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重创伤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1β、IL-6、IL-8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力强[1](2021)在《基于肠黏膜免疫功能调控的大黄游离蒽醌治疗SAP时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免疫紊乱是导致胰腺炎患者转向重症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免疫调控时机成为SAP治疗的重大问题。作为治疗SAP最常用的中药大黄对于不同免疫状态下的SAP均能应用吗?前期研究发现肠粘膜免疫系统在SAP的免疫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动态观察肠粘膜免疫系统致炎/抗炎因子、免疫细胞数量、体液免疫因子等变化情况,观察SAP大鼠的免疫动力学变化。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免疫状态下给予大黄及大黄游离蒽醌(FTRAs)的药效差异,确定最佳用药时机。接下来注射亚致死剂量铜绿假单胞菌模拟继发感染,验证最佳用药时机的保护作用。方法:(1)SAP免疫动力学变化:(1)3.5%牛磺胆酸钠(Na Tc)制备SAP大鼠模型,观察大鼠14天存活率以及1h、3h、6h、12h、24h、36h、48h、72h、120h、168h和336h胰腺大体情况,HE染色观察胰腺病理变化,血清淀粉酶和胰腺脂肪酶活力水平评价SAP严重程度。(2)通过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反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3)ELISA法检测小肠匀浆IL-1β、TNF-α、IL-6、IL-8、IL-18(致炎因子),TGF-β、IL-10、IL-4、s TNF-αR(抗炎因子)的水平,鲎试剂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反映SAP肠道炎症变化规律。(4)通过HE染色法观察肠系膜淋巴结(MLN)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CD68和C103表达反映肠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Th1、Th2、Treg细胞的变化,ELISA法检测肠匀浆中SIg A的含量反映SAP大鼠体液免疫变化。(5)SAP免疫转折时间点的确定:测定铜绿假单胞菌(PA)生长曲线,确定对数生长期。正常大鼠注射不同剂量PA,观察7天死亡率,筛选亚致死剂量PA。ELISA检测正常大鼠接受亚致死剂量PA攻击后0h、2h、4h、6h和12h的IL-1β和TNF-α的变化,筛选最佳取材时间点。ELISA检测SAP建立后0h、12h、24h、36h、48h给予亚致死量PA攻击大鼠肠道TNF-α和IL-1β水平变化,确定免疫转折点。(2)研究FTRAs对不同免疫状态SAP的治疗作用。设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AP),SAP+生大黄组(阳性对照组),SAP+FTRAs(22.5mg/kg,45mg/kg,90mg/kg治疗组,)在SAP免疫转折前(0h)、中(48h)、后(72h)给药,12h/次,共3次,末次给药2h后,即造模后24h、72h、96h处死取材。检测指标同第一部分。(3)研究FTRAs对SAP大鼠继发PA感染的保护作用,设Sham组,SAP组,Sham+PA组,SAP+PA组,SAP+生大黄+PA,SAP+FTRAs(22.5mg/kg,45mg/kg,90mg/kg)+PA,观察大鼠7天死亡率,ELISA法检测肠IL-1β、TNF-α、IL-6、IL-8、IL-18(致炎因子)和TGF-β、IL-10、IL-4、s TNF-α(抗炎因子)的水平,鲎试剂定量检测血浆内毒素的水平。结果:(1)SAP免疫动力学变化:(1)SAP大鼠14天累积存活率为61.08%,48h以前和48h以后分别为SAP两个死亡高峰;胰腺大体术后1-6h充血坏死,12h后胰腺开始硬化变黄,与肝脏、肠道等器官粘连;胰腺病理在6-48h组织溶解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72-336h出现纤维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与Sham组相比,血清淀粉酶活力1-6h逐渐增加,6h到达高峰,6-36h基本保持不变,36h后逐渐降低;胰腺脂肪酶活力在3-12h升高达到高峰期,随后逐渐降低。(2)SAP组从12h开始,肠道黏膜萎缩,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肠道通透性增加;与Sham组相比,血清D-乳酸从12h开始逐渐增加,48h到达高峰,48-120h基本保持不变,120-336h略微下降。(3)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肠道IL-1β、TNF-α、IL-6、IL-8、IL-18、TGF-β、IL-10和血浆内毒素主要在12-48h明显升高,48h后开始逐渐下降;IL-4和s TNF-αR在6-36h明显下降,36h后逐渐上升。(4)肠系膜淋巴结在3-336h病理改变明显,淋巴结淋巴滤泡明显增多,病理评分在3-12h逐渐上升,12-36h处于平台期,36-336h病理评分略微下降。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在1-6h肠道CD68表达略微增加,在12-72h表达明显降低,120-336h逐渐上升。SAP组大鼠在1-3h肠道CD103的表达逐渐增加且聚集于绒毛上端,6-72h肠道CD103表达明显降低,120-336h逐渐上升。与Sham组相比,SAP组肠系膜淋巴结Th1比例在1-24h逐渐增加,24-36h处于平台期,36h开始逐渐下降,72h降至正常水平。Th2比例在1-36h无明显变化,36h开始下降,36-336h处于平台期。与Sham组相比,Th1/Th2比值在1-3h无明显变化,6-24h比值逐渐增大,24h到达高峰,然后24-336h比值逐渐下降。与Sham组相比,SAP组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在1-6h无明显变化,在12-24h逐渐升高,24h达到高峰,24-48h处于平台期,然后48-168h开始逐渐下降,168h恢复至正常水平。与Sham组相比,SAP大鼠肠道体液免疫因子SIg A含量从1h开始逐渐降低,3h达到低谷,3-36h处于低水平平台期,36-48h逐渐上升,48h恢复至正常水平,48-336h肠道SIg A含量基本保持不变。(5)观测铜绿假单胞菌(PA)生长曲线,发现培养16h后为PA对数生长期;2.0×108CFU/kg PA为亚致死剂量;与对照组相比,PA攻击后,肠道IL-1β和TNF-α水平在2h到达高峰,随后降低,2h为PA攻击后最佳取材时间。在SAP造模后给予亚致死量PA,与SAP组相比,SAP+PA组在0h、12h、24h、36h大鼠肠道IL-1β和TNF-α略微增加,但在48h,与SAP组相比,SAP+PA组IL-1β和TNF-α略微降低,因此确定48h是SAP大鼠从前期过度炎症反应和混合型免疫时期转折到代偿性免疫抑制时期的转折点。(2)FTRAs对不同免疫状态SAP的治疗作用:(1)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胰腺坏死区域减少,胰腺损伤减轻。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FTRAs无明显作用。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够抑制SAP血清淀粉酶和胰腺脂肪酶的活性。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无明显影响。(2)通过肠道病理观察,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减轻肠道上皮细胞的脱落,减轻肠道损伤,而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FTRAs无明显作用。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够降低血清D-乳酸的水平,而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FTRAs无明显作用。(3)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降低肠道IL-1β、TNF-α、IL-6、IL-8、IL-18、TGF-β、IL-10和血浆内毒素的含量,增加IL-4和s TNF-αR的水平。在免疫转折中给药,与SAP-72h组相比,SAP+FTRAs(90mg/kg)-72h组能够显着降低TNF-α、IL-18、TGF-β的水平,对IL-1β、IL-6、IL-8、ET、IL-10、IL-4、s TNF-αR无明显作用。在免疫转折后给药,与SAP-96h组相比,SAP+FTRAs(90mg/kg)-96h组能够显着降低IL-18,对IL-1β、TNF-α、IL-6、IL-8、ET、TGF-β、IL-10、IL-4和s TNF-αR无明显作用。(4)肠系膜淋巴结病理学改变发现,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90mg/kg)-24h组淋巴结淋巴滤泡明显减少。在免疫转折中给药,与SAP-72h组相比,SAP+生大黄-72h淋巴结病理评分降低。在免疫转折后给药,药物对淋巴结无明显作用。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90mg/kg)-24h组肠道CD68和CD103的表达明显增加。而免疫转折中给药发现,与SAP-72h组相比,SAP+FTRAs(90mg/kg)-72h肠道CD103表达明显增加而CD68无明显变化。在免疫转折后给药,与SAP-96h组相比,SAP+FTRAs治疗组肠道CD68和CD103表达无明显变化。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够降低Th1的比例,对Th2无影响,Th1/Th2比值减小。在免疫转折中给药,与SAP-72h组相比,SAP-FTRAs(45mg/kg,90mg/kg)-72h组能够增加Th2的比例,但对Th1的比例无明显变化,Th1/Th2比值减小。在免疫转折后给药,与SAP-96h组相比,SAP-FTRAs-96h治疗组对Th1和Th2的比例无明显变化,Th1/Th2基本保持不变。在免疫转折前给药,与SAP-24h组相比,SAP+生大黄-24h和SAP+FTRAs(45mg/kg,90mg/kg)-24h组能够显着升高肠道SIg A的含量。在免疫转折中和免疫转折后给药时,与SAP组相比,SAP+FTRAs治疗组对SIg A无明显作用。(3)FTRAs对SAP大鼠继发PA感染的保护作用:(1)结果发现SAP组、SAP+PA组7天死亡率分别为30%、80%,而SAP+FTRAs(90mg/kg)+PA组7天死亡率为60%,死亡率明显降低。(2)与SAP组相比,SAP+PA组TNF-α明显降低,IL-1β、IL-6、IL-8、IL-18、血浆ET、TGF-β、IL-10、IL-4、s TNF-αR无明显变化。与SAP+PA组相比,SAP+FTRAs(90mg/kg)+PA组肠道IL-1β、TNF-α、IL-6、IL-8、IL-18、血浆ET、TGF-β、IL-10、IL-4和s TNF-αR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IL-18的水平。经FTRAs治疗后的SAP大鼠继发PA感染,可降低PA引起的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具有保护作用。结论:(1)建模后48h是SAP大鼠从前期过度炎症反应和混合型免疫时期转折到代偿性免疫抑制时期的转折点。(2)FTRAs在SAP免疫转折前给药能够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为最佳给药时机。(3)通过FTRAs在免疫转折前给药,能够保护SAP免疫转折后继发PA感染,进一步明确最佳给药时机。
刘海瑶[2](2021)在《钙结合蛋白S100A12在APP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可以引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和致死性,最急性病例死亡率高达100%。近年来该病常与巴氏杆菌、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和猪肺疫等发生混合感染,给世界养猪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菌株耐药性的增强及广谱交叉保护性疫苗的缺乏,致使APP的防治效果不理想,仍需要深入研究APP致病/抗感染机理,进而寻找新的防治策略。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APP感染仔猪后,钙结合蛋白S100A12在感染早期显着高表达,且在各个时间点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猪肺泡巨噬细胞(PAM)作为APP感染早期主要效应细胞,是炎性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之一,故推测APP感染过程中S100A12蛋白可能对PAM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为了阐明S100A12调节APP诱导PAM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APP与PAM的互作模型,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APP感染PAM后,PAM细胞因子及S100A12的基因表达水平,明确APP刺激PAM对细胞因子及S100A12表达的影响;随后通过干扰质粒敲降S100A12表达及胞外添加原核表达S100A12重组蛋白等实验,确定S100A12对APP诱导PAM的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APP黏附、侵袭PAM和APP在PAM内存活能力的影响;最后分析S100A12对小鼠的血液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检测小鼠的肺增重、肺指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应用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100A12对APP感染小鼠肺部炎性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APP可以诱导PAM分泌IL-6、IL-8、IL-1β、IL-18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促进S100A12的表达,且随APP刺激剂量增大和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低浓度S100A12重组蛋白能够促进PAM对IL-6、IL-8、TNF-α、IL-1β、IL-21和IL-5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而高浓度的S100A12重组蛋白则对上述细胞因子分泌无影响。