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云南马铃薯产业升级(论文文献综述)
高婷婷[1](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晋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吕梁市X县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革命老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牺牲。但目前看来,很多革命老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如何帮助革命老区尽快摆脱贫困、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富裕的生活成为我国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位于吕梁山区的X县,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也是全国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一。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在X县C村发表重要讲话后,X县把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列为重点工作,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和重点项目,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本研究以此为背景,以晋绥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山西省吕梁市X县的振兴发展。论文在介绍X县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X县振兴发展的实践经验,具体包括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全面促进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全力构建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以及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等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制约X县实现全面振兴的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革命老区整体发展理念相对陈旧、高层次人才缺失、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等。最后,论文从打造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理念培育革命老区的竞争优势、建设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四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以推动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的福祉。
赵永超[2](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文中认为水资源紧缺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农业节水灌溉可有效节约水资源的用量,现今高效节水灌溉已成为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同时将节水灌溉应用于经济作物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马铃薯作为云南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无论在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居于全国前列。节水灌溉的应用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均需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所需灌溉的农作物也需要符合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的要求。针对以上考虑,本文选择了地处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作为研究对象,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研究方法,建立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体系,对该地区的节水灌溉绩效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获得绩效评价的因子得分并对该地区8个县(市)划分等级。最后根据马铃薯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文山州8个县(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马铃薯产量、节水灌溉面积比率等16个指标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因子得分最高分为砚山县0.793,最低分为麻栗坡县﹣0.830;由聚类分析评价标准可将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类为砚山县(好),第二类为文山市(较好),第三类为广南县、马关县和丘北县(普通),第四类为富宁县(较差),第五类为西畴县和麻栗坡县(差)。针对以上实证研究结论和实地调研现状,综合得到该地区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有:节水灌溉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种植户对马铃薯节水灌溉缺乏认知,马铃薯节水灌溉初期投入成本较高,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水平低,马铃薯节水灌溉管理方式落后,水权制度不明确及水价政策不统一。提出的建议有:加大马铃薯节水灌溉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大节水灌溉宣传力度,加快推进马铃薯种植区土地流转进程,健全节水灌溉的管理制度,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付桢[3](2021)在《基于SD模型的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更是如此。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2015年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2017年农业部发出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马铃薯既可作为蔬菜,也可作为粮食,不仅营养丰富,还富有加工价值,马铃薯易于种植,也有一定可挖掘的产业价值,同时能调整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我国作为世界马铃薯第一大生产国,马铃薯的生产有助于我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推动深化我国粮食供给侧改革,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展马铃薯产业,研究马铃薯产业生产逻辑,把握马铃薯生产整体状况,对人口众多,而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描述统计分析我国马铃薯生产贸易现状,分析1995年以来我国马铃薯产量,播种面积,单产,成本及成本构成,进出口量与进出口金额等各项数据,了解到我国马铃薯单产与产量呈整体上升趋势,收获面积增长有限且近年有下降趋势,且存在马铃薯生产成本不断升高,收益波动巨大,进口优势增强,进出口量远小于生产量等现实情况;再依托比较优势理论,计算2000年以来我国马铃薯主要生产省份与地区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数据,分析其变化逻辑,为我国马铃薯不同地区马铃薯生产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最后界定马铃薯生产系统边界,构建马铃薯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使模型检验通过,以确立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逻辑。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地区中:西北,东北地区有明显效率比较优势,华北,华中与南方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西北,西南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华北,东北,南方不具有规模比较优势,西北具有较高综合比较优势,马铃薯单产有更多增长空间,收获面积影响种植意愿等结论。依据以上结论,提出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地区省份马铃薯生产发展,政府应引导马铃薯种植,促进马铃薯新消费观念形成,以科技为动力,产研结合推广新品种,降成本稳收益,推动产品深加工,提高马铃薯附加值等政策建议。
