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米曲霉羧肽酶由玉米蛋白粉制备高F值寡肽(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洋[1](2021)在《玉米高F值寡肽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F值寡肽是一种其氨基酸组成中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含量摩尔比值大于20的混合寡肽,在功能型食品和医药行业有广泛应用价值。近年来,玉米高F值寡肽的研发成为有效利用玉米黄粉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研究主要采用蛋白酶酶解法制备高F值寡肽,对微生物发酵法直接生产高F值寡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在实验室微生物酶两步酶解法制备高F寡肽的工艺基础上,尝试以玉米黄粉为生产原料建立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高F值寡肽的生产工艺和副产物回收方法。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论文为获得一株高产碱性蛋白酶的纳豆芽孢杆菌菌株,将实验室原有的一株纳豆芽孢杆菌进行DES(硫酸二乙酯)和ARTP(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复合诱变。实验中以添加脱脂奶粉的平板为筛选平板,根据蛋白水解透明圈绝对直径和透明圈直径相对菌株的相对直径为初筛判断指标进行筛选,结合摇瓶发酵复筛后最终获得一株高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碱性蛋白酶酶活力为116 U·m L-1,比诱变前提升45%。实验进一步通过摇瓶发酵的单因素和正交优化实验优化,发酵产碱性蛋白酶酶活力达到129 U·m L-1,比优化前提升10%以上。接着,论文建立高F值寡肽的发酵制备工艺。实验优化了碱性蛋白酶酶解工艺,提高了碱性蛋白酶酶解效果;优化建立了后续米曲霉发酵制备高F值寡肽工艺,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装液量为70 m L/250 m L、接种量为6%、发酵时间为68 h、转速180 r·min-1,在该工艺条件下发酵生产寡肽浓度达20 g·L-1,经活性炭吸附后寡肽含量约10 g·L-1、寡肽占比80%、F值为21.8,符合高F值标准;实验进一步对发酵产酶、酶解、米曲霉发酵、吸附等关键工艺在5L水平上进行放大实验,制备出F值为20.99的高F值寡肽生产工艺,生理活性检测发现其在体外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最后,论文探讨活性炭解吸和副产物回收工艺。实验采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溶剂对吸附后的活性炭进行解吸,获得解吸工艺参数为:等比例乙醇和乙酸乙酯循环解吸、解吸水浴温度90℃、固液比为1∶40、循环63次。通过解吸可回收90%被吸附的肽和芳香族氨基酸,解吸后活性炭液可重复使用。
王玉珍[2](2021)在《低苯丙氨酸蛋清肽的制备及其吸附纯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创建高效的低苯丙氨酸肽制备技术,对开发满足苯丙酮尿症患者需求的特殊医学配方食品至关重要。但目前,该技术存在蛋白原料受限、吸附剂特异性差等问题。本研究选用营养价值高且易消化的蛋清蛋白为原料,采用分步酶解结合活性炭吸附技术制备低苯丙氨酸肽,并探讨了活性炭对酶解液中苯丙氨酸残基的吸附机理,以期为低苯丙氨酸肽的高效制备提供理论指导。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碱性蛋白酶Ⅰ对经过不同预处理的蛋清蛋白溶液进行酶解,以水解度为指标,确定了加热结合剪切为对蛋清蛋白的最优预处理方式,可有效提高后续酶解效率,促进蛋白中苯丙氨酸的游离,为苯丙氨酸的高效脱除奠定基础。在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两步酶解法对蛋清蛋白进行酶解,以水解度和苯丙氨酸游离率为指标,明确了两步酶解的具体工艺:在蛋清蛋白浓度为3%(w/v)的溶液中,先添加8%(w/w)的胰蛋白酶在37℃、pH 8.0的条件下酶解7 h,再添加7%(w/w)的风味蛋白酶Ⅰ在50℃、pH 7.0的条件下酶解6 h,在此条件下蛋清蛋白水解度达到53.09±0.29%,苯丙氨酸游离率达到85.46±0.73%。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苯丙氨酸去除率为主要指标,明确了活性炭对苯丙氨酸的吸附工艺:添加10%(w/v)的4号活性炭在25℃、pH 3.0的条件下对酶解上清液吸附2 h,得到的低苯丙氨酸肽的苯丙氨酸含量降至0.39%,蛋白回收率为28.68%。研究发现,经两步酶解后酶解液中仍存在部分高分子肽,在吸附过程中这类多肽容易被除去,造成大量的营养损失。因此,在上述两步酶解的基础上增加了中性蛋白酶Ⅰ酶解,并减少了风味蛋白酶Ⅰ的用量。结果显示,酶解液中高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有所下降,而寡肽的含量有所升高。经过9%(w/v)的4号活性炭吸附后,苯丙氨酸含量降至0.27%,蛋白回收率提高至31.20%。通过研究活性炭理化特性、吸附质特性和溶液性质等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探讨了活性炭对苯丙氨酸和水解液中不同组分的吸附规律及机理。研究发现高分子肽及芳香族氨基酸更容易被吸附在活性炭上;活性炭中微孔的存在更有利于其吸附小分子物质,而介孔的存在更有利于其吸附较大的分子;疏水相互作用是苯丙氨酸在活性炭上吸附的主要驱动力,其次是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的强度与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基团(例如羟基和羧基)的数量密切相关,而静电相互作用受溶液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为低苯丙氨酸肽的高效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李楠[3](2020)在《玉米醇溶蛋白等离子改性及其发酵生产F值寡肽》文中指出玉米醇溶蛋白(Zein)是湿法制备玉米淀粉的主要副产物,它约占玉米中总蛋白含量的40%-50%,具有制备成本低廉,产量丰富的优点。但由于其结构紧凑,氨基酸组成中疏水性氨基酸占较大比例,而人体必须氨基酸如色氨酸、赖氨酸含量缺乏,因此水溶性极差,作为食品在提供营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在食品加工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支链氨基酸(BCAA)含量相对较高,芳香族氨基酸(AAA)含量较低的特点,又赋予了玉米醇溶蛋白作为天然原料制备F值寡肽的特性。