与转染sh NC的对照组相比,转染sh S100A12干扰质粒的PAM在APP诱导下,IL-6、IL-8、IL-1β和IL-5的转录水平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且显着增强APP对PAM的黏附侵袭能力及其在PAM内的存活能力,相反体外添加S100A12重组蛋白则显着抑制APP对PAM细胞的黏附侵袭及其在PAM内的存活。体内实验发现,提前给予S100A12蛋白再感染APP的小鼠体重丢失少、临床评分下降、肺指数低、肺部水肿出血减轻以及病理切片肺浸润减轻。IL-6和IL-18在感染6 h和12 h都显着高表达,24 h时则显着降低;IL-1β在6 h显着高表达,12 h和24 h IL-1β显着降低;IL-10在12 h和24h显着高表达;S100A12促进APP感染小鼠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的募集,其中促进PMN-I趋化,降低PMN-II的趋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S100A12能够增强APP感染后PAM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APP诱导的PAM凋亡,降低APP对PAM的黏附侵袭,促进PAM杀菌。在感染早期能快速激活肺部炎症反应,感染后期可降低炎症反应避免过度炎症。本研究阐明了S100A12在APP与PAM互作过程中对天然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为APP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方法和思路,也为其他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黄静[3](2020)在《ETEC感染对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炎性损伤作用及甘草多糖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可引起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等多种疾病,造成仔猪生长发育迟缓,饲料利用率下降,使生猪养殖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仔猪感染ETEC后,会引起肠道上皮细胞受损,以及严重肠道炎性反应,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腹泻、尿道炎、乳房炎、脑炎和败血症等,严重者可导致仔猪死亡。目前,常选用抗生素治疗仔猪肠道ETEC感染,由于ETEC易产生耐药性及血清型较多的特点,且疫苗接种预防效果亦不理想。在防治仔猪ETEC性肠道疾病时,常采用中药复方进行防治,甘草是组方中常用的中药之一。有研究表明,甘草多糖是甘草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增强免疫、抑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功效。因此,为了探讨ETEC感染对猪肠道上皮细胞免疫机能影响及甘草多糖的调控作用,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ETEC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结果表明:1×108 CFU/mL ETEC作用2h时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5);以浓度为1×108 CFU/mL的ETEC分别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15、30、45、60、75、90、105、120min后,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肠道上皮细胞中TLR2、TLR4、TLR9、IL-1β、IL-4、IL-6、IL-8、IL-10、TNF-α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浓度为1×108 CFU/mL的ETEC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于不同时间段后,TLR2 mRNA表达量在60、90、105min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LR4和IL-4 mRNA表达量均在105min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LR9 mRNA表达量在75、105min时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段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IL-1βmRNA表达量在15、30、45min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L-6 mRNA表达量在15、30min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90、105min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L-8和TNF-αmRNA表达量均在45min-120min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L-10 mRNA表达量在15min-105min时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即ETEC感染可引起猪肠道上皮细胞促炎性及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紊乱,引起炎性损伤。2.通过不同浓度的甘草多糖(3.125、6.25、12.5、25、50、100、200、400μg/mL)与猪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48h后,CCK-8法检测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结果表明:3.125、6.25、12.5、25、50、100μg/mL的甘草多糖对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即对猪肠道上皮细胞无细胞毒性作用。同时,浓度为3.125、6.25、12.5、25、50、100μg/mL的甘草多糖与猪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48h后,按照MOI指数为1:100的ETEC感染细胞2h后,CCK-8法检测仔猪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结果表明:3.125、6.25、12.5、25、50、100μg/mL的甘草多糖均可有效维持ETEC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正常。3.不同浓度甘草多糖(3.125、6.25、12.5、25、50、100μg/mL)与猪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48h后,按MOI指数为1:100的ETEC对猪肠道上皮细胞感染15、30、45、60、75、90、105、120min后,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肠道上皮细胞中TLR2、TLR4、TLR9、IL-1β、IL-6、IL-8、TNF-α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甘草多糖与猪肠道上皮细胞共培养48h,经ETEC感染105min后,3.125μg/mL-100μg/mL甘草多糖均可降低TLR2受体的表达(P<0.05);6.25μg/mL-100μg/mL的甘草多糖均可降低TLR4受体的表达(P<0.05);12.5μg/mL和25μg/mL的甘草多糖可降低TLR9受体的表达(P<0.05)。经ETEC感染15min后,3.125、25、50、100μg/mL的甘草多糖可抑制ETEC感染细胞IL-1βmRNA的表达升高(P<0.05);12.5-100μg/mL的甘草多糖可抑制ETEC感染细胞IL-6 mRNA的表达升高(P<0.05);经ETEC感染105min后,6.25μg/mL-100μg/mL的甘草多糖可抑制ETEC感染细胞IL-6 mRNA的表达升高(P<0.05);12.5μg/mL-100μg/mL的甘草多糖可抑制ETEC感染细胞IL-8 mRNA的表达升高(P<0.05);50μg/mL和100μg/mL的甘草多糖可抑制ETEC感染细胞TNF-αmRNA的表达升高(P<0.05),减少ETEC诱导的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炎性损伤。综上所述,甘草多糖可通过抑制TLR2、TLR4、TLR9受体和促炎因子IL-1β、IL-6、IL-8、TNF-αmRNA的表达,抑制ETEC感染引起的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炎性反应,达到保护ETEC感染下的猪肠道细胞免疫机能的正常,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李国臣[4](2020)在《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依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旨在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从PI3K/Akt/HO-1信号通路探讨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住院治疗的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半夏泻心汤,日一剂,早晚分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2h和治疗7天三个时间节点腹腔压、肠鸣音和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ICU住院天数、28天病死率,评价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2)运用盲肠结扎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探究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LP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治疗组,每组各18只。假手术组只进行开关腹处理,其余四组采用CLP法制备实验用脓毒症大鼠模型。半夏泻心汤低、中、高治疗组造模后按3.05g/kg·d-1、6.1g/kg·d-1、12.2g/kg·d-1药物剂量灌胃,正常组、CLP组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24h后,每组各取8只大鼠,收集大鼠血清、小肠组织。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72h生存率;ELISA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内毒素和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ɑ)的水平;HE染色法观察各组脓毒症大鼠小肠组织病理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ɑ)表达。(3)通过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和调控PI3K/Akt/HO-1机制: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LP)组、半夏泻心汤组(BXXX组)、LY294002组(LY组)、LY+半夏泻心汤组(LY+BXXX组),每组各10只。假手术只行开关腹处理,其余四组复制实验一脓毒症大鼠模型,LY294002组和LY+半夏泻心汤组于造模前腹腔注射LY294002。造模后半夏泻心汤组和LY+半夏泻心汤组按12.2 g/kg药物剂量灌胃,正常组、CLP组和LY组均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24h后,收集大鼠血清、小肠组织。