播媒介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使建筑传播内容、方式和传播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也越来越进入了大众的话语。新媒体时代下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在认知途径、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果上具有哪些时代性特征?建筑与非建筑专业背景的大众对建筑作品的认知特征具有哪些差异?新媒体、传统媒体相比实地参观对大众的建筑认知产生了哪些影响?又该如何提升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通过结合建筑传播学相关理论,笔者从梳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过程模式开始,分析了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外力因素和内力因素,即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媒介刺激。由此引出本文两个主要线索:(1)建筑和非建筑专业人士不同认知主体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主体差异;(2)媒介转述与在地认知不同认知媒介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媒介差异。在梳理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后,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五个特征变化,即本文的第(3)条线索。然后,结合西安市域范围内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对“主体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西安部分具体建筑作品的认知调查,对“媒介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提出当代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现存问题,提出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的两个要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特点,并从决策者、建筑师、传播媒体和建筑管理者四个角度的“提升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媒体转述进行建筑作品认知已是当代大众的主要认知方式,然而当代建筑传播媒介多以“吸引眼球、打造流量”为信息创造动力,使得大众接触到的基本建筑信息不足、片面、夸张、美化甚至曲解。在这个建筑认知过程模式中,决策者、建筑师、媒体和建筑经营管理者都负有一定责任:部分建筑师趁着新媒体之风过于强调自我表达,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与细节、忽视建筑与城市和本土的关系、忽视建筑文化的考究、缺少与使用者,大众的的交流等;专业媒体在与大众交流时“姿态”较高,可达性又较弱,而非专业媒体则缺乏专业指导,良莠不齐;建筑管理者在线下建筑场地内和线上官方网站上忽视对大众认知途径的搭建……这些都越来越造成建筑行业内外的巨大割裂,以至于面对社会上“奇奇怪怪”的建筑时,建筑行业内外并不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抵制”,给这些建筑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生长环境。另外,通过对大众建筑认知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尽管通过媒体转述认识建筑已成为主流,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建筑实地认知体验中,而在实地认知过程中大众最关心的永远是真实的需求,光鲜亮丽的媒体信息都不如用具功能性、实用性、互动性、关注人性、关注场所精神和空间本质营造的建筑美学打动大众。

张贵彬[6](2020)在《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一直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背景下,国家对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寄予厚望,发展现代农业亦是大势所趋。高校农学院利用其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能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输送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高校科研建筑中重要的一类,农学院系建筑在使用特点、功能需求、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校园建筑的特点。然而,目前缺乏相应指导该类建筑设计的标准和规范,在设计过程中,给业主、建设者、设计单位带来诸多困难。同时,在调研和访谈的过程中,建成的项目也存在多种问题。因此,急需对农学院系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作为团队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借鉴团队的研究,尝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访谈、比较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从人员使用特点、建筑功能需求、空间设计方法、造型及环境设计等多个方面对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全面深度有层次地剖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确定具体研究范围及内容,制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对农学院系的性质及特点进行论述。简要介绍了农学学科发展及教学特点,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调研及研究,总结目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功能分析及空间设计的研究提供评价标准及设计依据。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参考国内农学院系建筑设计,从功能需求及规模、空间设计方法、造型及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设计要点及设计模式方面的建议。第四部分研究总结。对前三部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对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的发展进行总结与展望。

孙加威[7](2020)在《基于游牧式办公模式下的企业总部办公楼空间设计研究 ——以赤峰宏基集团新总部办公楼为例》文中指出当代全球的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也朝着更加智能方向不断革新,国内外很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分支部门不断增多,形成类似网状的企业结构。海内外大量的知名企业陆续开始新建自己的总部办公大楼来适应功能多元化的需求。与普通办公楼有所不同,企业总部带着明显的企业品牌属性。甚至一些科技公司更加注重内部独一无二的空间体验,给员工及合作伙伴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些企业对建筑形态进行前卫的设计,试图引导着“未来”的潮流,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企业形象特征,另一方面也是在探索新的办公模式,提高员工的办公舒适性。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总部办公建筑总是体现出来一些特殊性,逐渐成为一个独有的建筑类型。论文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践的逻辑层层深入研究。课题研究的背景为当今信息化和“共享经济”时代下,企业内部的办公模式也逐渐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单一化的工作模式逐渐向联合办公、共享办公、舒适办公的方向发展,企业总部也逐渐向着功能复合化,办公环境舒适化的方向转变。本论文从时代背景出发,同时结合与当今办公模式比较贴合的游牧理论为理论指导,探讨出新型的办公模式即游牧式办公,基于游牧式这种更加开放、自由、多元的办公模式来指导一些新型的创新型企业总部办公楼的空间设计,为当下一些中小型公司总部办公楼的建设提供自己的见解。论文第一章主要是对所研究对象的背景、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等进行基本的阐述。第二章通过对游牧理论的研究,同时将游牧理论以及当下新型办公模式的共性结合起来探讨出游牧式办公模式,并对游牧式办公特点做了系统性分析。因此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游牧办公模式下当代企业总部员工的行为模式与心理需求,并探讨了基于行为心理需求下对企业总部内部空间的特征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通过第三章基础性的研究提出游牧式办公下企业总部办公楼设计原则与各空间设计策略。第五章以作者参与的项目设计方案为依托,将前文的设计思路及策略结合实践对企业总部办公楼空间的建构进行进一步探索。并在章节末端加入BIM技术这一新型的技术来辅助空间的建构,为空间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最后,根据之前章节对未来企业总部的设计趋势以及企业的工作模式进行简单展望。

