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b下用Winsock控件编程实现两台PC之间的数据传送(论文文献综述)
王知豫[1](2014)在《基于无线网络的海洋波浪能监测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过度消耗,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和不断出现的雾霾现象迫使人们急切的寻找开发利用廉价、清洁无污染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地球的表面积51000万km2,海洋36110万km2,占地球表面积2/3以上,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接近7:3的比例。大海不仅为人类提供水源、航运和丰富的矿物资源,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其中海洋波浪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无污染、储存量丰富等显着优点和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远程监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结合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实时性、易维护性、数据自动采集处理以及人机交互方便等优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监测系统要依据监测现场的特殊性来开发符合实际现场环境状况的监测系统,尤其是那些现场环境复杂,无人值守的场合,需要远程监测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等。本文基于Windows7操作系统,在VB6.0(VisualBasic6.0)开发环境下,利用GPRS无线通信技术,开发一套海洋波浪能发电远程监测系统。(1)本系统是基于GPRS和CDMA网络的无线通讯远程数据传输平台,结合GPRS通讯方式的主要优点以及将CDMA通讯方式作为通信冗余,保证了通信的不间断和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可靠。(2)设计了系统的能量管理硬件集成方案和无线数据传输终端,开发了能量处理流程:发电机输出三相交流电经由整流和滤波处理,得到比较纯净的直流电,然后对锂电池进行充电之前通过充电控制器的处理,使得13.8V-60V范围内的直流电可对电池进行充电。锂电池提供的24V直流电可直接供直流负载浮标体使用,也可以经过逆变器转换成具有额定频率和幅值的交流电供电给交流负载使用。该系统采用的是GPRS-DTU无线传输设备通过485总线与智能直流电力仪表连接来实现现场发电装备的数据传输。(3)系统的数据传输基于Modbus总线协议的通信,对通讯规约和RTU传输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此协议使得无线终端和智能仪表之间完成通讯,并且顺利读取现场发电机输出的电流数据、电压数据和功率数据。(4)重点进行了系统监测中心软件的设计。包括:①基于VB开发环境的特点和优点,以及VB中提供的通讯控件Winsock来完成网络中两台及以上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②系统登陆界面的和监测主界面的设计,在主界面上包含本机IP地址和端口的设定和显示,历史数据曲线和实时数据曲线显示;③如何建立Access数据库,怎样在VB操作界面上添加ADO控件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采用Access数据库对采集的现场发电设备的数据信息进行存储。本文设计的基于GPRS无线网络的海洋波浪能监测系统完成了对现场海洋能发电机发出的电量主要参数(电压、电流、功率)的接收,并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将接收回来的数据传输到学校信息中心,测得海洋环境条件下发电机处于发电状态时的最佳工作曲线,然后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采集数据的分析,判断现场发电机的工作状态,并确定了当前需要投入的最佳负载。该系统的开发突破了距离上的限制,实现了对远程发电设备终端的信息的获取和操作,同时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点实时直观的了解现场发电装置的工作状态,而且该系统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等优点。在对从现场采集回来的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验证得出此系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何键[2](2014)在《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尾矿库作为矿山开发过程中的附属设施,受自然环境因素等影响,容易造成尾矿库坝边坡变形坍塌等事故。尾矿库边坡一旦出现不稳定状况,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带来隐患。因此,设计出一种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远程监测系统,对尾矿库边坡的稳定性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处理,将显得重要和有意义。本论文采用单片机作为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数据采集终端控制单元,利用GPRS无线传输网络作为监测数据信息的传播媒介,完成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监测信息的传送和控制命令的传达。监控中心采用VB作为上位机监控软件,接收监测数据,绘制实时曲线。并利用ActiveX技术调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整个监测系统完成了对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数据信息的监测和预测处理。本文设计的尾矿库边坡远程监测系统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在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远程监测系统中,引入BP神经网络预测判断边坡稳定性状况,对网络结构和参数结合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对输入的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验证表明BP神经网络在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方面预测的可行和准确。2.对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的监测参数采用AT89S52单片机数据采集终端控制系统进行采集和处理,对数据终端和数据无线传输模块的硬件电路进行详细分析和设计。