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预防老年驼背(论文文献综述)
孙继高[1](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骨质疏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但其可防可治并且预防重于治疗,因此要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判别。目前的筛查工具主要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评估和筛查,多依靠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计算,而且各种工具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旨在辨识出“未病”但具有较高风险容易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也就是将判别筛检的关口从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前移至骨量减少阶段。中医辨识骨质疏松独具特色,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证候的变化可在骨密度改变之前出现,但尚未有专门判别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工具。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根据骨质疏松领域专家经验探索实用性更强并具有中医特色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条目优化,旨在更好的判别骨量异常人群从而进行及早的防治,为临床使用和筛检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运用德尔菲法对骨质疏松领域专家进行调研,建立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2对该工具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优化,验证其判别效果。3分析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生活质量,为该工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首先,系统检索各数据库中有关骨质疏松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中医辨识的文献,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指标选项采用GRADE工作组推荐的9分Likert评分系统。其次,根据遴选标准选择在骨质疏松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知名度的权威专家参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的一般信息、专家积极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等级和、变异系数等。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初步构建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明确本课题研究所用的其他监测指标、评估工具并形成完整的筛检问卷。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根据纳排标准,对40岁以上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检问卷调查,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检测骨密度。通过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因子分析等检测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信度系数α、折半系数法考核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信度。根据测试结果对中医证候条目和选项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优化后确定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工具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能力。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应用前期建立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以及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228例4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选用SPSS 20.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舌脉特征、VAS疼痛评分、SF-36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在不同骨量人群出现的频次频率并做方差分析和发生率检验,以了解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明确其中医证候特征。结果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1.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及参与专家信息第一轮专家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专家积极系数100%,第二轮发放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93.33%。参与调查的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陕西、吉林、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10个省市的20余家医院或科研院所。参与第二轮调查调查的28名专家中男性23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53.07±8.66岁,平均工作年限28.55±10.97年,其中执业中医师14名、西医师9名、中西医结合医师5名,研究方向包括骨科、内分泌科等,具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和良好权威性。1.2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辅助检查、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专家对IOF测试题、OSTA与中医评估工具的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高,可作为初筛工具。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骨转换指标、血钙血磷三项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最高,均满足x>7、R=0、CV<20%,可作为主要的辅助检查内容。专家对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血钙血磷、平衡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骨转换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跌倒次数、骨折发生次数7项的选择均满足x>8、K>90%、CV<20%,可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主要评价指标。1.3专家对中医证候辨识条目的选择第二轮调查问卷共纳入32个中医症状、体征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指标。专家对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7个指标的选择满足x>7、K>70%、R=0、CV<20%;专家对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3个指标选择满足K≥50%,且x>6.5、CV<25%,这10个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较好,可尝试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初步形成的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包含基本信息资料、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躯体症状、临床体征4部分内容。