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苎麻根止血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史亚婷[1](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RSA的网状Meta分析及培元补肾安胎方对RSA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补肾健脾、补肾益气、补肾活血、益气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疗效进行网状Meta分析,证明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性,比较不同治则治法对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性差异,为临床优化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通过观察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1 通过计算机对 CNKI、VIP、WanFang、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 ary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搜索,检索出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制定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出的所有文献进行筛选和纳入,采用Stata14.0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比较临床总有效率,妊娠保胎成功率(超过以往流产时间,或持续妊娠超过12周的有效率),活产率,中医证候评分,β-HCG和P、E2水平,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方面系统评价补肾健脾、补肾益气、补肾活血、益气养血不同治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2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刘雁峰教授门诊,并符合纳入条件及排除条件的脾肾两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40例,脱落后剩余36例。最终纳入的患者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加减进行治疗,核心方药为:桑寄生、续断、菟丝子、阿胶、党参、生黄芪、白芍、炙甘草、白术、黄芩等,随症加减。从入组5-6周发现宫内妊娠起观察至12孕周。密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B超检查、血清β-HCG值、P值、E2值变化,以及总有效率、保胎成功率等情况,以观察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结果1 中医辨证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网状Meta分析最终共纳入70篇文献,入选的研究中采用补肾健脾法15篇,补肾益气法13篇,补肾活血法41篇,益气养血法1篇。其中59篇文献研究了临床综合疗效;17篇文献研究了妊娠保胎成功率(超过以往流产时间,或持续妊娠超过12周的有效率);20篇文献研究了活产率,18篇文献研究了中医证候评分;23篇文献研究了激素β-HCG;22篇文献研究了激素P;10篇文献研究了激素E2水平;11篇文献描述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总有效率方面:4种中医治法均纳入研究。与单独西药相比,补肾益气法+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疗效最佳;各中医治法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独中医治法对比西药,补肾健脾法与补肾益气法均优于单纯西药,各中医治法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排序(SUCRA值)为益气养血法+西药(80.9)>补肾益气法+西药(73.8)>补肾活血法+西药(62.7)>补肾健脾法+西药(32.0)>西药(0.7);补肾健脾法(85.8)>补肾益气法(67.0)>补肾活血法(44.9)>西药(2.2)。(2)妊娠保胎成功率方面:补肾活血法和补肾健脾法两种中医治法纳入研究。两种治法+西药对复发性流产患者保胎成功率均优于单独西药;间接比较显示,两种中医治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胎成功率疗效排序为补肾健脾法+西药(90.9)>补肾活血法+西药(59.0)>西药(0.0)。(3)活产率方面:4种中医治法均纳入研究。各中医治法+西药干预措施对复发性流产患者活产率均优于单独西药干预。补肾益气法+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疗效最佳;间接比较提示各种中医治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产率疗效排序为补肾益气法+西药(81.2)>补肾活血法+西药(67.7)>补肾健脾法+西药(53.0)>益气养血法+西药(47.5)>西药(0.6)。(4)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补肾健脾法、补肾益气法、补肾活血法3种中医治法纳入研究。补肾活血法+西药在降低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优于单独西药干预;间接比较显示各中医治法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排序为补肾活血法+西药(74.1)>补肾益气法+西药(71.0)>补肾健脾法+西药(46.9)>西药(7.9)。(5)β-HCG值方面:补肾健脾法、补肾益气法、补肾活血法3种中医治法纳入研究。补肾活血法+西药相对于单独西药更能升高复发性流产患者β-HCG水平,其余两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接比较可见各中医治法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β-HCG升高的疗效排序为补肾活血法+西药(85.4)>补肾健脾法+西药(65.7)>补肾益气法+西药(26.6)>西药(22.4)。(6)P值方面:4种中医治法均纳入研究。益气养血法+西药、补肾活血法+西药、补肾健脾法+西药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在升高P值方面均优于单独西药干预;间接组间比较显示,益气养血法、补肾活血法、补肾健脾法均优于补肾益气法。升高P值的疗效排序为益气养血法+西药(91.8)>补肾活血法+西药(72.2)>补肾健脾法+西药(60.6)>西药(14.5)>补肾益气法+西药(11.0)。(7)E2值方面:4种中医治法均纳入研究。各中医治法+西药干预措施与西药相比,对升高E2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间接比较各中医治法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升高E2的疗效排序为补肾活血法+西药(72.1)>补肾健脾法+西药(57.9)>益气养血法+西药(56.2)>西药(33.2)>补肾益气法+西药(30.6)。(8)安全性方面:71项研究中,11篇具体描述了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共计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有143人,其中实验组51人,对照组92人。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最终纳入36例患者,年龄在26-42岁之间,流产次数为2次-5次,宫腔操作史最多者有5次。治疗结果如下:(1)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雌二醇(E2)值:孕6周、8周、10周的β-HCG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值分析结果显示,孕6周与孕8周、孕8周与孕10周相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6周与孕10周相比,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孕6周、8周、10周的E2值两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超声检查:治疗后孕12周胚胎发育小于孕周占16.67%;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者占75%;胚胎停育或无胎心胎芽者占8.33%。(3)妊娠保胎成功率:保胎成功者有33例,保胎失败者有3例,保胎成功率为91.67%。(4)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平均积分为治疗前14.11±5.41,治疗后4.94±3.06。