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功彩色超声观察丹参对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易鑫宇[1](2019)在《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柔肝法,共观察的时间为12周。通过观察患者的ALT、AST、TBiL、ALB、HA、PⅢNP、LN、Ⅳ-C、DPV、VPV、DSV、QPV、中医症候评分,评估养血柔肝法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结果:养血柔肝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ALT、AST、TBiL、HA、PⅢNP、LN、Ⅳ-C、DPV、VPV、DSV、QPV、中医症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柔肝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可改善中医证候、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
杨勇[2](2019)在《养肝化瘀方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养肝化瘀方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为中药预防与治疗门静脉血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院普外科和解放军302医院普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脾切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84例(部分病人来自解放军302医院),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2人,对照组42人。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加抗凝治疗,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000IU,皮下注射。研究组:术后常规加抗凝治疗(给药、方法同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养肝化瘀方。服用方法:术后12小时第一次服药,上药100ml汤煎经胃管服用,日一次;术后约35天胃管拔出后,以上方药物经煎药房代煎,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尽量空腹温服,服用时间持续4周,期间不可间断。检测术前、术后1、3、7、14、21天血小板计数,并在手术前、手术后3、7、14和21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用多普勒超声仪监测两组术前、术后3、7、14天门静脉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研究组试验过程中脱落4例,最终剩余38例完成研究,对照组过程中脱落2例,最终剩余40例完成研究。1.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1、7、14、21天血小板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血小板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血浆D-二聚体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7、14天血浆D-二聚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3天、21天血浆D-二聚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1)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均未发现有门静脉血栓形成;(2)术后3天研究组发现PVT3例,与对照组5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7天研究组发现PVT5例,与对照组14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14天研究组发现PVT2例,与对照组4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研究组PVT发生率26.32%与对照组57.5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比单纯应用西药预防有优势。
蒋劲松,文彬[3](2015)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普萘洛尔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普萘洛尔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40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B级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予普萘洛尔治疗,联合组30例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普萘洛尔治疗,疗程均为8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治疗前后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参数变化,并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胰高血糖素(GLU)含量的改变。结果用药后2组门静脉内径(PVD)、血流速度(VFP)及血流量(QPV)均显着减小(P均<0.05),且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药后2组血清ET-1、NO、GLU含量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普萘洛尔能较好地降低门静脉压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门脉系统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调节液递物质代谢有关。
方建强,程莉莉[4](2014)在《超声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肝硬化在我国主要由病毒性肝炎所致,常为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重叠感染,而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就有约1.2亿,每年新发乙型肝炎病例约50100万例,其中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从而进展为肝硬化,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2%。肝硬化病人中有40%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人中约有50%60%并发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常见原
袁渊[5](2012)在《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心得安对照组相比较,评价加味瓜蒌散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7例,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服用中药方剂“加味瓜蒌散”,对照组口服心得安片剂。疗程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差、腹胀、胁下痞块、口干苦、舌象、脉象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总积分值下降。两组病例的总积分前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肝功能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ALT、TBIL、ALB三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在ALT、TBIL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B均升高,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3)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两组治疗后HA、PCIII、 IVC、LN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0.01)。(4)血流动力学结果:治疗组服用加味瓜蒌散3个月后门静脉内径、血流量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改变情况:治疗组服用加味瓜蒌散3个月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加味瓜蒌散能有效改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能够使患者门静脉内径缩小,血流速度、血流量减慢或降低,并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纤维化,阻止肝硬化形成,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肝脏微循环等有关。
