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尘爆炸及其防治

浅谈煤尘爆炸及其防治

一、浅谈煤尘爆炸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国[1](2021)在《基于煤尘润湿与爆炸影响机制的防爆抑尘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沉积煤尘的二次飞扬对工人职业健康、矿区大气环境均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对于井下沉积煤尘,其在冒顶片帮、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中,因冲击波作用可迅速扬起,达到煤尘爆炸浓度,对矿井安全生产与工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煤尘润湿性与爆炸性的多参数影响模型,分析煤尘润湿性与爆炸性影响机制,提出煤尘防爆抑尘材料研制方法,据此研究制备一种环保型复合防爆抑尘剂,并配套研发抑尘剂应用技术与装备,以期对井下沉积煤尘的二次飞扬与爆炸进行高效控制。为认识井下原始煤尘理化特性,表征分析了井下沉积煤尘的物理化学特性。采集了我国华北地区1 8个井下综采回风巷沉积煤尘,并对其润湿性、粒径分布、孔参数、爆炸参数、工业成分、元素含量、镜质组含量及碳官能团含量进行了表征,得到38个煤尘理化参数。将所得结果与文献中球磨煤尘的理化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井下煤尘具有粒径小、孔结构发达的特征。18组煤尘粒径特征参数D10、D50、D90的平均值分别为5.64、26.49、65.83μm,呼吸性粉尘(P10)平均占比21%、最高占比42%;18组煤尘的平均BET比表面积为8.24 m2/g,平均孔体积为22.85 cm3/g,平均孔径为11.82 nm。较小的粒径分布、较发达的孔结构参数使得井下煤尘更加不易沉降。基于井下煤尘理化特性参数,利用多因素分析法构建了煤尘润湿性与爆炸性的多参数影响模型,探究了影响煤尘润湿性与爆炸性的核心因素,为研发防爆抑尘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由皮尔斯相关系数分析得到煤尘润湿性受其多个理化参数共同影响,结合因子分析法与多元回归法构建了煤尘润湿性的多参数影响模型,得到煤尘孔参数和化学组分是影响其润湿性的核心因素,二者累积影响贡献值为53.75%。由皮尔斯相关系数分析得到影响煤尘爆炸性的理化参数较少,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多元回归法构建了煤尘爆炸性的多参数影响模型,得到了影响煤尘爆炸强度的核心因素是固定碳含量、C含量与H含量,三者累积影响贡献值为79.40%。根据影响煤尘润湿性与爆炸性的核心因素,总结得到了提高煤尘润湿性、降低煤尘爆炸性的方法,即增加煤尘氧化程度、提高煤尘含水率、增加煤尘粒径、降低煤尘表面粗糙度;据此结合井下应用条件,提出复合防爆抑尘材料应具有润湿、粘结与吸水保湿三种功能,且其pH值应保持中性。研究了糖工业废料——糖蜜对煤尘的防爆抑制特性,结果表明糖蜜溶液具有弱酸性,其对煤尘具有一定润湿性与保湿性,具有显着粘结性与抑爆性。针对糖蜜溶液抑尘性能中的不足,先利用单因素变量法探究了其与润湿剂、吸湿剂及pH中和剂的协同配伍性,之后利用多因素正交实验法进一步探究了各组分对煤尘抗风蚀性与抑爆性的影响强度,确定了糖蜜基防爆抑尘剂的最佳组分配比。研究设计了糖蜜基防爆抑尘剂的工业制备工艺流程,并对其单位生产成本与应用成本进行了分析,得到其单位生产成本为2626.45元/吨(产量为500吨时),综采回风巷应用成本为0.16元/吨煤。基于糖蜜基防爆抑尘剂组分的环保性与无毒性,提出了在井上水塔直接配制抑尘剂的应用技术。为提高抑尘剂应用效果,基于井下压风送水管路自主研发了一套超声雾化喷洒装置与井下气水共用型过滤装置,该装置具有耗水量小、雾化性能强的特点,其可将抑尘剂溶液均匀喷洒在巷道表面,为抑尘剂溶液的高效应用提供了设备保障。最后,对糖蜜基防爆抑尘剂的抑尘性能进行了工业级测试,得到该抑尘剂对井下综采回风巷沉积煤尘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喷洒后三天内抑尘率均高达62.86%,第四天后抑尘率开始下降,第七天时回到未喷洒前水平,即抑尘剂的有效抑尘周期为6—7天;利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测试了防爆抑尘剂对三种煤尘的抑爆特性,得到其对次烟煤、烟煤和无烟煤煤尘最大爆炸压力的抑制率在20%-30%间,对三者爆炸指数的抑制率分别为57.45%、51.47%和76.98%。该研究成果对保障井下工人职业健康与安全、推动矿山绿色和谐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本论文包含图片100幅,表31个,参考文献264篇。

王锐[2](2020)在《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与致灾危险度评价》文中认为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是造成矿井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加强对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研究,是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矿井地质灾害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探究了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内涵、特征及其成灾机理;以国内外研究者对矿井地质灾害研究和相关规范为基础,提出了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规则和危险性评价方法;辨识出韩城矿区的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查明了其赋存特征;并利用K均值聚类和“脆弱性指数”等量化分析方法,对其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分区;提出了矿井地质灾害防控技术措施。本文研究认为,“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是指存在于煤层及其围岩中,在煤矿井工开采过程中有可能导致矿井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地质灾害的地质灾源体,具有地源性、隐蔽性、触发性、可控性等主要特征。地质灾源体是矿井地质灾害的物质基础,井工采掘活动是触发矿井地质灾害的必要条件,地质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可能增加或减轻矿井地质灾害的危险度。根据本文建立的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辨识规则,对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辨识。研究区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是奥陶系岩溶水和赋存于各煤层及其围岩中的瓦斯;有发生煤尘爆炸、顶板垮落、冲击地压等灾害的风险;煤层不易自燃、顶板水害易发性较小。下峪口井田、桑树坪井田与薛峰勘查区受瓦斯灾害的威胁最大;底板水害危险区主要位于矿区的东北缘及东南部的薛峰勘查区和象山井田。对研究区的顶板、煤尘爆炸及冲击地压等一般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圈定了危险区。加强对孕灾因素的精准定位和动态监测,查明各影响因素与矿井地质灾害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矿井地质灾害防控技术措施,同时,堵塞管理漏洞,杜绝不安全行为,才能保障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尚康[3](2020)在《H煤矿掘进作业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做好“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建设是当前国家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行业提出的战略性要求。掘进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目前针对该区域中如何做好安全风险管理,进行危险因素识别、评价及风险分级管控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H煤矿某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将基于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有:(1)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究目前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对我国煤矿巷道掘进技术和装备的现状、发展进行了总结,并通过结合H煤矿实际情况和本研究的重点确定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和风险矩阵法对掘进作业岗位安全风险和区域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研究。(2)煤矿掘进作业岗位安全风险评价。借助实地调研和前期研究对H煤矿掘进作业流程进行分析,根据《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汇编》2018版识别出各岗位作业活动的危险因素共计122项,即掘进作业过程81项,支护作业过程16项,检修作业过程25项,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各岗位作业活动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及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Ⅰ级风险共6项危险因素、Ⅱ级风险共15项危险因素、Ⅲ级风险共10项危险因素、Ⅳ级风险共38项危险因素、V级风险共53项危险因素,并根据风险分级结果探索性地绘制了岗位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3)煤矿掘进作业区域安全风险评价。首先,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分析出H煤矿东部大巷延伸段掘进作业主要事故类型高达15种,共计34项危险因素;其次,结合该掘进工作面实际情况对这15种34项危险因素的发生区域进行分析得出,煤(岩)层附近10项,运输巷28项,工作面回风巷8项。最后,利用风险矩阵法对各区域中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及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项危险因素为Ⅰ级风险、3项危险因素为Ⅱ级风险、14项危险因素为Ⅲ级风险、28项危险因素为Ⅳ级风险,并根据风险分级结果探索性地绘制了掘进作业区域安全风险分布图。