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佀连涛[1](2021)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百年演进与历史经验》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社会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百年变迁的历史彰显了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一。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始终是党的政策的重要内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土地法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土地法思想,制定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政策,指导了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科学构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百年变迁告诉我们,农村土地制度的制定必须从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当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为底线。
谢勇[2](2021)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信贷市场发展——以农村可抵押财产范围变化为视角》文中认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是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基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信贷需求和储蓄规模。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内容的"三块地"改革以及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利于扩大农村可抵押财产范围,增加了农民和农村的优质抵押品,为大型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规模、防范涉农贷款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健全农村土地确权和登记制度、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为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涉农贷款有序增长创造更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
李怀,王成利[3](2021)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产权的政策议程与成功经验》文中认为所有制和产权的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的两个核心命题。基于将"产权纵向独立性统摄下进行产权横向清晰化"的分析框架,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变迁的政策议程与成功经验。从"单一产权"到"三权分置"的动态演进,在纵向上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统摄下,通过地权细分和强化农民的土地产权,究其实质就是通过产权横向清晰化以拓展土地产权权能,进而通过"赋权增能"于农民,实现农地"三重复合功能"下"秩序—公平—效率"的统一,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基于此,未来农村土地产权变迁应继续沿着"产权纵向独立性统摄下进行产权横向清晰化"这一逻辑主线演进,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渐进重构农地产权制度,最终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产权道路。
杜承秀,陈鸿滨[4](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保障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农村相关制度体系的基础,其能否有效解决农村的问题,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成果,其制度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在现实推行过程中也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民法典》物权编中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缺陷及其现实问题,提出保护土地经营权人合法权益、增设空地费、土地修复机制、土地制度推广宣传和确权登记发证的解决建议,希望通过"三权分置"制度的相关保障机制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程。
黄俊辉[5](2021)在《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变迁与完善图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平正义是法律制度的终极价值,也是评价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根本标准。回顾历史,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有国有化、私有化和集体所有前提下有限流转三种模式。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模式追求效率优先,容易导致公平正义价值的缺失,激化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前提下的有限流转模式既能保障公平正义,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最优模式,因此成为历史的选择。虽然现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模式也存在诸如权利主体虚位、效率低下的问题,但以上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造与完善现有制度得以解决,进而使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秩序价值、自由价值和效率价值。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的方向是:完善宅基地和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曹均学,陈钰[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启示》文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激活农民的承包土地。土地作为我国农村最基本也最复杂的生产资料,在农村的显性表现为土地制度的不断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最大化收益,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纵观土地制度的发展阶段,不够明晰的土地产权界定、分散经营的承包权和土地征收中合理性的缺失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土地流转性,在尊重农民权益的基础上,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依法治农力度,才能早日实现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孟宏斌,崔茜雅[7](2021)在《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历经波折,主要聚焦于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财政税收制度以及城乡发展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党一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同时,党在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和政策扶持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梳理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在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敏,丁娟,吴晓伟[8](2021)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历程与展望》文中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历程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与治理能力。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土地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坚守保障人民基本利益的改革底线、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深化改革还面临承包地经营效率亟待提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尚需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尚待落实等问题。其解决路径和治理方案为: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努力提升承包地的生产经营效率;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深化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驱动,落实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
苏继成,李红娟[9](2021)在《“三权分置”下农地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基于农地流转实践改革经验分析》文中认为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是一个农地产权解构与重构的演进过程。本文基于农地改革实践考察,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下土地产权流转的纠纷问题及其法律适用的机制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大量产生跟利益驱动、法律意识不强、法律制度不完善、政策不稳定、农村土地制度供给不足有很大关系。其中,法律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关系不清、权责边界模糊、缺乏协调性,流转规则缺失等。此外,从各地试点改革实践情况看,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配套制度存在诸多不足,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制度欠缺、抵押制度不健全、流转登记制度不完善、流转侵权救济不力等问题。这些阻碍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产生了各种土地矛盾和纠纷,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造成了群体性事件,亟需进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配套机制,保障依法改革有序推进农地产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
许泽恒[10](2021)在《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结合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分布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迄今为止依旧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目前研究农地土地制度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学者均从农地制度中各要素与马克思地租理论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研究不足与有待突破之处亟需总结。从现有的文献出发、总结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土地制度研究的当代价值,将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进行综述,旨在构建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的逻辑框架。有待深化之处,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结合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马克思地租理论视域下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有待开展实证研究,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横向比较研究亟需加强。
二、浅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百年演进与历史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一)土地国有、公有政策 |
(二)土地公有私用到私有私用政策 |
(三)“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
(四)“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由“私有私用”到“公有公用” |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
(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巩固 |
(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
五、中国共产党土地法思想百年变迁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制定必须从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 |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三)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为底线 |
结束语 |
(2)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信贷市场发展——以农村可抵押财产范围变化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基础 |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 |
(一)农用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 |
(二)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 |
(三)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影响 |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及农村信贷市场发展前景 |
(一)积极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转化为立法成果 |
(二)建立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配套制度 |
(三)完善增量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
(3)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产权的政策议程与成功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从“单一产权”到“两权合一”: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一政治功能 |
(一)农民“耕者有其田”目标的实现: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下“单一产权”的确立 |
