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南芬露天铁矿底盘边坡滑体及其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军,曹春晖,陶志刚[1](2021)在《南芬露天矿滑坡机理及其动态过程》文中研究指明南芬露天矿面临频繁的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降等地质灾害问题。为了揭示露天矿滑坡机理,并充分理解其动力学过程,以2019年1月4日发生在南芬露天矿下盘394~502m台阶中部老滑坡体区域的滑坡为例进行研究。该工作结合现场勘查、地质资料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露天矿滑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挖扰动、冻融循环,爆破振动是诱发露天矿滑坡的主要原因。另外,滑坡区域位于老滑坡体区域内,滑坡源属于松散堆积物,老滑坡体自身的低稳定性是发生滑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结合弹塑性Mohr-Coulomb理论对露天矿滑坡的动态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结果表明,露天矿滑坡堆积体分布在垂直落差约120m高的台阶上,滑坡形态呈现倒V字形,滑坡体下缘宽度约240m。露天矿滑坡形态、滑动距离、范围等与现场调查结果吻合较好。SPH方法可以很好地再现露天矿滑坡的动态过程。数值结果可以为划定露天矿危险区域,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康硕[2](2021)在《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降雨是导致滑坡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减少损失需要对降雨型滑坡进行预防和治理,基于弹性波的滑坡监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滑坡监测的可靠性,为滑坡防灾减灾和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弹性波与土体含水量、变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在传感器布置方式、降雨强度和土体层理结构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相应条件下的弹性波响应规律仍需进一步明确。鉴于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降雨型滑坡的破坏机理、防治方法和试验手段进行简述;然后对弹性波在边坡破坏预警中的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并按照土工试验标准对试验材料的物理指标进行测定;最后利用自行组建的试验系统分别开展模型盒基础试验和两类边坡模型试验,得到了如下结果:(1)通过模型盒基础试验研究土体层理结构、含水量和弹性波传播距离对波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波在致密土体内的传播速度快于疏松土体,且密度越大波速越快;发射端土体密度越高,距离波源最近的接收器测得的弹性波速度越快;弹性波发射端土体密度变化对波速的影响大于接收端;弹性波传播距离增大会加速能量损失,建议弹性波发生器和接收器布置间距不超过50cm。(2)通过均质边坡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时边坡的破坏过程和弹性波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降雨时边坡主要经历了坡脚积水、坡脚侵蚀、中部微裂缝发展、上部拉裂破坏、整体崩塌等5个阶段。尽管土体含水量会使弹性波速度降低,但这种影响对于由边坡变形破坏造成的波速骤降来说并不明显。(3)通过三组非均质边坡模型试验对试验过程中边坡的含水量、波速、破坏模式和破坏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引起的边坡破坏范围和类型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持续的径流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边坡基层土体压实度不同,边坡的破坏程度也会有区别,但随时间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根据弹性波响应规律曲线,得到了当前试验条件下降雨诱发边坡破坏的弹性波预警阈值,即当弹性波速度降低速率超过8.5%时发出预警信息。
李岐[3](2019)在《南芬铁矿高陡边坡变形监测研究》文中指出利用TCA系列自动全站仪对南芬露天铁矿下盘高约330 m的高陡边坡进行变形监测。监测数据反映大气降水对滑坡的影响较大,通过分析数据变化与滑坡时间的耦合,发现了监测数据与边坡蠕变到滑坡的真实关联度,统计了数据变化与滑坡发生的时长,为建立边坡蠕变-突变-滑坡模型提供真实数据,为边坡压矿的安全开采提供可靠的滑坡预警。