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2.1调查问卷的可行性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式,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较高达90%,完成课题组筛检问卷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2.2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信度评价本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较高为0.882,其折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8.891,表明本问卷的中医证候领域的条目一致性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2.3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手足烦热(条目16)、健忘(条目25)2个条目的负荷值在所有因子上均较低,经课题组讨论予以删除。对其他30个条目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显示其Kaiser-Mayer-Olkin检验值为0.83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2087.76,df=435,p<0.01,提取采用主成分法、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按照特征值>1.0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累计为61.215%,表明结构效度较好。提取的9个因子包含头目症状、下肢症状、躯体症状、疼痛症状、头目体征、躯体体征等维度,经过专家讨论和中医证候判别,9个因子体现的中医证候体现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病机特点,也基本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所符合。对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的前10个中医证候条目进行检验,KMO值为0.831,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623.069(P<0.001),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61.2%,3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躯体症状、疼痛和躯体体征。运用AMOS 2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3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适配度指标,显示 CMIN/DF=2.052,GFI=0.949,NFI=0.897,IFI=0.944,CFI=0.943,RMSEA=0.068,表明各拟合指数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提示模型拟合较好。将骨密度作为校标来检验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校标效度,显示基于专家意见确定的10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及整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与BMD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272~-0.144,P<0.01或P<0.05),表示中医证候条目出现越多,骨密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骨密度值越低。2.4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得分分布中医证候按照“有”“无”2级分类计分,中医证候得分在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症三类人群中逐渐增加,经方差分析,前10个证候得分F=5.389,P=0.005,30个证候得分F=6.856,P=0.001;按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组分类,前 10 个证候得分 F=10.817,P=0.001,30 个证候得分分 F=13.29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骨量不同人群的中医证候得分有差异。2.5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按照骨量的多少分为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将前1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3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骨密度两类定性拟合ROC曲线,前10个中医证候AUC=0.636(95%CI:0.564~0.709),30 个中医证候 AUC=0.650(95%CI:0.579~0.721),表明两者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前10个中医证候得分当以2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82.14%、特异度为45.69%,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9%、59.35%。当30个中医证候得分截断值取5时,灵敏度为79.46%、特异度为43.97%,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92%、57.79%。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IOF1分钟测试题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灵敏度98.21%、特异度仅为10.34%,AUC=0.543(95%CI:0.468~0.618);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 6.44%,AUC=0.513(95%CI:0.397~0.629)。OSTA 指数判别女性骨量异常的灵敏度是 49.46%、特异度是 81.67%,AUC=0.669(95%CI:0.585~0.754);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是38.10%、特异度95.45%,AUC=0.668(95%CI:0.524~0.812)。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3.1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228例被调查者包括75例男性、15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4.8岁。对骨量不同的三组人群年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7.224,P=0.001,表明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值逐渐呈下降趋势。调查人群的身高平均数为163.62cm,标准差为7.143cm,经方差分析,F=13.248,P<0.001,表明随着骨密度的减少,身高呈降低趋势。调查人群的平均体重为67.88kg±11.786kg,显示随着骨密度的降低,体重逐渐下降,经方差分析,F=26.44,P<0.001。调查人群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 25.2545kg/m2、标准差为 3.42576kg/m2,经方差分析,F=18.441,P<0.001,提示调查人群随着骨量的减少,BMI也随着下降。3.2舌象、脉象分布特点调查人群中舌体正常者最多为161例,占比为70.6%,经卡方检验,χ2=8.989,P=0.174;调查人群中的舌苔以正常薄白苔最多为91例,占39.9%,其次为黄腻苔、薄黄苔分别占15.4%、14.9%,卡方检验示χ2=13.36,P=0.498;脉象以沉脉和弦脉最多分别为67例和66例,卡方检验示χ2=20.204,P=0.124,表明舌体、舌苔、脉象分布,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生活质量和VAS疼痛评分SF-36按照8个维度对三组人群得分进行统计,显示随着骨量减少,SF-36各维度得分逐渐下降,提示其生活质量越低。被调查人群VAS疼痛平均为3.63分±2.447分,说明有轻度疼痛,对三组人群的VAS评分统计发现随着骨量降低,疼痛增加。3.4中医证候特征分布本研究显示多数中医证候如腰痛、背痛、腰膝酸软、下肢拘挛等的发生率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高,即骨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最低,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按照α=0.05的标准,可以得出背痛、膝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发脱齿摇、遇寒痛甚、畏寒、体重减轻、多梦易惊、气短、失眠、耳鸣、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20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人群的分布方差不同(P<0.05),表明这些中医证候的分布比例在两类人群是不同的。