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治疗后痊愈1例,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数34例,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1 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补肾益气法+西药与单独西药相比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最佳;在妊娠保胎成功率方面,补肾健脾法+西药和补肾活血法+西药均优于单独西药;活产率方面,4种中医干预措施+西药均优于单独西药干预,其中补肾益气法+西药疗效最为显着;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提高β-HCG值方面,补肾活血法+西药相对于单独西药效果更佳;对于升高P而言,益气养血法+西药、补肾活血法+西药、补肾健脾法+西药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提升E2值方面,各中医治法+西药与单独西药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中医治法在不同结局指标中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但在主要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妊娠保胎成功率、活产率方面,补肾益气法和补肾健脾法优势显着,二者均以补肾为要,正与复发性流产的病机特点相符,提示临床实践中要注重补肾为主,兼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以此更能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2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有效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内分泌环境,减轻孕期脾肾两虚证候,提高保胎成功率,在改善妊娠结局方面作用明显,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证明培元补肾安胎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值得肯定。
杨慧珍(Yang Huei-Chen)[2](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认为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张文文[3](2019)在《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统计分析补肾活血法在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Medline(Pub Med)、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采用中文检索词“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反复自然性流产”、“滑胎”、“补肾活血”等,英文检索词“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ecurrent miscarriage”、“Bushen Huoxue”等,获取由2002年至2018年10月有关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提取,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Cochrane恊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3版统计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数据。研究结果根据以上检索结果,共有33项研究最终被纳入本系统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全部研究为期刊论文,33项研究均在国内进行。总共有3216个复发性流产患者参与,各试验平均样本量94.57例,最大188例,最小38例。有11项研究报告项目是基金项目受资助。对纳入的RCT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发现33项研究均提到随机分配,有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有14篇,包括其中12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项采用随机平衡对照,1项采用随机抽签法。33项研究均无提及是否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隐藏,也无一篇研究提及是否对研究者或受试者实施盲法。有8项研究报告试验过程中有退出、脱落和排除病例,但均未提及是否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Intension-to-treat Analysis)。故纳入的33项研究文献存在各种研究方法学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高风险偏倚。对纳入的17项研究进行妊娠超过12周有效率的Meta分析,得出补肾活血实验组(中药或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西药对照组(OR=2.22,95%CI为[1.75,2.81],P<0.00001)。进行亚组后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的疗效要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OR=2.98,95%CI为[2.23,3.98],P<0.00001)。排除1项异质性研究后,中药组与西药的比较也较有优势(OR=1.72,95%CI为[1.02,2.91],P=0.04。在早期流产率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实验组对降低RSA患者早期流产率优于对照组(OR=0.45,95%CI[0.36,0.57],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也表明中西药结合的疗效较单纯西药更显着(OR=0.34,95%CI为[0.25,0.46],P<0.00001)。而单纯中药与西药比较在排除异质性研究后显示中药治疗也较有优势(OR=0.57,95%CI[0.34,0.96],P=0.04)。而活产率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补肾活血实验组治疗复发性流产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活产率,其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组(OR=2.41,95%CI为[1.89,3.07],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中西药结合治疗比单纯西药更有优势(OR=2.69,95%CI为[1.98,3.65],P<0.00001)。而单纯中药与西药比较在排除异质性后显示中药治疗仍较有优势。(OR=2.56,95%CI为[1.64,3.98],P<0.0001)。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实验组可明显改善ACA抗体转阴率(OR=2.73,95%CI[1.72,4.33],P<0.0001),而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比单纯西药为佳(OR=3.51,95%CI[1.82,6.79],P=0.0002)。在降低复发性流产患者D-二聚体水平方面,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比较,无论单纯中药治疗或者与中西药结合治疗均无优势(中药:SMD=-0.12,95%CI[-0.31,0.07],P=0.21;中西药:SMD=-0.10,95%CI[-0.23,0.03],P=0.12)。安全性的评价:仅有5项具体报告了不良事件与药物副反应,但上述相关资料太少,未说明根据什么标准化监测或是否患者自愿报告填写所收获的有关结果资料。在临床试验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应同时受到重视。一些偶发事件或严重的负性事件应通过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加以监定。由于本系统评价所能监定随机对照试验的数量有限,也缺乏安慰剂对照试验,且治疗和随访的时间不够长,未说明不良反应的监测或报告,因此有关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的不良反应本系统评价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对有效病例采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得出临床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主要治法为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并可配合补气养血、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理气疏肝、利水渗湿等治法配伍运用。频数统计并得出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59种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温补肾阳药有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杜仲等,而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等。而运用补肾活血法的常用方药是以寿胎丸为基础,再配合活血化瘀之品。研究结论1.根据本系统评价并对3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321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运用补肾活血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RSA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可改善妊娠有效率、降低早期流产率、提高活产率与及改善ACA抗体转阴率。