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乡村大教育看我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德全,王志远[1](2021)在《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文中认为中国的任何现代化进程,都绕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抉择与必由之路。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与路向引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把乡村社会系统解构为结构、要素和功能3个因素单元,以此析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因素,借以建构以"跳出来"的跨界思维为逻辑前提、"走下去"的扎根行动为逻辑位育以及"融其中"的协同机制为逻辑进阶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资源统整盘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赋能,供给耦合激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部机理,多元联动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持久效能,进而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融合机制。
魏煜铱[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策略探析——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再解读,启发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形成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四大内容相辅相成的内部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内容改革,搭建咨询服务平台及丰富乡农文化内容及传播途径的方式实现一体化内容,塑造具有"整体性"的新型职业农民。
刘引引[3](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翠[4](2021)在《治理视域下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以乡村建设三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荣[5](2021)在《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
邓君[6](2021)在《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及其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内容。可以说,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专业化的实现程度,因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教师”1。但近年来,乡村教师职业招聘却频频遇冷,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高,迫切需要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生活。乡村教师职业尊严作为教师必需的内在品质,能使教师看到自身职业活动的积极意义,认识到“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这是一种自我肯定性质的评价,它能增强教师追求更大社会价值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促使教师寻求更高水平的专业发展。因此,乡村教师职业尊严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向上的内驱力,对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化、促进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乡村教师职业尊严为切入点,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H镇四百多名乡村教师的实证调查,探讨了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现状及其困境,并为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尊严提出了针对性的决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绪论)中,主要是论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有关于乡村教师、教师尊严、教师职业尊严的文献综述,在了解教师尊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具体方向;第二部分是相关内涵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了更能区分教师尊严和教师职业尊严的区别,对乡村教师、教师尊严、教师职业尊严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教师尊严与教师职业尊严的内涵进行详细梳理并加以区分,得出教师职业尊严是教师在职业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获得自身内在感知与所处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承认与尊重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确定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内涵的同时,也明确了研究过程中将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个人认同理论以及社会认同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本研究基于教师职业尊严的内涵,将调研过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教师职业尊严的外在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生存尊严、工作尊严与社会尊严;另一部分是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及自述分析教师的内在感知,即教师职业内在尊严。必须将二者相结合看待,才能对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发展现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本研究通过对贺州市H乡镇的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和教龄的差异,是否师范教育专业毕业,教师学历水平情况,乡村教师是否有编制这五个方面作为自变量,将教师的生存尊严、工作尊严与社会尊严作为因变量,从而分析教师的生存尊严、工作尊严与社会尊严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理想与教师自我效能感分析教师职业内在尊严水平;第四部分是在调查基础上的分析,对乡村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笔者将乡村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困境归纳总结为教师生存环境、教师管理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价值认同这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乡村教师生存环境相对落后,乡村教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乡村教师专业自信程度不不足以及乡村教师价值认同尚待提高。随后,笔者分析了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困境所引发的教育影响,具体有教师待遇水平偏低直接削减教师教学热情、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削弱教师教学效能、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受限降低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价值认同薄弱引发教师的向城流动;第五部分是基于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试图提出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针对性决策。通过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综合待遇,进一步优化教师管理体制,厚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和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以此来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弘扬乡土文化,塑造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
