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_E和V_C对SPL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1](2020)在《叶酸在鸡蛋中的转化富集及加工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叶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物质的合成。缺乏叶酸会引起贫血和发育迟缓等疾病,孕妇缺乏叶酸会导致婴儿神经管畸形。人体不能合成叶酸,需从食物中摄取,而天然食物中叶酸以多元谷氨酸形式为主,稳定性差,且生物利用率仅50%左右。以蛋鸡为载体,通过生物富集形式生产叶酸强化鸡蛋,成为获得天然安全且高生物利用率叶酸的新途径。蛋鸡可从饲料中吸收合成叶酸,并富集在蛋黄中,合成叶酸在代谢中会转变为5-甲基四氢叶酸(5-methyltetrahydrofolate,5-MTHF)的单谷氨酸形式,这种形式的叶酸生物利用率高达100%。此外,鸡蛋营养价值高,可作为理想的叶酸补充来源。然而,5-MTHF对环境因子,如光、热和氧气敏感,加工过程中易发生降解,阻碍叶酸强化蛋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鉴于此,本文采用生物富集的方法生产5-MTHF强化鸡蛋,分析5-MTHF在鸡蛋中的富集及影响因素,同时考察蛋黄粉加工与储藏条件对5-MTHF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考察5-MTHF在鸡蛋中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5-MTHF富集量与日粮中叶酸添加量呈正相关,第4周时达到饱和,鸡蛋5-MTHF含量高达67.47μg/蛋(以每枚鸡蛋58.8 g可食部分计,相当于114.74μg/100 g可食部分),是对照组的1.93倍。此外,5-MTHF的富集对蛋品质和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进一步分析VB12和VC对5-MTHF在鸡蛋中转化富集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较对照组,VB12添加量为100μg/kg日粮,第6周时,鸡蛋5-MTHF含量减少8.80%,且蛋重下降;而VC添加量为150 mg/kg日粮,第6周时,5-MTHF含量增长11.94%,高达77.93μg/蛋(以每枚鸡蛋58.8 g可食部分计,相当于132.53μg/100 g可食部分),且蛋鸡死亡率下降。结果表明,VC有利于5-MTHF在鸡蛋中的富集。5-MTHF在鸡蛋中的分布规律和贮藏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5-MTHF占鸡蛋中总叶酸含量84.78%,主要分布在蛋黄颗粒中,在35天贮藏期内5-MTHF含量无显着变化,说明其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最后,考察蛋黄粉加工工艺对5-MTHF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较光和热,5-MTHF对氧气较为敏感,抗氧化剂有利于提高5-MTHF的加工稳定性。添加0.2%(w/v)VC或VE,巴氏杀菌后5-MTHF保留率分别为87.76%和94.16%(对照组74.96%);普通喷雾干燥后5-MTHF保留率分别为84.80%和92.69%(对照组为61.70%)。相比较普通喷雾干燥,采用充氮喷雾干燥方式制备的蛋黄粉溶解性和乳化稳定性更佳,且5-MTHF几乎无损失。此外,充氮包装更有利于5-MTHF强化蛋粉的贮藏。
梁尔新[2](2020)在《四君子汤对16月龄小鼠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基于iTRAQ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以16月增龄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比较分析3月龄和16月龄雌、雄小鼠肝脏线粒体中蛋白质的变化规律,挖掘衰老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探究四君子汤对衰老相关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影响,从而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阐释衰老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四君子汤干预小鼠增龄相关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为方证关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选取3月龄SPF清洁级ICR雌、雄小鼠各10只做为空白组,16月龄ICR雌、雄小鼠各20只,随机分为四君子汤组和模型组,每组雌雄小鼠各10只。四君子汤组采用浓缩药液灌胃(剂量约为9.75g/kg·d),其余各组予以同体积比生理盐水灌胃。于给药后第31天将小鼠以颈椎脱位法处死后摘取肝脏,所取样本经标记后用液氮速冻,立即存于-80℃冰箱冻存备用。从肝脏中提取线粒体样本,以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研究自然增龄模型小鼠肝细胞线粒体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1.基于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发现,模型小鼠的肝细胞线粒体中存在与增龄相关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经过四君子汤干预后出现了回调主要包括:胶原α-5(VI)链(Collagen alpha-5(VI)chain)、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整合素α-9(Integrin alpha-9)、非特异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Non-specific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VAV2)、40S 核糖体蛋白 S15(40S ribosomal protein S15)、细胞色素 P450 2J6(Cytochrome P450 2J6)等。2.将受到四君子汤干预的蛋白标志物进行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四君子汤对衰老相关蛋白标志物的干预作用主要体现在蛋白运输(protein transport)、类固醇代谢过程(steroid metabolic process)、核糖体分解(ribosome disassembly)、自噬(autophagy)、溶酶体(lysosome)、线粒体(mitochondrion)、核糖体(ribosome)、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水解酶活性(hydrolase activity)、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转移酶活性(transferase activity)等方面。3.蛋白标志物通过KEGG 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后发现,四君子汤对衰老相关蛋白的干预作用主要与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内吞作用(Endocytosis)、粘着斑(Focal adhesion)、剪接体(Spliceosome)、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ECM 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核糖体(Ribosome)、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细胞凋亡(Apoptosis)、mTOR 信号通路(mTOR signaling pathway)等相关。结论:1.16月龄模型组小鼠与3月龄空白组小鼠相比,发现肝组织样本中蛋白标志物存在显着差异,表明自然增龄可引起小鼠蛋白标志物及相关的生物通路改变。2.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对16月龄小鼠肝组织代谢途径、内吞作用、粘着斑、剪接体、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ECM受体相互作用、核糖体、肥厚性心肌病(HCM)、细胞凋亡、mTOR信号通路等途径具有调节作用。通过调节这些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进而对增龄产生的相关机体功能紊乱起到保护和调节作用。3.经过蛋白标志物的GO分析发现,四君子汤主要调节了蛋白运输、类固醇代谢过程、核糖体分解、自噬等多种生物过程,影响了溶酶体、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等重要细胞组分,参与了水解酶活性、转移酶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生理功能的调节。
冯博[3](2020)在《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在斜纹夜蛾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Lepidoptera:Noctuidae),又名莲纹夜蛾、夜盗虫等,属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棉花、玉米、水稻和烟草等多种农作物。繁殖是害虫种群延续的方式,探索害虫的繁殖规律,探究害虫繁殖的基因调控机制,实现基于繁殖基因调控控制害虫种群,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与广阔的实用价值。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及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otor,VgR)在昆虫卵巢成熟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作用于昆虫的生殖力,它们是否与生殖行为有关联呢,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其对昆虫繁殖的作用机制是很重要的。本研究以斜纹夜蛾为研究材料,通过对Vg及VgR的mRNA序列克隆,辨析其在斜纹夜蛾的时空表达,以及经RNAi技术干扰后的表达量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了Vg及VgR对斜纹夜蛾繁殖的功能解析,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斜纹夜蛾Vg(SlVg)mRNA编码的蛋白质由1748个氨基酸组成,N-末端含有Vitellogenin-N、DUF1934以及VWD(von Willebrand factor type D domain)3个结构域。SlVg等电点为8.75,含100个磷酸化位点,其中丝氨酸(Ser)58个,苏氨酸(Thr)25个,酪氨酸(Tyr)17个。Sl Vg与其他鳞翅目昆虫Vg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相似度最高的昆虫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67.78%),其后依次是柞蚕Antheraea pernyi(52.74%)、蓖麻蚕Samia ricini(52.69%)、家蚕Bombyx mori(49.46%)、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49.14%)和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41.25%)。进化树分析显示Sl Vg与棉铃虫Vg在同一分支上,自引导值达到了100%。