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本《南史》校勘记订补(论文文献综述)
郭林[1](2013)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比勘札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乾隆三十八年,敕诏修《四库全书》,其中《史记》以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为底本。武英殿本是有清一代最为重要的本子之一,也是清以後《史记》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个本子。2007年王永吉博士论文《<史记>殿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然文渊阁本《史记》至今尚无全面研究。我们知道,文渊阁本《史记》在抄录之前曾将殿本予以校勘,并在抄录时参考校改,後又将校勘成果汇聚成册,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史记考证》。从这裹我们可以看出,文渊阁本并不等於殿本,而是对其的一种修正。然而文渊阁本究竟对殿本做过多大的修改,从《史记考证》中我们似乎可见一二,然笔者将《史记考证》逐条与文渊阁本相对後,发现有很多文渊阁本根本没有改动。之後又在与殿本的比对中发现有很多改动并未见於《史记考证》,这样文渊阁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本子,就很难把握。清末张文虎校刊《史记》时曾多次称引“《考证》云云”,是其已重视文渊阁本在《史记》校勘中的价值。然而惜其未尽也,而後之学者亦未有系统研究者。今笔者将文渊阁本与中华本《史记》通校,取其异文三百余条,望以裨益於《史记》校勘的进一步研究。
李丽[2](2010)在《《南史》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考察对象为唐代李延寿所撰的《南史》,论文首次对该书中的复音词进行研究(依据惯例不包括人名、地名、动物名、物名、官职名、朝代名、篇目明等专有名词),试图通过对其复音词的描写分析,展现中古汉语复音词的一些基本面貌与特征。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南史》及其复音词研究概况,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与使用材料的说明。《南史》复音词本文主要依据的是五个界定标准:意义标准、语法标准、语境和上下文义、修辞手段和出现的频率;最后介绍《南史》复音词的概貌。第二章是对《南史》复音词的结构进行细致的描写。《南史》复音词分为两大类: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其中合成复音词居多,占全部复音词的98.5%,合成复音词又分为联合、偏正、补充、支配、陈述、附加六种构成方式,其中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复音词最多,占据了全部合成复音词的63.2%。第三章文章将《南史》复音词与《三国志》复音词构词法进行对比,主要从复音词的数量比例和结构方面入手进行对比,发现其不同之处,从而探讨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末期复音词的一些发展和变化。第四章主要是以《汉语大词典》作为参照,探索《南史》复音词中出现的新词和新义。论文分析了一些《汉语大词典》收录偏晚的词和义,同时具体列举其中的一部分用例进行说明,希望能够提前《汉语大词典》的部分书证。
王勇[3](2004)在《中华本《南史》校勘记订补》文中提出1.六月壬戌,帝至都。甲寅,晋帝禅位于宋。(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一/页21)校勘记:张元济、张森楷《南史校勘记》并云:壬戌后,同月内不得有甲寅。按是月甲寅朔,初九日壬戌、十一日甲子。《宋书》但云"六月至京师,晋帝禅位于王"。《通鉴》出"壬戌"、"甲子"而无"甲寅"。疑"壬戌"与"甲寅"互倒。今按:晋宋易代之事,史书有记载,《晋书·恭帝纪》:"二年复六月壬戌,刘裕至于京师。……甲子,遂逊于琅邪第。"《南史·宋本纪上·武帝纪》:"永初元年
王永吉[4](2004)在《《史记》纪表校勘》文中指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书至今已经两千余年,其间历经传抄翻刻,难保其真。现今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家注《史记》存在对底本尊重不够、没有独立的校勘记、利用张文虎《札记》不当、多有排印错误等问题,对中华本《史记》做进一步的整理实有必要。中华本以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为底本,金陵本校勘不主一本,择善而从,是《史记》版本上的一个高峰。然而金陵本的疏漏仍所难免。清乾隆四年刊刻的武英殿本《史记》以明北监本为底本,经过着名学者的合力校勘,是有清一代影响巨大的重要版本。 本文选取《史记》十二《本纪》和十《表》两部分,以金陵本为底本,以殿本对校,并参校了《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所列他本异文。在此基础上通过钩稽《史记》本证,核查他书,间以理校的方法,对两本的200条异文做了考证,大多数条目皆可以补正金陵书局本之讹脱。
二、中华本《南史》校勘记订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本《南史》校勘记订补(论文提纲范文)
(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比勘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一、近五年《史记》研究概述 |
二、《史记》版本概说 |
三、文渊阁本《史记》与《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史记考证》 |
本纪 |
表 |
书 |
世家 |
列传 |
结语 |
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所存在的问题 |
二、文渊阁本与殿本《史记》异文比较 |
三、文渊阁本与中华本《史记》异文比较 |
参考文献 |
後记 |
(2)《南史》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复音词研究现状 |
1.2.2 《南史》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南史》复音词的构词法 |
2.1 单纯复音词 |
2.1.1 连绵词 |
2.1.2 叠音词 |
2.2 合成词 |
2.2.1 联合式 |
2.2.2 偏正式 |
2.2.3 补充式 |
2.2.4 支配式 |
2.2.5 陈述式 |
2.2.6 附加式 |
第三章 《南史》与《三国志》复音词的构词法对比 |
3.1 《南史》与《三国志》复音词整体数据对比 |
3.2 《南史》与《三国志》单纯复音词对比 |
3.3 《南史》与《三国志》合成复音词对比 |
第四章 《南史》中的新词新义 |
4.1 新词新义的判断标准 |
4.2 《汉语大词典》中首例出自《南史》的新词和新义例举 |
4.2.1 《汉语大词典》中书证首例出自《南史》的新词 |
4.2.2 《汉语大词典》书证首例晚于《南史》的新词 |
4.2.3 《汉语大词典》书证首例出自《南史》的新义 |
4.2.4 《汉语大词典》书证首例晚于《南史》的新义 |
4.3 进一步提前《汉语大词典》部分书证 |
4.3.1 首例出现在《南史》中的词语书证提前 |
4.3.2 首例晚于《南史》的词语书证提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史记》纪表校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四、中华本《南史》校勘记订补(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比勘札记[D]. 郭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3)
- [2]《南史》复音词研究[D]. 李丽. 中南大学, 2010(02)
- [3]中华本《南史》校勘记订补[J]. 王勇.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4(04)
- [4]《史记》纪表校勘[D]. 王永吉.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