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信息技术类图形设计软件——VISIO(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琪[1](2021)在《面向列控应用的电子轨道地图生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 System,GNSS)实现“车载中心化”的列车定位需要电子轨道地图作为参考,是目前列车定位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地理位置信息及拓扑关系能够有效辅助列车占用轨道识别和列车完整性检查。电子轨道地图是列控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对列控系统提高列车定位精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研究高精度的电子轨道地图生成方法,开发电子轨道地图生成软件(Track Map Composer,TMC)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电子轨道地图数据结构模型,分析新型列控系统(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New,CTCS-N)对地图数据的需求,依据地图的层次结构建立地图数据模型,分析了地图拓扑结构与数据结构。应用了基于XML(e 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格式描述地图模型,提出了地图生成软件(TMC)的功能需求。(2)研究了电子轨道地图中轨道地理信息数据的生成方法,生成过程包含有效性检查、插值、滤波和约简。通过对道格拉斯普克约简算法(Douglas Pecuker,DP)、基于多重约束条件和基于Clothoid曲线表达等三种约简算法实现,完成了算法的效果评估,满足了CTCS-N系统对地图数据的精度要求。(3)研究了电子轨道地图数据的验证方法。设计二维表结构描述地图数据对象,使用XML格式完成地图数据对象映射、拓扑关系计算,完成地图模型建立及二进制格式地图的生成。利用XSD(XML Schema define)的数据约束特性完成地图一致性及完整性验证,同时将二维地理模型转换至一维拓扑结构,通过有向图搜索算法完成地图拓扑一致性的验证。(4)设计并开发了电子轨道地图生成软件(Track Map Composer,TMC)。软件依据地图生成流程分为4个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实现地图数据处理过程可视化;数据生成模块生成格式化地图数据;数据组织模块实现地图数据对象组织、GIS图显示、字节计算及地图校验;数据输出模块实现地图文件的生成。本文基于北票东-阜新北全程68公里的实测数据开展电子轨道地图生成方法及软件功能验证。评估结果表明,DP约简算法最大垂距偏差为0.423m,约简率达99.3%,满足地图精度要求。为了满足地图线形表达的需求,提出的曲线表达约简算法约简率高达99.5%,最大垂距偏差为0.496m,具有较高的约简效率和位置精度,设计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验证方法能够正确检测XML格式地图的错误结果。图69幅,表23个,参考文献54篇。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屈静[3](2019)在《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实践便是源于信息化初步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巨大成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内化程度,还通过翻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实际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对随堂测验的诊断不够精确,学生自主学习后,不能准确诊断出学生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课堂内化环节也就无法实现有针对性的补救学习和深度内化。认知诊断能为翻转课堂提供更为细致、丰富的诊断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内化。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认知诊断理论、规则空间模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文献和着作,全面了解有关认知诊断理论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各方面现状后,将规则空间模型的方法运用到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本研究根据规则空间模型严谨的诊断流程,设计出课堂教学中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属性关系、生成专业化的测试题库、随堂测试、发布诊断报告、及时补救等环节。紧接着贯穿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先学后教、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设计原则,对教学设计的内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构建了包括课前开发、学习先行、诊断反馈、课堂内化、课后补救五个环节的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流程。最后采用该教学设计来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在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中检验教学设计的应用效果,对学生使用该教学设计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收集实验数据分析结果,为规则空间模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思路。研究将规则空间模型应用到《visio图形设计》课程中,进行了案例开发,运用实验研究法进行了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较对照班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问题解决能力三个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提升。因此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对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刘平,徐俊蓉[4](2019)在《浅谈Visio在教学仿真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仿真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教学仿真开发技术要求高,并且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仿真的设计和开发往往是多数教师头疼的问题。介绍利用Microsoft Visio软件绘图简便以及后台编程控制相对简单、灵活等优点,实现高效开发高品质教学仿真的几种方案,其中将Visio与单片机编程软件Keil联合起来进行教学仿真的方案为可编程控制器的仿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希望能够为开发教学仿真的教师(或团队)提供参考和借鉴。