由于缺少数据,补肾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安全性评价尚不能得出结论;2.通过频数法对有效病例进行药物规律的统计,得出临床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主要治法为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并可配伍应用补气养血、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理气疏肝、利水渗湿等治法。而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补肾药有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杜仲,而活血化瘀药则有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等,此为补肾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王莹倩[4](2019)在《中西医结合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系统观察补肾活血中药联合阿司匹林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妊娠结局、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该治疗方案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早期干预的疗效,形成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和疾病疗效-证候学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的综合疗效评价体系,初步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自然流产血栓前状态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肾活血润胎方联合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口服,两组均在拟受孕前三个月开始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严格避孕,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正常后指导受孕,确定妊娠后入组,每组各40例,继续治疗至妊娠12周,随访至妊娠结束。初步进行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并对两组治疗前后妊娠结局(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中医证候评价(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价(生活质量评价积分、生活质量评价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APTT、PT、TT、P及HCG)进行比较。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80例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中,自然流产196次。其中早期自然流产177次,占90.30%;晚期自然流产19次,占9.70%,可见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自然流产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肾虚血瘀证47例(58.75%),肾气虚弱证16例(20.00%)、脾肾两虚证9例(11.25%)、阴虚血热证6例(7.50%)、气血两虚证2例(2.50%),其中肾虚血瘀证最为多见。2妊娠结局:治疗组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分别为90.0%,82.5%、7.5%、10.0%;对照组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分别为72.5%,62.5%、10.0%、27.5%。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过敏、出血、消化性溃疡等严重不适反应,新生活产而未见畸形等。3中医证候评价:(1)关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为13.19±3.98,治疗后为4.27±3.74;对照组治疗前为13.09±3.42,治疗后为6.52±3.9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关于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的中痊愈率20.0%(痊愈8例)、显效率52.5%(显效21例)、有效率20.0%(有效8例)、无效率7.5%(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的痊愈率7.5%(痊愈3例)、显效率25.0%(显效10例)、有效率40.0%(有效16例)、无效率27.5%(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不同,结合试验数据,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生活质量评价:(1)关于生活质量评价积分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生活评价积分为83.60±10.15,治疗后为108±14.33,改善值为24.9±12.18;对照组治疗前为84.70±8.50,治疗后为102±8.27,改善值为18.25±6.9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价积分及改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关于生活质量评价改善情况的比较:治疗组的改善率80.0%(32例)、无改善率20%(8例);对照组的改善率60.0%(24例)、无改善率40%(16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APTT、PT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升高,但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T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妊娠4周末两组间血清β-HCG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6、8周末两组间血清β-HCG值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妊娠10周两组间血清β-HCG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4、6周末两组间血清孕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8、10周末两组间血清孕酮值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重复资料的方差分析可以得出血清β-HCG和孕酮值在两组妊娠的4、6、8、10周末所测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β-HCG和孕酮值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两组治疗方案对血清β-HCG和孕酮值增长的影响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本治疗方案具有安全性。结论: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流产以早期流产为主,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治疗上应以补肾活血为大法,本研究采用补肾活血润胎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更能优化妊娠结局(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提高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评价,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D-二聚体、APTT、PT、TT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胎盘微血栓形成及促进胚胎合体滋养细胞分泌β-HCG,促进妊娠黄体发育分泌孕酮,从而维持正常妊娠有关。