郭婕[7](2021)在《民国山西社会团体的乡村建设活动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爱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近代百年乡村建设史中的重要一章。根据供全国乡村建设者交流工作经验的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所留有的会议记录,可发现山西省有三个乡村建设团体活跃其中。他们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其实践活动值得后人铭记和研究,但考察学术界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关于民国时期山西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并不充分。民国山西省与乡村建设运动联系密切,在这场社会运动未成规模前,便存在有阎锡山政府的村政建设作为前身。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农村经济普遍破产和中国国难加深的社会背景下,在地方自治运动与乡村教育运动的双重推动下,山西社会团体的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起。其中严慎修与山西乡村建设研究会在太原晋祠进行的实践活动,可视为对村治派的一脉相承,由地方自治转变为乡村建设;而铭贤学校在太谷县贯家堡农村服务实验区的实践活动,是受燕京大学及清河实验区所影响,由教会学校转变为农业学校,并建立农村实验区开展乡村建设活动。而黄丽泉与农村教育改进社在阳曲县呼延村的活动,则是受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中华职业教育派和晓庄生活教育派所影响,由关注农村教育演变为乡村建设。本文尝试选择全国乡村建设讨论会上留有记录的三个山西社会团体,将他们的实践活动加以联系、对比,从整体上把握山西社会团体的乡村建设活动。山西乡村建设的特殊之处在于政府的农村建设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山西社会团体的乡村建设被限制在政府的政策法规之下,存在着出现时间晚且持续时间短,规模不大且较为分散的特点。因此,尽管政府的村政建设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山西未能在全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崭露头角,诞生独树一帜的乡村建设代表团体。山西乡村建设者的探索在特殊的时代条件下以失败告终,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们留下的众多质量上乘的社会调查报告,是了解民国时期山西农村社会的宝贵材料。其涉及农村合作化道路、村民自治、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良等方面的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当今和平发展年代而言,也不无参考和借鉴价值。他们做了超越那个时代的探索与努力,历史是不容忘却的。
李星露[8](2021)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总体艺术”理论的运用与思考 ——以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古代,中国乡村皆有自成一体的总体性和艺术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乡村在走向衰败的同时逐渐散失其完整性与独特性。为了扭转乡村发展困局,国家陆续提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等政策,乡村建设问题又一次回归人们的视野。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建设主体由前期的硬件“美丽化”逐步转向更深层的乡村产业提振,而美育的加入也为乡村的艺术建设助力。从乡建参与者角度,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歌手、诗人等文化与艺术相关从业者共建乡村使文艺与乡村再次紧密相连,发展出运用总体性思维,以文艺贯穿整体建设的体现“总体艺术”理念的乡建案例。“总体艺术”理论在经历了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表现主义和包豪斯等文艺流派的运用与发展,逐步从文学、歌剧、绘画、建筑等领域扩展。其所带有的融合性突破了专业限制,形成完整、统一的艺术设计思维,对20世纪后艺术教育和设计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并对当代中国乡村个性建设及乡村美育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总体艺术”理论在中国乡村建设的发展,结合国内现有的文艺乡建典型案例,并以屏南县龙潭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总体艺术理论在龙潭村以“人人都是艺术家”为先导的建设思路及整体运用模式做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总体艺术”理念的运用对当代文艺乡建的模式做出分析与讨论。有鉴于此,从实践案例中总结出目前总体艺术在乡村建设的运用策略,并思考以文艺为手段的乡村建设模式的可行思路与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为今后乡建思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金杜娟[9](2021)在《西南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研究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日益饱和,推动新型农村建设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农闲时间超过农耕时间,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提升农民知识技能的休闲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推动新型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贵阳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通信、贸易和交通枢纽,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步履维艰。本文立足于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对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和发展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仔细分析,同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并对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阐释。最后,对本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概述,以期能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第二部分在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也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终身教育理论、全民教育理论和社区治理理论在内的三大理论基础,以及分析了西南地区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具备的现实基础。