刘诺[8](2020)在《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我国“中国梦”的宏伟目标,2014年国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理念,鼓励各界双创文化的发展,推动解决就业和创新发展的难题,在政府的倡导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创空间发展的浪潮,侧重众创空间和工业建筑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多。但是经过几年发展,社群文化和社区经济逐渐成为市场追捧的宠儿,市场上出现了众创空间头部品牌聚集的现象,当前的众创空间承载主体逐渐被办公建筑替代,内部功能空间也发生了变化,实践的先行却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随着城市更新发展,增量建筑开发逐渐放缓,存量建筑资源再生利用逐渐受到各方的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针对既有建筑再生的利好政策。在上述研究背景下,选取城市中已闲置或废弃的既有办公建筑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提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策略,并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旧办公楼的再生改造进行设计实践。首先,整理国内外建筑再生学、既有办公建筑再生和众创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总结众创空间的起源、概念、特征、类型和不同建筑空间的联系,以及既有办公建筑的发展历程、办公空间的演变与模式概况、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提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八种研究价值。其次,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调研问卷和随机专访的手段分别对北京市、上海市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与众创空间运营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分析既有办公建筑的再生现状和众创空间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图表等形式提炼出当前众创空间的功能变化、功能类别、功能配比和租用人的使用评价,以及不同类别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实践的现状问题、特点和再生方式,为再生为众创空间的设计策略提供实践依据。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既有办公建筑进行再生前的评估和诊断,总结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和空间适宜性的三种再生设计策略。以设计策略指导设计实践,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设计的飞跃,为今后同类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设计项目提供参考作用。通过对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实践设计的论证研究,望推动城市更新下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良性发展,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提供新的思路,也为众创空间的普及增砖添瓦。

秦佳[9](202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倡以简约的方式来设计和梳理空间。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成大势所趋。因此,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背景,分别从六个章节展开论述。围绕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理论与原则,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寻找相应设计策略和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在实践项目中,力图为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首先,通过研究背景和现状的分析,得出可持续设计刻不容缓,极少主义又在很多设计原则上与之相匹配,这是我们研究的契机。其次,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大众所知,但在80年代才得到了长足发展。当下科技的突飞猛进、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源自人们身心审美的考验和社会地域的影响,给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更适合当下的室内环境设计成为我们要去解决的问题。第三,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原则,以及对国内外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案例的梳理,从空间要素分割、修饰要素调整、家具要素组合等方面着手,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和方法,为实际运用提供理论参考。最后,从文化创意大厦复合空间和承荣国际幼儿园两个实践项目入手,将所得结论运用其中,进一步肯定了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就是要在寻求简洁秩序的表象与探索丰富深邃的内涵之间,寻找一种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本文进一步揭示了人与建筑之间最本质的依存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陈新如[10](2020)在《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风创客空间是历史文脉与信息时代碰撞的产物,两者的结合在设计创意层面、资源利用层面和创新创业层面等,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工业风创客空间在中国的发展,不单单是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实践,已成为地段复兴与城市更新强有力的手段,它以建筑设计的形式推动了中国产业经济的再生产,因此对工业风创客空间进行设计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以工业风创客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工业革命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工业风创客空间特殊的历史文脉和国内外的发展进程,并将工业风格的设计理念总结为简约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大理念对工业风创客空间的共同作用,使其同时具备功能性、实用性和装饰性。文中还揭示了工业建筑与工业风创客空间的内在联系,即工业风创客空间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继承了工业建筑宽敞开阔、自由灵活和粗犷硬朗的空间设计特征。