刘涛[5](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孙建[6](2016)在《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文中提出长久以来,艾草和艾灸广泛被用来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医药学、民俗学、饮食学、社会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础上的艾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艾草、艾灸相关的民俗、医药、饮食、养生保健等各种文化遗产的总称,这其中包括诸如思想、人物、书籍、技术、器具等方面,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对艾草以及艾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证是解读中国古代医学史乃至社会史中诸多历史现象的重要参考。艾文化的历史特征是以艾草作为基点进行解析。本文着重梳理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艾草的记载,对其名实进行考证,梳理出艾草有冰台、艾蒿、蕲艾、黄草、医草、灸草等二十几种别名,并且结合古代文献中文字与图例来探究其历史原貌,通过古今对比对艾草成分和功效在各个时期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具象化艾草以及艾草延伸的作用与艾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以便能更全面认识艾的历史作用与艾文化历史内涵。艾灸是艾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艾和火的有效结合,历史非常悠久,是最能代表中国艾文化的文化载体。根据对古籍文献的梳理,艾灸文化的历史传承可分为起源与发展、鼎盛、稳定与衰落和再次兴起四个阶段。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我国史上首部灸法专着《曹氏灸方》,到了两晋至唐是灸法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着作。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达到了艾灸发展的鼎盛,此时期灸法大家的出现、涌现大量灸疗专着、灸法的专门化和普及化是灸法达到历史高潮主要标志。明清灸法继续发展,但相对唐宋有所缓和。清末至民国时期,艾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对于近现代艾灸的研究,文章以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澄江针灸学派为个案,通过研究澄江学派近百年来针灸学保护与传承中走过的艰辛和曲折,以传承人、代表作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突破口,力争找到对该学派针灸事业得以活态传承至今的原因,通过全方位的剖析艾灸文化的历史脉络,力图勾勒出艾灸文化的历史特征。同时,通过对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位一体”和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四效合一”特点的古典文献进行梳理,探讨艾灸被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另外,对各时期的艾灸重要传承人、传承人代表作、灸疗的重要思想、对外交流及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艾灸事业对于中华医学复兴、针灸学术发展以及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无毒、温中、逐冷、除湿等药用特性而被古代人们用于日常饮食当中或进行食疗。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发展与传承,指出艾草茶不仅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凝血、镇静、抗过敏等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感冒、抗肿瘤、护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的辅助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食用在中国历史上分类以及传承情况,指出了艾草是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食料。另外,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使用现状,论证了中日韩三国艾饮食文化的异同点。以艾草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且与艾草紧密联系的端午节中。通过对端午挂艾历史的考证、古今挂艾的调查、挂艾的功效(辟邪、厌胜、治病)和洗艾浴的作用四方面来肯定艾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促进了以艾草为主题的具有宝贵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并且能进一步探讨以“艾”姓起源为着重考证基础点的姓名文化核心内容。从社会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又的运用分析,来探索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找寻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衍变历程中的作用,从而更为有效的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尤其是,对于“鲜艾入膳”的药食同源理论分析、艾草洗浴的民俗考证、“艾”字的书写方式不同辨析,都是对艾文化的有效补充。所以,对于艾草的“俗、食、药、灸”四位一体特性的考证研究,是真实反映整个艾文化的重要核心,亦能更为全面和真实描绘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艾草使用的历史社会图景,为当今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历史借鉴。艾民俗文化是具有文化资源的区域特点分布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艾民俗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都具有自身的地方性民俗特色。另外,从艾文化资源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不同属性的艾文化资源存在着非兼容性,乃至矛盾与冲突。这些艾文化资源,或者说是艾民俗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与文化资源属性的内部矛盾,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和实现资本化转向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实现文化资源间的融合,使艾民俗文化整体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要将艾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配置、组合、交融、整合,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既要突出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又要兼顾区域文化资源个性化的塑造与培育,将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的最优良方面组合为一体,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优化。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不盲目跟风,做到具有自身独立特性的艾民俗文化,但是又符合整体艾民俗文化的体系要求。针对现今艾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的现状,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对艾草的利用和艾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异同,提出了四点对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其一,政策的持续性保护;其二,中医文化与流派的保护;其三,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其四,艾草及艾草专利的保护。在以上四点建议的基础上,构建起艾文化保护体系,提出对艾文化遗产开发应从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艾文化遗产开发的多元化和传承的国际化着手,要有意识地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鼓励更多的企事业从事艾相关产品的研究,打造艾文化的知名品牌,积极将艾文化与国际接轨,搭建优质化的国际宣传平台,从而带动艾草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陈良杰(Chen Liang Chieh)[7](2016)在《针刺商丘穴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劳损性骨伤科病变,手工劳动者,尤以妇女好发本病,比如抱婴者,清洁工等群体,腱鞘炎患病率高且易复发,虽然不会有直接致命的风险,但是却会带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和极度痛苦,仍是不可忽视的严重病症。开展本临床试验研究,探索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方法,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临床和试验依据。方法:以本人在所执业新北市新店区易丰中医诊所、与固定支持门诊的基隆市忠生中医诊所,新北市中和区的三大中医诊所、新北市中和区的世安中医诊所,以及桃园市大溪区的安泰中医诊所的门诊病患为本课题病例来源。必须以连续以本病症门诊连续治疗2个疗程,而且每个疗程连续治疗6次为限的患者,方为有效病例样本。把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病例按照统计学要求分成2个组,每组有30例患者,局部取穴位和远部取穴加以结合,分为2个疗程,选用中国大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02年)制定疗效判定标准以及王文华、王恒斌等的《运用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分级记分标准》等成绩判定标准评价疗效。