李苗[6](2010)在《肝硬化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肝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病因肝硬化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0例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患者、5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美国GE LOGIQ9型彩超仪,3.5C凸振探头,频率2-5MHz宽频探头,检查者均选择在早晨空腹8小时后进行,体位平卧位或侧卧位,首先应用二维超声常规观察各组病人肝脏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血管走行及分布特征;其次选择门静脉主干中部、肝固有动脉为检测点,在获得稳定的血管截面积后改为彩色多普勒(CDFI)状态下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判定血流方向,血流性质,应用脉冲多普勒(PW)显示标准的多普勒血流频谱,适度加压并倾斜探头尽量使声束与血管之间的夹角控制在60°以内。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采取由同一医师操作,先连续手动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然后改用机器内置自动测量软件同样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将手动与自动测值对比获取二次平均值为最终测值。肝动脉(HA)和门静脉(PV)测量参数包括:HA:内径(DH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时间平均流速(TAMVHA)、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量(QHA);PV:内径(DPV)、最大血流速度(Vmax)、时间平均流速(TAMVPV)、血流量(QPV),以及肝动脉血流灌注指数(DPI)。血流量按Q﹦π·D2/4·Vmeax·60计算,肝动脉血流灌注指数按DPI=QHA /(QHA + QPV)计算。HA和PV的血流参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按照肝功能Child分级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LC组及ALC组肝固有动脉(HA)和门静脉主干(PV)各主要血流参数分别为:HA峰值流速(PSV)( 74.1±30.5,41.5±7.2 )cm/s ,阻力指数(RI)(0.72±0.06,0.73±0.05),搏动指数(PI)(1.6±0.44,1.7±0.29),血流量(QHA)(629.5±206.1,263.4±89.9);PV最大血流速度(Vmax)(13.2±3.4,12.1±4.2)cm/s,血流量(QPV)(945.5±346.9,670±190.5)。VLC组和ALC组较对照组PV主干内径(Dpv)、HA内径(DHA)增宽,门静脉流速(Vpv)降低;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高于对照组。病变组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LC组和ALC组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因病因的不同也有较大差异,VLC组QPV降低,QHA则呈代偿性增高,而ALC组QHA总体呈下降趋势,RI、PI明显高于VLC组。LC患者VHA、QHA,随Child肝功能分级的加重逐渐增大与之呈正相关;门静脉的VPV、QPV随Child肝功能分级的加重逐渐减少与之呈负相关。其DPI与Child肝功能分级亦有很好的相关性,VLC组和ALC组与Child肝功能分级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1、0.69(P=0.000),统计学显示LC患者的DPI与Child肝功能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另根据95%可信区间的计算公式(均数±1.96标准差)计算正常对照组、VLC组以及ALC组DPI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5±0.15、0.33±0.29、0.19±0.13,不同病因所致LC组与正常对照组的DPI测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肝脏整体流入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别是肝动脉血流的特异性改变为不同病因所致肝硬化诊断提供依据,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林宜圣[7](2008)在《部分脾栓塞合肝动脉灌注丹参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联合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诊治的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PSE+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和对照组(经典PSE组)。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1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天、1周、2周、1月和1年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术前及术后1周、2周和1月检测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术前及术后1天和1月检测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脾脏大小,观察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结果:PSE术后3天两组病例WBC即升高达峰值,而PLT升高缓慢,于术后2周达到峰值;之后二者下降,术后1个月达到相对稳定值,其后下降趋势缓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RBC值无明显变化。术后1周两组ALT、AST、ALP、γ-GT及TB均较术前升高(P<0.05),A/G、TP及PT无明显改变。术后2周:治疗组ALT、AST、ALP及γ-GT较术前降低(P<0.05):TB、A/G、TP及PT未见明显改变;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术后1月:两组ALT、AST、ALP、γ-GT、TB、A/G、TP及P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两组HA、PⅢP和LN均较术前降低(P<0.01),但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着。术后1天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内径缩小、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量减少;但术后1月门静脉血流量又再回升,而脾静脉血流量基本不回升。脾脏于术后1月明显较术前缩小。两组术后食道静脉曲张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好转率为34.78%高于对照组20.00%。两组Child-Pugh分级均不同程度降低。术后发热时间平均9天,持续疼痛时间平均5天。术前原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术后一月症状明显改善。结论:1.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以有效解除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功能,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2.联合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有助于保护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流量回升程度。同时由于其技术操作可以一次性完成,而且简便价廉。因此可作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或作为其技术的一部分。