除此之外,还追溯了工业风格与LOFT风格的联系与区别,得出LOFT强调空间形态,而工业风强调设计手法,两者虽然均起源于产业建筑的改造,但却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同时,本文在探究工业风创客空间的设计特点的过程中,分析了798创意产业园的改造契机与改造方式,并列举了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的经典案例,揭示了工业风创客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尊重原始建筑和鼓励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风创客空间的设计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的审美性、提倡现实主义的包容性以及发扬时代主义的新颖性。同时,文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工业风创客空间与传统办公空间的差异,得出了工业风创客空间具有开放、多元、灵活的优势。最后,本文将工业风创客空间放置在智能化的设计语境下,通过对智能化工业风创客空间和普通工业风创客空间进行对比分析,挖据出智能化的工业风创客空间的优势:更加崇尚使用新技术解决办公问题,更加强调通过智能技术来解放人力,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以人为本。还有,本文基于工业4.0的背景,架构了工业风创客空间“双线智能化”的技术应用模式,就是以“快速型”的智能硬件为主,以“培养型”的智能开发为辅。论文最终指出,中国未来的智能化工业风创客空间发展会相对缓慢,并遵循不断修正的学习制度。

二、网站办公空间的设计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站办公空间的设计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建筑改造
        1.1.2 筒仓建筑再利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及筒仓再利用概述
    2.1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2.1.1 适应性再利用概念
        2.1.2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缘起
        2.1.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
        2.1.4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2.2 筒仓的类型特征及再利用
        2.2.1 筒仓的分类及发展
        2.2.2 筒仓的形体与构成
        2.2.3 筒仓的改造再利用
    2.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在筒仓改造中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探究
    3.1 筒仓改造实践案例调研
        3.1.1 调研范围与方式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1.3 筒仓再利用的现状
    3.2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3.2.1 筒仓内部空间方面
        3.2.2 筒仓外部形态方面
        3.2.3 筒仓再利用的功能模式选择方面
        3.2.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方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筒仓的适应性再利用分析
    4.1 筒仓内部空间的再利用分析
        4.1.1 筒仓内部空间的整合
        4.1.2 筒仓内部空间的重塑
    4.2 筒仓外部形态的再利用分析
        4.2.1 筒仓的外表面装饰
        4.2.2 筒仓外部形态的修整
        4.2.3 筒仓外部加、扩建
    4.3 筒仓再利用功能模式分析
        4.3.1 筒仓再利用为公共建筑
        4.3.2 筒仓再利用为居住建筑
        4.3.3 筒仓再利用为综合建筑
    4.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分析
        4.4.1 筒仓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
        4.4.2 筒仓再利用改造方式的经济性
        4.4.3 筒仓改造的现实价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5.1 筒仓内部空间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1.1 整合并置
        5.1.2 翻新置入
        5.1.3 结构改造
    5.2 筒仓外部形态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2.1 表皮再生
        5.2.2 筒仓裁剪
        5.2.3 外部加、扩建
    5.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功能模式设计策略
        5.3.1 改造为公共设施
        5.3.2 改造为居住设施
        5.3.3 改造为综合设施
    5.4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经济性
        5.4.1 筒仓的改造方式选择
        5.4.2 筒仓再利用的现实价值
        5.4.3 工业遗产价值的体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实践——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项目区位
        6.1.3 园区规划
        6.1.4 储焦仓现状
    6.2 设计构思
        6.2.1 设计理念
        6.2.2 功能构成
        6.2.3 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侧重点
    6.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应用
        6.3.1 储焦仓改扩建内部空间再利用
        6.3.2 储焦仓改扩建外部形态再利用
        6.3.3 储焦仓改扩建的功能模式选择
        6.3.4 储焦仓改扩建的经济性体现
    6.4 技术图纸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调研样本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附件

(2)“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治体制改革与信息化快速发展
        1.1.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出
        1.1.3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行政服务中心的研究现状
        1.4.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2.1 行政服务中心的演变与发展概述
        2.1.1 行政服务中心的历史演变
        2.1.2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2.2 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
        2.2.1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浪潮
        2.2.2 人民公共文化需求兴起
        2.2.3 信息化发展与广泛应用
    2.3 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
        2.3.1 调研总体框架
        2.3.2 问卷调查分析
        2.3.3 当前存在问题
    2.4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现状问题成因分析
        2.4.1 政务服务职能定位的失衡
        2.4.2 传统官僚管理体制的弊病
        2.4.3 传统政务服务模式的僵化
        2.4.4 政务服务的服务理念偏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形成及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
