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银管理改革背景及白银供需预测

我国白银管理改革背景及白银供需预测

一、我国白银管理改革背景及白银供需状况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漆晓丽[1](2021)在《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电网公司正在从上至下推行电能计量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办法,其中库存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的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管理实际,研究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的优化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的现状,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本文通过开展电能计量设备盘点、实施ABC分类管理、管控合格库存超期率指标和提升计量库房管理规范率四项优化方案,来解决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在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规范库存管理制度、强化工作监督与考核以及开展人员培训等保障措施,确保优化方案得到有效落地和执行。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有效助力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能够为同类型企业的库存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彤[2](2020)在《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我国健康素养发展水平的均衡程度,对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了解居民健康知识、理念的认知程度和健康行为、技能的践行度,并为制定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提供依据。研究基于国家卫健委编制的全国统一适用的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问卷,设计监测问卷简略版,随机调查了1078位甘肃省白银地区居民,以监测问卷结果为导向结合文献查阅法设计访谈问卷,采取“监测卷+访谈卷”结合的调查研究模式。结果表明:(1)甘肃省白银地区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18.77%。有26.79%的被调查者具备健康知识与理念素养(Ⅰ类),有26.23%的被调查者具备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Ⅱ类),有43.77%的被调查者具备健康基本技能素养(Ⅲ类);该地区居民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以基本医疗素养(67.26%)水平最高,以慢性病防治素养(11.32%)最低。影响健康素养总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地区、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其中影响农村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的是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同时,文化程度是影响3个方面及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2)不同特征群体间对于传染病防治、安全与急救素养方面的题目回答正确率均在50%以上;而其他健康问题素养如“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均存在部分问题低于50%的情况。关于“吃大豆制品的好处”这一条目,不同特征的居民回答正确率均低于30%,关于“骨质疏松的正确认识”回答正确率不足15%。(3)在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访谈中,发现受访者对于肺结核等传染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知晓度为90%以上;有55%的受访者表示所处工作环境中存在有害有毒危险因素;93.33%的受访者表示能做到勤洗手;76.67%的受访者在打喷嚏时选择手绢或纸巾遮挡;受访者对“健康素养66条”的知晓率仅为25%。综上所述,该地区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具有城镇优于农村,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与健康素养水平呈正向关系的特征。在健康素养促进方面,农村居民、青年人群、老年人群、低经济收入人群、低文化水平人群、未婚人群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健康知识储备、认知理念以及健康生活习惯方面的素养水平偏低,是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模块;慢性病防治素养是薄弱环节,科学健康观的树立、健康信息的获取是今后健康素养提升过程中的重点突破领域。故应聚焦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家庭医生促健康作用,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等相关举措。

陈添翼[3](2020)在《清代民国时期账局研究》文中指出账局萌芽于明末,成熟于康乾之际。账局兴衰发展的演变轨迹,可以窥探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实际。账局的兴起、发展与全国商品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长途贩运、汉蒙民族贸易与恰克图贸易的兴起,扩大了商业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京债经营机构、印局、当铺等其他金融机构,为了满足扩大了的商业需求开始扩充业务,向工商业放款,当对工商业放款在其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账局经营必将走向专业化、专门化。账局专门从事辅助商业周转的金融借贷,以获取利息为主要目的,为商业运转提供资金支持。账局作为独立的行业分享了商业的部分利润。账局的制度设计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量身定制,并不适应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因而其被社会淘汰成为必然。账局的组织制度与经营管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账局的组织管理采用合伙制,账局由银股(钱股)和身股(人力股)两部分构成,银股和身股按股俸共享经营所得利润。账局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以完全分离为主,但不排除不完全分离的情况存在。在账局经营中银股负无限责任,而身股在营业亏累时,无分红可分,但每年仍可支取一定的应支银,负有限责任。账局的原始资本主要来源于商人与商号以及官僚等,其经营资本主要来自股东投入的原始本银以及对外吸收的存款。账局的利润来源以出放借款所得利息为主,对外投资其他商号的分红与应支、银两的平色余利收入、银钱买卖收入、汇费及兼营其他商业的收入,占据一定的比例。在账局盈利情况下,支出结构中营业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经营性支出的比重相对要小些,反之则出现亏损。而疲账撇除所占比例影响账局的盈利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账局的资本收益率大致在10%——20%之间。账局有限地吸收存款,以放款的出放量为标准,量出为入,当贷款放不出去时,即使是相熟客户,也会催促其将存款取回。其存款的主要来源为确实进行工商业经营的商人或商号。账局吸收存款要与客户开立约、票、帖、凭折等凭证,甚至业务往来频繁的相熟客户,不需开立何凭证,只需登注入双方账簿上即可。账局并未发展到将民间社会闲散资金以存款的方式吸纳组织起来,做为金融资本借贷给工商业运营的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质上,账局是中国银行的早期阶段。账局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之上进行放款,商号组织均为无限责任制,商号股东的资产均可作为贷款偿还的来源。账局对放款严格管理,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客户的动态信息,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背景的商人或工商业字号为主要放款对象等因素,决定了账局采用信用放款的可行性及稳定性。账局自成立伊始就专门为工商业运行融通资金,进而开展了借贷业务,并在其基础上扩展业务,为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商号进行债权债务清算服务。其清算方式可以通过账簿直接拨兑,也可以通过信札下达支付命令。账局的清算主要在同时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商号间进行,这与上海钱庄的结算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账局是地方化、区域化的民间金融机构,其对外存放款遵循当地金融市场的借贷习惯。

