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政策:一般范式及其效用测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1](2020)在《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2012-2019年的政策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以来我国把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位置,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也将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国稳步向前的重要路径。而体育产业政策是作为对于体育产业发展宏观层面的干预方式。近年来一系列扶持、促进与激励性政策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把握好我国体育政策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如何制定与实施对于我国体育产业部门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以2012年-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文件作为研究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采用excel、ROSTCM6文本挖掘等软件对文本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文本共现主题词进行提取,进行矩阵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以及对文本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概况及其特征。研究表明:(1)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体育产业总体规模逐年增长,体育产业从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济发展体系。(2)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逐渐形成,体育产业政策数量不断增多,政策内容不断丰富,各部门协调创新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文件逐渐增多,但政策发文主体规模较小。(3)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呈现出渐进性、随动性等特征,政策制定更加注重人本位的发展,更加注重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政策体系体现出从宏观顶层设计到微观具体落实的渐变过程。(4)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存在部分相关政策与其他部门法规存在冲突、缺乏配套政策支撑、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存在形式化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持续优化。建议:以体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来促进体育产业政策的调整;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强化体育管理部门的相对中心地位;借鉴外来经验同时注重与国内环境的融合协调。
龙盈利[2](2018)在《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 ——以[国发(46号文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资本的日益活跃,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增值发展。政府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目标。同时明确体育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了推进其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保障。基于此,也可以修正、完善和提高这些政策,为其有序推进、高效运行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首先整理了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由于目前国内对于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因而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际两个维度分析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的概述,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进行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的依据。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可供使用的全面性数据较少,综合考虑后本研究选取模糊层次综合评价,以[国发(46号文件)]为具体的案例,从政策决策、政策实施、政策效果三个维度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体育产业政策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得出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目前处于中等水平,政策有效性一般,并根据分析结果从评价的三个维度分别提出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的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的不足之处后,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许斌[3](2017)在《学术精神回归:办好普通理工高校社科学报的有效路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刊100期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理工高校普遍面临着人文社科底蕴薄弱的困境,其社科学报须以追求学术精神为办刊旨趣,摒弃非学术性论文和提升学术品位是提高学报质量的不二法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0期的办刊历程充分佐证了这一办刊理念。专家办刊、编辑学者化、慧眼选题、主动组稿和特色栏目建设是普通理工高校社科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杨雪[4](2016)在《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及其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局限性的日益凸显,太阳能因其具有持久的供应力、深厚的储备量和对环境污染小的特点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首选清洁能源之一。而在利用太阳能的多种方式中,光伏发电效果最佳。光伏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具有典型的政府扶持特性。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助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目标是否适当,是否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些产业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哪些问题等都亟待探究。文章运用文献研究、动态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光伏产业历程及现状进行梳理,并总结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盲目跟风投资、对外依赖高、自主研发少这三点不足;之后根据光伏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归纳出我国光伏产业政策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并对2006-2014年我国发布的光伏产业政策进行整理和分类;之后分析产业政策对光伏产业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二阶DEA-Tobit模型对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绩效做出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得出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绩效不高,政策效果不够明显,我国光伏产业的繁荣主要是依赖海外需求市场的结论,并基于此提出应加速激发国内需求、完善税收政策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政策建议。
