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并村改革 减轻农民负担(论文文献综述)
陶鹏杰[1](2020)在《瑞安市行政村撤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陶山镇沙洲村为例》文中认为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基础差、发展弱,村资源分布和利用不平衡,制约了农村发展壮大,制约了产业布局和资源要素有效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更无从谈起乡村振兴。因此,创新乡村治理,实施行政村撤并,实现人力、资本、资源等要素集聚,促进人口、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度,才是破解农村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才是农村社会转型的的关键之举,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探索。2010年以来,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绍兴、温州、宁波衢州等地市(县、区)已完成了行政村撤并。从各地的实践来看,通过村规模调整可以较好地释放农村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且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2018年,浙江省各地市(县、区)再次启动新一轮行政村撤并工作,其中,台州市共减少行政村1576个,整合新建1018个,同步新建社区46个,行政村撤并率达33.9%,金华市减少1600多个行政村,行政村撤并率达35.9%。在大力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时,如何使撤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属性的改变、村规模大小的调整,而是让新村如何有效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合理有效的路径,才让行政村规模调整更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沙洲村为研究对象,从我国行政村撤并的发展脉络,阐释开展行政村撤并的必要性。在通过个体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全程参与该村行政村撤并,分析行政村撤并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其他地方行政村撤并的成功经验以及沙洲村作为温州市行政村撤并成功试点经验,试图以整体性理论视角提出成功推进行政村撤并的意见建议。
宁容容[2](2020)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文中指出湖南省C县W村在2015年进行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现已完成,改革后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给W村党组织建设带来一些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对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为研究重点,在基层党建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乡镇区划调整后W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面临的困难,如党员规模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老龄化严重;村干部工作任务急剧增加,贫困村现状无改变;村虽合并村党组织却没有形成核心凝聚力;村“空心”程度增大,村党组织政治宣传成效不彰以及村两委配合默契不足,工作效率不高等困难。分析得出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党组织保障不足、运行艰难,家族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村党组织的决策,外出务工党员流动频繁、村党组织工作难度加大以及村两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等。进而提出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W村级党组织建设应当优化队伍结构、吸引青年党员的加入,合理安排支出、强化基层基础运行保障,正确引导家族宗族势力、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进行切实有效的政治宣传和明确村两委分工、构建和谐两委关系等解决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经验,以期为村级党组织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
陈科锦[3](2020)在《区域社会转型中的生计与地域等级认同 ——以浙江旧盐区海星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变迁,人文社会科学对国民生计问题展开了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民俗学提出了尊重民众主体性地位、强调民众身体经验的“劳作模式”理念,表达了民俗学对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民众日常生活实践和情感认同的关怀。浙江省慈溪市曾有“南农北盐”的产业分布格局,塑造了呈阶梯状的“上一塘,贵一塘”的地域等级认同。直到21世纪之后,慈溪北部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冲击了传统的地域等级秩序,孕育出新型地域等级观念。本文以“劳作模式”理念为切入视角,以田野作业为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选取曾为盐区的海星村作为田野研究的个案,以当地人生计方式的转变为叙述线索,展现了他们自废盐改农和工业化、城镇化以来的劳作模式与日常生活,进而探讨区域社会内部地域等级认同的变迁。论文由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方法,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以“劳作模式”理念作为田野调查和文本写作的基本视角。第一章把海星村放在区域地理与历史长时段的演变中进行介绍,并解释了区域内部传统地域等级认同形成的原因。第二章叙述了海星村村民在晒盐时期的劳作模式和生活状况,刻画了地域等级秩序和地域等级认同在海星人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表现。第三章探讨了上世纪80年代废盐改农、21世纪初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对海星人生计方式产生的影响,呈现了海星人选择各类生计以及劳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传达了他们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与评价。第四章介绍了近20年来海星村的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所发生的显着变化。第五章论述了几经剧烈变迁的海星村如何通过能人治村、文化实践来塑造村落共同体认同,并从局内人视角分析了新型地域等级认同的建构过程。结语部分结合“劳作模式”理念对个案进行了总结性分析,阐述了生计与地域等级认同的关联,并从历史语境、社会结构两个层面对“劳作模式”理念的视域进行了扩展,反思了研究者角色在田野调查中的作用,从访谈对象构成、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宋军烨[4](2020)在《中心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文中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人口规模小的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有限,工作运转,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都出现严重困难。本文根据河北省农村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快中心村建设,扩大村级规模。