刘文新[4](2020)在《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维持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穷人而言,家庭的取水时间与成本、与水资源有关的卫生健康问题、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和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更易受到短期冲击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密度增加、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加剧了数百万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往往被认为是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条件。然而,水资源是动态的系统,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直接的,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及环境交互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我国也有着自身固有的发展问题。受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在水资源的分配与建设上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却忽视了农村水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了农村水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用水矛盾四者交织在一起,成为限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集中于用水效率的测度,而忽略了社会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水资源驱动因子方面的研究,而忽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精确性与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之间存在怎样的失衡关系?第三,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以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难题?基于此,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了有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水贫困理论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理论基础的详细解读,我们构建了水贫困理论下的水贫困指数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测算了西北地区各地市2000-2017年的城市水贫困程度和农村水贫困程度,从资源、设施、能力、使用与环境五个维度全面评价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情况;其次,尝试考虑将城乡分割的视角引入到水贫困的分析框架内,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的失衡情况;最后引入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失衡的时间模拟演化及空间关联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市之间的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水贫困程度在0.118-0.443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显着提高。农村水贫困得分在0.146-0.352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缓慢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两极分化要比农村水资源的两极分化更为严峻。通过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进行判定,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使用维度和环境维度等为影响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共同驱动因素,说明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不仅与地理空间有关,还与用水效率、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的测算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分析出城市-农村水贫困复杂系统的共生类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协同型、竞合型(城市优先型与农村优先型)以及冲突型。城市-农村的合作强度存在显着的不平衡。研究区域的52个地市中有36个地市存在明显的竞争和矛盾,另外16个地市从参数上看是协同型区域,然而,其中有5个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协同阶段。这表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失衡关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70%的地区仍处于相互制约或孤立发展的状态。第三,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滞后性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为主;2017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为主。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失衡程度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同时,按照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创造性地引入了ARMA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失衡性的未来五年进行预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将于2021年出现拐点,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第四,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性测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7年间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城乡水资源的失衡性明显加剧,这进一步验证了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结论。同时,失衡性在空间分布上明显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呈现出空间集聚。这表明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农村水资源的失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从失衡性的空间布局来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发展性的空集聚情况先增后减,异质性先减小,然后不断增大;得出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的空间集聚区,高高区域和低低区域的显着性水平很高。通过对空间差异的把握,有助于缩小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在基于前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设计原则及政策措施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子,可以确定政策干预的优先次序。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计算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管理方式、立法、产权、城乡一体化、投资、补偿以及水资源保护意识这七个方面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行政集权,明确下级管理部门的权责;(2)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3)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现三权合一的管理制度;(4)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保障农村与城市地位对等;(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6)改进水资源补偿制度,探索合理的奖惩机制;(7)树立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全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陈陈[5](2020)在《论全汉昇史学》文中提出全汉昇是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开路先锋,他的史学研究取径始终仰瞻时代潮流,以切合时宜的历史观念为指南。