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级与治疗方法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卉,周武,曹发奇,刘梦非,张英泽,刘国辉[1](2021)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 男20例, 女19例;年龄27~4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 根据围术期管理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术期处理, 20例)和ERAS组(接受ERAS方案处理, 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以及出院时、术后1、3、6、9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 时间7~15个月(平均10.9个月)。两组患者的引流量、引流管移除时间、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的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住院时间[(9.4±4.8)d]、患者满意度、术后3、6、9个月ERAS组患者的HSS评分[(90.8±3.8)分、(93.5±4.3)分、(95.6±3.7)分]显着优于对照组[(13.3±1.9) d、(87.5±5.1)分、(88.1±4.4)分、(88.8±4.4)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或失效、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ERAS理念制订围术期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刘忠玉,张金利,刘培佳,舒衡生[2](2021)在《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特点和治疗进展》文中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占胫骨平台骨折比例逐渐增加,其中以车祸损伤最常见。暴力大小和骨折损伤程度相关性降低,轻微暴力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低暴力也容易导致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或半月板损伤相对少见。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等。目前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对老年人胫骨平台的特点和治疗进行综述,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老年胫骨平台的认识和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式。
黄廷杰,贺毅,黄建荣[3](2021)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治疗及评价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PLCF)是指外侧胫骨平台后1/3的骨折,占所有胫骨平台骨折的15%~44.2%。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方法日新月异,但三柱理论仍然被最常用于指导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常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入路包括后正中入路、腓骨颈截骨的后外侧入路、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等,治疗方法除常规的钢板螺钉内固定外,还有环形外固定架、球囊扩张、关节镜辅助的微创治疗方法等;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术后评估除了常见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Rasmussen影像学评分外还增加了对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以及后倾角(PSA)等角度的测量。本文就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治疗与术后影像学及其功能评价等方面作一综述。
周腾祥[4](2021)在《活血通脉汤对Schatzker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通脉汤对Schatzker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相关炎症指标、患侧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旨在为优化临床骨折术后治疗及康复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新思路。方法:本课题选取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胫骨平台骨折在福州市第二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并符合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课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行手术治疗后,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治疗加口服“依托考昔片,1片qd,地奥司明片,1片bid”疗程7天;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通脉汤”,早晚各1次,疗程7天。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观察患侧肿胀疼痛情况、炎症指标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指标为肿胀情况、VAS疼痛评分、炎症指标(白细胞、白细胞介素-6、血清CRP)、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该研究课题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比较两组差异。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患者60例,最终实际完成病例58例,其中对照组29例,试验组29例。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侧、手术耗时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肿胀情况、VAS疼痛评分、炎症指标及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组间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后第5天和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肿胀情况、VAS疼痛评分、炎症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后试验组对改善术后炎症指标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第5天和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较前提高,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后试验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对照组显着。结论:活血通脉汤对Schatzker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的患者,能有效的缓解患处出现的疼痛,促进患处肿胀的消肿,以便于患者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康复,且对瘀血所产生的炎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率,同时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推广。
程功[5](2021)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钢板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两种手术方案对过伸型胫骨平台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创伤骨科收治的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患者40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36例。17例患者主力支撑钢板固定塌陷骨折块同时采用骨锚以及韧带缝合线修补后外侧复合体损伤,其中过伸内翻型:9例,过伸外翻型:8例。19例患者单纯采用钢板固定塌陷骨折块,其中过伸内翻型:10例,过伸外翻型:9例。36例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前均经过入院相关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无限制负重时间。并随访术后所有患者术后即刻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 TSA)、术后12个月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生活量表评分。对比两组病例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SF-36生活量表评分。利用SPSS软件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SS评分及SF-36评分进行分析,p<0.05意义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统计的所有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并完整的记录随访的数据结果。随访时间范围12个月-36个月。