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牛“猝死病”的综合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威[1](2017)在《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文中指出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贸易的日益活跃,作为林业和经济大省的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压力日益加重。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大、活立木蓄积量大,且广州市森林资源纯林多,中幼林多,单层林多,疏残林多,及混交林少,成熟林少,复层林少,优质林少等问题。广州市林业用地面积大,但存在林业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生态功能较低等问题,从而引发林业有害生物易爆发、防治难度大等隐患。广州市进行新一轮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有助于了解市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并建立林业和园林有害生物数据库,对有害生物普查和林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可行性建议。此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采用线路踏查和诱捕虫调查方法,针对全广州市的林业用地、城市绿地、绿化用地等场所进行全方位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和统计。普查结果如下:本次普查共采集标本2100余份,拍摄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及危害状等图片7861张。经鉴定发现对林木为害的林业有害生物213种(包括害虫172种、病害28种,有害植物13种),其中外来种类11种,本土种类202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5种,全国省级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1种,危险性有害生物13种(不包含检疫性有害生物),一般有害生物194种。本次普查发现的林业检疫对象有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锈色棕榈象(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 chusxylophilus)、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全国省级补充林业检疫对象为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危险性有害生物有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大竹象(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曲纹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竹丛枝病(Balansia take)、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有红火蚁、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扶桑绵粉蚧、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桉树枝瘿姬小蜂、锈色棕榈象、椰心叶甲、椰子织蛾、松材线虫病和薇甘菊。其中以松材线虫病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松突圆蚧虽然分布也很广,但已处于有虫不成灾的状况;薇甘菊、红火蚁已遍布各区,局部成灾;椰子织蛾有继续扩散的可能性;其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皆为零星发生。对比1983年普查数据,此次普查共发现有69个新记录种。其中包括57种新记录害虫、5种新纪录病害、7种新记录有害植物。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具有如下特点:一为林业有害生物总数变化不大,但种类变化较大;二为重要病虫害类群和发生面积均发生巨大变化,成灾情况也出现新变化;三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速度加剧等。
陈文忠,徐国周[2](2014)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黄牛猝死的诊断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昆明市东川区碧谷镇梅子村农户饲养的黄牛相继出现零星死亡。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对患畜进行治疗,对全村黄牛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黄牛死亡和疫病的发生及扩散。连续3年的追踪调查,已无黄牛猝死症的发生,疫病得到有效控制。1发病情况碧谷镇梅子村地处半山区,较封闭和贫穷,饲养黄牛293头。从出现第1头黄牛突然死亡之后,连续2
李长安,王正园,常顺兰[3](2012)在《牛魏氏梭菌病概述》文中研究表明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又称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引起牛的猝死病的主要病原,对养牛业的危害极大。本文简要介绍了牛魏氏梭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
赵战峰,韩飞,张曼,熊忙利[4](2008)在《牛猝死症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猝死症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该病往往没有任何前驱症状,突然发病死亡,以全身实质器官及消化道出血、小肠坏死为特征,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针对牛猝死症的病因、流行病学、症状及诊断、防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袁安生,邵燕,杨惠君[5](2007)在《丹东地区养牛业的现状及努力方向》文中研究指明
谭晶,周光,米洁[6](2006)在《黄牛猝死病因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
逄国梁[7](2005)在《陕西省牛猝死症病因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文中提出猝死症(Sudden death syndrome,SDS),又称暴死症或急性死亡综合症。该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20世纪80年代,本病只在河南商丘、周口地区零星发生,以犊牛发病为主,成年牛很少发病。但90年代以后,家畜发病数量及品种逐年增多,发病地区也逐年扩大,涉及到河南、吉林、宁夏、山东等20多个省,500多个县(市),给我国的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作为一种综合症,是有多种病因引起的。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研究,基本上查明了引起我国牛猝死症的病原为A型魏氏梭菌。但由于引发家畜SDS的病因比较复杂,各地并不完全一样。就一个地区、病例而言,可能只是由一种病因引起的;但对其他地区来说,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 本文首先在各地(市)畜牧兽医部门的协助下,通过与当地兽医和群众座谈,以及深入发病村、组调查等方法,在发病重点县(市)开展了牛猝死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发病率和危害情况及流行特点。从发病严重的县(市)采集病料,对病牛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从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20株魏氏梭菌,并进行了毒型鉴定,证明全部为A型魏氏梭菌。在肠毒素、细菌培养物毒素和菌株毒型鉴定上进行详细检测,并证明为A型魏氏梭菌毒素。本文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牛发生的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防治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守珍[8](2004)在《浅析家畜“猝死病”》文中认为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 ,地处陇东南地区的礼县就常零星发生以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的反刍动物的传染病 ,猪也偶见。先是在地处东南的雷王乡发生 ,继而蔓延至全县近 2 6个乡镇 ,死亡家畜仅牛为 4 0 2头 ,羊数目也多 ,这种病因不明的“猝死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现已基本查明其病因 ,极可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
刘淑新[9](2002)在《黄牛“猝死病”的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说明
王玉福,王作友,谢春雷,江希玲,梁基,肖成蕊[10](1999)在《吉林省黄牛猝死症的防治》文中认为1992年吉林地区舒兰、磐石、桦甸等市县黄牛猝死零散发生,后逐渐蔓延,到1997年12月份,全省已有8个市、地、州的29个县市区,218个乡镇有该病发生,累计死亡黄牛9781头,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以上,现报道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1.1流行区域...
