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补充世界银行贷款江西省长江防洪抢险救灾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补充世界银行贷款江西省长江防洪抢险救灾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通知

一、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补江西省世行贷款长江洪灾紧急恢复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燕[1](2017)在《流域管理中社区和农户参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过去的3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经济体之一,并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由于绝大多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社区、小流域和流域生态功能区,使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权属、生计、贫困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距,而且导致了不同群体在资源分配、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上的不平衡。制度性的障碍是流域内社区和农户不能参与资源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研究关注点放在了流域资源和生态管理中农村社区和农户参与的制度环境和支撑制度运转的机制、存在障碍和可能的参与路径方面。研究首先梳理评价了我国过去和当前流域管理的范式及存在问题;剖析了当前的制度环境下社区和农户参与的制度障碍(资源产权和法律法规),制度障碍的具体体现和影响贯穿于第四、五章的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中;通过实证调查呈现了在现有流域管理体制下的社区和农户的参与现状、存在问题和进行了原因分析;在利益界面的视角下,以漳河流域水资源使用的外部性为例,对社区和农户参与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社区和农P在小流域资源管理"利益冲突典型事件"的参与行为特点、与小流域资源管理其他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中国小流域管理项目"的参与机制以及现有制度环境对参与机制的制约。在此基础上,为建立包括社区和农户及其利益代表在内的多利益群体参与的流域管理机制提出构想。社区和农户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发现,我国现有的产权制度、法律法规,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限制社区和农户参与流域管理制度性障碍。社区和农户在流域资源管理中的参与和小流域资源管理中的参与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研究具体得出如下结论:(1)产权制度。在流域现有的产权制度安排下,社区和农户的产权主体地位不清晰,权利界定不完整,国家所有权对集体所有权的强势和控制以及自然资源所有权相配置的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权的惯性越位和对农村集体和农民用益物权的挤压。(2)法律法规框架。在现有的流域资源法律法规框架下,表现为行政权的强势与社区和农户资源物权的弱势。在社区和农户缺乏参与机制的条件下,政府行使的资源使用和保护的公权力对小流域内社区和农户资源使用权利造成过度限制,使资源使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补偿。研究还发现,现有流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对不同用水者的取水权、用水的优先顺序和补偿等方面没有清晰的界定。因此,农户和社区在流域资源管理中的参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3)流域管理体制。现行的流域管理体制在组织机构设置上,难以充分保障社区和农户的利益;在权力配置结构上,表现为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和职能交叉重叠,缺乏包括社区和农户在内的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流域管理协商机制,排斥了他们在流域资源管理中的参与。(4)社区和农户参与的实证研究。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以流域资源管理的重要事项、关键环节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为例发现,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参与程度相对最低。在流域资源管理现有参与中,公众缺乏组织化的利益表达主体和有效的参与渠道;流域政策制定过程中以政府和专家决策为主导;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和公众参与结果反馈不完善等问题。我国流域资源管理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不同层次的资源使用者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微妙的利益界面。以漳河流域水资源使用的外部性为例,以利益界面为分析视角,分析社区和农户参与的可能性。总体而言,农村社区和农民的利益被各方忽视。需要在社区和小流域层面建立相应的民主机制,给予社区和农户参与社区和小流域公共资源管理、使用和分配的权利,使博弈双方通过谈判的方式合作解决争端。建立流域区域内、小流域内的社区和农户参与是解决流域跨行政区外部性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需要建立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博弈机制,确保各级政府都能够从流域的公共利益出发行使公权力。在社区和农户参与条件下,流域不同区位间利益主体间的磋商谈判机制,是克服"外部性"矛盾冲突的重要制度安排。要实现上述利益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建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参与式治理机制。尤其是代表流域周边民众和公共利益的组织参与流域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在利益博弈中确保社区利益的最优化。(5)案例分析。从社区和农户在小流域的资源管理中的"利益冲突"典型事件分析得出,产权制度不明确影响了对受影响社区和农户水土资源的补偿,案例呈现的是对农户的自然资源权益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基层缺乏有效的民主参与机制,使农民有效地参与到社区集体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中。案例中社区和农户在资源使用和管理中的参与方式更多以各种抗争和冲突的群体事件呈现出来。在这些事件中,案例中涉及的那些社区组织,在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博弈中,并没有在帮助社区居民在社区资源的规划和分配、表达和争取自身的利益诉求发挥积极作用。社区和社区内的农户参与也缺乏外部社会力量的支持。农民参与的程序性权利的缺失。农民参与的渠道还十分缺乏,基本上仅限于行政村这一基层社区。对于对于更高层次的参与,很多时候采取上访或者群体抗争的方式。类似的事件全国各地多次发生,各级政府并没有制度化的公共协商机制和程序规则,应有法律性或者政策性的制度化参与规定,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参与渠道。从"中国小流域管理项目"的个案分析得出,该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为社区和农户提供了一个利益博弈机制和平台,展示了农户和社区代表在社区、小流域管理中的参与。但是,以"项目为载体"搭建的社区和农户参与存在制度困境,现有制度安排对项目参与的运行存在制约。从社区和农户的角度而言,外部发展资源自上而下的输入,决定了项目资源的争取和使用过程,嵌套在现有的流域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内。在从社区和小流域的资源管理进阶到高层次的流域管理中,社区和农户缺乏相应的组织实体或者机制实现与国家高层政府的互动和沟通。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包括社区和农户利益代表在内的流域管理协商机制。总之,根据制度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本文对社区和农户制度化参与进行了制度设计。社区和农户制度化参与流域管理的整个制度设计构想包括制度建构、机制设计、启动条件和动力机制。在参与的机制设计方面,根据流域管理公共事务的空间范围,分别从流域层面、中小流域层面、社区层面这三个层次,从参与主体、参与范围、参与程序、参与渠道和工具进行了系统的设计。按照辅助原则由低到高逐步推行,并据此选择最应当承担该项责任的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来执行和处理对应于不同流域尺度的事务。