本研究根据掘进作业岗位和区域安全风险评价分级结果,针对性的给出适合H煤矿(企业)掘进作业要求的风险防控措施。通过对煤矿掘进作业安全风险的评价及分级研究,对有效减少煤矿掘进作业岗位中人的不安全行为,降低掘进作业中煤矿事故发生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牛宜辉[4](2020)在《角联管网内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传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瓦斯及煤尘爆炸事故是我国煤矿生产活动中发生最频繁的灾害事故之一,由于井下特殊的空间环境,在煤矿作业过程中,巷道内产生的煤尘与瓦斯容易发生共存现象,一旦遇到火源发生爆炸,造成极大的人身伤亡和国家财产损失。为了有效的控制此类灾害事故,掌握爆炸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机理是预防事故的基础。然而爆炸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可燃物本身性质及巷网传播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冲击波的传播过程更为复杂,并且产生的破坏更加严重。因此,需要完善复杂巷网内冲击波的传播理论,研究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冲击波在半封闭空间内的时空演化规律,控制和减轻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造成的伤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运用爆炸力学、空气传播动力学、流体力学等理论,自行搭建大型复杂管网实验系统,研究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在非预混燃烧区内爆炸超压和火焰的传播规律,再通过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构建了爆炸冲击波在管网内发生衰减后超压、传播距离和冲击波速度之间相互耦合的关系式,通过分析发现爆炸超压与传播距离和断面面积的平方根呈反比,与爆炸初始能量的平方根呈正比;得出了管网内正向和反向冲击波在复杂区域内相遇时超压和气流速度与各初始气体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2)搭建爆炸角联管网实验系统,开展浓度分别为8%,9.5%,11%的瓦斯对爆炸冲击波传播特征的影响,发现冲击波超压在非预混燃烧区内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超压平稳上升,而在第二个阶段超压突变,出现显着跃升,迅速到达峰值,最后第三个阶段超压发生快速衰减,最终趋于大气压强。得出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瓦斯浓度的影响,接近9.5%时产生的超压峰值和焰面传播速度以及火焰传播距离达到最大。(3)通过实验研究半封闭角联管网内瓦斯爆炸冲击波的传播特征,发现冲击波在并联分支传播时,随着冲击波传播距离的增加,超压峰值和焰面传播速度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火焰持续时间呈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并且并联分支两侧的超压和火焰变化趋势相一致,由此得出火焰传播的最大距离以及建立了超压与传播距离之间的耦合关系式。此外,在角联分支中,由于相向冲击波的叠加会形成高压区域,而火焰产生的信号十分微弱,角联分支不受火焰的波及从而温度较低。(4)通过半封闭角联管网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实验,分析煤尘沉积量及粒径对冲击波传播特征的影响,发现冲击波爆炸超压和火焰的波形中出现两个波峰,瓦斯爆炸产生第一个峰值,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煤尘参与爆炸产生超压更大,光信号更强的第二个峰值,由此得出混合爆炸产生的超压会显着增大,并且导致火焰持续时间更长。此外,随着煤尘质量增加,超压峰值和焰面传播速度以及火焰持续时间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煤尘粒径范围增加,各测点的超压峰值和焰面传播速度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然而火焰持续时间的变化相差不大。(5)通过比较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在相同的条件下得出进入并联分支之前冲击波超压衰减程度相差不大,而在并联分支内,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的超压在T10测点之前(传播距离小于17m)衰减的程度较快,经过T10测点之后衰减程度较慢。质量20g,粒径范围为64um-106um的煤尘超压峰值和焰面传播速度最大,且冲击波超压在管网内衰减程度最为缓慢。(6)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瓦斯爆炸冲击波在角联管网非预混燃烧区内的传播过程,发现角联管网内出现两个高压区域,分别在角联分支中部和并联分支末端,此外角联分支中部也不受火焰的波及。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多因素条件下角联管网瓦斯爆炸传播特征,发现瓦斯浓度,管网几何构造以及点火位置的改变会提高爆炸强度以及改变超压的增大区域,并且火焰波及范围也会增大。(7)将气相预混燃烧模型和固相非预混燃烧模型相结合,计算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传播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模拟过程中爆炸超压及火焰的变化趋势与实验过程中基本吻合,很好的验证了实验中冲击波的传播过程。在相同的实验及数值模拟条件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会出现更高的超压及温度,压力持续时间也大大增加,并且火焰在管网内的传播距离更长。此外,随着煤尘质量增加,最大爆炸超压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随着煤尘粒径增加,最大爆炸超压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以上研究成果对煤矿井下复杂巷道内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灾害的防控与救灾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图[83]表[23]参[147]

谷恭天[5](2020)在《惰气-细水雾气液两相流抑制煤尘/瓦斯爆炸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微机差热天平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了碳酸钙、水、磷酸二氢铵等物理和化学抑制剂对煤尘燃烧的影响,分析煤尘在不同惰性介质下燃烧过程的差异。利用大尺度水平爆燃实验管道,研究煤尘/瓦斯爆炸传播规律,使用自行设计的气液两相流细水雾发生装置,对煤尘/瓦斯爆炸进行抑制性能研究,对比不同细水雾对爆炸传播的影响。在细水雾的基础上,同时加入添加剂(Na HCO3)和惰化气体(CO2),使用惰气-添加剂-细水雾抑爆技术,探讨该技术对爆炸的影响规律。整个系统包括管道系统、细水雾发生系统、数据采集系统、高速摄影系统以及点火系统,可以实现煤尘/瓦斯爆炸火焰信号、压力信号的采集以及火焰传播图像的捕捉。首先研究了不同管道状况下煤尘-空气爆燃特性,对比分析了管道末端开口和封闭状况下火焰传播速度、距离、爆炸超压等特征参数,研究发现封闭管道中反射压力波对煤尘爆炸影响较大。与开放空间相比,由于煤尘自身的不活跃性,封闭空间中火焰传播距离缩短,但爆炸超压增加。采用两种不同点火能量在封闭管道中研究了反射压力波对煤尘爆炸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点火能量能够显着增强爆炸压力,反射压力波促使火焰反向传播,增大煤尘浓度使煤尘在管道中震荡幅度增加。其次研究了单流体细水雾、空气-气液两相流细水雾以及CO2-气液两相流细水雾对煤尘-空气爆燃特性的影响,由于气液两相流细水雾能够显着降低煤尘云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采用细水雾进行抑制后,整体爆燃特征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火焰传播速度最大降幅为40%,传播距离从22m缩短至16m。最后研究了煤尘-瓦斯-空气爆燃特性,在其传播过程中添加不同工况的细水雾,对比分析其抑爆效率,同时利用高速摄像机所拍摄画面分析不同工况下火焰传播特征,结果表明,采用CO2气液两相流细水雾的工况的抑爆效果显着优于其余两种。

班涛[6](2020)在《复杂条件下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特性及冲击波传播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瓦斯粉尘爆炸理论并采用试验、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系统的研究了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特性及冲击波在不同变化形式管道中的的传播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煤矿爆炸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事故救援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论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特性和管道内冲击波传播规律,介绍并详细论述了混合爆炸过程、爆炸冲击波反射过程、管道内冲击波的结构形式、冲击波在一般空气区的传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球形爆炸系统开展了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爆炸特性的试验研究。得到了瓦斯爆炸下限随煤尘浓度改变及煤尘爆炸下限随瓦斯浓度改变的函数变化关系。在不同的瓦斯浓度下,煤尘对混合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瓦斯浓度为10%和12%时,随着煤尘浓度的增加,瓦斯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呈下降趋势。