3.在软件方面,完成了现场监测数据采集和发送的软件设计,设计了上位机与现场数据终端的通讯协议以及上位机接收采集数据的方法和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4.采用上位机监控软件VB调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对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监测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预测其稳定性状况,对调用的程序代码进行设计和编程。输入验证数据,验证上位机监控软件调用BP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预测分析的运行结果。本论文对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实现了监测和分析预测,能够采集尾矿库边坡稳定性影响参数,并且能够达到分析预测的目的,基本上满足本监测系统的预期设计目的。
孙晓洋[3](2013)在《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传输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用户对数据采集、数据共享的要求更加迫切,基于多测量仪、集合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设计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基于用户自身实际应用的特殊性,设计出既能采集数据又能实现数据共享功能的多测量仪系统平台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通过数据采集的方法,先让多个测量仪与计算机的通信接口连接,然后利用有关数据传输设备,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在计算机端界面实时显示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结果,再结合数据共享技术,就可以实现局域网内PC(Personal Computer)机之间的数据信息分析与共享,为用户收集和分析数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有效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因此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要设计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获取工业现场的数据信息。而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是数据的采集,它是对一个或多个信号获取对象信息的过程。数据共享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关数据信息,不受空间地理位置的约束,使用相应的传输设备将数据传送至请求端进行处理。比如,用户若需要查看局域网中某一台PC机上的数据,用户可以不必亲自到现场,而是通过共享平台,在本地的PC机上通过客户端界面查看相应的数据信息,从而方便地进行判断与决策。本文针对用户对数据采集与共享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论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意义做了分析,并对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进行了介绍;接着简要介绍了设计该系统平台所需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共享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对于本平台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两部分的系统结构、系统实现问题;然后,针对该平台对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具体的性能要求,在进行详细调查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并从Access和Excel两方面介绍了VB对于数据库的调用操作;在系统软件设计中,分别完成用户登录窗口、用户主界面的设计,并对有关程序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对平台的维护和评价问题做出了概述。本课题研究的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的规范和要求可对多种仪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与共享。通过实际应用的检测,系统各项性能指标都能够达到本设计的基本要求,能够满足用户对平台的要求。
于园园[4](2012)在《基于图像识别的煤仓煤位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生产企业一般都会根据煤矿规模的大小,在煤矿的井下和井上设计一定数量的煤仓,主要用于缓解煤炭输送压力、存储和中转原煤。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井上煤仓进行的,井上煤仓煤位监测是煤矿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煤仓煤位监测方法具有耗时耗力、机械化、无法实现全自动化管理的缺点。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案对井上煤仓煤位进行实时监控。但由于煤仓环境较差,并且往往受粉尘影响较严重,煤仓图片拍摄质量较差,因此图像需要经过预处理后才能够使用。图像预处理主要是去除或消弱煤位监测中对图像造成不利影响的背景和噪声,同时使图像中有价值的信息更加突出,从而有利于通过图像方式进行煤仓煤位的监测。本文的研究以S3C2440A为核心芯片的ARM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通过以ZC301为主芯片的摄像头采集煤仓煤位的相关图像经局域网传输到PC机上,经过图像预处理及利用自动阈值和区域生长算法进行相应图像处理,然后利用SIFT与K聚类结合的算法进行图像匹配,此处的匹配指的是获得的图像在PC机上经过相关处理后和PC机库中所存储的满仓图片进行匹配,如果达到一定的相似度后可判断为满仓,此时PC机弹出警告窗口并自动发送信号给ARM处理器进行语音报警,同时发送调仓信号给处理器要求换仓,系统最后经过实验调试,可以实时定时获取图像并且通过图像匹配算法实现了煤仓煤位的有效监测和控制。