二、黄牛“猝死病”的综合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牛“猝死病”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林业有害生物概述 |
1.2 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
1.2.1 国内林业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状况 |
1.2.3 国外林业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
1.2.4 国外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状况 |
1.3 林业有害生物风险预测与监测预警 |
1.3.1 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 |
1.3.2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 |
1.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 |
1.4.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
1.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普查范围与对象 |
2.1.1 普查范围 |
2.1.2 普查对象 |
2.2 普查方法 |
2.2.1 线路踏查 |
2.2.2 辅助调查 |
2.2.3 生产和经营场所调查 |
2.2.4 标本采集和影像拍摄 |
2.2.5 标本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踏查 |
3.2 辅助调查 |
3.2.1 诱虫灯、引诱剂和饵木诱捕的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 |
3.2.2 航拍调查松材线虫 |
3.2.3 航拍调查薇甘菊 |
3.3 涉苗涉木企业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 |
3.3.1 越秀区 |
3.3.2 海珠区 |
3.3.3 荔湾区 |
3.3.4 天河区 |
3.3.5 白云区 |
3.3.6 黄埔区 |
3.3.7 萝岗区 |
3.3.8 花都区 |
3.3.9 番禺区 |
3.3.10 南沙区 |
3.3.11 增城区 |
3.3.12 从化区 |
3.4 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
3.5 普查重要发现 |
3.5.1 外来林业和园林有害生物危害情况 |
3.5.2 未发现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及风险分析 |
3.5.3 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
3.5.4 新种和新纪录种危害情况 |
3.6 普查结果分析 |
3.6.1 林业有害生物历史状况比较 |
3.6.2 重要有害生物类群和成灾情况的变化 |
3.6.3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速度加剧 |
3.6.4 园林有害生物历史状况比较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 |
4.2.2 林业有害生物发展趋势 |
4.2.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 |
(2)金黄色葡萄球菌致黄牛猝死的诊断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及剖检 |
3 实验室检验 |
3.1 涂片检验 |
3.2 细菌培养及鉴定 |
3.2.1 普通培养 |
3.2.2 分离和鉴定培养 |
3.2.3 血浆凝固酶和生化试验 |
3.2.4 动物实验 |
3.2.5 结果 |
4 防治 |
4.1 药敏试验 |
4.2 治疗 |
4.3 防控 |
4.4 追踪调查 |
5 小结与讨论 |
(3)牛魏氏梭菌病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2 流行病学 |
3 症状及病变 |
3.1 临床症状 |
3.2 病理变化 |
4 诊断 |
5 防制 |
(4)牛猝死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牛猝死症的病因 |
1.1 传染病 |
1.1.1 细菌病 |
1) 魏氏梭菌症 |
2) 肺炎克雷伯氏菌病 |
3) 腐败梭菌病 |
4) 巴氏杆菌病 |
5) 溶血梭菌病 |
1.1.2 病毒病 |
1.2 微量元素缺乏症 |
1.3 中毒病 |
