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据要素的写作标准和常见错误辨析——公文正文写作规范化、科学化专题讲座(七)(论文文献综述)
陈增增[1](2020)在《高校知照类公文使用规范与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次将高校知照类公文作为公文文种类型的重要部分进行系统性研究,以高校常用的几类知照性公文为研究重点,以文种选择、内容要素、形式表现三方面为突破口,对高校公文使用规范与偏误进行系统分析。论文提出了高校知照类公文与一般类公文在发文机关多样性与收文对象特殊性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指出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高校知照类公文所具有的形式运用灵活、更加具有亲民性、电子化程度更高的发展趋势。论文从主体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当前高校知照类公文使用偏误在文本功能变化、公文撰写、审核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论文选取法定公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知、通报、通告三类公文进行粗略的写作技巧及写作模板研究,力图减少高校公文在写作中存在的偏误现象,提高高校办文质量和效率,为高校知照类公文这一大类文种的研究添砖加瓦。
金小月[2](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总结在新中国成立到至今70年的时间中我国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所取得的成就,阐述在这阶段文书档案工作标准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分析评价目前我国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全文分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宄背景、研宄目的及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的四个主要阶段:草创阶段、停滞阶段、发展阶段和法制化建设阶段,具体分析各个阶段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发展情况与特点。第三章为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标准的制定。从党政机关公文标准的制定、纸质文书档案管理标准的制定、文书类电子文件标准的制定情况分别具体展开论述。第四章为文书档案标准的实施和监督。重点对文书档案标准实施的准备、推行、监督评议三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的评价。基于前三章对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研究分析,指出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不足之处有待加强。第六章为结束语。针对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未来发展提出见解。
吕一鸣[3](2020)在《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理论与路径 ——以浙江省J监狱为例》文中认为社会在发展,文明在提高,科技在进步,但是全球还是面临着预防罪犯重新犯罪的问题。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改造手段及方式方法,体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各国更加关注把监狱罪犯重新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护社会和谐,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当代监狱工作的主导理念也逐步发生改变,逐步形成以帮助罪犯,促进罪犯重新回归社会为导向的教育改造社会化理念已成为新风尚。从而提出了拓展和完善监狱罪犯改造社会化工作研究,法治社会的威慑性和社会的文明性并存,惩罚犯罪和改造罪犯相互结合,在惩罚犯罪行为的同时,更加注重改造罪犯,促使文明化的刑罚逐渐取代野蛮刑罚。在实践中,不断拓宽监管改造领域,形成齐抓共赢的改造模式,整合文化、法律、技术、教育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社会化进程逐步加快,改造成效也会更加明显。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社会重新犯罪率,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是监狱改造工作的核心价值。预防重新犯罪涉及包括理念、体制机制、制度等多方面的社会管理内容,体现多维价值要素,是个多维体、多层面、多元化的社会系统工程。新时期,社会呈多元化结构越来越明显,监狱罪犯改造工作也必须多元化。监狱罪犯改造工作社会化,要求整合监管改造内容、形式、方法、领域、观念及队伍等要素,多主体、多层次、多视角地探讨和实践。进一步增强改造罪犯的实效性、有效性,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发展。在新时代,我国监狱工作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前进,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加快罪犯教育改造的社会化进程,在监管的同时,融入社会力量的帮助、关心,必要时加强教育、培训及督导,这是民主法治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罪犯教育改造出发,以浙江省J监狱为例,找出存在的困难,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对策与建议。
金雪[4](2020)在《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全面从严治党,必然在提高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上有所体现。党支部工作公文的写作与处理,是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还未有以朝鲜语编撰的比较完整的党支部常用公文体系的书籍。在朝鲜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里年纪比较大的党务工作者的汉语能力、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在参考以汉语撰写的公文书,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党支部常用公文写作方面存在着困难。译者选择翻译项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以欧阳旭辉所着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实务与创新”系列丛书当中的《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为文本进行了汉朝翻译实践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翻译实践报告。该书依据党和国家最新公文法规的规范要求,紧密结合党支部公文处理工作实际,将党支部常用公文统一进行归类,共分6章,列举49种常用公文范例,力争展现一个完整的党支部常用公文体系,涵盖党支部常用公文的主要部分。同时,对公文写作概念、注意事项、特点、要求和方法进行详细深入的介绍,并精心选取例文,大大方便了党支部公文初学者的学习和使用。译者翻译整本书,全文近9万5千字,译成朝鲜语12万4千余字,目前尚无朝鲜语译本。译文的目标读者是朝鲜族地区汉语能力、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和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里需要用朝鲜语撰写公文的党务工作者。译者选择这部作品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这些党务工作者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在优化思维素质、政治素质和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上,提供有益帮助。本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对翻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该翻译实践报告由五个部分组成。在第一章,译者阐述了翻译这部作品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是翻译项目概述部分,其中包括翻译项目材料的介绍、作者简介与作品介绍。第三章里,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为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这部分是翻译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译者从中国特色词汇、句子的处理方面,根据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代表性的例子,采取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译例分析。最后,第五章是对该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阐述了翻译项目整个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自身翻译能力和翻译理论学习等方面做出了总结。译者通过本次翻译项目的准备,在翻译能力上有所提高,也深深体会到了翻译的艰苦,也意识到自己仍有不足之处,还需要长久的磨练。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译者会更加谦逊好学,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努力成为一名输入量足,输出能力强的优秀翻译者。