    3.1 “互联网+”介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1 “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3.1.2 “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3.1.3 “互联网+”对政务服务模式的指导意义
    3.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综合概述
        3.2.1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
        3.2.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范式转变
        3.2.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
    3.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的影响
        3.3.1 服务体系指引建筑建设方向
        3.3.2 运行机制催化空间形态变化
        3.3.3 办理模式衍生布局组织转变
        3.3.4 服务理念主导空间情景氛围
    3.4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新趋势
        3.4.1 功能构成标准化与复合化
        3.4.2 空间形态多义性与开放化
        3.4.3 布局组织集约化与灵活化
        3.4.4 环境氛围智能化与体验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设计前期策略
    4.1 适应新模式的科学化建设目标
        4.1.1 基于体系的职能定位重构
        4.1.2 协同城市发展的规划选址
        4.1.3 满足发展需求的建设规模
    4.2 协同政务服务体系的功能配置
        4.2.1 市级——拓展复合化服务功能
        4.2.2 区级——设定标准化服务功能
        4.2.3 基层——与社会资源功能整合
    4.3 契合政务服务新模式的空间构想
        4.3.1 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4.3.2 功能空间配置标准
        4.3.3 功能空间规模构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5.1 增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
        5.1.1 网络化取代等级化的办公空间
        5.1.2 信息化整合趋势的服务空间
        5.1.3 强化多义与复合的交往空间
        5.1.4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辅助空间
    5.2 布局组织的整体性优化
        5.2.1 集约整合的整体布局
        5.2.2 灵活自由的空间组织
        5.2.3 优化高效的流线组织
    5.3 强化服务意识的环境塑造
        5.3.1 增强建筑空间的体验感
        5.3.2 建筑边界的开放性塑造
        5.3.3 环境氛围的人性化营造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大数据与POE相结合的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 ——以北京中心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
        1.1.2.大数据时代来临
        1.1.3.城市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
        1.1.4.城市设计精细化发展趋势
    1.2.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研究对象
        1.2.2.研究内容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国外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研究现状
        1.3.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研究目的及意义
    1.5.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研究方法
        1.5.2.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市滨水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城市滨水空间概念
        2.1.1.城市滨水空间的范围界定
        2.1.2.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型
        2.1.3.开放型滨水空间的特征与功能
    2.2.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
    2.3.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2.3.1.水城融合
        2.3.2.以人为本
        2.3.3.环境与行为
    2.4.城市滨水空间案例研究
        2.4.1.国外滨水空间案例研究——韩国清溪川
        2.4.2.国内案例研究——上海杨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项目
    2.5.城市滨水空间发展演变与趋势
        2.5.1.城市滨水空间发展演变
        2.5.2.城市滨水空间发展趋势
    2.6.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6.1.宏观层面:缺乏量化分析
        2.6.2.微观层面:忽略使用者的需求
    2.7.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与使用后评价(POE)结合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方法构建
    3.1.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
        3.1.1.精细化设计
        3.1.2.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内涵
    3.2.大数据分析
        3.2.1.大数据的特点
        3.2.2.大数据技术组成
        3.2.3.大数据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3.2.4.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3.3.使用后评价分析
        3.3.1.使用后评价(POE)的分类及特点
        3.3.2.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
        3.3.3.使用后评价(POE)对城市设计的作用
        3.3.4.使用后评价(POE)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3.4.基于大数据与使用后评价(POE)结合的精细化分析模型构建
        3.4.1.宏观:城市视角下滨水空间现状的大数据量化
        3.4.2.微观:滨水空间使用需求分析
        3.4.3.大数据分析和使用后评价分析的整合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的精细化分析
    4.1.宏观研究区域的概况
        4.1.1.北京城市水系的总体概况
        4.1.2.北京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史
        4.1.3.北京市中心城区中心地区概况
        4.1.4.北京中心地区城市滨水空间的现状评估
    4.2.宏观:北京市中心地区滨水空间现状的大数据量化分析
        4.2.1.北京中心地区滨水区位可达性分析
        4.2.2.大数据研究区域及范围
        4.2.3.北京中心地区城市滨水空间量化分析
    4.3.北京市三里河公园滨水空间概况
        4.3.1.三里河的历史演变
        4.3.2.三里河公园设计目标与策略
    4.4.微观:北京市三里河公园使用后评价(POE)分析
        4.4.1.三里河公园现场调研
        4.4.2.滨水活动主体——游客/周边居民
        4.4.3.滨水活动分析