当瓦斯浓度为6%和8%时,煤尘对瓦斯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起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瓦斯浓度越低,煤尘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自行设计并制作了具有不同截面形状的煤尘瓦斯混合爆炸传播试验系统,利用该系统研究了煤尘瓦斯混合爆炸冲击波在具有多种变化形式的三种不同截面形状管道一般空气区内的传播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的瓦斯煤尘参与的爆炸中,分岔管道中冲击波超压衰减系数在矩形截面管道中最大,梯形截面管道中次之,拱形截面管道中最小,但降幅不明显;单向分岔管道中,冲击波超压衰减系数在直线段和支线段内随分岔角度的增加分别呈现出减小和增大的趋势,但减幅小于增幅;对于双分岔管道,固定一条管道的分岔角度,另一个分岔管道随自身分岔角度的增大,其内部冲击波超压衰减系数呈增大的趋势,对于分岔角度不变的那个管道,其内部冲击波超压衰减系数随另一个管道分岔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增幅大于减幅。在截面突变管道中,当冲击波由小断面进入大断面时,不同截面形状管道中的冲击波超压衰减系数随着截面积变化率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且截面形状由拱形变为梯形再变为矩形,冲击波超压衰减系数也呈上升趋势;当冲击波由大断面进入小断面时,不同截面形状管道中的冲击波超压衰减系数随着截面积变化率的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且截面形状由矩形变为梯形再变为拱形,衰减系数也呈下降趋势。以上两种情况中,因管道截面积变化带来的衰减系数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因截面形状不同带来的衰减系数的变化幅度,是影响冲击波衰减的主要因素。根据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对分岔管道和截面突变管道中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的传播过程进行了合理假设并做适当简化。利用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管道内压力的计算公式,得到了冲击波在分岔管道、截面突变管道内的传播衰减公式。在已知入射冲击波压力、初始压力、分岔角度和截面积变化率的情况下便可计算出冲击波超压在各分岔管道及截面突变管道内的衰减系数。由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与试验结论一致。本文对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在不同截面分岔管道和截面积突变管道一般空气区内冲击波超压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爆炸冲击波在不同截面分岔管道、截面积突变管道内的压力分布情况、测点的超压峰值及其衰减系数。发现了冲击波在管道分岔、截面突变情况下的反射效应,并且得出了反射效应的定量化结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本文数值模拟采用的模型的可靠性。数值模拟结果也对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中的一些现象与规律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王瑞虎,马艳英[7](2019)在《浅谈矿井煤尘灾害与预防控制技术》文中提出矿井煤尘灾害是矿井灾害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灾害之一,本文在煤尘存在的主要场所、煤尘危害、预防措施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分别论述了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锚喷作业点、运输通风巷道等主要产尘地点,矿井煤尘与煤尘爆炸所造成的伤害,降尘措施与防爆隔爆措施等降低粉尘、防止煤尘爆炸的方法,对降低煤尘对人类和生产的危害具有指导意义。

王相[8](2019)在《复合粉体抑爆剂对煤尘爆炸的抑制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不同煤粉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惰性粉体抑制煤尘爆炸的数学模型。在充分探究惰性抑爆剂作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了工艺简单、经济高效的新型复合粉体抑爆剂,解决了抑爆剂开发的关键问题,揭示了复合粉体抑爆剂的抑爆机理。针对煤尘本征特性,探究了不同挥发分含量和不同粒径煤尘的爆炸抑制机理,为复合粉体抑爆剂的开发和针对性地采取爆炸抑制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球形受限空间内固-气-固三相传热理论、挥发分析出DAEM模型以及主要挥发分组分(H2、CO、CnH2n+2、CnH2n、CnH2n-6、CnH2n-12)和固定碳参与的燃烧反应,建立了惰性粉体对煤尘爆炸抑制的数学模型。模型预测Pmax和(dP/dt)max均高于对应的实验值,相对误差均<0.15,能够实现对抑爆实验结果的基本预测。粉煤灰空心球对陕西神木烟煤的爆炸抑制效果比对云南昭通褐煤更加显着。2.以改性的粉煤灰空心球为内层球壳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双层球壳结构的尿素/粉煤灰空心球复合抑爆剂。通过开展爆炸火焰传播实验、爆炸特性抑制实验、以及SEM、FTIR、TG-DSC等表征,表明尿素在粉煤灰空心球表面实现纳米级负载,同时改善了粉煤灰空心球的表面张力。0-τ1阶段纳米尿素颗粒迅速参与挥发分气相燃烧反应,为降低(dP/dt)max作出主要贡献,粉煤灰空心球主要(但不仅仅)作用于τ1~τ2阶段,导致半焦的不完全反应,进而降低了 Pmax。阐明微-纳多级尺度互补效应和分阶段降速-降压耦合抑爆效应。3.以可再生的贝壳粉为主要组分,采用气流粉碎一步法制备S-S复合抑爆剂,实现了 NaHC03对贝壳粉的机械干法包覆,解决了分散性和悬浮力相矛盾的问题。S-S复合抑爆剂添加量为40wt%,实现基本抑制。基于分阶段降速-降压耦合抑爆机理,结合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和爆炸抑制特性实验,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挥发分含量煤尘的爆炸抑制特性,发现活性抑爆剂对高挥发分煤尘的抑制效率更高,惰性抑爆剂对低挥发分煤尘的抑制更加有效。4.分别从爆炸后果严重性和爆炸发生可能性两个角度,对不同粒径煤尘的爆炸抑制特性、最小点火能量和火焰传播动力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大粒径煤尘的火焰传播速度-时间曲线呈现明显脉动趋势,粉尘云火焰出现簇状特征。大粒径煤尘固相物质燃烧存续时间长,使得具有长效阻隔效应的惰性粉体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而小粒径煤尘比表面积大,传热效率高,需要从降低燃烧环境温度和消耗自由基两方面抵消爆炸的速度效应。结合不同粒径煤尘的燃烧动力学分析,引入达姆科勒数,从煤尘燃烧机理角度解释不同粒径煤尘爆炸抑制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粒径煤尘表面加热速率小于颗粒整体热解速率,经历挥发分析出-燃烧-固定碳燃烧过程,而小粒径煤尘表面非均相反应与气相均相反应几乎同时进行。进而针对不同粒径煤尘揭示了整体-小尺度和局部-大尺度的爆炸抑制机理。

李雷雷[9](2019)在《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瓦斯爆炸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往往对煤矿造成重大破坏,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是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煤矿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复杂而多变。空间受限、高温、黑暗、含有有毒有害气体、不稳定的岩层、冒落区等相互作用、不断演变,使应急救援极具风险性和挑战性。不恰当的应急救援方式极有可能导致救援人员自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很多案例表明,煤矿应急救援自身伤亡事故与灾情认识不足和应急决策不力有着重要关系。有效遏制煤矿救援自身伤亡事故的途径之一是加强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研究。为此,本文应用事故统计、理论研究、数值模拟、案例分析及数学建模等方法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和灾区次生爆炸规律,进而从决策机制和决策方法两方面研究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为有效提出避免应急决策失误的措施,利用事故统计方法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和现场调研统计了 1959-2013年期间的81起矿山救援队自身伤亡事故。将事故按照发生时间、伤亡影响因素、救灾作业类型和伤亡人数进行统计,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事故特征、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以及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对瓦斯爆炸应急决策的作用。研究表明:火灾事故和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救援始终是诱发自身伤亡事故概率最大的救灾作业种类,且近年来这一特点更为明显,火灾事故救援诱发瓦斯爆炸也成为重要特征。将矿山救援自身伤亡影响因素分为组织及个人因素、救援技术装备问题、违章指挥与处置、决策与指挥不合理、救援措施不当和其他等6类,其中组织及个人因素是诱发自身伤亡事故最多的因素,占比41.98%,救援技术装备问题次之,占比16.05%。近年来由决策与指挥问题及救灾措施不当诱发的自身伤亡事故比例有所增加。违章指挥与处置因素及决策与指挥不合理因素造成的矿山救援自身伤亡事故死亡人数可达到一个救援行动小队的人数,是防范的重点。火灾事故救援不当诱发的自身伤亡事故也比较严重,平均死亡人数达3-4人/起,爆炸事故次之,为2-3人/起。爆震伤、烧伤、中毒、窒息、钝挫伤及疲劳衰竭伤害等是导致矿山救援队员死亡的6种主要伤害类型。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的诱导主体主要为抢险救援指挥部、矿山救援队指挥员和队员。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抢险救援指挥部、矿山救援队指挥员和队员科学应急决策,避免盲目施救。(2)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研究为提升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借助爆炸力学、流体力学等相关理论和科研、事故案例等对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进行了研究。