胥望[5](2018)在《小学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写作的研究 ——基于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文中指出随着作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作文评价也日益得到高度重视。作文书面评价语作为作文评价方式的一种,有着较为悠久的流传历史,也是现代学校中教师们要做的日常教学工作。作文书面评价语的多元价值不仅积极影响着刚刚习作起步学习的中年级学生写作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写作的信心,增强写作兴趣与热情。在一线作文教学工作中,一旦提到作文评语的写作不少教师心生烦恼,同时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到高效科学的作文评语写作的方法和标准普遍成为众多中高年段语文教师的期待。本研究首先是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作文评价语的类型、功用、原则、标准等方面进行理论梳理和建构,以此为依据,通过对9所学校100名新手教师和100名专家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来比较他们在作文评语写作观念上的不同,通过案例分析与文本分析来研究的中年级语文作文评语写作质量上的差异,总结出小学中年级作文评价语存在着部分教师仍具有较为传统的作文评语写作的思想观念、较为贫乏的作文评语写作内容、较为不规范而死板的作文评语写作的形式、较为低效的作文评语写作的影响四个问题,并从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明确小学作文评语写作的意义、原则与方法,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作文评语写作指标体系,为一线教师作文评语的写作打开了合理化的写作思路。最后提出了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继续研究的希冀。
谢继华[6](2018)在《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据是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过程中不断演进的一种客观存在,伴随着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大数据更是信息爆炸积累到了一个引发变革的程度的产物,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个体在互联网上既是数据的消费者又是数据的生产者,大规模生产、分享、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数量大、类型多、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重要特征使其成为宝贵的信息资源,彰显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高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人都是大数据的制造者、传播者、使用者和分析对象。在大数据蓬勃发展,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科学高效、合理合法地利用大数据,挖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仅关乎青年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毫无疑问,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背景和丰富可靠的教育方法及技术手段,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大数据所带来的网络环境、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也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施加了新的压力。因此,立足于大数据视阈,识别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来科学发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构建大数据视阈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从而顺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规律和新要求,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当前不得不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论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案例与实证分析,文献分析和大数据技术等方法,将大数据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探讨在大数据视阈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发现和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进而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文在对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并进一步采取结构化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进行了层层分解的深入研究。具体包括:首先,论文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等基本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思想资源、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诠释和归纳总结。论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为大数据运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价值导向、逻辑起点、功能导向和建设方向,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大数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和传播的技术手段。其次,论文在对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可能。论文指出,当前及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环境变化翻天覆地,高校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显现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在面临大数据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有待创新、方法有待提升、技术有待进步。因此,在大数据视阈下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来自时代的召唤,也是来自现实的要求。第三,论文在分析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任务、目标及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系统构架。论文指出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由内及外由理念、机制、路径和载体等要素所构成,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及功能。大数据视阈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从这四个层面展开。第四,论文探讨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论文指出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是系统创新的核心,是引导其他几个层面创新的关键。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应着力于树立全域育人理念、树立聚焦与再现的价值理念,以及树立定制化与定量化交融的理念。