出血量方面,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组(311.7±105.3ml)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组(289.4±99.4ml)并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方面,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组相(142.3±17.7min)相较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组(127.1±11.8min)用时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方面,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组的HSS评分(88.9±3.3)高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组(82.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的SF-36生活量表评分方面,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组的SF-36生活量表评分(88.9±3.9)高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组(84.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总体来说,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病例,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的患者总体预后要优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的患者。但并非所有后外侧复合体损伤均需一期修复,具体是否需要一期修复要根据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分级而定。FanelliⅡ型后外侧复合体损伤可以选择一期保守治疗,也可一期修复。而FanelliⅢ型后外侧复合体损伤则强烈建议一期钢板固定骨折同时行后外侧复合体损伤修复,否则后期遗留膝疼痛关、过伸不稳以及神经症状可能性大。
柯景文[6](2021)在《桃红四物汤治疗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治疗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疗效更佳的综合疗法。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HTO术后常规治疗,包括:术后当天至术后1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g,一日1次;术后第1天至术后2周,口服地奥司明片0.45g,一日2次;术后夹闭引流管4小时后改为持续负压引流,当引流量小于150ml/24h时予拔除引流管;切口常规换药每两日1次,如切口渗液透达敷料表面则立即换药,术后14-16天拆除切口缝合线;术后当天至术后7天,患肢抬高25°,切口局部冰袋冷疗20分钟,一日2次,术后当天至术后2周,指导踝泵锻炼,术后第2天至术后12周,指导股四头肌等长等张训练,循序渐进,每天80~150次,适量活动,以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可选择应用沙袋压腿法、床边压腿法、弓箭式膝关节锻炼法以增加膝关节屈曲范围;术后3个月内逐渐改变负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服用桃红四物汤中药颗粒剂。具体用药及方法如下:桃仁9g、红花6g、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0g、川芎8g。于术后1至14天,每日1剂,以100ml温水早晚冲服,每7日为1疗程重新辨证,调整用药,持续2个疗程。两组于术后1天、7天、14天、1个月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后1天、7天、14天、1个月患者切口周围静息下疼痛程度;测量、评估并记录切口周围肿胀程度;于术后1天、1个月评估并记录气滞血瘀证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所有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完成最终随访的数量分别为28例和27例。两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患者术后在切口周围肿胀程度、切口周围最肿胀处小腿周径变化值、切口周围疼痛程度(VAS)、气滞血瘀证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状体征疗效: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3%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试验组2例患者出现便秘,2例患者出现口干,予调整相应药物剂量后症状明显改善,均未予停药。结论:1.HTO术后采用桃红四物汤可以减轻切口周围肿胀及疼痛,有利于HTO术后患者早期康复。2.HTO术后采用桃红四物汤可以降低HTO术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术后气滞血瘀症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3.桃红四物汤值得在与中西医结合治疗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方案的制定中得到推广应用。
柳国海[7](2021)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行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术,观察组行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Merchant评分,并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两组下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优良率为85.7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A、FAC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负重时间,效果显着。
李军勇[8](2021)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部位创伤中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该部位的骨折多为暴力损伤所致,常见于交通事故或者高空坠落,膝关节受轴向暴力或者内、外翻暴力造成。骨折的同时多伴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内外翻或者过伸过屈暴力甚至会造成膝关节半月板或者韧带的损伤。其中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属于最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SchatzkerⅤ-Ⅵ),多见于高能暴力损伤,不仅因为其骨折移位方式复杂多样,而且多伴有关节附属结构如半月板,韧带的损伤。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多种术后不良并发症,此类骨折的手术治疗对骨科医师来说一直比较棘手。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恢复下肢的力线,最重要的是要准确的关节内复位,恢复膝关节功能。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塌陷部位植骨固定被认为是胫骨平台手术治疗的三个要素。然而此类骨折术后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一直较高。关于骨折复位程度与内固定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往并没有此方面的研究。为了明确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测量不同复位程度下胫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骨折部位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明确胫骨平台不同复位程度对内固定物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于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手术而言,解剖复位以后如何坚强固定同样重要,尤其是如何防止术后胫骨平台增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团队原创性的设计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辅助胫骨近端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中,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如何更好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远比治疗术后感染重要。为了能更准确的预测术后感染,找出术后感染的相关预测因素,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了数据支持。第一部分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复位程度不同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目的:比较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复位程度不同时对固定骨折部位的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分别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横向复位间隙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内外侧胫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固定,对制作的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测试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复位间隙为0mm和1mm组,且与复位间隙为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区间的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大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骨折块的复位程度对胫骨平台周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影响。