张玉胜[4](2020)在《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在全球广泛种植,在中国也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马铃薯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本研究通过测算中国和其他贸易强国马铃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分析近20年(1999-2018)来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动态演变特征,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做出整体评价;通过实证分析探究近20年来中国马铃薯贸易增长的内在机理,剖析竞争力因素和其他因素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中国主要出口的4类马铃薯产品(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及其所对应出口国家的层面,揭示中国和出口对象国潜在供给和需求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以模型模拟的贸易值测度中国主要出口的4类马铃薯产品的实际贸易潜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马铃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但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较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1999-2018年,中国马铃薯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速远超过世界贸易额的增速,但是与世界马铃薯产品贸易额相比,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额所占份额仍较小,2018年仅占2.03%。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结构与世界市场对马铃薯需求不一致,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8年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冷冻马铃薯的出口额占全部马铃薯产品出口额的89.80%。进口产品则以加工品为主。2.过去20年,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虽然保持上升趋势,但与主要出口国家相比仍较弱。主要表现在就整体而言,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贸易顺差小,生产效率竞争优势微弱,由于马铃薯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导致生产者价格大幅上升。中国4种主要马铃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表现和变化有所差异,自1999至2018年,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国际市场占有率0.67%增长到8.6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0.07增长到0.94,竞争优势指数从0.86增长到1.00;冷冻马铃薯国际市场占有率从0.67%,增长到8.6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0.48增长到1.11,竞争优势指数从-0.21增长到1.00,表明马铃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3.根据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可将1999-2018年划分为3个阶段:(1)1999―2006年为缓慢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7 466.78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都表现为正向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11.31%、55.51%、33.18%,其中马铃薯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是引起出口贸易增加的最主要因素。(2)2007―2014年为快速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18 059.95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21.19%、75.69%、3.12%,竞争力效应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但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产品与世界市场进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不一致。(3)2015―2018年为波动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2 662.52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178.23%、-62.49%、-15.74%,竞争力大幅减弱,对中国马铃薯贸易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但国际市场对马铃薯产品需求的增长,出口额仍然保持增长。过去20年间,国际市场对马铃薯产品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促进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出口结构并不符合世界市场的需求,亟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4.中国不同类型马铃薯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1)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两国人均收入、贸易国马铃薯产量、人民币汇率等,其中贸易国人均收入、贸易国马铃薯产量和人民币汇率3个因素与马铃薯国际贸易为负相关关系。(2)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包括:两国经济规模、两国人均收入、两国空间距离、是否“一带一路”国家等。其中中国经济规模因素为正相关关系,其余均为负相关关系。(3)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两国马铃薯产量、替代品进口额、人民币汇率等。其中贸易国经济规模、中国马铃薯产量和人民币汇率为正相关关系,其余为负相关关系。(4)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中国马铃薯产量、两国空间距离等。其中中国马铃薯产量和两国空间距离为负相关关系,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5.中国马铃薯的贸易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近20年来4类马铃薯产品总体表现为贸易稳定,即中国马铃薯的贸易潜力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还有拓展空间。其中,鲜薯或冷藏马铃薯表现为由贸易稳定向贸易不足转变,贸易潜力巨大;冷冻马铃薯和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近10年均表现为总体贸易稳定,但仍有待挖掘的贸易空间;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变现为由贸易过度向贸易稳定转变,未来也可进一步拓展贸易空间。
张卫[5](2020)在《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典型的马铃薯冬作区,开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产业空间大。近几年,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其它先进省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推进广西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提高马铃薯总体单产水平,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补足、补齐产业短板,提升马铃薯附加值,对优化广西粮食生产结构、加快精准扶贫助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国家宏观政策和马铃薯主粮化的大背景出发,针对广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包括种植区域布局、生产状况、脱毒种薯繁育、品种推广、栽培技术、栽培模式、加工、贸易、消费状况等方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广西马铃薯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化经营各环节以及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广西有适宜的气候条件、耕地资源、区位优势、栽培技术,但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工发展滞后、种薯繁育不足,不易发展规模化种植以及易发生自然灾害与病虫害等。广西应该抓住机遇,精确布局各产业带。以满足春季鲜薯供应淡季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为目标,升级产业规模、水平,补足、补齐产业条,创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加强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完善全产业链扶持政策,推进产业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促进一二三产产业融合,构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马铃薯产业。