刘星[8](2006)在《复方丹参对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在我国发病率高,分布地区也广泛,因而防治任务繁重而且艰巨。各种病因所引发的反复的或持续的慢性肝损害,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必将导致纤维增生而发生纤维化。肝纤维化从本质来说,是机体对损伤的修复反应,当肝病慢性化时则发生纤维化。现已明确,门静脉压力高低,取决于其血管阻力和流量多少(ohm定律:△P=Q×R)。对于已经形成的肝硬化期望使用药物将其逆转已经是困难的,但是,在预防其并发症发生、发展方面做些积极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对其原发疾病尚无有效去除病因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进程是一相当重要的治疗对策,而发扬祖国医学的优势则大有可为。目前治疗门静脉高压可采取手术治疗,β受体阻断剂如心得安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有各种分流、断流术、脾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效果与选择病例和手术时机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无黄疸无腹水,肝功能损害较轻或无并发症者,手术效果较好,大出血时急诊手术,机体一般状况差,肝功能损害显着者,手术效果差。药物心得安可以降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门静脉压,但同时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等副作用,从而减少肝脏供血,肝细胞损害可能加重,因此,心得安治疗门脉高压是以肝功能受损为代价的。丹参是一种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滞性,减少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丹参可长期应用,疗效持久,持久的肝脏血流的增加对降低门脉压力,减慢肝纤维化的进程,改善肝脏的营养供应无疑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丹参应用过程中,无严重毒副作用发生,患者可长期应用。但其作用机理,主要作用成份,适应症的掌握,疗程的长短,我们都尚不能掌握。本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在降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同时兼具有抑制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并且对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无显着影响,药物本身无不良副作用,对患者有益,并能克服现有用药的缺点,且价格低廉,来源丰富,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一种极有前途的药物。
陈存飞[9](2006)在《部分性脾栓塞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联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中心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4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部分性脾栓塞术(PSE)组和PSE并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药内服及左上腹部外敷双柏水蜜油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肝功能、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脾脏大小,观察术后反应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病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术后1周明显提高,术后1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SE组和PSE并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组术前ALT、AST、GGT、TB、TP及A/G均无显着性差异。PSE组术后1周ALT、AST、GGT明显较PSE并丹参注射液组高,TB、TP及A/G无显着性差异。PSE组术后1周ALT、AST、GGT及TB升高,TP及A/G未见明显改变。与术前相比,PSE并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周ALT、AST、GGT、TB、TP及A/G无明显改变。与术前相比,两组病例术后1月ALT、AST、GGT及TB均降低,TP升高,A/G无明显改变。PSE并丹参注射液组术后1月ALT明显较PSE组低,有显着差异,AST、GGT、TB、TP及A/G无显着性差异。术后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内径缩小、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脾脏明显较术前缩小。术后发热时间平均8天,持续疼痛时间平均4天。术前原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术后一月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1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联合健脾化瘀法可以有效解除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功能及胃肠道反应,缩短发热时间,近期疗效确切。内服健脾化瘀药联合左上腹部外敷双柏水蜜油膏可有效缓解疼痛,缩短持续疼痛时间。 2 部分脾栓塞术联合肝动脉灌注丹参注射液有助于保护肝功能,缓解肝硬化进展导致的肝功能降低以及改善PSE术可能导致的肝功能降低。
孔德润[10](2003)在《丹参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研究丹参对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的影响的同时,研制无创性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方法:①4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与常规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食管曲张静脉压力、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内毒素及血管活性物质;②制备并组装食管模型及食管内曲张静脉模型,进行体外模拟测压实验,验证食管曲张静脉测压仪;③对食管曲张静脉测压仪作进一步的改进:开发数字化食管曲张静脉压力自动检测软件,在此基础上初步研制出“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通过对胃镜获取的视频信号的采集和压缩,采用数字录像的方法,记录下气囊压陷食管曲张静脉的检测全过程,同时对充气气囊中的压力进行同步记录;利用离线检测方式,对采集的数字图像及同步实时压力进行处理,自动获取曲张静脉腔内压力与气囊内压力相等时的瞬间,此时曲张静脉压力就表示为气囊内压力。结果:①丹参治疗后门、脾静脉内径及其血流量明显减小(P<0.05),食管曲张静脉压力平均降低2.91±2.74 mmHg(P<0.05),较用药前下降12.33±12.61%(P<0.05),但内毒素及血管活性物质水平降低不明显。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②食管曲张静脉测压仪的体外模拟实验发现,不同直径(3、6、8mm)“食管曲张静脉”内压的测量值与实际压力值之间均呈现良好的直线回归(r=0.983~0.995),未发现明显的测量偏差,但细的“食管曲张静脉(3mm)”测压值变化较大(偏差=-7.9±2.6cmH2O)。模拟的食管弹性对测压值无影响。不同内镜操作者不影响所测的压力值。③“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解决了3个关键问题:采用边缘检测技术能准确地找出气囊表面黑色标定线;对黑色定标线中非正常的折叠可采用曲张表面拟合技术去除;对食管蠕动所造成的血管轻微移动能动态跟踪予以消除。体外模型实验发现,在模拟曲张静脉压陷或压陷之后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回复至1/3高度时,气囊内压等于管内压。验证相关性极良好(r=0.994尹=0.000),无明显的测量偏差。结论:①丹参能有效地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与食管曲张静脉压力;②用食管曲张静脉测压仪所进行的内镜下气囊测压法对大、中食管曲张静脉测压结果可靠,且不被食管壁的弹性所影响。③“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可精确测量模拟食管曲张静脉内压,整个测量过程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
二、双功彩色超声观察丹参对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功彩色超声观察丹参对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 |