次生瓦斯爆炸是由灾区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首先研究了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其次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诱因规律,再次从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和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两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规律,最后研究了次生爆炸灾害判识流程。①提出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形成机理,将其形成分为3个阶段:一是爆炸冲击波的冲击破坏和火焰毁坏作用阶段,二是爆炸产生的热量和有毒有害气体的再分布阶段,三是施救措施对灾区环境的干扰阶段。②从瓦斯积聚和引爆火源的角度分析了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次生爆炸诱因。对于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停风、无风微风、循环风、风量不足、通风系统不合理等是生产过程中导致瓦斯积聚的重要原因,而灾变过程中瓦斯排放、封闭灾区等救灾措施控制灾区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对于引爆火源,电火花、放炮火花、摩擦撞击火花、烟火、明火、煤自燃等是生产过程中诱发瓦斯爆炸的火源,而救灾过程中,灾区电源被切断,灾区明火和自燃火源成为诱发次生瓦斯爆炸的重要火源,除此之外,灾区失爆的电气设备(如矿灯)也有可能成为引火源。③总结并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中的4种组合模式:一是救灾过程中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遇隐蔽性强的自燃火源发生爆炸的模式,二是救灾过程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灾区失爆的电气设备发生爆炸的模式,三是救灾过程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运移至采煤工作面明火处发生爆炸的模式,四是火区引燃采煤工作面上(下)隅角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这四种组合模式是救援过程中预防瓦斯爆炸的重要思路。④提出了 3种主要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救援过程中,次生瓦斯爆炸存在直接起爆和火焰加速机制,灾区状况的改变可能导致瓦斯燃烧转向瓦斯爆燃,小范围爆燃转向大范围爆燃,甚至爆燃转向爆轰,造成更大的破坏效应。⑤制定了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灾害判识流程,有利于救援人员判识灾区次生爆炸风险,科学应急决策。(3)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次生瓦斯爆炸规律,避免应急决策失误,依据灾区环境参数开展了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将灾区简化为管道中的瓦斯空气预混区域,预混区域瓦斯浓度选取参考灾区参数。利用Ansys Gambit 2.4建立了直径0.1m、长1m的封闭管道模型,借助Ansys Fluent 15.0模拟了预混区域长度分别为0.2m和0.3m时的瓦斯(简化为甲烷)爆炸过程,其中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6%、8%、9.5%、11%和14%。以爆炸压力、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爆炸温度、燃烧反应速率、冲击波速度、火焰传播速度、压力波与火焰波的相对位置等为指标,研究了小型管道中预混范围变化的甲烷/空气爆炸特征,探讨了灾区环境参数变化下的次生爆炸规律。研究表明:①当灾区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次生瓦斯爆炸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如预混长度增大,体积分数减小时,当甲烷体积分数接近化学当量浓度时,甲烷爆炸压力随之增大,当甲烷浓度接近瓦斯爆炸下限时,尽管甲烷预混长度有所增大,其爆炸压力却并未增大。预混长度增大后,瓦斯爆炸时间有所增长。应用表明可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实践。②甲烷爆炸压力并非在化学当量浓度时达到最大,而是在接近爆炸上限的体积分数时达到最大,受预混区与非预混区气体体积比影响,可燃气体向非预混区传播致使体积分数接近爆炸上限的甲烷爆炸压力最大。③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在最初50ms内出现一个峰值(即快速上升后又迅速下降的过程),然后保持较低的值。但对于高于化学当量浓度的甲烷在爆炸50ms后会由于部分甲烷传播至非预混区域,体积分数降低至接近化学当量浓度,致使反应速率有所增大,压力上升速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④由于预混区较小,爆炸呈现强度较小的爆燃形式。燃烧过程表明直径0.1m、长1m封闭管道中,部分预混甲烷爆炸火焰加速距离较短,且火焰连续加速现象不明显。预混区长度增大后,甲烷爆炸持续时间有所增大。爆炸冲击波速度和火焰传播速度相对较小。冲击波速度为300-400m/s,火焰传播速度为0-10m/s。⑤点火温度为2600K时,化学当量浓度下预混气体爆炸温度场云图和各监测点温度曲线表明,预混区比非预混区爆炸温度高,但爆炸火焰传播至的非预混区域高温仍会造成严重的烧伤。(4)典型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与次生爆炸特征研究为了寻求应急决策与次生瓦斯爆炸演变之间的关系,以2013年我国两座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应急决策和次生瓦斯爆炸特征,构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应急决策不当会导致次生瓦斯爆炸的演变。针对煤矿恶性事故,尽早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是安全救援的重要保障。构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对规范应急处置,减少应急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5)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及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根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具有的多主体多阶段特点,理论研究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和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①探讨了机制设计理论角度下的煤矿瓦斯爆炸应急决策机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应分前期处置和中后期处置两个阶段,不同阶段对应的应急决策主体不同。抢险救援指挥部是应急决策中的核心组织。研究认为,煤矿重特大事故及复杂性事故(如暂未造成伤亡的复杂火灾)应由政府部门指导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基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复杂性,应急决策方式应融合层级式决策方式和分散式决策方式,在保证抢险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给救援人员适当的决策权,实现安全、高效及有序应急救援。阐明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要点,能够指导决策主体进行应急决策。②提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通过对前景理论进行改进,使前景理论更加符合煤矿应急决策特点。应用表明,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能够促进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的科学化。

王博[10](2019)在《煤矿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作为我国储量最丰富的能源,也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随着煤炭的不断开采,随之而来出现的爆炸事故也越来越严重。在矿井灾害中,其中危害最严重之一的便是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事故,而在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国家中,我国的爆炸事故最为严重。冲击波是主要的灾害效应,对冲击波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可为预防和控制爆炸事故提供数据参考,对降低爆炸事故危害、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井下矿井的实际情况,主要对煤尘粒径、煤尘浓度以及巷道变化几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合适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巷道内瓦斯煤尘爆炸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研究,本文所得结果如下:(1)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模拟数值与实验结果相比,误差范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可行性,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了煤尘颗粒大小与煤尘浓度不同时瓦斯煤尘爆炸压力的变化,其结果表明:大颗粒煤尘和小颗粒煤尘混合下的瓦斯煤尘爆炸中,在煤尘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大颗粒煤尘质量百分比的增大,最大爆炸压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不同质量百分比值之间下降趋势不同,大颗粒质量百分比介于10%50%时,爆炸压力下降幅度较大,而质量百分比处于50%90%时,爆炸压力下降幅度较小,并且混合煤尘的瓦斯煤尘爆炸压力一直处于一个范围之内;大颗粒煤尘所占质量百分比相同的情况下,随着煤尘浓度的增大,最大爆炸压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最大爆炸压力在煤尘浓度为400g/m3时达到最大。(3)研究了回风巷宽度与其分岔巷宽度在不同比例时瓦斯煤尘爆炸压力的变化。其结果表明:在回风巷与其分岔巷宽度比例相同时,分岔后巷道内的压力都有所降低,分岔后直巷道的压力比分岔巷道的压力小。随着宽度比例的增大,分岔后直巷道与分岔巷道的压力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回风巷宽度与分岔巷宽度比例为1.5:1时,分岔巷道对冲击波的衰减作用较大。(4)研究了多分岔巷道对巷道内爆炸压力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分岔的增多对直巷道内的压力变化影响较大,对拐弯巷道的压力变化影响较小。巷道内的压力相对于初始压力都是降低的,在降低的总基础上,分岔后的分岔巷道(点2处)的压力随着分岔巷道的增多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岔后的直巷道(点3处)的压力随着分岔巷道的增多而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浅谈煤尘爆炸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煤尘爆炸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煤尘润湿与爆炸影响机制的防爆抑尘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煤尘的产生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煤尘的产生与危害现状