董岩[6](2020)在《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兰察布市地处国际公认的马铃薯黄金产业带,所生产的马铃薯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目前,乌兰察布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特色产业,是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我国对马铃薯产业的大力发展,各省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提升马铃薯产业竞争力成为乌兰察布市的迫切需求,研究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明确乌兰察布市当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对提升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并对乌兰察布市的3个旗县中的15个行政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马铃薯的生产现状,然后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全面分析产业现状,同时,借鉴前人的马铃薯及其他产业竞争力研究,构建马铃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基于统计数据和因子分析法对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以期明确乌兰察布市在12个马铃薯主产地区中的综合竞争力状况,经过计算得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第二,具有一定的优势,接着结合现状分析和3个公共因子的得分情况,得出目前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缺乏优质种薯、仓储条件不完善、加工转化率低、缺乏马铃薯深加工技术、品牌效应不显着、马铃薯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等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李铁锁[7](2020)在《主粮化背景下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于2015年被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2016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由此马铃薯成为我国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拥有生长适应范围广、周期短、产量大和营养丰富等优点,发展马铃薯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人多地少的中国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和SWOT方法分析了主粮化背景下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10年推进商洛马铃薯产业和主粮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对策。多年来,商洛市种植马铃薯资源优势显着。截至2018年,种植面积达4.3万hm2,产量13.59万t,产值近7.95亿元。种植马铃薯较其他农作物增收明显,成为商洛市贫困户脱贫的主导产业。商洛种植马铃薯优势是:2005年开始建立种薯繁育体系,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种薯繁育产业链;生产条件优越,拥有天然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适宜;品质认可优势,品质好,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经济效益明显,较其它作物收益高,群众认可度高。商洛发展马铃薯机遇是:随着主粮化推进,各级马铃薯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外部市场需求潜力大,深加工增值空间大。商洛市马铃薯产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品种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仓储能力和条件差,产业链条短,营销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阻碍了商洛马铃薯产业开发进程。商洛种植马铃薯劣势是:深加工企业较少导致附加值较高深加工品种薯较少;当地市场规模小,马铃薯贮藏多以农户自建土窖为主,贮藏设施落后。商洛种植马铃薯威胁是:近年来,周边多地马铃薯产业在各项政策刺激下,同质化导致竞争加剧;地块分散,农用机械价格相对较高,致使机械推广进展缓慢。针对存在问题,建议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应从政策方面、生产环节和企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并对马铃薯主粮化存在问题逐项分析,结合种植、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巩固优势,补齐短板,让马铃薯进一步承担起主粮地位。
金荣莹[8](2020)在《基于SCOR模型的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一体化,我国的生鲜农产品流通速度越来越快,不同运作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促使大家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也越发地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在农产品供应链上企业存在缺乏供应链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不完善、物流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农产品供应质量不受保障,农产品价值下降。加上企业在农产品品质的管控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由于利息冲突而导致的合作关系破裂,不但会对农户收益造成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产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进行管控、保障高质量农产品的供给,成为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关键问题,对控制农产品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端为目标,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为主线,结合H公司马铃薯产业供应链的实际情况,基于SCOR模型,从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回五个流程着手。对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价模型,并对模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分析并优化H公司的内部流程,对公司的发展进行科学管理,旨在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和参考建议。
郭晓宇[9](2019)在《滕州市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评价与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凭借其对种植环境要求较低、整体产量较高以及营养值高等优势成为我国大力支持发展和推广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马铃薯种植以及加工产业的支持,使得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全国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则分别达到了490.22万公顷和1804.88万吨。