第五,论文探讨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针对不同成因、动机以及复杂相关性所形成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论文首先从思维突破、制度优化、自适应动态分析等角度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在大数据视阈下高校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突破的最佳或最短路径的求解;其次,从教育内容层面的聚类筛选、识别界定,资源层面的动态配置,再到最后方法层面的协同联合,从理论到案例,从观念到实施,层层递进,利用大数据更新快、预测强、精准聚合、多维共享等特点,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更生动、易接受、效果好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实现从“数据读心”到“留身入心”,再到“知心交心”,最后引导学生“修养有心”,将路径创新落实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阵地中。第六,论文探讨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论文指出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架构、大数据技术突破与创新,以及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与新媒介的有机对接来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最后,论文探讨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论文通过对“兴趣簇”和“贡献值”的分析,提出了“激励相容”和“绩效促进”的激励机制;通过对教育评估、反馈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动态评估反馈”机制;通过对技术安全、伦理道德、个人隐私等的分析,提出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安全保障机制。综上所述,论文在基于理论研究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系统构架,并依次对其理念创新、路径创新、载体创新和机制创新等系统层面进行层层剖开、详细论述,以期能为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有益的支撑和借鉴。
刘伟[7](2015)在《公文评改研究综述——以30余年来有关期刊发表的公文评改类文章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指明公文草拟和修改古已有之,对公文进行评改研究却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笔者通过查阅和考证相关资料发现,最早涉及公文评改的文章当属可则先生于1954年5月发表的《检查一篇公文的用词和造句》[1]。次年2月,范玉昆先生在《语文学习》发表《公文评改》[2]一文,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这应当是公文学界首次提出"公文评改"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秘书学、公文学研究兴起,秘书学、公文写作类期刊纷纷创办,文秘专业快速发展,秘书专
李先锋[8](2011)在《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文中认为目前,我国语文新课程存在着“学用不对称”现象,课堂文章知识教学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对此,笔者立足全球跨学科的语篇研究,以实用文章为切入点,对全球实用文章研究和教学应用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多维多角的梳理、探讨和初步的理论建构,以期为我国中小学相关研究与教学应用提供较为宽广的国际前沿视野和理论拓展思路。在全球语境下,语篇,也被称作话语、文本、语篇、篇章、文章等,指的是是语言在各种情境下的使用,包括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并具有多维层面。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书面文字团——文本;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种体裁的实例;也可以被看作是职业或社会行为;更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符号资源。目前,由于整个社科与人文研究领域的“话语转向”(也叫做语篇转向),大量的语篇研究成果快速进入到了教学应用领域,并对世界中小学母语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跨学科的研究背景中,语篇内部研究又逐渐发生实用文章转向。在这种转向中,实用文章的体裁研究成为当今国际语言科学界与教学应用研究领域炙手可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体裁本质、层面、属性等跨学科的文献探讨,可以知道,体裁早已超越文学样式的概念,成为人类有效交际的重要符号资源;并且具有复杂性、社会性、动态性、规约性等多维属性。具体地说,体裁是人类符号化的活动框架。在结构上,它由三个层面构成:①宏观体裁层面,这个层面由交际功能成分组成;②语篇体裁层面,传统语篇体裁期望在这个层面操作;③语篇表层的话语模式层面。因此,体裁是语篇内外的多层级的复杂系统;它既可以是显性的语言样式,也可以是一种隐性的认知图式;更可以是高度程式化的人类符号活动类型,即社会行为框架。对体裁本质、层面、属性等前沿知识的教学应用,可以使人们在进行实用文章教学时,觉察到体裁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属性差异,立足宏观交际目的,正确处理记叙、议论、描写等语篇表层的话语模式,慎重对待“文体淡化”等教学问题。同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体裁多维多角的认识,自觉把人们的话语活动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分析作为语篇的体裁、作为认知图式的体裁、作为职业行为或者社会行为框架的体裁。这样,就为沟通课堂实用文章体裁教学与现实生活,提供了理论工具,从而也为培养学生有效交际和认知能力提供了知识保障。理论的繁荣,促进了相关教学法的风靡。为矫正传统母语教学过于浪漫的人文主义观,在澳大利亚、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形成了众多实用文章体裁研究学派。其中,北美以米勒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偏重于实用文章的社会属性研究。他们关注体裁作为社会行为的属性,强调大学实用写作课程应联系现实社会情境,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学习。在研究上,它为未来国际实用文章体裁研究的社会文化批判开了先声。在澳大利亚,以马丁等为首的悉尼学派主要关注中小学实用文章体裁的语言学研究。他们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武器,强调实用文章体裁的批判性文本分析,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批判性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这为我国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国民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模式。在美国,以斯威尔斯为代表的“ESP”(意为特殊用途英语或者专业英语)偏重于实用文章语言和社会属性的研究。该派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级阶段学术论文等的分析和研究。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套紧密联系现实世界的体裁观念和分析框架,促进他们有效使用特定的体裁实现自己的学科、职业等交际目的。基于国际实用文章体裁研究与教学应用经验,本文把语言、社会、文化等世界图式知识整合起来,初步提出了一个汉语实用文章的体裁分析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既有体裁的外部交际功能,又有语篇类型和语篇体裁概念的区分以及体裁知识图式和社会行为交际的世界图式知识概念。此模式的教学应用价值在于:有助于教师在进行实用文章教学时,既注重文体的语言特征,又注重语言外的社会文化特征,即意识到作为职业行为或者社会行为框架的体裁特征,慎重对待复合体裁,避免“为文章而文章”的教学误区,从而为学习者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实用文章读写基础。基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PISA、PIRLS、NAEP等大型国际基础教育评估研究项目的研究,本文对实用文章的体裁分类、电子阅读、读写素养评价、媒介素养教育等热、难点范畴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各种体裁分类法尽管存在着体裁交叉现象,但分类全面立体,较为接近现实世界中的体裁实际,并对日益出现的电子文本和多模态文本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借鉴这些分类思想,按照交际目的、媒介、使用环境、格式、文本类型等多元分类标准,对汉语实用文章体裁分类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建构。在这个框架中,既有侧重于具体句群层面区分的文本类型,又有侧重于抽象的交际目的区分。从而使文本体裁的归类与定性变得具有很强的教学操作性,同时也为缩短课堂教学与现实的距离提供了文本选择的理论框架。最后,针对信息社会的媒介现实,借鉴国际中小学生读写素养评价、媒介素养教育等国际前沿经验,对实用文章读写素养,包括BBS、新闻等电子阅读素养的交际功能、认知、情感态度等多维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把握与探讨;同时也对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特点进行了多元探讨,从而也为我国实用文章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最新国际经验和教学创新思路。