        4.4.4.滨水活动空间分布
        4.4.5.满意度评价分析
    4.5.北京中心地区滨水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4.5.1.宏观层面的问题
        4.5.2.微观层面的问题
第五章 北京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5.1.宏观层面的设计策略
        5.1.1.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城市蓝网系统
        5.1.2.完善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滨水空间品质
        5.1.3.提升交通的可达性,打造亲水滨水空间
        5.1.4.整合城市功能,加强水城联系
    5.2.微观层面的设计策略
        5.2.1.构建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的滨水空间,提高活动空间的丰富性
        5.2.2.完善活动设施配置,提升空间活力
        5.2.3.丰富滨水景观,提高亲水活动的可参与性
        5.2.4.优化滨水空间管理机制,加强公众参与设计
    5.3.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基于传播学的建筑认知
    2.1 建筑传播过程
    2.2 建筑认知过程
        2.2.1 内力因素:认知结构
        2.2.2 外力因素:媒介刺激
        2.2.3 建筑的认知模式
    2.3 建筑认知要素
        2.3.1 传播者系统
        2.3.2 认知途径
        2.3.3 认知主体
        2.3.4 认知内容
    2.4 社会大众认知心理和行为反应
        2.4.1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期待阶段
        2.4.2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展开阶段
        2.4.3 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弥散阶段
        2.4.4 建筑作品认知的行为反应
3 媒介影响下建筑认知的发展与变革
    3.1 在地认知
    3.2 媒介转述认知
        3.2.1 语言认知
        3.2.2 图像认知
        3.2.3 拟像认知
        3.2.4 现象认知
    3.3 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特征的变化
        3.3.1 从“独乐”到“众乐”
        3.3.2 从“单向”到“双向”
        3.3.3 从“定时”到“即时”
        3.3.4 从“固定”到“移动”
        3.3.5 从“表面”到“内涵”
    3.4 认知媒介的特征变化
        3.4.1 建筑作品的特征变化
        3.4.2 建筑媒介信息的特征变化
4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研究
    4.1 西安建筑作品的媒介信息概况
        4.1.1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师
        4.1.2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作品
    4.2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
        4.2.1 问卷调查
        4.2.2 认知地图调查
        4.2.3 小结——主体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4.3 西安具体建筑作品的在地认知调查
        4.3.1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4.3.2 陕西历史博物馆
        4.3.3 西安星巴克钟鼓楼店
        4.3.4 西安网红书店
        4.3.5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4.3.6 小结——媒介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4.4 问题总结
        4.4.1 建筑师
        4.4.2 传播媒体
        4.4.3 建筑管理者
5 研究结论
    5.1 新媒体时代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
        5.1.1 功能、形式与意义的综合考虑
        5.1.2 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
    5.2 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
        5.2.1 创作原则
        5.2.2 创作内容
        5.2.3 创作方式
        5.2.4 创作传播
    5.3 新媒体时代引导大众建筑认知的策略
        5.3.1 决策者
        5.3.2 建筑师
        5.3.3 传播媒体
        5.3.4 建筑管理者
6 总结
    6.1 回顾与总结
    6.2 遗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Ⅰ 图表目录
    附录 Ⅱ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整合分析
    附录 Ⅲ 合作课题研究:媒体转述下的西安建筑作品认知研究
    附录 Ⅳ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 Ⅴ 认知地图调查
    附录 Ⅵ 图说建筑师|宣言|建筑&媒体1-2
致谢

(6)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关于高校农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1.3.2 关于高校系馆楼建筑设计的研究
        1.3.3 关于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的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课题研究框架
第二章 农学院系教学特点及其建筑认知
    2.1 农学院系学科发展历程
    2.2 农学院系教学模式及特点
        2.2.1 农学院系教学模式
        2.2.2 农学院系的教学特点
        2.2.3 农学院系的科研特点
    2.3 农学院系建筑认知
        2.3.1 农学院系建筑类型划分
        2.3.2 国内高校农学院系建筑案例调研
        2.3.3 国内高校农学院系调研访谈
        2.3.4 农学院系建筑现状问题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学院系建筑功能需求
    3.1 功能需求的确定
        3.1.1 功能需求的影响因素
        3.1.2 功能需求的确定方法
        3.1.3 功能需求的归类整理
    3.2 功能空间的种类及规模
        3.2.1 研究实验空间
        3.2.2 教学空间
        3.2.3 办公空间
        3.2.4 公共交流空间
        3.2.5 服务空间
    3.3 功能需求整体规模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学院系建筑空间设计方法
    4.1 实验空间的设计
        4.1.1 实验室家具
        4.1.2 实验室单元设计
        4.1.3 实验室类型设计
    4.2 空间组合的方式
        4.2.1 实验室与辅助实验室
        4.2.2 实验室与研究室
        4.2.3 整体空间组合
    4.3 功能空间的组织
        4.3.1 功能分区设计
        4.3.2 功能流线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学院系建筑造型及环境设计
    5.1 农学院系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5.1.1 舒适的实验空间
        5.1.2 丰富的公共空间
        5.1.3 宜人的绿化空间
    5.2 农学院系建筑造型设计
        5.2.1 彰显农学特征
        5.2.2 符合地域特点
        5.2.3 实现文化传承
        5.2.4 体现时代发展
        5.2.5 倡导绿色节能