在我国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区域凭借优越种植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发展成为了马铃薯行业中的典型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山东省滕州市凭借尤为自然历史条件,成功打造除了全国100强区域公用品牌的滕州马铃薯品牌,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在为滕州马铃薯产品销售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滕州市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现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维护和提升滕州市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一起优质的区域公用品牌形象,促进滕州马铃薯产业以及带动整个相关产业发展就显得十分紧迫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对滕州市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评价与提升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区域公用品牌为研究对象,具体以滕州马铃薯为案例,充分运用文献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案例分析以及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对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维护与提升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找出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做出评价,然后根据问题和评价结果提出具体的区域公用品牌维护与提升的对策建议,提升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的提升。通过本文研究发现:首先,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它们具体包括分散小农经济制约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产品创新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资金缺乏、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力较差以及经营者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综合评价结果中为中上,整体品牌力中等偏上,但是其人力资源、政府扶持力度、农民综合意识以及素质和品牌联想度几个评价指标得分则较低。最后,要实现滕州区域公用品牌的维护与提升离不开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四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彭琰[10](2019)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榆林市马铃薯产业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对我国农业结构优化转型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保障意义。榆林是我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之一、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市之一。榆林的马铃薯产业目前存在着大而不强、产业链短、发展动力弱化等问题,因此研究榆林市产业结构、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榆林市产业融合发展与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对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以榆林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为背景,以榆林市产业融合程度评价与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标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榆林市产业结构进行剖析,进而详细分析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榆林市近四十年间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增加,三产结构由“一三二”(58.7:20.0:21.3)演变为“二三一”(5:62:33),2011年以来榆林市第二产业贡献率保持在75%左右,长期由第二产业驱动经济发展。榆林市农业总产值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但增加值率却持续下降,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增加。榆林市三产融合度表现为中高度融合,但近年来有所下降,榆林市农林牧渔与其服务业融合度表现为中高度融合,近年来有小幅度下降。2、榆林市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系列问题,如: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结构单一、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规模经营化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占比不高;要素支撑短缺,改革创新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瓶颈制约突出的系列问题,提出未来榆林市产业发展应科学布局,整体规划榆林产业融合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重构榆林产业结构;强化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区域品牌培育,打造知名产业融合示范区;以产业重构为契机,促进产业多功能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3、榆林市马铃薯产业近四十年种植面积扩大了6万公顷,总产增加了40万吨,稳居全省第一马铃薯种植市,马铃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从良种繁育、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模式,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产业大而不强,农民不富”的困境。研究发现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着单产水平整体较低,产业发展不强;加工水平大多仍停留着初级阶段;产业化程度低、融合度低;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较慢等系列问题。针对此,提出未来榆林马铃薯产业应加强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建立多级分层加工体系;强化马铃薯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健全产学研科技生产体系;加强政策引导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深耕马铃薯文化特色;强化榆林马铃薯品牌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二、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云南马铃薯产业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云南马铃薯产业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晋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吕梁市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
1.2.2 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研究 |
1.2.3 关于晋绥革命老区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小结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础概念 |
2.1.1 革命老区 |
2.1.2 晋绥革命老区 |
2.1.3 振兴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区域发展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晋绥革命老区X县振兴发展的实践经验 |
3.1 晋绥革命老区X县的基本情况 |
3.1.1 X县的区域地理概况 |
3.1.2 X县的社会经济概况 |
3.1.3 X县的革命历史 |
3.2 晋绥革命老区X县振兴发展的实践经验 |
3.2.1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
3.2.2 全面促进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 |
3.2.3 全力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 |
3.2.4 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
3.2.5 尽力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 |
3.3 小结 |
第4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晋绥革命老区X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 |
4.1.1 基层党组织存在缺位和虚位现象 |
4.1.2 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不足,群众基础差 |
4.1.3 基层党组织作用机制比较落后 |
4.2 发展理念相对陈旧 |
4.2.1 思维局限,缺乏整体性 |
4.2.2 基层组织缺乏绿色发展意识 |
4.2.3 红色文化认同感低 |
4.3 高层次人才缺失 |
4.3.1 革命老区人才流失严重 |
4.3.2 革命老区人才建设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
4.3.3 革命老区人才建设的培训机制不健全 |