(2)斜纹夜蛾VgR(SlVgR)mRNA编码的蛋白质由1815个氨基酸组成。使用在线软件SMART(http://smart.embl-heidelberg.de/)对其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低密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基因家族,包含配体结合域LBD,表皮生长因子前体同源域EGFD,跨膜域TMDY和细胞质尾域CPD 4个经典结构域。SlVgR包含两个LBD,分别位于29-217aa和942-1284aa,其中第一个LBD区含有4个A型重复区,第二个LBD区含有7个A型重复区。在两个LBD区域后端各有一个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域EGFD,位于263-938aa和1285-1663aa,前者包括5个YWTD基序集群,后者包括3个YWTD基序集群。Sl VgR等电点为5.05,含93个磷酸化位点,其中丝氨酸(Ser)40个,苏氨酸(Thr)27个,酪氨酸(Tyr)26个。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看出,SlVgR与其他昆虫VgR同源性不高,相似度最高的是家蚕B.mori(48.78%),其次是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25.30%)、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23.76%)、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23.66%)、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22.49%)、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22.31%)。进化树分析表明,斜纹夜蛾VgR基因与家蚕VgR基因在一个分支上,自引导值达到了100%。(3)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SlVg mRNA在雌性斜纹夜蛾脂肪体中特异性表达始于蛹期,表达水平随着虫体发育阶段而增加,在一日龄成虫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SlVgR mRNA在雌虫的卵巢中特异表达,与SlVg mRNA表达模式相似,始现于蛹期,在一日龄成虫达到最高。(4)构建了细菌介导的SlVg和SlVgR的RNAi体系。通过注射、喂食、浸泡、转基因等方法对比,选取了对虫体伤害小、效率高、成本低的喂食法,以饲喂表达SlVg-dsRNA和SlVgR-dsRNA细菌的为实验组,并以饲喂DEPC水和饲喂表达EGFP-dsRNA的细菌的为对照组。荧光定量检测表明达到了较高的干扰效率(50%-80%)。(5)在对SlVg和SlVgR基因干扰情况下,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以及羽化率等进行了检测发现实验组雌虫产卵量仅仅是对照组的15%-20%。孵化率为对照组的80%左右,但对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以及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研究认为,SlVg与SlVgR对于卵的形成和雌虫生殖力具有明显影响。在包括鳞翅目在内的许多昆虫中,雌性是否接受雄性求爱与其卵的成熟关系密切。因此,Vg和VgR在调控卵成熟的过程中可能间接影响了雌虫的交配活动。通过行为学分析发现,SlVg和SlVgR的RNAi显着抑制了雌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对雄虫的求爱和交配行为有间接影响。Vg及VgR家族均具有序列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本研究通过RNAi探讨了这两个基因在卵形成和生殖力方面的作用,并首次发现这两个基因可能间接调控雌性生殖行为,是对已知基因不同功能的新探索。同时,本研究使用细菌介导的RNA干扰技术,该技术具有此成本低、效率高,而且载体构建成功后可以连续培养使用等优点,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具有应用价值,在害虫防治推广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蒋园园[4](2019)在《枇杷成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植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并进化出了复杂而精密的成花转变遗传机制,从而使得植物能够准确地响应内部和外部信号,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以促进在对其自身有利的时间内开花。而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进化过程中又形成了各自特殊的调控机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这一蔷薇科木本果树,在开花时间(季节)上显得特殊,它进化出了不同于苹果、梨、李等果树的开花策略。秋冬开花给了枇杷较之于其他果树的产期优势,但是关于枇杷的花期调控分子机制研究鲜见报道。虽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花期调控机理已经有了很深入研究,并发现多种调节途径,包括光周期途径、赤霉素途径、春化途径、热感应途径、自主途径和年龄途径。但是在枇杷中是否适用?更进一步,枇杷花期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调控,还未可知。在本研究中,首先克隆得到花期调控相关的关键基因的同源基因,进而对其时空表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功能验证;此外,利用外源喷施赤霉素和短日照处理,研究赤霉素途径和光周期途径在枇杷花期调控中的作用;最后结合生产实际,探究了花序短截技术在延迟枇杷开花上的可操作性。以期能够深入了解枇杷成花调控机理,并在人工调控枇杷花期中有所突破,同时能为其他木本果树的成花机理研究提供参考。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石蜡切片和q PCR确定了广州地区枇杷花芽分化发生在6月底7月初,且在9月初可见明显花序。同时确定Ej AP1-1、Ej AP1-2、Ej LFY-1、Ej LFY-2可作为鉴定枇杷花芽分化时间节点的标记基因。2、克隆得到两个FT同源基因,为Ej FT1和Ej FT2,两个基因在枇杷中的表达模式不同。研究发现Ej FT1调控枇杷生长,Ej FT2调控枇杷花芽分化。而且Ej FT2受光周期和GA3的调控,表现为明显的昼夜节律。Ej FT1和Ej FT2一样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Ej FD定位在细胞核。此外,我们对Ej FT1和Ej FT2启动子区域进行了克隆分析,发现Ej FT2启动子区域含4个CO蛋白特异结合元件CCAAT-motif,以及3个光感知元件Tbox,而在Ej FT1启动子区域无此两种元件。而且Ej CO可以显着激活Ej FT2启动子活性,Ej FT2可显着激活Ej AP1s启动子活性,而Ej FD-Ej FT2复合物可以加强Ej FT2对Ej AP1-2启动子的激活作用。由此,总结出在枇杷中Ej FT2的调控机制:Ej CO在长日照条件下,激活Ej FT2的表达,然后Ej FT2可以直接结合到Ej AP1s启动子,激活其表达,同时Ej FT2和Ej FD结合强力激活Ej AP1-2表达,诱导枇杷花芽分化。而后,将两个Ej FT过表达到拟南芥Col-0中,发现两者都能促进拟南芥的成花。最后我们推测,导致枇杷中两个Ej FT表达模式和功能的差异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其启动区域的不同而引起的。3、两个Ej TFL1表达量在成花过程中急剧降低,与两个Ej AP1s表达趋势此消彼长,表现为枇杷的成花抑制因子。而且在GA3和短日照(SD)处理后有在花芽分化时期表达趋势表现上升趋势,确定其为枇杷的成花抑制因子。Ej TFL1s与Ej FTs相一致地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而且也可以和Ej FD相互作用,但是其功能是相反的,Ej FT2是成花激活因子,Ej TFL1s是成花抑制因子。4、从枇杷中克隆得到的两个EjSOC1,与拟南芥At SOC1同源,与蔷薇科其他植物亲缘关系最近;两个EjSOC1s都定位在细胞核;在枇杷中EjSOC1s受到GA3和光周期调控,GA3和短日照处理抑制了EjSOC1s的转录;确定了EjSOC1s通过赤霉素途径和光周期途径信号来参与调控枇杷花芽分化;将克隆得到的两个EjSOC1过表达到拟南芥Col-0和soc1-2突变体中,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加速拟南芥开花。5、枇杷中的EjSVPs虽然是At SVP的直系同源物,但是它们在枇杷中行使的功能与拟南芥不同,在枇杷中EjSVP-1可能调控细胞的增殖,EjSVP-2可能是参与细胞的膨大过程,并未表现对枇杷成花的抑制。6、花序在短截处理后,从截面附近皆可萌芽,新萌芽类型有叶芽、花芽、也有叶芽和花芽一起萌发的。经统计,短截处理后二次成花花穗花蕾数目和支轴显着减少。对比实验结果发现,短截处理诱导枇杷二次成花最优操作方法为:选择上位短截的方法,而且在盛花期处理黄肉品种较为合适,下位短截处理的方法和白肉枇杷品种不适用于短截处理诱导二次成花。这些新发的花序能够正常的开花结果,其果实成熟期与正常开花的花序相比,晚2-4个月,可有效延迟枇杷花期和产期。
黄钦成[5](2019)在《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A、C、E,养殖多鳞鱚幼鱼8周,确定多鳞鱚对三种维生素的需要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脱维酪蛋白和脱脂白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大豆磷脂油为脂肪源,配制维生素A水平分别为362、751、1141、2202、4335、8230、18932 IU/kg的7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02±0.15 g)8周。通过考察维生素A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生化、消化指标、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确定其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维生素A提高了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成活率(SR)、肝体比(HSI),降低了饲料系数(FCR)(P<0.05);提高了肝脏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肠道LZM、ACP活性(P<0.05);提高了肝脏和肠道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提高了肝脏的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提高了肠道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钠钾ATP酶(Na+-K+ATP)活性(P<0.05)。以WG、Na+-K+ATP、肝脏T-AOC、维生素A含量为判据,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为2437、2202、4685、4564 IU/kg。2、以蒸汽鱼粉、脱维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玉米油、鱼油、大豆磷脂油为脂肪源,配制出维生素C水平分别为5、16、27、65、122、233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33±0.02 g)8周。