从早期的社会历史观到多元化的史观再到世界体系的全球史观的调新,他的每一次史学观念的新陈代谢,都能够源源不断地引进和吸纳新理论、新方法、新史料于自己的经济史研究当中,最终实现了其贯古通今、融中会西的史学特质。全氏史学特质的生成一方面源自于他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得益于陶希圣、傅斯年、严耕望、梁方仲等诸多良师益友的引导和启发。他在北大求学时期如坐春风,饱读史学典籍的同时又广泛吸取陶希圣、傅斯年、钱穆等名师及多种流派的学养,为他积累了深厚的史学底蕴。在史学实践方面,全氏多次投稿《食货半月刊》,在研究中国行会制度史方面亦取得初步成果。任职史语所后,全氏在史料的搜集、考证方面颇为用功,他兼取陶、傅之长,在唐宋都市与运河研究以及货币与物价史领域大放光彩。执教台湾时期,全氏受亚赛尔与芮夫的影响,力图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研究中,他从资本、运输、选址、制度、生产等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汉冶萍公司经营失败的原因并揭示了中国工业发展迟缓的根源。执教香港时期,全氏致力于研究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贸易对中国货币与物价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中国货币经济制度的体系化研究。史料扩充的多样性提供了全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材料,批判的眼光和理论方法的多元化带给全氏无数的灵感和技巧,注重中外经济史比较研究以及政治军事制度背后的经济因素,都使得他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中游刃有余。全氏一生以至高的热忱倾注学术与教学,不仅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培养出众多人才,更为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港台的鲜活面相,其治史育人之精神值得后辈学者感怀追缅。

朱立祥[6](2020)在《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用地是人类集中从事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载体,其效率利用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9.98%。但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张不仅占用了周边大量的耕地乃至生态用地,而且扩张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使得城市用地的低效率与新型城镇化提倡的生态文明和高品质宜居城市相悖。因此,对城市用地的合理、节约和集约利用已成为我国城市用地的基本要求。甘肃省处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上,在全国西部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8年甘肃省城镇化率达到了46.39%,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区域间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制度环境等差异,甘肃省城市用地粗放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科学定量认知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甘肃省城市用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并对全国、个别省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其次,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用地建立了投入产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对不同类型城市用地效率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对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然后,根据Theil指数对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率进行估计,进而探讨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选取影响因素指标,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整体处于低等水平,城市用地效率波动频繁,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着。城市用地效率及其分解效率均呈现增加趋势,规模效率较纯技术效率贡献度较大。城市用地效率空间分布差异显着,且随着年份增加中低效率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泰尔指数显示城市用地效率总体差距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2)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地区呈现河西>南部民族>陇中>陇东南的等级差异特征。不同地区城市用地效率波动差异大,整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泰尔指数显示城市用地效率地区内部差异呈现陇东南>河西>陇中>南部民族的差距特征,地区内部差距成为影响地区总体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3)甘肃省不同类型城市用地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市政设施、商贸物流、道路交通、居住、工业和公共服务用地。不同类型城市用地效率差异比较明显的有居住、工业、公共服务和道路交通用地;差异较小的有商贸物流和市政设施用地。城市用地效率大体呈现上升的是居住用地,大体呈现微弱下降的是商贸物流用地,其余用地类型有增有降。(4)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影响因素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有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因素和城镇化水平;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有产业结构和政府管理;基础设施水平和环境因素作用不显着。甘肃省不同地区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各地区结果差异明显,表明不同地区城市用地效率区域差异状况的影响因素不同。

杨化冰[7](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赵玉琢[8](2020)在《土地供应视角下城市空间扩张研究 ——以白银西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和经济新常态影响下,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区”转“城”有了明确要求。开发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热点。在开发区众多发展实践中,白银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9年至2018年间土地建设面积扩大一倍,同时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匹配程度较好。本文基于土地供应视角,解读白银西区空间扩张中政府划拨和市场出让两种土地供应方式的影响机制,探究土地供应方式促进城市扩张的发展模式的行为机制,并研究土地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中上述两种供应方式的相互作用时间响应期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利用citespace梳理土地供应和城市扩张的关系,分析土地供应促进城市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基于2009年—2018年白银西区面板数据,对土地供应方式分层次、分类别通过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构建ARMA模型和VAR模型分别拟合白银西区土地出让市场变化情况和检验两种土地供应方式的面积对单位土地出让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1)白银西区划拨和出让面积之间存在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和较短的持续效应,其中一种供应方式面积有变化后,另一种供应方式面积的响应变化峰值出现在前者变化后的69月;(2)划拨供应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而提升土地经济区位价值,政府能从土地市场化行为中得到城市建设投资回报;(3)土地供应量增加幅度的正向增加会导致单位土地出让价格的紧缩,同时具备较长的持续效应;(4)土地价值的提高关键在于人流量的大小,宗地自身属性因素和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也是影响土地价值的重要因素;(5)白银西区通过优选划拨建设用地类型和空间,调节土地空间空间经济效益。