评价内容包括休息痛、患侧肿胀、压痛、握拳尺偏试验疼痛等4个项目做判定,并设定、制作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评价表,并且统计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年龄构成比、以及二者患病因素、病情严重分级上根据统计学检测,结果表明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种治疗方法在对患者症状改善上二者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实验组30个病例中: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0例;而对照组30个病例中:治愈0例,显效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治疗前休息痛评分组间差异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45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休息痛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不符合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采用非参数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236,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休息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0,P<0.05,表明治疗前后休息痛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患侧肿胀评分组间差异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608,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患侧肿胀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不符合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采用非参数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998,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肿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0,P<0.05,表明治疗前后患侧肿胀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压痛评分组间差异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32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压痛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不符合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采用非参数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388,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压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0,P<0.05,表明治疗前后压痛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握拳尺偏试验评分组间差异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608,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握拳尺偏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不符合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采用非参数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586,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握拳尺侧偏压试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0,P<0.05,表明治疗前后握拳尺偏试验验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总积分评分组间差异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47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符合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6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组内差异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0,P<0.05,表明治疗前后总积分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两组功能的整体评估,实验组治疗前总积分为279分,治疗后总积分为116分,下降的总积分为163分,总平均由治疗前的9.300,在两个疗程后则降至3.800分,平均总差距是5.500分;对照组治疗前总积分为268分,治疗后总积分为154分,下降的总积分为114分,总平均由治疗前的8.933分,在两个疗程后则降至5.267分,平均总差距是3.666分。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治疗前后的评分差距:在休息痛方面,实验组是<1.600±0.498)分,对照组是(1.100±0.305)分;在患侧肿胀方面,实验组是<1.067±0.254)分,对照组是(0.800±0.484)分;在压痛方面,实验组是(1.500±0.507>分,对照组是(1.067±0.254)分;在握拳尺偏试验方面,实验组是<1.267±0.450>分,对照组是(0.833±0.379)分;而以上四项的总和差距,实验组是<5.433±1.194>分,对照组是(3.800±0.925)分。在疗效方面:实验组样本30例,其中痊愈1例,占3.33%,显效10例,占33.33%,有效19例,占63.33%,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100%;而组样本30例,其中痊愈0例,0%,显效2例,占6.67%,有效24例,占80%,无效4例,占13.33%,总有效率86.67%发现治疗后两组的各项积分和治疗前相比,皆有明显的下降但是实验组下降的积分以及平均分数皆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商丘穴远道取穴针刺法与局部取穴针刺法更能缓解患处腕关节休息痛、患侧肿胀、压痛、握拳尺偏试验疼痛。结论:两种治疗都是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方式,无论在改善患处腕关节休息痛、患侧肿胀、压痛、握拳尺偏试验方面,皆可见到效果,但是实验组的总体疗效更佳,一定程度而言,商丘穴针刺这种远处用穴位比单纯的手腕局部针刺的方法疗效更好。
江波[8](2014)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验证“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形成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方法:在全国49家医院开展“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收集“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571例,采用3:1(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按患者入院顺序纳入)的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治疗3天、7天后中医症状评分,西医病情评分,各单一中医症状改善,出血停止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指标,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验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利用SPSS14.