为推动玉米醇溶蛋白在食品深加工行业中的发展,扩大玉米副产物的应用范围,本研究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改性手段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改性,同时探究了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F值寡肽的可能性。本论文首先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作为实验对象,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进行改性,分析了不同等离子处理条件对蛋白悬浮液的溶解度、分散稳定性、粒径及比表面积、热力学性质、聚集度、SDS-PAGE、二级结构、表面疏水性及紫外光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最佳处理电压组蛋白与未处理蛋白作为发酵底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与米曲霉直接发酵制备了F值寡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等离子体处理对提高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的溶解度具有积极作用,当处理电压为70 V时,蛋白悬浮液浓度达到最大值,等离子体中的亲水性基团被引入蛋白表面,水分子作用位点增多。处理过程中,高能粒子对蛋白表面轰击导致蛋白中部分化学键如二硫键、氢键等断裂,引起蛋白结构的变化。对SDS-PAGE电泳及二级结构结果分析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对蛋白亚基的完整性及肽链主体并未造成影响,而α-螺旋与无序卷曲增加,β-折叠先减少后增加,β-转角先增加后减少。此外,二硫键断裂促使游离巯基含量的增加,蛋白构象趋于松散,蛋白对水的抗性减弱。巯基与等离子体中的活性基团作为助色团进入蛋白悬浮液,导致紫外强度上升。(2)等离子体改性处理较大程度上破坏了分子间作用力,胶束之间的聚集度显着下降,聚集度与处理电压之间呈正相关,由密集逐渐趋向形成高分散的小聚集体。改性后的蛋白胶束在水中分散更均匀,粒径更小,提高了蛋白的分散稳定性,增大了蛋白的比表面积。表面疏水性的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显着降低了蛋白悬浮液的表面疏水性,疏水作用力被破坏,蛋白亲水性增强,微环境发生改变。(3)为深入探究蛋白发酵液的应用性能,利用枯草芽孢杆菌与米曲霉对经等离子体处理与未处理的蛋白悬浮液直接发酵制备F值寡肽,对所得的发酵液进行液质及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发酵液中存在F值寡肽,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蛋白发酵液F值更高。
杨华青,侯威,赵磊,王成涛,卢松[4](2019)在《玉米黄粉二步酶解制备高F值寡肽的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玉米黄粉二步酶解制备高F值寡肽的影响因素,优化其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蛋白酶种类、酶添加量、料液比、pH值、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玉米蛋白转化率和活性肽F值产生一定影响。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的初次酶解条件为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2.5 kU/g (以玉米黄粉质量为基准)、pH值9.0、料液比(g/mL)1∶35,50℃反应3.0 h,此条件下蛋白转化率达到85.61%。以初次酶解液为原料,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的二次酶解条件为复合风味蛋白酶添加量2.7 kU/mL(以玉米黄粉初次酶解液体积为基准)、pH值7.0、酶解温度45℃、反应时间2.5 h。玉米黄粉经二步酶解、活性炭吸附后,样品寡肽得率为35%,F值达到28.30,分子质量为493.46~912.84 Da,高F值寡肽占总含量85%以上。研究结果旨在为玉米黄粉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刘骥,易春霞,韩业东,王燕[5](2018)在《微生物发酵玉米蛋白粉生产富肽饲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蛋白粉是一种蛋白含量较高的原料,但是其蛋白质可溶性差,氨基酸不平衡,利用率较低。采用酵母菌发酵玉米蛋白,利用酵母菌产生的蛋白酶水解玉米蛋白粉中的蛋白,产生可溶性小肽,且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畜产品的安全性。文章以玉米蛋白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工艺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提高了蛋白的可溶性,并通过亚铁离子螯合性测定确定其具有抗氧化活性。
王鑫,侯威,赵磊,王成涛,卢松[6](2019)在《不同分子特性玉米蛋白高F值活性肽的制备及其模拟消化吸收》文中指出以玉米黄粉为原料,通过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复合酶解制备玉米蛋白高F值活性肽(High Fischer ratio peptide,HFRP),同时根据分子量、电荷性和疏水性差异将HFRP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吸收特性和耐胃肠消化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通过复合酶解法对玉米黄粉进行水解,得到HFRP(F值=26.29)。将HFRP分别按照分子量、电荷性和疏水性进行分离、收集,得到12种组分。通过构建Caco-2细胞体外吸收模型,研究不同分子特性组分的吸收状况,采用质谱扫描鉴定出质荷比(m/z)分别为203.1409、229.2980、226.9517、284.2966的高吸收短肽LA、IP、PL、HQ;通过研究不同分子特性组分的胃肠消化状况,采用质谱扫描鉴定出质荷比(m/z)分别为226.9517、284.2966的耐消化短肽PL和HQ。短肽PL和HQ分子量小,疏水性高,在溶液中带有正电荷,具有优先吸收和耐胃肠消化的特点。