        1.2.2 我国对煤尘的研究历程
        1.2.3 煤尘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煤尘爆炸机理及其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1.3.1 煤尘爆炸特性与机理研究现状
        1.3.2 煤尘抑爆机制与技术研究现状
    1.4 煤尘润湿性影响机制研究现状
        1.4.1 煤尘润湿性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1.4.2 煤尘润湿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4.3 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性影响研究现状
    1.5 煤矿用化学抑尘剂研究与应用现状
        1.5.1 单功能化学抑尘剂研究现状
        1.5.2 复合型化学抑尘剂研究现状
    1.6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技术路线
2 井下沉积煤尘物理化学特性的表征与分析
    2.1 引言
    2.2 煤尘采集与表征方法
        2.2.1 煤尘采集地区及方法
        2.2.2 煤尘物理特性表征方法
        2.2.3 煤尘化学特性表征方法
    2.3 煤尘物理特性的表征与分析
        2.3.1 煤尘润湿性分析
        2.3.2 煤尘粒径分布分析
        2.3.3 煤尘孔结构参数分析
    2.4 煤尘化学特性的表征与分析
        2.4.1 煤尘爆炸特性分析
        2.4.2 煤尘工业组分分析
        2.4.3 煤尘元素分析
        2.4.4 煤尘表面碳官能团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尘理化特性对其润湿性与爆炸性的影响模型与机制
    3.1 引言
    3.2 分析模型与方法
        3.2.1 皮尔斯相关性分析法
        3.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3.2.3 因子分析法
        3.2.4 多元线性回归法
    3.3 煤尘理化特性对其润湿性的影响模型与机制
        3.3.1 煤尘理化特性与润湿性的皮尔斯相关性分析
        3.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煤尘润湿性影响模型
        3.3.3 基于因子分析的煤尘润湿性影响模型
        3.3.4 煤尘理化特性对其润湿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3.4 煤尘理化特性对其爆炸性的影响模型与机制
        3.4.1 煤尘理化特性与其爆炸性参数的皮尔斯相关性分析
        3.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煤尘爆炸性影响模型
        3.4.3 基于因子分析的煤尘爆炸性影响模型
        3.4.4 煤尘理化特性对其爆炸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3.5 复合防爆抑尘剂研制方法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糖蜜溶液理化特性及其对煤尘粘结抑爆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糖蜜溶液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4.3.1 pH值变化规律
        4.3.2 表面张力变化规律
        4.3.3 粘度变化规律
        4.3.4 蒸发特性分析
    4.4 糖蜜溶液对煤尘的抑尘性能分析
        4.4.1 对煤尘润湿性分析
        4.4.2 对煤尘抗蒸发性的影响
        4.4.3 对煤尘吸湿性的影响
        4.4.4 对煤尘的粘结性分析
    4.5 糖蜜溶液对煤尘的抑爆性能分析
        4.5.1 对煤尘爆炸特性的影响
        4.5.2 对煤尘热分解过程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防爆抑尘材料的复配优选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抑尘剂辅料与糖蜜的协同拮抗性研究
        5.3.1 润湿添加材料
        5.3.2 吸湿添加材料
        5.3.3 pH中和添加材料
    5.4 抑尘剂主辅料正交复配实验与抑尘机制研究
        5.4.1 主辅料正交复配实验设计
        5.4.2 抑尘剂组分对煤尘抑尘率的影响分析
        5.4.3 抑尘剂组分对煤尘抑爆率的影响分析
        5.4.4 防爆抑尘剂最优配方与抑尘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防爆抑尘剂制备工艺与应用技术及装备研究
    6.1 引言
    6.2 防爆抑尘剂制备工艺与成本分析
        6.2.1 防爆抑尘剂制备工艺流程设计
        6.2.2 防爆抑尘剂成本分析
    6.3 防爆抑尘剂应用技术与装备研究
        6.3.1 防爆抑尘剂应用技术研究
        6.3.2 基于井下压风送水管路的气水喷雾装置研究
    6.4 防爆抑尘剂防爆抑尘性能测定
        6.4.1 综采回风巷抑尘性能工业级测试
        6.4.2 防爆抑尘剂抑爆性能实验室测定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图
    A1 煤尘等温N_2吸附解吸曲线图
    A2 煤尘孔分形维数计算过程图
    A3 煤尘爆炸压力曲线图
    A4 煤尘表面碳官能团分峰拟合图
附录B 附表
    表B1 煤尘理化特性因子分析因子得分系数表
    表B2 煤尘理化特性因子分析所得成分计算值
附录C 灰色关联度计算MATLAB程序语言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与致灾危险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矿山(井)地质灾害
        1.2.2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
        1.2.3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
        1.2.4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致灾危险度评价
        1.2.5 韩城矿区矿井地质灾害相关研究
        1.2.6 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
        2.1.1 矿区范围
        2.1.2 气候与气象
        2.1.3 地表水
        2.1.4 地震
    2.2 地层与煤层
        2.2.1 矿区地层层序
        2.2.2 含煤地层及主采煤层
    2.3 地质构造
        2.3.1 断层
        2.3.2 褶皱
        2.3.3 节理
        2.3.4 层滑
    2.4 开采地质条件
        2.4.1 水文地质
        2.4.2 瓦斯地质
        2.4.3 煤尘爆炸、煤层顶底板岩层及自燃条件
3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其量化辨识
    3.1 矿井地质灾害典型案例
    3.2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其主要特征
    3.3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灾源体的量化辨识
    3.4 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
        3.4.1 煤尘爆炸
        3.4.2 煤层自燃
        3.4.3 冒顶
        3.4.4 冲击地压
        3.4.5 瓦斯灾害
        3.4.6 矿井水害
    3.5 本章小结
4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致灾危险度评价
    4.1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致灾危险度评价方法
    4.2 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致灾危险程度
    4.3 韩城矿区瓦斯灾害危险度分区
        4.3.1 评价指标
        4.3.2 指标权重确定
        4.3.3 瓦斯灾害危险度评价分区
    4.4 韩城矿区底板水害危险度分区
        4.4.1 评价指标
        4.4.2 指标权重确定
        4.4.3 底板水害危险度评价分区
    4.5 韩城矿区其他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致灾危险度评价
        4.5.1 顶板灾害危险度评价
        4.5.2 煤尘爆炸危险度评价
        4.5.3 冲击地压危险度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成灾机理及灾害防控措施