陶仁波[5](2020)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行政村合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多数农村经济薄弱,由于气候、自然条件、耕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相对滞后,造成了行政村数量多,但是规模小的格局。浙江省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各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发展模式也由农业为主导向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导转变,许多行政村进行了整村拆迁改造,由村民变为了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员数量,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子政务的引入大大提升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半径,原有多而散的行政村格局,不利于生产要素、非生产要素的整合,制约了经济发展。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行政村合并为例,着眼于行政村合并前的信息收集,行政村合并过程中的措施手段,行政村合并后的成效以及预期收益,并村工作特色经验做法,针对行政村合并后出现的新问题所采取的解决对策等具体操作流程和操作方式进行探究,旨在探索并村最优解法,为政府决策和其他还没有开展行政村合并的地区,提供借鉴与参考。文章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目的、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第二章介绍行政村合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路北街道以及下辖行政村的现状和调整原则,第四章路北街道在行政村调整过程中采取的措施,第五章重点分析行政村调整面临的问题,第六章总结行政村调整取得的成效以及预期收益,第七章行政村合并特色经验做法,第八章合并后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邓大才[6](2019)在《均衡行政与自治:农村基本建制单位选择逻辑》文中指出农村基层治理单元的设置是一个大问题,既要考虑村民自治,又要考虑行政效率,而且还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均衡。基层治理单元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行政与自治的均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基层治理单元会逐渐扩大,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具体的设置方面却需要考虑行政与自治的均衡:如果经济发达,可以通过行政自治取代社会自治;如果经济欠发达,行政单元与自治单元可以分设;如果自治传统相当浓厚,可以保留自治单元;如果行政单元与自治单元重合,两者可以合并设置,但是两者的功能不能互相取代。
应建均[7](2018)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文中认为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20世纪50年代以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织,是乡村微观经济组织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然而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推行与深化,以及乡村治理体制的变化与更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个几乎纯粹概念意义上的存在,没有一部法律对其内涵、范围等作出权威的规定和解释,法律制度建构十分粗糙。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悄然改变,政策法律背景也在深刻发展。一方面,国家政策、文件连续聚焦并不断部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与立法完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了进入《民法总则》的机会,被确立了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因此,系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制度及其如何实现,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六个部分。第一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启示。当前,人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实性存在极大困惑。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统计层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及其运行情况总体稳定,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在理论判断层面,学者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实属性普遍持悲观的态度,或者认为已被取消,或者认为不复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性概念,必须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史的纵向角度去理解其核心要义,评定其事实属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起源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组织形式的差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个主要阶段。其中,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结构形塑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格局。第二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辨析。当前,法律界以及地方立法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卷轶浩繁,林林总总。归纳而言,比较有影响的定义范式主要有“广义——狭义”、类型化和特征描述三种。综合比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优劣,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种属序列,“农村”、“功能特殊性”以及“社区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必备“种差”。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在乡镇人民政府管辖的区域,以村民小组、行政村、乡(镇)等社区为单位建立,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和服务集体成员的经济组织,同时承担一定的集体公共社会功能。第三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及其证成。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存在重大理论分歧。实践中,全国规范性文件缺位,各地规定相互矛盾,存在立法困惑和制度缺陷。因此,在民法典编纂前、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以及《民法总则》通过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并不是一项高度的立法共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具有必要性,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争取平等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实现物权主体统一于民事主体的需要,是因应国家政策,平衡改革探索和于法有据关系的需要,是推进中国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具有可行性,从政策引领、实践探索、历史渊源和时代契机等方面,都是可行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基本选项是特别法人。第四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作为特别法人,它的特别性是其得以独立于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能够独立建构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进行自我肯定的最简单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反映在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管理的财产性质的特别性、承担的职能的特别性、设立的特别性、终止的特别性和成员的加入和退出的特别性五个方面。同时,从特别法人内部的视角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还存在与其他三种特别法人类型(机关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的内在特别性,需要体系上的补充。第五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组织形式。依据民法的主体规则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予以明确,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改革的核心问题。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以及名为“XX(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并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选择的组织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选择应当贯彻组织形态法定缓和论,最具法律意义的因素是设立目的和意欲从事的活动类型。