高银燕[9](2020)在《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状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卫生资源分布及变化状况,了解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工作开展情况并横向比较各县(区)差异,探究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服务动静态效率。结合内部数据分析和对比全省、全国情况以及相关目标规划数据,综合评价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状况,识别各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薄弱方面和需要提升的相应环节,为优化白银市妇幼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和效率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白银市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方法:通过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白银市卫生资源分布和变化趋势;运用定基比、环比、趋势性χ2检验和Joinpoint回归方法综合评价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相关指标变化趋势;采用熵权系数法对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工作进行综合评分比较;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分别分析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服务效率和2014-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服务效率动态变化情况。结果:(1)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卫生资源总体为上升趋势,妇幼卫生人员数、妇幼卫生床位数和妇幼保健项目数均稳步增长。从妇幼卫生人员来看,2006-2018年妇幼卫生人员总数增幅为58.20%,其中护理人员数增长最多,医生数量为缓慢增长趋势。从妇幼卫生床位数来看,2006-2018年床位总数增幅为57.29%,其中儿科床位数和产科床位数增加最为明显。从妇幼保健项目来看,2006-2018年妇幼保健服务项目总数增幅为23.08%,妇女保健室和儿童保健室的项目数占比最多但增长变化不大,咨询门诊项目数显着增加。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卫生人员数和妇幼卫生床位数均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白银区、平川区人均妇幼卫生资源拥有量处于全市较高水平,其次是景泰县和会宁县,靖远县则处于全市最低水平。(2)从孕产妇保健和健康指标来看,2006-2018年白银市产妇建卡率、孕妇产检率、产后访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均呈上升趋势,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为下降趋势,孕产妇死亡率为波动变化趋势。从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指标来看,2006-2018年白银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发生率和中重度贫血发生率均稳步下降,新生儿访视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总体为上下波动变化。从妇女常见病筛查和患病情况来看,2006-2018年白银市妇女常见病筛查率不断上升,妇女常见病总患病率呈无规律波动变化。(3)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孕产妇保健工作得分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评分总体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妇女常见病筛查工作评分为波动上升趋势,各县(区)各类别妇幼保健工作评分差异均不断缩小。各地区妇幼健康工作评分的高低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密不可分。(4)从数据包络分析静态结果来看,2018年白银区和靖远县妇幼保健服务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景泰县妇幼保健服务效率为弱有效,规模报酬递增;平川区妇幼保健服务效率的无效状态是由技术水平较低和规模较小共同造成;会宁县妇幼保健服务效率的无效状态是由技术水平较低和规模较大共同造成。从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结果来看,2014-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为波动变化趋势,其效率变化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2014-2018年白银区和平川区的妇幼保健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为上升趋势,其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分别为1.052和1.034,靖远县、会宁县和景泰县的妇幼保健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为下降趋势,其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0.984、0.867和0.869。结论:(1)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卫生资源总体为稳步上升趋势。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卫生人员数和妇幼卫生床位数均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2)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卫生事业有序推进,妇幼卫生工作指标数据总体呈上升趋势,妇幼健康与死亡相关指标数据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白银市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已低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要求。(3)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健康工作综合评分总体为上升趋势,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4)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服务效率存在差异。2014-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为波动变化趋势,其效率变化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2014-2018年白银区和平川区的妇幼保健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为上升趋势,靖远县、会宁县和景泰县的妇幼保健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为下降趋势。

苏梦颖[10](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二、我国白银管理改革背景及白银供需状况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白银管理改革背景及白银供需状况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工具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库存的定义及其分类
        2.1.2 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库存ABC分类管理法
        2.2.2 出入库管理
        2.2.3 储存及盘点管理
第三章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现状分析
    3.1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概述