4.4 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 |
4.4.1 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明晰 |
4.4.2 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水平较弱 |
4.4.3 政府回应力不足,群众获得感低 |
4.5 小结 |
第5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晋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对策 |
5.1 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 |
5.1.1 完善基层党组织组织体系 |
5.1.2 拓展组织群众新渠道 |
5.1.3 完善基层党组织作用机制 |
5.2 创新发展理念培育革命老区的竞争优势 |
5.2.1 创新思维,提高基层组织决策水平 |
5.2.2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发展的可持续 |
5.2.3 转变观念,提高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
5.3 建设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
5.3.1 健全革命老区的人才回流政策 |
5.3.2 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配套政策 |
5.3.3 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 |
5.4 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
5.4.1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5.4.2 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
5.4.3 推进政府回应力建设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 |
(2)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1 国外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3.2 国内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节水灌溉主要技术 |
2.1.1 滴灌技术 |
2.1.2 喷灌技术 |
2.1.3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
2.1.4 渠道防渗灌溉技术 |
2.1.5 膜下滴灌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3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
3.1 文山州基本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条件 |
3.1.4 自然资源 |
3.2 文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生产情况 |
3.2.2 鲜薯销售情况 |
3.2.3 成本收益情况 |
3.3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现状 |
3.3.1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
3.3.2 马铃薯种植户采用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
4.1 因子分析的理论基础 |
4.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4.3.2 指标的选取 |
4.3.3 指标描述 |
4.4 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来源 |
4.4.2 数据检验 |
4.4.3 构造因子变量 |
4.4.4 因子旋转 |
4.4.5 计算因子得分 |
4.4.6 聚类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5.1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 |
5.1.1 节水灌溉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 |
5.1.2 种植户对马铃薯节水灌溉缺乏认知 |
5.1.3 马铃薯节水灌溉初期投入成本较高 |
5.1.4 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水平低 |
5.1.5 马铃薯节水灌溉管理方式落后 |
5.1.6 水权制度不明确及水价政策不统一 |
5.2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发展的对策 |
5.2.1 加大马铃薯节水灌溉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
5.2.2 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
5.2.3 加大节水灌溉宣传力度 |
5.2.4 加快推进马铃薯种植区土地流转进程 |
5.2.5 健全节水灌溉的管理制度 |
5.2.6 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SD模型的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马铃薯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文献综述 |
1.3.2 比较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
1.3.3 系统动力学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介绍 |
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 粮食安全理论 |
3 中国马铃薯生产贸易现状 |
3.1 马铃薯生产概况 |
3.1.1 产量与收获面积 |
3.1.2 种植区域分布 |
3.2 马铃薯成本收益概况 |
3.2.1 马铃薯成本收益变动 |
3.2.2 马铃薯成本构成 |
3.3 马铃薯进出口变化分析 |
3.3.1 我国是马铃薯净出口国,近年马铃薯进口势头迅猛 |
3.3.2 马铃薯进出口金额与价格 |
4 马铃薯比较优势分析 |
4.1 比较优势方法及样本选择 |
4.1.1 比较优势方法 |
4.1.2 样本选择 |
4.2 不同省份及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
4.2.1 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
4.2.2 规模比较优势分析 |
4.2.3 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5 马铃薯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5.1 构建马铃薯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目的 |
5.2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
5.2.1 马铃薯生产子系统分析 |
5.2.2 马铃薯成本收益子系统分析 |
5.2.3 人口子系统分析 |
5.2.4 马铃薯产业系统结构图与函数关系设定 |
5.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5.3.1 一致性检验 |
5.3.2 历史性检验及解释 |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1.1 马铃薯单产先平稳后高增长,收获面积增长有限,产量呈现增长趋势 |
6.1.2 马铃薯生产成本增长快,收益波动大,现金收益增长缓慢 |
6.1.3 我国是马铃薯净出口国,出口潜力大 |
6.1.4 西北,东北具有明显效率比较优势,华北,华中与南方不具有 |
6.1.5 西北,西南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华北,东北,南方不具有 |
6.1.6 西北具有强综合比较优势 |
6.1.7 马铃薯单产仍具有增长潜力 |
6.1.8 马铃薯收获面积影响种薯意愿 |
6.2 建议 |
6.2.1 因地制宜,推动不同省份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 |
6.2.2 政府引导马铃薯种植,促进马铃薯新消费观念形成 |
6.2.3 以科技为动力,产研结合推广新品种,降成本,稳收益 |
6.2.4 推动产品深加工,提高马铃薯附加值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马铃薯贸易研究 |
1.2.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
1.2.3 贸易潜力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 |
2.1.2 国际贸易与贸易潜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世界与中国马铃薯生产与贸易分析 |
3.1 世界马铃薯生产现状分析 |
3.1.1 世界马铃薯生产的区域分布及变化趋势 |
3.1.2 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 |
3.2 中国马铃薯生产分析 |
3.2.1 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及单产分析 |
3.2.2 中国马铃薯的生产布局分析 |
3.2.3 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
3.3 世界马铃薯贸易现状分析 |