根据发生率检验的结果,腰痛、腰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畏寒、多梦易惊、气短、失眠、健忘、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14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的两类人群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14个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在骨量异常人群中高于骨量正常人群。结论1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总结了骨质疏松领域专家临床经验,条目包括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等指标,可为临床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2经过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和优化,表明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较满意,且与BMD定性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校标效度较好。研究证明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具有较好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能力,当出现前10个条目中两个及以上或者全部条目中5个及以上,则可判别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示骨量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建议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筛查。3研究显示出中医证候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发生率不同,在低骨量等骨量异常人群中出现较多的这些症状体征可用来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为中医证候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该工具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穆火泉[2](2021)在《莫把人老驼背当小事》文中提出说到"驼背",我们印象中最先出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腰,弯腰驼背地慢慢走在路边。问题来了,原本身体挺拔的年轻人,到老了为何会出现驼背?驼背源于脊柱的变化人老了会驼背,既可能是经常弯腰驼背成为一种习惯,更是由于人年纪大了脊柱发生的退行性改变的外在表现。人体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及尾椎组成,其中颈椎曲度是前凸的,胸椎是后凸的,腰椎是前凸的。这样,从侧面看颈胸腰椎构成了"S"形的脊柱,这种形态保证了身体的平衡,保证了运动的协调,保证胸腹腔脏器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苟玲[3](2021)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初步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编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用以评估该疾病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方法:(1)量表的编制提出问题,明确定义,确定理论框架。通过回顾并分析文献及资料,咨询有关专家,结合头脑风暴等方法构建量表条目池。选取19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咨询,并选取2020年6月~8月于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骨密度检测的244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德尔菲法、小样本预试验、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条目筛选,联合K-均值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确定量表临界值。(2)信效度检验另选取2020年8月~10月于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骨密度检测的305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通过Cronbach’α系数、折半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指标检验量表信效度。结果:(1)量表的编制形成的量表包含疾病医学管理、运动管理、角色管理、预防跌倒管理、饮食管理5个维度,共27个条目,总分范围27~135分,并根据得分划分为3个级别,其中27~75分为低水平,76~96分为中等水平,97~135分为高水平。(2)信效度检验量表总体的Cronbach’α系数、折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33、0.701、0.830,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折半信度和重测信度范围分别为0.825~0.914、0.749~0.858、0.759~0.910。量表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CVI)范围为0.894~1.000。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结构效度显示,因素负荷量范围0.509~0.908,卡方自由度比(χ2?df)为2.46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69,增值拟合指数(IFI)、Tucker-Lewis指数(TLI)、比较拟合指数(CFI)、规范拟合指数(NFI)分别为0.914、0.901、0.913、0.863。平均方差抽取量(AVE)范围0.549~0.674,组合信度(CR)范围0.830~0.916。不同维度间相关系数均小于各自的AVE平方根。结论:编制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该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测量。
张念军[4](2020)在《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证明骨宝丸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骨宝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骨宝丸通过调控BMP通路促进骨生成作用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明确其抗骨质疏松机制;明确BMP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与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其可能的作用鞭点,为骨宝丸BMP通路促进骨生成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人,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仑膦酸钠)和治疗组(骨宝丸联合阿仑膦酸钠)各40例,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骨密度检测、血清ALP及骨钙素,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实验二:选SPF级Balb/c种小鼠,共24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造模),正常对照组、观察组(维甲酸造模),观察两组一般情况观察、胸腺指数、检测骨密度,确立建立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方法。实验三:采用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模型组和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维甲酸(100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药物溶液进行防治,连续30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股骨,称取质量、测量股骨直径和股骨长度;利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股骨组织变化;利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OC、BALP分泌水平。实验四:将选取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WB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BMP-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骨宝丸促进成骨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一:6月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ALP及骨钙素持续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实验二:1.