在恪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私法性、独立性、社区性的基础上,且有合适的方式予以公示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可采取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包括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及公司、企业形态。第六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股权设置与管理、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以及经营管理机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实现机制完善中的五个重大争议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级组织的形成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宜一般性地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组集体经济组织。三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应当根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的不同归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形,具体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应当采“生活保障+户籍”的双重标准:第一层次,以是否依赖农村集体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界分“全民”与“集体”,解决特定自然人“是否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的问题;第二层次,以户籍界分“集体”与“集体”,解决特定自然人“属于哪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成员股的种类、集体股的设置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民主讨论决定,并以贯彻动态管理模式为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应当坚持“一人一票”为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经营管理机制可采自营或他营模式,他营模式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作为一种利益分配机制而存在的法人实体。
母楠[8](2017)在《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乡镇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关系着基层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随着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撤并乡村是中央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湖南省隆回县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隆回县实际,制定《隆回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隆回县开展撤乡并村工作。通过撤乡并村工作的实施,隆回县乡村建制规模得到了有效扩张,缓解了基层财政负担,进一步加强了中心村镇建设,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调查了解,湖南省隆回县近两年开展的撤乡并村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由于忽略了乡镇撤并前后运行的相关事项的实际运作方式,没有进一步跟进导致许多问题产生。由于后续审批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导致行政主体资格不明确,开展撤乡并村工作时对机构配置考虑不周全造成群众办事出行不便利,资产债务核算交接程序不到位给集体资产和债务的处置上带来挑战,基层队伍建设的准入教育机制不完善从而村干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历史隔阂、宗派势力的影响导致村民情感融合和换届选举上难以掌控。实际上,撤乡并村应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笔者针对撤乡并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加快设立街道办事处的进程,进一步明确行政主体资格;配置相关服务机构,切实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稳步处理资产债务,健全村级财务制度;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完善村干部培训机制;积极推动村内融合,协调换届选举工作。
王可园[9](2016)在《从生存政治到权利政治: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研究 ——以1949-2014年间的浙北优新村为个案》文中提出有关建国以来农民政治行为的研究重点分为两大阶段,一是考察改革开放前国家权力建构乡村过程中,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社会的应对方式。二是考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的维权抗争行动,这方面的研究早期主要考察引发农民维权抗争的原因,近来则转向重点分析农民维权行动的事件和过程。这种研究的优点是可以对每个时段农民政治行为做出比较清析的分析,缺点则是忽略了不同时段农民政治行为逻辑的转变。用“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择浙北嘉善县一个村庄——优新村作为田野调查点,结合历史档案、官方文件和相关报刊资料等,分析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间,宏观的政治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微观领域农民不同的政治行为,并将个案村庄农民的政治行为融汇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当中,探讨其政治社会效应。作为长线段的历时性分析,本文没有对每一时段农民的细小行为进行具体分析,而是重点考察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对农民政治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民政治行为在政治社会领域的反馈性结果,如带来的公共政策变迁等。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每一个时段内农民政治行为的宏观环境发生了何种变化;二是宏观领域的变化促成了怎样的农民政治行为;三是农民政治行为又如何引致新的宏观领域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行为逻辑正在从“为生存而行动”向“为权利而行动”转变,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并指出这种转变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历史上,优新村农民的行为主要受到生存压力的支配。频繁的自然灾害、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和混乱的政治时局,都使得优新村农民不得不为生存而费尽心思。建国之后,随着共产革命的胜利和政权的新建,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在农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第一次实现了贫苦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初步缓解了农民的生存压力。但党与农民之间短暂的蜜月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农业集体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像全国其它很多地方农民一样,优新村农民也面临饥饿甚至死亡的威胁。面对日渐沉重的生存压力,优新村农民选择了现在人们熟知的“反行为”或“弱者的武器”作为应对。农民对集体化的抵制性行为所带来的制度变迁虽在五十年代即已出现,但至六十年代初基本陨落,整个毛泽东时代农村政策都未再发生新的重大变迁。真正的转变自改革开放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包产到户获得重生,农民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获得了王地,农民与国家进入了第二次“蜜月”时期。人民公社固有的弊端导致公社的组织权威不可避免地衰落,促使它们最终解体。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和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恢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农民的生存境遇逐渐改善。但是,公社体制的解体,政治权力向上收缩,在向社会释放空间的同时,也使原本由公社负责的村庄公共事务陷入困境。