考察维生素C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力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Nrf2-Keap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的维生素C提高了WG、SGR、摄食量(FI)、PER,降低了HSI(P<0.05);提高了肝脏总免疫球蛋白(IgM)、补体C3、补体C4含量及AKP活性(P<0.05);提高了肝脏及肠道T-AOC、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CAT、GPx活性,提高肝脏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降低了MDA、过氧化脂质(LPO)含量(P<0.05);上调了肝脏和肠道Nrf2、Keap1、CAT、GST、GPx、GR、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基因表达(P<0.05)。以PER、肝脏IgM、肠道CuZnSOD活性、肝脏维生素C含量为判据,多鳞鱚幼鱼(2.33±0.02 g)对维生素C需要量为98.33、139.03、104.23、143.69 mg/kg。3、以脱脂白鱼粉、脱维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玉米油、鱼油、大豆磷脂油为油源,配制出维生素E含量为4、14、22、47、95、198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14±0.02 g)8周。考察维生素E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及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维生素E提高了WG、SGR、FI、PER,降低了FCR(P<0.05);提高了肝脏IgM、AKP、LZM(P<0.05)活性;提高了肝脏和肠道CuZnSOD、CAT、GPx、GST活性,提高了肠道T-AOC,降低了肝脏LPO、MDA含量(P<0.05)。上调了肝脏和肠道Nrf2、Keap1、CAT、GST、GPx、GR、CuZnSOD、MnSOD基因表达(P<0.05)。以WG、肝脏IgM、MDA为判据,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需要量为100.37、116.37、114.9 mg/kg。
李翔宇[6](2019)在《熔盐电解制备稀土钴合金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钴合金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航天航空、汽车工业、制表业等许多领域。本文采用熔盐电解法制备稀土钴合金,对钴离子与稀土离子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为工业电解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探究了 923 K下,部分氯化稀土(Ce、Pr、Sm、Gd、Dy、Er、Yb)与钴离子在Mo电极上、KCl-LiCl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并探讨Co(Ⅱ)离子与稀土离子在熔盐体系的扩散系数等。采用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和开路计时电位法等电化学测量方法研究了钴离子与稀土离子在 LiCl-KCl-CoCl2-RECl3(RE=Ce、Pr、Sm、Gd、Dy、Er、Yb)熔盐体系中的氧化还原机理。测试结果表明,Co(Ⅱ)与上述稀土离子在熔盐体系中发生共沉积反应形成了 Co-RE金属间化合物。在 LiCl-KCl 熔盐体系中(温度选取为 923 K),Co(Ⅱ)、Ce(Ⅲ)、Pr(Ⅲ)、Gd(Ⅲ)、Dy(Ⅲ)、Er(Ⅲ)在Mo电极上均是经过一步电子转移还原成金属,并且通过不同扫速循环伏安曲线的测试发现以上稀土离子(除Gd外)的还原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反应,Gd(Ⅲ)的还原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可逆反应。Co(Ⅱ)、Ce(Ⅲ)、Pr(Ⅲ)、Gd(Ⅲ)、Dy(Ⅲ)、Er(Ⅲ)扩散系数分别为1.7×10-5 cm2 s-1、3.15×10-5 cm2 s-1,3.26×10-5 cm2 s-1,1.27×10-5 cm2s-1,4.88×10-5cm2s-1,7.37×10-5 cm2s-1。此外还得到了 Co-RE(RE=Ce、Pr、Sm、Gd、Dy、Er、Yb)不同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平衡电位。由于Sm(Ⅲ)、Yb(Ⅲ)为变价元素,在惰性电极上无法还原为金属钐和镱。恒电位电解3 h制备了相应的稀土钴合金,XRD定性分析得到合金中的物相组成为 Ce5Co19(在-1.9V 下得到);Co2Pr(在-1.91 V 下得到);Co2Sm(在-2.20V 下得到);Co2Gd(在-2.11 V 下得到);Co5Dy、Co2Dy(在-1.82V 下得到);Co17Er2(在-1.88 V 下得到);Co2Yb(在-1.88V下得到);SEM观察到Co-Pr、Co-Gd合金微观下呈现片层状,而其他的合金均为块状;EDS进一步确实合金的元素种类及含量。实验发现,原子半径愈大,其富钴相稀土合金的平衡电位愈负,根据这一规律,推导出富钴相合金的平衡电位与其对应元素原子半径之间的数学关系为:1/E×r23=8.781(x1lnx1+x2lnx2)+5.629
郑锦滨[7](2019)在《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 Bate,1888)是我国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日本囊对虾耐高温能力差、度夏死亡率高、养殖适温季节较短和养殖适温海域较窄等问题限制了日本囊对虾养殖面积的拓展和养殖总产量的增加,成为限制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了解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应答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和深化对水生动物高温胁迫响应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指导制定有效的养殖管理策略以提高高温季节日本囊对虾的养殖成活率。然而,目前有关日本囊对虾响应高温胁迫的研究鲜有报道,其高温胁迫响应机制、度夏死亡率高的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不同阶段的转录组和microRNA(miRNA)表达谱的分析,并结合热休克应答和抗氧化应答相关基因的发掘和功能分析,以及酶学和组织学等研究,聚焦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热休克应答、抗氧化应答、免疫应答、物质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氧化损伤和组织病理变化,探索了日本囊对虾对高温胁迫的应答机制和度夏死亡率较高的潜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日本囊对虾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分析了日本囊对虾在高温胁迫不同阶段肝胰腺和鳃组织基因表达模式变化。构建了日本囊对虾响应高温胁迫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共获得95,763条unigene。高温胁迫3 h时,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分别鉴定到301和1136个DEGs;高温胁迫96 h时,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分别鉴定到443和1228个DEGs,并开展了数据深度挖掘和验证。首先,基于DEGs功能的表达谱变化分析表明,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肝胰腺或鳃组织中多种热休克蛋白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呈上调趋势;相反,日本囊对虾肝胰腺或鳃组织中甲壳素、α-2巨球蛋白同系物、抗脂多糖因子、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酚氧化酶原b、C型凝集素和细胞粘附蛋白等诸多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在高温胁迫期间持续下调。其次,基于KEGG通路的表达谱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导致日本囊对虾肝胰腺糖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限速酶基因,包括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α-葡萄糖苷酶、糖原磷酸化酶等表达量显着降低;鳃组织中两大重要的产能代谢通路,即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磷酸化通路中一些关键酶基因,如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以及ATP合酶等表达量降低,预示着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产能代谢受到抑制。推测高温胁迫导致的对虾免疫能力下降以及能源物质代谢和产能代谢受抑制是日本囊对虾度夏死亡率高的主要潜在原因。2.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下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除构建了差异基因表达谱外,论文还对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到26个已知的miRNA和53个新预测的miRNA,成熟miRNA长度主要集中在21~23 nts。筛选RPM>100的miRNA进行差异表达和功能分析,共获得15个高温胁迫下差异表达的miRNA。以日本囊对虾转录组为参考,对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对虾miRNA可以通过调控细胞信号转导、抗应激响应、核糖体合成、转录、RNA加工、脂质代谢等诸多生物学过程参与机体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还以WSSV基因组为参考进行对虾miRNA的靶基因预测,鉴定到30个具有潜在抗WSSV功能的对虾miRNA。3.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的抗氧化应答和组织病理变化基于差异基因表达谱,重点筛选了日本囊对虾的抗氧化酶基因,进行了基因克隆和不同温度胁迫下的表达分析,并结合高温胁迫下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组织病理变化研究,阐述了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下的抗氧化应答和组织损伤。克隆了日本囊对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MjSeGpx)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jGSTMu)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具有Se-Gpx和GSTMu家族典型的结构和功能域。MjSeGpx和MjGSTMu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表明,MjSeGpx和MjGSTMu在肝胰腺、鳃、血细胞、胃、肠道、心脏、肌肉和眼柄中均有表达,其中MjSeGpx在血细胞和肝胰腺中表达较高,MjGSTMu在肝胰腺中表达最高。