        3.1.1 公司简介
        3.1.2 组织架构
        3.1.3 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基本情况
    3.2 关于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的现状调查
        3.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2 调查结果的分析
    3.3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电能计量设备存在供需矛盾
        3.3.2 电能计量设备账实不一致
        3.3.3 电能计量设备库存超期率不达标
        3.3.4 电能计量设备库房管理规范率下滑
    3.4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电能计量设备供需不匹配
        3.4.2 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盘点周期不合理
        3.4.3 退库复检工作效率低
        3.4.4 库存管理员工流动性过强
第四章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方案
    4.1 优化方案设计目标、思路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思路
    4.2 优化方案的具体内容
        4.2.1 开展电能计量设备全面盘点
        4.2.2 实施ABC分类管理
        4.2.3 管控合格库存超期率指标
        4.2.4 提升计量库房管理规范率
第五章 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5.1 优化方案的实施
        5.1.1 实施步骤
        5.1.2 实施的难点重点
        5.1.3 实施的效果预估
    5.2 保障措施
        5.2.1 规范库存管理相关制度
        5.2.2 工作监督与考核
        5.2.3 建设智能表库
        5.2.4 加强人员培训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 B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2)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1.3.1.1 从研究内容来看
        1.3.1.2 从研究对象来看
        1.3.1.3 从健康素养评价工具来看
        1.3.1.4 从健康素养关联因素及展望来看
        1.3.2 国内健康素养研究
    1.4 研究目的
    1.5 创新点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重点内容框架图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调查区域与调查对象
        2.1.2 调查内容
        2.1.3 指标构成
        2.1.3.1 问卷试题设计及评分标准
        2.1.3.2 监测卷指标及变量分析
    2.2 研究方法
    2.3 调查形式及质量控制
        2.3.1 调查形式
        2.3.2 质量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3.1.1 调查区域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3.1.2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3.2 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现况
        3.2.1 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分布
        3.2.2 总体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3.2.3 农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3.2.4 城镇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3.3 三方面健康素养具备情况
        3.3.1 三方面健康素养具备率
        3.3.2 三方面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3.4 六类健康问题素养具备情况
        3.4.1 六类健康问题素养具备率
        3.4.2 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3.4.3 关于健康素养各类问题回答正确情况
    3.5 居民健康素养访谈结果分析
        3.5.1 传染病防治的认知情况
        3.5.2 关于慢性病防治的认知情况
        3.5.3 安全与急救的认知情况
        3.5.4 科学就医的认知情况
        3.5.5 健康服务的认知情况
        3.5.6 互联网健康信息信赖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健康素养水平概况
        4.1.2 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4.1.2.1 城乡地区差异对HL的影响
        4.1.2.2 文化程度对HL的影响
        4.1.2.3 经济水平对HL的影响
        4.1.3 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分析
        4.1.4 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
        4.1.4.1 科学健康观素养
        4.1.4.2 传染病防治素养
        4.1.4.3 安全与急救素养
        4.1.4.4 慢性病防治素养
        4.1.4.5 基本医疗素养
        4.1.4.6 健康信息素养
    4.2 建议
        4.2.1 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公平发展
        4.2.2 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基层互助,全民参与
        4.2.3 发挥家庭医生促健康作用
        4.2.4 坚持全面贯彻健康教育
        4.2.4.1 将健康教育融入居民生活
        4.2.4.2 抓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4.2.5 逐个突破健康问题薄弱环节
        4.2.6 改善生存环境,维持身心健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清代民国时期账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六、资料介绍
第一章 账局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账局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账局的起源
    第三节 清代账局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账局的资本及经营组织管理
    第一节 账局的资本组织形式——合伙制
    第二节 账局经营资本的来源及其构成
    第三节 账局的收支结构与盈利
第三章 账局的业务与功能
    第一节 账局的存款业务
    第二节 账局的放款业务
    第三节 账局的结算功能
    第四节 账局的其他业务
第四章 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一节 北京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二节 太谷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三节 平遥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四节 祁县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五节 多伦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五章 账局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 北京账局的放款与利率行市
    第二节 账局与标期制度
第六章 账局的衰落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账局的概况
    第二节 账局衰落的原因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C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水资源量评价
        1.3.2 水资源系统评价
        1.3.3 城乡水资源评价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水资源短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2.1.2 水贫困概念界定
    2.2 水贫困的理论框架