赵睿鸣[4](2019)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露天矿开采是现代社会主要开采方式之一,露天矿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已经成为露天矿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南三道庄露天矿为我国特大型露天矿山,近年来年采剥总量达4000万吨。2016年末,其南帮边坡发生滑坡,严重威胁矿山生产作业安全。因此,治理该处滑坡及进行相关的稳定性分析研究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在现场实际勘察、采集整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分析治理前边坡稳定性及判定破坏形式。再加入支护结构,分析治理后边坡稳定性,验证治理工程效果,并分析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治理前边坡水平位移及塑性应变主要集中于边坡上部松散堆积体内,松散堆积体内水平位移及塑性应变远大于边坡下部片岩层。沿松散堆积体交界面的滑移带安全系数远小于边坡整体滑移带安全系数。边坡的主要破坏形式为上部松散堆积体引起的边坡局部破坏。2.降雨工况下,边坡上部松散堆积体内的水平位移及塑性应变值大幅上升,边坡安全系数由天然工况下1.175降低至1.078。证明在降雨工况下,边坡较为不稳定,可能发生破坏。3.治理后,边坡位移区及塑性应变区不再集中于松散堆积体内,而沿边坡整体分布。整体水平位移较为均匀,松散堆积体内水平位移及塑性应变值有所降低。证明边坡于上部松散堆积体处发生局部破坏的可能性趋于消失,边坡整体性显着提升。边坡安全系数在天然工况下由1.175提升至1.478,在降雨工况下由1.078提升至1.350,均处于稳定状态,边坡稳定性得到实质性改善。4.模拟结果显示,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在松散堆积体交界面处受力较大,证明能有效抵挡松散堆积体沿交界面的下滑力,发挥支护作用。同时,通过灰色关联法可知,在预应力锚索各组成因素中,锚索数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唐良四[5](2018)在《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治理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排土场是露天矿山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矿山的不断开采,排土场堆置高度和容积不断增加,造成排土场灾害发生,因此排土场边坡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拉拉铜矿排土场地质资料、堆置散体的现场调研,结合排土场出现的常见滑坡模式,对拉拉铜矿排土场潜在的滑坡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本文利用极限平衡分析法中的瑞典条分法和简化Bishop法对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理论分析表明排土场稳定性系数低于规范安全系数;同时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排土场稳定性系数低于规范安全系数。因此,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存在潜在的滑坡可能,需要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治理,才能保证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的稳定性,以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根据拉拉铜矿排土场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降低排土场最终边坡角的分台阶治理方案。论文运用FLAC3D模拟排土场不同台阶高度对应的稳定性系数,通过线性回归求得台阶高度的允许值,然后按此台阶高度运用同样的方法求得组合台阶时排土场最终边坡安全平台的允许宽度。论文最终确立了拉拉铜矿排土场的治理方案台阶坡面角为散体自然安息(37°),坡脚台阶高度为20m,其余台阶高度为40m,平台宽度为30m。本文还提出了拉拉铜矿排土场由单台阶变为多台阶的建议工程措施,即可通过抛掷爆破并在坡脚修筑挡土墙以保证第一台阶的稳定性,同时还提出其他安全措施,如加强防排水和进行安全监测。拉拉铜矿排土场分台阶治理方案得到了公司的认可,通过治理,其安全稳定性可以得到提高,对矿山安全生产有重大的意义。
卢春燕,石文芳,罗涛,何文,喻彪[6](2016)在《尾矿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尾矿库是矿山的重要危险源,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下游区域人民的安全.针对尾矿库安全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尾矿库主要的破坏模式为洪水漫坝、渗透破坏及坝体失稳等,由此,归纳出尾矿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采取抗液化措施提高坝体稳定性;2通过添加外部材料,增强坝体强度;3利用排渗系统降低浸润线高度.最后,指出尾矿库治理措施未来的发展方向:1尾矿库治理的多学科交融;2多种治理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优化;3治理措施的生态化等.