罗敏[9](2011)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福柯强调:20世纪直至21世纪,都应该是空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崛起乃至勃兴的时代。不同的研究思维推动了“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的矛盾凸显;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应该突出空间论域的学术地位的时候了。然而,学术界在评论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时面临是非两难悖境:在一方面,贯穿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一生的红线是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以及影响阶级力量变化的一切社会变量,社会空间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主题对象。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范式和叙述方式多是以时间为主线,空间多是处于第二位的。另外一方面,马克思确实又在《博士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资本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中不仅密切关注了自然哲学中的空间问题,而且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是怎样用时间消灭空间,产生时空压缩和资本的全球空间霸权。最终资本主义工业化催生了迅猛的城镇化,人口、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社会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关系产生了全球化的转型。因此,本论文的一个重大理论任务是在文献综述和文本研究基础上厘清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这是本论文的基础章节第一、二、三章所完成的工作。第一章绪论扼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是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综述,主要评介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学界对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城乡关系,先以文本研究的方式系统梳理了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相关论述,主要涉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邓小平的《中央要有权威》等经典着作和论述,然后以此理论审视当代中国的城乡关系。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理当展示它的当代价值。为此,本论文以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城乡关系”为理论与现实的衔接章节,在本章第二节里讨论了我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社会空间特征以及新型城乡关系内涵并将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城乡关系解构为日常生活空间、资本空间、权力空间、流动空间四个研究单元。核心章节第四、五、六、七章借鉴马克思主义分析维度,分别对上述四个研究单元内各自内含的若干重点考察对象以及成都市的相关案例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分析,每一章的内部结构是:城乡关系本体论——城乡关系的型态——城乡关系的优化策略。本文的第八章对第四、五、六、七章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四个子空间在形式上是单列的,在内在逻辑上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沟通它们的红线就是对空间正义的追求,而社会空间正义的实现又是以公民社会的建设为逻辑前提的。在第九章中,本文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以下结论: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已经发展成为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应该被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并占据重要地位。社会空间理论对于二元城乡关系走向融合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阐释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缘于城乡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聚焦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社会空间的整合准备了群众基础和思想条件。和谐的城乡关系型态是城乡社会空间的融合,社会空间理论的价值追求是社会空间正义的实现。本文力争在研究视角、论证方法、机制揭示方面有所创新:1.在研究视角的创新上:本文从文本研究出发,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并以此理论剖析当前城乡关系变迁,将城乡关系解构为日常生活空间、资本空间、权力空间、流动空间。重点考察城乡互动,促进城乡社会空间关系走向融洽,开辟城乡关系研究的全新视角;2.在论证方法的创新上:本文采用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与导师合作发表的《成都市新都区2008年民生民意调查报告》、《城乡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均衡研究》、《成都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十二·五”研究报告》等课题成果的相关调查和分析,用数据说话,论证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在城乡关系上的强大阐释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证之风,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坚实的现实土壤之上。3.在机制揭示的创新上:在空间的作用机制中,主体是各个研究对象的理论生成和理论内在的发生作用机理,客体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城乡关系,现实的根基是成都市的相关案例。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反映出社会空间理论在城乡关系上的作用规律,便于我们研究空间治理的优化策略,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创新探索。
谷志忠[10](2010)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申办和主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也也日益频繁和密切。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也让国内的合资、外资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并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市场对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呈逐级攀升的态势。国内高校的ESP教育就是为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我国高校的ESP教学研究现状并不乐观,甚至是有些令人担忧。ESP研究方法相对有些单一,视野也不够开阔,没能从根本上摆脱ESP本体研究的局限和束缚。即便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的21世纪,基于或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ESP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ESP跨学科研究则几乎是一片空白,明显滞后于国外相关的ESP研究。