康元元[5](2018)在《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管理与过程建模》文中指出立铣刀的设计能力面临相对比较严峻地形势,究其原因在于资源、体制等几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以下两方面:一是先进的刀具设计技术往往不能及时应用于刀具的设计过程;二是对设计过程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而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作为一种新兴起刀具,铣削速率和金属切除率都远远超过高速钢立铣刀,因此,优化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的设计方法,并提升其设计过程的管理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针对整体硬质合金设计过程的图形化、图形化设计过程建模以及设计过程管理可视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了解图形化设计特点,掌握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在Visio图形化平台下建立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图形化设计流程,建立与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相关的所有过程模块,为建立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模型作铺垫。同时用Visual C++完成部分图形化过程模块的自动设计,实现对此次图形化设计过程自动化的简单验证。其次,根据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复杂、涉及领域广、使用资源多的特点,对其过程模型提出了全面性、层次性、阶段性及反复性的要求,进而提出一种具备图形化特征的设计过程分层建模方法,在Visio图形化平台下完成其绘制,并对设计过程管理中的人员、任务、资源等要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设计过程管理要素的特点,并基于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创建了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完成了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用Justep工具开发了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管理系统的功能界面和过程管理流程界面,并针对具体案例验证本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和工程意义。
黄中举[6](2018)在《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在航海作业中越来越重要,该系统的安全有效的运行是大型船舶定点作业的重要保障。软件的操作界面是用户使用该产品时的直接媒介,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也关系着用户的使用体验。国内现有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由于在设计之初缺乏视觉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的参与,造成产品在使用时不能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的设计最终要服务于用户,所以,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对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进行设计。本文主要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角度对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进行设计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上市产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国内在该软件界面设计中的不足。其次,通过使用卡片分类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获得用户心智模型的相关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运用层次聚类的方法进行处理,获得用户对于产品信息结构认知的树状图,完成用户心智模型的构建。然后,通过对软件界面现有规范、标准、原则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归纳出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在信息架构、界面布局、交互设计、图形色彩设计这四个方面的设计规范、原则和方法。再次,基于已完成的用户心智模型和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的相关设计规范、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实践,完成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静态图形色彩设计,并通过Axure快速交互原型的方法,对各界面要素进行交互动作设计,完成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交互原型设计。最后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对设计优化后界面与原界面进行可用性测试,得到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具有更高可用性水平的结论。
仲崇丽[7](2013)在《基于Visio的校园平面图设计》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所有大学生一生中最难忘的生活学习场所,对于新生而言,进入这个视野更广阔、生活更丰富的环境,可能都会有些摸不着方向,以至于办事、上课都会走错路。所以,一张完美细致的校园平面图,就会成为大学新生最重要的生活指南。本文将详细说明如何利用Visio 2010制作校园平面图,其中重点介绍了不规则道路形状的画法和各种交叉路口的细节处理。
曹振凯,丁海丰[8](2013)在《广电网络绘图三剑客》文中认为使用一款适合的绘图软件,来绘制适合的图形,工作将事半功倍。每个软件各有所长,现将几款好的软件作推荐,方便大家在众多的软件中选择。
汪郑捷[9](2013)在《基于GDI+的系统可测性建模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制造工艺与设计水平的发展,电子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复杂电子系统的故障测试与诊断变得更加困难。为了更好的完成对系统的测试诊断,需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可测性方面的问题,可测性分析软件的重要性也被体现出来。目前国内可测性分析软件建模平台以利用现有绘图工具进行二次开发为主,但现有绘图工具存在模块体积庞大与缺乏可测性针对性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可测性建模软件平台。本文介绍了基于图形设备接口(GDI+)的可测性建模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可测性模型图形单元库的设计与实现。针对于现有建模平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电子系统可测性建模的实际需求,选择了GDI+作为整个平台的图形开发方式,设计了可测性模型图形单元库。图形单元库的实现,先设计了一个基础类节点数据结构,图形库中各类节点均从基础类节点中派生;然后依据建模的需求设计了单元库中各类节点的图形外观与功能;其后为图形单元库中各类节点设计其所特有的数据结构,为后续功能的实现预留接口。其次,软件平台功能的设计与实现。由于软件平台的开发是基于GDI+进行的,无可直接使用的图形操作等功能函数,因此需自主实现平台的各项功能。软件平台基本功能主要分为图形操作功能与平台操作功能两个方面,均是以模型树为数据核心,实现了以图形库中各类图形对象移动、绑定、剪切等为代表的图形操作功能和以多层建模、建模文件读写、测试组等为代表的平台操作功能。同时,软件平台的功能实现中增加了自动建模与连接检测功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最后,故障-测试依赖矩阵生成的实现。依赖矩阵作为进行可测性分析的重要数据,文中详细阐述了平台所实现的矩阵生成过程,即首先由图形单元连接关系搜索生成邻接矩阵,然后由该邻接矩阵通过矩阵变换处理后得到可达矩阵,最后在可达矩阵基础上通过测试与信号间的关联关系获得故障-测试依赖矩阵。综上所述,软件平台设计实现了进行可测性建模的各项功能,解决了Visio为代表的建模软件体积庞大与缺乏可测性针对性的问题,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易用的且交互界面友好的建模平台,满足进行可测性建模的需求。