3.3.1 世界马铃薯贸易的产品结构 |
3.3.2 世界马铃薯贸易的市场结构 |
3.3.3 世界马铃薯主要贸易国情况 |
3.4 中国马铃薯贸易分析 |
3.4.1 中国马铃薯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
3.4.2 中国马铃薯贸易市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4.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4.3 竞争优势指数 |
4.4 生产者价格与出口价格 |
4.4.1 生产者价格 |
4.4.2 出口价格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出口贸易变动效应分解分析 |
5.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理论形式 |
5.2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实证形式构建 |
5.3 数据选取及分段处理 |
5.4 测算结果及分析 |
5.4.1 第一层次测算结果分析 |
5.4.2 第二层次测算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马铃薯出口影响因素及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
6.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形式 |
6.2 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形式构建 |
6.2.1 模型构建 |
6.2.2 数据来源 |
6.3 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6.3.1 鲜薯或冷藏马铃薯 |
6.3.2 冷冻马铃薯 |
6.3.3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 |
6.3.4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 |
6.4 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
6.4.1 鲜薯或冷藏马铃薯 |
6.4.2 冷冻马铃薯 |
6.4.3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 |
6.4.4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马铃薯与马铃薯产业概述 |
1.2.2 世界马铃薯产业研究概况 |
1.2.3 中国马铃薯产业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及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1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1.1 生产 |
2.1.2 消费 |
2.1.3 贸易与加工 |
2.2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2.1 生产 |
2.2.2 消费 |
2.2.3 贸易与加工 |
2.3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3.1 生产 |
2.3.2 加工、贮藏及贸易 |
2.3.3 育种与栽培 |
2.3.4 消费 |
2.4 马铃薯种植意愿与消费意愿调查 |
2.4.1 调查方法 |
2.4.2 种植意愿调查 |
2.4.3 消费意愿调查 |
第三章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劣势分析 |
3.1 主粮化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
3.2 主粮化背景下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缺乏种薯繁育基地,脱毒种薯应用率低 |
3.2.2 优良品种少,缺乏加工型品种 |
3.2.3 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
3.2.4 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不够 |
3.2.5 科研条件薄弱 |
3.2.6 缺乏精深加工 |
3.2.7 冷链物流设施缺乏,贮藏调控能力弱 |
3.2.8 缺少大型专业市场 |
3.2.9 效益不稳定,影响马铃薯的发展规模 |
3.2.10 自然灾害频发 |
3.3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 |
3.3.1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
3.3.2 具备良好的栽培基础 |
3.3.3 节令优势 |
3.3.4 气候优势 |
3.3.5 区位优势 |
3.3.6 土地资源优势 |
3.4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劣势 |
3.4.1 种薯繁育先天条件不足 |
3.4.2 规模化种植推进有难度 |
3.4.3 自然灾害威胁 |
3.4.4 易发生病虫害 |
3.4.5 外部竞争压力大 |
3.4.6 种植成本较高 |
3.4.7 加工发展严重滞后 |
第四章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定位,精确布局 |
4.1.1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涉农部门协同合作 |
4.1.2 精准定位、精确布局 |
4.1.3 抓好优势区建设 |
4.1.4 抓种植面积扩增 |
4.1.5 多元发展,多方发力 |
4.1.6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
4.2 加强基础研究,加速品种选育 |
4.2.1 加强基础研究 |
4.2.2 根据不同产业带进行品种选育 |
4.3 合理布局,扩展加工产业链 |
4.3.1 合理布局,填补空档 |
4.3.2 扩大加工型马铃薯种植 |
4.3.3 实现初加工 |
4.3.4 大力推进精深加工 |
4.3.5 推动广西特色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 |
4.3.6 建设绿色加工体系 |
4.4 健全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脱毒种薯覆盖率 |
4.4.1 加强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
4.4.2 建立种薯质量监测和检测体系 |
4.4.3 建设脱毒良种繁育基地 |
4.4.4 扩大脱毒种薯覆盖率 |
4.5 科技引领,多种形式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
4.5.1 科技引领,健全栽培技术体系 |
4.5.2 大力推广先进技术 |
4.5.3 强化技术培训 |
4.5.4 示范带动 |
4.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机械化的投入力度 |
4.7 提高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能力 |
4.7.1 抓好防霜抗冻工作 |
4.7.2 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
4.7.3 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 |
4.8 产业扶持全覆盖,保障薯农收益 |
4.8.1 财政扶持全面覆盖 |
4.8.2 普及农业保险,降低生产风险 |
4.8.3 试点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保障农民收益 |
4.9 健全销售网络 |
4.9.1 建立东盟营销网络 |
4.9.2 利用节令优势大力拓展外省市场 |
4.9.3 积极推广订单式、合同式生产 |
4.9.4 推进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 |
4.9.5 抓好农民营销队伍建设 |
4.10 强化马铃薯主粮化消费宣传引导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马铃薯种植意愿调查表 |
附录2 马铃薯消费意愿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马铃薯产业 |
2.1.2 产业竞争力 |
2.1.3 马铃薯产业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资源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3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3.1 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3.2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3.2.1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现状 |
3.2.2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仓储现状 |
3.2.3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加工现状 |
3.2.4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销售现状 |
3.2.5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科研现状 |
3.2.6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主食化发展进程 |
4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 |