鉴于国内目前ESP的教学研究现状,本文拟跳出早期ESP本体研究的窠臼,另辟蹊径,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将ESP教学、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并通过《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分析和教学实践,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利用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来帮助ESP老师有效改进并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近50年的ESP教学研究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全面梳理了我国高校目前ESP的教学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国内ESP的属性、课程定位以及ESP和EGP的联系等问题。笔者发现,许多高校对ESP的认识较为模糊,对ESP的教学科研也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ESP教学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为了更清楚地阐述ESP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笔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证。从宏观方面来说,进行ESP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即1)顺应国家制定宏观语言战略、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ESP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3)ESP教学改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ESP教学改革,除了有宏观方面的三个原因之外,还有ESP教学过程当中几个具体的微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ESP指导思想有误,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轻视ESP教学;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时相对不足;3)ESP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4)ESP教材使用混乱,质量不高;5)ESP师资力量薄弱,梯队建设亟待加强;6)ESP教学组织松散、管理混乱。在剖析ESP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之后,笔者接着讨论了目前ESP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ESP教学各界对教学改革认识统一、信息技术的保障。然后,笔者尝试提出了明确ESP课程定位、加快ESP教材开发、强化ESP师资培训和建立ESP网上资源库等四点应对策略。在明确ESP教学改革方向之后,笔者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结合《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着重讨论了ESP的需求分析(具体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ESP教学设计模式(具体包括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ESP教学设计的原则(具体包括真实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三大原则)。最后笔者以《涉外文秘》课程为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详细探讨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观),ESP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主要包括ESP学习环境设计、ESP学习资源设计和ESP协作学习)以及《涉外文秘》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主要包括《涉外文秘》课程教学设计的准备、实施和反思),并得出结论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涉外文秘》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提高他们解决现实世界当中问题的实际能力,能更好地让他们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在研究过程当中,笔者发现进行ESP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并非易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学设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ESP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学习资源设计环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可以说,ESP教师的有限的信息素养是制约教学设计的运用和推广的一个瓶颈,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ESP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教室的教学硬件设施要求较高。ESP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目标情境,至少要求需要使用一个多媒体教室。但很多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对ESP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或因为资金短缺,甚至连多媒体教室都无法保证。毫无疑问,改善ESP教室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并保障它们的良好运行也是ESP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最后, ESP课程的班级规模太大,学生人数太多,无法保证ESP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实施,ESP课程所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只能成为一句漂亮的口号。如何解决班级规模过大和师资严重匮乏的矛盾,也是ESP教学设计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总的说来,笔者结合《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对ESP跨学科研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希望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ESP课程的教学实践者和科研人员带来一点启示或借鉴。但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的更多关注和重视,促进国内高校ESP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和建设,以便培养出更多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挑战。
二、依据要素的写作标准和常见错误辨析——公文正文写作规范化、科学化专题讲座(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据要素的写作标准和常见错误辨析——公文正文写作规范化、科学化专题讲座(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知照类公文使用规范与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高校知照类公文概述 |
第一节 高校知照类公文含义及特点 |
第二节 高校知照类公文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三节 高校知照类公文的规范意义及规范内容 |
第二章 高校知照类公文使用偏误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文种使用偏误及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内容要素偏误及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结构形式偏误及案例分析 |
第三章 高校知照类公文使用偏误原因分析及纠偏策略 |
第一节 高校知照类公文使用偏误原因分析 |
第二节 高校知照类公文纠偏策略 |
第四章 高校常用知照类公文写作技巧及模板研究 |
第一节 高校通知写作技巧与模板 |
第二节 高校通报写作技巧与模板 |
第三节 高校通告写作技巧与模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2)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2.1 草创阶段(1949-1965) |
2.2 停滞阶段(1966-1976) |
2.3 发展阶段(1978-1988) |
2.4 法制化阶段(1988-至今)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标准的制定 |
3.1 党政机关公文标准的制定 |
3.2 纸质文书档案管理标准的制定 |
3.3 文书类电子文件标准的制定 |