张鲲华[7](2015)在《某露天铁矿2#排土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结合某铁矿2#排土场设计项目,采用边坡的研究方法细致研究2#排土场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排土料力学参数研究,排土料力学抗剪强度较好,认为2#排土场堆排性能还具有较大挖掘空间,在排土力学参数测定基础上提出2#排土场的最大堆排量设计参数和排土方案,为2“排土场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应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通过汉森公式计算排土场基底的极限承载能力可以看出,排土场地基的承载能力参差不齐,排土场地基极限承载能力差,排土场必须清理软弱地层。通过对软岩地基排土场进行堆载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认为选择合理的承载力地层是2#排土场设计的首要工作。清基以后排土料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排土场参数。2#排土场最大堆排量设计在稳定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与原设计原设计形成对照,清基后的最大堆排量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提出清基后的最优排土参数和排土工艺。该方案的可行性还需要做大量更全面细致的研究工作,如排土场基底的承载性能试验,排土料的自然安息角测定和排土抗剪强度测定,排土工艺对稳定性影响等,因此,最大堆排量设计方案仅仅是排土参数优化的理论探讨。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形成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全面认识,针对影响某铁矿2#排土场稳定性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对2#排土场原设计进行优化,提出最大堆排量设计方案。研究过程得出以下研究成果和结论:(1)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影响2#排土场稳定性因素,将其影响因素进行整理概括,为稳定性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平均地层参数、最弱层参数和等效安全系数计算参数采用汉森公式计算排土场基底的极限承载力,发现排土场基底极限承载能力差,排土以前必须清除软弱岩层。采用安全系数反演的抗剪强度参数比最弱层参数有所提高,改变粘聚力的反演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比改变内摩擦角的计算结果小,可见计算中内摩擦角的重要性比粘聚力要高,其影响程度较大,工程实践中应当重视内摩擦角的准确性。(2)通过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结合研究排土料散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为稳定性计算参数取值提供依据。运用筛分法和直接测量的方法测定排土料粒径组成,由于排土台阶低于40m,排土粒径分异不明显,采用爆堆废石散体粒径组成代替排土场粒径组成。采场废石爆堆散体是一种良好的宽级配不均匀料,排土场排土料为混合土漂(卵)石。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规程》(JTG F41-2005)采用灌水法现场测定排土料的密度,采用试坑注水法现场测定排土场渗透系数,采用烘干法室内测定排土含水率。按照《土工试验规程》(SD128—87)和《公路土工试验规规程》(JTG F41-2005)在YZW50型微机控制电动应力式直剪仪上采用压模剪切法测定排土料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结果显示等量替代法制备的试验料抗剪强度性质比相似级配法制备的要好。(3)文章以不清基的2-2’剖面为模拟研究对象,运用ANSYS10.0完成模型建立过程,导入FLAC3D研究排土过程应力应变演变过程。模拟排土场内部垂直方向应力都是层状分布,随着排土的堆积排土场底部出现应力集中,由于基底抗剪强度低,基底形成剪裂面滑出拉断排土体形成滑坡。边坡零位移面随着堆载的增大逐渐向深部扩展,由圆弧状逐渐向折线型转变,与工勘资料调查该地区滑坡类型为折线形一致,确定实际排土场的滑坡类型为折线形。(4)在排土场极限堆高的验算中,《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GB50421-2007)推荐的1981苏式公式计算排土场高度偏于保守。采用汉森公式和静水压力公式结合计算的排土场极限堆高与苏式公式的对比,前者计算结果不稳定。极限堆高的计算应当取基底实际接触地层参数,取容易被剪坏位置的基底参数计算极限堆高理论上较为合理。(5)按照实验测得的排土料抗剪强度参数进行2#设计排土场参数优化,排土场最终边坡角提高12°,产生53万m3的净排土量。分析讨论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认为最大堆排量设计方案仅仅是排土参数优化的理论探讨,可行的优化方案还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岩土力学参数取值是优化可行性的关键因素。论文提出了排土场参数优化的顺序,建立简单的优化线性规划模型。
何冬梅[8](2015)在《海口磷矿内部排土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露天矿排土工作,是露天矿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海口磷矿矿体赋存情况,对采空区实施内排条件进行了研究,结合采场开采现状,提出了分区分期强化开采方案,创造条件实施部分剥离物内排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2013年,海口磷矿内排率综合达到47%,共内排土2359.52万m3,不但解决了原排土场地紧张的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还缩短了运距,节约运输燃油费用2624.41万元。