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活动度及进食量显着下降,毛发失去光泽,实验结束后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P<0.5)。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比较在实验期间多数情况下活动度及进食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束前一周有所减少(无显着差异)。此外,实验结束后模型组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图1B)。2.与造模前相比较,环磷酰胺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维甲酸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无明显差异。3.与正常组比较,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有减少趋势,但是并无统计学意义;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较正常组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1.骨宝丸对维甲酸导致的小鼠股骨的质量、直径、骨密度和骨髓组织减少有防治作用;2.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血清促进OC和P1NP分泌增加。实验四:1.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几乎无毒副作用,且在剂量1-8 mg/ml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2.骨宝丸对MC3T3-E1的ALP活性有显着增强的作用(P<0.05或P<0.01),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骨宝丸显着提高了MC3T3-E1细胞ALP蛋白和BM-2蛋白生成水平,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1.骨宝丸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效果明显,短期内能够提高骨密度和骨转换率。2.维甲酸诱导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可靠性高,本课题后续研究将采用维甲酸造模。3.骨宝丸可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4.骨宝丸可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
曾令青[5](2020)在《济南地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济南地区45-80岁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式,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对济南地区45-80岁的中老年女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掉一些无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516例,对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审核,最终纳入调查问卷506例。根据是否有脆性骨折分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组。1.一般资料分析结果: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初潮年龄、妊娠次数、过早停经史(<45岁)、体育活动及步行时间组间分析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跌倒及工作类型组间分析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状资料分析结果:下肢痛、身高变矮、自汗、倦怠乏力、健忘、烦躁易怒、头晕、目干涩、视物模糊、口干、口苦、发脱、耳鸣及四肢冷组间分析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痛、背痛、髋部疼痛、畏寒组间分析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症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髋部疼痛、畏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3.饮食资料分析结果:牛奶或酸奶、豆浆、红茶、绿茶、咖啡、剩菜组间分析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骨密度资料分析结果:腰4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组间分析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臂骨密度、腰椎总骨密度、腰1骨密度、腰2骨密度、腰3骨密度组间分析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般资料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平均年龄大、三个月内发生跌倒比例高、脑力劳动者占比高;中医症状资料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腰痛、背痛、髋部疼痛及畏寒的占比高,同时髋部疼痛可使中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提高2.763倍,畏寒可使中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提高1.742倍;骨密度资料中T值≤-2(前臂骨密度、腰椎总骨密度、腰1骨密度、腰2骨密度及腰3骨密度):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占比明显增高,-2<T值<-1(前臂骨密度、腰椎总骨密度、腰1骨密度、腰2骨密度及腰3骨密度):差异不明显,T值≥-1(前臂骨密度、腰椎总骨密度、腰1骨密度、腰2骨密度及腰3骨密度):中老年女性非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占比明显增高。
赵雄[6](2020)在《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人们在使用手机以及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同时,上半身往往处于一种不自主的头颈向前探出、含胸驼背等不良的身体姿态,长期以往就会引发颈肩部疼痛以及颈部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相关肌肉骨骼系统疾患的发生。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就是一种由于身体不良姿势而导致的常见肌肉骨骼系统疾患,而且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McKenzie疗法作为一种患者可进行自我治疗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姿势矫正训练起到缓解疼痛、纠正异常体态的作用,其见效快、疗程短、有效预防复发的特点在康复领域广受好评。本研究分别采用McKenzie疗法与推拿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头前倾角(Forward Head Angle,FHA)和圆肩角(Forward Shoulder Angle,FSA)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明确McKenzie疗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为McKenzie疗法防治上交叉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上交叉综合征的治疗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招募的方式选取患有上交叉综合征的大学生志愿者40人,简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开展为期六周的干预实验,每周治疗5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其中实验组采用McKenzie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量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得分、FHA和FSA角度值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NDI得分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在统计学上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FHA和FSA角度值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差异(p<0.05);2.