高温胁迫下,肝胰腺和鳃组织中MjSeGpx和MjGSTMu基因表达量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32℃和34℃胁迫下,肝胰腺中MjSeGpx和MjGSTMu基因表达水平均在12 h达到峰值,鳃组织中MjSeGpx和MjGSTMu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于72 h和48 h达到峰值。同时,在32℃和34℃胁迫下,日本囊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中CAT活性均显着增大,活性增大的速度和峰值均与温度呈正相关趋势。此外,在34℃胁迫24 h时,日本囊对虾肝胰腺中MDA含量显着升高2.30倍,鳃组织中MDA含量在32℃和34℃胁迫6 h时虽有所升高,但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对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肝胰腺的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发现,32℃和34℃胁迫24 h和48 h时,对虾肝胰腺出现肝小管肿胀、管腔畸形、相邻肝小管挤压、肝小管边界模糊等组织病理变化,胁迫温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症状越严重。4.日本囊对虾热休克蛋白和热休克因子基因的表达及功能研究热休克蛋白和热休克因子是一类最具代表性的高温胁迫响应因子。克隆了日本囊对虾热休克蛋白10(MjHSP10)和热休克因子(MjHSF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探讨了 MjHSP10和MjHSF1在机体热休克应答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推测的MjHSP10和MjHSF1氨基酸序列具备HSP10和HSF1家族的特征结构与功能序列。MjHSP10和MjHSF1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表明,MjHSP10和MjHSF1在日本囊对虾的肝胰腺、鳃、血细胞、胃、肠道、心脏、肌肉和眼柄等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高温胁迫能显着诱导日本囊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中MjHSP1O、MjHSF1、MjHSP60、MjHSP70和MjHSP90基因表达量的增加,表达量上调水平与胁迫温度呈现正相关趋势。4种HSPs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MjHSP10、MjHSP60和MjHSP90基因的表达量在整个高温胁迫期间或大多数时间点均保持上调状态,而MjHSP70的表达量仅在少数时间点上调,且上调水平低于其他3种HSPs。此外,高温胁迫下MjHSF1表达水平的上调幅度较低,肝胰腺中MjHSF1仅在较长时间(48 h)胁迫下表达水平上调,鳃组织中MjHSF1仅在较高温度(34℃)胁迫下表达量增加。使用RNAi技术对MjHSF1进行沉默,注射dsMjHSF1 24 h和48 h后可显着抑制血细胞中MjHSF1基因的表达量,注射dsMjHSF1 48 h后,血细胞中MjHSP10基因表达量也显着降低,表明MjHSF1对MjHSP10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GST pull-down研究表明,MjHSP10与MjHSF1的DNA结合域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可能抑制MjHSF1的DNA结合活性。
孟新宇[8](2019)在《VC通过抑制干扰素通路缓解SLE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受环境、雌性激素影响。目前突出的问题是SLE发病机理复杂,机制不明,药物治疗中也存在严重副作用等问题。前期研究表明干扰素通路的活化受到包括表观遗传调控、mircoRNA表达水平,以及活性氧的产生等因素影响,与SLE发病密切相关。所以寻找一种可以靶向干扰素通路的药物来干预治疗SLE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Vitamin C,VC)作为一种功能众多的老药,与机体的免疫、表观遗传修饰以及活性氧水平的维持关系密切。所以基于“老药新用”这一策略进行实验,我们探究VC是否可以通过对干扰素通路调控而起到缓解狼疮症状的作用。我们首先在体外实验中,验证了VC在HEK293T、U937等细胞系中对干扰素通路的抑制作用;接下来,VC在小鼠体内中以及病人体内对干扰素通路的抑制作用也得以证明;最后本实验借助干扰素加速的NZB/NZW F1自发狼疮小鼠模型验证VC的作用效果。在进行肾炎研究时,VC干预治疗组对肾炎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并且在行为学实验上VC干预治疗组的小鼠在旷场实验、十字高架实验、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悬尾实验、管型社会支配实验、三厢社交实验、步下回避实验以及Y迷宫实验中的表现明显优于放弃治疗组的表现,说明VC在神经精神性狼疮的症状改善上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虽然本实验中对于VC通过抑制干扰素通路活化而起到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的机制没有进行深入探索,但是鉴于上述实验结论,我们考虑VC作为一种价格低廉,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应用于狼疮患者的早期预防、干预治疗以及预后维持都将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吴丹[9](2018)在《时速300km以上高铁制动盘用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不断发展,列车时速也不断提高,从200km逐步上升到350km。高速列车通常采用盘形制动。紧急制动过程中,通过制动盘与制动闸片剧烈摩擦将列车动能转化为摩擦热能,其中大部分热能被制动盘吸收。对于时速300km乃至更高的高速列车,制动时产生更大的摩擦热能,制动盘表面局部温度甚至超过制动盘用钢的A3点温度。在经过长期反复的制动过程后,制动盘用钢表面会出现热疲劳裂纹、热斑等热损伤,对其使用寿命产生危害。苛刻的服役环境对制动盘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制动盘用钢对强韧性及热疲劳性等性能的需求提高,本论文在28CrMoV制动盘用钢的基础上对合金成分进行优化,提高钢的A3点温度和导热系数,并针对显微组织演变、第二相粒子析出、力学性能及热疲劳性能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Thermo-Calc软件对制动盘用钢析出相的成分和析出行为进行了计算,并研究了合金元素对相变点和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应适当提高制动盘用钢中V、Mo含量,降低C、Cr含量。在基础成分的实验钢中,析出相主要为V(C,N)、(Mo,V)C、M23C6、M7C3和MnS相。增加V、Mo含量促进V(C,N)和(Mo,V)C相的析出,提高A3点温度,同时增加V主要形成析出相而对导热系数影响不大。而增加C、Cr含量促使钢中析出更多的M23C6和M7C3相,A3点温度降低,同时增加的Cr主要固溶在基体中而降低导热系数。此外,实验钢的A3点温度为840℃。在热力学计算基础上研究了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并通过热膨胀仪测定和绘制了实验钢的静态CCT曲线。结果表明,在温度不高于1000℃,增加V含量能细化奥氏体晶粒;而添加Nb在900~1200℃都具有较好的细化效果。实验钢中富V的M8C7(即V(C,N)相)和NbC相的溶解和粗化导致了异常晶粒长大。随着冷速增加,冷却转变组织中铁素体含量减小,而贝氏体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转变组织最终完全为马氏体。增加V主要提高析出V含量,固溶C含量降低,M8C7粒子含量增加。因此实验钢的Ac1点、Ac3点和Ms点温度提高,CCT曲线左移,全马氏体临界冷速从10增到15℃·s-1。Nb的影响与V相类似,但由于Nb增加量较小(0.045%),其效果也较弱。实验钢淬火+高温回火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淬火温度为880~900℃,V含量应为0.31%~0.49%时,实验钢具有较好的强韧性。实验钢淬回火态的析出相主要为M8C7、(Mo,V)C、M7C3和M23C6。淬火温度为880~900℃时,增加V细化马氏体组织,提高小尺寸(Mo,V)C含量,同时抑制大尺寸M23C6和M7C3的析出,因此实验钢强度明显增加,而冲击功变化不大。但淬火温度为920~940℃时,提高钒含量促使(Mo,V)C含量急剧增加,冲击功快速下降。回火实验表明,当回火温度不大于600℃时,实验钢冲击功小于100J;而在700℃回火时,屈服强度小于1000MPa。为了满足性能要求,回火温度应为650℃。此外,实验钢强度与回火时间呈对数规律下降,回火时间应小于2h。实验钢中Nb的最佳添加量为0.025%。添加0.025%Nb后,实验钢回火马氏体组织细化,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加,因此强韧性同时提高。在回火初期,添加0.045%Nb抑制了钢中(Mo,V)C的析出,同时析出大尺寸NbC粒子,因此实验钢的强韧性同时下降。而在长时间回火时,添加0.045%Nb抑制了M23C6和M7C3粒子的析出和粗化,同时析出了热稳定性更好的M8C7和NbC粒子,因此实验钢回火稳定性提高,且冲击功与不添加Nb时差别不大,但仍小于添加0.025%Nb时的冲击功。通过冷热疲劳试验机、马弗炉和高温拉伸试验机进行了实验钢的高温性能试验,如热疲劳性、抗氧化性和高温力学性能。添加0.025%Nb或增加0.18%V(0.31%到0.49%)提高实验钢的热疲劳性能。添加Nb或V抑制了实验钢中大尺寸M23C6等的析出和粗化,同时M8C7或NbC含量提高,分布更加弥散,故实验钢组织稳定性提高,表面硬度增加。因此实验钢中主裂纹长度降低,热疲劳性能提高。氧化实验表明,增加Cr抑制了实验钢的氧化行为。氧化层分为两层,外层为松散的Fe203层;而内层更加致密,含有更高的Cr含量,主要为FeCr2O4和部分FeO。增加Cr提高了内层Cr含量,内层更加致密,氧化层厚度降低,抗氧化性提高。高温力学性能实验表明,当实验温度不大于400℃时,增加V、Mo含量提高实验钢的高温强度;而添加Nb、Cr对高温强度影响较小。
田坤红[10](2018)在《茶树春季休眠解除期AB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模式》文中指出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等不良的环境,为度过不良的环境茶树便会进入休眠状态。在休眠解除的影响因子中主要集中在光周期和温度,而在不同的环境中其休眠解除的进程中却存在差异。我们认为光周期和温度通过调控激素来影响休眠解除,激素中研究较多的是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关于ABA与休眠的关系在茶树中虽然有研究,但并没有很好的解释ABA在春季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调控机理。为了阐明芽休眠的基本机制,本论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相关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将CsNCEDs从CCD家族中鉴定出来,本研究利用茶树基因组和茶树转录组数据库分析得到6条CsNCEDs和2条CsCCDs,将他们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将CsNCEDs与CCD7和8区分开来,为研究ABA合成做铺垫。(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CsNCEDs在不同器官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得知CsNCED6只在种子中表达,而其他CsNCEDs在种子中微量表达或者不表达。通过不同胁迫表达可知,CsNCED1和CsNCED3起主要的作用。(3)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挖掘了ABA生物合成酶CsZEP2、CsXDH和CsAAO,并克隆了它们的全长,完整的ORF分别为1410、834和4047bp,分别编码470、278和1349个氨基酸。(4)在茶树芽春季休眠解除的过程中,模拟温度解除休眠,25°C条件下,CsNCED3和CsAAO在两个品种中均呈现出下调表达的趋势,可能引起ABA的合成减少,从而使休眠解除。在15°C条件下,两个品种间它们的表达呈相反的趋势,两品种几乎同时发芽。由此可见在温度处理在两个品种CsNCED3和CsAAO很可能就是候选的关键基因。Heat处理2 h后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效果,尤其是CsNCED1和CsNCED3在两个品种中均显着下调,这可能是Heat处理后乌牛早发芽的原因,而石佛翠打破休眠所需要的水平并未达到。在外源激素处理的过程中,CsZEP1和CsZEP2、CsNCED1和CsNCED2表现出一样的表达趋势。外源GA和ABA持续持续处理的石佛翠组中CsNCED3同步下降,而在外源GA和ABA处理的乌牛早组中却上调表达,因此猜测虽然GA或ABA对于CsNCED3具有诱导表达作用,但它受温度调控更加显着。