柯水发[2](2007)在《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据国家林业局初步统计,从1999年到2006年止,退耕还林工程现已涉及3000多万农户、1亿多农民。本文以农户微观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通过对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研究,揭示出农户参与退耕的行为机理,以更好地引导、激励和规范农户行为,提升农户参与的深度和层次,确保农户的持续参与和有效参与。本研究对于可持续地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构建和谐现代林业,保障林农利益,也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导论,概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勾勒出了本研究的概貌。第二章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范畴和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并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并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的一些基本假设,为后文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概述了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情况,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机理。第四章介绍了农户调查方案及调查地区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五章结合样本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行为特征。第六章剖析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行为决策、行为选择及行为激励机理。第七章尝试构建一个影响农户参与行为意愿决策的因素体系,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加以实证,以揭示农户的行为决策机理。第八章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经典博弈理论和进化博弈理论对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做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激励机制。第十章对全文的一些研究结论加以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一些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展望。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借鉴较为主流和前沿的农户行为研究方法,一方面,采取较为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如研究中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无差异曲线等经济学模型对农户行为机理加以揭示;另一方面,本文也通过引入logistic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行为意愿决策因素加以实证;此外,本文研究中也广泛运用框图的表达方式,直接明了地展现农户参与行为机理。本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较为全面地开展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态度及行为状态调查,并加以统计分析。(2)首次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机理;(3)首次较为系统地构建起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影响因素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4)较为规范地开展了退耕还林利益相关者及行为分析;(5)创新性地开展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动态博弈分析和进化博弈分析;(6)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的机制创新体系。由此可见,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对于同类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进一步优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是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框架内,在工程指标、风险和成本约束下,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在政府激励机制作用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多重行为博弈关系中通过权衡成本收益和风险收益后做出的一种将坡耕地转换成林地并加以经营,最终实现个人承包的退耕和还林收益,同时实现国家所委托生态公共物品个人供给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本研究最终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社区林业参与机制建设;完善和创新补偿机制;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督导体系;尽快制定和颁布明细的后续政策,减少农户的风险心理预期成本;加强退耕区后续产业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退耕还林工程的运行机制和相关配套机制。上述建议对于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翁有为[3](2006)在《从专员区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地方行政层级体系中,变动最为频繁的省县之间的专员区公署制——地区行署制为对象,从法制的角度探讨行政组织与法制的关系问题。在近现代中国地方行政组织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专员区公署制——地区行署制有着特殊的意义。民国时期,现代化的省制、县制是在中国传统省制、县制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西方行政法制度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专员区公署制是在民国初年废除了相沿千年的府制和州制而独存道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废除道制的情势下,创设的既具有西方现代行政法制特点,又保持有原州府道制层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法制。抗战时期,这一制度在国共合作的情况下,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体系所援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被普遍实施。专员区公署制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演变为地区革命委员会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演变为地区行政公署制,及今之地级市制。其内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从法制的角度考察、研究专员区公署制——地区行署制,可以填补中国法制史在这一问题上的空白。本文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省县之间这一层级行政组织的法制状况如何?从专员区到地区这一层级设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昭示了法制建设中的那些机理?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体现在本文如下各章和结论中。