虽然优新村的干部在分田到户之后仍关心村庄事务,但集体经济的窘迫却令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民不得不开始自主管理的实践,他们集资、筹劳以修桥、修路,填补了公社解体之后留下的空间。农民的自主管理实践在八十年代末得到官方的正式回应,村民自治制度应声落地,实现了赋权农民的最初尝试。村民自治所实现的政治赋权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权力退出村庄后的无奈之举,没能在农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农民权利缺乏有效保障,导致出现大量的农民维权抗争行动。九十年代,农民的维权抗争主要集中于“税费”领域。乡镇政府将收税任务下派给农村干部,至于农村干部用何种方式完成任务则并不多问,这给农村干部提供了一条侵犯农民权利的绿色通道,农民反抗在所难免。这一时期,与全国其它许多地方农民主要因税费过重而发起抗争维权行动不同,优新村农民在“税与费”之间摇摆不定,他们认可国家的农业正税,但对此之外的附加收费则想方设法进行抵制。相对来说,此时的农民政治行为相对缓和。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优新村农民因在“征地拆迁”中权利受到侵害而发起了多轮上访,直到走上“进京”上访之路。全国性的农民体制外维权行动弱化了农民的政治认同,使中央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对农民的土地权利进行了再确认,缓解了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取消农业税等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恢复了农民的政治认同,但农民生存压力的彻底解除,促使他们有更多的诉求。只有政治上的深化赋权,才有可能更进一步促进农民的政治整合。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干部能够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农民希望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以制约干部的行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基层民主经历了一个从参与到选举的扭曲发展历程,在优新村,农村基层民主已经从选举向监督迈进,并更进一步向参与和协商回归。赋予农民监督村庄精英权力的权利,和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机会,提高了农民对村庄公共权力的认可和信任,以及他们对村庄共同体的归属感,有效促进了农民的政治一体化,使一度“天下大乱”的优新村重新恢复秩序。对优新村建国以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与一般人们认为生存诉求主导了农民的行动不同,农民的政治行为逻辑经历了一个从“为生存而行动”到“为权利而行动”的转变。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促成了农民生存政治的消逝,以国家权力从农村社会退出为主要特征的体制变革带来了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农民生活空间的转换,特别是农村一些公共空间的形成,助推了农民维权行动的展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农民能够超越村庄而接触来自更广领域的信息,这些现代性因素的导入对农民的权利政治起到了促进作用。农民政治行为逻辑的转变在三个层面上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有积极影响。宏观上来看,农民的权利政治有助于促进党和国家权力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换,中观上则会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转型,对农民个人来讲,农民的公民能力将会在维权行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房小娇[10](2014)在《我国“迁村并点”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村村庄分布广、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传统的村庄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使农民早日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与效益,感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魅力,国家在要求大力发展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适时提出了“迁村并点”政策。迁村并点是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农村的发展及农民的生活方式有着巨大影响。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一些负面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必须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以确保迁村并点这一政策更好的推行与发展。本论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将迁村并点的情况作了简介,并介绍了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为迁村并点的动因研究,迁村并点符合当前发展城乡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的大潮流,并且推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乡村向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衔接与缓冲作用,有利于从住房、交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各方面缩小城乡差距。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迁村并点带来的成果,并村整合了资源与要素,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及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村级组织建设能力也得到加强等等。第四部分分析迁村并点带来的负面问题。集中居住使乡村特色遭到中断,新村居民的生活成本增加,同时社区管理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村情,随意并村,一些负面影响被进一步扩大化。第五部分针对并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客观规律办事,杜绝并村中的“一刀切”行为;创建新的社区文化、引导社区居民尽快实现市民化;同时强化社区管理能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第六部分是结论。另外,本论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者在Z省TY村做过相关的实地调研,在论文中将TY村并村后产生的成效和问题与所收集的理论资料适当结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二、推进并村改革 减轻农民负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并村改革 减轻农民负担(论文提纲范文)
(1)瑞安市行政村撤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陶山镇沙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1.1 关于地方政府合并的研究 |
1.3.1.2 关于整体性治理的研究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2.1 关于村庄合并的研究 |
1.3.2.2 关于整体性治理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
2.1 行政村概念界定 |
2.2 行政村撤并含义 |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4 整体性理论对行政村撤并适用性及借鉴意义 |
2.4.1 整体理念的思维视角 |
2.4.2 公民至上的需求导向 |
第三章 行政村撤并的发展脉络及瑞安市陶山镇撤并调查分析 |
3.1 行政村撤并的发展脉络 |
3.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破冰” |
3.1.2 农村税费改革时期大规模推进 |
3.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史无前例 |
3.1.4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时期 |
3.2 瑞安市陶山镇行政村撤并调查与现状分析 |
3.2.1 瑞安市陶山镇沙洲村撤并前的状况 |
3.2.2 瑞安市陶山镇沙洲村撤并过程 |
3.2.3 瑞安市陶山镇推进行政村撤并的总体成效 |
3.2.3.1 资源要素配置更合理 |
3.2.3.2 拓宽选育视野,优化干部队伍 |
3.2.3.3 缩减运行管理成本,提高村干部待遇 |
3.2.3.4 有利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
3.2.4 瑞安市陶山镇沙洲村撤并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四章 陶山镇行政村撤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瑞安市陶山镇沙洲村撤并及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并村政策不明朗 |