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ELISA检测血清DAO、D-乳酸、内毒素和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HE染色后观察小肠组织病理结构改变;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小肠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及PI3K、P-Akt、HO-1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腹内压和肠鸣音均有改善,血清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水平均下降,但半夏泻心汤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下降,但半夏泻心汤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3)相较于西医单纯治疗,半夏泻心汤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0.01);(4)半夏泻心汤治疗并未明显降低患者28天死亡率和缩短ICU住院天数(P>0.05),但半夏泻心汤治疗后,均呈一定下降趋势。(2)实验研究一:(1)盲肠结扎法造模后大鼠出现运动迟缓、蜷缩、颤抖、拒捕反应减弱,毛发粗糙、凌乱、变黄,眼球充血等一系列症状,半夏泻心汤各治疗组上述症状较CLP组均有所改善;(2)半夏泻心汤各治疗组大鼠生存率明显高于CLP组,且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生存率最高,大鼠存活时间较长,优于其它两组;(3)半夏泻心汤各治疗组大鼠小肠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病理评分低于CLP组,且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肠组织损伤最轻;(4)半夏泻心汤治疗可明显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内毒素水平,高剂量组优于其它两组;(5)半夏泻心汤治疗能降低血清和小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且有剂量依赖性。实验研究二:与Sham组比较,CLP后各组大鼠血清和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PI3K、P-Akt、HO-1表达增高,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升高,肠损伤严重。与CLP组比较,半夏泻心汤干预后大鼠血清和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下降,PI3K、P-Akt、HO-1表达增高,肠损伤减轻;LY294002处理后大鼠血清和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PI3K、P-Akt、HO-1表达下降,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升高,肠组织损伤加重。与半夏泻心汤组比较,LY+半夏泻心汤组大鼠血清和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PI3K、P-Akt、HO-1表达降低,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升高,肠组织损伤加重。本研究说明,半夏泻心汤抑制脓毒症时小肠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肠道组织损伤,或许与其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有关。结论:(1)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疗效确切,能明显减轻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下利等临床症状,且能有效降低腹腔压和恢复肠鸣音,降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患者28天病死率和ICU住院天数虽无明显改变,但呈下降趋势。(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抑制脓毒症时失控的炎症反应,减轻脓毒症大鼠的肠道损伤,并提高大鼠生存率,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这一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实现的。
郭敏[5](2020)在《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创伤性ARDS及肺部感染和胸部手术患者的差异性分析及临床预后》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6,IL-10,IFN-γ和TNF-α,IL-1β,IL-4,IL-8在创伤性ARDS患者和肺部感染及胸部手术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差异性及相关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选取2017年05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4例创伤性ARDS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参考2012年柏林标准将入组患者划分为轻度组(A组)、中度组(B组)以及重度组(C组)。对比各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气分析结果、病情最重时的APACHEⅡ评分水平和ICU入住时间;通过CT扫描观察3组患者肺部影像结果;采用ELISA检测方法,检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和治疗后第2、5、7天清晨空腹静脉血血清中IL-6、IL-10、IFN-γ的水平;(2)健康对照组(D组):选择在同一时期在同一医院的健康查体的40名健康成人,采用ELISA检测方法,检测清晨空腹静脉血血清中IL-6、IL-10、IFN-γ的水平;(3)肺部感染患者组(E组):选取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肺部感染患者32例为平行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法对其入院第2天和治疗7天后分别进行细胞因子检测;(4)胸部手术患者组(F组):选取同期住院的胸部手术患者24例,采用流式细胞法对术前和手术后2天分别进行细胞因子检测作为平行对照研究。结果:(1)比较实验组三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气分析:pH、PO2和PCO2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比较表明,肺损伤程度越重,血清p H水平和动脉血氧分压越低,二氧化碳分压越高。对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ICU入住时间分析,提示随疾病程度增加,患者评分水平不断上升,ICU入住时间不断延长;(2)各组创伤性ARDS患者血清IL-6、IL-10和IFN-γ平均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各实验组患者血清IL-6表达水平比较:三组患者血清IL-6含量自创伤后开始增高,在第1~2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C组较A、B组达峰时间更长,增高程度更高,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4)各实验组患者血清IL-10表达水平分析:自创伤后血清IL-10含量开始增高,在第1~2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C组较A、B组达峰时间更长,增高程度更高。但其在早期差异明显(P<0.05),5天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损伤后期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损伤程度无相关性;(5)各实验组患者血清IFN-γ表达水平分析:自创伤后血清IFN-γ含量开始增高,在第1天即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病情越重,增高程度越大,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6)对各实验组患者血清中IL-6、IL-10、IFN-γ的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APACHE II)行相关性分析,均呈正相关(均P<0.05);(7)各实验组肺部CT影像:A组患者CT影像提示肺组织密度较正常组织无明显改变,B组患者CT影像表现为双肺透过性减低,部分肺叶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玻璃状密度影,C组患者影像提示斑片状磨玻璃影范围较B组增大,可有合并肺不张或血气胸。(8)E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血IL-1β,IL-4,IL-6,IFN-γ在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中,治疗7天前后表达水平没有差异性(P>0.05),而IL-8,IL-10和TNF-α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F组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肺部创伤手术患者术前与术后第2天血IL-6,IL-8,IL-10,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P<0.05),而IL-1β,IL-4表达水平无差异性(P>0.05)。结论:(1)IL-6、IL-10、IFN-γ在创伤性ARDS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且在不同程度的创伤性ARDS患者的血清中表达量不同;通过联合检测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对创伤性ARDS的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细胞因子IL-8,IL-10和TNF-α表达水平可以预测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治疗效果,而IL-6,IL-8,IL-10,IFN-γ和TNF-α表达水平可以评估胸外科创伤手术后患者疗效和指导用药。
甘晓文[6](2020)在《人胎盘合成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在分娩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早产仍是产科面临的严峻考验。早产的原因复杂,其高危因素包括全身或局部感染、患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双胎妊娠、前次早产史、宫颈子宫手术史等,但仍有30%左右的早产病因尚未明确,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分娩启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阐明人类分娩启动的具体机制可以为预测及治疗早产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发现妊娠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不仅存在于无明显诱因和无感染证据的早产,同时还是正常分娩启动机制中的重要一环。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近年来发现许多肝外组织也具有合成分泌SAA1的能力,我们既往的研究发现,胎膜合成的SAA1可以在胎膜局部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参与分娩,但胎盘是否能够表达和分泌SAA1并参与分娩过程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目的为明确孕晚期胎盘是否表达和分泌SAA1及其在早产及正常分娩启动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人胎盘组织和原代培养人胎盘滋养细胞作为研究模型,利用RNA测序、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杂交、ELISA、受体及信号通路抑制剂和小鼠腹腔注射等技术,研究了人胎盘和原代人胎盘滋养细胞SAA1的表达、分泌及调控;研究了SAA1对胎盘滋养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素合成关键酶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调控及机制;研究了主要促分娩因子对胎盘滋养细胞SAA1的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并利用小鼠模型,研究了小鼠胎盘SAA1表达及注射SAA1是否能引起早产。研究结果1.体内存在四种SAA基因,分别为SAA1、SAA2、SAA3、SAA4,其中SAA1和2表达蛋白为急性期反应蛋白,SAA3为假基因,而SAA4为细胞固有型表达基因。足月胎盘滋养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SAA4在胎盘滋养滋养细胞表达量极低,SAA1和SAA2在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均有表达,但以SAA1表达量最高。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足月胎盘绒毛组织可以检测到SAA1 mRNA及蛋白,并主要分布于合体滋养细胞层。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测定发现,体外培养的人原代胎盘滋养细胞可以表达SAA1 m RNA和分泌SAA1,并随滋养细胞的合体化而显着增加;2.SAA1可以诱导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8、TNF-α和前列腺素合成关键酶COX-2的表达,并促进IL-8、TNF-α、PGF2α的分泌,但不影响人胎盘滋养细胞CRH及芳香化酶的表达;3.TLR4受体阻断剂(CLI095)、NFκB阻断剂(JSH-23)、p38阻断剂(SB203580)、ERK1/2阻断剂(PD98059)和JNK阻断剂(SP600125)均可不同程度地阻断SAA1对IL-8、TNF-α和COX-2表达的诱导作用。