本研究为玉米蛋白高F值活性肽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何音华[7](2018)在《蜜环菌发酵玉米蛋白粉产物中活性蛋白分离纯化及功能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蛋白粉是淀粉加工业的副产品,主要含有60%以上玉米醇溶蛋白以及20%左右的谷蛋白和微量的球蛋白,由于其缺乏人体必须的色氨酸等,限制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因此很多学者在玉米蛋白粉的深加工上进行了很多研究,包括提取玉米黄色素、酶解制备玉米活性肽等。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型真菌对玉米蛋白粉进行改性的系统研究,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将玉米蛋白粉进行真菌发酵,其发酵产物中的蛋白具有一定的功能活性。因此,本试验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利用羊肚菌Me-01(Morchella esculenta)、猴头菌He-02(Hericium erinaceus)以及蜜环菌Am-07(Armillaria mellea)这3种大型真菌进发酵,以总蛋白酶活力和蛋白转化率为指标,筛选出具有较高蛋白转化能力的菌株蜜环菌Am-07,开展了蜜环菌Am-07转化产物中的蛋白质类成分分析、分离纯化、生物活性评价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所得试验数据及相应的结论为深入研究玉米醇溶蛋白的生物转化、功能活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展开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蛋白酶活力和蛋白转化率为指标,进行不同菌株和发酵方式的筛选通过对羊肚菌Me-01、猴头菌He-02和蜜环菌Am-07不同发酵方式的总蛋白酶活的测定,确定3种菌株的发酵方式为固态发酵;通过以蛋白转化率为依据进行菌株间的复筛,确定蜜环菌Am-07具有较好的蛋白转化率,因此后续试验选择蜜环菌Am-07进行固态发酵的试验。2.蜜环菌Am-07转化玉米蛋白粉产物中蛋白质类成分分析通过蜜环菌Am-07连续培养20d,每隔24h测定其发酵产物中的蛋白质类成分,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发酵产物中的蛋白酶活和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蜜环菌Am-07在固态发酵过程中主要产酸性蛋白酶,其总蛋白酶活在第15d最高为313.13U/g,其蛋白含量在第15d达到最大值为213.67mg/g。通过以不同蛋白酶活、蛋白含量为为变量,利用spss19进行相关性和多元回归性分析,建立固态发酵过程中不同蛋白酶与发酵产物中的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由相关性分析发现,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与发酵产物中的蛋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蛋白酶酶活越高,发酵产物中的蛋白含量也越多。由spss回归分析得到发酵产物中的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之间的关系模型:蛋白含量=-0.184+0.185×酸性蛋白酶+0.227×中性蛋白酶+0.089×碱性蛋白酶通过对比分析蜜环菌Am-07发酵前后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发现通过固态发酵,其氨基酸组成保持原有的模式。通过对亲水性和疏水性氨基酸的对比分析,发现蜜环菌Am-07发酵后疏水性氨基酸所占百分比发酵前降低了11.36%。3.蜜环菌Am-07固态发酵产物中蛋白的分离纯化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葡聚糖凝胶G-50层析、制备型高效液相对蜜环菌Am-07固态发酵产物中的可溶性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对DPPH和超氧阴离子进行测定,最终确定B8组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对B8组分利用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发现为单一的条带,其蛋白分子量为10.2kDa。经日立L-8900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B8组分蛋白由9种氨基酸组成,其成分为:苏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这些氨基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4.蜜环菌Am-07固态发酵产物中蛋白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H2O2诱导HepG2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验证分离纯化中B8组分蛋白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MTT试验发现:12.550μg/mL范围内的B8组分蛋白对HepG2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的毒害作用,选取该浓度范围用于后续实验。不同浓度的蛋白可以通过提高HepG2细胞中的T-SOD(总超氧化物歧化酶)、GSH(还原型谷胱甘肽酶)和T-AOC(总抗氧化能力)的活力,降低培养液中LDH(乳酸脱氢酶)含量,缓解H2O2对HepG2细胞的带来的氧化损伤。
陆启明,陈志成,何爱丽[8](2018)在《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玉米蛋白粉的应用与开发》文中指出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玉米的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及其营养价值的开发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及缺陷,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蛋白粉的应用状况及国内外对玉米蛋白的研究开发,玉米生物活性肽的生产工艺流程、活性肽的性能及应用。用玉米蛋白粉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玉米生物活性肽是当前玉米淀粉加工企业转型优化升级重要的出路之一,对提升行业经济效益促进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