王俊敏[5](2014)在《中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末至今,产业政策已经成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政府推动经济发展,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具体到体育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体育产业政策的功能得以体现。在市场机制上,体育产业政策能够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克服市场缺陷;体育产业政策可塑造产业优势,从而引导体育产业超常发展;体育产业政策也能够降低信息成本,减少制度摩擦。在资源配置上,体育产业政策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了多项体育产业政策,其内容覆盖了体育产业的方方面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的优势还有较大的彰显空间。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与助推剂,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体育产业政策及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及其体系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分析。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以往有关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的重点内容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现有的225件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政策进行了探讨,总结得出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的研究框架:(1)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正是基于体育产业政策的特点,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体育产业政策依据政策手段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政策。(2)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特点有:体育产业政策主体多元化、产业政策手段具有特殊性、产业政策具有层次性、产业政策演化具有动态性。(3)影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的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环境又包括人口结构、工资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四个部分。(4)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且以行政手段为主。(5)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颁布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准备和起步阶段;二是探索和实践阶段;三是初见成效阶段。(6)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容包括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体育产业布局政策和体育产业技术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由体育竞赛表演业政策、体育健身休闲业政策、体育中介服务业政策、体育用品业政策和体育建筑业政策组成。(7)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政策以法律、中央文件、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地方立法的形式存在。
骆雷[6](2013)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目标与政策思路的视角》文中认为竞赛表演业既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门类,也是体育产业各业态中最具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产业类别。竞赛表演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体育产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强国建设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我国竞赛表演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基于产业政策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利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对竞赛表演业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和梳理了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的现状以及国外竞赛表演业政策的经验,研究并提出了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的政策目标,并分别从弥补市场失灵、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全球竞争力3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制定的主要思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竞赛表演业是以运动竞技和运动表演为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型产品的组织与活动的集合。具体而言,竞赛表演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涉及赛事策划与组织(含职业联赛)、运动员经纪、赛事无形资产开发与销售、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等。其中,赛事策划与组织是竞赛表演业的核心经济活动,也是竞赛表演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主要标志。竞赛表演业的其他经济活动均是围绕赛事策划与组织派生而来,也可以称为衍生的经济活动。专业化的赛事运作企业、赛事经纪公司、体育广告公司、职业体育俱乐部、专业运动队、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各类体育协会、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等机构是竞赛表演业的核心部门。(二)当前我国竞赛表演业的政策宏观指导性较强,未充分考虑我国竞赛表演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缺乏可操作性;立法层次与政策效力较低,国务院层面的政策及立法内容较少;政策内容存在滞后性,无法适应我国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三)我国竞赛表演业尚属于幼稚产业,未来我国竞赛表演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竞赛表演业的全球化、赛事活动的社会化、赛事运作的规范化。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弥补竞赛表演业市场失灵、优化竞赛表演业产业结构、提升竞赛表演业全球竞争力。(四)我国竞赛表演业具有混合物品的经济特征,竞赛表演业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赛事承办权市场垄断、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垄断、微观市场主体的培育滞后、赛事资源配置与产品交易的机制缺乏。为弥补我国竞赛表演业存在的市场失灵,政府应注重资助模式的创新、赛事承办权与转播权的立法、赛事资源配置与产品交易平台的建立。在资助模式上应从政策层面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应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进一步解决赛事承办权与电视转播权的垄断问题;要分步骤地建立我国及省市层面的赛事资源与产品交易的平台。(五)我国竞赛表演业行业利润率较低,民间资本进入竞赛表演业的吸引力较弱、进入门槛较高,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竞赛表演业的产业结构,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降低进入壁垒等手段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我国竞赛表演业;应引导各地区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竞赛表演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培育本土化品牌赛事,促进竞赛表演业区域发展结构的优化。(六)我国竞赛表演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极不均衡。为有效提升我国竞赛表演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竞赛表演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特别是注重竞赛表演业与体育相关产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应通过制定幼稚产业保护扶植规划、研究并设计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实施积极的竞赛表演业扶植政策。