4.皮质醇、脂多糖(LPS)及TNF-α均可以诱导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SAA1表达和分泌;5.经过产程的胎盘组织SAA1 m 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未经过产程的胎盘组织,并伴有血清SAA1水平的升高;绒毛膜羊膜炎导致的早产血清SAA1水平进一步升高。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孕晚期小鼠胎盘及卵黄囊膜组织均可表达SAA1;腹腔注射LPS可以引起早产,并伴有胎盘及胎膜SAA水平升高;腹腔注射SAA1也可以引起早产,并增加胎盘组织的IL-1β、TNF-α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论本课题首次证明足月人胎盘组织可以表达和分泌SAA1,而且其表达随着滋养细胞的合体化而显着增加,促分娩因子如皮质醇、LPS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均可以诱导人胎盘滋养细胞SAA1的表达,分娩时胎盘组织和母体血浆SAA1水平显着增加。SAA1可以通过结合TLR4受体并激活NFκB及MAPK信号通路诱导胎盘合体滋养细胞促炎性因子IL-8、TNF-α和COX-2的表达,提示SAA1可能通过诱导胎盘促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参与分娩。小鼠腹腔注射SAA1可以促进胎盘促炎性因子的表达并诱导早产发生,动物实验为SAA1参与分娩过程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黄海金[7](2020)在《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烧伤是毁灭性的伤害,通常会导致高发病率、情绪低落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除了紧张的即时护理外,烧伤通常还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多次门诊就诊(换药等)以及多次重建性外科手术和住院治疗,这些与烧伤有关的健康后果通常会给烧伤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额外的社会经济负担。热损伤促进组织炎症和疼痛,这是很难控制的。已有研究表明,麻醉和镇痛可以影响大鼠烧伤模型的结果。不同的外周机制似乎与烧伤疼痛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大量的临床前期研究和一些回顾性临床证据表明,麻醉可能损害认知能力。越来越多的临床前期研究证据表明麻醉剂是神经元发育和功能强大的调制器,可能导致有害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氟比洛芬酯是否足以减少烧伤引起的痛觉和炎症,以及对早期认知的影响,阐明氟比洛芬酯治疗大鼠热损伤模型、减轻早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分子机理。研究目的:POD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非心脏手术后的老年患者中,POD的发生率为3.6%-28.3%。氟比洛芬酯理论上通过抑制烧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氟比洛芬酯对老年SD大鼠烧伤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烧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实验一: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1);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将各组大鼠(n=6)按上述分组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烧伤处理。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第3天处死大鼠。利用Von Frey法测量各组大鼠在烧伤后12、24、36、48、60、72h的机械痛阈值,评价大鼠疼痛行为学;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各组海马组织凋亡的结果。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烧伤SD大鼠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烧伤引起的游滞区组织的表皮层变薄、真皮层结构肿胀、胶原结构改变、局部炎症浸润、组织破坏等损伤倾向有所减轻,并随剂量增加,这一作用更加明显。给予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机械痛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烧伤使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而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有所改善。海马HE染色结果显示烧伤使大鼠海马组织出现病理改变,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海马病理学改变有所改善,但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下降最为明显。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处理后抑制了炎症因子TNF-α、CINC-1、IL-6和IL-1β的表达,缓解痛觉过敏,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实验二: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l);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根据实验一中机械痛阈值的结果,选择造模后48h处死各组大鼠(n=6)。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qPCR检测各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BDNF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检测各组BDNF、Caspase3、p38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通过抑制烧伤SD大鼠p38信号通路,使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下降,从而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
叶晓燕[8](2020)在《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急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CCK-8法绘制BEAS-2B细胞生长曲线。(2)CCK-8法测定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BEAS-2B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3)CCK-8法检测PM2.5染毒对BEAS-2B细胞活力的影响。(4)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PM2.5模型组、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28.19、14.10、7.05mg·L-1)组、与PM2.5+地塞米松(1mmol·L-1)阳性对照组;各组细胞根据所设药物剂量干预细胞培养24h;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用100mg·L-1PM2.5溶液干预BEAS-2B细胞24h,24h后观察各组细胞镜下形态变化并收集实验样本,ELISA法测IL-6、IL-8、IL-1β、TNF-α含量,比色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q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IL-6、IL-8、IL-1β、TNF-αmRNA含量;Western Bolt法测p65、IKK-α、IKB-α表达水平。结果:(1)BEAS-2B细胞对数生长期为35d。(2)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BEAS-2B细胞24h时IC50为281.9mg·L-1。(3)PM2.5染毒剂量为100mg·L-1。(4)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呈卵圆形,排列紧密;相比于正常对照组,PM2.5模型组细胞皱缩,间隙增大,连接稀疏;与PM2.5模型组相比,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细胞变形程度明显较轻;与PM2.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相比,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细胞形态变形程度明显较轻。(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2.5模型组SOD、GSH含量显着降低,MDA、LDH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PM2.5模型组比较,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SOD、GSH含量升高,MDA、LDH含量降低(P<0.05);与PM2.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比较,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SOD、GSH含量升高,MDA、LDH含量降低(P<0.05);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SOD、GSH含量随之升高,MDA、LDH含量随之降低,各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6)相比于正常对照组,PM2.5模型组IL-1β、IL-6、IL-8、TNF-α含量及其mRNA含量显着升高(P<0.05);相比于PM2.5模型组,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IL-1β、IL-6、IL-8、TNF-α含量其mRNA含量降低(P<0.05);相比于PM2.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的IL-1β、IL-6、IL-8、TNF-α含量其mRNA含量显着降低(P<0.05);随着药物浓度增加,IL-1β、IL-6、IL-8、TNF-α含量也随之下降,各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IL-1β、IL-6、IL-8、TNF-αmRNA含量也随之下降,各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Western Bolt结果显示,同正常对照组比较,PM2.5模型组p65、IKK-α表达水平显着上升,IKB-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与PM2.5模型组相比,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p65、IKK-α表达水平有所下降,IKB-α表达水平有所上升(P<0.05);与PM2.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相比,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p65、IKK-α表达水平有所下降、IKB-α表达水平有所上升(P<0.05);随着药物浓度增加,p65、IKK-α的表达随之下降,IKB-α的表达随之上升,各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对PM2.5诱导的BEAS-2B细胞急性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陈宇欢[9](2019)在《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高致死慢性疾病共同的致病机理。肠道因长期与外源物质接触,成为炎症的高发区域。不健康饮食中的有害物质一旦被人体摄入,可能在肠道中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进而激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若无法快速消除,则会造成肠道屏障损伤,肠通透性增加,有害物质不断进入肠道组织,形成慢性肠道炎症。食物当中天然存在的多酚和小肽等活性物质对肠道炎症能起到重要的预防和改善作用。普通菜豆产量巨大,富含蛋白质和酚类物质,具有显着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是公认的健康食品,但因其烹煮难度较大,市场产品单一,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利用程度较低。