    5.3 农学院系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5.3.1 与校园环境结合
        5.3.2 与温室大棚结合
        5.3.3 与围合庭院结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学院系建筑发展趋势与总结
    6.1 农学院系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6.1.1 基于功能配置的发展趋势
        6.1.2 基于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6.1.3 基于造型与环境的发展趋势
    6.2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案例一: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调研案例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调研案例三: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调研案例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调研案例五: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7)基于游牧式办公模式下的企业总部办公楼空间设计研究 ——以赤峰宏基集团新总部办公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本文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内容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游牧式办公模式的概念阐释及特点解析
    2.1 游牧理论的研究
        2.1.1 游牧理论的起源
        2.1.2 游牧理论的基本概念
        2.1.3 游牧理论对空间的影响
    2.2 时代背景的影响
        2.2.1 信息技术的发展
        2.2.2 共享理念的普及
        2.2.3 自由办公的兴起
        2.2.4 碎片时代的影响
    2.3 游牧式办公模式的形成与概念阐释
        2.3.1 游牧理论与办公模式契合
        2.3.2 当下办公空间的重新定义
        2.3.3 游牧式办公模式的概念阐释
    2.4 游牧式办公模式的特点研究
        2.4.1 空间的开放流动性
        2.4.2 工位的自主选择性
        2.4.3 工作模式多团队化
        2.4.4 时间地点的随机性
        2.4.5 虚拟交互型的介入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游牧式办公模式下员工的行为心理需求及空间特征研究
    3.1 本章相关理论研究的介入
        3.1.1 行为科学理论
        3.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3.1.3 行为建筑学理论
    3.2 游牧式办公模式对员工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影响
        3.2.1 行为模式划分
        3.2.2 行为特征影响
        3.2.3 心理需求影响
    3.3 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构建
        3.3.1 行为心理需求与空间环境
        3.3.2 行为心理需求与空间体验
        3.3.3 行为心理需求与功能配置
    3.4 游牧式办公与当下企业总部空间设计的关联性
        3.4.1 空间设计理念关键词
        3.4.2 设计理念关键词分析
        3.4.3 游牧办公与关键词的契合
    3.5 基于游牧式办公模式下企业总部空间特征分析
        3.5.1 办公空间更加平滑开放
        3.5.2 空间的多义性属性增强
        3.5.3 功能空间更加动态多元
        3.5.4 空间环境具有多触觉性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游牧式办公模式下企业总部办公楼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
    4.1 游牧式办公模式下的企业总部办公楼空间设计原则
        4.1.1 自由开放性原则
        4.1.2 动态多元化原则
        4.1.3 复合多义性原则
        4.1.4 细节人性化原则
    4.2 游牧式办公模式下总部办公楼空间的开放性设计
        4.2.1 空间的开放性组织
        4.2.2 空间界面的消解
        4.2.3 内外空间的渗透式处理
        4.2.4 开放的功能及配套设施
    4.3 游牧式办公模式下总部办公楼空间的多元化设计
        4.3.1 提供差异化的办公空间形式
        4.3.2 社区化的公共空间结构植入
        4.3.3 公共配套空间的混合性设计
    4.4 游牧式办公模式下总部办公楼节点空间的多义性设计
        4.4.1 交通节点空间的复合化设计
        4.4.2 打造“共享”属性的多功能空间
        4.4.3 激发创新灵感的伸缩性空间设计
    4.5 游牧式办公模式下总部办公楼空间多触觉人性化处理
        4.5.1 虚拟空间的互动式建构
        4.5.2 配置智能化的服务设备
        4.5.3 空间细节的人性化处理
    4.6 游牧式办公模式下总部办公楼空间组织模式研究
        4.6.1 自由可变的引导式组合
        4.6.2 集成化的空间组织形式
        4.6.3 分散式组织增强交流性
    4.7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以赤峰宏基集团新总部办公楼设计为例
    5.1 项目背景及基地概况
        5.1.1 宏基集团新总部的定位
        5.1.2 基地周围的概况与分析
        5.1.3 项目技术支撑—BIM技术
    5.2 项目构思及方案生成
        5.2.1 设计构思
        5.2.2 方案生成
    5.3 基于游牧式办公模式下内部空间建构的手法
        5.3.1 内外空间的渗透处理
        5.3.2 垂直维度的层化消解
        5.3.3 构建混合多元的空间功能
        5.3.4 空间多义性属性的强化
        5.3.5 空间细节的人性化设计
    5.4 技术支撑—BIM技术在本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5.4.1 方案信息化模型的创建
        5.4.2 相关构件的数字化表达
        5.4.3 空间及构件可视化表达
        5.4.4 方案工程明细表的生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展望
    6.3 论文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方案图纸
附录B-案例调研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鼓励双创发展的政策背景
        1.1.2 既有建筑再生政策的背景
        1.1.3 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
        1.1.4 社群文化和社区经济的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既有办公建筑
        1.4.2 再生
        1.4.3 众创空间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关于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研究
        1.5.2 关于众创空间设计的研究
        1.5.3 小结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研究路线
第二章 众创空间和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基础研究
    2.1 建筑再生学相关研究
        2.1.1 建筑再生理论发展概述
        2.1.2 既有建筑再生类别
    2.2 众创空间的相关研究
        2.2.1 众创空间的概念和特征
        2.2.2 众创空间的类型
        2.2.3 众创空间与其他建筑空间的联系
    2.3 既有办公建筑相关研究
        2.3.1 既有办公建筑发展概况
        2.3.2 既有办公建筑现状问题和解决策略
        2.3.3 办公空间的演变概况
        2.3.4 办公空间模式研究