二、V_E和V_C对SPL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_E和V_C对SPL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叶酸在鸡蛋中的转化富集及加工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叶酸概述 |
1.1.1 叶酸的理化性质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
1.1.2 叶酸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
1.1.3 叶酸的生理功能 |
1.2 营养强化鸡蛋研究现状 |
1.2.1 营养素在鸡蛋中的富集 |
1.2.2 营养强化鸡蛋的加工与储藏稳定性 |
1.3 叶酸强化产品的研究现状 |
1.3.1 人群叶酸的营养状况 |
1.3.2 叶酸补充剂和叶酸强化食品 |
1.3.3 5-MTHF强化鸡蛋 |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5-MTHF富集实验设计 |
2.2.2 5-MTHF的提取与测定 |
2.2.3 鸡蛋总叶酸含量的测定 |
2.2.4 蛋品质的测定 |
2.2.5 蛋鸡生产性能的测定 |
2.2.6 5-MTHF强化鸡蛋贮藏稳定性的分析 |
2.2.7 环境因子对5-MTHF稳定性的影响 |
2.2.8 蛋黄粉加工条件对鸡蛋中5-MTHF稳定性的影响 |
2.2.9 蛋黄粉贮藏稳定性的分析 |
2.2.10 蛋黄粉水份测定 |
2.2.11 蛋黄粉色差分析 |
2.2.12 蛋黄粉溶解度性能分析 |
2.2.13 蛋黄粉乳液稳定性分析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日粮中添加FA对鸡蛋中5-MTHF含量的影响 |
3.2 日粮中添加FA对蛋品质的影响 |
3.2.1 蛋重、蛋黄重和蛋黄比例 |
3.2.2 蛋黄颜色和哈夫单位 |
3.2.3 蛋壳厚度和蛋形指数 |
3.3 日粮中添加FA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1 产蛋率和破蛋率 |
3.3.2 日采食量、料蛋比和死亡率 |
3.4 日粮中添加VB_(12)对鸡蛋中5-MTHF含量的影响 |
3.5 日粮中添加VB_(12)对蛋品质的影响 |
3.5.1 蛋重、蛋黄重和蛋黄比例 |
3.5.2 蛋黄颜色和哈夫单位 |
3.5.3 蛋壳厚度和蛋形指数 |
3.6 日粮中添加VB_(12)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6.1 产蛋率和破蛋率 |
3.6.2 日采食量、料蛋比和死亡率 |
3.7 日粮中添加V_C对鸡蛋中5-MTHF含量的影响 |
3.8 日粮中添加V_C对蛋品质的影响 |
3.8.1 蛋重、蛋黄重和蛋黄比例 |
3.8.2 蛋黄颜色和哈夫单位 |
3.8.3 蛋壳厚度和蛋形指数 |
3.9 日粮中添加V_C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9.1 产蛋率和破蛋率 |
3.9.2 日采食量、料蛋比和死亡率 |
3.10 5-MTHF强化鸡蛋中叶酸的含量与分布 |
3.11 5-MTHF强化鸡蛋贮藏稳定性 |
3.12 环境因子对5-MTHF稳定性的影响 |
3.12.1 光照 |
3.12.2 温度 |
3.12.3 氧气 |
3.13 巴氏杀菌过程中鸡蛋5-MTHF的稳定性 |
3.14 喷雾干燥过程中鸡蛋5-MTHF的稳定性 |
3.14.1 V_C和V_E在普通喷雾干燥过程中对5-MTHF稳定性的影响 |
3.14.2 充氮喷雾干燥对5-MTHF稳定性的影响 |
3.15 5-MTHF强化蛋黄粉的贮藏稳定性 |
3.16 不同干燥方式对5-MTHF强化蛋黄粉性质的影响 |
3.16.1 水份含量 |
3.16.2 色泽 |
3.16.3 溶解度和分散性 |
3.16.4 乳液稳定性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四君子汤对16月龄小鼠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基于蛋白质组学的中医药研究 |
二、关于衰老机制的探讨 |
三、四君子汤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四君子汤对16月 龄小鼠蛋白质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衰老相关蛋白标志物分析 |
1. 蛋白标志物筛选 |
2. 蛋白标志物的分析 |
3. 小结 |
二、四君子汤对16月 龄小鼠肝线粒体样本蛋白质组学影响 |
1. 四君子汤对蛋白标志物的影响 |
2. 四君子汤影响的蛋白标志物分析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10 |
个人简历 |
(3)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在斜纹夜蛾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斜纹夜蛾简介 |
1.1.1 斜纹夜蛾的危害 |
1.1.2 斜纹夜蛾的生物学特征 |
1.2 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 |
1.2.1 卵黄原蛋白 |
1.2.2 卵黄原蛋白受体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SlVg及 SlVgR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用具 |
2.1.2 实验用虫及饲养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4 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lVg序列结构与分析 |
2.2.2 SlVgR序列结构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斜纹夜蛾卵黄原蛋白Vg基因 |
2.3.2 斜纹夜蛾卵黄原蛋白VgR基因 |
第三章 SlVg与 SlVgR在斜纹夜蛾中的时空表达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2 样品的收集 |
3.1.3 样品RNA的提取 |
3.1.4 cDNA的制备 |
3.1.5 荧光定量PCR分析SlVg/SlVgR的表达 |
3.1.6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lVg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 |
3.2.2 SlVgR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 |
3.2.3 SlVg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 |
3.2.4 SlVgR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 |
3.3 讨论 |
3.3.1 斜纹夜蛾Vg的时空表达 |
3.3.2 斜纹夜蛾VgR的时空表达 |
第四章 细菌介导RNAi体系的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载体的构建 |
4.1.3 dsRNA的诱导表达 |
4.1.4 表达dsRNA的大肠杆菌的喂食 |
4.1.5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基因沉默 |
4.1.6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4.2.2 SlVg干扰效率分析 |
4.2.3 SlVgR干扰效率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SlVg与 SlVgR的 RNA干扰与功能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成虫的收集 |
5.1.3 RNAi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4 RNAi对斜纹夜蛾生殖行为的影响 |
5.1.5 RNAi对斜纹夜蛾生殖力的影响 |
5.1.6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RNAi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1.1 RNAi 对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率、化蛹率以及羽化率的影响 |
5.2.1.2 RNAi对交配后雌成虫寿命的影响 |
5.2.2 雌虫SlVg和 SlVgR RNAi对斜纹夜蛾生殖行为的影响 |
5.2.3 RNAi对斜纹夜蛾生殖力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 |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枇杷成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高等植物花期调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1.1.1 光周期途径 |
1.1.2 赤霉素途径 |
1.1.3 春化途径 |
1.1.4 热感应途径 |
1.1.5 自主途径 |
1.1.6 年龄途径 |
1.2 枇杷花期调控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枇杷成花特征 |
1.2.2 枇杷花期研究进展 |
1.2.3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PEBP基因家族转录因子EjFTs和 EjTFL1s在枇杷成花中的作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2.2.2 石蜡切片的制作及观察 |
2.2.3 RNA分离、cDNA制备、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2.2.4 EjFT1、EjFT2、EjAP1-1和EjAP1-2 启动子克隆 |
2.2.5 基因表达分析 |
2.2.6 载体构建 |
2.2.7 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
2.2.8 拟南芥转化 |
2.2.9 亚细胞定位和BiFC实验分析 |
2.2.10 酵母双杂 |
2.2.11 短日照和外源赤霉素(GA3)处理 |
2.2.1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EjFT1 调控枇杷生长,EjFT2 调控枇杷花芽分化 |
2.3.1.1 枇杷成花观察及开花期的确定 |