研究基于普通菜豆富含蛋白质和酚类物质的特性,采用两个品种的菜豆(海军豆和浅红色腰豆)开发豆奶和发酵酸奶产品,采用体外模拟消化、分子筛、离子交换柱和细胞抗氧化、抗炎等实验方法,逐步筛选并确定了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的多酚和小肽。建立了肠道上皮细胞Caco-2/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联合培养(co-culture)模型,在肠道细胞模型和上述联合培养模型中探究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类物质穿过肠上皮细胞被吸收进循环系统的能力,及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抗氧化、抗炎症能力活性以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首次在普通菜豆中鉴定出能够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上实现跨膜转运并具有抗炎活性的三种小肽,并对其转运率进行了定量。此外,建立了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小鼠模型,探究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的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对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的寡肽和多酚。通过细胞实验确定菜豆产品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物质,并采用离子交换柱一次性分离得到多酚和小肽两个组分。HPLC-MS/MS在两个组分中分别检测到11种酚类物质和3种小肽。阿魏酸酯类衍生物为主要的酚类成分,而三种小肽为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γ-glutamyl-leucine和Xle-Val-Xle。与相应的豆奶相比,发酵升高了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的含量,并表现出更高的细胞抗氧化和抗炎活性。2.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肠道细胞中具有抗炎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Caco-2细胞中能够抑制TNF-α诱导引起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8、IL-6的基因表达。三种小肽的合成标准品在Caco-2细胞中均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IL-8分泌,其中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的抗炎效果在低浓度(1m M)下弱于γ-glutamyl-leucine和Leu-Leu-Val(P<0.05),而在中浓度(2 mM)和高浓度下(4 mM)三者无显着差异(P>0.05)。以CaSR通路的拮抗剂NPS-2143处理Caco-2细胞后,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对TNF-α诱导的IL-8分泌的抑制显着削弱(P<0.05),说明菜豆小肽可能通过CaSR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而菜豆中的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是潜在的CaSR螯合剂。3.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能够穿过肠道细胞单层膜到达细胞基底层。在Transwell细胞板中,菜豆豆奶和酸奶中有三种小肽能够穿过肠道细胞单层膜抵达基底层。其中Leu-Leu-Val的转运率最高。采用特异性竞争剂Gly-Sar屏蔽寡肽载体蛋白PepT1的作用后,Leu-Leu-Val的跨膜转运完全被阻断,而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的转运率虽也降低,但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Leu-Leu-Val在肠道细胞中的跨膜转运主要依赖寡肽载体蛋白PepT1,但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的转运还存在其他机制。4.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组分在穿过C2BBe1肠道细胞单层膜后,能够在EA.hy926细胞中显着抑制TNF-α诱导的IL-8分泌和ICAM-1、VCAM-1、IL-8、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P<0.05)。Western Blot实验揭示菜豆小肽在内皮细胞中能够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采用Gly-Sar屏蔽PepT1载体蛋白后,各菜豆产品中的小肽抑制内皮细胞中TNF-α诱导的IL-8分泌的能力均显着减弱(P<0.05),说明菜豆小肽潜在的抗炎作用依赖于其肠道吸收量。5.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能够被肠道细胞代谢和转运。在Transwell细胞板中,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组分在C2BBe1细胞表面能够首先被细胞分泌的酯酶水解为游离酚酸的形式,再穿过细胞单层膜,抵达基底层。而24 h后细胞上层液中的阿魏酸酯类衍生物已基本消失,显示菜豆多酚在C2BBe1细胞单层膜上能够被快速代谢并转运。6.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组分能够在肠道细胞Caco-2中显着抑制t-BOOH引起的IL-8分泌。而在C2BBe1/EA.hy926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菜豆多酚样品被肠道细胞单层膜代谢并转运后,能够在基底层的内皮细胞中通过抑制p38 MAPK通路,不同程度地抑制oxLDL刺激引起的炎症因子ICAM-1、VCAM-1、IL-8、TNF-α、IL-6和COX-2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oxLDL刺激24 h后,四组菜豆多酚样品仍能显着抑制趋化因子IL-8的分泌(P<0.05)。7.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消化产物对小鼠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与普通饲料组相比,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造成了小鼠体重增长率加大,肝脏、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增重,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出现轻度胰岛素抵抗趋势,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肥大,且被巨噬细胞侵染严重,脂联素合成降低等代谢问题,而联合刺激模型组与单纯高脂饮食组在上述大部分指标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对上述代谢问题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这一效果可能与其中小肽和多酚类成分的抗炎作用有关。8.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消化产物能改善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与普通饲料组相比,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显着地提高了小鼠的肠道通透性和血浆中内毒素、MCP-1和TNF-α的含量,并显着降低了大肠中与肠道屏障完整性相关的JAM-A、Ocld、Cld1、ZO-1、Muc2和IgA等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了抗炎症因子IL-10表达水平,提高了微生物识别相关分子TLR4、NOD2和Reg3g的表达水平,和促炎症因子MCP-1、TNF-α、IL-1β、IL-17A和IL-6的表达水平。其中联合刺激组表现出比高脂饮食组更强的炎症趋势(P>0.05)。菜豆豆奶和酸奶对上述指标均存在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其中小肽和多酚的抗炎作用有关。
任周梁[10](2019)在《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阐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第一部分: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Allen’s法打击脊髓造模,术后24h对大鼠进行眼眶静脉采血。分别于24h、48h和72h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然后被处死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进行含水量测定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取血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65、TNF-α、IL-1β、IL-6、MDA、SOD、CAT以及GSH-PX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Gal-3 mRNA的表达。(2)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每组n=6),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第二部分:Gal-3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术后24h处死大鼠、脊髓组织取样用于基因芯片技术,筛选Gal-3在SCI模型中的调控靶点。(2)12只雄性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Gal-3干预组(每组n=6),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Gal-3通过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的研究(体外实验);(1)LPS诱导PC12细胞构建体外神经炎症模型,48h后收集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si-Gal-3组,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l-3、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和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l-3的表达。(2)确定活性氧自由基(ROS)抑制剂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si-Gal-3转染组和LPS+si-Gal-3+H2O2组,LPS+ROS抑制剂以及LPS+ROS抑制剂+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明确TXNIP/NLRP3在Gal-3促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LPS+si-TXNIP组、LPS+si-TXNIP+Gal-3组、LPS+si-NLRP3组以及LPS+si-NLRP3+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IL-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SCI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CI+GB1107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2)SCI组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CI+GB1107组明显高于SCI组(P<0.05);(3)对照组脊髓组织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胞核和胞质染色清晰,而SCI组打击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结构紊乱,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SCI+GB1107组脊髓损伤情况明显缓解,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出血及等情况均有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增加,SOD,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CAT、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1)与对照组相比,SCI组中差异最大的有8个基因上调,7个基因下调;GO分析生物学过程共涉及8种。PPI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个节点,共有七种配对关系,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NLRP3和TXNIP蛋白。