栾婷婷[9](2015)在《露天矿排土场滑坡预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采矿业的迅速发展,排土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逐渐增加。近年来,排土场滑坡事故呈多发态势,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排土场滑坡预警方法的研究对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近40年来国内外排土场的50个典型滑坡事故案例分析,得出排土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极限平衡原理,采用GeoStudio2007软件对高村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进行建模计算,得出最小安全系数值1.346,说明高村排土场的稳定性较好。考虑滑坡发展、发生的时间因素,从影响排土场滑坡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提出了露天矿排土场滑坡短期预警指标体系和中长期预警指标体系,划分了五个预警等级,并给出等级划分标准及相应的预警准则。针对预警指标的特点,应用未确知有理数的概念对短期预警指标赋权重,采用基于粗糙集的专家打分法对中长期顸警指标赋权重。根据短期预警指标的预警准则和权重值,建立了基于可拓理论的排土场滑坡短期预警模型,确定了排土场滑坡短期预警的经典域、节域和待评价物元,给出了关联函数的计算方法,由最大关联度和级别变量特征值得出排土场滑坡的预警等级。工程实例应用效果较好。整理了100组排土场滑坡的案例库,给出了基于案例推理(CBR)的排土场滑坡中长期预警方法,采用框架法表示滑坡案例,RBF神经网络和欧式距离相结合的算法来实现案例的检索,由用户和专家来完成案例的修正与调整,给出了案例学习和存储的阈值。工程实例应用效果较好。最后,采用Visual Basic6.0程序语言和Access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C/S模式的露天矿排土场滑坡预警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案例管理、预警管理和应急管理五大模块;主要实现了排土场滑坡的短期和中长期预警功能,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在高村排土场进行试点应用,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信息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平台。
葛永利,谢行,王长军,蒋国夫,陶志刚[10](2012)在《南芬露天铁矿边坡演变特征及位移监测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矿区采矿爆破扰动的影响,使采场下帮边坡370 m以下平台未能按照设计要求靠帮,压覆高品位铁矿石近千万吨,给矿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通过对南芬露天铁矿滑坡区域的长期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依据地表位移-降雨量-时间曲线预报滑坡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为下方矿石回采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浅谈南芬露天铁矿底盘边坡滑体及其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南芬露天铁矿底盘边坡滑体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南芬露天矿滑坡机理及其动态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滑坡背景 |
1.1 滑坡介绍 |
1.2 地质和气象水文资料 |
1.3 滑坡体土体成分 |
2 滑坡机理分析 |
3 滑坡动力学全过程分析 |
3.1 SPH理论和Mohr-Coulomb模型 |
3.2 滑坡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 |
4 结论 |
(2)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滑坡的传统治理和预防措施 |
1.3 降雨型滑坡的研究现状 |
1.3.1 室内试验研究 |
1.3.2 现场试验研究 |
1.3.3 数值模拟研究 |
1.3.4 预警预报及计算模型研究 |
1.4 基于弹性波的滑坡预警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问题提出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案 |
2.1 引言 |
2.2 砂土试验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 |
2.2.1 粒径级配曲线 |
2.2.2 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 |
2.2.3 渗透系数测定试验 |
2.3 模型盒和边坡模型试验设备 |
2.3.1 弹性波系统 |
2.3.2 体积含水量传感器及其校准 |
2.3.3 三目相机系统 |
2.4 模型盒和边坡模型试验研究方案 |
2.4.1 不同密度、含水量条件下土体弹性波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
2.4.2 降雨条件下模型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征研究 |
2.4.3 试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边坡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土体层理结构与含水量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型盒基础试验方案与过程 |
3.3 模型盒基础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弹性波速度随土体密度的变化特征 |
3.3.2 非均匀分布土体密度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分析 |
3.3.3 传播距离对弹性波速的影响分析 |
3.3.4 含水量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降雨条件下均质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均质边坡模型试验方案与过程 |
4.3 不同降雨强度均质边坡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4.3.1 边坡体积含水量的变化 |
4.3.2 边坡的变形破坏情况 |
4.3.3 不同降雨强度时均质边坡弹性波速度变化特征 |
4.4 小结 |
第五章 非均质边坡的弹性波响应规律及破坏程度研究 |
5.1 引言 |
5.2 非均质边坡模型试验方案与过程 |