第一章及第六章中的有关部分,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创制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的法制问题。为提高行政效率,整饬治安和吏治,南京国民政府于1932年创制了省县之间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并逐渐将这一制度的实施推向全国。行政督察专员制的创设与推行,展现了行政组织法制化的样态。在浓厚的学理背景下,其有关单行组织法规制定得具体而详备。其制度的演进与调整,专员的资格与任用,组织机构的设置,职权与辖区,专员公署与其地方党组织的关系,专员公署与上下级的关系等方面,尽管实际运作与法律规定不无偏离之处,但整体上看,谓之“依法而行”,大体上符合其历史实际。第二章及第六章中的相关部分,以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行政督察专员制为例,考察了新民主主义政权体系下这一制度的法制化问题。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条件下,这一制度被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所援用。这一事实,生动地显示了这一制度在省级与县级单位之间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敌后与日伪斗争的残酷条件下,自然不可能有浓厚的学术研讨背景,但却并不妨碍各抗日根据地根据其实际,制定出具体、详备的单行组织法规。援用是事实,但也有改造和创新。其组织机构的设置,职权与辖区,专员公署与中共“地委”的关系等方面,其实际运作与法规和政策基本上是一致的。事实

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补江西省世行贷款长江洪灾紧急恢复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补江西省世行贷款长江洪灾紧急恢复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流域管理中社区和农户参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发展的失衡
        1.1.2 对发展的反思
        1.1.3 现实的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流域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2.2 社区和农户参与流域管理的历史回顾
        1.2.3 对不同时期社区和农户参与流域管理的评价
        1.2.4 当前社区和农户参与流域管理的必要性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4.4 相关概念和术语
        1.4.5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参与相关理论综述
        2.1.1 参与的理论来源
        2.1.2 治理理论
        2.1.3 自然资源产权理论
        2.1.4 外部性理论
    2.2 参与相关文献综述
        2.2.1 社区和农户参与的宏观制度背景反思综述
        2.2.2 公共政策领域中的参与研究
        2.2.3 流域管理中的参与研究
        2.2.4 发展干预中的参与研究
    2.3 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章 社区和农户参与流域资源管理的制度环境分析
    3.1 我国流域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3.1.1 我国流域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现状
        3.1.2 社区和农户视角下,我国流域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流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
        3.2.1 我国流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2.2 社区和农户视角下,对流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评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现行流域管理架构下的社区和农户参与分析
    4.1 我国现行流域管理体制
        4.1.1 我国流域管理体制之组织机构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4.1.2 我国流域管理体制之权力配置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4.2 现有流域资源管理体制下社区和农户参与分析
        4.2.1 现有流域资源管理中的参与要素简介
        4.2.2 流域资源管理参与者参与的实证调查和分析
        4.2.3 流域资源管理中社区和农户现有参与存在的问题
        4.2.4 社区和农户现有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 利益界面视角下,社区和农户参与的可能性分析-以漳河流域水资源使用的外部性为例
        4.3.1 漳河流域资源使用存在的外部性问题
        4.3.2 社区层面的农户之间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参与和合作困境
        4.3.3 社区和农户对小流域外部性的解决缺乏合适的参与主体和渠道
        4.3.4 流域不同区位间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缺乏对社区和农户利益的考量
        4.3.5 跨流域的外部性传递中,超越"外部性"冲突之外的上一级政府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利益协商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和农户在小流域资源管理中的参与案例研究
    5.1 社区和农户在小流域资源管理中的"利益冲突"案例分析
        5.1.1 近年来发生在小流域资源管理中典型群体事件/集体行动
        5.1.2 小流域资源管理典型群体事件中的参与分析
    5.2 社区和农户在"中国小流域管理项目"背景下的参与案例
        5.2.1 中国小流域管理项目简介
        5.2.2 "中国小流域管理项目"下的参与
    5.3 对"中国小流域管理项目"参与的分析和评价
        5.3.1 参与的制度困境:从社区和农户的角度
        5.3.2 参与的制度困境:从政府的角度
    5.4 延伸讨论:从社区、小流域到流域的资源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区/农户制度化参与流域管理的条件和制度设计
    6.1 概述
    6.2 制度建构
        6.2.1 流域资源产权制度
        6.2.2 流域管理法律法规/政策
        6.2.3 流域管理体制
    6.3 程序和机制设计
        6.3.1 流域层面的参与机制设计
        6.3.2 中/小流域层面的参与机制设计
        6.3.3 社区层面的参与机制设计
    6.4 参与平台和启动条件
    6.5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机构访谈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英赠项目问卷调查——户级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2)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1.7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 研究基础
    2.1 主要研究范畴
        2.1.1 行为经济学
        2.1.2 农户经济学
        2.1.3 社区林业学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退耕还林(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land Program)
        2.2.2 农户(Household)
        2.2.3 参与(Participate)
        2.2.4 行为(Behavior)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3.1 国内外农户行为研究评述
        2.3.1.1 国内外农户经济行为理论研究
        2.3.1.2 国内外农户模型研究进展评述
        2.3.2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评述