(2)与对照组相比,Gal-3干预组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中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1)与LPS组相比,LPS+si-Gal-3转染组IL-1β、MDA、ROS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OD、CAT以及GSH-PX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2)LPS+ROS抑制剂+Gal-3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PS+ROS抑制剂组(P<0.05);(3)Gal-3的过表达诱导TXNIP/NLRP3蛋白表达,并增加IL-1β水平。结论:体内SCI模型中,Gal-3表达上调,抑制Gal-3表达可减弱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体外诱导PC12模型中,抑制Gal-3的表达可减弱损伤后神经炎症和ROS的产生;ROS可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总之,Gal-3通过激活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SCI后的神经炎症反应;Gal-3可能是SCI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二、严重创伤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1β、IL-6、IL-8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创伤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1β、IL-6、IL-8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黏膜免疫功能调控的大黄游离蒽醌治疗SAP时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免疫动力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大黄游离蒽醌对不同免疫状态下SAP大鼠的治疗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大黄游离蒽醌对SAP大鼠继发PA感染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全文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免疫调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钙结合蛋白S100A12在APP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金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S100A12 研究进展 |
1.1 S100A12 基因及蛋白结构 |
1.2 S100A12 生物学功能 |
1.3 S100A12 与疾病的关系 |
1.3.1 S100A12 与肾脏、心血管疾病 |
1.3.2 S100A12 与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 |
1.3.3 S100A12 与急性肺损伤 |
2 肺泡巨噬细胞抗感染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 肺泡巨噬细胞概述 |
2.2 肺泡巨噬细胞的表型 |
2.3 肺泡巨噬细胞在应对病原入侵时发挥的作用 |
第二章 APP刺激对PAM的毒性作用及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菌及细胞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APP的复苏与培养 |
2.2 APP与 PAM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
2.3 巨噬细胞总RNA提取 |
2.4 RNA反转录 |
2.5 Real Time PCR反应 |
2.6 细胞毒性试验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APP对 PAM的细胞毒性作用 |
3.2 APP刺激PAM分泌炎性相关因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S100A12 蛋白在APP诱导PAM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1 材料 |
1.1 细菌及细胞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方法 |
2.1 重组蛋白表达载体p ET28a-S100A12 的构建 |
2.1.1 目标基因的扩增引物设计 |
2.1.2 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
2.1.3 凝胶电泳产物的回收、质粒的酶切和目的片段的连接 |
2.1.4 无内毒素质粒小量提取 |
2.2 重组蛋白S100A12 的表达及纯化 |
2.3 干扰载体的构建及细胞转染 |
2.4 Westem blot分析 |
2.4.1 细胞蛋白的提取 |
2.4.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2.4.3 SDS-PAGE电泳 |
2.5 Real Time PCR反应 |
2.6 细胞毒性试验 |
2.7 APP对 PAM的黏附和侵袭试验 |
2.8 APP菌在PAM胞内增殖分析 |
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重组S100A12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3.1.1 猪S100A12 基因的PCR扩增 |
3.1.2 重组质粒的酶切和PCR鉴定 |
3.2 S100A12 的表达与纯化 |
3.3 S100A12 添加实验 |
3.3.1 添加S100A12 对PAM细胞的细胞毒性 |
3.3.2 S100A12 促进PAM细胞因子的表达 |
3.4 S100A12 干扰RNA的鉴定 |
3.5 S100A12 敲降对APP诱导PAM免疫应答的影响 |
3.5.1 S100A12 敲降抑制了APP诱导的PAM细胞因子表达 |
3.5.2 S100A12 敲降促进APP诱导的PAM的凋亡 |
3.5.3 S100A12 敲降增强APP粘附侵袭PAM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S100A12对APP感染小鼠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及肺脏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菌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APP的复苏与培养 |
2.2 小鼠给予S100A12 蛋白量选择 |
2.3 小鼠感染APP模型 |
2.4 小鼠临床评分 |
2.5 肺指数的检测 |
2.6 ELISA检测小鼠肺组织细胞因子的表达 |
2.7 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 |
2.8 流式细胞术检测肺脏中性粒细胞分型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重组S100A12 蛋白对小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3.2 S100A12 蛋白能够增强小鼠肺部抵抗APP感染的能力 |
3.3 S100A12 对APP感染后小鼠肺部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S100A12 促进APP感染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募集及PMN-I极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3)ETEC感染对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炎性损伤作用及甘草多糖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仔猪大肠杆菌病概述 |
2 ETEC毒力因子与病理损伤机制研究 |
3 甘草多糖的研究进展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ETEC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炎性损伤模型构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甘草多糖对ETEC诱导猪肠道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甘草多糖对ETEC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TLR2、TLR4、TLR9、IL-1β、IL-6、IL-8、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认识 |
1.2 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
1.3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西医治疗 |
2.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脓毒症病因病机的探讨 |
2.2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病因病机探讨 |
2.3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治法探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药物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3.统计分析 |
4.结果 |
4.1 病人的一般资料 |
4.2 胃肠指标 |
4.3 实验室指标 |
4.4 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及疗效评价 |
4.5 预后评价指标 |
4.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5 讨论 |
5.1 气机逆乱是脓毒症MODS根本病机 |
5.2 调畅气机治疗脓毒症MODS之本 |
5.3 中焦脾胃贯穿脓毒症MODS的始终 |
5.4 半夏泻心汤选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5.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6.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脓毒症大鼠模型建立 |
2.2 动物分组 |
2.3 给药方法 |
2.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2.5 观测指标 |
3.统计分析 |
4.结果 |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生存率 |
4.2 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水平 |
4.3 小肠组织病理学比较及评分 |
4.4 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 |
4.5 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炎症因子表达 |
5.讨论 |
5.1 脓毒症模型建立 |
5.2 全身炎症反应与脓毒症肠损伤相关性 |
5.3 全身炎症反应的中医认识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6.小结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HO-1 信号通路半夏泻心汤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 |
2.2 动物分组 |
2.3 给药方法 |
2.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2.5 观测指标 |
3.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各组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水平 |
4.2 各组大鼠肠组织病理损伤及评分 |
4.3 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4.4 各组大鼠肠组织炎症因子蛋白水平表达 |
4.5 各组大鼠肠组织炎症因子m RNA水平表达 |
4.6 各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PI3K、P-Akt和 HO-1 蛋白表达水平 |
4.7 各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PI3K、P-Akt和 HO-1m RNA水平表达 |
5.讨论 |
6.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5)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创伤性ARDS及肺部感染和胸部手术患者的差异性分析及临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清IL-6、IL-10、IFN-γ与创伤性ARDS差异性及相关性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疗效观察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临床指标监测结果 |