王鹏[10](2013)在《通信工程室内覆盖设计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的实施为解决建筑内部的覆盖难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随着楼宇规模及数量的增加,室内覆盖系统需要安装的无线单元数量庞大,给前期设计、及后期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传统的设计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计算、统计、核对、校审等工作,工作量大、效率低,出错率高,再次修改难度大,不科学实用,很难复制推广。本文通过对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需求的分析,结合目前常规设计方法的现状,确定了本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及开发思想。在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性能需求和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在系统设计及实现阶段,根据Microsoft Visio2003软件强大的绘图设计功能以及支持二次开发的特性,设计并定义系统需要的各种主控形状,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5作为开发平台,开发出系统功能控制界面,和系统所需功能模块;整个系统从应用智能化、设计专业化、使用简单化、兼容性强等几个方面考虑来满足设计要求。本设计系统实现了设计计算工作的高效化自动化,提高了设计效率、正确率,同时大大降低了设计方案再修改的难度,使设计过程变得智能化,设计成果变得规范化、设计工作变得简易化,并且方法便于复制推广,科学性地推动了室内覆盖设计工作的发展。
二、专业信息技术类图形设计软件——VISI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信息技术类图形设计软件——VISIO(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列控应用的电子轨道地图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图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地图数据生成研究现状 |
1.2.3 地图数据验证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电子轨道地图生成需求分析 |
2.1 新型列控系统对电子轨道地图应用需求分析 |
2.1.1 CTCS-N系统 |
2.1.2 CTCS-N系统对电子轨道地图数据需求 |
2.2 电子轨道地图的数据模型分析 |
2.2.1 地图的数据结构设计 |
2.2.2 地图的拓扑关系分析 |
2.3 电子轨道地图生成软件需求分析 |
2.3.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2.3.2 软件界面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地理信息数据生成方法研究 |
3.1 地图数据预处理 |
3.1.1 线路数据生成 |
3.1.2 关键点数据生成 |
3.2 线路约简算法研究 |
3.2.1 线路表达及数学描述 |
3.2.2 面向直线表达的约简算法 |
3.2.3 基于Clothoid曲线表达的约简算法 |
3.2.4 约简算法评估 |
3.3 算法结果验证与分析 |
3.3.1 算法结果比较 |
3.3.2 约简算法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子轨道地图验证方法 |
4.1 二维表结构至地图数据对象的映射 |
4.2 基于XML的电子轨道地图数据库 |
4.2.1 XML表示 |
4.2.2 地图数据对象至XML节点的映射 |
4.3 电子轨道地图存储数据生成 |
4.4 电子轨道地图数据验证方法 |
4.4.1 地图数据验证指标 |
4.4.2 地图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法 |
4.4.3 地图数据一致性验证方法 |
4.5 电子轨道地图数据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电子轨道地图生成软件设计与验证 |
5.1 系统结构和功能设计 |
5.2 软件功能实现 |
5.2.1 软件实现的关键技术 |
5.2.2 软件模块功能实现 |
5.3 电子轨道地图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3)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认知诊断 |
2.1.2 规则空间模型 |
2.1.3 翻转课堂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
第三章 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3.1 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诊断 |
3.1.1 诊断过程 |
3.1.2 认知诊断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
3.2 运用认知诊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3.2.1 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
3.2.2 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3.2.3 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第四章 应用案例及效果分析 |
4.1 应用案例 |
4.1.1 资源制作与准备 |
4.1.2 visio流程图的教学设计 |
4.1.3 实施过程 |
4.2 效果分析 |
4.2.1 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效果分析 |
4.2.3 满意度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浅谈Visio在教学仿真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Visio的仿真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
1.1 独立的Visio软件仿真 |
1.1.1 通过表单来实现仿真 |
1.1.2 通过程序编辑器和表单来实现仿真 |
1.2 基于多平台联合的Visio仿真 |
2 结束语 |
(5)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管理与过程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背景 |
1.1.2 刀具设计过程的研究背景 |