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571例(治疗组430例,对照组141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病情评分,治疗3天后(PP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在治疗7天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烦躁、口干、畏寒、胸闷等中医单项症状改善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等情况相当(P>0.05),但中医诊疗方案组输血量(FAS)少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路径完成时间相当,但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费用少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腹泻及踝部水肿,经减低药物剂量等处理后均消失,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验证,本“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能提高总体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医疗费用,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体现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郎海燕[9](2012)在《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血液系统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糖皮质激素是其一线治疗首选药物,但一部分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另有部分患者长期使用产生激素依赖及激素抵抗,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他疗法诸如免疫抑制剂、脾脏切除等疗效有限,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ITP属于中医“血证”等范畴,临床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为基本病机。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ITP患者以“气血两虚、气不摄血”型为多,结合兼有血瘀的证候特点,确立“益气养血活血法”为基本治疗原则,以“益气养血活血方”为治疗药物,观察治疗了40例应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初步总结了临床疗效。根据研究方案,将符合ITP诊断标准与中医“气血两虚、气不摄血”证型标准的45例患者纳入临床观察,疗程结束时,可供统计的有效病例40例。研究结果显示:①按ITP疾病总疗效标准,显效3例,占7.50%;良效16例,占40.00%;进步19例,占47.50%;无效2例,占5.00%;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47.50%与95.00%。②按ITP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1例,占2.50%;显效31例,占77.50%;有效8例,占20.00%;无效0例,占0.00%;证候改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与100.00%。③临床症状总评分从治疗第8周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出血症状各单项症状评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从治疗第6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疗程结束后,各单项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④血小板计数从治疗第2周开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疗程结束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⑤治疗后骨髓颗粒型、裸核巨核细胞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髓产板型、幼稚型巨核细胞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益气养血活血方对18-60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优于<18岁、>60岁患者,对中度、重度病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作用优于轻度病情患者。除此以外,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病情对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均无明显影响,P>0.05。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病情对最终临床疗效均无明显影响,P>0.05。⑦应用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过程中,仅10.00%的患者出现咽痛、便秘等不良反应,治疗均未受影响。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ITP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性好,但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尚待后续试验进一步探讨。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10](2011)在《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特别对注射用原料药和注射用制剂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尚未收载该品种。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以考察该方法的可行性。1药品与试剂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301、20100601、20100801);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10169);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湛
二、复方苎麻根止血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苎麻根止血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辨证治疗RSA的网状Meta分析及培元补肾安胎方对RSA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病名溯源 |
2 古代中医家对复发性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当代中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复发性流产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 |
3 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网状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资料筛选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2.3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结果分析-补肾诸法在不同结局指标中发挥各自优势 |
3.2 肾与生殖密切相关,滑胎当以补肾为要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 疗效判定与评价标准 |
2.4 安全性观测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纳入病例情况 |
3.2 一般情况 |
3.3 治疗结果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2 中医药治疗滑胎的优势 |
4.3 培元补肾安胎方方药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
二、担任职位 |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
一、四诊合参 |
二、病证结合 |
三、标本同治 |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
二、中医辨证思维 |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
二、善用虫药 |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
第一节 重视望诊 |
一、重望神望目 |
二、重气色盛衰 |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
一、保肝平胃思想 |
二、常用的经方 |
三、常用的单味药 |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
一、病毒性肝炎 |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
一、脾蕴湿热证 |
二、肝胃不和证 |
三、肝脾两虚证 |
四、热毒内陷证 |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
一、常用方剂 |
二、常用的单味药 |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
一、肝癌,肝硬化 |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
一、中风后遗症 |
二、治验案例 |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
一、斗鸡眼(斜视) |
二、治验案例 |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
一、油风 |
二、治验案例 |
第四节 荨麻疹 |
一、荨麻疹 |
二、治验案例 |
第五节 失眠 |
一、失眠 |