何音华,蔡丹,盛悦,李雪,沈月[9](2018)在《玉米活性肽的制备分析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蛋白粉主要含有玉米醇溶蛋白,通过微生物发酵和酶解,可以获得玉米活性肽。综述了国内外玉米肽的制备、分析方法以及功能活性的研究现状,最后对玉米肽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翟婧卉[10](2017)在《Tyr-Ala二肽的抗氧化作用及相关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活性肽因具有显着的生理活性,如抗氧化作用、抗血栓、抗高血压、降胆固醇、抗癌等,并且来源广泛,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其中,食源性活性肽因其制备工艺简单且安全性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的小分子活性肽Tyr-Ala(YA)为两种氨基酸——酪氨酸和丙氨酸组成的二肽,是在玉米蛋白酶解液中提取发现的一种单体肽。我们对其体内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建立了线虫模型和二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其抗氧化作用的机制以及抗衰老、治疗糖尿病等相关活性研究。第一部分在对YA的抗氧化活性的体外研究中,我们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超氧阴离子清除法等抗氧化性实验进行综合评估YA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YA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能力。由此我们进一步进行了细胞实验,发现YA本身对细胞并无毒性,在细胞受到严重的氧化损伤的情况下,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然后,我们使用DCFH-DA探针,检测YA对胰岛细胞ROS水平的影响。经过氧化氢处理过的细胞的ROS水平明显升高,在YA作用后ROS水平明显下降。我们又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细胞内的PI3K-Akt通路与YA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PI3K-Akt是影响体内抗氧化能力的一个重要通路,结果显示在高糖刺激下PI3K和磷酸化的Akt表达均有所下降,在YA干预后,PI3K和磷酸化的Akt表达均明显上升。综上所述,YA对氧化损伤的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并且可以调节PI3K-Akt这个通路。PI3K-Akt通路也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一个重要通路,因此我们设想,YA是否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我们利用胰岛素Elisa试剂盒对胰岛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高糖的刺激下,INS-1细胞分泌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而YA可以促进高糖刺激下的INS-1细胞胰岛素的分泌。第二部分,我们对YA在线虫体内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氧化应激的线虫模型,并对YA的抗氧化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YA在线虫自然生长和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均可使线虫的寿命延长,清除体内过多的ROS,并且通过对CF1553线虫的SOD-3蛋白表达的测定得出,YA是通过对SOD-3蛋白表达的升高起到清除线虫体内自由基的功效,YA还可以调节一些与抗氧化相关基因daf-2和daf-16的表达。第三部分,我们进行了YA在二型糖尿病小鼠体内的研究。我们应用高脂饮食配合STZ注射建立了实验型二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小鼠的体重、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并进行小鼠的耐糖量测试;利用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Hb A1c、TC、TG、SOD、MDA、GSH含量;称量小鼠的肝脏、胰腺、脾和肾脏的重量,并利用HE染色法观察胰腺和肾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的小鼠的体重变化异常,空腹血糖值升高,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而YA经过尾静脉注射4周的二型糖尿病小鼠,一般形态学状态均好转,促进了胰岛素的分泌。通过对小鼠血清中Hb A1c水平的检测可见,YA有效的降低了Hb A1c的水平。Hb A1c反映了葡萄糖的水平,其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二型糖尿病的血糖持续升高和微血管的损害。Hb A1c水平越高,则导致组织缺氧越严重,使蛋白质结构功能改变,尤其使发生在肾脏微血管丰富的部位,引起肾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导致肾组织损伤。二型糖尿病也常伴血脂异常,它是胰岛素抵抗的始发因素也成为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疾病的关键因素。所以改善二型糖尿病小鼠的内脂代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糖尿病的恶化或者产生并发症起到缓解作用。YA有效的降低了TC、TG水平,可见YA具有良好的降血脂的作用。YA的抗氧化作用在二型糖尿病小鼠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效升高了SOD水平,降低了MDA含量,促进了GSH的产生。二型糖尿病的β细胞的损伤主要就是通过线粒体氧化使葡萄糖代谢升高和FFA增加,从而升高线粒体膜电位,增加了过氧化物的产生。随着过氧化物的产生增加,导致更多的细胞暴露在ROS下并且激活了解偶联蛋白。