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NDI得分、FHA和FSA角度值以及颈椎关节活动度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得分、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FHA和FSA角度值均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得分、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FSA角度值在改善人数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FHA角度值在改善人数方面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最终结论:1.McKenzie疗法和推拿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颈肩部疼痛的缓解、不良体态的纠正、颈椎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以及颈椎功能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McKenzie疗法在缓解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颈肩部的疼痛症状、纠正不良体态、增加颈椎关节活动度以及提高颈椎功能方面均较推拿疗法见效更快而且效果更为显着,尤其在纠正不良体态方面更具优势。故此,McKenzie疗法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自我治疗方法值得应用于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而且治疗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魏瑞媛[7](2020)在《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及其照顾者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银川市某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随着时间不断恶化的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给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带来长期、持续性的负担和影响。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阿尔兹海默症的问题,也在为解决问题而不断做出努力,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为止还是没有研究出阿尔兹海默症的治愈办法,但不同领域的学者、工作者也在尝试从不同的方面使问题得到缓解。面对困境,社会工作界也在积极寻求进展,社会工作是专门服务于人、致力于解决人们所面对的问题的助人服务活动,在面对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照顾者的问题时,站在社会工作的视角去分析、解决问题,是有着专业优势的,包括专业理念优势、专业工作方法优势,以及专业角色的优势。本研究是以四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及其照顾者为例,且照顾者为患者的老伴,考虑到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能做出主动改变的可能性太低,因此本文以能够做出主动改变的四位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照顾者为研究对象。照顾者遇到的问题与患者的情况及双方的相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将照顾者与其分开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笔者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W、X、Y、Z老人及其照顾者进行观察和访谈,收集详细的资料,了解到他们的基本情况、特征,以及相处状态的相关信息,并对他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得出患者及其照顾者的问题和需求,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出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照顾者的策略,通过解决照顾者面临的问题,达到改善相处环境的效果。并以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阿尔兹海默症老人Z的照顾者,解决其所面临的心理情绪、社会交往、个人的计划与安排、与患者的相处方面的问题,效果明显。
王梓仪[8](2020)在《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除去脱落病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实际完成病例总数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更年骨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总疗程2月,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症状、VAS疼痛评分、骨密度值、血清Ca、P、ALP水平等指标的变化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骨密度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值均无明显改善(P>0.05)。6.血清Ca、P、ALP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P、ALP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相关生化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无不良反应。
刘佳伟[9](2020)在《五禽戏对老年人FMS结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以及人民自身的重视,广大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到我国大力倡导的全民健身中。运动功能不足和功能受限不仅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参与健身锻炼的情况和生活质量,更容易导致运动损伤以及摔倒等更为严重的伤害,进而给社会带来了压力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FMS作为功能筛查工具可有效的检测出功能受限及不对称问题并且经过国内外研究证实具有可靠性;动作功能在大众视野中常被忽视,目前针对性的功能训练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成本较高,不利于在大众健身中特别是老年人群里推广,而五禽戏练习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已经经过众多研究证实,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五禽戏对老年人的运动干预,检测老年人功能受限和身体两侧功能不对称的情况,观察五禽戏对老年人功能性运动筛查结果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功能动作水平,改善老年人动作模式,降低运动伤害风险提高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五禽戏和功能动作筛查相关理论知识及文献。实验法,选取河北省石家庄世纪公园24名符合实验条件年龄在60岁-70岁之间的老年人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形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留出预备人员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五禽戏训练作为实验干预手段,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固定形式训练并保持原有活动状态。选取FMS(深蹲、跨栏步、弓步蹲、肩部灵活性、直腿抬高、俯卧撑、旋转稳定性)七个动作指标进行评价,数理统计法,最后通过SPSS22.0和Excel进行实验前后的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结论:(1)12周的五禽戏练习可提高老年人FMS深蹲得分,改善老年人下蹲屈髋模式,提高下肢关节活动能力。(2)12周的五禽戏练习可提高老年人FMS跨栏步得分,增强老年人稳定平衡能力及主动屈髋能力。(3)12周的五禽戏练习可提高老年人FMS弓步蹲得分,增强老年人躯干稳定能力和下肢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4)12周的五禽戏练习可提高老年人FMS肩部灵活性得分,改善老年人肩关节内收内旋,外展外旋能力。(5)12周的五禽戏练习对老年人FMS直腿抬高得分提高作用不明显;老年人直腿抬高成绩普遍较好。(6)12周的五禽戏练习对老年人FMS俯卧撑得分没有帮助,俯卧撑力量成分比例较大,五禽戏中相关动作形式较少。(7)12周的五禽戏练习可提高老年人FMS躯干旋转稳定性得分,改善老年人核心稳定控制能力。(8)12周的五禽戏练习可提高老年人FMS总得分,改善老年人运动模式,提高老年人运动功能。