2.3.1.2 枇杷中FT同源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2.3.1.3 EjFT1和EjFT2 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2.3.1.4 EjFT1和EjFT2 在枇杷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2.3.1.5 EjFT2受EjCO调控,在长日照条件下促进枇杷成花 |
2.3.1.6 EjFT2 受外源GA3 调控 |
2.3.1.7 EjFTs和 EjFD的亚细胞定位及互作 |
2.3.1.8 EjFT2 激活EjAP1s启动子调控枇杷花芽分化 |
2.3.1.9 EjFTs转拟南芥分析 |
2.3.1.10 小结 |
2.3.2 EjTFL1-1和EjTFL1-2 抑制枇杷花芽分化 |
2.3.2.1 EjTFL1s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 |
2.3.2.2 EjTFL1s在枇杷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2.3.2.3 EjTFL1s受外源GA3 和短日照调控 |
2.3.2.4 EjTFL1s启动子的克隆和分析 |
2.3.2.5 EjTFL1s亚细胞定位 |
2.3.2.6 EjTFL1s能够与EjFD互作 |
2.3.2.7 小结 |
2.4 讨论 |
第三章 MIKC型 MADS-box转录因子EjSOC1s和 EjSVPs在枇杷成花中的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3.2.2 RNA分离、cDNA制备、基因分离和序列分析 |
3.2.3 基因表达分析 |
3.2.4 载体构建 |
3.2.5 拟南芥转化 |
3.2.6 亚细胞定位分析 |
3.2.7 短日照和外源GA3处理 |
3.2.8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EjSOC1s在枇杷成花中的作用 |
3.3.1.1 SOC1同源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1.2 EjSOC1s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3.3.1.3 EjSOC1s在枇杷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3.3.1.4 EjSOC1s受短日照和外源GA3 的抑制 |
3.3.1.5 EjSOC1s的亚细胞定位 |
3.3.1.6 EjSOC1s转化拟南芥分析 |
3.3.1.7 小结 |
3.3.2 EjSVPs在枇杷成花中的作用 |
3.3.2.1 EjSVPs的克隆与鉴定 |
3.3.2.2 EjSVPs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 |
3.3.2.3 EjSVPs在枇杷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3.3.2.4 外源GA3处理和短日照处理对EjSVPs表达的影响 |
3.3.2.5 EjSVP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3.2.6 EjSVPs转拟南芥分析 |
3.3.2.7 小结 |
3.4 讨论 |
第四章 花序短截处理促枇杷二次成花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选材依据 |
4.2.2 方法步骤 |
4.2.2.1 处理时间点 |
4.2.2.2 处理方法 |
4.2.2.3 结果记录 |
4.2.3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短截后萌芽表型观察 |
4.3.2 短截处理后二次成花花蕾和支轴显着减少 |
4.3.3 黄肉枇杷和白肉枇杷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短截处理后二次成花统计 |
4.3.4 不同短截位置的定量分析 |
4.3.5 小结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讨论及论文创新点 |
5.1 结论和讨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多鳞鱚的研究进展 |
1.2 维生素A、C、E的研究概况 |
1.2.1 维生素A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2 维生素C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3 维生素E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
1.2.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
2.1.2 养殖管理 |
2.1.3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2.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 |
2.2.2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免疫指标的影响 |
2.2.3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2.4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5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肠道消化酶活的影响 |
2.2.6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 |
2.3 讨论 |
2.3.1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 |
2.3.2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3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4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5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6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 |
2.4 小结 |
3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C需要量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设计与饲料的制作 |
3.1.2 养殖管理 |
3.1.3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
3.1.3.1 肝脏及肠道指标测定 |
3.1.3.2 实时荧光定量反应(qRT-PCR) |
3.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C沉积的影响 |
3.2.2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3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4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5 相关性分析和维生素C需要量评价 |
3.3 讨论 |
3.3.1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C沉积的影响 |
3.3.2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3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4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5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 |
3.4 小结 |
4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设计与饲料的制作 |
4.1.2 养殖管理 |
4.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
4.2 结果 |
4.2.1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E沉积的影响 |
4.2.2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
4.2.3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4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5 相关性分析和维生素E需要量评价 |
4.3 讨论 |
4.3.1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和肝脏维生素E沉积的影响 |
4.3.2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
4.3.3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4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 |
4.4 小结 |
5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6)熔盐电解制备稀土钴合金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熔盐电解法制备稀土材料 |
1.2 熔盐电解简介 |
1.2.1 熔盐简介 |
1.2.2 熔盐电解 |
1.3 稀土元素性质及其应用 |
1.4 金属钴的性质、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
1.4.1 金属钴的性质及钴合金 |
1.4.2 钴合金的应用 |
1.4.3 钴及钴合金的生产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试验装置 |
2.2.1 熔盐体系 |
2.2.2 三电极体系 |
2.2.3 电解池 |
2.3 电化学实验测试方法 |
2.3.1 循环伏安法 |
2.3.2 方波伏安 |
2.3.3 开路计时电位法 |
2.3.4 计时电位法 |
2.3.5 计时电流法 |
2.4 钴基合金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Ce(Ⅲ)、Pr(Ⅲ)在钴阴极上的平衡电位研究与Co-Ce、Co-Pr合金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LiCl-KCl熔盐体系中Co(Ⅱ)在Mo电极上的电化学曲线 |
3.2.1 循环伏安曲线 |
3.2.2 Co(Ⅱ)/Co(0)可逆性判断及扩散系数计算 |
3.2.3 方波伏安曲线及开路计时电位曲线 |
3.3 LiCl-KCl熔盐体系中Ce(Ⅲ)在Mo电极上的电化学曲线 |
3.3.1 循环伏安曲线 |
3.3.2 Ce(Ⅲ)/Ce(0)可逆性判断及计算扩散系数 |
3.3.3 方波伏安曲线 |
3.4 LiCl-KCl-CeCl_3-CoCl_2熔盐体系电化学曲线 |
3.4.1 循环伏安曲线 |
3.4.2 方波伏安曲线 |
3.4.3 开路计时电位曲线 |
3.5 LiCl-KCl熔盐体系中Pr(Ⅲ)在Mo电极上的电化学曲线 |
3.5.1 循环伏安曲线 |
3.5.2 Pr(Ⅲ)/Pr(0)可逆性判断及计算扩散系数 |
3.5.3 方波伏安曲线及开路计时电位曲线 |
3.6 LiCl-KCl-PrCl_3-CoCl_2熔盐体系电化学曲线 |
3.6.1 循环伏安曲线 |
3.6.2 方波伏安曲线 |
3.6.3 开路计时电位曲线 |
3.7 恒电位电解制备Co-Ce、Co-Pr合金 |
3.7.1 共沉积制备Co-Ce合金 |
3.7.2 共沉积制备Co-Pr合金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部分稀土元素在钴电极上平衡电位测量及对应合金制备 |
4.1 引言 |