        2.3.2.1 国内退耕还林研究
        2.3.2.2 国外退耕还林及农户行为研究评述
        2.3.3 国内退耕还林农户行为研究评述
        2.3.3.1 退耕还林农户行为博弈研究
        2.3.3.2 退耕还林农户认知和响应行为研究
        2.3.3.3 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3.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小结
    2.4 基本研究假设
        2.4.1 从“经济人”假设到“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
        2.4.2 农户“理性”与“非理性”之争
        2.4.3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3 退耕还林工程及实施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3.1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简析
        3.1.1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简况
        3.1.2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进展简况
        3.1.3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成效简况
        3.1.4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进展简况
        3.1.5 与农户参与利益密切相关的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措施
    3.2 退耕还林实施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3.2.1 退耕过程中坡耕地与林地转换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3.2.1.1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坡耕地与林地转换机理分析
        3.2.1.2 基于帕累托最优交换理论的坡耕地与林地转换机理分析
        3.2.2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的退耕还林机理分析
        3.2.2.1 退耕还林委托代理制度安排模式分析
        3.2.2.2 退耕还林工程的委托代理契约特征分析
        3.2.2.3 退耕还林的农户私人供给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调查原理及调查区概况
    4.1 农户调查原理
        4.1.1 农户调查样本情况
        4.1.2 农户调查实施过程
        4.1.3 农户调查方法
        4.1.4 调查问卷设计
        4.1.5 调查样本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
    4.2 样本省--陕西省退耕还林概况
    4.3 样本县--陕西省延长县和镇安县概况
        4.3.1 样本县自然、经济、资源状况
        4.3.2 样本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4.4 样本乡镇概况
        4.4.1 延长县的样本乡镇概况
        4.4.2 镇安县的样本乡镇概况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行为状况调查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5.1.1 态度与行为理论
        5.1.2 数据来源与调查内容概述
    5.2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态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5.2.1 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5.2.1.1 农户对退耕工程政策内容的认知
        5.2.1.2 农户对退耕工程目的认知
        5.2.1.3 农户对退耕还林生态功能的认知
        5.2.1.4 农户对退耕林木所有权的认知
        5.2.1.5 农户对退耕信息渠道的认知
        5.2.2 农户对退耕还林的判断调查分析
        5.2.2.1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公平性的判断
        5.2.2.2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信息透明度的判断
        5.2.2.3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中技术支持情况的判断
        5.2.2.4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景的判断
        5.2.2.5 农户对工程期满后农户收入预期的判断
        5.2.3 农户对退耕还林的意愿情况调查分析
        5.2.3.1 退耕还林工程农户拥护意愿
        5.2.3.2 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参与意愿
    5.3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农户参与退耕行为类型
        5.3.2 农户参加退耕的行为动因
        5.3.3 农户未参加退耕的原因
        5.3.4 农户自愿选择参与权的落实情况
        5.3.5 农户退耕过程中自主决策权的实现情况
        5.3.6 退耕农户林权证兑现及效用情况
        5.3.7 农户参与退耕合同签订和检查验收履行情况
        5.3.8 农户退耕还林模式情况
        5.3.9 退耕还林工程林种农户选择情况
        5.3.10 退耕还林工程种苗供给农户选择情况
        5.3.11 退耕工程补助政策及其兑现情况
        5.3.12 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影响
        5.3.13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农户反映情况
        5.3.14 退耕工程期满后农户行为打算
        5.3.15 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担忧和期望
    5.4 调查分析结论与启示
6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机理分析
    6.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6.1.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决策模式
        6.1.1.1 自主理性决策模式
        6.1.1.2 从众模仿决策模式
        6.1.1.3 被动接受决策模式
        6.1.2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决策心态与行为演进机理分析
    6.2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分析
        6.2.1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农户参与退耕行为选择机理
        6.2.1.1 农户参与退耕行为的成本分析
        6.2.1.2 农户参与退耕行为的收益分析
        6.2.1.3 基于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的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
        6.2.1.4 基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分析的农户参与退耕行为选择机理
        6.2.2 基于风险收益分析的农户参与退耕行为选择机理
        6.2.3 农户参与退耕行为选择曲线及机理
    6.3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激励机理分析
        6.3.1 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激励机理
        6.3.2 农户退耕还林行为与补偿激励机理