4.1.2 并村容易并心难 |
4.1.3 并村容易并资难 |
4.1.4 村民意愿不强烈 |
4.1.5 村干部抵触情绪 |
4.1.6 运行制度执行难 |
4.2 陶山镇沙洲村撤并过程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基层党建引领不强 |
4.2.2 陌生人共同体存在信任隔阂 |
4.2.3 新村与老村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五章 完善瑞安市行政村撤并及融合的对策建议 |
5.1 以整体性为原则,优化撤并制度安排 |
5.1.1 科学论证撤并方案可行性 |
5.1.2 充分研判撤并过程稳妥性 |
5.2 以村民为中心,保障农民长远利益 |
5.2.1 村民本位,依法依规推进撤并 |
5.2.2 部门协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5.3 以优化治理为手段,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
5.3.1 拓宽选育视野,建强干部队伍 |
5.3.2 关爱退职干部,做好原村干部心理疏导 |
5.3.3 重塑治理结构,加强新村网格化治理 |
5.4 以更好发展为目标,加快新村融合步伐 |
5.4.1 规范财务机制,加快三资融合 |
5.4.2 落实制度建设,加强组织运行 |
5.4.3 做好发展规划,促进乡村振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陶山镇沙洲村撤并满意度调查 |
致谢 |
(2)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与农村村级党组织概述 |
2.1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区划调整改革 |
2.1.1 新型城镇化与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内涵 |
2.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意义 |
2.2 村级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建设 |
2.2.1 村级党组织内涵与特点 |
2.2.2 村级党组织的功能 |
2.2.3 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内容 |
2.3 中国共产党关于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观点 |
第三章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湖南省C县W村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原因 |
3.1 湖南省C县W村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基本状况 |
3.1.1 湖南省推进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主要举措 |
3.1.2 C县W村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步骤 |
3.1.3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的变化 |
3.1.4 C县W村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成效 |
3.2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党组织面临的困难 |
3.2.1 党员规模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老龄化严重 |
3.2.2 村干部工作任务急剧增加,贫困村现状无改变 |
3.2.3 村虽合并村党组织却没有形成核心凝聚力 |
3.2.4 村“空心”程度增大,村党组织政治宣传成效不彰 |
3.2.5 村两委配合默契不足,工作效率不高 |
3.3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C县W村党组织出现困难的原因 |
3.3.1 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 |
3.3.2 党组织保障不足,运行艰难 |
3.3.3 家族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村党组织的决策 |
3.3.4 外出务工党员流动频繁,村党组织工作难度加大 |
3.3.5 村两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
第四章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启示 |
4.1 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后加强C县W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
4.1.1 优化队伍结构,吸引青年党员的加入 |
4.1.2 合理安排支出,强化基层基础运行保障 |
4.1.3 正确引导家族宗族势力,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
4.1.4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进行切实有效的政治宣传 |
4.1.5 明确村两委分工,构建和谐两委关系 |
4.2 对全国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
4.2.1 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紧扣民心夯实政治根基 |
4.2.2 改善基层党员结构,优化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 |
4.2.3 加强运行保障机制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序运行 |
4.2.4 推动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形成和谐互助的工作作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区域社会转型中的生计与地域等级认同 ——以浙江旧盐区海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生计模式与社会文化研究 |
二、谋生者的可持续生计研究 |
三、主体性视角下的生计研究 |
第三节 “劳作模式”视角的选择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田野作业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五节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海星村:从盐业村到新农村 |
第一节 区域自然与社会概况 |
一、自然与地理 |
二、社会与人文 |
第二节 海星村概况 |
一、村庄的历史沿革 |
二、海星人的空间感 |
小结 |
第二章 盐业生产与盐民生活 |
第一节 盐场、技术与劳动 |
一、盐场的分布与沿革 |
二、晒盐技术及其变迁 |
三、“海牛”们的劳作 |
第二节 肩挑手扛筑海塘 |
第三节 “晒盐的人要饿死” |
一、盐民的物质条件 |
二、盐民的通婚范围 |
小结 |
第三章 从转农到失地:生计的变迁 |
第一节 废盐改农与土地征用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打凉帽 |
第三节 “解放身体”当农民 |
第四节 “延续优势”做小工 |
第五节 “阿弥陀佛”赚小钱 |
一、佛教与民间祭祀 |
二、佛会与念佛习俗 |
三、工资制的念佛场 |
四、念佛群体的壮大 |
小结 |
第四章 人居空间与村民生活变迁 |
第一节 人居空间的变化 |
一、征迁与旧村改造 |
二、“卫生革命” |
三、邻里关系新面向 |
第二节 从养老到养小 |
第三节 闲暇生活 |
一、老年教育 |
二、娱乐健身 |
小结 |
第五章 重塑村落认同与地域等级认同 |
第一节 能人治村 |
第二节 乡土记忆 |
一、全民入志 |
二、文化礼堂 |
第三节 盐碱地变成了“金子地” |
小结 |
结语 |
一、“劳作模式”视角下的生计与地域等级认同 |
二、“劳作模式”理念的扩展性运用 |
三、研究者田野角色之反思 |
四、研究展望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中心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村庄规模现状 |
(一)全省村级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二)小村数量多 |
(三)大村数量少 |
(四)村庄规模差距较大 |
(五)行政村组成的自然村数量多 |
二、加快中心村建设的必要性 |
(一)村小村穷的现状使不少村财政吃紧 |
(二)减少村庄数量、减少村级干部、减轻农民负担是大势所趋 |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以一定规模的中心村为基础 |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坚强有力村级组织为基础 |
(五)村小村弱直接导致了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艰难 |
(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向农村转移,迫切要求重构村庄布局,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