第三部分立足于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对贵阳市6个乡镇的部分自然村进行实地访谈,深入剖析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所处的境遇,同时并对影响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第四部分是以实地调研分析结果为参照基准,对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在思想理念陈旧,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市场化程度低,供需错位矛盾突出;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常态化运行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落后,专业型人才缺失。第五部分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调研过程中被访者对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推进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以协同-耦合-转型-创新为基调,主要聚焦在保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时代背景相一致、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内部优化整合、加快农村社区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培养机制革新等方面。
吕荣苹[10](2021)在《云南省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表明,要推动乡村大力发展,建立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乡村的教育质量。为了更好的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为了充分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保障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当地能得到更好的落实,提高当地乡村义务教育水平,笔者以云南省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云南省X市Y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个案,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揭示出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该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对地方政府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此次探索的成果也能够为其他乡村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从乡村大教育看我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乡村大教育看我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1)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因素析厘 |
(一) 乡村社会结构的复杂性表征:后乡土性 |
(二) 乡村社会要素的内生性动力:人力资源 |
(三) 乡村社会功能的生命性存在:社会支持 |
二、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 |
(一)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前提:“跳出来”的跨界思维 |
(二)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位育:“走下去”的扎根行动 |
(三)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进阶:“融其中”的协同机制 |
三、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向 |
(一) 资源统整盘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赋能 |
(二) 供给耦合激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部机理 |
(三) 多元联动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持久效能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策略探析——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
(一)以人为本 |
(二)四大教育 |
(三)三大方式 |
(四)农民化与化农民 |
二、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部基础 |
(一)知识教育是基础 |
(二)职业教育是动力 |
(三)健康教育是保障 |
(四)公民教育是条件 |
三、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运行策略 |
(一)结合地方特色改革职业学校课程 |
(二)搭建心理咨询和就业服务双平台 |
(三)丰富乡村文化内容及传播途径 |
(6)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及其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高 |
(二)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
(三)教师职业尊严是教师必需的内在品质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乡村教师相关研究 |
(二)教师尊严相关研究 |
(三)教师职业尊严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过程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一、乡村教师的概念界定 |
(一)乡村 |
(二)乡村教师 |
二、教师尊严的概念界定 |
(一)尊严 |
(二)教师尊严 |
三、教师职业尊严的内涵与价值 |
(一)教师与教师职业 |
(二)关于教师职业尊严 |
(三)教师职业尊严的价值 |
四、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需要层次理论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三)自我认同理论 |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3章 乡村教师职业尊严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 |
二、调研过程 |
三、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呈现 |
(一)乡村教师职业生存尊严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乡村教师职业工作尊严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乡村教师职业社会尊严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四)乡村教师内在职业尊严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章 乡村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困境及教育影响 |
一、乡村教师职业尊严面临的困境 |
(一)乡村教师生存环境相对落后 |
(二)乡村教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
(三)乡村教师专业自信程度不足 |
(四)乡村教师价值认同尚待提高 |
二、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困境引发的教育问题 |
(一)乡村教师待遇水平偏低直接消磨教师教学热情 |
(二)乡村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削弱教师教学效能 |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受限降低教师教学质量 |
(四)乡村教师职业价值认同薄弱引发教师向城流动 |
第5章 乡村教师职业尊严提升的对策 |
一、提升乡村教师工作待遇,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 |
(一)实施岗位特殊津贴制度,提高收入水平 |
(二)探索工资总额包干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 |
(三)落实教师住房保障政策,实现安居乐教 |