二、治验案例 |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
一、重症肌无力 |
二、治验案例 |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
一、过敏性鼻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九节 腮腺炎 |
一、腮腺炎 |
二、治验案例 |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
一、流行性感冒 |
二、治验案例 |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
一、案例说明 |
二、讨论 |
结论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照片 |
结语 |
致谢 |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
详细摘要 |
(3)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复发性流产的理论研究 |
1.1 中医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
1.1.1 古代对滑胎的论述 |
1.1.2 病因病机的论述 |
1.1.3 对滑胎的论治 |
1.1.4 近代对复发性流产病机的论述 |
1.1.5 近代对复发性流产的论治 |
1.2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概况 |
1.2.1 肾虚血瘀与复发性流产 |
1.2.2 补肾活血法与复发性流产 |
1.2.3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 |
1.2.4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实验研究 |
1.2.5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系统分析 |
1.3 复发性流产现代研究进展 |
1.3.1 关于复发性流产的定义 |
1.3.2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治疗概况 |
第二章 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系统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检索策略 |
2.2.3 文献纳入标准 |
2.2.4 文献排除标准 |
2.3 文献评价方法 |
2.3.1 文献筛选 |
2.3.2 数据提取 |
2.3.3 偏倚风险评估 |
2.4 统计学处理 |
2.4.1 数据综合 |
2.4.2 异质性分析 |
2.4.3 敏感性分析 |
2.4.4 发表性偏倚识别 |
2.5 结果 |
2.5.1 纳入研究筛选结果 |
2.6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6.1 文献描述 |
2.6.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3 安全性评价 |
2.7 META分析结果(疗效结果总结见表3) |
2.7.1 妊娠超过12周有效率比较 |
2.7.2 安全性分析 |
2.7.3 敏感性分析 |
2.7.4 偏倚检测 |
2.7.5 妊娠早期流产率的比较 |
2.7.6 安全性分析 |
2.7.7 敏感性分析 |
2.7.8 偏倚检测 |
2.7.9 活产率的疗效比较 |
2.7.10 安全性分析 |
2.7.11 敏感性分析 |
2.7.12 偏倚检测 |
2.7.13 ACA抗体转阴率的比较 |
2.7.14 安全性分析 |
2.7.15 敏感性分析 |
2.7.16 D-II聚体水平的数值比较 |
2.7.17 敏感性分析 |
2.7.18 偏倚检测 |
2.7.19 中药与西药疗效亚组分析 |
第三章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规律 |
3.1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选方用药 |
3.2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常用中药类别及频次 |
3.3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33项研究首20种药物与分布 |
3.4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活产率疗效 |
3.5 孕前及孕期补肾活血药的应用 |
3.6 小结 |
3.7 讨论 |
3.7.1 资料总结 |
3.7.2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分析 |
3.7.3 研究和方法学质量分析 |
3.7.4 复发性流产运用补肾活血法的用药特点分析 |
3.7.5 活血化瘀中药应用探讨 |
3.7.6 孕前和孕期补肾活血药的分析 |
3.7.7 中药活血药与西药抗凝剂的探讨 |
3.7.8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期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中西医结合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标准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妊娠结局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
2.7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2.8 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中医证型分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2.9 两组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立题依据 |
2.1 肾虚与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
2.2 血瘀与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
2.3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 |
2.4 中医“有故无损,亦无损也”理论 |
2.5 中医“预培其损”理论 |
2.6 中医组方依据及分析 |
3 关于凝血指标的选择 |
3.1 常规凝血功能测定指标 |
3.2 纤溶系统指标 |
3.3 抗凝系统指标 |
3.4 现代研究 |
4 关于治疗方案时机的选择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妊娠结局 |
5.2 中医证候评价 |
5.3 生活质量评价 |
5.4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5.5 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
5.6 安全性分析 |
6 结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创新点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
1.1. 期刊文献 |
1.2. 硕博论文 |
1.3. 专着文献 |
2. 绪论 |
2.1 “癣”病的概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
3.1.1 白秃疮 |
3.1.2 肥疮 |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
3.2.1 吹花癣 |
3.2.2 奶癣 |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
3.3.1 鹅口疮 |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
3.4.1 牛皮癣 |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
3.5.1 圆癣 |
3.5.2 紫白癜风 |
3.5.3 乳头风 |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
3.6.1 肾囊风 |
3.6.2 阴癣 |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
3.7.1 四弯风 |
3.7.2 蛇皮癣 |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
3.8.1 鹅掌风 |
3.8.2 脚湿气 |
3.8.3 灰指甲 |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
3.9.1 湿疮 |
3.9.2 白疕 |
3.9.3 松皮癣 |
3.9.4 紫癜风 |
3.10 “癣”病病名考证 |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
4.2 提出规范病名 |
5. 总结 |
5.1 考证成果述要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
6. 参考文献 |
6.1. 古代文献 |
6.2. 近现代文献 |
6.2.1 专着 |
6.2.2 期刊 |
6.2.3 学位论文 |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
7.1 白秃疮 |
7.2 肥疮 |
7.3 吹花癣 |
7.4 奶癣 |
7.5 鹅口疮 |
7.6 牛皮癣 |
7.7 圆癣 |
7.8 紫白癜风 |
7.9 乳头风 |
7.10 肾囊风 |
7.11 阴癣 |
7.12 四弯风 |
7.13 蛇皮癣 |
7.14 鹅掌风 |
7.15 脚湿气 |
7.16 灰指甲 |
7.17 湿疮 |
7.18 白庀 |
7.19 松皮癣 |
7.20 紫癜风 |