4.2 Gd(Ⅲ)、Dy(Ⅲ)和Er(Ⅲ)在LiCl-KCl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曲线 |
4.2.1 循环伏安曲线 |
4.2.2 Gd(Ⅲ)、Dy(Ⅲ)和Er(Ⅲ)还原过程可逆性判断及扩散系数计算 |
4.2.3 方波伏安曲线 |
4.3 LiCl-KCl-CoCl_2-RECl_3(RE=Gd、Dy、Er)熔盐体系电化学曲线 |
4.3.1 循环伏安曲线 |
4.3.2 方波伏安曲线 |
4.3.3 开路计时电位曲线 |
4.3.4 计时电位曲线 |
4.3.5 计时电流曲线 |
4.4 Sm(Ⅲ)LiCl-KCl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曲线 |
4.4.1 循环伏安曲线 |
4.4.2 Sm(Ⅲ)还原过程可逆性判断及扩散系数计算 |
4.4.3 方波伏安曲线 |
4.5 Yb(Ⅲ)在LiCl-KCl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
4.5.1 循环伏安曲线 |
4.5.2 Yb(Ⅲ)/Yb(Ⅱ)可逆性判断及扩散系数计算 |
4.5.3 方波伏安曲线及转移电子数计算 |
4.6 LiCl-KCl-CoCl_2-RECl_3(RE=Sm、Yb)熔盐体系电化学曲线 |
4.6.1 循环伏安曲线 |
4.6.2 方波伏安曲线 |
4.6.3 开路计时电位曲线 |
4.6.4 计时电位曲线 |
4.6.5 计时电流曲线 |
4.7 恒电位电解制备钴基合金 |
4.7.1 共沉积制备Co-Sm合金 |
4.7.2 共沉积制备Co-Gd合金 |
4.7.3 共沉积制备Co-Dy合金 |
4.7.4 共沉积制备Co-Er合金 |
4.7.5 共沉积制备Co-Yb合金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稀土元素在钴电极上平衡电位递变规律 |
5.1 引言 |
5.2 构建数学模型 |
5.3 稀土元素在钴阴极上沉积的递变规律公式的验证 |
5.3.1 LiCl-KCl-CoCl_2-RECl_3(RE=La、Nd、Ho)熔盐体系循环伏安曲线 |
5.3.2 LiCl-KCl-CoCl_2-RECl_3(RE=La、Nd、Ho)熔盐体系方波伏安曲线 |
5.3.3 LiCl-KCl-CoCl_2-RECl_3(RE=La、Nd、Ho)熔盐体系开路计时电位曲线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日本囊对虾简介 |
1.1.1 日本囊对虾生物学特性 |
1.1.2 日本囊对虾养殖产业现状 |
1.2 水温对对虾的影响 |
1.2.1 水温对对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
1.2.2 水温对对虾发育的影响 |
1.2.3 水温对对虾生殖的影响 |
1.2.4 水温对对虾免疫应答的影响 |
1.2.5 水温对对虾行为的影响 |
1.3 水生动物高温胁迫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
1.3.1 热休克因子-热休克蛋白调控途径 |
1.3.2 抗氧化系统 |
1.3.3 物质和能量代谢调节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日本囊对虾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剂配方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高温胁迫实验和采样 |
2.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2.2.3 mRNA文库构建、质控及测序 |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5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2.3 结果 |
2.3.1 测序数据统计 |
2.3.2 转录组组装与比对结果 |
2.3.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2.3.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 |
2.3.5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2.3.6 转录组数据的验证 |
2.4 讨论 |
2.4.1 转录组测序质量和功能注释分析 |
2.4.2 高温胁迫对日本囊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
2.4.3 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的抗氧化和热休克应答 |
2.4.4 高温胁迫对日本囊对虾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2.5 结论 |
第三章 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下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试剂配方 |
3.1.4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高温胁迫实验和采样 |
3.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3.2.3 Small RNA文库构建、质控及测序 |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5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miRNA |
3.3 结果 |
3.3.1 测序数据统计 |
3.3.2 miRNA鉴定 |
3.3.3 差异表达miRNA鉴定 |
3.3.4 靶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 |
3.3.5 差异表达miRNA的验证 |
3.4 讨论 |
3.4.1 日本囊对虾miRNA的鉴定与发掘 |
3.4.2 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响应miRNA的筛选 |
3.4.3 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响应miRNA的功能分析 |
3.4.4 抗白斑综合征病毒miRNA的挖掘 |
3.5 结论 |
第四章 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的抗氧化应答和组织病理变化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试剂配方 |
4.1.4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高温胁迫实验和采样 |
4.2.2 日本囊对虾MjSeGpx和MjGSTMu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4.2.3 荧光定量PCR |
4.2.4 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检测 |
4.2.5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日本囊对虾MjSeGpx和MjGSTMu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4.3.2 日本囊对虾MjSeGpx和MjGSTMu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 |
4.3.3 日本囊对虾MjSeGpx和MjGSTMu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4.3.4 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 |
4.3.5 高温胁迫下日本囊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变化 |
4.4 讨论 |
4.4.1 日本囊对虾MjSeGpx和MjGSTMu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
4.4.2 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下的氧化损伤和抗氧化应答 |
4.4.3 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下的组织病理变化 |
4.5 结论 |
第五章 日本囊对虾热休克蛋白和热休克因子基因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试剂配方 |
5.1.4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高温胁迫实验和采样 |
5.2.2 日本囊对虾MjHSP10和MjHSF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5.2.3 荧光定量PCR |
5.2.4 日本囊对虾MjHSP10和MjHSF1间的蛋白互作分析 |
5.2.5 日本囊对虾MjHSF1沉默对MjHSP10基因表达的影响 |
5.3 结果 |
5.3.1 日本囊对虾MjHSP10和MjHSF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5.3.2 日本囊对虾MjHSP10和MjHSF1基因表达的组织分布 |
5.3.3 不同温度胁迫下日本囊对虾HSPs和MjHSF1的表达模式 |
5.3.4 日本囊对虾MjHSP10和MjHSF1间的蛋白互作分析 |
5.3.5 日本囊对虾MjHSF1沉默后MjHSP10基因的表达变化 |
5.4 讨论 |
5.4.1 日本囊对虾MjHsP10和MjHSF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
5.4.2 日本囊对虾MjHSPIO和MjHSF1间的相互作用 |
5.5 结论 |
结语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与的项目和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VC通过抑制干扰素通路缓解SLE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VC对干扰素通路的作用研究及部分机制探索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ISRE报告基因系统显示VC降低干扰素通路活化水平 |
1.3.2 VC处理后细胞系中干扰素诱导基因表达水平下降 |
1.3.3 VC降低了干扰素通路活化小鼠的IFIGs水平 |
1.3.4 VC通过BRD4 影响干扰素通路的活化 |
第二章:VC在病人体内对干扰素通路的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VC在患者体内对干扰素通路具有抑制作用 |
第三章:VC对模型小鼠肾炎的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VC干预下模型小鼠蛋白尿、自身抗体水平下降 |
3.3.2 VC干预下小鼠肾脏损伤程度得到缓解 |
第四章:VC在模型小鼠脑病研究中的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VC可以缓解干扰素加速模型小鼠的紧张情绪 |
4.3.2 VC改善了干扰素加速模型小鼠的抑郁情绪 |
4.3.3 VC干预治疗可以提高干扰素加速模型小鼠的社交能力 |
4.3.4 .VC对干扰素加速模型小鼠的认知能力有增强作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成果 |
(9)时速300km以上高铁制动盘用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制动盘材料概述 |
2.1.1 制动盘简介 |
2.1.2 制动盘的发展 |
2.1.3 性能要求 |
2.2 制动盘用钢的强韧化研究 |
2.2.1 钢的强韧化机理 |
2.2.2 制动盘用钢的强韧化途径 |
2.3 制动盘用钢的高温性能和耐磨性 |
2.3.1 高温强度 |
2.3.2 导热性 |