(四)保障乡村教师子女教育,解决后顾之忧 |
二、优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增强教师效能感 |
(一)完善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稳定教师队伍 |
(二)均衡城乡职称评审制度,拓展晋升空间 |
(三)变革单一学校管理体制,转变管理理念 |
三、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加强职业自豪感 |
(一)建立定向生培养体系,培养乡村情怀 |
(二)塑造教师新乡贤角色,引领乡土文化 |
四、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提升职业幸福感 |
(一)弘扬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和谐社会氛围 |
(二)依法保障教师社会地位,实现有法可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尊严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二 H 镇乡村教师职业尊严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民国山西社会团体的乡村建设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国内对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回顾 |
(二)民国山西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阎锡山政府的村政建设 |
一、村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背景 |
三、村政建设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关系 |
(一)村政与村治派 |
(二)山西乡村建设运动的前身 |
第二章 严慎修:亦官亦绅者的乡村建设 |
一、严慎修的“乡治”思想和理论来源 |
(一)自治到乡治,官办到自办 |
(二)严慎修的乡村建设理论 |
二、严慎修与晋祠乡村建设实验 |
(一)山西乡村建设研究会 |
(二)晋祠乡建实验区的乡村建设 |
(三)严慎修与全国乡村建设运动 |
第三章 铭贤学校:教会学校的乡村建设 |
一、从服务社会到农工科试验 |
二、铭贤学校乡村建设活动的黄金时期 |
三、铭贤学校的实践模式与评价 |
第四章 黄丽泉:教育团体的乡村建设 |
一、黄丽泉的乡村教育思想及来源 |
二、农村教育改进社的实践活动 |
(一)《新农村》杂志对乡村建设的宣传 |
(二)呼延农村教育实验学校的建设 |
结语 |
一、三个社会团体的区别与联系 |
二、山西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当代乡村建设中“总体艺术”理论的运用与思考 ——以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1.2.1 总体艺术理论 |
1.2.2 中国乡村建设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基础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基础 |
1.5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章 总体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沿革 |
2.1 从德国古典文学中探寻总体艺术 |
2.2 总体艺术的概念 |
2.3 世纪之交,艺术运动中的总体艺术观 |
2.4 包豪斯的总体艺术观 |
2.5 总体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初步体现 |
2.6 总体艺术和艺术介入在乡村建设中的不同 |
2.6.1 理论本体不同 |
2.6.2 作用对象不同 |
2.6.3 影响层面不同 |
2.7 小结-总体艺术理论的二元特性 |
第3章 中国乡村建设中体现出的总体艺术理论 |
3.1 乡村建设的萌芽期(1926 年-1937 年) |
3.1.1 民国乡村建设历史背景 |
3.1.2 总体艺术在晏阳初乡村文艺教育的运用 |
3.2 乡村建设的发展期(1937 年-1968 年) |
3.2.1 延安时期乡村大众化艺术中的总体性(1937 年-1948 年) |
3.2.2 建国初期乡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1949 年-1968 年) |
3.3 改革开放至新农村运动期间(1978 年-2012 年) |
3.3.1 改革开放至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
3.3.2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总体艺术实验(2005 年至2012 年) |
3.4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实践(2013 至今) |
3.4.1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兴起 |
3.4.2 新时代背景下的总体艺术实验 |
3.5 小结-总体艺术在乡建各个时期中的体现 |
第4章 总体艺术理论在龙潭古村的运用 |
4.1 屏南县的全域试点计划 |
4.1.1 文创乡建试点计划 |
4.1.2 屏南县的乡建模式 |
4.2 龙潭村建设的兴起 |
4.2.1 村落历史沿革及资源 |
4.2.2 解放思想“人人都是艺术家” |
4.3 龙潭村建设的手段 |
4.3.1 乡村建设的管理模式 |
4.3.2 新村民的筛选和驻留保障 |
4.3.3 重建龙潭教育体系 |
4.3.4 文化活动活化龙潭 |
4.4 后工业时代的龙潭文创 |
4.4.1 前工业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 |
4.4.2 疫情下的龙潭村 |
4.5 龙潭模式的局限 |
4.5.1 龙潭村的发展问题 |
4.5.2 “龙潭模式”的传播与局限 |
4.6 小结-龙潭村建设过程中展现的总体艺术思想 |
第5章 乡村建设中总体艺术理论的运用策略 |
5.1 总体艺术理论在乡村建设三个阶段的运用策略 |
5.1.1 规划设计阶段 |
5.1.2 建设实施阶段 |
5.1.3 运营管理阶段 |
5.2 总体艺术理论在乡村建设中解决的问题 |
5.2.1 参与主体问题 |
5.2.2 保障机制问题 |
5.2.3 长效发展问题 |
5.3 小结-总体艺术理论在乡村建设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6.1 总体艺术理论在中国乡村建设的体现与运用总结 |
6.2 未来的展望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6.4 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9)西南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研究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农村社区 |
2.1.3 社区教育 |
2.1.4 农村社区教育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终身教育理论 |
2.2.2 全民教育理论 |
2.2.3 社区治理理论 |
2.3 西南地区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现实基础 |
2.3.1 乡村振兴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区经济发展 |
2.3.2 农村社区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时代诉求 |
2.3.3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对社区教育具有推动作用 |
第三章 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调查 |
3.1.1 访谈提纲设计 |
3.1.2 现状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
3.2 影响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的因素 |
3.2.1 经济因素 |
3.2.2 政治因素 |
3.2.3 文化因素 |
3.2.4 科技因素 |
第四章 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思想理念陈旧,与时代发展相脱节 |
4.1.1 农村社区居民人口素质普遍有待提高 |
4.1.2 农村社区思想观念落后 |
4.2 市场化程度低,供需错位矛盾突出 |
4.2.1 教育受众面窄,施教针对性弱 |
4.2.2 教育形式化与需求实质化相矛盾 |
4.3 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常态化运行保障机制 |
4.3.1 政府职能不清,农村社区自治能力退化 |