三、加快中心村建设的可能性 |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二)交通、通讯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把成方连片的小村集中起来建设中心村成为可能 |
(三)省内外实践证明,适当并村切实可行 |
四、加快中心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
(一)各地要把中心村建设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早决策、及早安排、及早部署 |
(二)要制定有利于中心村建设的配套政策 |
(三)以中心村规划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并村工作 |
1、要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进行撤并。 |
2、要依法制定好并村工作方案。 |
3、先行试点,然后铺开。 |
4、合理布局,规模适度。 |
5、要依法妥善处理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问题。 |
6、确保能够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
(5)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行政村合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3.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行政村合并相关概念以及理论 |
2.1 行政村的概念与特征 |
2.1.1 行政村的基本概念 |
2.1.2 居委会、村委会、社区的概念以及与自然村的关系 |
2.2 行政村合并的含义以及方式 |
2.2.1 行政村合并的含义 |
2.2.2 行政村合并方式 |
2.3 行政村合并的意义 |
2.3.1 政治意义:打造服务型政府 |
2.3.2 经济意义:实现共同富裕 |
2.3.3 社会意义:构建治理体系 |
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乡村发展理论 |
2.4.2 公民参与理论 |
2.4.3 科学发展观理论 |
3 路北街道以及下辖行政村的现状和调整原则 |
3.1 路北街道以及下辖行政村的现状 |
3.2 路北街道行政村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
3.3 路北街道行政村调整步骤 |
4 路北街道在行政村调整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
4.1 领导重视,充分调研,因村施策 |
4.2 明确政策,继往开来,注重长远 |
4.3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推动改革 |
4.4 抓好建制,管好资产,安好人心 |
5 路北街道行政村调整面临的问题 |
5.1 文化、宗族势力的融合问题 |
5.2 村集体资产的清算以及再分配问题 |
5.3 过渡期村级组织如何设置问题 |
5.4 新村(社区)名字如何确定问题 |
5.5 身份属性的变化以及对政策方面的担忧问题 |
6 路北街道行政村调整取得的成效以及预期收益 |
6.1 投票通过反映民意诉求 |
6.2 精选干部激发工作动力 |
6.3 清算资产推动“三务”公开 |
6.4 整合资源降低行政支出 |
6.5 优化产业倒逼服务升级 |
7 行政村合并特色经验做法 |
7.1 行政村合并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7.2 优秀村经验做法 |
7.2.1 地理紧邻,资源相似 |
7.2.2 目标一致,群众支持 |
7.2.3 主抓经济,以绩明志 |
7.2.4 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
7.3 小区治理融合特色做法 |
7.3.1 组织覆盖,凝聚治理合力 |
7.3.2 党建联盟,搭建沟通平台 |
7.3.3 红色细胞,推动品质服务 |
7.3.4 和合文化,打造暖心小区 |
8 合并后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
8.1 合并后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
8.1.1 并村不并心,各自为政 |
8.1.2 完全融合,任重而道远 |
8.1.3 不稳定因素增多,平稳发展面临挑战 |
8.1.4 服务人数增多,办公场所不足 |
8.2 关于行政村合并的几点建议 |
8.2.1 立足生态视角,科学开展并村 |
8.2.2 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新村(社区)治理 |
8.2.3 加强宣传引导,推进新村(社区)融合 |
8.2.4 狠抓经济建设,增加村民收入 |
8.2.5 发展社会事业,提升群众幸福感 |
9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路北街道行政村合并访谈提纲 |
附件6 路北街道行政村合并问卷调查 |
(6)均衡行政与自治:农村基本建制单位选择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意识 |
(一) 行政与政治难以得兼:国外的观点 |
(二) 重效率重服务:国内的观点 |
二、扩大治理单元:湖南的选择与逻辑 |
(一) 扩大治理单元的政策要求 |
(二) 个案村的合并过程及成效 |
(三) 并村的讨论 |
三、缩小自治单元, 重定片区功能能:清远的选择与逻辑 |
(一) 行政架构的调整 |
(二) 基层组织的设置 |
(三) 行政规模调整的成效及讨论 |
四、调整治理单元:日本并村与自治 |
(一) 扩大治理单元:并村三个阶段 |
(二) 合并的法律和程序 |
(三) 合并的成效及评价 |
结论与深度讨论 |
(一) 并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
(二) 并村有其内在逻辑及均衡 |
(三) 治理单元的中国特殊性及选择 |
(四) 治理单元的规模及其选择 |
(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之缘起 |
二、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本文的四点说明 |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性的困惑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 |
一、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起源的不同学说及分析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阶段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变迁的启示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历史性概念 |
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结构形塑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格局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辨析 |
第一节 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式 |
一、基于内涵和外延的范围大小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二、基于类型化方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三、基于特征描述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第二节 本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的选择 |
一、如何选择定义的范式 |
二、特征描述法再评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要素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含义 |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及其证成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理论争议 |
一、民法典编纂前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观点概览 |
二、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不同方案 |
三、《民法总则》通过后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立法审视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必要性分析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化选项——特别法人 |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 |
第一节 特别法人的提出与解释困惑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特别性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设立的特别性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终止的特别性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加入和退出的特别性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其他特别法人的关系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机关法人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 |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组织形式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实践考察 |