曹睿君[5](2012)在《20MN内加载液压支架试验台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支架试验台是矿用液压支架在出厂前和维修后进行检验的重要设备,应用于液压支架新架型的研制、支架出厂前的检验和支架大修后的整架密封性能试验、加载强度等功能性试验。矿用液压支架的工作可靠性直接影响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影响着支架对顶板的支护性能和对顶板管理的质量,其性能好坏影响着液压支架的质量和煤矿生产的安全。所以,无论是对研制的新型液压支架,还是出厂前和维修后的液压支架都必须按照原煤炭工业部的MT312-2000标准对其密封性能、支护性能、强度要求、耐久性能进行测试。本文对20MN内加载液压支架试验台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四缸同步提升控制,提出了四缸同步提升模糊控制算法,开发了内加载液压支架试验台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利用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VB6.0,开发了上位机控制系统软件。监控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自动采集保存,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液压支架的检测效率,缩短了液压支架检测的试验周期。在后台Access数据的访问方面,系统采用ODBC数据库访问技术,增强了对数据信息的管理功能,使得实验数据能方便准确的存储查询和报表打印。在用户界面设计方面,本着功能齐全、操作简便、易于扩充、方便维护的原则,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本文的研究大大的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集成度,增强了液压支架检测系统的稳定性,简化了整套液压系统的结构,方便了操作人员对现场设备的监测。在充分保证系统采集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了系统的开发成本,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价值,为液压支架的检测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条件。
李霞[6](2011)在《基于WIFI网络通信远程控制上位机界面编程设计》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水厂承担着向千家万户供应用水的重大责任,而供水泵站是水厂供水输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的基本任务是满足用户对水量、水压的要求,因此水泵的正常工作与否关系重大。用计算机实现远程多路供水泵站检测与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在基于Wi-Fi无线网络的基础上,利用Winsock控件来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论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研究工作:1.首先介绍了上位机的、下位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原理。2.分析了目前常用的无线网络,重点介绍了Wi-Fi无线技术的特点、组建方法及在实际中的应用。3.通信过程要有正确的协议,在论文中用的是基于连接的TCP协议,可以保证数据的传输安全。同时还用到VB中的Winsock控件来实现服务端和客户端的通信。4.在VB平台上对程序进行了调试,实现了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通信,效果良好,并设计出简单的水泵起停控制界面,可以用于工厂的实际操作最后总结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并指出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左志宏[7](2009)在《电信运营商的集成化网管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采用分析研究、试验研究、评价研究等基本研究方法,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不同厂家设备的集成化管理;不同层次设备的集成化管理;一键连接功能的实现;私网管理地址设备的自动透明访问;通过Winsock控件实现设备的图形化管理;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设备的流量与通道利用率的监控。如何将不同厂家设备、不同层次设备的管理综合在一起,提供简单而快速的管理是本课题创新点之一。本课题另一个重要创新点是实现私网管理地址设备的地址透明访问,处于公网的网管软件要管理私网设备,就要通过网关设备的中转,进而连接到私网设备。在网管终端成功与网关设备建立连接后,要从网关设备发起到接入交换机的第二次连接,第二次连接建立成功之后,通过网关设备的中转,网管终端与接入交换机就可以间接的实现通信。在网管软件的使用者看来,网关设备是通明的,网管终端与接入交换机是直接连接的。本课题的实施后,开发《铁通邢台分公司集成化网管系统v1.0》一套,以实现对铁通邢台分公司管内所有设备的管理。该软件投入运行后,可简单快捷的管理铁通邢台分公司的互联网设备,有效降低处理故障时间,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宽带用户市场占有率。
裴欢欢[8](2009)在《基于ADS的长大隧道监控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隧道监控系统是保证隧道内车辆运营安全和提高其运营效率的关键。高效可靠的隧道监控系统能够使隧道中各种机电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也使运营条件恶劣的隧道内的服务水平与整个高速公路的其它路段相适应。本文以某5.6千米特长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的改造设计为背景,深入分析了原隧道监控系统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原监控系统主要由隧道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交通诱导、照明控制、通风控制和消防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紧急电话及广播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等四个不同的系统构成。在对原监控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自律分散系统(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ADS)引入隧道监控系统中,建立了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隧道监控系统网络模型及通信模型,根据此模型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在隧道内建立千兆环形光纤以太网,并按照地域将隧道监控系统划分为十七个区域监控子系统(包括监控中心)。