所以YA的抗氧化性,可以抑制β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有治疗二型糖尿病的作用。最后,通过对小鼠脏器的研究,发现YA对二型糖尿病小鼠的脏器有一定的修复作用。胰腺内胰岛细胞形态和活性经过YA治疗后有所改善,肾脏皮质损伤得到恢复,肾小球细胞得到治疗。综上所述,我们对YA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机制进行了体内外的研究,并且对二型糖尿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发现YA在体内外都发挥着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及相关活性功能。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对YA的其它相关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对二肽YA在未来的应用中起到指导性意义。
二、利用米曲霉羧肽酶由玉米蛋白粉制备高F值寡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米曲霉羧肽酶由玉米蛋白粉制备高F值寡肽(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高F值寡肽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F值寡肽的概述 |
1.1.1 高F值寡肽的定义 |
1.1.2 高F值寡肽的医疗保健价值 |
1.2 玉米黄粉原料 |
1.2.1 玉米黄粉的组分构成 |
1.2.2 玉米黄粉的利用现状 |
1.3 高F值寡肽的研究进程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程 |
1.4 高F值寡肽生产工艺概述 |
1.4.1 寡肽的生产方法 |
1.4.2 高F值寡肽的精制方法 |
1.4.3 副产物的回收利用 |
1.5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菌株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培养基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纳豆芽孢杆菌化学诱变 |
2.2.2 纳豆芽胞杆菌物理诱变 |
2.2.3 突变菌株的摇瓶优化 |
2.2.4 高F值寡肽的生产制备工艺 |
2.2.5 米曲霉发酵条件优化 |
2.2.6 活性炭吸附制备高F值寡肽 |
2.2.7 发酵罐放大实验 |
2.2.8 活性炭解析和副产物回收 |
2.3 检测分析方法 |
2.3.1 样品组分分析方法 |
2.3.2 蛋白酶解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
2.3.3 氨基酸含量检测分析 |
2.3.4 分子量分布检测分析 |
2.3.5 抗氧化性分析 |
2.3.6 活性炭解吸效果检测 |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 |
3.1 高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诱变筛选和摇瓶优化 |
3.1.1 菌株的化学诱变 |
3.1.2 突变菌株B7 的物理诱变 |
3.1.3 突变菌产碱性蛋白酶的发酵优化 |
3.1.4 纳豆芽胞杆菌发酵罐放大 |
3.1.5 小结 |
3.2 高F值寡肽的生产制备工艺 |
3.2.1 CGM蛋白酶解实验 |
3.2.2 发酵工艺的选择 |
3.2.3 米曲霉发酵条件优化 |
3.2.4 米曲霉发酵罐上工艺放大 |
3.2.5 活性炭吸附制备高F值寡肽 |
3.2.6 高F值寡肽体外抗氧化分析 |
3.2.7 小结 |
3.3 活性炭解吸 |
3.3.1 解吸剂和解吸方法的选择 |
3.3.2 解吸条件选择 |
3.3.3 活性炭和解吸剂的回收利用 |
3.3.4 小结 |
主要结论和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低苯丙氨酸蛋清肽的制备及其吸附纯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苯丙酮尿症及其饮食疗法 |
1.1.1 苯丙酮尿症及其治疗方法 |
1.1.2 苯丙酮尿症的饮食疗法 |
1.1.3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
1.2 低苯丙氨酸肽的制备 |
1.2.1 蛋白原料的选择 |
1.2.2 苯丙氨酸的游离 |
1.2.3 苯丙氨酸的脱除 |
1.3 活性炭吸附的研究进展 |
1.3.1 活性炭及其应用简介 |
1.3.2 活性炭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及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蛋清粉主要成分的测定 |
2.2.2 蛋清蛋白的预处理 |
2.2.3 水解度的测定 |
2.2.4 苯丙氨酸游离率的测定 |
2.2.5 蛋白酶酶解 |
2.2.6 活性炭吸附 |
2.2.7 两步酶解结合活性炭吸附制备低苯丙氨酸肽 |
2.2.8 三步酶解结合活性炭吸附制备低苯丙氨酸肽 |
2.2.9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2.10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
2.2.11 粒径分布 |
2.2.1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1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
2.2.14 元素分析 |
2.2.15 零电荷点 |
2.2.16 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
2.2.17 活性炭对不同必需氨基酸的吸附 |
2.2.18 活性炭对不同水解度蛋清蛋白的吸附 |
2.2.19 不同溶液条件下活性炭对苯丙氨酸的吸附 |
2.2.20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白酶酶解对苯丙氨酸的游离效果 |
3.1.1 蛋清粉的组成成分分析 |
3.1.2 蛋清蛋白的预处理 |
3.1.3 第一步酶解用蛋白酶的筛选 |
3.1.4 胰蛋白酶酶解条件的确定 |
3.1.5 第二步酶解用蛋白酶筛选 |
3.1.6 风味蛋白酶Ⅰ酶解条件的确定 |
3.2 活性炭吸附对苯丙氨酸的去除效果 |
3.2.1 活性炭的选择 |
3.2.2 活性炭吸附条件的确定 |
3.2.3 低苯丙氨酸肽的性质分析 |
3.3 活性炭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表征 |
3.3.1 扫描电镜图 |