肖剑[10](2020)在《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群,整个社会均在致力于帮助他们保持与提升健康水平,以拥有更良好的生活质量、及减低社会卫生与医疗成本。毋庸置疑,身体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社会发展目标的第一要义,大量强有力的研究证据已证实参与体育运动是老年人群获得身体健康收益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体育运动以身体锻炼为核心特征,不同人群(运动员、普通人、病患者等;老年、成年、青少年、幼儿等)对于身体锻炼的功能存在差异性,继而对于不同人群身体锻炼效果的评价、身体锻炼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均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对于普通人群而言,身体锻炼的功能是促进身心健康,身体层面的健康是基础与前提,也是身体锻炼的核心功能。围绕此核心功能展开针对老年人群身体锻炼效果的科学评价,进而有的放矢地实施科学化的锻炼内容、方法及手段以促进老年人群身体健康收益的最大化,即是本研究聚焦及试图解决的问题。依据运动训练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梳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依从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路径,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科学基础及功能需求,提出了我国现行老年人群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功效的相关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与改进、身体锻炼内容及方法有待进一步科学探索的研究假设。基于现行评价标准与当代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编制了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测量工具,包括基础身体形态与基础运动功能两个大类,其中基础身体形态包含体成分与静态姿势两个部分,基础运动功能包含基础动作模式与基础运动素质两个部分。由于身体形态归属于身体锻炼的间接性效果,在实证研究中只选择了基础运动功能的测评以及针对性身体锻炼计划的实施。实验所选取的样本来源于武汉市以太极拳和广场舞等为主要锻炼形式的226名老年人(年龄介于60至76岁),分为实验组132人(男性66、女性66,平均年龄66.5±3.8)与对照组94人(男性40、女性54,平均年龄66.9±3.5)进行平行实验。前期测试结果显示,两组样本均普遍性存在身体主要肌群力量、神经肌肉协同工作能力、平衡能力、主要关节活动度及相关肌群伸展性不足的问题,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后续的12个月中,两组均继续保持太极拳和广场舞形式的运动习惯和内容,针对新解决前测共性问题,实验组额外增加每天一次、每周六次、每次两个练习动作、每次5-10分钟锻炼时长的的身体锻炼计划,后期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组的基础动作模式和基础运动素质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各项前后测数据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显着性。对照组相应指标提高幅度小于实验组,且在肌肉力量和平衡性两项基础运动素质指标上出现下降,各项指标前后测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自前后测数据差值进行比对,除下肢前后不对称发力的动作模式、侧撑动态稳定性的动作模式、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三个指标外,肌肉力量、协调、平衡、下肢柔韧性等指标的差异性均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实施的针对性身体锻炼计划对于对于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水平的改善具有较显着的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老年人群身体锻炼效果评价指标的覆盖性及有效性存在一定不足,现有针对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建议与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及细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群在锻炼实践中在锻炼目标、锻炼内容、练习方法、运动强度等层面存在一些偏差及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所编制的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评价方法通过受试者的直观感受,有效地使受试者了解基础动作模式、肌肉力量、协调、平衡、柔韧等运动素质的短板所在,有利于受试者对于身体锻炼“先补短而后均衡发展”理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与接受,所设计的身体锻炼计划对于提高老年人群的基础运动功能水平具有较为显着的效果。
二、怎样预防老年驼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预防老年驼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T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防治及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质疏松的诊断技术、筛检工具及中医辨识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研究 |
1.2 德尔菲法实施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2.2 专家基本信息 |
2.3 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的选择情况 |
2.4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辅助检查的选择情况 |
2.5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 |
2.6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辨识问卷的选择和设计 |
3 讨论 |
3.1 OP高风险人群的筛检与辨识 |
3.2 OP高风险人群的监测与评价 |
3.3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证候辨识研究 |
3.4 中医证候表达的合理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OP高风险人群筛检问卷的实施 |
1.2 诊断标准 |
1.3 数据管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问卷的可行性 |
2.2 筛检问卷的信度评价 |
2.3 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 |
2.4 中医证候得分情况 |
2.5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 |
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 |
3 讨论 |
3.1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用强 |
3.2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判别效果较好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身高、体重与体重指数 |
2.3 舌象特征 |
2.4 脉象特征 |
2.5 SF-36得分 |
2.6 VAS疼痛得分 |
2.7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实践应用 |
3 讨论 |
3.1 OP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 |
3.2 中医证候特征可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
3.3 OP高风险人群的舌脉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
4 结论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示范研宄调查问卷 |
附录2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千预技术示范研究筛查问卷 |
附录3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测试题 |
科技查新报告 |
(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初步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疾病流行状况 |