复位后骨折线间的间隙增大会导致胫骨平台内外侧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降低。对于胫骨平台双髁骨折而言,解剖复位是恢复生理状态的最佳方案,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即不大于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胫骨平台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当骨折分离移位大于2mm时,会使胫骨平台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二部分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目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与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胫骨防腐标本,建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分析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分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数据变化。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一组使用锁定螺钉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另一组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测试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增大为400、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的扭转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 N,四个循环区间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的压缩位移比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固定强度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骨折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具有关节内加压的作用,使骨折复位更加稳定。第三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术后影像学及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使用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的影像学结果以及疗效分析。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rtzkerⅤ-Ⅵ)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38例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从计算机影像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一年患者随访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系统);术后一年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包括胫骨平台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平台压缩和胫骨平台增宽复位丢失。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在手术时间(153.55±51.82min vs 192.25±58.67 min,P=0.002)和术中出血量(313.95±195.94 ml vs473.75±171.34 ml,P<0.001)上均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在患者术后一年随访时,影像学结果包括胫骨平台压缩复位丢失(1.17±0.64 mm vs 1.45±0.57 mm,P<0.001),胫骨平台增宽复位丢失(1.14±0.58 mm vs 1.51±0.45 mm,P<0.001)和胫骨平台后倾角(8.76±0.53 mm vs 9.12±0.81 mm,P=0.025),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均优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术后一年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闭合复位微创治疗组的HSS评分(86.08±8.06 vs 83.31±8.70,P=0.014)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其他手术资料及末次随访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双反牵应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也优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同时降低了不良并发症的发病率。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手术治疗的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纳入骨折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合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110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成人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患者,男性697例,女性411例,年龄中位数为45.6(18~82岁)。25例发生SSI,发生率为2.3%(25/110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间隔时间大于7天,术中植骨、术中失血量>400ml、术中输血、骨折分型(Ⅴ-Ⅵ)、术前实验室检查项目中TP(<60 g/L)、ALB(<35 g/L)、A/G<1.2、ALT(>40 U/L)、AST(>40 U/L)、LDH(>250 U/L)、Na+(<135 mmol/L)、WBC(>10*109/L)、RBC<lower limit、HGB<lower limit、HCT<lowe-r limit、D-Dimer(>0.5 mg/L)、AG(>16mmol/L)、OSM<260 m Osm/L、P>1.51(mmol/L)、Mg<0.75(mmol/L)与SSI有关的变量(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骨折分型(Ⅴ-Ⅵ)、术中植骨、AST(>40U/L)、WBC(>10*109/L)和AG>16(mmol/L)是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为2.3%,手术部位感染的骨折分型(Ⅴ-Ⅵ)、术中植骨、AST(>40 U/L)、WBC(>10*109/L)和AG>16(mmol/L)术前对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李述文[9](2020)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本课题以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诊治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研究该综合疗法对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关节功能、疼痛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评估其临床疗效。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关节科2017—09至2019—01间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膝骨关节炎(内翻型)患者83例,年龄50~81岁。按诊疗顺序及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组(试验组,41例)和单纯关节镜组(对照组,42例),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双膝负重位全长X片、非负重位正侧轴位X片,患膝MRI、CT等检查。对照组单纯行关节镜下探查清理术,具体包括:滑膜清理、游离体取出、滑膜皱襞及翼状韧带切除、半月板修整、髁间窝成型等。试验组在行关节镜清理后继续行胫骨结节远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单平面截骨术,使用π型锁定金属板固定后植入同种异体骨。对比同组术前及术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得分差异;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VA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的差异;同时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术后12月末股骨胫骨角、下肢负重力线比率的差异。用Excel表收集并整理治疗前及术后随访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Origin 2019软件作图,得出最后结果。