3.3.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3.3.3 元素分析 |
3.3.4 零电荷点 |
3.3.5 表面含氧官能团 |
3.4 不同吸附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规律及吸附机理 |
3.4.1 不同必需氨基酸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规律 |
3.4.2 不同水解度蛋清蛋白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规律 |
3.4.3 不同溶液条件下苯丙氨酸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规律 |
3.4.4 活性炭吸附机理推测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玉米醇溶蛋白等离子改性及其发酵生产F值寡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玉米醇溶蛋白概述 |
1.1.1 玉米醇溶蛋白的来源与组成 |
1.1.2 玉米醇溶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
1.1.3 玉米醇溶蛋白的应用 |
1.1.4 玉米醇溶蛋白改性研究现状 |
1.2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 |
1.2.1 等离子体的产生与分类 |
1.2.2 低温等离子体的放电方式及作用机理 |
1.2.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 |
1.3 F值寡肽概述 |
1.3.1 F值寡肽的定义 |
1.3.2 F值寡肽的功能和用途 |
1.3.3 F值寡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4.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材料与菌种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等离子体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
2.2.1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的制备 |
2.2.2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的等离子体处理 |
2.2.3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
2.2.4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测定 |
2.2.5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中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
2.2.6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粒径及比表面积的测定 |
2.2.7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热稳定性的测定 |
2.2.8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微观结构的表征 |
2.2.9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分子量的测定 |
2.2.10 玉米醇溶蛋白紫外光谱的测定 |
2.2.11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二级结构的测定 |
2.2.12 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2.3 混合菌液体发酵制备F值寡肽 |
2.3.1 菌种活化 |
2.3.2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3 发酵菌株种子液的制备 |
2.3.4 双菌混合发酵制备F值寡肽 |
2.3.5 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
2.3.6 发酵液中寡肽分子量的测定 |
2.3.7 发酵液中寡肽F值的初步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悬浮液性质及结构的影响 |
3.1.1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溶解度的影响 |
3.1.2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3.1.3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游离巯基含量的影响 |
3.1.4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粒径与比表面积的影响 |
3.1.5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3.1.6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聚集度的影响 |
3.1.7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分子量的影响 |
3.1.8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3.1.9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1.10 等离子处理对玉米醇溶蛋白紫外光谱的影响 |
3.1.11 小结 |
3.2 发酵制备F值寡肽的应用研究 |
3.2.1 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3.2.2 发酵液中寡肽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
3.2.3 发酵液F值初步测定结果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4)玉米黄粉二步酶解制备高F值寡肽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蛋白酶活力测定 |
1.3.2 初次酶解条件优化 |
1.3.2.1 初次酶解蛋白酶的筛选 |
1.3.2.2 初次酶解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 |
1.3.3 初次酶解充分性验证实验 |