许淑嫦[7](2012)在《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的相关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国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产业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基于产业技术的发展,只有技术结构的高级化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一国产业体系的完善,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为了促进产业的长足发展,很多国家的政府颁布产业技术政策,包括中国在内。几乎所有的学者和政府官员等都承认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性,但缺乏对产业技术政策以及所带来的政策效应进行系统性研究。纵观以往对技术和产业政策的研究,产业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产业政策的总体分析和有效性上,而对产业政策的内容,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则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在技术方面,能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入也是研究热点,相应的理论也比较完善;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大多集中在某一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或单一产业技术政策所带来的效应。这些研究或者没有将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以及技术、绩效等方面结合起来,或者研究范围太过广泛,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对产业技术政策进行实证研究时,大多数研究的对象仅限于一项产业技术政策,并采取单一指标的直接测度法,并以此判断一项产业技术政策是否有效,然而产业的发展可以用很多指标来衡量,单一指标是不能判断产业技术政策是否真正有效。本文从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的相关度出发,首先对产业绩效和产业技术政策进行定义和其影响因素分析,并将产业技术政策依据其功能进行了分类,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不同类的产业技术政策如何对产业绩效产生影响,而后从实证上验证不同类的产业技术政策所产生的绩效。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着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一是产业技术政策的定义、分类;二是产业技术政策的作用机制;三是产业技术政策的影响过程;四是产业技术政策与其他主要产业政策的比较;五是对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相关度进行实证研究,六是完善产业技术政策与促进产业绩效提高的政策建议。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结构和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并指出创新之处。本文主要从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的相关度出发来分析,能对产业政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补充的作用。中国不同产业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政策,得到不同的产业绩效结果,这为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的相关度研究提供了实践上的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首先,从理论上对与产业技术政策相关的理论进行简单描述;其次,从文献检索上对产业绩效、产业技术政策与相关度这三个不同的主题进行搜索,了解国内外主要研究文献的现状;然后,对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绩效和相关度这三个主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描述;最后,对整个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评价。第三章为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绩效相关度的基本理论分析。首先对产业绩效和产业技术政策这两个名词进行定义和影响因素分析,将产业绩效定位于产业的经济绩效、技术绩效和环境绩效的综合,同时将产业技术政策依据其功能分为扶植性、规范性和引导性三种。其次,分析了产业技术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环境分析,由于技术开发的高成本和正外部性,而且由于技术风险等因素的存在,需要政府采取合适的产业技术政策。最后,分析了产业技术政策影响产业绩效的基本内容,产业技术政策通过直接影响产业技术而影响产业绩效,政府制定实施产业技术政策时需要考虑产业技术政策的目标和传导途径,并对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和范围进行分析,并设计了相关的指标体系。第四章为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及其绩效的影响过程。本章仔细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技术的影响过程,扶植性产业技术通过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甚至引导产业创新;规范性产业技术政策则通过促进产业内的技术扩散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而引导性产业技术政策引导市场主体推动其他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这些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政策相应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产业绩效,而预期的政策效应则都是提升产业绩效。同时从生命周期出发,分析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政策对产品/技术、产业、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产业技术政策的周期一般比产品/技术、产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要短,与之并不一致,但是产业技术政策的作用则是延长了生命周期。第五章为产业技术政策演变以及绩效分析。本章将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从技术投入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等方面入手,对产业技术政策给中国带来的绩效结果进行分析。第六章为不同产业政策与产业绩效的比较分析。由于产业技术政策难以与其他内容的产业政策区分,本章主要分析了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及其绩效,并以中国改革开放后产业政策的演变和所带来的结果验证这些政策的绩效,同时将这些绩效与产业技术政策绩效进行比较。第七章为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相关度的实证分析。结合第三章的指标体系如产业技术政策指标、产业规模指标、市场结构指标、技术行为指标和产业绩效指标对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相关度进行实证研究。以2002年《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的颁布为对象,研究不同产业技术政策对不同产业带来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产业技术政策》里的扶植性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产生了正向影响,无论是技术投入、技术产出、产业规模,还是产业绩效,电子信息产业在该项政策颁布实施后都得到了增长或提升;而规范性政策对电力产业的技术投入和经济指标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是对该产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指标则有正向的影响,同时也显着地减少了电力生产的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出量。同时,以技术商业化为例的引导性产业技术政策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而技术商业化政策也使得技术市场的交易额逐步扩大,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第八章为完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绩效提高。