        2.2.1 水贫困的理论解读
        2.2.2 水贫困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2.2.3 水贫困的框架结构
    2.3 理论基础
        2.3.1 水资源评价理论
        2.3.2 贫困经济学理论
        2.3.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2.3.4 城乡发展理论
    2.4 总体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自然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3 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测算
    4.1 问题的提出
    4.2 模型构建
        4.2.1 WPI模型
        4.2.2 LSE模型
        4.2.3 变权重模型
        4.2.4 核密度模型
    4.3 变量选取
        4.3.1 资源维度
        4.3.2 设施维度
        4.3.3 能力维度
        4.3.4 使用维度
        4.3.5 环境维度
    4.4 指标冗余性检验
        4.4.1 相关分析
        4.4.2 冗余性分析
    4.5 基于WPI模型的城乡水贫困测算
        4.5.1 城市水贫困评价
        4.5.2 农村水贫困评价
    4.6 基于LSE模型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素分析
        4.6.1 城市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4.6.2 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失衡性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方法选择:共生模型
    5.3 城乡水贫困的共生演化机制
    5.4 城乡水贫困的失衡关系分析
        5.4.1 协同型区域
        5.4.2 竞合型区域
        5.4.3 冲突型区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滞后性及时间演化
    6.1 问题的提出
    6.2 方法选择:脱钩模型
    6.3 城乡水贫困的脱钩关系分析
    6.4 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模拟预测
        6.4.1 计量模型选择
        6.4.2 模型的检验
        6.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及空间异质性
    7.1 问题的提出
    7.2 方法选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7.2.1 全局自相关
        7.2.2 局部自相关
    7.3 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分析
    7.4 城乡水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7.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7.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8.1 问题的提出
    8.2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必要性
        8.2.1 水资源分配不公
        8.2.2 基础设施投入不均
        8.2.3 水资源环境恶化
        8.2.4 管理与技术人才不匹配
    8.3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原则
        8.3.1 坚持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先
        8.3.2 兼顾城乡用水公平
        8.3.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8.3.4 注重水资源政策设计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8.4 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若干建议
        8.4.1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8.4.2 强化水资源法律保障与监督体系
        8.4.3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8.4.4 加速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发展
        8.4.5 改革水利设施投资制度
        8.4.6 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
        8.4.7 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论全汉昇史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全汉昇史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全汉昇史学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和征引文献说明
第一章 全汉昇的学术生涯与史学渊源
    第一节 全汉昇学术生涯
        一、求学北大时期史学底蕴的积淀
        二、任职史语所初期史学基调的奠定
        三、执教台湾时期史学基调的变奏
        四、执教香港时期史学基调的升华
    第二节 全汉昇的史学渊源
        一、多种史学流派的学养
        二、中国学者对全汉昇史学的影响
        三、外国学者对全汉昇史学的影响
第二章 全汉昇的治史实践与成就
    第一节 首开中国行会制度史研究
        一、行会的起源和产生时间
        二、行会性质的界定
        三、行会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第二节 对魏晋到宋代经济的研究
        一、中古自然经济研究
        二、唐宋都市经济史与运河
        三、唐宋货币经济与物价波动
    第三节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中国货币与物价研究
        一、明清时期的银铜复本位制度与流通
        二、明清的海外贸易
        三、明清时期的物价革命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近代工业化研究
        一、国际贸易研究
        二、近代工业化研究
第三章 全汉昇的史学范式
    第一节 全汉昇的历史观
        一、起于“食货学派”社会历史观
        二、转向多元化史观
        三、合于世界体系的全球史观
    第二节 全汉昇史学方法
        一、社会学理论方法的运用
        二、经济学理论方法的运用
        三、正反理论的兼收并蓄
        四、历史主义的方法
        五、注重中外经济史比较研究
第四章 全汉昇史学的影响
    第一节 后世学者的推崇
    第二节 全汉昇史学的传承与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进展评述
    1.3 概念界定
        1.3.1 城市用地结构
        1.3.2 城市用地分类
        1.3.3 投入产出效率
        1.3.4 城市用地效率
第2章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思路
    2.3 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方法
        2.4.1 DEA模型
        2.4.2 Theil指数
        2.4.3 Tobit回归模型
    2.5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3章 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
    3.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3.2 城市用地效率时序变化特征
        3.2.1 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特征
        3.2.2 地区城市用地效率特征
        3.2.3 地级城市用地效率特征
    3.3 城市用地效率空间演变特征
        3.3.1 城市用地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3.3.2 城市用地效率重心偏移轨迹
        3.3.3 城市用地效率地区差距分析
第4章 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4.2 Tobit模型构建
    4.3 Tobit模型结果分析
        4.3.1 甘肃省回归结果
        4.3.2 各地区回归结果