隧道内十六个区域监控子系统分别配置区域控制器(PLC)、视频服务器、音频服务器、串口服务及以太网交换机,实现了系统功能的多网合一。本文重点设计了隧道自律分散控制系统,该系统的下位机采用横河电机FA-M3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实现通风控制、照明控制、交通诱导及消防安全控制。通信模块采用支持自律分散协议的横河电机F3NX01-0N模块。隧道自律分散控制系统上位机采用iFIX 4.0组态软件进行监控界面设计。iFIX 4.0通过DDE驱动与VB程序建立连接,并通过VB程序实现与下位机的通讯。本文对该方案的实施作了大量的试验工作,充分证明了该方案是正确可行的。该方案也为隧道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控制思维和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钟凌燕[9](2009)在《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对污染水排放标准的制定越来越严格,因此对电镀、造纸以及化工生产等重点污水排放单位的污水排放需要有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以往大多是依靠环保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企业的污水排放是否达标,这种方式有很大程度的人为因素,不仅影响监管的效果,而且效率低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题以“863”计划专题项目“数字物位传感器及数字系统装备”为研究基础,隶属博士课题“点矩阵数字检测理论与板式数字流量计的研究”,主要针对污水计量监测领域流量计费系统缺乏的问题,研究开发了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在分析远程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考虑实际中测站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基础上,以解决污水流量远程计量监测为目的,提出无线射频通信技术与Winsock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并研究实现了远程在线污水流量计费的解决方案。在理论研究和大量程序调试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基于双通信方式的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系统软件以Visual Basic6.0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编程软件为系统平台,运行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环境,充分利用了面向对象、多任务、多线程的软件设计方法。整套系统监测管理软件采用Windows风格的左侧菜单栏,它提供了方便的快捷键列表以及信息面板。实行多界面管理模式,力求简洁美观,其中包括了根据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计费标准计算》来设计的污水流量计费界面。在“系统登录”界面,建立对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管理和访问,以此设置多用户密码管理系统,使管理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安全、友好。根据系统的总体要求,文中给出了根据预测性报警监控原则、多线程原则、时分多路复用原则等所展开的线程。系统由于利用了无线射频传输技术来实现数据的传输,有效解决了偏远和荒野地区的数据传送问题;同时还采用Winsock网络通信技术将流量数据通过Internet网络传输,实现了区域与区域间的网络化管理。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处理的实时性,系统采用双缓冲区设计,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同步实时传输。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不仅工作稳定还能降低安装费用,并及时掌握现场仪表工作状态,预测报警,提高了系统性价比。系统的应用将大大促进城市规划和污染治理等工作的现代化,加速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综合信息化进程。
郑龙[10](2009)在《基于网络的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纵观国内数控机床的使用情况,相当一部分数控机床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效率还没有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早期数控设备都不具有网络功能,使身处异地的零件程序设计工程师、设备维护专家不能及时掌握数控机床的加工、使用信息。因此,设计一套远程控制系统使数控机床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是提高数控机床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工作获得国家“863”计划课题“大型复杂型面回转体的高速车铣技术”项目支撑,目标是研究与设计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本文以高速切削工程技术中心的XS6380立式数控铣床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机床自带的RS-232C串行接口作为通讯口,以VB6.0作为开发工具,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在服务器微机与NUM 1020数控铣床的通讯方面做了以下研究:通过数控机床上配有的RS-232C串行接口作为通信的突破口,深入研究RS-232C的引脚定义、数控系统的结构、CNC与PC机之间的接线方式、数控程序的格式、通讯参数的设定、通信方式、流传输协议设定,实现数控机床与本地服务机的通讯。(2)在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实现本地服务器微机与远程主控室微机的通信方面做了以下研究:①进行网络拓扑、连接方式、通讯协议的选择,将由远程CAD/CAM软件直接生成的数控程序、控制参数等传输到服务器上,并且在服务器端无人职守的情况下,自动从服务器微机将数控加工程序以文本文件的形式传输到数控加工机床上的存储器内,实现数控程序、控制参数、控制命令等的网络传输;②将采集到的数控系统的状态信息实时显示在客户端。(3)采用基于可视化界面的VB6.0作为开发平台,进行用户界面设计、串口通信设计和网络通信设计,开发了数控系统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软件。