第四章 文书档案标准的实施和监督 |
4.1 实施准备 |
4.2 标准推行 |
4.3 监督评议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的评价 |
5.1 文书档案标准制定范围不断扩大 |
5.2 文书档案标准贯彻力度日益提高 |
5.3 文书档案标准受重视程度逐渐加深 |
5.4 文书档案人员工作能力的逐步提升 |
5.5 财政支持力度欠缺 |
5.6 文书档案标准的权威性难以体现 |
5.7 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差异性明显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理论与路径 ——以浙江省J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一章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内涵 |
第一节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概念及特点 |
一、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概念 |
二、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特点 |
第二节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途径比较 |
一、思想教育 |
二、文化教育 |
三、技术教育 |
四、心理矫治 |
五、社会帮教 |
第二章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 |
一、我国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 |
二、浙江省J监狱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 |
第二节 个案研究 |
一、微观个案的选择 |
二、个案的分析 |
第三节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
一、管理体系不科学 |
二、社会化不足 |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专 |
四、部门衔接不够 |
第四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 |
二、教育改造方法不全面 |
三、公众参与不充分 |
四、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第三章 域外监狱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国际社会对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相关制度介绍 |
第二节 域外监狱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政策和理念 |
一、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 |
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验和做法 |
第三节 域内外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启示 |
一、域内外的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异同 |
二、域外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借鉴的内容 |
第四章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健全社会化监管的体制机制 |
一、建立工作机制 |
二、完善法律体系 |
三、健全考核体系 |
第二节 引入社会化运作管理 |
一、决策前的社会比较 |
二、委托第三方管理 |
三、长链条监管 |
第三节 创新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内容体系 |
一、挫折教育 |
二、规范教育 |
三、适应教育 |
第四节 加强狱内狱外衔接 |
一、优化监狱布局和环境建设 |
二、深化部门沟通协作 |
第五节 加大民警队伍建设 |
一、提高民警业务素质 |
二、优化民警知识结构 |
三、加强民警考核管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项目概述 |
2.2 作者简介与作品介绍 |
第三章 译前分析及准备 |
3.1 分析翻译材料文体特征 |
3.2 译前准备工作概述 |
第四章 翻译案例解析 |
4.1 处理中国特色词汇翻译上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
4.1.1 数字词汇的翻译 |
4.1.2 专业术语的翻译 |
4.1.3 熟语的翻译 |
4.1.4 短语的翻译 |
4.2 处理句子翻译上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
4.2.1 排比句的翻译 |
4.2.2 长句的翻译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 原文译文对照 |
(5)小学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写作的研究 ——基于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宏观背景——作文教学与评价日益得到高度重视的需求 |
(二) 中观背景——作文书面评价语的价值多元的需求 |
(三) 微观背景——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困惑与兴趣的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文献综述 |
(一) 文献检索 |
(二) 文献综述 |
五、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小学语文作文书面评价语的内涵 |
(二) 小学语文作文书面评价语的内容内涵 |
(三) 小学语文作文书面评价语的形式内涵 |
(四) 小学语文作文书面评价语的有效性内涵 |
第二章 小学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的现状调查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调查对象 |
(一) 专家型教师 |
(二) 新手型教师 |
(三) 中年级的学生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小学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写作的调查情况以及结果分析 |
一、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作文评价语写作观念的比较情况 |
(一) 重视程度的比较 |
(二) 使用情况的比较 |
(三) 反思情况的比较 |
二、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作文评价语写作质量的比较情况 |
(一) 小学语文作文书面评价语的内容 |
(二) 小学语文作文书面评价语的形式 |
(三) 小学作文书面评价语的有效性 |
三、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写作的调查结论 |
(一)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写作上的差异以及问题 |
(二)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写作上的差异及问题的溯因 |
第四章 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的写作建议 |
一、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明确小学作文评语写作的意义与原则 |
(一) 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增强教师对作文评语研究的理论高度 |
(二) 明确作文评语写作的意义,提高教师作文评语写作的有效性 |
(三) 遵循作文评语写作的原则,把握作文评语的“启、精、美、和” |
二、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充分打开小学作文评语写作的思路 |
(一) 明确第二阶段作文文体内容与形式,制定符合文体的评判标准 |
(二) 规范作文评语的写作文面规范,做好学生作文写作的第一示范体 |
(三) 建立合理的语篇结构指标体系,为新手教师作文评语写作保驾护航 |
三、基于标准的优秀作文评语示范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着作类 |
(二) 杂志类 |
(三) 学位论文类 |
(四) 论文集类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基本范畴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网络思政教育及其相关研究 |
1.2.2 大数据及其相关研究 |
1.2.3 大数据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和拟创新之处 |
1.4.1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想梳理 |
2.1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中关于数据研究的思想资源 |
2.1.1 “数”到“数量”再到“数据”的认知 |
2.1.2 对数据注重运算与发明相关工具的方法实践 |
2.1.3 数据研究与人际结合,探究事物之根,彰显哲学智慧 |