为了提升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相关度,需要从改善实施环境和完善内部体系两方面来保障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通过从法律、工具、信息和风险几个方面分析了限制产业技术政策有效实施的不利因素,进而也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间协作、降低风险和法治化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产业技术政策有效实施的对策;而且提出了要重视规范性产业技术政策和突出扶植性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本文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产业技术政策,丰富和完善了产业政策与产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将产业技术政策分类研究,而且提出了多指标的评估体系。在理论上对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及其绩效的影响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的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技术的影响不同,扶植性政策有助于产业技术创新,规范性政策促进产业技术扩散,技术商业化则间接促进产业技术扩散,这些产业技术政策最终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延长产业生命周期,并提高整体产业绩效。在实证上则从不同的产业上对不同的产业技术政策进行评估,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分析表明扶植性产业技术政策对该产业的研发投入产出、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绩效都有着显着的影响;然而电力工业的实证分析表明规范性产业技术政策对该产业的影响并不是都是显着的;而技术商业化的实证分析表明技术商业化有助于经济整体的增长。尽管产业技术政策的确对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需要从从改善实施环境和完善内部体系两方面来保障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进而提升产业绩效。
杨德岭,徐宁[8](2012)在《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和预测问题,构建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利用"十一五"期间的相关数据和预测方法,对未来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河南省在"十二五"期间一、三产业收敛速度趋缓,第二产业偏离度较大并且收敛迅速,应采取有效对策。
孙姝[9](2012)在《产业政策全方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产业政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又存在争议,支持产业政策的学者从“市场失灵”等理论论证其必要性,也有学者从“政府失灵”角度怀疑其有效性。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是有区别的,必要的产业政策不一定能够取得有效的结果,我们也不能根据产业政策的无效而否定其必要性。不管从国外经验还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产业政策还有其必要性,尤其在我国目前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背景下,更是重要。我国自正式推行产业政策以来,虽亦有成效,但问题也很显着,使人们对产业政策产生了怀疑,也说明我国产业政策有效性亟待提高。对产业政策做出正确评价能够增强我们对产业政策的认识,并有助于产业政策有效性的提高,而科学的评价方法正是评价产业政策的客观依据。本文即要探索能够科学评价产业政策的方法。本文首先从政策方案和政策效果两方面梳理已有的评价方法,比较其角度、背景、特点。针对已有评价产业政策效果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对这些方法加以改进;针对目前评价产业政策方案的方法较为缺乏的现实,认为可从最优产业结构和政策模拟两方面加以强化。其次,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产业政策评价方法的思路,即:从政策制定、实施、绩效三个方面构建评价产业政策的指标,将这些指标具体量化并确定各自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最后将这些指标根据各自重要性加以汇总,得到一个最终评价结果。在这个思路指引下建立了评价产业政策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并通过比较找出完成思路中每个步骤所需的具体方法,即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指标值,最后用加权合成方法计算最终评价值,从理论上完成了评价产业政策全过程的方法——全过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最后,利用已经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对我国现阶段的钢铁产业政策进行评价。在构建好指标体系后,利用调查问卷邀请有关教授对指标权重和定性指标进行打分,查找相关数据确定定量指标值,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定量数据的处理,得出我国现阶段钢铁产业政策“较好”的评价。对整个评价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执行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是否一致这一因素更是重中之重;该政策总体评价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得分偏低。据此为我国钢铁产业政策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同时通过实践检验发现该方法还需在“避免主观因素干扰”、“指标选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郭东海[10](2010)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微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企业角度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微观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产业政策的微观分析,并给出了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其次,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给出了产业政策微观分析的指标体系,即企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产业政策微观分类指标体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思路和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但这种作用目前对制造业企业可能是比较微弱的;产业政策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市场需求即制造业的外包服务动机与实践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提升企业能力的产业政策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影响因素之政策因素中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产业政策:一般范式及其效用测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业政策:一般范式及其效用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2012-2019年的政策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经验借鉴 |
1.4 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2 基础理论 |
1.4.3 研究框架分析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社会网络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 |
3.1.2 体育产业的消费市场及结构 |
3.1.3 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 |
3.2 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定量统计与分析 |
3.2.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的选取 |
3.2.2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概况 |
3.2.3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文主体数量统计 |
3.3 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网络结构分析 |
3.3.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共现主题词提取 |
3.3.2 体育产业政策文本共词矩阵构建 |
3.3.3 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相关矩阵构建 |