1.1.3 设计过程管理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计过程的研究现状 |
1.2.2 设计过程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 |
2 设计过程图形化设计技术 |
2.1 图形化设计概述 |
2.2 图形化设计的原理及关键技术 |
2.2.1 模块化设计原理 |
2.2.2 模块化设计的关键技术 |
2.3 设计过程图形化设计 |
2.3.1 通用模块图形化设计 |
2.3.2 通用模块图形化定义 |
2.4 实现模块自动化 |
2.4.1 模块相关操作的实现 |
2.4.2 自动生成技术的实现 |
2.4.3 自定义模块以及组合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3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图形化 |
3.1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的设计流程 |
3.2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图形化 |
3.2.1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模块化 |
3.2.2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图形化 |
3.3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图形化实例验证 |
3.3.1 选定模块实例化 |
3.3.2 建立结构化的设计过程 |
3.3.3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实例验证 |
3.4 图形化设计过程的VisualC++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分层建模 |
4.1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对过程建模的要求 |
4.2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分层建模 |
4.2.1 分层建模思想的提出 |
4.2.2 分层建模思想的体现 |
4.2.3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分层建模步骤 |
4.3 分层化的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建模分析 |
4.3.1 任务要素 |
4.3.2 人员要素 |
4.3.3 资源要素 |
4.4 本章小结 |
5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 |
5.1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5.1.1 数据需求分析 |
5.1.2 功能需求分析 |
5.2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功能框架 |
5.2.1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流程 |
5.2.2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功能框架 |
5.3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开发工具 |
5.4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
5.4.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实现 |
6.1 布置JustepX5开发环境 |
6.2 建立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业务模型 |
6.2.1 数据模型 |
6.2.2 流程模型 |
6.2.3 界面模型 |
6.2.4 组织模型 |
6.3 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过程管理系统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典型界面分析 |
2.1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基本工作原理概述 |
2.1.1 典型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硬件配置 |
2.2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界面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
2.2.1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界面特点 |
2.2.2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2.3 “以用户为中心”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界面的重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户心智模型与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界面的关系研究 |
3.1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用户研究 |
3.1.1 用户职业背景 |
3.1.2 用户工作环境 |
3.1.3 用户的分类 |
3.2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用户心智模型收集 |
3.2.1 心智模型的基本概念 |
3.2.2 心智模型构建方法 |
3.2.3 设计实验 |
3.2.4 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
3.3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用户心智模型数据处理分析 |
3.3.1 数据处理方法 |
3.3.2 层次聚类方法数据处理工具 |
3.3.3 数据结果处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设计规范和方法研究 |
4.1 信息架构设计方法 |
4.2 界面布局设计原则 |
4.2.1 用户视觉逻辑路径 |
4.2.2 栅格设计系统 |
4.2.3 对齐、对比和统一性 |
4.3 交互设计规范 |
4.3.1 导航设计规范 |
4.3.2 交互动作规范 |
4.3.3 控件交互规范 |
4.4 图形色彩设计研究 |
4.4.1 整体视觉风格 |
4.4.2 界面图形设计原则 |
4.4.3 界面色彩设计研究 |
4.5 基于AXURE的快速交互原型设计方法研究 |
4.5.1 AXURE快速原型设计的优势 |
4.5.2 基于AXURE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交互原型设计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设计实践及可用性验证 |
5.1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信息架构设计 |
5.2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界面视觉设计 |
5.2.1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布局设计 |
5.2.2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图形色彩设计 |
5.3 AXURE交互原型设计 |
5.4 基于眼动追踪的可用性测试 |
5.4.1 可用性测试的流程 |
5.4.2 评价指标确定及实验设计 |
5.4.3 实验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眼动实验知情书 |