2、影像学结果 |
3、各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0、IFN-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
4、各组患者血清中IL-6的表达情况 |
5、各组患者血清中IL-10的表达情况 |
6、各组患者血清中IFN-γ的表达情况 |
7、血清中IL-6、IL-10、IFN-γ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二部分 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4、IL-6、IL-8、IL-10、TNF-α和IFN-γ与肺部感染性疾病及胸部手术患者的差异性及相关性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E组:肺部感染者抗炎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4,IL-6,IL-8,IL-10 和TNF-α,IFN-γ表达水平 |
2、F组:肺部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1β,IL-4,IL-6,IL-8,IL-10和TNF-α,IFN-γ表达水平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人胎盘合成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在分娩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主要实验仪器 |
2.常用试剂与耗材 |
3.实验试剂配制 |
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试剂 |
3.2 胎盘滋养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试剂 |
3.3 蛋白提取试剂 |
3.4 蛋白定量试剂 |
3.5 Western blot实验试剂 |
3.6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试剂 |
3.7 原位杂交试剂 |
3.8 药物配制方法 |
3.9 实验所用激动剂和拮抗剂 |
3.10 实验所用抗体 |
4.实验材料 |
5.实验方法 |
5.1 人胎盘绒毛组织SAA1 的原位杂交染色 |
5.2 人胎盘绒毛组织SAA1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5.3 胎盘绒毛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
5.4 人胎盘绒毛组织蛋白的提取 |
5.5 人胎盘绒毛组织总RNA的提取 |
5.6 人晚孕胎盘滋养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加药处理 |
5.7 滋养细胞总RNA提取 |
5.8 人胎盘滋养细胞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
5.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10 提取细胞总蛋白 |
5.11 BCA法测定样本蛋白浓度 |
5.12 蛋白质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 |
5.13 ELISA测定孕妇血清、胎盘组织及滋养细胞培养液SAA1、IL-1β、IL-8、TNF-α、PGE_2和PGF_2α含量 |
5.14 动物实验 |
5.15 统计分析 |
结果 |
1.人胎盘滋养细胞合体化前后转录组学测序结果 |
2.SAA1 在人胎盘绒毛组织的分布与表达 |
3.SAA1 诱导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促炎因子和前列腺素合成及其机制 |
3.1 SAA1 促进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IL-1β、IL-8、TNF-α的表达 |
3.2 SAA1 促进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COX-2 的表达和前列腺素的合成 |
3.3 SAA1 不影响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CRH及芳香化酶的表达 |
3.4 TLR4 介导了SAA1对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IL-8、TNF-α和COX-2 的诱导作用 |
3.5 NFκB参与SAA1对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IL-8、TNF-α和COX-2 的诱导作用 |
3.6 MAPK信号通路参与SAA1对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IL-8、TNF-α和COX-2 的诱导作用 |
4.人胎盘滋养细胞SAA1 表达受LPS、皮质醇及TNF-α的调控 |
4.1 LPS对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SAA1 表达的影响 |
4.2 糖皮质激素对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SAA1 表达的影响 |
4.3 TNF-α和 IL-8 对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SAA1的表达的影响 |
5.SAA1 水平在正常分娩及感染性早产中的变化 |
5.1 血清及胎盘组织SAA1 含量与足月正常分娩过程相关 |
5.2 血清SAA1 水平与感染性早产的关系 |
6.动物实验 |
6.1 SAA1 在孕晚期小鼠胎盘及胎膜组织的分布与表达 |
6.2 孕晚期小鼠胎盘及胎膜组织中SAA1 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
6.3 腹腔注射常规剂量LPS诱导胎膜及胎盘的SAA1 |
6.4 腹腔注射SAA1 引起早产 |
6.5 孕鼠腹腔注射SAA1 引起胎盘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增加 |
6.6 腹腔注射SAA1 引起小鼠胎盘COX-2 蛋白增加 |
小结 |
讨论 |
1.SAA1 在胎盘的表达及其意义 |
2.SAA1 诱导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促炎基因的表达及机制 |
3.糖皮质激素和促炎性因子对人胎盘合体滋养细胞SAA1 的诱导作用 |
结论 |
综述-急性期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烧伤 |
1.2 严重烧伤对认知的影响 |
1.2.1 烧伤治疗过程中麻醉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
1.2.2 烧伤引起的炎症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
1.3 烧伤疼痛管理 |
1.3.1 疼痛管理的问题 |
1.3.2 烧伤疼痛的治疗 |
1.3.3 未来的疼痛目标和考虑因素 |
1.4 本研究选择氟比洛芬酯的原因 |
第二部分 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2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数据统计 |
2.5 结果 |
2.5.1 HE染色判断模型 |
2.5.2 疼痛行为学改变 |
2.5.3 Morris水迷宫结果 |
2.5.4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病理结果 |
2.5.5 各组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结果 |
2.5.6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结果 |
2.5.7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结果 |
2.6 讨论 |
2.7 结论 |
第三部分 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 |
3.1 引言 |
3.2 技术路线图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2 实验动物 |
3.4 实验数据统计 |
3.5 结果 |
3.5.1 HE染色判断模型 |
3.5.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基因mRNA表达水平 |
3.5.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 |
3.5.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p38和p-p38蛋白的表达 |
3.6 讨论 |
3.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1. POCD的临床诊断 |
2. POCD的发病机制与相关学说 |
2.1 炎症反应 |
2.2 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 |
2.3 突触修饰假说 |
2.4 蛋白异常学说 |
3. POCD与循环标致物 |
3.1 炎性因子 |
3.2 S-100蛋白 |
3.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
3.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n factor, BDNF) |
3.5 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 |
3.6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等位基因 |
3.7 微RNA(microRNA, miRNA) |
3.8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
3.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 |
POCD的影响因素 |
1. 疼痛与镇痛 |
2. 麻醉药 |
3. 麻醉方式 |
4. 年龄 |
5. 手术因素 |
6. 麻醉深度 |
7. 其他因素 |
治疗与预防 |
1. 右美托咪定 |
2. 利多卡因 |
3. 乌司他丁 |
4. 磷酸肌酸钠 |
5. 环氧酶抑制剂 |
6. 中医药方面 |
小结 |
参考文献 |
(8)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急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PM_(2.5) 的采集与制备 |
2.2 BEAS-2B细胞的培养 |
2.3 绘制BEAS-2B细胞生长曲线 |
2.4 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BEAS-2B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
2.5 PM_(2.5) 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存活率 |
2.6 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_(2.5)染毒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急性损伤的影响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肠道健康 |
1.1.1 概述 |
1.1.2 肠道炎症 |
1.1.3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 |
1.1.4 饮食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1.2 慢性低度炎症与慢性疾病 |
1.2.1 肠道炎症与系统炎症的关系 |
1.2.2 慢性低度炎症与代谢疾病 |
1.2.3 慢性低度炎症与心血管疾病 |
1.3 食源性抗氧化和抗炎症物质 |
1.3.1 多酚 |
1.3.2 活性肽 |
1.4 普通菜豆 |
1.4.1 营养成分 |
1.4.2 普通菜豆开发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与抗炎成分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原料 |
2.2.2 材料与试剂 |
2.2.3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制备 |
2.3.2 体外模拟消化 |
2.3.3 超滤分离 |
2.3.4 固相萃取小柱同步分离多酚和小肽组分 |
2.3.5 细胞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3.6 细胞抗炎活性的测定 |
2.3.7 IL-8的测定 |
2.3.8 WST-1细胞活力测试 |
2.3.9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及小肽的组成和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 |
2.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
2.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细胞抗炎活性 |
2.5.3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
2.5.4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
2.5.5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抗炎活性 |