2.3.3 耐磨性 |
2.4 制动盘用钢的热疲劳性能 |
2.4.1 材料热疲劳影响因素 |
2.4.2 制动盘用钢热疲劳性能研究 |
2.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3 Cr-Mo-V系制动盘用钢成分设计 |
3.1 实验方法 |
3.1.1 热力学计算模型 |
3.1.2 合金体系设定 |
3.1.3 导热系数测定 |
3.2 制动盘用钢合金体系平衡相析出的热力学计算 |
3.2.1 制动盘用钢中平衡相的析出行为 |
3.2.2 制动盘用钢中平衡相的元素组成 |
3.3 合金元素对制动盘用钢中析出相析出和相变点的影响 |
3.3.1 V,Mo对析出相的影响 |
3.3.2 C,Cr对析出相的影响 |
3.3.3 Nb对析出相的影响 |
3.3.4 合金元素对制动盘用钢相变点的影响 |
3.4 合金元素及回火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3.4.1 合金元素对制动盘用钢导热性的影响 |
3.4.2 热物理性能模拟计算 |
3.4.3 回火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3.5 工艺及成分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4 Cr-Mo-V系制动盘用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V含量对制动盘用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
4.2.1 奥氏体化温度对晶粒长大的影响 |
4.2.2 保温时间对晶粒长大的影响 |
4.3 Nb含量对制动盘用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
4.3.1 奥氏体化温度对晶粒长大的影响 |
4.3.2 保温时间对晶粒长大的影响 |
4.4 析出相对制动盘用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
4.4.1 热力学计算 |
4.4.2 奥氏体化温度对析出相析出行为的影响 |
4.4.3 合金元素对析出相析出行为的影响 |
4.5 析出相及晶粒长大模型 |
4.5.1 析出相粗化模型 |
4.5.2 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Cr-Mo-V系制动盘用钢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2 合金元素对相变点的影响 |
5.3 合金元素对实验钢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 |
5.3.1 合金元素对淬火组织的影响 |
5.3.2 合金元素对冷却转变后显微组织及相变点的影响 |
5.3.3 冷却速度及合金元素对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
5.4 合金元素对位错密度、硬度及静态冷却曲线的影响 |
5.4.1 合金元素对位错密度的影响 |
5.4.2 合金元素对硬度的影响 |
5.4.3 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静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Cr-Mo-V系制动盘用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
6.1 实验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淬火温度及合金对制动盘用钢碳化物析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6.2.1 V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6.2.2 V对碳化物析出的影响 |
6.2.3 V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2.4 Nb对显微组织、碳化物析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6.2.5 Mo对显微组织、碳化物析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 回火时间及合金对碳化物析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1 回火时间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6.3.2 回火时间对碳化物演变的影响 |
6.3.3 Nb含量对碳化物粗化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4 V和Mo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 回火温度及合金对碳化物析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1 回火温度对组织及碳化物析出的影响 |
6.4.2 合金元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Cr-Mo-V系制动盘用钢热疲劳性能及高温性能研究 |
7.1 实验方法 |
7.1.1 热疲劳试验 |
7.1.2 高温氧化实验 |
7.1.3 高温强度实验 |
7.2 制动盘用钢热疲劳行为 |
7.2.1 合金含量对裂纹形貌的影响 |
7.2.2 合金含量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7.2.3 碳化物演变行为 |
7.3 Cr对制动盘用钢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
7.3.1 制动盘用钢的氧化动力学曲线 |
7.3.2 氧化层形貌 |
7.3.3 氧化层成分分析 |
7.4 制动盘用钢的高温力学性能 |
7.4.1 合金元素对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7.4.2 高温拉伸断口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茶树春季休眠解除期AB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文献综述 |
1.1 休眠的研究进展 |
1.1.1 休眠的概念 |
1.1.2 休眠分类 |
1.2 芽休眠研究进展 |
1.2.1 芽休眠的环境因素 |
1.2.2 芽休眠激素代谢 |
1.3 茶树芽休眠的研究进展 |
1.3.1 脱落酸的研究 |
1.3.2 NCEDs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应激胁迫处理 |
3.1.2 春季萌芽材料和处理条件 |
3.1.3 萌芽时间统计 |
3.1.4 茶树ABA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 |
3.2 试验方法 |
3.2.1 RNA的提取 |
3.2.2 cDNA合成 |
3.2.3 Cs NCED基因家族数据挖掘 |
3.2.4 CsNCEDs序列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
3.2.5 Cs NCED家族基因克隆和全长验证引物 |
3.2.6 CsNCEDs基因在茶树不同器官和逆境胁迫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CsNCEDs基因的筛选、鉴定和进化分析 |
4.1.1 CsNCEDs基因的筛选、鉴定和cDNA全长克隆验证 |
4.1.2 CsNCEDs的系统发育分析 |
4.1.3 CsNCEDs结构域分析 |
4.2 标准曲线的制作 |
4.2.1 RNA的提取 |
4.2.2 标准曲线 |
4.3 CsNCEDs在茶树组织中和不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4.3.1 CsNCEDs在茶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4.3.2 CsNCEDs在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
4.4 ABA合成通路基因Cs ZEP2、CsXDH和 Cs AAO生物学信息分析 |
4.4.1 Cs ZEP2、CsXDH和 CsAAO的克隆与全长验证 |
4.4.2 Cs ZEP2、CsXDH和 CsAAO基因的序列分析 |
4.4.3 茶树Cs ZEP2、CsXDH和 CsAAO序列生物学信息分析 |
4.4.4 茶树Cs ZEP2、CsXDH和 CsAAO蛋白进化分析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 |
4.5 越冬芽春季解除休眠过程中ABA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4.5.1 茶树AB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日变化表达水平 |
4.5.2 休眠期解除进程在不同温度处理的差异性 |
4.5.3 茶树AB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温度处理后表达水平 |
4.5.4 休眠期解除进程在Heat、外源GA和 ABA处理下的差异性 |
4.5.5 茶树AB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Heat、外源GA和 ABA处理后2 h表达水平 |
4.5.6 茶树AB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外源GA和 ABA持续处理中表达水平 |
5 讨论 |
5.1 茶树CsNCEDs家族生物学信息分析 |
5.2 茶树CsNCEDs应激表达探究 |
5.3 茶树ABA合成相关基因CsZEP2、CsXDH和 Cs AAO信息分析 |
5.4 茶树春季休眠解除过程中AB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V_E和V_C对SPL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叶酸在鸡蛋中的转化富集及加工稳定性研究[D]. 杨艳. 江南大学, 2020(01)
- [2]四君子汤对16月龄小鼠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 梁尔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卵黄原蛋白及其受体在斜纹夜蛾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究[D]. 冯博. 云南大学, 2020(08)
- [4]枇杷成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D]. 蒋园园.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5]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D]. 黄钦成.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6]熔盐电解制备稀土钴合金及其电化学行为研究[D]. 李翔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7]日本囊对虾高温胁迫响应机制研究[D]. 郑锦滨. 厦门大学, 2019(08)
- [8]VC通过抑制干扰素通路缓解SLE的作用研究[D]. 孟新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时速300km以上高铁制动盘用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研究[D]. 吴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7)
- [10]茶树春季休眠解除期AB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模式[D]. 田坤红.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