三、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χ2=0.205,P=0.651>0.05)、年龄(t=-O.819,P=0.923>0.05)、病程(t=-0.782,P=0.196>0.05)、BMI 指数(t=-0.926,P=0.172>0.05)差异均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 VAS 评分(t=0.294,P=0.673>0.05)、HSS 评分(t=-0.027,P=0.458>0.05)、WOMAC 评分(t=-0.809,P=0.297>0.05)、股骨胫骨角(t=1.550,P=0.073>0.05)、下肢负重力线比率(t=4.011,P=0.613>0.05)差异均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各时点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VAS评分组内各时点对比:术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降低(F=323.003,P<0.001);试验组HSS评分组内各时点对比:术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HS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增加(F=275.460,P<0.001);试验组WOMAC评分组内各时点对比:术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着降低(F=383.693,P<0.001);对照组VAS评分组内各时点对比:术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降低(F=119.767,P<0.001);对照组HSS评分组内各时点对比:术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HS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增加(F=354.758,P<0.001);对照组WOMAC评分组内各时点对比:术后3月末、6月末、12月末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着降低(F=695.363,P<0.001)。3.两组患者各时点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组间比较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后3月末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2,P=0.543>0.05);术后 6 月末(t=-7.689,P=0.019<0.05)、12 月末(t=-16.553,P=0.012<0.05),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SS评分组间比较:术后3月末两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210>0.05);6月末(t=4.947,P=0.034<0.05)、12月末(t=9.789,P=0.024<0.05),试验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WOMAC评分组间比较:术后3月末两组WOM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105>0.05);6 月末(t=-3.768,P=0.005<0.05)、12 月末(t=-14.233,P=0.017<0.05),试验组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组术前及术后、术后12月末股骨胫骨角、下肢负重力线比率组内比较试验组股骨胫骨角组内比较:术后(t=-19.341,P<0.001)、术后12月末(t=-19.620,P<0.001)股骨胫骨角较术前减小;试验组下肢负重力线比率组内比较:术后(t=84.488,P<0.001)、术后12月末(t=116.295,,P<0.001)下肢负重力线比率较术前增加。四、结论1.单纯关节镜手术及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KOA早期疗效相当,均能显着改善症状;2.半年后试验组总体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可见联合疗法效果维持时间更长;3.关节镜手术能尽快恢复关节腔内环境,短期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胫骨高位截骨术能纠正内翻畸形,恢复下肢正常力线,减轻或消除内侧间隙的高压状态,能较长时间维持满意疗效。
张国琛[10](2020)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与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损伤之间的发生规律。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7例。纳入患者均在本医院接受了膝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膝关节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型,并统计LCL损伤例数,计算损伤发生率,探讨损伤与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胫骨平台骨折107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16例,Ⅱ型24例,Ⅲ型14例,Ⅳ型21例,Ⅴ型10例,Ⅵ型22例。根据AO/OTA分型,41-B型75例,41-C型32例。其中,29例(27%)胫骨平台骨折合并LCL损伤。Schatzker Ⅰ至Ⅵ型骨折中,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8%,21%,0%,48%,4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能量损伤(Schatzker Ⅳ、Ⅴ、Ⅵ型)中LCL损伤发生率为40%,低能量损伤(Schatzker Ⅰ、Ⅱ、Ⅲ型)中LCL损伤发生率为1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O/OTA骨折分型41-B型与41-C型中LCL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chatzker分型中,各骨折类型中LCL损伤的发生率存在差异,Schatzker Ⅳ、Ⅴ、Ⅵ型骨折中LCL损伤发生率较高,其中LCL损伤发生率最高为Ⅳ型。在AO/OTA系统分型中,41-B型骨折与41-C型骨折LCL损伤发生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二、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级与治疗方法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级与治疗方法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特点和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发病特点 |
2 损伤机制 |
3 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损伤特征 |
4 治疗方法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4.2.1 术前准备 |
4.2.2 外固定系统 |
4.2.3 内固定治疗 |
4.2.4 关节置换术 |
5 小结 |
(3)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治疗及评价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诊断与分型 |
二、治疗方法 |
(一)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 |
1.后正中入路 |
2.后外侧入路 |
3.后内侧入路 |
4.前外侧入路 |
5.其他固定方式 |
三、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影像学评价进展 |
四、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功能评价、并发症分析及其与影像学之间的关系 |
五、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展望 |
(4)活血通脉汤对Schatzker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剔除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肿胀情况 |
3.2 疼痛感 |
3.3 炎症指标 |
3.4 膝关节主动活动度 |
3.5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3 临床疗效比较 |
3.1 患肢肿胀情况比较 |
3.2 患肢疼痛感比较 |
3.3 炎症指标 |
3.4 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Ⅴ型的选择 |
2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肿胀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肿胀的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非药物治疗 |
4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疼痛的认识 |
5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疼痛的治疗 |
6 现代医学中炎症指标与骨折术后肿痛的相关性 |
7 祖国医学对骨折术后肿痛的认识 |
8 祖国医学对骨折术后肿痛的治则 |
8.1 内治法 |
8.2 外治法 |
8.3 针灸治疗 |
8.4 手法治疗 |
8.5 练功疗法 |
9 活血通脉汤的组方分析 |
10 活血通脉汤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11 试验结果分析 |
11.1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11.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12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肿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胫骨平台骨折的概述 |
2.2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 |
2.3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
2.4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受伤机制的分析 |
2.5 后外侧复合体损伤 |
2.6 后外侧复合体损伤分型 |
2.7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术前准备 |
3.3.1 术前检查 |
3.3.2 术前处理 |
3.4 手术方法及方案 |
3.4.1 麻醉及手术细节 |
3.4.2 固定与修复(以过伸型胫骨骨折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为例) |