5.3 降雨时非均质边坡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5.3.1 体积含水量响应分析 |
5.3.2 弹性波速度响应特征分析 |
5.3.3 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
5.3.4 模型边坡的破坏区域面积和体积 |
5.4 降雨型滑坡的弹性波速度预警阈值探索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南芬铁矿高陡边坡变形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工程地质概况 |
1.2 水文地质条件 |
1.3 高陡边坡特征 |
2 监测设施布置及监测结果 |
2.1 监测系统简介 |
2.2 监测设施布置 |
2.3 监测结果 |
2.4 监测结果分析 |
3 建议 |
4 结语 |
(4)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露天矿边坡研究发展历程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地质概况 |
2.1 工程背景 |
2.2 项目所处地理位置 |
2.3 气象水文条件 |
2.4 滑坡现场概况 |
2.4.1 现状和类型 |
2.4.2 滑坡组成 |
2.4.3 边坡原始结构特征 |
2.4.4 滑坡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3.1 极限平衡法概述 |
3.1.1 传递系数法 |
3.1.2 简化毕绍普法 |
3.1.3 摩根斯坦法 |
3.2 稳定性分析 |
3.2.1 计算工况 |
3.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3.2.3 计算滑移带的选取 |
3.2.4 计算结果及稳定性评价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4.1 分析原理概述及软件介绍 |
4.1.1 强度折减法 |
4.1.2 莫尔—库伦强度准则 |
4.1.3 弹塑性有限元基本原理 |
4.1.4 分析软件介绍 |
4.2 治理前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
4.2.1 建立模型及参数选取 |
4.2.2 开挖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2.3 天然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2.4 降雨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2.5 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
4.3 小结 |
第五章 治理工程及模拟结果分析 |
5.1 滑坡治理原则 |
5.2 滑坡治理工程 |
5.2.1 治理工程特点 |
5.2.2 常用边坡支护技术 |
5.2.3 三道庄露天矿南帮滑坡治理工程 |
5.3 治理工程数值模拟 |
5.3.1 建立模型及参数选取 |
5.3.2 天然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5.3.3 降雨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5.3.4 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
5.4 预应力锚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5.4.1 灰色关联法概述 |
5.4.2 分析过程及结果评价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排土场失稳模式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拉拉铜矿排土场工程概况 |
2.1 矿区基本概况 |
2.1.1 位置及交通 |
2.1.2 地形 |
2.1.3 水系 |
2.1.4 气候 |
2.2 区域地层及地质构造 |
2.2.1 区域地层构造 |
2.2.2 区域地质构造 |
2.3 矿床特征 |
2.4 矿区工程概况 |
2.5 矿区排土场概况 |
2.5.1 排土场位置及地形 |
2.5.2 排土场散体类别 |
2.5.3 排土场工程概况 |
2.6 排土场滑坡的可能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理论分析 |
3.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分类 |
3.1.1 确定性分析方法 |
3.1.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3.1.3 有限差分法 |
3.1.4 有限单元法 |
3.1.5 强度折减法 |
3.2 排土场物料力学参数 |
3.3 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理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
4.1 FLAC~(3D)基本介绍 |
4.1.1 FLAC~(3D)原理 |
4.1.2 运动方程 |
4.1.3 本构模型的确定 |
4.2 模型的建立 |
4.3 边坡失稳定性判定依据 |
4.4 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拉拉铜矿排土场综合治理方案 |
5.1 分台阶治理措施 |
5.1.1 台阶高度的确定 |
5.1.2 组合台阶平台宽度的确定 |
5.1.3 组合台阶形成的建议 |
5.2 排土场最小工作平台宽度 |
5.3 边坡加固措施 |
5.3.1 排土场边坡加固方案 |
5.3.2 挡土墙分类及设计建议 |
5.4 排土场防排水及监测措施 |
5.5 对低品位矿石的回收利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尾矿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抗液化处理 |
1.1 削坡减载和削坡压脚 |
1.2 爆破法 |
2 增强坝体强度 |
2.1 灌注黏土浆法 |
2.2 抗滑桩加固 |
2.3 振冲法 |
2.4 加筋法 |
3 排渗降水技术 |
3.1 管井法 |
3.2 水平井排渗法 |
3.3 虹吸管法 |
3.4 垂直-水平联合自流排渗体 |
3.5 轻型井点降水法 |
3.6 辐射井排渗 |
4 尾矿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 |
4.1 尾矿库安全研究不足之处 |
4.2 尾矿库安全展望 |
(1)管理方面 |
(2)技术方面 |
5 结束语 |