4.1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
4.1.1 生产要素分析 |
4.1.2 需求条件分析 |
4.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4.1.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
4.1.5 政府对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影响 |
4.1.6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机遇 |
4.2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指标的构建与计算方法 |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 |
5.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介绍 |
5.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5.3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5.4 数据的检验 |
5.5 实证分析过程 |
5.6 实证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与不足 |
6.3.1 展望 |
6.3.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7)主粮化背景下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研究现状 |
1.1.1 国外马铃薯产业现状 |
1.1.2 国内马铃薯产业现状 |
1.1.3 陕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1.2 我国提出马铃薯主粮化的意义 |
1.2.1 有助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
1.2.2 有效提高种植者收入水平 |
1.2.3 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
1.2.4 马铃薯营养价值丰富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1.3.1 目的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商洛市农业生产条件及马铃薯产业适宜性分析 |
2.1 商洛市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方面 |
2.1.3 水文方面 |
2.1.4 交通方面 |
2.1.5 适宜区及评价 |
2.2 商洛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第三章 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及主粮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3.2 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及主粮化调查问卷分析 |
3.2.1 种植户的调查结果 |
3.2.2 从业人员的调查结果 |
3.2.3 农技推广人员的调查结果 |
3.2.4 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 |
3.3 商洛市主粮化马铃薯产业发展 SWOT 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遇 |
3.3.4 威胁 |
3.4 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及主粮化现状分析 |
3.4.1 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 |
3.4.2 马铃薯主粮化现状分析 |
第四章 对推进商洛市主粮化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
4.1 对推进商洛市马铃薯产业的建议 |
4.1.1 对政策方面的建议 |
4.1.2 对生产环节的建议 |
4.1.3 对企业参与的建议 |
4.2 对推进商洛市马铃薯主粮化的建议 |
4.2.1 转变饮食观念,驱动马铃薯主食消费 |
4.2.2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马铃薯购买意愿 |
4.2.3 提升营养结构,促进主粮化开发进程 |
4.2.4 加大销售补贴,提升马铃薯消费份额 |
4.2.5 加强转化模式,保障主粮化市场稳定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SCOR模型的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以及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供应链相关理论 |
一、供应链的内涵 |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一、SCOR模型简介 |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 |
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及过程 |
第三章 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的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一节 H公司概况 |
一、公司背景 |
二、公司内外环境 |
第二节 马铃薯的生产和流通模式 |
一、传统模式 |
二、现代模式 |
三、H公司马铃薯生产和流通模式 |
第三节 基于SCOR模式的H公司供应链风险识别与分析 |
一、H公司计划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
二、H公司农资采购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
三、H公司生产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
四、H公司配送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
五、H公司退回流程风险因素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COR模型的H公司供应链风险体系建立及评价 |
第一节 H公司供应链风险评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H公司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二、H公司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二节 H公司供应链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样本选取 |
二、构建多级指标模型 |
三、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第三节 H公司供应链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判断矩阵的建立 |
二、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四节 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的模糊评价 |
一、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综合评价的步骤 |
二、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的综合评价 |
三、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控制对策 |
第一节 H公司供应链风险的一般控制措施 |
一、概率导向型的风险控制 |
二、损失导向型的风险控制 |
第二节 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控制 |
一、计划风险管理措施 |
二、采购风险的控制 |
三、生产风险的控制 |
四、配送风险的控制 |
五、退货风险的控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总结 |
二、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因素权重确定调查表 |
附录 B 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指标隶属度调查表 |
致谢 |
(9)滕州市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评价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区域品牌的研究 |
二、关于区域公用品牌的研究 |
三、关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区域经济理论 |
三、品牌创建理论 |
四、集体声誉理论 |
第三章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主体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责任主体分析 |
一、政府 |
二、行业协会 |
三、经营企业 |
四、种植农户 |
第二节 区域公用品牌维护与提升影响因素 |
一、品牌资源因素 |
二、品牌基础因素 |
三、品牌支撑因素 |
四、品牌维护因素 |
五、品牌发展因素 |
第四章 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维护现状 |
第一节 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分析 |
一、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