    5.1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成灾机理
    5.2 矿井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
    5.3 矿井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5.3.1 地质影响因素
        5.3.2 人为影响因素
    5.4 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控措施
        5.4.1 加强对孕灾因素的精准定位与动态监测
        5.4.2 加强对矿井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的研究
        5.4.3 规范开采活动,防止触发矿井地质灾害
        5.4.4 韩城矿区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H煤矿掘进作业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安全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2.1.1 安全风险的定义
        2.1.2 安全风险的特征
    2.2 安全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2.2.1 安全风险评价的定义
        2.2.2 安全风险评价的目的
        2.2.3 安全风险评价的内容
        2.2.4 安全风险评价的原则
    2.3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2.3.1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分类
        2.3.2 常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2.3.3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2.4 煤矿巷道掘进现状分析
        2.4.1 煤矿掘进作业生产现状
        2.4.2 煤矿巷道掘进技术现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H煤矿掘进作业岗位安全风险评价
    3.1 H煤矿掘进作业生产状况分析
        3.1.1 H煤矿概况
        3.1.2 H煤掘进作业流程分析
    3.2 掘进作业岗位危险因素分析
    3.3 岗位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3.3.1 安全风险评价步骤
        3.3.2 基于“分布密度型”未知有理数的D值计算
    3.4 基于LEC法的H煤矿掘进作业各岗位危险因素风险评价
        3.4.1 岗位危险因素风险评价举例
        3.4.2 各岗位危险因素风险评价
    3.5 H煤矿掘进作业岗位安全风险比较图
    3.6 本章小结
4 H煤矿掘进巷道区域安全风险评价
    4.1 H煤矿掘进巷道事故类型分析
    4.2 H煤矿掘进巷道事故发生区域分析
    4.3 区域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4.3.1 区域安全风险评价步骤
        4.3.2 风险R值计算
    4.4 H煤矿掘进巷道区域危险因素风险评价
        4.4.1 区域危险因素风险评价举例
        4.4.2 H煤矿掘进巷道区域危险因素风险评价
    4.5 H煤矿掘进巷道区域安全风险分布图
    4.6 本章小结
5 H煤矿掘进作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5.1 风险接受准则分析
    5.2 岗位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5.2.1 检修岗位不当操作防控措施
        5.2.2 掘进岗位不当操作防控措施
        5.2.3 临时支护岗位不当操作防控措施
        5.2.4 永久支护岗位不当操作防控措施
    5.3 区域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5.3.1 触电事故控制措施
        5.3.2 火灾事故控制措施
        5.3.3 瓦斯爆炸事故控制措施
        5.3.4 高处坠落事故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4)角联管网内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爆炸传播规律概述
        1.2.2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传播规律概述
        1.2.3 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数值模拟研究概述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总体思路
2 瓦斯煤尘爆炸理论及冲击波传播规律分析
    2.1 引言
    2.2 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化学反应机理分析
        2.2.1 瓦斯爆炸基本理论
        2.2.2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基本理论
    2.3 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传播规律分析
        2.3.1 爆炸冲击波传播过程
        2.3.2 爆炸冲击波传播结构
        2.3.3 爆炸冲击波损伤破坏机理
    2.4 瓦斯及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的数学模型
        2.4.1 爆炸冲击波的基本方程
        2.4.2 爆炸冲击波传播的相互作用
        2.4.3 爆炸冲击波传播的衰减规律
    2.5 本章小结
3 角联管网内瓦斯爆炸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爆炸试验管网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1 爆炸管网系统
        3.2.2 爆炸测试系统
        3.2.3 实验过程和步骤
    3.3 瓦斯爆炸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冲击波超压的传播规律
        3.3.2 冲击波火焰的传播规律
        3.3.3 冲击波超压及火焰的衰减特征
    3.4 不同瓦斯浓度对爆炸传播特性影响分析
        3.4.1 不同浓度瓦斯爆炸超压对比分析
        3.4.2 不同浓度瓦斯爆炸火焰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角联管网内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样品制备和实验方案
        4.2.1 煤样的制备
        4.2.2 实验过程
    4.3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混合爆炸超压及火焰的传播规律
        4.3.2 煤尘质量对混合爆炸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
        4.3.3 煤尘粒径对混合爆炸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
    4.4 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传播特性影响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因素作用下角联管网内瓦斯爆炸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5.2.1 网格划分
        5.2.2 数值模型及方法
        5.2.3 初始及边界条件设定
    5.3 瓦斯爆炸传播数值模拟结果
        5.3.1 瓦斯爆炸超压传播过程分析
        5.3.2 瓦斯爆炸火焰传播过程分析
        5.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5.4 瓦斯爆炸多因素变化对冲击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5.4.1 不同浓度瓦斯对冲击波传播特性影响
        5.4.2 非对称管网结构对冲击波传播特性影响
        5.4.3 不同点火位置对冲击波传播特性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角联管网内瓦斯煤尘混合爆炸数值模拟分析
    6.1 引言
    6.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6.2.1 数值模型及方法
        6.2.2 初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6.3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数值模拟结果
        6.3.1 冲击波超压及火焰传播结果分析
        6.3.2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6.4 煤尘质量对混合爆炸数值模拟结果影响
    6.5 煤尘粒径对混合爆炸数值模拟结果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惰气-细水雾气液两相流抑制煤尘/瓦斯爆炸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煤尘/瓦斯爆炸特性研究进展
        1.2.2 细水雾抑爆技术研究进展
    1.3 爆燃及细水雾抑爆分析
        1.3.1 爆燃原理
        1.3.2 细水雾分类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煤粉燃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过程
        2.2.1 实验样品
        2.2.2 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惰性介质对煤升温燃烧的影响
        2.3.2 不同配比的惰性介质抑制效果比较
        2.3.3 不同粒径的抑制效果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管道实验系统
    3.1 实验系统介绍
        3.1.1 多相燃烧爆炸管道
        3.1.2 喷粉扬尘系统