附录B 卡片分类实验数据 |
(7)基于Visio的校园平面图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Visio概述 |
1.1 Visio发展史 |
1.2 Visio 2010介绍 |
1.3 Visio 2010的应用领域 |
2 校园平面图主要流程设计 |
2.1 绘图页的创建 |
2.2 道路的绘制 |
2.2.1 普通道路 |
2.2.2 弯曲道路 |
2.2.3 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
2.2.4 直角转弯路口 |
2.3 路标的添加 |
2.4 其他图形的添加 |
3 结语 |
(8)广电网络绘图三剑客(论文提纲范文)
1 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10简单、易用, 最适宜绘制广电的流程图、器件图 |
2 Corel Draw X6专业、广泛, 最适宜绘制广电网络覆盖图 |
3 Auto CAD 2013通用、复杂, 最适宜绘制广电的城市街道的网络图 |
(9)基于GDI+的系统可测性建模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介绍 |
第二章 可测性建模方法与软件总体设计 |
2.1 可测性建模方法 |
2.2 软件总体设计框架 |
2.3 软件开发方法与设计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GDI+的可测性模型图形单元库设计 |
3.1 图形设备接口技术 |
3.1.1 图形设备接口技术介绍 |
3.1.2 图形设备接口技术应用 |
3.2 基础图形单元设计 |
3.3 节点单元的设计实现 |
3.3.1 模块节点的图形设计与功能实现 |
3.3.2 测点图形设计与功能实现 |
3.3.3 与节点图形设计与功能实现 |
3.3.4 或节点图形设计与功能实现 |
3.4 连接线功能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GDI+的可测性建模平台设计 |
4.1 模型树的构建 |
4.2 图形操作功能的实现 |
4.2.1 移动功能的实现 |
4.2.2 绑定功能的实现 |
4.2.3 剪切复制粘贴功能的实现 |
4.3 平台操作功能的实现 |
4.3.1 多层建模操作的实现 |
4.3.2 建模文件读写的实现 |
4.3.3 测试组功能的实现 |
4.4 自动建模功能的实现 |
4.5 模型连接检查功能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接关系搜索与依赖矩阵生成设计 |
5.1 邻接矩阵介绍 |
5.2 图形单元连接关系搜索的实现 |
5.3 依赖矩阵获取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平台的功能与验证 |
6.1 软件平台功能 |
6.2 软件平台实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通信工程室内覆盖设计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系统开发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室内覆盖设计系统现状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开发背景技术 |
2.1 微软 Visio 软件 |
2.1.1 模板、模具和形状 |
2.1.2 Visio 二次开发 |
2.2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简介 |
2.2.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演进历程 |
2.2.2 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 的关键改进 : |
2.3 室内覆盖技术介绍 |
2.3.1 室内覆盖系统分类介绍 |
2.3.2 室内覆盖系统无源器件 |
2.3.3 室内覆盖系统有源设备 |
2.3.4 室内覆盖设计原则 |
2.3.5 室内覆盖设计步骤 |
2.3.6 室内覆盖设计方法 |
2.3.7 天线设计用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用例分析 |
3.3.1 模具管理用例分析 |
3.3.2 单元编号用例分析 |
3.3.3 功率计算用例分析 |
3.3.4 器材统计用例分析 |
3.3.5 成果输出用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室内覆盖设计系统概要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功率计算功能程序设计 |
4.2.2 自动编号功能程序设计 |
4.2.3 统计材料功能程序设计 |
4.2.4 天线功率输出功能程序设计 |
4.3 系统模具设计 |
4.4 设计方法与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室内覆盖设计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主要界面的设计和实现 |
5.2 参数设置界面 |
5.3 模具界面 |
5.4 属性设置界面 |
5.5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5.1 功率计算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5.2 自动编号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5.3 材料统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5.4 天线功率输出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软件测试概论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内容 |
6.3.1 主控形状设置功能测试 |
6.3.2 系统设置功能测试 |
6.3.3 功率计算功能测试 |
6.3.4 自动编号功能测试 |
6.3.5 材料统计功能测试 |
6.3.6 成果输出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专业信息技术类图形设计软件——VISIO(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列控应用的电子轨道地图生成方法研究[D]. 王子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认知诊断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D]. 屈静.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4]浅谈Visio在教学仿真中的运用[J]. 刘平,徐俊蓉. 计算机时代, 2019(03)
- [5]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设计管理与过程建模[D]. 康元元.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6]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 黄中举.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12)
- [7]基于Visio的校园平面图设计[J]. 仲崇丽. 科技资讯, 2013(32)
- [8]广电网络绘图三剑客[J]. 曹振凯,丁海丰. 中国广电技术文萃, 2013(02)
- [9]基于GDI+的系统可测性建模软件设计与实现[D]. 汪郑捷.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10]通信工程室内覆盖设计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 王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