(7)某露天铁矿2#排土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排土场边坡研究的主要成果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拟建排土场地质条件分析 |
2.1 矿山现状 |
2.2 排土场基底地形地层及构造 |
2.2.1 排土场自然气象和地形地貌 |
2.2.2 区域地层 |
2.2.3 地质构造 |
2.3 排土场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地表水概况 |
2.3.2 地下水概况 |
2.4 排土场工程地质条件 |
2.5 排土场不良地质条件 |
2.5.1 滑坡体 |
2.5.2 岩体风化 |
2.5.3 冲沟 |
2.5.4 地震 |
2.6 排土场地质勘察结论 |
第三章 2~#排土场现状调查及影响其稳定性因素分析 |
3.1 2~#排土场设计概况及现状 |
3.1.1 2~#排土场设计参数概况 |
3.1.2 2~#排土场设计排土工艺概况 |
3.2 排土场排土现状 |
3.2.1 矿山开采现状 |
3.2.2 排土场建设现状 |
3.2.3 不良地质条件处理现状 |
3.3 影响排土场稳定因素分析 |
3.3.1 排土场基底因素 |
3.3.1.1 基底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选取 |
3.3.1.2 基底极限承载力参数取值方法 |
3.3.1.3 基底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 |
3.3.2 排土料性质因素 |
3.3.2.1 排土的工程分类 |
3.3.2.2 土的变形特征 |
3.3.2.3 土的强度测定 |
3.3.2.4 排土料强度测定注意事项 |
3.3.3 排土工艺因素 |
3.3.3.1 土料的空间展布 |
3.3.3.2 应力加载顺序 |
3.3.3.3 变形响应 |
3.3.3.4 排土工艺的评价 |
3.3.4 排土场参数因素 |
3.3.5 水因素 |
3.3.6 地震因素 |
3.4 排土场稳定性影响因素评述 |
第四章 排土料物理力学性质实验 |
4.1 排土料抗剪强度分析 |
4.1.1 影响粗粒土抗剪强度因素 |
4.1.2 粗粒土的抗剪强度机理 |
4.1.3 排土料抗剪强度特征 |
4.1.4 排土场级配规律研究结论 |
4.2 现场粒径调查 |
4.2.1 筛分法 |
4.2.2 直接测量法 |
4.2.3 排土场粒径分布调查结果 |
4.3 排土场散体密度、含水率和渗透系数的测定 |
4.3.1 排土场散体密度测定 |
4.3.2 排土场含水率测定 |
4.3.3 排土料渗透系数测定 |
4.4 排土料抗剪强度测定 |
4.4.1 试验仪器 |
4.4.2 试验方法 |
4.4.3 试验结果分析 |
4.4.4 试验结论 |
第五章 排土场参数优化研究 |
5.1 排土场稳定性研究方法选择 |
5.1.1 极限平衡法 |
5.1.1.1 瑞典条分法的基本方程 |
5.1.1.2 通用条分法的基本方程 |
5.1.2 FLAC3D强度折减计算 |
5.2 软岩地基排土场稳定性研究 |
5.2.1 软岩地基堆排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演变过程 |
5.2.2 软岩地基排土场稳定性评价 |
5.3 排土场设计参数优化 |
5.3.1 排土场地极限堆高计算 |
5.3.2 基底处理的最大堆排量设计 |
5.3.2.1 设计排土场稳定性计算 |
5.3.2.2 排土场参数优化 |
5.3.2.3 排土场稳定性计算 |
5.3.2.4 排土场经济计算 |
5.3.2.5 排土场参数优化小结 |
5.4 排土工艺优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海口磷矿内部排土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排可行性分析 |
1. 1 矿体赋存条件 |
1. 2 内排的空间关系 |
1. 3 排土顺序与开采顺序 |
1. 4 内排稳定性要求 |
1. 4. 1 内排土场边坡角 |
1. 4. 2 物料排弃程序 |
1. 4. 3 内排稳定性研究 |
2 海口磷矿内排研究与实践 |
2. 1 排土场概况 |
2. 2 内排条件分析 |
2. 2. 1 矿体赋存条件 |
2. 2. 2 空间条件 |
2. 2. 3 内排思路 |
2. 2. 4 稳定性分析 |
2. 3 内排方案实施 |
2. 3. 1 强化开采 |
2. 3. 2 堆放暂不能利用的矿石 |
2. 3. 3 坚持管理创新 |
2. 3. 4 内排废石堆放形式 |
2. 3. 5 内排面临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
2. 4 内排效益 |
3 结 论 |
(9)露天矿排土场滑坡预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2.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2.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2.2 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2.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过程 |
2.2.2 排土场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
2.2.3 排土场稳定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4 排土场稳定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5 排土场稳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2.3 滑坡预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2.3.1 滑坡预警的国内外研究 |
2.3.2 滑坡预警方法的分类 |
2.3.3 可拓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2.3.4 案例推理法的研究现状 |
2.4 滑坡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内滑坡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 |
2.4.2 国外滑坡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 |
2.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5.1 研究内容 |
2.5.2 研究方法 |
2.5.3 技术路线 |
3 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 |
3.1 排土场滑坡的事故案例分析 |
3.1.1 排土场滑坡的类型及原因 |