        3.1.3 数据采集系统
        3.1.4 电点火系统
        3.1.5 控制系统
        3.1.6 气液两相流细水雾系统
        3.1.7 实验所用燃料
        3.1.8 其他设备
    3.2 实验步骤和方案
        3.2.1 火焰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布置
        3.2.2 点火方式以及延迟时间的选择
    3.3 实验系统考核和实验过程
    3.4 小结
第4章 管道条件及点火能对煤尘爆燃影响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
        4.2.1 封闭管道低能点火爆炸实验条件
        4.2.2 封闭管道高能点火爆炸实验条件
        4.2.3 泄压管道低能点火爆炸实验条件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低能点火下反射波影响
        4.3.2 高能点火下反射波影响
        4.3.3 末端泄压对煤尘爆炸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煤尘/瓦斯-空气混合物抑爆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条件
        5.2.1 细水雾抑制煤尘-空气爆炸实验条件
        5.2.2 细水雾抑制煤尘-瓦斯-空气爆炸实验条件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细水雾降尘抑爆分析
        5.3.2 细水雾对爆炸火焰传播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复杂条件下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特性及冲击波传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爆炸相关研究现状
        1.2.2 煤尘爆炸相关研究现状
        1.2.3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相关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特点及爆炸冲击波特征
    2.1 引言
    2.2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特点
    2.3 管道内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分析
        2.3.1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过程分析
        2.3.2 瓦斯煤尘爆炸过程冲击波的反射过程分析
        2.3.3 瓦斯煤尘爆炸过程冲击波的结构
    2.4 管道内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影响因素
        2.4.1 瓦斯煤尘燃烧区冲击波传播影响因素
        2.4.2 一般空气区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系统
        3.2.1 20L爆炸容器
        3.2.2 配气系统
        3.2.3 喷粉系统
        3.2.4 点火系统
        3.2.5 数据采集系统
        3.2.6 试验过程
    3.3 试验气体
    3.4 煤样的制备及煤质分析
    3.5 瓦斯浓度对煤尘爆炸下限影响的试验研究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验数据分析
    3.6 煤尘浓度对瓦斯爆炸下限影响的试验研究
        3.6.1 试验方法
        3.6.2 试验数据分析
    3.7 煤尘浓度、瓦斯浓度变化对混合爆炸影响的试验研究
        3.7.1 试验方法
        3.7.2 试验数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
        4.2.1 试验系统
        4.2.2 试验介质与环境
        4.2.3 试验方法与步骤
    4.3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在单向分岔管道内的传播规律试验研究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方案
        4.3.3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在管道单向分岔情况下传播试验数据
        4.3.4 试验数据分析
    4.4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在双向分岔管道内的传播规律试验研究
        4.4.1 试验目的
        4.4.2 试验方案
        4.4.3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在管道双向分岔情况下传播试验数据
        4.4.4 试验数据分析
    4.5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在截面突变管道内的传播规律试验研究
        4.5.1 试验目的
        4.5.2 试验方案
        4.5.3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在管道截面突变情况下传播试验数据
        4.5.4 试验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的理论分析
    5.1 引言
    5.2 冲击波在直线管道中的传播
    5.3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在单分岔管道中的传播
        5.3.1 传播公式推导
        5.3.2 理论与试验对比分析
        5.3.3 理论分析
    5.4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在双分岔管道中的传播
        5.4.1 传播公式推导
        5.4.2 理论与试验对比分析
        5.4.3 理论分析
    5.5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在变截面管道中的传播
        5.5.1 传播公式推导
        5.5.2 理论与试验对比分析
        5.5.3 理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瓦斯煤尘混合爆炸冲击波传播的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数值模拟模型
    6.3 计算方法
    6.4 建模和分网
    6.5 不同截面单分岔管道内冲击波压力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5.1 数值模拟结果
        6.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5.3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6.6 不同截面双分岔管道内冲击波压力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6.1 数值模拟结果
        6.6.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6.3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6.7 不同截面截面积突变管道内冲击波压力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7.1 数值模拟结果
        6.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7.3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特色及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浅谈矿井煤尘灾害与预防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矿井煤尘主要存在场所
    1.1 采煤工作面产尘
    1.2 掘进工作面产尘
    1.3 锚喷作业点产尘
    1.4 运输通风巷道产尘
2 矿井煤尘危害
    2.1 煤尘爆炸
    2.2 煤尘的危害
3 预防煤尘爆炸的措施
    3.1 降尘措施
    3.2 防爆隔爆措施

(8)复合粉体抑爆剂对煤尘爆炸的抑制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尘爆炸特性及机理研究现状
    1.3 粉体抑爆技术的国内外开发与研究现状
    1.4 煤尘爆炸及抑制的数值模拟
    1.5 研究现状分析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煤尘爆炸及抑制的数学模型
    2.1 煤尘爆炸模拟中的物料性质
    2.2 模型分析与假设
    2.3 球形受限空间中固-气-固三相传热与反应模型
    2.4 模型计算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尿素/粉煤灰空心球复合抑爆剂对煤尘爆炸抑制作用
    3.1 尿素/粉煤灰空心球复合抑爆剂的设计
    3.2 原料物性及制备步骤
    3.3 样品表征方法及抑爆实验
    3.4 复合抑爆剂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3.5 粉煤灰空心球表面不同尿素负载量的优选
    3.6 复合抑爆剂对煤尘火焰传播的抑制特性
    3.7 抑爆剂添加量对煤尘爆炸的抑制规律
    3.8 复合抑爆剂对煤尘爆炸的抑制机理
    3.9 本章小结
4 碳酸氢钠-贝壳粉(S-S)复合抑爆剂抑爆效果及不同挥发分煤尘抑爆机理
    4.1 碳酸氢钠-贝壳粉(S-S)复合抑爆剂的设计
    4.2 复合抑爆剂的制备过程
    4.3 抑爆剂的分散性及吸附性能表征
    4.4 复合抑爆剂中碳酸氢钠和贝壳粉比例优化
    4.5 碳酸氢钠-贝壳粉(S-S)复合抑爆剂对煤尘爆炸的抑制效果
    4.6 不同挥发分含量煤尘爆炸抑制机理
    4.7 本章小结
5 不同粒径煤尘的抑爆机理研究
    5.1 不同粒径煤尘爆炸及爆炸抑制研究
    5.2 不同粒径煤粉爆炸抑制最小点火能量及火焰传播分析
    5.3 不同粒径煤尘爆炸抑制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爆炸研究现状
        1.2.2 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1.2.3 主要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