        6.3.3 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偏离与补偿激励机理
    6.4 本章简短结论与启示
7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7.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7.1.1 农户内部影响因素
        7.1.1.1 户主特征因素
        7.1.1.2 农户的生产经营特征
        7.1.1.3 农户家庭特征因素
        7.1.2 农户外部影响因素
        7.1.2.1 退耕还林工程特征
        7.1.2.2 农户所在村社特征
        7.1.2.3 其它外部影响因素
    7.2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模型选择与设计
        7.2.2 变量选取与设计
        7.2.2.1 变量选取与影响方向预期
        7.2.2.2 变量定义及特征描述
        7.2.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7.3 本章简短结论与启示
8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博弈分析
    8.1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
        8.1.1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分析
        8.1.1.1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属性分析
        8.1.1.2 主要利益相关者职责及损益分析
        8.1.2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8.1.2.1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特征分析
        8.1.2.2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差异
        8.1.2.3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分析
    8.2 基于经典博弈理论的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分析
        8.2.1 工程期限内农户退耕行为的三方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2.1.1 动态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8.2.1.2 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8.2.1.3 博弈分析结论与讨论
        8.2.2 工程期满后农户复耕行为的三方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8.2.2.1 基本假设
        8.2.2.2 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8.2.2.3 博弈分析结论与讨论
    8.3 基于进化博弈理论视角的农户群体退耕行为分析
        8.3.1 进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8.3.2 进化博弈基本模型构建
        8.3.3 进化博弈模型求解
        8.3.4 进化博弈模型结果讨论
    8.4 本章研究结论与启示
9 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制度创新设计
    9.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行为流程及参与程度分析
        9.1.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行为流程
        9.1.2 退耕农户参与程度分析
    9.2 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制度创新体系
        9.2.1 可持续的农户自我发展机制
        9.2.2 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
        9.2.2.1 参与式退耕还林规划机制
        9.2.2.2 参与式退耕还林招投标机制
        9.2.2.3 参与式工程监测评估机制
        9.2.2.4 其它参与式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
        9.2.3 公平有效的政府配套保障机制
        9.2.3.1 多元退耕还林补偿机制
        9.2.3.2 充分的林权安全保障机制
        9.2.3.3 退耕生态林国家收购机制
        9.2.3.4 其它配套保障机制
    9.3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0.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从专员区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研究状况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的法制考察
    一、专员制度法制的确立与统一
    二、抗战时期专员制度的法律规定与实际运作
    三、抗战胜利后专员制度的法规调整与实际运作
    四、专员资格、任用的法律设定与任期
    五、专员职权的法律设定、实际运作与辖区
    六、专员公署组织的法律设定、实际运作与经费
    七、专员公署与国民党地方党组织的关系
    八、专员制度初创与实施之背景
    九、专员制度的法律地位与实际
    十、小结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体系中的行政督察专员制的法制考察:以抗日根据地为例
    一、专员公署的设立和发展
    二、专员公署组织的法律规定及特点
    三、专署专员职权的法律规定与辖区
    四、与专署同层级的中共“地委”组织之演变
    五、专员公署与中共“地委”的关系
    六、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专员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演变(上)
    一、第一时期:1949-1966
    二、第二时期:1966-1976
    三、第三时期:1976–2000
    四、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专员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组织(中)
    一、第一时期:1949-1966
    二、第二时期:1966-1976
    三、第三时期:1976-2000
    四、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专员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职权及其他(下)
    一、专/地行政组织的职权
    二、专/地行政组织的辖区
    三、专/地行政组织的地位
    四、专/地行政组织与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关系
    五、小结
第六章 专/地行政组织与省县地方及中央之法律关系
    一、专/地行政组织与省级政府的关系
    二、专/地行政组织与县政府的关系
    三、专/地行政组织与中央机关的关系
    四、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史料
    二、着作
    三、论文
后记

四、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补江西省世行贷款长江洪灾紧急恢复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域管理中社区和农户参与机制研究[D]. 王俊燕.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2]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 柯水发.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3]从专员区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D]. 翁有为. 中国政法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补充世界银行贷款江西省长江防洪抢险救灾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