1.1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名认识 |
1.2 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 |
2.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机制 |
2.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 |
2.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治疗措施 |
3.2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价 |
4.1 综合疗效评价 |
4.2 中医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及疗效判定 |
6.2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结果比较 |
6.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6.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
6.5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
7 讨论 |
7.1 养血柔肝方的立法依据 |
7.2 养血柔肝方的方药分析 |
7.3 疗效分析 |
8 结论 |
9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养肝化瘀方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技术路线 |
2.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及分组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干预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统计学处理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脱落情况 |
4.2 一般情况分析 |
4.3 指标测评结果 |
5.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指标结果分析 |
6.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3)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普萘洛尔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结果 |
3讨论 |
(4)超声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的间接方法 |
1.1 门、脾静脉内径 |
1.2 门、脾静脉血流流速 |
1.3 门、脾静脉血流量 |
1.4 肝、脾动脉阻抗指数 |
1.5 食管壁厚度 |
2 监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内径的直接方法 |
3 展望 |
(5)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肝脏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
1.3 肝硬化的治疗 |
1.4 肝硬化并发症的辩证论治 |
1.5 祖国医学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治疗上的研究进展 |
2. 加味瓜蒌散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理论基础 |
2.1 湿热疫毒外袭是本病的始动因素 |
2.2 痰湿、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基础 |
2.3 肝郁脾虚,痰瘀阻滞是本病的病机 |
2.4 加味瓜萎散的组方分析 |
3.现代医学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认识 |
3.1 肝硬化的病因 |
3.2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
3.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形成机制 |
3.4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进展 |
3.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标准 |
2.6 治疗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疗效判定标准 |
2.9 统计学处理 |
3.临床资料 |
4.结果 |
4.1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及疗效判定 |
4.2 肝功能变化 |
4.3 肝纤维化指标 |
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
4.5 两组治疗前后VEGF检测情况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肝硬化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肝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片及照片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7)部分脾栓塞合肝动脉灌注丹参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研究 |
1.病机探微 |
2.辩证论治 |
3.丹参等健脾活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二、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研究 |
1.脾脏的解剖特点及其功能 |
2.脾脏的血液循环方式和血流动力学特点 |
3.脾功能亢进的发生机制 |
4.脾脏与门脉高压症的关系 |
5.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 |
6.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治疗进展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判定标准 |
2.病人一般资料和临床分组 |
3.设备和器材 |
4.介入手术方法 |
5.观察指标 |
6.随访方法 |
7.统计方法 |
三 结果 |
1.临床症状 |
2.外周血象 |
3.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 |
4.PSE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 |
5.脾脏大小变化 |
6.食道静脉曲张改变 |
7.Child-Pugh分级改变 |
8.PSE术后反应和并发症 |
四 讨论 |
1.PSE纠正脾功能亢进的疗效 |
2.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
3.PSE联合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4.PSE术质量控制问题 |
5.术后反应和并发症 |
6.发展与展望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二:统计图表 |
附录三:病例 |
附录四: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8)复方丹参对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文献综述(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前言 |
一、复方丹参、丹参滴丸治疗临床研究组 |
(一) 研究对象 |
(二) 主要试剂及仪器 |
(三) 药品 |
(四) 实验方法 |
(五) 统计学处理 |
(六) 结果 |
二、复方丹参治疗肝硬化大鼠时效相关性研究组 |
(一) 仪器 |
(二) 药品 |
(三) 造肝硬化模型 |
(四) 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制备 |
(五) 实验方法 |
(六) 统计学处理 |
(七) 结果 |
三、丹参治疗肝硬化大鼠量效相关性研究组 |
(一) 仪器 |
(二) 药品 |
(三) 造肝硬化模型 |
(四) 实验方法 |
(五) 统计学处理 |
(六)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9)部分性脾栓塞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脾脏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
2 肝硬化门静脉硬化高压症病理生理学 |
3 门静脉高压症血管形态结构改变 |
4 脾脏与门静脉的关系 |
5 脾脏与门静脉高压症的关系 |
6 门静脉高压脾亢的治疗进展 |