2.6 讨论 |
2.6.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开发 |
2.6.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物质 |
2.6.3 益生菌发酵酸奶的过程能帮助释放小分子活性物质 |
2.6.4 利用不同细胞株间接反映活性成分的组成 |
2.7 小结 |
第3章 菜豆小肽在肠道细胞的抗炎活性和分子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肽样品的制备 |
3.3.2 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
3.3.4 IL-8测定 |
3.3.5 RNA提取与q RT-PCR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 |
3.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组分在Caco-2细胞中的抗炎作用 |
3.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单体的抗炎作用 |
3.5.3 Ca SR通路对菜豆小肽在Caco-2 细胞中抗炎作用的影响 |
3.6 讨论 |
3.6.1 菜豆小肽组分对肠道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
3.6.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发挥细胞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 |
3.7 小结 |
第4章 菜豆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活性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小肽样品的制备 |
4.3.2 菜豆小肽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中的转运实验 |
4.3.3 HPLC-MS/MS分析穿过C2BBe1 细胞单层膜的小肽 |
4.3.4 C2BBe1 细胞与EA.hy926 细胞的联合培养和炎症模型的建立 |
4.3.5 寡肽载体蛋白PepT1功能的抑制 |
4.3.6 IL-8测定 |
4.3.7 RNA提取与q RT-PCR |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 |
4.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的细胞转运能力 |
4.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的细胞转运机制 |
4.5.3 菜豆小肽在C2BBe1/EA.hy926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作用 |
4.5.4 菜豆小肽在C2BBe1/EA.hy926 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信号通路 |
4.5.5 PepT1对菜豆豆奶和酸奶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抗炎效果的影响 |
4.6 讨论 |
4.6.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在肠道细胞的跨膜转运能力和机制 |
4.6.2 肠道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模型的建立 |
4.6.3 菜豆小肽在系统炎症中的潜在作用及其分子信号通路 |
4.7 小结 |
第5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多酚样品的制备 |
5.3.2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Caco-2中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5.3.3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中的吸收代谢机制 |
5.3.4 HPLC-MS/MS分析穿过C2BBe1 细胞单层膜的多酚 |
5.3.5 C2BBe1/EA.hy926 联合培养细胞模型和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
5.3.6 IL-8测定 |
5.3.7 RNA提取与q RT-PCR |
5.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
5.4 数据分析 |
5.5 结果 |
5.5.1 菜豆多酚对肠道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5.5.2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的跨膜转运能力 |
5.5.3 菜豆多酚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对氧化应激的保护能力 |
5.5.4 菜豆多酚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氧化信号通路 |
5.6 讨论 |
5.6.1 菜豆多酚组分在肠道细胞中的吸收转运机制 |
5.6.2 菜豆多酚组分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5.7 小结 |
第6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代谢的调节作用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设备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样品制备 |
6.3.2 动物实验设计 |
6.3.3 体重称量 |
6.3.4 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实验 |
6.3.5 样品采集 |
6.3.6 血浆甘油三酯检测 |
6.3.7 血浆胆固醇检测 |
6.3.8 蛋白提取 |
6.3.9 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含量检测 |
6.3.10 免疫组化检测 |
6.4 数据统计 |
6.5 结果 |
6.5.1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体重增长的影响 |
6.5.2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组织重量的影响 |
6.5.3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葡萄糖耐受的影响 |
6.5.4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胰岛素耐受的影响 |
6.5.5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
6.5.6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WAT脂肪细胞形态和炎症程度的影响 |
6.5.7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WAT中脂联素含量的影响 |
6.6 讨论 |
6.6.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代谢异常的保护作用 |
6.6.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高脂饮食小鼠糖代谢异常的保护作用 |
6.6.3 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模型对代谢指标的恶化作用 |
6.7 小结 |
第7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和系统炎症的作用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试剂 |
7.3 实验方法 |
7.3.1 样品制备 |
7.3.2 动物实验设计 |
7.3.3 肠道通透性检验 |
7.3.4 样品采集 |
7.3.5 ELISA检测 |
7.3.6 内毒素检测 |
7.3.7 大肠RNA提取和q RT-PCR |
7.4 数据分析 |
7.5 结果 |
7.5.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炎症小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7.5.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液中内毒素含量的作用 |
7.5.3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液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 |
7.5.4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屏障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7.5.5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大肠中微生物识别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
7.5.6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大肠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7.6 讨论 |
7.6.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
7.6.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炎症的保护作用 |
7.6.3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系统炎症的保护作用 |
7.7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小肽和多酚为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
8.1.2 菜豆小肽可能通过CaSR通路对肠道细胞起抗炎作用 |
8.1.3 不同菜豆小肽单体在肠道细胞中的转运机制可能不同 |
8.1.4 菜豆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 |
8.1.5 菜豆多酚能够被肠道细胞代谢和转运 |
8.1.6 菜豆多酚能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起到保护作用 |
8.1.7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的脂肪和糖代谢异常有改善作用 |
8.1.8 菜豆豆奶和酸奶能降低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反应程度 |
8.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Gal-3 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Gal-3 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Gal-3 通过ROS/TXNIP/NLRP3 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严重创伤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1β、IL-6、IL-8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黏膜免疫功能调控的大黄游离蒽醌治疗SAP时效研究[D]. 黄力强.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钙结合蛋白S100A12在APP诱导猪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中的作用[D]. 刘海瑶.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3]ETEC感染对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炎性损伤作用及甘草多糖的干预效果研究[D]. 黄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4]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国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创伤性ARDS及肺部感染和胸部手术患者的差异性分析及临床预后[D]. 郭敏. 青岛大学, 2020(01)
- [6]人胎盘合成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在分娩中的作用[D]. 甘晓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黄海金. 南昌大学, 2020(08)
- [8]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急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叶晓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D]. 陈宇欢. 南昌大学, 2019
- [10]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任周梁.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