3.3.4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各主题词共现描述性分析 |
3.3.5 制定政策文本内容细化分析 |
3.4 政策理论视角下体育产业政策特征 |
3.4.1 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主体特征 |
3.4.2 适用范围维度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
3.4.3 政策作用层面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制定特征分析 |
3.4.4 基于政策效力维度的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要素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致谢 |
(2)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 ——以[国发(46号文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调查对象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体育产业 |
2.1.2 产业政策 |
2.1.3 体育产业政策 |
2.1.4 政策评价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 |
2.2.2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公共政策理论 |
2.3.2 公共政策评价理论 |
2.3.3 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概述 |
3.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研究 |
3.1.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容 |
3.2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
3.2.1 体育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 |
3.2.2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3.3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依据 |
3.4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结构 |
3.4.1 评价要素 |
3.4.2 评价方法 |
3.4.3 评价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 |
4.2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1 建立评价指标分析层次模型 |
4.2.2 建立判断矩阵 |
4.2.3 判断矩阵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2.4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 |
5.1 样本的选择 |
5.2 政策评价过程 |
5.3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数据处理 |
5.3.1 指标层指标得分 |
5.3.2 准则层指标得分 |
5.3.3 目标层指标得分 |
5.4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分析 |
5.4.1 政策决策评价结果分析 |
5.4.2 政策实施评价结果分析 |
5.4.3 政策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决策和实施的建议 |
6.2.1 政策目标贴近政策目标群体需求 |
6.2.2 政策具体划分并细化实施措施 |
6.2.3 优化政策执行方式及其效果 |
6.2.4 加强政策执行中的组织管理 |
6.3 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效果管理的建议 |
6.3.1 重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 |
6.3.2 关注体育产业自身效果表现 |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 |
附录B 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学术精神回归:办好普通理工高校社科学报的有效路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刊100期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刊初期学报学术思想的萌芽阶段 |
二、学报追求学术精神办刊的转折阶段 |
三、学报追求学术精神办刊的发展阶段 |
四、以追求学术精神推动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4)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及其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
1.2.1 光伏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
1.2.2 产业政策绩效评估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
2.1 光伏产业及其产业链构成 |
2.1.1 光伏发电及光伏产业 |
2.1.2 光伏产业链的构成 |
2.2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 |
2.3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2.3.1 市场规模现状 |
2.3.2 建造成本与发电成本现状 |
2.3.3 技术现状 |
2.4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
2.4.1 盲目跟风投资问题严重 |
2.4.2 原材料与需求过度依赖国外市场 |
2.4.3 国内光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
第3章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 |
3.1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 |
3.1.1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
3.1.2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的收集 |
3.2 光伏产业政策的主要构成 |
3.2.1 投资补贴政策 |
3.2.2 税收减免政策 |
3.2.3 上网电价政策 |
3.3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1 研发补贴支持过少 |
3.3.2 目标规划类政策过多 |
第4章 中国光伏产业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4.1 产业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2 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4.3 光伏产业政策作用机制 |
第5章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绩效分析 |
5.1 二阶DEA-Tobit模型方法概述 |
5.2 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
5.2.1 投入与产出的变量选取 |
5.2.2 Tobit模型的变量选取 |
5.2.3 数据来源 |
5.3 DEA实证结果及数据分析 |
5.3.1 DEA-BCC模型结果分析 |
5.3.2 Tobit回归结果分析 |
5.4 完善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建议 |
5.4.1 注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5.4.2 积极激发国内光伏市场需求 |
5.4.3 加速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6 年-2014 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汇总 |
致谢 |
(5)中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产业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
1.1.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 |
1.1.3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政策概念的研究 |
2.2 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特点、原则的研究 |
2.3 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的主体、手段、表现形式的研究 |
2.4 关于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及政策内容的研究 |
2.5 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现状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基本理论的解析 |