二 门静脉高压脾亢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处理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一:典型病例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附二:致谢 |
(10)丹参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关键词) |
英文摘要(关键词) |
丹参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的研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分组及疗程 |
2.2.1 丹参治疗组 |
2.2.2 常规对照组 |
2.3 药物与试剂 |
2.4 仪器与材料 |
2.5 方法 |
2.5.1 血浆血管活性物质的测定 |
2.5.1.1 血浆一氧化氮测定 |
2.5.1.2 血浆心钠素的测定 |
2.5.1.3 血浆6-酮-前列腺素_1α的测 |
2.5.1.4 血浆内皮素(ET)的测定 |
2.5.1.5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的测定 |
2.5.2 血浆内毒素的测定 |
2.5.2.1 样品内毒素的测定 |
2.5.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5.3 多普勒超声检测 |
2.5.4 食管曲张静脉压力的测定 |
2.5.4.1 食管曲张静脉测压仪的仪器结构 |
2.5.4.2 测压方法 |
2.5.4.3 EVM的体外实验验证方法 |
2.5.4.3.1 食管模型制备 |
2.5.4.3.2 食管内曲张静脉模型制备 |
2.5.4.3.3 实验方法 |
2.5.4.4 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 |
2.5.4.4.1 技术目标 |
2.5.4.4.2 技术内容 |
2.5.4.4.3 技术方法和路线 |
2.5.4.4.3.1 图像和压力采集阶段 |
2.5.4.4.3.2 离线处理阶段 |
2.5.4.4.4 全自动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显仪系统方案 |
2.5.4.4.4.1 本系统的主要硬件配置 |
2.5.4.4.4.2 本系统的硬件连接 |
2.5.4.4.4.3 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2.5.4.4.4.4 本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 |
2.5.4.4.4.5 系统的主要功能 |
2.5.4.4.4.6 系统电气特性 |
2.5.4.5 计算机图像处理语言 |
2.5.4.5.1 计算机语言 |
2.5.4.5.2 边缘检测 |
2.5.4.5.3 视觉跟踪 |
2.5.4.6 测压流程图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治疗前两组资料之间可比性分析 |
3.2 两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治疗前血管活性物质及内毒素水平的比较 |
3.3 两组治疗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
3.4 两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
3.5 两组治疗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3.6 丹参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食管曲张静脉压的影响 |
3.7 副反应观察 |
3.8 内镜气囊测压法的体外验证实验结果 |
3.8.1 不同直径人造曲张静脉所测压力值与实际压力值的相关分析 |
3.8.2 测量偏差分析 |
3.8.3 可扩张与不可扩张食管模型间所测人造曲张静脉压力值比较 |
3.8.4 测量方法学可靠性 |
3.9 全自动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显仪的研制 |
3.9.1 图像-压力处理程序 |
3.9.1.1 图像-压力采集程序 |
3.9.1.2 图像分析程序 |
3.9.1.3 血管凸出高度-压力分析程序 |
3.9.1.4 血管凸出高度与压力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
3.9.1.4.1 气囊压与血管内压相等时刻的血管相对凸出高度临界比值 |
3.9.1.4.2 血管相对凸出高度临界比值的界定 |
4 讨论 |
4.1 丹参对PHT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 |
4.1.1 丹参对肝硬化PHT患者NO水平的影响 |
4.1.2 丹参对肝硬化PHT患者PGI_2水平的影响 |
4.1.3 丹参对肝硬化PHT患者ET水平的影响 |
4.1.4 丹参对肝硬化PHT患者TNF-α水平的影响 |
4.1.5 丹参对肝硬化PHT患者ANP水平的影响 |
4.1.6 丹参对肝硬化PHT患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
4.2 丹参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4.2.1 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改变 |
4.2.2 丹参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4.2.3 丹参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机制 |
4.3 丹参对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压力的影响 |
4.3.1 肝硬化门脉压力与食管曲张静脉压力的相互关系 |
4.3.2 丹参对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压力的影响 |
4.4 内镜气囊测压法的体外验证 |
4.5 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的研制与验证 |
4.5.1 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的可靠性及其理论依据 |
4.5.2 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血管活性物质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内脏高动力循环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无创性测定食道曲张静脉压力技术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彩图 |
四、双功彩色超声观察丹参对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血柔肝法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D]. 易鑫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养肝化瘀方在预防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杨勇.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9(03)
- [3]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普萘洛尔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蒋劲松,文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6)
- [4]超声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研究进展[J]. 方建强,程莉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06)
- [5]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D]. 袁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肝硬化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肝功的相关性研究[D]. 李苗. 宁夏医科大学, 2010(03)
- [7]部分脾栓塞合肝动脉灌注丹参治疗肝硬化脾亢的临床研究[D]. 林宜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8]复方丹参对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刘星. 吉林大学, 2006(10)
- [9]部分性脾栓塞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研究[D]. 陈存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10]丹参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数字图像系统的研制[D]. 孔德润. 安徽医科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