1.4 其它因素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方法 |
6 防制措施 |
(7)陕西省牛猝死症病因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牛碎死症研究进展 |
1.1 牛猝死症概述 |
1.2 国家畜猝死症的病因研究进展 |
1.2.1 传染病 |
1.2.1.1 细菌病 |
1.2.1.2 病毒病 |
1.2.2 微量元素缺乏 |
1.2.2.1 硒缺乏 |
1.2.2.2 铜缺乏 |
1.2.3 中毒病 |
1.2.4 其他因素 |
1.3 国内牛猝死症研究进展 |
1.4 国外牛猝死症研究进展 |
1.5 魏氏梭菌概述 |
1.5.1 形态与染色 |
1.5.2 培养特性 |
1.5.3 分型 |
1.6 流行病学 |
1.7 主要症状 |
1.8 病理变化 |
1.8.1 牛猝死症的主要病理剖检特征 |
1.8.2 牛猝死症的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 |
1.9 诊断 |
1.10 防治 |
1.10.1 预防免疫 |
1.10.2 补硒预防 |
1.10.3 中毒性预防 |
1.10.4 早期诊断与治疗 |
1.10.5 加强饲养管理 |
1.10.6 加强防治宣传 |
第二章 流行病学调查及毒物学检验 |
2.1 陕西省牛猝死症流行病学调查 |
2.1.1 发病情况及危害状况 |
2.1.2 发病流行特点 |
2.1.3 结果 |
2.1.3.1 发病情况及危害状况调查 |
2.1.3.2 陕西省牛猝死症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
2.1.3.3 发病流行特点 |
2.2 陕西省牛猝死症临床症状调查与检查 |
2.2 1 调查方法 |
2.2.2 结果 |
2.2.2.1 最急性型 |
2.2.2.2 急性型 |
2.3 陕西省牛猝死症病理学检查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结果 |
2.4 陕西省牛猝死症毒物学检查 |
2.4.1 材料和方法 |
2.4.2 结果 |
2.5 陕西省牛猝死症细菌学检查 |
2.5.1 材料和方法 |
2.5.2 结果 |
2.6 讨论 |
第三章 陕西省牛猝死症病原分离鉴定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肠内容物毒价测定及其定型 |
3.2.2 细菌分离培养 |
3.2.3 分离株的鉴定 |
3.2.4 实验动物人工感染试验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8)浅析家畜“猝死病”(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区基本情况 |
二、发病情况 |
三、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
1.流行病学: |
2.临床特征: |
3.病理变化: |
四、诊断 |
1.常见病因分析 |
2.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性诊断: |
3.血液原虫病学检查: |
4.微生物学方面的检查 |
(1) 采取可疑病料镜检: |
(2) 可疑病料培养并动物试验: |
(3) 血清学检查定型: |
(4) 毒物学检查排除实验: |
5.结论与讨论: |
五、综合防治措施 |
1.定期进行预防注射: |
2.加强饲养管理: |
3.对病牛的治疗: |
4.加强消毒: |
六、结语 |
四、黄牛“猝死病”的综合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D]. 陈志威.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金黄色葡萄球菌致黄牛猝死的诊断及防治[J]. 陈文忠,徐国周. 云南畜牧兽医, 2014(04)
- [3]牛魏氏梭菌病概述[J]. 李长安,王正园,常顺兰. 畜牧兽医杂志, 2012(06)
- [4]牛猝死症研究进展[J]. 赵战峰,韩飞,张曼,熊忙利. 畜牧兽医杂志, 2008(05)
- [5]丹东地区养牛业的现状及努力方向[J]. 袁安生,邵燕,杨惠君. 中国草食动物, 2007(03)
- [6]黄牛猝死病因及防治[J]. 谭晶,周光,米洁. 吉林畜牧兽医, 2006(04)
- [7]陕西省牛猝死症病因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D]. 逄国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8]浅析家畜“猝死病”[J]. 康守珍. 甘肃农业, 2004(10)
- [9]黄牛“猝死病”的综合防治[J]. 刘淑新. 农村实用技术, 2002(12)
- [10]吉林省黄牛猝死症的防治[J]. 王玉福,王作友,谢春雷,江希玲,梁基,肖成蕊. 中国动物检疫,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