二、Vb下用Winsock控件编程实现两台PC之间的数据传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b下用Winsock控件编程实现两台PC之间的数据传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线网络的海洋波浪能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远程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总体架构 |
2.3.1 无线通信网络 |
2.3.2 无线远程监测中心 |
2.3.3 发电装置监测终端 |
第三章 硬件系统的集成与设计 |
3.1 能量管理系统结构 |
3.1.1 电能整流滤波方案设计 |
3.1.2 电能的逆变策略与实现 |
3.1.3 负载供电方式设计 |
3.2 无线远程监测系统分析设计 |
3.2.1 发电装置参数测量 |
3.2.2 数据传输终端设计 |
3.2.3 监测终端嵌入式软件设计 |
第四章 上位机监测中心软件设计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2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
4.2.1 Winsock 控件编程 |
4.2.2 基于 UPD 协议的软件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Access 数据库的建立 |
4.3.2 Access 数据库访问方法 |
4.4 人机界面设计 |
4.4.1 登陆界面设计 |
4.4.2 主界面设计 |
4.4.3 数据的表格处理 |
4.4.4 实时数据处理方法 |
4.4.5 历史数据处理分析 |
第五章 系统的实施应用与访问 |
5.1 系统现场实施应用 |
5.1.1 硬件集成系统的实施 |
5.1.2 人机交互界面功能实现 |
5.2 系统访问方法 |
5.2.1 本地校内访问方法 |
5.2.2 远程校外访问方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
(2)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远程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数据监测采集终端设计 |
2.1.1 尾矿库边坡监测指标 |
2.1.2 数据采集 |
2.1.3 数据传送 |
2.2 数据无线传输网络 |
2.2.1 GPRS 无线网络 |
2.2.2 GPRS 网络数据传输 |
2.3 远程数据监控上位机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尾矿库边坡远程监测系统BP 神经网络预测和仿真 |
3.1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尾矿库边坡稳定性预测 |
3.1.1 尾矿库边坡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分析和建立 |
3.1.2 尾矿库边坡BP 神经网络预测参数设置和训练 |
3.2 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BP 神经网络预测MATLAB 仿真 |
3.2.1 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BP 神经网络预测仿真过程 |
3.2.2 仿真结果分析与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远程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4.1 数据监测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
4.1.1 数据终端MCU |
4.1.2 数据终端MCU 外围电路设计 |
4.1.3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4.1.4 采集信号A/D 转换 |
4.2 GPRS 无线传输模块硬件设计 |
4.2.1 SIM900 模块概述 |
4.2.2 SIM900 外围电路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数据监测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5.1.1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5.1.2 SIM900 无线传输模块数据发送软件设计 |
5.2 通讯协议设计 |
5.3 上位机数据接收 |
5.4 上位机监测及分析预测 |
5.4.1 上位机监控界面 |
5.4.2 VB 调用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预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介绍 |
1.3.1 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 |
1.3.2 平台设备基本要求和功能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数据采集与数据共享简介 |
2.1 数据采集 |
2.1.1 数据采集目的 |
2.1.2 数据采集原理 |
2.2 数据共享 |
第3章 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整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平台数据采集系统结构设计 |
3.2.1 采集系统的功能及其需求分析 |
3.2.2 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 |
3.2.3 数据处理单元 |
3.2.4 监控计算机的功能 |
3.2.5 VB 程序实现对测量仪的串行通讯控制 |
3.3 平台数据共享结构设计 |
3.3.1 数据共享系统结构 |
3.3.2 Winsock 控件的使用 |
3.3.3 TCP 协议通信思路 |
3.3.4 客户端界面 |
第4章 平台数据库设计 |
4.1 Access 2000简介 |
4.2 Access 数据库开发 |
4.2.1 数据库设计的任务 |
4.2.2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
4.2.3 数据库设计技巧 |
4.3 VB调用 Access |
4.3.1 使用数据库对象的方法 |
4.3.2 使用ADODB控件的方法 |
4.4 VB调用Excel |
4.4.1 Excel理论结构 |
4.4.2 调用Excel常用命令 |
4.4.3 VB调用Excel注意事项 |
4.4.4 系统可调用的Excel模板 |
4.5 平台数据库实现 |
第5章 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界面设计 |
5.1 VB简介 |
5.2 用户登录窗口 |
5.2.1 登陆界面编码设计 |
5.2.2 添加新用户界面编码设计 |
5.2.3 密码修改界面编码设计 |
5.3 用户主界面 |
5.3.1 主界面功能划分 |
5.3.2 主界面功能描述 |
5.3.3 软件分层模块结构 |
5.4 系统平台维护和评价 |
5.4.1 系统平台功能维护 |
5.4.2 安全性维护 |