二、先进种植模式 |
三、产品绿色优质 |
四、品牌文化底蕴深厚 |
五、开放程度大,发展后劲足 |
第二节 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环境分析 |
一、自然环境分析 |
二、人文历史环境分析 |
三、政策环境分析 |
四、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五、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三节 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维护现状 |
一、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概况 |
二、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效 |
三、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四、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目前维护与提升情况 |
第五章 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综合评价 |
第一节 区域公用品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思路和原则 |
二、指标选取和体系构建 |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
四、评价方法选择和资料数据采集途径 |
第二节 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综合评价 |
一、评价信息的采集 |
二、专家打分结果与数据计算 |
三、模糊综合评价 |
四、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
五、具体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
第六章 滕州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维护与提升建议 |
第一节 加大政府对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 |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
二、推动马铃薯行业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
三、积极进行品牌营销,提高品牌联想度 |
第二节 充分行业协会职能,做好品牌维护 |
第三节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品牌创新和附加值的提高 |
一、龙头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马铃薯的品牌价值 |
三、积极提高产品附加值 |
第四节 全面提高农户区域公用品牌意识和综合素质 |
一、培育农户品牌意识 |
二、提高综合素质,做新型农民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启示与意义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产业融合背景下榆林市马铃薯产业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数据收集方法 |
1.5.2 分析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产业融合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产业融合相关概念 |
2.1.1 产业 |
2.1.2 产业融合 |
2.2 产业融合相关理论框架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4 产业转型理论 |
2.3 产业融合度评价方法 |
第三章 榆林市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
3.1 榆林市概况 |
3.1.1 地理环境 |
3.1.2 自然资源 |
3.1.3 社会经济资源 |
3.2 榆林市产业结构分析 |
3.2.1 榆林生产总值分析 |
3.2.2 榆林三产结构分析 |
3.2.3 榆林三次产业贡献率分析 |
3.2.4 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
3.3 榆林市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
3.3.1 榆林农业总产值分析 |
3.3.2 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分析 |
3.3.3 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分析 |
3.4 榆林产业融合度评价 |
3.4.1 榆林市一二三产融合度 |
3.4.2 农林牧渔与其他产业融合度评价 |
第四章 榆林市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分析 |
4.1 榆林市农业产业融合存在问题分析 |
4.1.1 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
4.1.2 产业结构单一市场主体活力不强 |
4.1.3 生产模式传统分散,规模经营化程度低 |
4.1.4 要素支撑短缺改革创新不足 |
4.1.5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瓶颈制约突出 |
4.2 榆林市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对策建议 |
4.2.1 科学布局,整体规划榆林产业融合发展 |
4.2.2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重构榆林产业结构 |
4.2.3 强化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
4.2.4 加强区域品牌培育,打造知名产业融合示范区 |
4.2.5 以产业重构为契机,促进产业多功能发展 |
第五章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 |
5.1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5.1.1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5.1.2 陕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5.2 榆林发展马铃薯产业优势 |
5.3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5.3.1 种植规模 |
5.3.2 生产情况 |
5.3.3 加工情况 |
第六章 榆林马铃薯产业融合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分析 |
6.1 榆林马铃薯产业融合方面存在问题 |
6.1.1 单产水平整体较低,产业发展不强 |
6.1.2 马铃薯缺乏精深加工 |
6.1.3 产业化程度低、融合度低 |
6.1.4 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较慢 |
6.2 榆林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
6.2.1 加强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
6.2.2 建立多级分层加工体系 |
6.2.3 强化马铃薯市场营销体系 |
6.2.4 建立健全产学研科技生产体系 |
6.2.5 加强政策引导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 |
6.2.6 深度挖掘马铃薯文化特色 |
6.2.7 强化榆林马铃薯品牌建设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云南马铃薯产业升级(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晋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吕梁市X县为例[D]. 高婷婷.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D]. 赵永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SD模型的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付桢.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D]. 张玉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卫. 广西大学, 2020(07)
- [6]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竞争力研究[D]. 董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主粮化背景下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D]. 李铁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基于SCOR模型的H公司马铃薯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D]. 金荣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9]滕州市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 郭晓宇. 烟台大学, 2019(06)
- [10]产业融合背景下榆林市马铃薯产业提升研究[D]. 彭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