        2.3.5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价值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现状调研实践研究
    3.1 既有办公建筑现状调研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内容和方法
    3.2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3.2.1 历史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3.2.2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3.2.3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3.3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3.3.1 工业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3.3.2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3.3.3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3.4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3.4.1 园区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3.4.2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3.4.3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3.5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3.5.1 政务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3.5.2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3.5.3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3.6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3.6.1 公寓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3.6.2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3.6.3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3.7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3.7.1 商业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3.7.2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3.7.3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3.8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3.8.1 总部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3.8.2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3.8.3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众创空间使用现状调研实践研究
    4.1 众创空间现状调研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内容
    4.2 众创空间内部功能现状研究
        4.2.1 众创空间的功能变化
        4.2.2 众创空间的功能种类
        4.2.3 众创空间的功能配比
    4.3 众创空间使用人反馈评价
        4.3.1 使用人基本信息
        4.3.2 使用人外部空间感受
        4.3.3 使用人日常工作状态
        4.3.4 使用人内部空间使用感受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众创空间设计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策略研究
    5.1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设计评估
        5.1.1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事前调研
        5.1.2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评估
    5.2 既有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再生策略
        5.2.1 外部场地与交通空间设计
        5.2.2 建筑材料选配设计
        5.2.3 既有办公建筑形体与界面再生设计
    5.3 既有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再生策略
        5.3.1 既有办公建筑结构构造再生策略
        5.3.2 内部功能再生操作策略
        5.3.3 内部空间再生策略
    5.4 既有办公建筑的空间适宜性再生策略
        5.4.1 改善内部空间采光策略
        5.4.2 改善内部空间通风与除湿策略
        5.4.3 改善内部空间隔声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况和现状分析
        6.1.1 项目背景
        6.1.2 基地区位和场地环境
        6.1.3 内蒙古自治区旧教育厅办公建筑现状
        6.1.4 单体办公建筑现状问题
    6.2 既有旧教育厅办公建筑再生设计分析
        6.2.1 旧教育厅办公建筑再生设计理念
        6.2.2 场地再生设计
    6.3 建筑再生设计
        6.3.1 外部形体设计
        6.3.2 内部功能再生设计
        6.3.3 适宜性空间环境营造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众创办公空间使用反馈问卷
附录B 毕业设计图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现状
        1.2.2 极少主义与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现状
        1.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关系
    2.1 可持续室内设计理念
    2.2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2.1 生态理念的体现
        2.2.2 现代科技的融入
        2.2.3 地域文化的注重
3.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相关概念
        3.1.1 可持续发展
        3.1.2 极少主义
        3.1.3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3.2.1 源于视觉审美与心理的理论依据
        3.2.2 源于社会文化与地域的理论依据
        3.2.3 源于科学技术渗透的理论依据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发展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4.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表现特征
        4.1.1 有机整体性特征
        4.1.2 生态平衡性特征
        4.1.3“以人为本”特征
        4.1.4 发展动态性特征
        4.1.5 开放互动性特征
    4.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构成要素
        4.2.1 物理环境的要素
        4.2.2 节能方面的要素
        4.2.3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要素
5.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原则、策略及方法
    5.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原则