5.4.3 系统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设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图像识别的煤仓煤位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模式识别的原理概述 |
1.4 本文任务和目标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概述 |
2.2 各部分选型介绍 |
2.2.1 处理器的选用 |
2.2.2 视频采集模块的选用 |
2.2.3 网络模块的选用 |
2.2.4 操作系统的选用 |
2.3 本章小结 |
3 图像采集与分析 |
3.1 图像采集软件设计方案 |
3.1.1 引导加载程序 |
3.1.2 嵌入式 Linux |
3.1.3 文件系统 |
3.1.4 嵌入式应用程序 |
3.2 USB 摄像头驱动开发 |
3.2.1 USB 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
3.2.2 USB 摄像头的选择 |
3.2.3 USB 摄像头驱动的移植 |
3.3 V4L 的图像采集编程 |
3.4 Linux2.6.18 下 CS8900a 网卡驱动移植 |
3.5 上位机采集与处理界面 |
3.6 图像获取原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图像处理 |
4.1 图像预处理 |
4.1.1 均值滤波 |
4.1.2 中值滤波 |
4.1.3 形态学滤波 |
4.2 图像的分割方法 |
4.2.1 阈值分割 |
4.2.2 区域生长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图像匹配算法 |
5.1 图像匹配的发展与现状 |
5.2 主要匹配算法的分类 |
5.3 SIFT 匹配算法 |
5.3.1 SIFT 算法的主要特点 |
5.3.2 SIFT 算法实现 |
5.4 K-means 聚类算法 |
5.5 图像匹配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20MN内加载液压支架试验台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 液压支架及试验台的概述 |
1.2.1 液压支架简介 |
1.2.2 液压支架试验台简介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液压支架试验台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试验台机构及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2.1.1 试验台性能参数 |
2.1.2 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
2.1.3 液压支架试验标准 |
2.2 控制系统原理及组成 |
2.2.1 液压控制系统原理及组成 |
2.2.2 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及组成 |
2.3 试验台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
2.3.1 下位机PLC的选型 |
2.3.2 压力传感器选型 |
2.3.3 拉线位移传感器 |
2.3.4 HMI HITECH PWS6700型人机界面 |
2.4 液压支架试验台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2.4.1 系统软件设计思路 |
2.4.2 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压支架试验台控制系统的功能及实现 |
3.1 四缸同步提升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
3.1.1 四缸同步提升算法的研究 |
3.1.2 模糊控制算法实现 |
3.2 内加载液压支架性能测试 |
3.3 插拔销控制子系统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台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
4.1 系统开发软件简介 |
4.2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4.2.1 系统用户管理界面设计 |
4.2.2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4.2.3 试验数据查询统计打印报表 |
4.3 人机交互触摸屏功能设计 |
4.3.1 HITECH ADP6.0人机交互软件介绍 |
4.3.2 人机交互触摸屏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通讯及数据库设计 |
5.1 通讯程序设计与实现 |
5.1.2 以太网结点数据收发过程 |
5.1.3 Winsock控件下的以太网通讯 |
5.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5.2.1 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
5.2.2 使用ADO访问设计系统数据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WIFI网络通信远程控制上位机界面编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原理 |
2.1 上位机与下位机的工作原理 |
2.2 通信网络 |
2.2.1 无线局域网 |
2.2.2 Wi-Fi无线网络 |
2.2.3 TCP/IP协议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通信系统 |
3.1 WinSock技术原理 |
3.1.1 Winsock与应用程序的关系 |
3.1.2 套接字 |
3.1.3 通信端口 |
3.2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
3.2.1 编程语言 |
3.2.2 流式套接字编程 |
3.2.3 计算机之间的迎接 |
3.2.4 接受多个连接请求 |
3.2.5 阻塞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上位机编程界面 |
4.1 编程界面的实现 |
4.2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信运营商的集成化网管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网络管理软件发展概况 |
1.2.1 国内主要设备厂商网管软件发展概况 |
1.2.2 国外主要设备厂商网管软件发展概况 |
1.2.3 第三方软件提供商网管软件发展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铁通邢台分公司对网管软件主要需求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2.1 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 |