1.1.2 疾病负担 |
1.1.3 自我管理行为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重要性 |
1.1.4 量表编制的必要性 |
1.2 文献回顾 |
1.2.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概念界定 |
1.2.2 自我管理概述 |
1.2.3 自我管理行为概述 |
1.2.4 骨质疏松相关自我管理行为测量工具概述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理论依据 |
1.5.1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 |
1.5.2 Corbin和 Strauss的自我管理理论 |
1.5.3 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抽取 |
2.1.2 纳排标准 |
2.1.3 问卷剔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3 量表编制策略 |
2.4 量表计分方法 |
2.5 量表编制过程 |
2.5.1 成立课题组 |
2.5.2 构建量表条目池 |
2.5.3 条目筛选 |
2.5.4 临界值确定 |
2.5.5 信效度检验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性问题 |
第三章 结果 |
3.1 构建量表条目池 |
3.2 条目筛选 |
3.2.1 德尔菲法 |
3.2.2 小样本预试验 |
3.2.3 项目分析 |
3.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3 临界值确定 |
3.3.1 K-均值聚类分析 |
3.3.2 判别分析 |
3.4 信效度检验 |
3.4.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4.2 研究对象量表得分情况 |
3.4.3 信度 |
3.4.4 效度 |
3.5 小结 |
3.5.1 量表编制阶段 |
3.5.2 信效度检验阶段 |
第四章 讨论 |
4.1 量表编制的意义和重要性 |
4.2 量表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4.3 量表编制过程 |
4.3.1 条目池的构建 |
4.3.2 条目筛选 |
4.3.3 临界值确定 |
4.4 信效度检验 |
4.4.1 信度 |
4.4.2 效度 |
第五章 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 |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 |
二、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
三、中药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一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组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五、结果与分析 |
六、讨论 |
第二节 实验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第三节 实验三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第四节 实验四 骨宝口服液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济南地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样本量计算 |
(四) 调查问卷的制定 |
(五) 本研究相关问卷调查表内容 |
(六) 骨质疏松性骨折评定标准 |
(七) 数据分析 |
(八) 质量控制 |
三、技术路线 |
四、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
(二) 中医症状资料统计结果 |
(三) 饮食资料统计结果 |
(四) 骨密度资料统计结果 |
五、分析及讨论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二) 中医症状资料分析 |
(三) 饮食资料分析 |
(三) 骨密度资料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上交叉综合征简介 |
2.1.1 定义 |
2.1.2 症状体征 |
2.1.3 流行病学 |
2.1.4 病因 |
2.2 上交叉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2.2.1 上交叉综合征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2 上交叉综合征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 McKenzie疗法及其研究 |
2.3.1 McKenzie疗法概况 |
2.3.2 McKenzie疗法的特点 |
2.3.3 McKenzie疗法对疼痛现象的认识 |
2.3.4 McKenzie疗法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诊断标准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的比较 |
4.1.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的比较 |
4.1.2 两组患者治疗前FHA和 FSA角度值的比较 |
4.1.3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
4.1.4 两组患者治疗前NDI得分的比较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HA和 FSA角度值的比较 |
4.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得分的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善人数的比较 |
4.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改善人数的比较 |
4.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HA和 FSA角度值改善人数的比较 |
4.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改善人数的比较 |
4.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得分改善人数的比较 |
5 分析讨论 |
5.1 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的分析 |
5.2 两组患者FHA和 FSA角度值变化的分析 |
5.3 两组患者颈椎各方向关节活动度变化的分析 |
5.4 两组患者NDI得分变化的分析 |
5.5 McKenzie疗法与推拿疗法的比较分析 |
6 研究结论 |
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7)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及其照顾者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银川市某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照顾者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无结构访谈 |
五、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第一章 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及其照顾者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及其照顾者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及其照顾者的特征 |
一、W、X、Y、Z老人的特征 |
二、W、X、Y、Z老人的照顾者的特征 |
第二章 阿尔兹海默症老人与其照顾者的相处状态及矛盾分析 |
第一节 W、X、Y、Z老人与其照顾者的相处状态 |
第二节 W、X、Y、Z老人与其照顾者之间的矛盾分析 |
一、思维理解的局限 |
二、迷惑不解的行为 |
三、影响睡眠的质量 |
四、支配时间的局限 |
第三章 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及其照顾者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
第一节 W、X、Y、Z老人的问题及需求 |
一、阿尔兹海默症W、X、Y、Z老人的问题 |
二、阿尔兹海默症W、X、Y、Z老人的需求 |
第二节 W、X、Y、Z老人照顾者的问题及需求 |
一、阿尔兹海默症W、X、Y、Z老人照顾者的问题 |
二、阿尔兹海默症W、X、Y、Z老人照顾者的需求 |
第四章 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照顾者的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介入优势 |
一、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优势 |
二、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优势 |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优势 |