一、经济合作社 |
二、股份经济合作社 |
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 |
四、村社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
五、公司 |
六、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理论梳理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现实样态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改革方略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选择 |
一、实践之评析与理论之反思 |
二、选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组织形式的原则与因素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与多元化组织形式 |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实现机制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主体层级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文本分析与实践探索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的改革及评析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层级的设立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地方立法探索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司法实践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认定的应然标准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与管理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设置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股权管理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大会的决议机制 |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经营管理机制 |
结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中国民法典表达、制度配套与法人制度再体系化 |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中国民法典表达 |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制度配套 |
三、《民法总则》法人制度再体系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 乡镇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综述 |
2. 撤乡并村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五) 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
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一) 撤乡并村相关概念界定 |
1. 乡镇 |
2. 建制村 |
3. 撤乡并村 |
(二) 撤乡并村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服务型政府 |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 撤乡并村的现实依据 |
1. 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需要 |
2. 打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需要 |
3. 增强乡镇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的需要 |
4.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需要 |
5. 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需要 |
三、村镇体系历史沿革和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概况 |
(一) 我国村镇体系的历史沿革和湖南省隆回县概况 |
1. 村镇体系历史沿革 |
2. 湖南省隆回县概况 |
(二)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的动因、内容与原则 |
1.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的动因 |
2.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的内容 |
3.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的原则 |
(三)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相关工作现状 |
1.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概况 |
2.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成效 |
四、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中存在的问题 |
1. 行政主体资格不明确,工作开展权利责任失衡 |
2. 部分群众办事不便利,安全出行无保障 |
3. 集体资产处置难,债务化解难 |
4. 村干部治理能力不足 |
5. 村民情感融合难,换届选举掌控难 |
(二) 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后续审批工作不及时 |
2. 机构配置考虑不周全 |
3. 资产核算不彻底,债权交接不到位 |
4. 准入教育机制制约基层队伍建设 |
5. 历史隔阂、宗派势力影响 |
五、国内其他地方撤乡并村的经验及其启示 |
(一) 湖北省咸安区撤乡并村经验 |
1. 精简村干部职数,统筹发放工资 |
2. 合并村民小组建立联组,加强村级民主管理 |
3. “两票选举,竞争择优”干部选拔机制 |
4. 交叉任职、设置规范的乡镇领导体制 |
(二) 江西省寻乌县撤乡并村经验 |
1. 超前做好撤并准备 |
2. 始终坚持“四项”原则 |
3. 周密部署,稳妥实施 |
4. 加强领导,精心指导 |
(三) 对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的启示 |
1. 稳妥处置资产债务 |
2. 提前部署相关工作 |
3. 创新干部选拔制度 |
六、解决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 加快设立街道办事处进程,明确行政主体资格 |
(二) 配置相关服务机构,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
1. 合理配置交通监管机构 |
2. 提升村级便民服务水平 |
(三) 稳步处置资产债务,健全村级财务制度 |
1. 稳妥核查资产债务 |
2. 逐步消化债权债务 |
3. 健全村级财务制度 |
(四)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完善村干部培训机制 |
1. 健全村干部准入退出机制 |
2. 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
3. 适当增设固补村干部职数 |
(五) 积极推动村内融合,协调换届选举工作 |
1. 积极推动村内融合 |
2. 强化公众集体利益观 |
3. 提前部署换届调研工作 |
4. 加强指导协调换届工作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 主要研究结论 |
(二) 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从生存政治到权利政治: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研究 ——以1949-2014年间的浙北优新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
(一) 核心概念 |
(二) 理论资源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创新 |
四、分析框架与章节安排 |
(一) 分析框架 |
(二) 章节安排 |
第一章 研究综述与个案择取 |
一、海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海外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
(二) 国内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学术期刊相关研究综述 |
(四) 文献评价与本文思路 |
二、研究样本与资料来源 |
(一) 研究样本 |
(二) 资料来源 |
第二章 权利之前:生存压力及其对农民政治行为的塑造 |