1.3.4 二次酶解条件优化 |
1.3.4.1 二次酶解蛋白酶的筛选 |
1.3.4.2 二次酶解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设计 |
1.3.5 活性肽分子质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酶活力测定结果 |
2.2 初次酶解条件优化结果 |
2.2.1 初次酶解蛋白酶的确定 |
2.2.2 初次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2.2.3 初次酶解条件的正交试验结果及酶解充分性验证 |
2.3 二次酶解条件优化结果 |
2.3.1 二次酶解蛋白酶的确定 |
2.3.2 二次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3 二次酶解条件的正交试验结果 |
2.4 二步蛋白酶酶解液经活性炭吸附后氨基酸组成变化 |
2.5 二步蛋白酶酶解液经活性炭吸附后多肽分子质量分布 |
3 结 论 |
(5)微生物发酵玉米蛋白粉生产富肽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培养基配制及菌种培养 |
1.2 试验方法 |
1.2.1 单因素试验 |
(1) 料液比条件的确定 |
(2) 接种量条件的确定 |
(3) 发酵时间条件的确定 |
(4) 发酵温度条件的确定 |
1.2.2 正交试验 |
1.2.3 评价指标 |
1.2.4 发酵后玉米蛋白粉的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
1.2.5 抗氧化性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料液比条件的确定 |
2.2 接种量条件的确定 |
2.3 发酵时间的优化 |
2.4 发酵温度的优化 |
2.5 正交试验数据及分析 |
2.6 发酵前后蛋白分子量的分布 |
2.7 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
3 结论 |
(6)不同分子特性玉米蛋白高F值活性肽的制备及其模拟消化吸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理化指标的测定 |
1.2.2 HFRP的制备 |
1.2.3 不同分子量HFRP的分离 |
1.2.4 不同电荷性HFRP的分离 |
1.2.5 不同疏水性HFRP的分离 |
1.2.6 吸收模型的构建 |
1.2.7 吸收模型评价 |
1.2.7. 1 跨膜电阻 (TEER) 值测定 |
1.2.7. 2 荧光黄透过率测定 |
1.2.7. 3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1.2.8 Caco-2细胞模型转运方法 |
1.2.9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
1.2.1 0 多肽结构鉴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黄粉的基本成分及氨基酸组成 |
2.2 不同分子量HFRP的制备结果 |
2.3 不同电荷性HFRP的制备结果 |
2.4 不同疏水性HFRP的制备结果 |
2.5 吸收模型评价 |
2.5.1 Caco-2细胞TEER值的测定结果 |
2.5.2 Caco-2细胞荧光黄通透率的测定结果 |
2.5.3 Caco-2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
2.6 不同分子特性的HFRP BL侧透过多肽一级质谱测定结果 |
2.6.1 不同分子量的HFRP BL侧透过多肽一级质谱测定结果 |
2.6.2 不同电荷性的HFRP BL侧透过多肽一级质谱测定结果 |
2.6.3 不同疏水性的HFRP BL侧透过多肽一级质谱测定结果 |
2.6.4 不同分子特性的高吸收多肽序列鉴定结果 |
2.6.5 高吸收组分中耐消化结构鉴定结果 |
3 结论 |
(7)蜜环菌发酵玉米蛋白粉产物中活性蛋白分离纯化及功能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来源 |
1.2 玉米蛋白粉简介 |
1.3 玉米活性肽的制备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玉米肽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真菌生物转化玉米蛋白粉的菌株筛选 |
3.2 蜜环菌Am-07发酵产物中蛋白质类成分分析 |
3.3 蜜环菌Am-07固态发酵产物中蛋白的分离纯化 |
3.4 蜜环菌Am-07发酵产物中的蛋白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 |
4 讨论 |
4.1 关于制备型RP-HPLC中B3、B4组分无法有效分离的讨论 |
4.2 关于细胞试验的整体设计 |
4.3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玉米蛋白粉的应用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玉米蛋白粉的简介 |
3 玉米生物活性肽 |
4 玉米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5 玉米生物活性肽生产工艺 |
5.1 工艺流程 |
5.2 流程简介 |
5.2.1 玉米蛋白粉的预处理 |
5.2.2 玉米蛋白粉的酶解 |
6 玉米生物活性肽性能及应用 |
6.1 玉米生物活性肽性能[49-52] |
6.1.1 易消化吸收、抗肥胖 |
6.1.2 抗氧化 |
6.1.3 降血压 |
6.1.4 降血脂和胆固醇 |
6.1.5 降血压 |
6.1.6 护肝醒酒 |
6.1.7 其他功能 |
6.2 玉米生物活性肽在食品中的应用 |
7 开发玉米活性肽的意义 |
(9)玉米活性肽的制备分析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活性肽的制备 |
2 玉米活性肽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
2.1 抗氧化作用 |
2.2 抗疲劳作用 |
2.3 降血压作用 |
2.4 缓解酒精性肝损伤 |
3 玉米活性肽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趋势 |
(10)Tyr-Ala二肽的抗氧化作用及相关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活性肽 |
1.1.1 生物活性肽的抗氧化作用 |
1.1.2 玉米肽 |
1.2 抗氧化研究进展 |
1.2.1 自由基 |
1.2.2 活性氧 |
1.2.3 抗氧化剂 |
1.3 线虫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