(二)“两权合一”下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一政治功能的发挥 |
三、从“两权分离”到“两权裂变”:土地产权保障功能与财产功能的内在冲突 |
(一)“两权分离”下的农业绩效与“产权分离”的特征事实 |
(二)“两权裂变”下土地产权保障功能与财产功能的内在冲突 |
四、“三权分置”的实践历程:土地产权“三重复合功能”的发挥 |
(一)农地“三权分置”的实践历程 |
(二)“三权分置”下的“三重复合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五、进一步讨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成功经验与未来走向 |
(一)农地制度变迁的根本目标始终在于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
(二)农地“三权分置”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集体土地所有制统摄下“三重复合功能”的发挥,实现“三重价值目标” |
(三)农地产权制度的未来演进将在坚持产权纵向独立性统摄下进行土地产权进一步横向细分 |
(4)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保障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阐释 |
(一)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立法表达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梳理 |
(三)对土地经营权的界定 |
(四)《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内容的修正 |
三、“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演变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生与演变 |
(二)土地经营权和“三权分置”制度的演变 |
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现存问题 |
(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缺陷 |
1.收回承包地未充分考虑土地经营权人的利益 |
2.对土地经营权人闲置土地处罚机制不足 |
3.对土地保护的规定不够全面 |
(二)“三权分置”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
1.农民对制度了解不到位 |
2.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序操作不规范 |
五、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保障机制 |
(一)对“三权分置”制度本身缺陷的完善 |
1.完善对承包地的收回制度 |
2.增加空地费的处罚规定 |
3.完善对农村土地的保护机制 |
(二)应对“三权分置”制度推行困境的解决措施 |
1.宣传《民法典》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内容 |
2.加快落实确权登记发证 |
(5)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变迁与完善图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变迁 |
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三种思路的评说 |
(一)农村土地国有化 |
(二)农村土地私有化 |
(三)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三、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价值选择 |
(一)公平正义是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的终极价值 |
(二)诸多问题仍可以通过现有框架下的制度调整加以解决 |
四、农村土地制度完善的图景展望 |
(一)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 |
(二)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 |
(三)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
五、结语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 |
(一)以“包产到户”为特点的初步确立(1978-1983) |
(二)以“双层经营”为模式的逐步推广(1984-1991) |
(三)以“长期稳定”为核心的稳步深化(1992-2000) |
(四)以“动态发展”为主题的创新协调(2000至今)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一)遵循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
(二)提升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三)解决了中国粮食供给问题,满足了人民基本生存需要 |
三、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农村土地产权界定模糊,集体行使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二)福利化资源配置方式使土地分配过于平均,分散的农户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
(三)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政府间接性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后继乏力问题严重 |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几点思考 |
(一)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明晰产权,合理征收 |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土地的流转性 |
(三)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受益 |
(四)加强依法治农力度,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 |
(7)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 |
(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变迁 |
(二)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
(三)农产品流通体制和税收制度的建立 |
(四)城乡发展体制的转变与形成 |
二、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二)农业经营体制巩固完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
(三)产品流通与税收改革并举,农业收入稳步增长 |
(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三、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经验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坚强保障 |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
(三)实事求是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思想基础 |
(四)政策扶持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 |
(8)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回顾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耕地农有”的土地革命斗争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完善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经验 |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土地工作的绝对领导 |
(三)始终坚守保障人民基本利益的改革底线 |
(四)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渐进式改革方式 |
三 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问题 |
(一)承包地生产经营效率亟待提升 |
(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尚需完善 |
(三)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尚待落实 |
四 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展望 |
(一)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努力提升承包地的生产经营效率 |
1.重新树立集体统筹功能,引导农地集中连片经营。 |
2.发挥集体对“弃耕”农地整合效力,“化零为整”提高农地经营效率。 |
3.增强农村集体行政权能,激发一线基层组织者战斗力。 |
(二)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深化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 |
1.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参与机制。 |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地价管理。 |
3.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切入点构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机制。 |
(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驱动,落实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 |
1.落实宅基地“资格权”,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
2.有条件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范围,实现农民“权”、“益”统一。 |
(9)“三权分置”下农地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基于农地流转实践改革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农地土地流转的主体思辨 |
2.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利主体 |
2.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成员权 |
2.3 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之农户 |
2.4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新型主体 |
3 农地经营权流转改革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属关系不清 |
3.2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欠规范 |
3.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制度不健全 |
3.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评估机制不完善 |
3.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救济制度不健全 |
4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议 |
4.1 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法律关系 |
4.2 明确“三权分置”各项权利的权责边界 |
4.3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制度 |
4.4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制度 |
4.5 完善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救济制度 |
(10)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结合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当前学术界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农地制度结合研究现状 |
1.1 马克思地租理论之时代价值:从构建理论模型到探寻文本逻辑 |
1.2 马克思地租理论中国化研究:结合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展开 |
1.2.1 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农地征收制度之理论意义 |
1.2.2 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农地流转之租金定位 |
1.2.3 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农地“三权分置”的指导意义 |
1.2.4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农地产权制度之结合研究 |
2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
2.1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结合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
2.2 马克思地租理论视域下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有待开展实证研究 |
2.3 马克思地租理论视域下开展的横向比较研究亟需加强 |
四、浅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及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百年演进与历史经验[J]. 佀连涛.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2021(02)
- [2]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信贷市场发展——以农村可抵押财产范围变化为视角[J]. 谢勇. 农村金融研究, 2021(12)
- [3]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产权的政策议程与成功经验[J]. 李怀,王成利. 东岳论丛, 2021(11)
- [4]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保障机制分析[J]. 杜承秀,陈鸿滨. 前沿, 2021(05)
- [5]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法律制度变迁与完善图景[J]. 黄俊辉. 江西社会科学, 2021(09)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与启示[J]. 曹均学,陈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
- [7]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J]. 孟宏斌,崔茜雅. 改革与战略, 2021(09)
- [8]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历程与展望[J]. 黄敏,丁娟,吴晓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9]“三权分置”下农地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基于农地流转实践改革经验分析[J]. 苏继成,李红娟. 产权导刊, 2021(09)
- [10]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结合研究综述[J]. 许泽恒. 农业与技术, 2021(16)
标签:农村改革; 农民;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权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