2.2 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 |
2.3 社会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 |
3.1 概要设计的必要性 |
3.2 概要设计的方法 |
3.3 系统设计目标 |
3.4 系统功能模块 |
3.5 网管系统的界面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问题的研究及系统的实现 |
4.1 开发软件简介 |
4.2 设备管理的集成化 |
4.2.1 TCP/IP 网络概述 |
4.2.2 设备集成化管理的研究 |
4.2.3 集成化拓扑结构的实现 |
4.2.4 管理菜单项的实现 |
4.3 一键连接的研究及实现 |
4.4 私网管理地址设备的透明访问 |
4.5 图形化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
4.5.1 图形化管理研究 |
4.5.2 核心层及汇聚层设备的图形化管理 |
4.5.3 二层交换设备的图形化管理 |
4.5.4 DSLAM 设备的图形化管理 |
4.6 设备监控及声光告警的实现 |
4.7 设备常用信息的采集 |
4.7.1 流量信息采集 |
4.7.2 设备统计功能 |
4.7.3 采集信息的保存 |
4.8 构建一个简单快捷的集成化网管系统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试验方案 |
5.1 试验环境的搭建 |
5.2 系统调试流程 |
5.3 系统试验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ADS的长大隧道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隧道监控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1 长大隧道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
1.1.2 长大隧道监控系统分析 |
1.1.3 长大隧道监控系统的功能 |
1.1.4 长大隧道监控系统现状 |
1.1.5 现有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 |
1.2 自律分散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1 课题的背景 |
1.3.2 课题的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隧道自律分散监控系统方案 |
2.1 自律分散系统理论 |
2.1.1 自律分散系统简介 |
2.1.2 自律分散系统体系结构 |
2.1.3 自律分散系统通信协议 |
2.1.4 ADP 协议的实现 |
2.1.5 自律分散系统技术 |
2.2 基于ADS 隧道监控系统可行性分析 |
2.2.1 网络平台 |
2.2.2 通信协议 |
2.2.3 基于ADS 隧道监控系统优点 |
2.3 隧道监控系统网络体系解决方案 |
2.3.1 隧道自律分散控制系统模型 |
2.3.2 监控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
2.4 隧道监控系统通信解决方案 |
2.4.1 视频、音频数据传输 |
2.4.2 自律分散控制系统通信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监控系统设计 |
3.1 隧道监控系统网络平台设计 |
3.2 区域监控子系统设计 |
3.2.1 区域控制器 |
3.2.2 视频监控设计 |
3.2.3 紧急电话及广播设计 |
3.2.4 可变情报板设计 |
3.3 监控中心设计 |
3.3.1 监控中心组成 |
3.3.2 计算机系统配置 |
3.3.3 iFIX 操作员站 |
3.4 火灾报警设计 |
3.4.1 基本功能 |
3.4.2 特点 |
3.4.3 光纤测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自律分散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 |
4.1 功能设计 |
4.1.1 交通诱导 |
4.1.2 通风控制 |
4.1.3 照明控制 |
4.1.4 消防控制 |
4.2 自律分散控制系统下位机硬件设计 |
4.2.1 概述 |
4.2.2 PLC 硬件结构设计 |
4.2.3 外围采集设备 |
4.2.4 硬件抗干扰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隧道自律分散控制系统通信 |
5.1 基本设置 |
5.1.1 IP 地址设定 |
5.1.2 组播组号设定 |
5.1.3 TCD 设定 |
5.1.4 节点工作模式设置 |
5.1.5 通信句柄 |
5.2 通信方式 |
5.2.1 NeXUS 协议 |
5.2.2 输入/输出中转及缓冲区 |
5.2.3 消息句柄号与通道号的对应关系 |
5.2.4 发送信息 |
5.2.5 接收信息 |
5.2.6 生存信号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隧道自律分散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6.1 组态软件IFIX |
6.1.1 iFIX 软件概述 |
6.1.2 iFIX 软件的功能 |
6.1.3 iFIX 的DDE 驱动 |
6.1.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6.2 VB 程序 |
6.2.1 Winsock 控件 |
6.2.2 与区域控制器通信 |
6.2.3 VB 的DDE 链接属性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发表论文 |
(9)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研究背景 |
1.2 远程在线数据监测管理系统的发展及其相关技术 |
1.2.1 远程在线数据监测管理系统的发展 |
1.2.2 网络通信技术现状 |
1.3 课题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1 课题主要内容 |
1.3.2 课题主要意义 |
第二章 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2 系统数据采集终端设备 |
2.2.1 数据采集流量计 |
2.2.2 数据通信方式 |
2.2.3 数据采集终端实验模型 |
2.3 系统监控中心数据管理软件设计 |
2.3.1 数据管理软件开发环境 |
2.3.2 数据管理软件系统组成 |
2.3.3 数据管理软件预设功能 |
2.3.4 数据管理软件主程序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数据通信设计 |
3.1 系统通信方式的总体设计 |
3.2 数据通信协议 |
3.2.1 数据通信协议简介 |
3.2.2 本系统中的通信协议制定 |
3.2.3 数据校验算法 |
3.3 串口数据通信 |
3.3.1 多址访问算法 |
3.3.2 通信工作流程 |
3.3.3 MSComm 控件 |
3.3.4 串口通信的实现 |
3.4 网络数据通信 |
3.4.1 Winsock 控件 |
3.4.2 网络通信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数据处理设计 |