4.1.1 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相关概念的辨析 |
4.1.2 体育产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 |
4.1.3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特点 |
4.1.4 影响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经济因素 |
4.1.5 体育产业政策手段 |
4.2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历史沿革 |
4.2.1 准备和起步阶段(1978—1992年) |
4.2.2 探索和实践阶段(1992—1997年) |
4.2.3 初见成效阶段(1997年至今) |
4.3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容 |
4.3.1 体育产业组织政策 |
4.3.2 体育产业结构政策 |
4.3.3 体育产业布局政策 |
4.3.4 体育产业技术政策 |
4.4 对我国现有体育产业政策的分析 |
4.4.1 对我体育产业政策类型及数量的分析 |
4.4.2 对我国现有体育产业政策类型及时间节点的分析 |
4.4.3 体育产业政策类型与政策内容的分析 |
4.4.4 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地方立法的分析 |
4.5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结构图 |
5 结论 |
论文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目标与政策思路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
1.3.1 体育产业概念研究 |
1.3.2 竞赛表演业概念研究 |
1.3.3 体育强国概念研究 |
1.3.4 竞赛表演业政策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本章小结 |
2 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竞赛表演业 |
2.1.1 竞赛表演业的业态分析 |
2.1.2 竞赛表演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竞赛表演业 |
2.2.1 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
2.2.2 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2.2.3 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分析 |
2.2.4 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
本章小结 |
3 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的述评 |
3.1 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的历史回顾 |
3.1.1 竞赛表演业政策的萌芽阶段(1978~1995) |
3.1.2 竞赛表演业政策的起步阶段(1995~2010) |
3.1.3 竞赛表演业政策的发展阶段(2010~至今) |
3.2 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
3.2.1 市场规范政策 |
3.2.2 投融资政策 |
3.2.3 税收政策 |
3.3 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的主要问题 |
3.3.1 政策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3.3.2 立法层次与政策效力较低 |
3.3.3 政策内容存在滞后性 |
本章小结 |
4 国外竞赛表演业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
4.1 国外竞赛表演业发展概况 |
4.2 国外竞赛表演业政策分析 |
4.2.1 竞赛表演业税收政策 |
4.2.2 竞赛表演业投融资政策 |
4.2.3 反垄断豁免政策 |
4.2.4 政府资助政策 |
4.3 国外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
4.3.1 政策目标的确定应体现竞赛表演业的阶段特征 |
4.3.2 政策内容的着力点在于促进市场运作的专业化 |
4.3.3 政策作用的发挥应以市场主体的培育为前提 |
本章小结 |
5 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目标 |
5.1 我国竞赛表演业发展概述 |
5.1.1 赛事活动数量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
5.1.2 我国竞赛表演业尚属于幼稚产业 |
5.2 我国竞赛表演业发展趋势 |
5.2.1 竞赛表演业的全球化 |
5.2.2 赛事活动的社会化 |
5.2.3 赛事运作的规范化 |
5.3 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 |
5.3.1 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发展定位 |
5.3.2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国竞赛表演业发展定位 |
5.4 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目标 |
5.4.1 弥补竞赛表演业市场失灵 |
5.4.2 优化竞赛表演业产业结构 |
5.4.3 提升竞赛表演业全球竞争力 |
本章小结 |
6 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市场失灵的弥补 |
6.1 竞赛表演业混合物品的经济特性 |
6.2 我国竞赛表演业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
6.2.1 赛事承办权市场垄断 |
6.2.2 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垄断 |
6.2.3 微观市场主体的培育滞后 |
6.2.4 赛事产品交易的机制缺乏 |
6.3 弥补竞赛表演业市场失灵的政策思路 |
6.3.1 政府资助模式的创新 |
6.3.2 赛事承办权与转播权的立法 |
6.3.3 赛事产品交易平台的建立 |
本章小结 |
7 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
7.1 竞赛表演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定性分析 |
7.1.1 民间资本的介入缺乏动力机制 |
7.1.2 竞赛表演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
7.2 竞赛表演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思路 |
7.2.1 所有制结构的优化 |
7.2.2 区域发展结构的优化 |
本章小结 |
8 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
8.1 竞赛表演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 |
8.1.1 竞赛表演业与体育相关产业 |
8.1.2 竞赛表演业与文化产业 |
8.1.3 竞赛表演业与旅游业 |
8.2 实施积极的产业扶植政策 |
8.2.1 制定幼稚产业保护扶植规划 |
8.2.2 研究并设计好税收优惠政策 |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创新点 |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7)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的相关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发展理论 |
2.1.2 技术进步与创新理论 |
2.1.3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2.2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
2.2.1 外文文献检索情况 |
2.2.2 中文文献检索情况 |
2.3 文献综述 |
2.3.1 产业技术政策 |
2.3.2 产业绩效 |
2.3.3 相关度 |
2.3.4 文献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相关度的基本理论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1.1 产业绩效 |
3.1.2 产业技术政策 |
3.2 产业技术政策的经济含义 |
3.2.1 产业技术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
3.2.2 产业技术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
3.2.3 产业技术政策的选择 |
3.3 产业技术政策影响产业绩效的基本内容 |
3.3.1 作用过程 |
3.3.2 目标选择 |
3.3.3 传导机制 |
3.3.4 影响结果 |
4 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及其绩效的影响过程 |
4.1 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技术的影响过程 |
4.1.1 扶植性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技术的影响过程 |
4.1.2 规范性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技术的影响过程 |