        5.1.1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5.1.2 宁少勿多的设计原则
        5.1.3 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
        5.1.4 与环境相协调的设计原则
        5.1.5 动态发展的设计原则
    5.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5.2.1 空间要素的分割
        5.2.2 修饰要素的调整
        5.2.3 家具要素的组合
6.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实践
    6.1 文化创意大厦复合空间室内设计
        6.1.1 项目基本情况
        6.1.2 设计理念与原则
        6.1.3 设计方案
        6.1.4 具体措施及策略应用
    6.2 承荣国际幼儿园室内设计
        6.2.1 项目基本情况
        6.2.2 设计理念与原则
        6.2.3 设计方案
        6.2.4 具体措施及策略应用
    6.3 小结
7.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录
附录二表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10)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研究的溯源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1.2.1 工业风创客空间在欧美蓬勃发展的背景
        1.1.2.2 工业风创客空间在中国发展的背景
        1.1.2.3 工业风创客空间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工业风格
        1.2.2 创客空间
        1.2.3 智能化
        1.2.4 创意产业经济
        1.2.5 工业4.0
        1.2.6 798创意园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及不足之处
        1.4.3.1 主要贡献述评
        1.4.3.2 不足之处分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研究法
        1.6.1.2 案例研究法
        1.6.1.3 归纳分析法
        1.6.1.4 图表分析法
        1.6.1.5 实地考察法
        1.6.1.6 比较研究法
        1.6.2 技术路线
    1.7 课题创新点
        1.7.1 挖掘了工业风“象征符号”突破“结构裸露”的设计理念
        1.7.2 贯通了创客空间与工业风格的“开放美学”特征
        1.7.3 架构了工业风创客空间“双线智能化”的技术应用模式
    本章小结
2 工业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2.1 工业风格的起源与发展
        2.1.1 工业风格的起源
        2.1.2 工业风格的发展阶段
        2.1.3 工业风格的发展原因
        2.1.4 工业风格的发展特点
    2.2 早期工业风格的特点与影响
        2.2.1 早期工业风在建筑中的设计特点
        2.2.2 早期工业风格对商业空间的影响
    2.3 工业风格与LOFT风格的联系与区别
        2.3.1 工业风格与LOFT风格的联系
        2.3.2 工业风格与LOFT风格的区别
    2.4 工业风格在中国当代的产生与发展
        2.4.1 旧工业建筑在中国的新生再利用
        2.4.2 旧工业建筑供给侧改造的创客空间
    本章小结
3 工业风空间的设计理念与特征
    3.1 工业风空间的设计理念
        3.1.1 推崇简约主义
        3.1.2 崇尚结构主义
        3.1.3 引入后现代主义
    3.2 工业风的设计特征
        3.2.1 工业风的平面布局特征
        3.2.2 工业风的功能分区特征
        3.2.3 工业风的界面处理特征
    3.3 工业风的环境构成要素
        3.3.1 工业风的材料组织
        3.3.2 工业风的色彩表现
        3.3.3 工业风的陈设设计
    本章小结
4 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手法
    4.1 工业风创客空间的内涵
        4.1.1 什么是创客文化
        4.1.2 工业风创客空间的界定
    4.2 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的基本特点
        4.2.1 坚持理性主义的审美性
        4.2.2 提倡现实主义的包容性
        4.2.3 发扬时代主义的新颖性
    4.3 工业风创客空间与传统办公空间的差异比较
    4.4 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4.4.1 复合性原则
        4.4.2 开放性原则
        4.4.3 传达性原则
    4.5 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的主要手法
        4.5.1 结构裸露手法
        4.5.2 模糊边界手法
        4.5.3 符号象征手法
    本章小结
5 信息时代工业风创客空间的智能化设计
    5.1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浪潮
        5.1.1 信息时代智能化设计的起源
        5.1.2 工业4.0与工业风创客空间
    5.2 智能化工业风创客空间的创新价值
        5.2.1 智能创客与普通创客的差异比较
        5.2.2 工业风创客空间智能化设计的研究价值
    5.3 工业风创客空间对智能化的诉求
        5.3.1 智能化是信息时代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的审美需求
        5.3.2 智能化设计在工业风创客空间中的应用模式
    5.4 工业风创客空间智能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5.4.1 智能化设计在工业风创客空间中的发展现状
        5.4.2 智能化设计在工业风创客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5.4.3 智能化设计在工业风创客空间中的未来趋势
    本章小结
6 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6.1 工业风创客空间在全球的发展趋势
        6.1.1 创客成为创新的主要模式
        6.1.2 工业风创客空间引导城市空间创新
    6.2 工业风创客空间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6.2.1 中国工业风创客空间面临的困境
        6.2.2 中国工业风创客空间的未来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网站办公空间的设计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D]. 武建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闫菁清.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基于大数据与POE相结合的城市滨水空间精细化设计研究 ——以北京中心地区为例[D]. 陈煌杰.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D]. 陈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高校农学院系建筑设计研究[D]. 张贵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游牧式办公模式下的企业总部办公楼空间设计研究 ——以赤峰宏基集团新总部办公楼为例[D]. 孙加威.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D]. 刘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D]. 秦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工业风创客空间设计研究[D]. 陈新如.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网站办公空间设计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