2.2 西方社会思想教育中关于数据研究的思想资源 |
2.2.1 “万物皆数”到“逻辑演绎” |
2.2.2 致力算法与探索记“数”系统 |
2.2.3 数据研究开启理性认识科学方法论 |
2.2.4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数据研究方法 |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于数据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 |
2.3.2 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思想的继承与创造 |
2.3.3 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思想的认识与贡献 |
2.3.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关于数据研究的理论意义启示 |
第三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基础 |
3.1 高校传统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
3.1.1 高校传统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
3.1.2 高校传统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 |
3.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及特征 |
3.2.1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
3.2.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
3.2.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3.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3.3.1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时代机遇 |
3.3.2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四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系统构建思路 |
4.1 构建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基本设想 |
4.1.1 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
4.1.2 基本原则 |
4.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4.2.1 理念 |
4.2.2 机制 |
4.2.3 路径 |
4.2.4 载体 |
4.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4.3.1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结构 |
4.3.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系统的功能 |
第五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
5.1 树立全域育人理念 |
5.1.1 实现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
5.1.2 实现数据支撑与“享、碰、推、嵌”的有机结合 |
5.1.3 实现“资源整合”和“部门循环”的有机结合 |
5.2 树立聚焦与再现的价值理念 |
5.2.1 实现“让数据多跑腿”与“让育人少弯路”的结合 |
5.2.2 实现核心引导、管理少数、服务多数的有机结合 |
5.2.3 实现数据可视化叙事与育人过程再造的结合 |
5.3 树立定制化与定量化交融的理念 |
5.3.1 实现数据对接和数据量化有机结合 |
5.3.2 实现从工业化课堂教育到个性化定制教育的转变 |
5.3.3 实现从定性化教育经验积累到定量化教育引导 |
第六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
6.1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突破 |
6.1.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突破 |
6.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优化 |
6.1.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动态自适应 |
6.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路径创新 |
6.2.1 教育内容的聚类筛选、识别界定及案例实践 |
6.2.2 教育资源的动态配置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
6.2.3 内容实施的协同联动及案例实践 |
第七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 |
7.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架构 |
7.1.1 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载体硬件平台 |
7.1.2 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载体系统平台 |
7.1.3 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载体共享平台 |
7.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技术突破 |
7.2.1 突破前端采集壁垒,开源高校网络思政数据入口 |
7.2.2 突破中端数据分析,延展高校网络思政数据深度 |
7.2.3 突破后端产品匮乏,打造高校网络思政数据生态 |
7.3 大数据技术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的有机连接 |
7.3.1 构建“大思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 |
7.3.2 创建基于网络行为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第八章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 |
8.1 大数据视阈下主体参与节点的激励机制构建 |
8.1.1 大数据视阈下主体参与节点的激励机制构建 |
8.1.2 基于“兴趣簇”分析的“激励相容”机制 |
8.1.3 基于“贡献值”分析的“绩效促进”机制 |
8.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动态评估反馈机制探索 |
8.2.1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模型构建 |
8.2.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 |
8.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保障机制 |
8.3.1 构建技术安全保障机制 |
8.3.2 完善伦理道德保障机制 |
8.3.3 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公文评改研究综述——以30余年来有关期刊发表的公文评改类文章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文评改类文章的数量比较 |
(一)各期刊发表公文评改类文章数量比较 |
(二)各时期发表公文评改类文章数量比较 |
(三)评改不同种类公文的文章数量比较 |
二公文评改类文章的作者情况 |
(一)从作者合着情况来看 |
(二)从作者发表文章数量来看 |
(三)从作者所在地区分布来看 |
(四)从作者所在单位性质来看 |
三公文评改研究的主要领域 |
(一)从纵向来看 |
1 . 对一类公文的集中评改 |
2 . 对一份公文的综合评改 |
3 . 对公文写作中某一问题的专项评改 |
4 . 对公文评改的拓展性研究 |
(二)从横向来看 |
1 . 对公文评改理论的探析 |
2 . 对公文评改实训教学的探讨 |
3 . 对公文评改着作的评论 |
四公文评改研究的基本特点 |
(一)反复评改 |
(二)系列评改 |
(三)互动评改 |
(8)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点与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全球语篇研究 |
一、语篇研究的历史梳理 |
二、21世纪:话语研究的体裁转向 |
三、多维的话语分析研究路径 |
四、语篇研究学派 |
五、探讨 |
六、小结 |
第二章 全球语篇体裁研究 |
一、体裁研究的热点范畴 |
二、实用文章的批判性体裁分析 |
三、小结与评价 |
第三章 实用文章的体裁流派研究 |
一、新修辞学派 |
二、以斯威尔斯等为代表"ESP学派" |
三、以马丁等为代表的"悉尼学派" |
四、我国实用文章体裁分析与教学模式建构 |
第四章 全球语篇体裁分类研究 |
一、语篇体裁分类:超越语篇走向功能和认知 |
二、国际中小学母语课程中的实用文章体裁系统 |
三、偏重实用文章比重的国外母语课程标准 |
四、我国语文课程中的体裁分类 |
五、小结与评价 |
第五章 国际评价项目中的体裁分类研究 |
一、NAEP:体裁分类系统 |
二、PIRLS:实用文章和文学文体的二分系统 |
三、PISA:实用文章分类系统 |
四、评价和探讨 |
第六章 实用文章阅读素养评价 |