一、农民生存压力的自然历史根源 |
(一) 频繁的自然灾害 |
(二) 落后的生产条件 |
(三)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 |
(四) 混乱的政治时局 |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生存压力的缓解 |
(一) 革命胜利与政权新建 |
(二) 土地改革的宣传与发动 |
(三) 农民“身心”的初步解放 |
三、集体化、人民公社与农民生存压力之复杂变奏 |
(一) 从互助组到高级社:农业集体化的启动与加速推进 |
(二) 人民公社:“大跃进”引来的歧路 |
(三) 集体化时期农民生存压力的复杂变奏 |
四、生存压力与农民政治行为的多重面相 |
(一) 生存压力下农民的政治行为 |
(二) 农民的政治行为和制度变迁的兴起与陨落 |
第三章 接触权利:自主管理与政治赋权的最初尝试 |
一、农民与国家的第二次“蜜月” |
(一) 包产到户的重生 |
(二) 短暂的第二次“蜜月” |
二、农村人民公社的解体 |
(一) 难以避免的弊端 |
(二) 组织权威的衰落 |
(三) 公社制度的终结 |
三、农民的自主管理实践和初获赋权 |
(一) 困境中的村级公共事务 |
(二) 自主管理在行动 |
(三) 赋权农民的最初尝试 |
第四章 徘徊与反复:权利贫困与农民的体制外维权行动 |
一、贫困的农民权利及其成因 |
(一) 权利贫困下的农民 |
(二) 农民权利贫困的多种成因 |
二、权利贫困与农民的体制外维权行动 |
(一) 摇摆于“税与费”之间的农民 |
(二) “征迁”引发的“上京”行动 |
(三) 体制外维权与农民政治认同弱化 |
三、农民的体制外维权与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
(一) “千年”农业税的取消 |
(二) 农民土地权利的再确认 |
第五章 朝向权利:政治赋权与农民的政治一体化 |
一、从参与到选举:农村基层民主的兴起与扭曲 |
(一)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
(二) 民主在农村基层的兴起 |
(三) 被扭曲的农村基层民主 |
二、深化赋权:拓展的农村基层民主及其回归之路 |
(一) 从选举到监督:拓展中的农村基层民主 |
(二) 从监督到协商:重新迈向民主的本质 |
三、赋权农民及其政治一体化 |
(一) 农民的政治一体化 |
(二) 农村政治秩序的重建 |
第六章 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的动力与意义 |
一、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的动力 |
(一) 经济发展与农民生存政治的消逝 |
(二) 体制变革与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
(三) 生活空间的转换与农民维权行动的展开 |
(四) 现代因素的导入对农民权利政治的促进 |
二、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的政治学意义 |
(一) 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转换 |
(二) 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转型 |
(三)农民公民能力的提升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中文着作、论文;博、硕论文;网络及报刊资料 |
第二部分 英文着作、论文、博士论文 |
第三部分 个案相关资料(档案、史志、文件选编及其它) |
附录 |
一、优新村行政(村域)变迁 |
二、访谈提纲 |
三、访谈顺序及访谈对象概况 |
四、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后记 |
(10)我国“迁村并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迁村并点”的简况 |
1.2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
2“迁村并点”的动因 |
2.1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阶段 |
2.1.1 从城乡分化到以城带乡 |
2.1.2 从城乡对立到城乡一体 |
2.2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驱动 |
2.2.1 推进小城镇建设 |
2.2.2 节约土地资源 |
2.3 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要求 |
2.3.1 促进资源与要素的合理流动 |
2.3.2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 |
2.4.1 整治“空心村” |
2.4.2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
3“迁村并点”的正面效应分析 |
3.1 对农村经济的正面效应 |
3.1.1 村域经济平稳顺畅发展 |
3.1.2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
3.2 对社会民生的正面效应 |
3.2.1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
3.2.2 村民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
3.2.3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3.3 对村级组织的正面效应 |
3.3.1 村干部素质与积极性的提升 |
3.3.2 村级组织的运行更加成熟规范 |
4“迁村并点”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生活方式难以转型 |
4.1.1 新村生活不能适应 |
4.1.1.1 “熟人社会”被打破 |
4.1.1.2 生活成本趋于上升 |
4.1.2 村落特色遭到中断 |
4.1.2.1 “乡愁”心绪难寄托 |
4.1.2.2 乡村文化遭削弱 |
4.2 新村管理严重滞后 |
4.2.1 新村管理难度加大 |
4.2.2 管理人财严重匮乏 |
4.2.2.1 社区管理人才缺乏 |
4.2.2.2 公共服务经费不足 |
4.3 行政力量干预“过度” |
4.3.1 土地利益驱使下的强迫命令 |
4.3.2 错误的政绩观下的急于求成 |
5“迁村并点”的对策建议 |
5.1 按内在规律做好并村工作 |
5.1.1 “迁村并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5.1.1.1 科学规划,规模适度 |
5.1.1.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
5.1.2 “迁村并点”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
5.2 引导农民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
5.2.1 推进农民早日实现市民化 |
5.2.2 创建新的社区文化环境 |
5.3 强化社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
5.3.1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
5.3.2 加强社区管理能力 |
5.3.3 确保社区发展有资金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推进并村改革 减轻农民负担(论文参考文献)
- [1]瑞安市行政村撤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陶山镇沙洲村为例[D]. 陶鹏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2]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湖南省C县W村为例[D]. 宁容容.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3]区域社会转型中的生计与地域等级认同 ——以浙江旧盐区海星村为例[D]. 陈科锦. 山东大学, 2020(01)
- [4]中心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宋军烨. 统计与管理, 2020(05)
- [5]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行政村合并研究[D]. 陶仁波.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均衡行政与自治:农村基本建制单位选择逻辑[J]. 邓大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1)
- [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主体确定及其实现[D]. 应建均.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8]湖南省隆回县撤乡并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母楠. 广西师范大学, 2017(10)
- [9]从生存政治到权利政治: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研究 ——以1949-2014年间的浙北优新村为个案[D]. 王可园.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10]我国“迁村并点”问题研究[D]. 房小娇.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标签: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村庄规划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