3.1.2 排土场滑坡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3 排土场滑坡事故案例的统计 |
3.1.4 排土场滑坡事故案例的分析 |
3.2 排土场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 |
3.2.1 极限平衡分析法原理 |
3.2.2 常用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
3.2.3 GeoStudio软件简介 |
3.2.4 高村排土场的工程地质条件 |
3.2.5 高村排土场典型剖面的建模 |
3.2.6 模型计算过程 |
3.2.7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露天矿排土场滑坡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 |
4.1 排土场滑坡预警指标体系 |
4.1.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2 短期预警指标体系 |
4.1.3 中长期预警指标体系 |
4.2 预警等级和预警准则 |
4.2.1 预警等级的划分 |
4.2.2 预警准则的确定 |
4.3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4.4 短期预警指标的赋权方法 |
4.4.1 未确知有理数的概念 |
4.4.2 基于未确知有理数法确定权重 |
4.5 中长期预警指标的赋权方法 |
4.5.1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
4.5.2 基于粗糙集的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可拓理论的排土场滑坡短期预警方法研究 |
5.1 可拓理论的基本概念 |
5.1.1 物元概念 |
5.1.2 可拓集合 |
5.1.3 关联函数 |
5.2 可拓理论的预警原理 |
5.3 基于可拓理论的滑坡预警模型建立 |
5.3.1 确定经典域、节域和待评价物元 |
5.3.2 确定综合关联度 |
5.3.3 确定预警等级 |
5.4 工程实例应用 |
5.4.1 实例数据 |
5.4.2 构建可拓物元模型 |
5.4.3 计算综合关联度 |
5.4.4 确定预警等级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CBR的排土场滑坡中长期预警方法研究 |
6.1 CBR基本流程 |
6.2 建立排土场滑坡案例库 |
6.3 CBR案例的表示方法 |
6.3.1 CBR案例的主要表示法 |
6.3.2 排土场滑坡案例的框架表示 |
6.4 CBR案例的检索方法 |
6.4.1 案例检索的方法 |
6.4.2 基于欧式距离的检索方法 |
6.4.3 RBF神经网络 |
6.4.4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检索方法 |
6.5 CBR案例的调整和修正 |
6.6 CBR案例的学习和存储 |
6.7 工程实例应用 |
6.7.1 工程概况 |
6.7.2 目标案例 |
6.7.3 案例检索 |
6.7.4 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露天矿排土场滑坡预警管理系统的开发 |
7.1 排土场滑坡预警管理系统的设计 |
7.1.1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7.1.2 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 |
7.1.3 系统开发工具及数据库选取 |
7.2 排土场滑坡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
7.2.1 系统主界面 |
7.2.2 用户管理模块 |
7.2.3 数据管理模块 |
7.2.4 案例管理模块 |
7.2.5 预警管理模块 |
7.2.6 应急管理模块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粗糙集计算权重的数据表 |
附录B 排土场边坡实例数据表 |
附录C 欧式距离计算结果表 |
附录D RBF网络输入代码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南芬露天铁矿边坡演变特征及位移监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边坡地质概况 |
1.1 地形地貌 |
1.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
1.3 水文地质条件 |
1.4 潜在滑坡体特征 |
2 监测方法及结果 |
2.1 监测系统 |
2.2 关键监测点选取 |
2.3 监测数据采集频率 |
2.4 监测结果分析 |
3 综合治理方案 |
4 结 论 |
四、浅谈南芬露天铁矿底盘边坡滑体及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南芬露天矿滑坡机理及其动态过程[J]. 王长军,曹春晖,陶志刚. 中国矿业, 2021(07)
- [2]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征研究[D]. 康硕. 河北大学, 2021(09)
- [3]南芬铁矿高陡边坡变形监测研究[J]. 李岐. 露天采矿技术, 2019(02)
- [4]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及治理研究[D]. 赵睿鸣. 厦门大学, 2019(08)
- [5]拉拉铜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治理措施[D]. 唐良四. 西南科技大学, 2018(10)
- [6]尾矿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卢春燕,石文芳,罗涛,何文,喻彪.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6(01)
- [7]某露天铁矿2#排土场参数优化研究[D]. 张鲲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8]海口磷矿内部排土研究与实践[J]. 何冬梅.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5(02)
- [9]露天矿排土场滑坡预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栾婷婷.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 [10]南芬露天铁矿边坡演变特征及位移监测技术[J]. 葛永利,谢行,王长军,蒋国夫,陶志刚. 现代矿业,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