一、阅读素养的概念演进 |
二、实用文章阅读素养的价值 |
三、实用文章阅读素养的三个范畴与评价 |
四、小结与评价 |
第七章 实用文章写作素养评价 |
一、实用文章写作的三种目的 |
二、实用文章写作评价 |
三、小结和评价 |
第八章 实用文章的媒介素养教育 |
一、信息社会下语文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
二、国际中小学实用文章媒介素养教育经验 |
三、评价与借鉴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9)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走进城乡社会空间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学位论文创新 |
1.3.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3.2 论证方法的创新 |
1.3.3 机制揭示的创新 |
第二章 社会空间理论研究综述 |
2.1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 |
2.1.1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研究 |
2.1.2 哈维的资本空间研究 |
2.1.3 福柯的权力空间研究 |
2.1.4 卡斯特尔的流动空间研究 |
2.2 中国学界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 |
2.2.1 台湾学界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 |
2.2.2 大陆学界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 |
2.3 社会空间理论研究评析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城乡关系 |
3.1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文本研究 |
3.1.1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文本研究 |
3.1.2 恩格斯社会空间理论的文本研究 |
3.1.3 列宁社会空间理论的文本研究 |
3.1.4 毛泽东社会空间理论的文本研究 |
3.1.5 邓小平社会空间理论的文本研究 |
3.2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在中国城乡关系上的应用 |
3.2.1 中国城乡关系的简要回顾 |
3.2.2 中国城乡关系的社会空间化解读 |
第四章 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城乡关系 |
4.1 日常生活空间中城乡关系的本体论 |
4.2 日常生活空间中城乡关系型态 |
4.3 日常生活空间中城乡关系的优化策略 |
第五章 资本空间中的城乡关系 |
5.1 资本空间中城乡关系的本体论 |
5.2 资本空间中城乡关系型态 |
5.2.1 土地资本 |
5.2.2 社会资本 |
5.2.3 人力资本 |
5.3 资本空间中城乡关系的优化策略 |
5.3.1 土地资本 |
5.3.2 社会资本 |
5.3.3 人力资本 |
第六章 权力空间中的城乡关系 |
6.1 权力空间中城乡关系的本体论 |
6.2 权力空间中城乡关系型态 |
6.2.1 城乡公共服务 |
6.2.2 城乡基层治理 |
6.3 权力空间中城乡关系的优化策略 |
6.3.1 城乡公共服务 |
6.3.2 城乡基层治理 |
第七章 流动空间中的城乡关系 |
7.1 流动空间中城乡关系的本体论 |
7.2 流动空间中城乡关系型态 |
7.3 流动空间中城乡关系的优化策略 |
第八章 社会空间的整合与社会空间正义的追求 |
8.1 社会空间的整合 |
8.2 社会空间正义的追求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成都市城乡日常生活空间案例分析 |
附录Ⅱ 成都市城乡资本空间案例分析 |
附录Ⅲ 成都市城乡权力空间案例分析 |
附录Ⅳ 成都市城乡流动空间案例分析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ESP 概述 |
2.1 ESP 探源 |
2.1.1.E SP 的起源 |
2.1.2.E SP 的定义 |
2.1.3.E SP 的分类 |
2.2 ESP 的发展 |
2.2.1 语域分析阶段 |
2.2.2 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 |
2.2.3 目标情境分析阶段 |
2.2.4 技巧与策略分析阶段 |
2.2.5 以学习为中心阶段 |
第3章 国内ESP 教学困惑 |
3.1 ESP 教学研究现状 |
3.1.1 国外ESP 教学研究 |
3.1.2 国内ESP 教学研究 |
3.2 国内ESP 教学困惑 |
3.2.1.E SP 的属性 |
3.2.2.E SP 的定位 |
3.2.3.E SP 与EGP 的联系 |
第4章 国内ESP 教学改革 |
4.1 国内ESP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4.1.1 宏观因素 |
4.1.2 微观因素 |
4.2 ESP 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
4.2.1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
4.2.2.E SP 教学各界对教学改革认识统一 |
4.2.3 信息技术的保障 |
4.3 ESP 教学改革 |
4.3.1 明确ESP 的课程定位 |
4.3.2 加快ESP 教材的开发编写 |
4.3.3 强化ESP 师资培训 |
4.3.4 建立ESP 网上资源库 |
第5章 ESP 教学设计研究 |
5.1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5.1.1 系统科学与教学设计 |
5.1.2 心理科学与教学设计 |
5.1.3 传播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
5.2 教学设计模型 |
5.2.1.ADDIE 模型 |
5.2.2.1 D1 模型 |
5.2.3.1 D2 模型 |
5.3 ESP 教学设计 |
5.3.1.E SP 需求分析 |
5.3.2.E SP 教学设计模式 |
5.4 ESP 教学设计原则 |
5.4.1 真实性原则 |
5.4.2 主体性原则 |
5.4.3 开放性原则 |
第6章 建构主义ESP 教学设计案例 |
6.1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
6.1.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6.1.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6.1.3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
6.2 ESP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
6.2.1.E SP 学习环境设计 |
6.2.2 学习资源设计 |
6.2.3 协作学习 |
6.3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案例——《涉外文秘》教学设计 |
6.3.1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准备 |
6.3.2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实施 |
6.3.3 《涉外文秘》教学设计反思 |
第7章 结论 |
7.1 本研究总结 |
7.2 尚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四、依据要素的写作标准和常见错误辨析——公文正文写作规范化、科学化专题讲座(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知照类公文使用规范与偏误研究[D]. 陈增增. 暨南大学, 2020(04)
- [2]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研究[D]. 金小月. 安徽大学, 2020(08)
- [3]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理论与路径 ——以浙江省J监狱为例[D]. 吕一鸣.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金雪. 延边大学, 2020(06)
- [5]小学中年级作文书面评价语写作的研究 ——基于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比较[D]. 胥望.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2)
- [6]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谢继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7]公文评改研究综述——以30余年来有关期刊发表的公文评改类文章为研究对象[J]. 刘伟. 秘书, 2015(11)
- [8]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D]. 李先锋. 西南大学, 2011(06)
- [9]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D]. 罗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10]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谷志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