    2.1 灾区救援伤亡事故特征研究
        2.1.1 救援伤亡事故新特征
        2.1.2 救援伤亡事故的连锁效应特征
    2.2 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
        2.2.1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2.2.2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控制的难易性分类
        2.2.3 救援伤亡事故的多因性
        2.2.4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在救灾作业中的分布
        2.2.5 基于伤亡影响因素和救灾作业的事故严重性分析
        2.2.6 不同救援伤亡诱因的主体分析
    2.3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对应急决策的作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研究
    3.1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研究
        3.1.1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形成机理
        3.1.2 典型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
        3.1.3 灾区环境判识应用举例
    3.2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诱因规律
        3.2.1 灾区瓦斯积聚规律
        3.2.2 灾区引爆火源规律
    3.3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规律
        3.3.1 掘进工作区域施救瓦斯爆炸演变过程
        3.3.2 采煤工作区域施救瓦斯爆炸演变过程
        3.3.3 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特征
    3.4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规律
        3.4.1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形式界定的理论基础
        3.4.2 基于爆燃事故的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分析
        3.4.3 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特征
    3.5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灾害判识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
    4.1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设计
    4.2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方法
        4.2.1 控制方程
        4.2.2 模型选取
        4.2.3 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验证
        4.2.4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4.3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典型爆炸云图分析
        4.3.2 灾区环境参数变化下的爆炸压力对比分析
        4.3.3 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对比分析
        4.3.4 爆炸形式对比分析
        4.3.5 冲击波与火焰速度对比分析
        4.3.6 火焰传播距离与瓦斯预混长度的关系
        4.3.7 最大爆炸压力与瓦斯浓度的关系
        4.3.8 爆炸温度分析
        4.3.9 化学反应速率分析
    4.4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结果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典型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与次生爆炸特征研究
    5.1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5.1.1 应急决策分析
        5.1.2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特征
        5.1.3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与应急决策的关系
    5.2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5.2.1 应急决策分析
        5.2.2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特征
        5.2.3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与应急决策的关系
    5.3 案例中应急决策主要问题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及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
    6.1 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研究
        6.1.1 应急决策阶段与决策主体划分
        6.1.2 应急决策方式分析
        6.1.3 机制设计理论角度下的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构建
        6.1.4 应急决策要点
    6.2 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
        6.2.1 前景理论数学模型
        6.2.2 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构建
    6.3 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A
    附录B

(10)煤矿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瓦斯煤尘爆炸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瓦斯、煤尘爆炸基本理论
        2.2.1 瓦斯爆炸基本理论
        2.2.2 煤尘爆炸基本理论
        2.2.3 爆炸冲击波传播过程
    2.3 瓦斯煤尘复合爆炸
        2.3.1 复合爆炸理论分析
        2.3.2 复合爆炸与单一组分爆炸
    2.4 小结
3 直巷道内瓦斯煤尘爆炸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软件介绍
    3.3 模型选择
        3.3.1 物理模型及初始条件
        3.3.2 数学模型
    3.4 煤尘粒径对瓦斯煤尘爆炸的影响研究
        3.4.1 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验证
        3.4.2 大颗粒煤尘质量百分比对瓦斯煤尘爆炸的影响
        3.4.3 混合粒径煤尘与单一粒径煤尘对瓦斯煤尘爆炸的影响
        3.4.4 爆炸火焰传播及传播速度分析
    3.5 煤尘浓度对瓦斯煤尘爆炸的影响研究
        3.5.1 模拟概况
        3.5.2 结果分析
    3.6 小结
4 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在复杂巷道传播的数值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宽度岔道内冲击波压力变化
        4.2.1 回风巷
        4.2.2 巷道宽度比例设置
        4.2.3 结果分析
    4.3 多岔道内冲击波压力变化
        4.3.1 分岔巷道设置
        4.3.2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谈煤尘爆炸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煤尘润湿与爆炸影响机制的防爆抑尘材料研究[D]. 刘建国.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韩城矿区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辨识与致灾危险度评价[D]. 王锐.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H煤矿掘进作业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尚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角联管网内瓦斯及瓦斯煤尘混合爆炸传播特性研究[D]. 牛宜辉.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5]惰气-细水雾气液两相流抑制煤尘/瓦斯爆炸实验研究[D]. 谷恭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复杂条件下瓦斯煤尘混合爆炸特性及冲击波传播规律研究[D]. 班涛.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浅谈矿井煤尘灾害与预防控制技术[J]. 王瑞虎,马艳英. 数码世界, 2019(08)
  • [8]复合粉体抑爆剂对煤尘爆炸的抑制特性及机理研究[D]. 王相.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3)
  • [9]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D]. 李雷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10]煤矿瓦斯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博. 中北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浅谈煤尘爆炸及其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