3.5 术后处理及疗效分析 |
3.6 观察指标 |
3.7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临床资料 |
4.2 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组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组术后12 个月SF-36 生活量表评分 |
4.3 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组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组术后12 个月HSS评分 |
4.4 固定骨折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组与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组出血量及手术时长 |
4.5 固定骨折同时保守治疗后外侧复合体组患者术后12 个月的处理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桃红四物汤治疗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资料来源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研究对象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
2.2 胫骨高位截骨术标准 |
2.3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采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4 剔除、脱落病例处理 |
4 主要仪器设备 |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试验前准备 |
3 治疗方法 |
3.1 常规治疗方案 |
3.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3.3 试验组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切口周围肿胀程度 |
4.2 切口周围疼痛程度 |
4.3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 |
4.4 气滞血瘀证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
4.5 安全性观察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样本脱落情况 |
2 样本一般资料 |
3 观察指标 |
3.1 切口周围肿胀程度比较 |
3.2 切口周围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
3.3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比较 |
3.4 气滞血瘀证中医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认识 |
1.1 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机理 |
1.2 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危害 |
1.3 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防治 |
2 祖国医学对HTO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认识 |
3 桃红四物汤方义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桃红四物汤对HTO术后切口周围肿胀的影响 |
4.2 桃红四物汤对HTO术后切口周围疼痛的影响 |
4.3 桃红四物汤对HTO术后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4.4 桃红四物汤的安全性检测 |
5 创新性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2.2 两组术后1年疗效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FMA、FAC评分比较 |
3 讨论 |
(8)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复位程度不同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术后影像学及疗效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前瞻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分型和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G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内翻型KOA的研究进展 |
1 中西医对KOA的研究 |
2 中西医对膝内翻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关节镜治疗KOA的研究 |
1 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史 |
2 关节镜治疗KOA的临床应用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KOA的研究 |
1 截骨方式的研究 |
2 保持对侧皮质完整性的研究 |
3 矫正角度的研究 |
4 经胫骨结节上端或下端截骨的研究 |
5 适应症和禁忌症 |
6 术后疗效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后各时点VAS评分结果 |
3.3 治疗前后各时点HSS评分结果 |
3.4 治疗前后各时点WOMAC评分结果 |
3.5 治疗前后下肢力线比率结果 |
3.6 治疗前后股骨胫骨角结果 |
3.7 并发症及处理 |
4 讨论 |
4.1 关节镜在内翻型KOA中的应用 |
4.2 HTO在内翻型KOA中的应用 |
4.3 术式对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
4.4 术后影像学改变的分析 |
4.5 安全性说明 |
5 结论 |
本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 |
附录二 HSS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
附录三 WOMAC评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胫骨平台骨折类型的评定 |
2.2 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 |
2.2.1 MRI图像的采集 |
2.2.2 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分类 |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及伴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治和进展 |
1.胫骨平台及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解剖特点 |
2.胫骨平台骨折及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断 |
3.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外侧副韧带损伤分型 |
4.胫骨平台骨折及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 |
4.1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指征 |
4.2 平台骨折治疗方式 |
4.2.1 内固定技术 |
4.2.2 外固定技术 |
4.2.3 关节镜技术 |
4.2.4 球囊引导成形术 |
4.2.5 3D打印技术 |
4.3 外侧副韧带的治疗 |
4.4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 |
5.术后并发症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个人经历 |
三、获奖情况 |
四、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级与治疗方法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研究[J]. 李卉,周武,曹发奇,刘梦非,张英泽,刘国辉.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10)
- [2]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特点和治疗进展[J]. 刘忠玉,张金利,刘培佳,舒衡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15)
- [3]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治疗及评价进展[J]. 黄廷杰,贺毅,黄建荣.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4)
- [4]活血通脉汤对SchatzkerⅤ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腾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治疗分析[D]. 程功. 吉林大学, 2021(01)
- [6]桃红四物汤治疗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切口周围肿痛的疗效观察[D]. 柯景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 柳国海. 当代医学, 2021(10)
- [8]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李军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述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相关性分析[D]. 张国琛.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胫骨平台骨折论文;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症状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胫骨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