4.1.3 引导性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技术的影响过程 |
4.2 产业技术政策对生命周期的影响过程 |
4.2.1 产业技术政策对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影响过程 |
4.2.2 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过程 |
4.2.3 产业技术政策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过程 |
4.3 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过程 |
4.3.1 扶植性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过程 |
4.3.2 规范性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过程 |
4.3.3 引导性产业技术政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产业技术政策演变以及绩效分析 |
5.1 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的演变过程 |
5.1.1 阶段一:1978—1994年 |
5.1.2 阶段二:1995—2000年 |
5.1.3 阶段三:2001年—至今 |
5.2 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的绩效 |
5.2.1 技术投入 |
5.2.2 技术效率结果 |
5.2.3 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
6 不同产业政策及其产业绩效的比较分析 |
6.1 主要产业政策及其产业绩效的理论比较 |
6.1.1 主要产业政策及其绩效 |
6.1.2 产业技术政策与主要产业政策的产业绩效比较 |
6.2 主要产业政策及其产业绩效的实践比较 |
6.2.1 中国主要产业政策演变及其绩效 |
6.3 中国产业技术政策与主要产业政策的产业绩效比较 |
7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相关度的实证分析 |
7.1 实证一:扶植性产业技术政策——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
7.1.1 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的影响 |
7.1.2 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影响 |
7.1.3 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绩效的影响 |
7.2 实证二:规范性产业技术政策——以电力工业为例 |
7.2.1 政策对电力工业技术的影响 |
7.2.2 政策对电力工业规模的影响 |
7.2.3 政策对电力工业绩效的影响 |
7.3 实证三:引导性产业技术政策——以技术商业化为例 |
7.4 实证结论 |
8 完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绩效提高 |
8.1 改善产业技术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 |
8.1.1 产业技术政策有效实施的制约因素 |
8.1.2 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机制 |
8.2 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结构 |
8.2.1 重视规范性产业技术政策 |
8.2.2 突出扶植性产业技术政策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测算 |
2 产业结构偏离度预测模型构建 |
2.1 模型构建 |
2.2 预测结果 |
3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偏离度预测结果分析 |
4 结束语 |
(9)产业政策全方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产业政策评价方法的文献综述 |
1.2.1 政策评价的含义 |
1.2.2 产业政策评价的现状 |
1.3 本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
2 已有评价方法的评述 |
2.1 政策方案评价方法——事前评价 |
2.1.1 产业政策最优方案的选择 |
2.1.2 产业政策的结果预测 |
2.2 产业政策效果评价方法——事后评价 |
2.2.1 生产函数法 |
2.2.2 投入产出法 |
3 全过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3.1 构建评价思路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指标权重及指标值的确定 |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2 指标值的确定 |
3.4 计算最终评价值 |
3.5 总结 |
4 全过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4.1 政策选择与评价目标的确定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评价钢铁产业政策制定的指标 |
4.2.2 评价钢铁产业政策执行过程的指标 |
4.2.3 评价钢铁产业政策绩效的指标 |
4.3 确定指标权重及指标值 |
4.4 计算综合评价值及结果分析 |
4.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确定指标权重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指标权重统计结果 |
附录3 确定定性指标值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微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政策微观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要素分析与筛选 |
(一) 要素的分析 |
1、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
2、从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对产业政策的分类 |
(二) 要素的筛选 |
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微观分析的网络层次分析模型 (ANP) |
四、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 |
(一)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但是这种作用目前对制造业企业是比较微弱的 |
(二) 产业政策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
(三) 市场需求即制造业的服务外包动机与实践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四) 提升企业能力的产业政策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影响因素产业之政策因素中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
四、产业政策:一般范式及其效用测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2012-2019年的政策文本分析[D]. 张凯. 苏州大学, 2020(03)
- [2]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研究 ——以[国发(46号文件)]为例[D]. 龙盈利. 华侨大学, 2018(12)
- [3]学术精神回归:办好普通理工高校社科学报的有效路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刊100期回顾[J]. 许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4]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及其绩效分析[D]. 杨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5]中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D]. 王俊敏.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6]体育强国建设中我国竞赛表演业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目标与政策思路的视角[D]. 骆雷.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4)
- [7]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的相关度研究[D]. 许淑嫦. 武汉大学, 2012(05)
- [8]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与预测[J]. 杨德岭,徐宁.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2(05)
- [9]产业政策全方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D]. 孙姝.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8)
- [10]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微观研究[J]. 郭东海. 东岳论丛,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