4.3.2 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过少 |
4.4 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落后,专业型人才缺失 |
4.4.1 教师权益保障缺位 |
4.4.2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
第五章 推进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策略 |
5.1 协同:保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时代背景相一致 |
5.1.1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终身教育背景相适应 |
5.1.2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协调 |
5.2 耦合: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内部优化整合 |
5.2.1 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耦合 |
5.2.2 农村社区教育质量与效益相结合 |
5.3 转型:加快农村社区教育全面改革的步伐 |
5.3.1 淡化行政色彩,增强农村社区自治能力 |
5.3.2 政策驱动与市场导向相联结,构建农村社区多元筹资体系 |
5.4 创新:推动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培养机制革新 |
5.4.1 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机制,对接产业结构 |
5.4.2 定准重点培养对象,制定配套的教师激励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贵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云南省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状况 |
二、国内关于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乡村教育的概念 |
二、均衡发展的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的阐述 |
一、均衡理论 |
二、教育公平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章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
一、X市基本概况 |
二、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
三、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判指标 |
四、X市Y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一些地方政府有不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的倾向 |
二、城乡差异化发展现状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执行困难 |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调整背景下寄宿学生问题矛盾突出 |
第三章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
一、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主体 |
二、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 |
三、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目标群体 |
第二节 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成因 |
一、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制约 |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三、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制约 |
四、相关政策制度缺陷的制约 |
五、主观人为因素的制约 |
第四章 国内其他地区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山东省 |
第二节 上海市 |
第五章 促进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一、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坚持灵活变通相统一 |
二、发挥政府主体的作用,注重政策宣传 |
第二节 建立健全X市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
一、实施县级义务教育管理制度 |
二、建立和完善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
三、建立和完善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督评估机制 |
第三节 提高X市教师队伍的水平 |
一、提高教师选拔标准 |
二、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一对一”帮扶 |
三、提供强大的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师的学历 |
四、提高特岗教师的社会地位 |
五、完善学校集资建设,实施“安居工程” |
第四节 增加教师收入,提升教师的招考力度 |
一、提高教师待遇 |
二、提升教师招考力度 |
第五节 建立农村教育教学自信 |
一、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
二、提高乡村教师地位 |
三、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
四、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面发展 |
五、建立乡村教育教学自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
六、通过教育提高乡村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和精神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乡村大教育看我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J]. 朱德全,王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策略探析——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J]. 魏煜铱. 职业教育研究, 2021(08)
- [3]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 刘引引. 西北大学, 2021
- [4]治理视域下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以乡村建设三杰为例[D]. 王翠.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张荣. 三峡大学, 2021
- [6]乡村教师职业尊严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邓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7]民国山西社会团体的乡村建设活动研究[D]. 郭婕. 山西大学, 2021
- [8]当代乡村建设中“总体艺术”理论的运用与思考 ——以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例[D]. 李星露.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9]西南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推进研究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D]. 金杜娟. 山西大学, 2021
- [10]云南省X市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吕荣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论文; 农村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文化山西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