第二节 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照顾者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
一、个案工作介入策略 |
二、小组工作介入策略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阿尔兹海默症老人Z的照顾者 |
一、介入前评估 |
二、介入计划 |
三、介入过程 |
四、评估与结案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附录2 服务对象成效评估表 |
致谢 |
(8)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和方案 |
1.病人来源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脱落与终止实验标准 |
3.分组方法 |
4.处理方法 |
4.1 一般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5.统计方法 |
6.观察指标 |
6.1 一般情况评估 |
6.2 安全性指标观测 |
6.3 疗效性指标观测 |
7.疗效判定标准 |
第二部分 资料分析 |
1.病例入组情况 |
2.一般分析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病程 |
3.治疗前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
3.1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骨密度值比较 |
3.4 治疗前两组血清Ca、P、ALP比较 |
4.治疗后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
4.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
4.4 治疗前后两组骨密度值比较 |
4.5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a、P、ALP比较 |
5.治疗后两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骨质疏松症西医研究进展 |
2.骨质疏松症中医研究进展 |
3.更年骨疏方的立方依据 |
4.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五禽戏对老年人FMS结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五禽戏概述及功法特点 |
1.1.1 五禽戏概述 |
1.1.2 五禽戏功法特点 |
1.2 五禽戏的研究现状 |
1.2.1 五禽戏文化、价值及推广方面的研究 |
1.2.2 五禽戏对心理健康相关的影响 |
1.2.3 五禽戏对运动系统病症及身体素质相关影响的研究 |
1.2.4 五禽戏对呼吸系统及心脑血管等慢病相关影响的研究 |
1.2.5 五禽戏养生方面相关研究 |
1.3 FMS研究现状 |
1.3.1 FMS概述 |
1.3.2 FMS的信度方面研究 |
1.3.3 FMS的实用性及对老年人的可行性 |
1.3.4 FMS在体育项目中的应用 |
1.3.5 FMS在青少年群体中应用相关的研究 |
1.3.6 FMS在军事训练应用相关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比结果统计 |
3.2 实验对象的FMS数据研究结果统计 |
4 讨论与分析 |
4.1 五禽戏对老年人深蹲动作影响的分析 |
4.2 五禽戏对老年人跨栏步成绩影响分析 |
4.3 五禽戏对老年人弓步蹲成绩影响分析 |
4.4 五禽戏对老年人肩部灵活性成绩影响分析 |
4.5 五禽戏对老年人直腿抬高成绩影响分析 |
4.6 五禽戏对老年人俯卧撑成绩影响分析 |
4.7 五禽戏对老年人旋转稳定性成绩影响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学科基础 |
1.3.1 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参与主体及目标 |
1.3.2 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运动训练特征 |
1.3.3 老年人群身体机能的增龄性退化特征 |
1.3.4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与基础运动功能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研究的操作性定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身体锻炼的相关研究 |
2.1.1 古代阶段(公元前至十九世纪)的相关研究 |
2.1.2 现代阶段(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相关研究 |
2.1.3 当代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相关研究 |
2.2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相关研究现状与前沿问题 |
2.2.1 老年人群体育运动受益的相关研究 |
2.2.2 老年人群体育运动形式的相关研究 |
2.2.3 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 |
2.2.4 中国老年体育特征的相关研究 |
2.2.5 老年身体锻炼的应然与实然 |
本章小结 |
3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评价 |
3.1 我国老年人群身体健康评价的现行标准 |
3.2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
3.3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评价的方法 |
3.3.1 身体基础形态评价 |
3.3.2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基础动作模式) |
3.3.3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运动素质) |
本章小结 |
4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组织与实施 |
4.1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前测) |
4.1.1 基础动作模式前测与分析 |
4.1.2 基础运动素质前测与分析 |
4.1.3 前测共性问题及原因 |
4.2 身体锻炼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
4.2.1 锻炼目标的确定 |
4.2.2 锻炼内容的选择 |
4.2.3 锻炼强度的控制 |
4.2.4 锻炼方法的安排 |
4.2.5 锻炼阶段的分期 |
4.3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后测) |
4.3.1 基础动作模式后测结果与分析 |
4.3.2 基础运动素质后测与分析 |
4.4 身体锻炼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老年人群锻炼活动的建议 |
5.2.2 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1:实验组身体锻炼计划(2017.3-2018.2) |
附件2:关于“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评价指标”的访谈提纲 |
附件3:关于“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怎样预防老年驼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继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莫把人老驼背当小事[J]. 穆火泉. 江苏卫生保健, 2021(05)
- [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初步研制[D]. 苟玲. 兰州大学, 2021(11)
- [4]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D]. 张念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济南地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 曾令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McKenzie疗法对上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研究[D]. 赵雄.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及其照顾者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银川市某社区为例[D]. 魏瑞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D]. 王梓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五禽戏对老年人FMS结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佳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D]. 肖剑.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