4.1 数据库技术 |
4.1.1 数据库基础 |
4.1.2 设计关系数据库的步骤 |
4.2 系统数据存储与管理 |
4.2.1 数据库设计 |
4.2.2 数据库的创建 |
4.2.3 数据库备份和还原 |
4.2.4 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
4.3 数据分析处理功能 |
4.3.1 数据智能处理与显示 |
4.3.2 预测性报警算法 |
4.3.3 数据的双缓冲算法 |
4.3.4 污水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监测管理系统实验与调试 |
5.1 系统的人机界面调试实验 |
5.1.1 系统主界面 |
5.1.2 多测点多参数监控界面 |
5.1.3 污水流量计费界面 |
5.2 系统的污水流量在线监测调试实验 |
5.2.1 实验的设计方案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现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WINSOCK 网络通信部分源程序 |
附录2 系统多测点多参数监控界面 |
附录3 板式数字流量计实验数据 |
附录4 监控中心数据库流量数据 |
附录5 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网络分布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10)基于网络的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远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 |
2.1 远程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型 |
2.1.1 远程监控终端系统 |
2.1.2 远距离数据传输系统 |
2.1.3 现场设备监测与控制系统 |
2.2 远程控制原理 |
2.3 远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
2.3.1 保持型的远程监控方式 |
2.3.2 完成型的远程监控方式 |
2.3.3 完全型的远程监控方式 |
2.3.4 人机交互远程监控方式 |
2.4 影响远程控制正常运行的一些因素分析 |
2.4.1 时间因素分析 |
2.4.2 可靠性因素的分析 |
2.4.3 稳定性因素 |
2.5 远程控制系统的现场设备接入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远程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PC 与CNC 之间的通讯 |
3.1.1 串行通信技术的研究 |
3.1.2 RS-232 串行接口 |
3.1.3 PC 与NUM 数控系统的串口通信 |
3.2 客户机PC 与服务器PC 之间的通讯 |
3.2.1 OSI 参考模型 |
3.2.2 TCP/IP 体系结构 |
3.2.3 TCP/IP 体系的几个重要协议 |
3.2.4 Internet 的基本工作原理 |
3.2.5 Internet 地址 |
3.2.6 Internet 的接入方式 |
3.2.7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的设置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远程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开发基础理论的介绍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
4.1.3 Visual Basic 6.0 简介 |
4.1.4 远程控制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 |
4.2 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
4.2.1 PC1 与NC 之间的数据传输的程序设计 |
4.2.2 主控室(PC2)与PC1 之间的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2.3 PC1 与NC、PC2 与PC1 两部分程序的集成建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程通讯实验 |
5.1 软硬件平台搭建 |
5.1.1 硬件平台的搭建 |
5.1.2 软件平台的搭建 |
5.2 数控加工程序的远程通讯实施 |
5.2.1 传动箱体结构 |
5.2.2 传动箱体G 代码程序编制 |
5.2.3 本软件调试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的改进方案 |
6.1 客户端刀路轨迹三维显示模块的设计 |
6.1.1 OpenGL 技术 |
6.1.2 基于OpenGL 的动画技术 |
6.1.3 用OpenGL 技术实现机床加工时刀路轨迹显示 |
6.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Vb下用Winsock控件编程实现两台PC之间的数据传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线网络的海洋波浪能监测系统设计[D]. 王知豫.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2]尾矿库边坡稳定状况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何键. 江西理工大学, 2014(07)
- [3]多测量仪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 孙晓洋. 吉林大学, 2013(09)
- [4]基于图像识别的煤仓煤位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于园园.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5]20MN内加载液压支架试验台控制技术研究[D]. 曹睿君.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6]基于WIFI网络通信远程控制上位机界面编程设计[D]. 李霞. 内蒙古大学, 2011(10)
- [7]电信运营商的集成化网管软件设计与实现[D]. 左志宏. 河北科技大学, 2009(S2)
- [8]基于ADS的长大隧道监控系统[D]. 裴欢欢.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 [9]明渠污水流量计量数据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D]. 钟凌燕.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 [10]基于网络的数控机床在线加工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D]. 郑龙. 沈阳理工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