7.21 癣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艾草名实及其种植加工 |
第一节 艾草名实 |
一、艾草的植物形态 |
二、艾草的本草学记载 |
三、艾草的种类 |
四、艾草的成分与功效 |
第二节 艾草的种植 |
一、种植方式与技术 |
二、田间管理 |
三、采收和储藏 |
第三节 艾草的加工 |
一、艾叶的炮制 |
二、艾绒的加工 |
三、艾炷的制作 |
第二章 艾灸文化 |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 |
一、艾绒取火 |
二、艾灸材料 |
三、艾灸器具 |
第二节 艾灸的历史传承 |
一、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
二、艾灸的鼎盛时期 |
三、艾灸的稳定与衰落 |
四、艾灸的再次兴起 |
第三节 艾灸的功效 |
一、艾灸分类 |
二、艾灸防病 |
三、艾灸治病 |
四、艾灸诊治疾病谱 |
第三章 艾饮食文化 |
第一节 艾草茶发展与传承 |
一、艾草茶历史 |
二、艾草茶的加工及种类 |
三、艾草茶功效 |
第二节 艾草汁与艾草酒 |
一、艾草汁 |
二、艾草酒 |
第三节 艾食用文化 |
一、艾食用历史 |
二、艾食用分类 |
第四节 中日韩艾饮食文化的比较 |
一、中日韩艾草茶的交流 |
二、中日韩艾食用文化的差异 |
第四章 艾民俗文化 |
第一节 端午挂艾 |
一、端午挂艾历史 |
二、端午挂艾调查 |
三、端午挂艾功效 |
第二节 艾草浴 |
一、艾草浴历史 |
二、艾草浴分类 |
三、艾草浴功效 |
第三节 中日韩艾民俗文化的比较 |
一、挂艾草 |
二、戴艾虎 |
三、洗艾浴 |
第四节 艾其它民俗 |
一、“艾”字与姓和名 |
二、艾草护种 |
三、艾草与文学作品 |
四、艾草与礼俗和科技 |
第五章 艾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 |
第一节 艾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
一、艾灸发展的困惑 |
二、艾文化遗产的遗失和变味 |
三、艾草研究不够深入 |
第二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
一、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
二、艾相关专利的保护 |
三、中医文化的保护 |
第三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
一、促进遗产主体的多元化 |
二、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 |
三、推动艾产品的开发 |
四、拓宽艾草的利用领域 |
五、构建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 |
(7)针刺商丘穴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西医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现状 |
1.1.1 西医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现状 |
1.1.2 中医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研究现状 |
1.2 现代医家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治疗与发展现状评述 |
1.2.1 针刺疗法 |
1.2.2 艾灸治疗 |
1.2.3 特殊针具 |
1.2.4 针刀疗法 |
1.2.5 推拿疗法 |
1.2.6 外用药物 |
1.2.7 药物注射治疗 |
1.2.8 手术疗法 |
1.2.9 物理治疗 |
1.2.10 护具疗法 |
1.2.11 综合治疗 |
1.3 治疗穴位的选择依据 |
1.3.1 对应针法的对应法则 |
1.3.2 实验组方法的选择依据 |
1.3.3 对照组方法的选择依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2.1 诊断与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主要实验用品 |
2.4 课题设计 |
2.4.1 研究方法 |
2.4.2 随机分组方法 |
2.4.3 对照方法 |
2.4.4 盲法设计:采用单盲法,根据就诊的顺序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
2.5 治疗方法 |
2.5.1 实验组 |
2.5.2 对照组 |
2.6 观察指标 |
2.7 观察疗效评定 |
2.8 安全性评价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组间评分可比性分析 |
3.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案 |
2.1 总体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病例分布 |
3.3 人口学信息及基线 |
3.4 疗效评价 |
3.5 治疗费用比较 |
3.6 满意度比较 |
3.7 安全性评估 |
3.8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医辨证论治 |
4.2 中成药治疗 |
4.3 针灸等穴位疗法 |
4.4 护理调摄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1 中医古代文献综述 |
1.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病名对照 |
1.2 中医历代医家对呕血和便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历代医家对呕血和便血的辨证论治 |
2 现代中医药诊疗进展 |
2.1 现代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病机的认识 |
2.3 现代中医药治疗 |
2.4 现代中医药理研究 |
3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疗进展 |
3.1 定义 |
3.2 ANVUGIB的诊断 |
3.3 ANVUGIB的病因诊断 |
3.4 ANVUGIB的定性诊断 |
3.5 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 |
3.6 ANVUGIB的治疗 |
3.7 原发病的治疗 |
图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治流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 |
4 预后 |
5 治疗 |
参考文献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中成药的动物实验研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既往治疗情况 |
诊疗标准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法 |
2 观察指标 |
3 标本釆集和检测方法 |
4 不良事件观察 |
5 统计学方法 |
6 伦理学问题 |
结果 |
1 临床症状 |
2 实验室指标 |
3 临床疗效 |
4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古典文献中关于ITP的描述 |
2 “气血两虚、瘀血阻络”病机理论的提出与方药解析 |
3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
4 治疗结果及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ITP诊断及疗效标准 |
1 ITP的诊断标准 |
2 ITP的分型 |
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4 出血程度分级标准 |
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6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鲎试剂灵敏度的复核 |
2.2 样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
2.3 样品的干扰实验 |
2.4 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常规检查 |
3 讨论 |
四、复方苎麻根止血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辨证治疗RSA的网状Meta分析及培元补肾安胎方对RSA的临床研究[D]. 史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Meta分析[D]. 张文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中西医结合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临床研究[D]. 王莹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6]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D]. 孙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7]针刺商丘穴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D]. 陈良杰(Chen Liang Chie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D]. 江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D]. 郎海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10]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