1.4 二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肽YA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2.3.2 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2.3.3 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的测定 |
2.3.4 细胞的培养 |
2.3.5 INS-1 细胞的MTT实验 |
2.3.6 INS-1 细胞的ROS实验 |
2.3.7 细胞胰岛素(INS)分泌的测定 |
2.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3.9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YA对DPPH、ABTS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的影响 |
2.4.2 YA对INS-1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4.3 YA对INS-1 细胞内的ROS的影响 |
2.4.4 YA对INS-1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 |
2.4.5 YA对PI3K/Akt通路的调节作用 |
2.5 讨论 |
2.5.1 YA对INS-1 细胞的抗氧化作用 |
2.5.2 YA对INS-1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 |
2.5.3 YA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肽YA在线虫体内抗氧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2.3 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线虫品系及培养 |
3.3.2 线虫的寿命试验 |
3.3.3 线虫的氧化应激试验 |
3.3.4 线虫体内活性氧ROS的检测 |
3.3.5 线虫体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3 的测定 |
3.3.6 线虫的荧光定量PCR |
3.3.7 数据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4.1 YA对线虫寿命的影响 |
3.4.2 在氧化应激条件下YA对线虫的影响 |
3.4.3 YA对线虫体内活性氧的影响 |
3.4.4 YA对线虫体内的SOD-3 蛋白的影响 |
3.4.5 YA对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肽YA对二型糖尿病小鼠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试剂 |
4.2.3 仪器 |
4.2.4 试剂的配制 |
4.2.5 高脂饲料的制作 |
4.3 实验方法 |
4.3.1 二型糖尿病小鼠造模 |
4.3.2 小鼠空腹血糖的测定 |
4.3.3 小鼠葡萄糖耐量的测定(IPGTT) |
4.3.4 小鼠血清样品的收集 |
4.3.5 小鼠标本收集 |
4.3.6 小鼠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 |
4.3.7 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YA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4.2 YA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4.3 YA对小鼠空腹血糖(FPG)的影响 |
4.4.4 YA对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4.4.5 YA对糖尿病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6 YA对小鼠脏器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二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4.5.2 YA对二型糖尿病小鼠的一般形态、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
4.5.3 YA对二型糖尿病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4 YA对二型糖尿病小鼠脏器的改善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利用米曲霉羧肽酶由玉米蛋白粉制备高F值寡肽(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高F值寡肽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制备[D]. 张振洋. 江南大学, 2021(01)
- [2]低苯丙氨酸蛋清肽的制备及其吸附纯化机理研究[D]. 王玉珍. 江南大学, 2021(01)
- [3]玉米醇溶蛋白等离子改性及其发酵生产F值寡肽[D]. 李楠.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玉米黄粉二步酶解制备高F值寡肽的工艺优化[J]. 杨华青,侯威,赵磊,王成涛,卢松.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9(06)
- [5]微生物发酵玉米蛋白粉生产富肽饲料的研究[J]. 刘骥,易春霞,韩业东,王燕. 饲料工业, 2018(17)
- [6]不同分子特性玉米蛋白高F值活性肽的制备及其模拟消化吸收[J]. 王鑫,侯威,赵磊,王成涛,卢松. 食品工业科技, 2019(01)
- [7]蜜环菌发酵玉米蛋白粉产物中活性蛋白分离纯化及功能活性研究[D]. 何音华.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8]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玉米蛋白粉的应用与开发[J]. 陆启明,陈志成,何爱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03)
- [9]玉米活性肽的制备分析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 何音华,蔡丹,盛悦,李雪,沈月. 食品工业, 2018(01)
- [10]Tyr-Ala二肽的抗氧化作用及相关活性研究[D]. 翟婧卉. 吉林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