第5章 结论、对策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8)土地供应视角下城市空间扩张研究 ——以白银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与述评
        1.2.1 经济开发区转型研究现状
        1.2.2 土地供应研究现状
        1.2.3 城市土地供应与空间扩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白银西区土地供应视角下空间扩张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分析
        2.1.1 经济开发区
        2.1.2 开发区转型
        2.1.3 土地供应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市地租地价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集聚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紧凑城市理论
    2.3 白银西区土地出让市场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2.4 土地供应促进空间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三章 白银西区空间扩张中土地供应方式分析
    3.1 白银西区空间扩张发展概况
    3.2 白银西区土地供应时空关系分析
    3.3 白银西区土地出让市场反馈分析
    3.4 白银西区土地供应实证分析
        3.4.1 西山路片区
        3.4.2 银凤湖片区
        3.4.3 体育场片区
        3.4.4 循环产业园区
        3.4.5 滨河路片区
        3.4.6 狄家台片区
        3.4.7 铝厂片区
        3.4.8 广场片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银西区土地供应方式模型拟合检验
    4.1 模型的选择
    4.2 ARMA模型拟合预测土地市场变化情况
        4.2.1 ARMA模型的理论
        4.2.2 ARMA模型的建模步骤
        4.2.3 ARMA模型构建及拟合分析
    4.3 VAR模型检验土地供应变量之间联系
        4.3.1 VAR模型的理论
        4.3.2 VAR模型的建模步骤
        4.3.3 VAR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银西区土地供应视角下空间扩张策略
    5.1 灵活调整土地供应空间区位
    5.2 善用两种土地供应方式的响应周期
    5.3 适度调控土地供应规模,提高土地空间经济价值
    5.4 体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化投资环境
    5.5 强化引导建设效率,完善各项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描述性分析法
        2.2.3 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
    2.3 研究假设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白银市各县(区)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3.2 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卫生资源分布及变化情况
        3.2.1 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卫生资源变化趋势
        3.2.2 白银市各县(区)妇幼卫生资源分布情况
    3.3 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状况
        3.3.1 2006-2018年白银市孕产妇保健工作进展
        3.3.2 2006-2018年白银市7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进展
        3.3.3 2006-2018年白银市女性常见病筛查工作进展
    3.4 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情况
        3.4.1 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孕产妇保健工作得分
        3.4.2 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得分
        3.4.3 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女常见病筛查工作得分
    3.5 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服务效率
        3.5.1 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选取及指标基本情况
        3.5.2 基于DEA模型的投入-产出静态分析结果
        3.5.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投入-产出动态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对主要研究方法的讨论
        4.1.1 基于Joinpoint回归分析白银市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状况
        4.1.2 基于熵权系数法测算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工作得分
        4.1.3 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评价白银市妇幼保健服务效率
    4.2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讨论
        4.2.1 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卫生资源变化和分布情况分析
        4.2.2 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状况研究
        4.2.3 2006~2018年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工作比较分析
        4.2.4 白银市各县(区)妇幼保健服务效率动静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1.5.3 价格发现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定价权的形成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5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4.2.1 现货市场因素
        4.2.2 期货市场因素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5.2.1 变量与数据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实证过程
        5.2.4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7.3.1 分析方法
        7.3.2 理论模型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选取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四、我国白银管理改革背景及白银供需状况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优化研究[D]. 漆晓丽. 兰州大学, 2021(02)
  • [2]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 李彤.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2)
  • [3]清代民国时期账局研究[D]. 陈添翼. 河北大学, 2020(03)
  • [4]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D]. 刘文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论全汉昇史学[D]. 陈陈.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甘肃省城市用地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立祥.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8]土地供应视角下城市空间扩张研究 ——以白银西区为例[D]. 赵玉琢. 兰州大学, 2020(01)
  • [9]2006-2018年白银市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状况研究[D]. 高银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我国白银管理改革背景及白银供需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