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教育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芳,吴燕[1](2021)在《负氧离子联合康复运动对老年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负氧离子联合康复运动干预对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肺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就诊的196例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运动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负氧离子干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的肺功能和生命质量。结果 2组干预前肺功能和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FVC分别为(3.82 ± 0.83)L、(2.53 ± 0.34)L、(3.71 ± 1.22)L、(68.79 ± 10.48)%, 高于对照组的(3.15 ± 0.68)L、(1.61 ± 0.28)L、(3.07 ± 1.12)L、(55.56 ± 10.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826~20.678, 均P<0.01)。干预后, 观察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总分分别为(70.34 ± 4.45)、(86.53 ± 6.51)、(83.64 ± 7.35)、(84.38 ± 5.50)、(82.87 ± 6.14)、(79.51 ± 6.22)、(81.38 ± 6.75)、(75.41 ± 5.62)、(80.51 ± 15.26)分, 高于对照组的(61.32 ± 4.06)、(76.92 ± 6.41)、(74.30 ± 5.80)、(74.15 ± 6.07)、(75.34 ± 5.12)、(70.30 ± 5.48)、(73.50 ± 5.26)、(61.32 ± 4.18)、(70.89 ± 12.3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853~19.915, 均P<0.01)。结论负氧离子联合康复运动干预效果显着, 可有效提高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命质量。
冯玲燕[2](2021)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深圳大学总医院2019年7~12月收治的行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应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比值(FEV1/FVC)检测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EV1、FEV1占预计值、FEV1/FVC检测数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应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 可以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术后下地活动、拔管及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王美艳[3](2021)在《主被动踏车运动在肺癌胸腔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肺癌胸腔镜术后患者进行主被动踏车运动训练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主被动踏车运动训练计划对患者术后运动耐力、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疲劳程度、呼吸困难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同一医疗组首次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采用区组化随机分组分为主动踏车组、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主动踏车组在住院期间进行每天2次,每次20分钟的主动踏车运动训练;被动踏车组住院期间进行每天2次,每次20分钟,速度为40转/分的被动踏车运动训练;对照组实施肺癌胸腔镜术后常规护理。主要观察指标为运动耐力、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疲劳程度、呼吸困难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胸腔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踏车运动干预时间为入院至术后患者出院当日,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最终纳入分析的为118例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主动踏车组40例,被动踏车组39例,对照组39例。2.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术前合并疾病、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病理学类型、入院时测定的呼吸困难程度、疲劳程度、6分钟步行距离、疼痛评分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3.运动耐力的比较:三组患者入院日和术前一日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踏车和被动踏车组在出院日所测得的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且主动踏车组高于被动踏车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主动踏车组和被动踏车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动踏车组和被动踏车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19)。5.术后疲劳程度:三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和术后第二天的疲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日主动踏车组和被动踏车组的疲劳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踏车组和被动踏车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01)。6.术后呼吸困难程度:术后第一天,主动踏车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高于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三组患者术后第二天及出院日的呼吸困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疼痛评分:术后第一天,主动踏车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高于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三组患者术后第二天及出院日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350)、术后胸管留置时间(P=0.891)、术后住院时间(P=0.9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在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实施主被动踏车运动训练方案是安全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轻患者的术后疲劳程度,与主动踏车运动训练组比较,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被动踏车运动训练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和疼痛评分。
王彦邻[4](2021)在《超声评估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膈肌功能及其与呼吸肌力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膈肌厚度(thickness of the diaphragm,TD)、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 thickening fraction,DTF)、膈肌活动度(diaphragmatic excursion,DE)及呼吸肌力的变化情况,并探讨膈肌超声指标与呼吸肌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2月接收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d、术后7d测量患者TD、DTF、DE、最大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最大呼气压(maximum expiratory pressure,MEP),观察其围术期变化情况,并用Pearson系数分析膈肌超声指标与呼吸肌力的相关性。结果:(1)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1d的两侧膈肌吸气末膈肌厚度(Tdi(VL))、DTF、平静呼吸时相膈肌活动度(DE(FRC))、用力呼吸时相膈肌活动度(DE(TLC))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侧膈肌呼气末膈肌厚度(Tdi(RV))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侧膈肌Tdi(VL)、DTF、DE(FRC)、DE(TLC)与术后1d相比均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2)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1d的MIP、MEP、MIP占预计值百分比(MIP%Pred)、MEP占预计值百分比(MEP%Pred)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7d较术后1d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3)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前MIP与术侧Tdi(VL)(r=0.297,P=0.025)、术侧Tdi(RV)(r=0.307,P=0.020)呈正相关,术前MEP与术侧DTF(r=-0.332,P=0.012)、健侧DTF(r=-0.268,P=0.044)均呈负相关,术后7d的MIP与术侧Tdi(VL)呈正相关(r=0.261,P=0.050),术后7d的MEP%Pred与术侧DTF呈正相关(r=0.289,P=0.029)。结论: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TD、DTF、DE及呼吸肌力均显着降低,超声评估肺叶切除术患者膈肌功能指标与呼吸肌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王少冰[5](2021)在《早期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在老年肺癌VATS肺叶切除术后ERAS模式下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模式下术后早期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方案对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icsurgery,VATS)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效果。2.探讨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实施ERAS模式下早期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09月入住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肺康复训练组(实验组)与术后传统护理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即术后24h内开始由物理治疗师介入指导行系统性早期肺康复训练;对照组即传统治疗组(不接受系统性早期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出院前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指标、术后自主有效咳痰时间(第n天)、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数字疼痛评分(verbal rating scale,VRS)的差异。结果1.两组分别于术前及出院前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及6MWD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前FVC、FEV1及6MWD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出院前两组FVC、FEV1、6MWD及相较术前下降值指标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术后自主有效咳痰时间(第n天)更早、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前三天VRS数字疼痛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行ERAS模式下早期肺康复训练是安全可行的2.ERAS模式下早期肺康复训练应用于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可有效改善肺功能,缓解术后早期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术后康复。
隋天一[6](2020)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手术方式在术后肺功能保留的差异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检出率增加,手术治疗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有效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及袖式切除术。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患者术后肺功能保留方面的差异争论较大,并且肺段切除术根据切除部位可以进一步分为典型肺段切除术与非典行肺段切除术,在手术难度上有所差异。本次实验探讨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术后肺功能保留方面的差异,并且进一步比较典型肺段切除术与非典型肺段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肺功能差异。方法:纳入自2017年7月-2018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及肺段切除术的患者,并且进一步将肺段切除术组患者分为典型、非典型肺段切除术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分别对肺叶、肺段切除术组,典型、非典型肺段切除术组患者进行匹配,成功匹配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组共45对(90例),典型与非典型肺段切除术组共22对(44例),比较各组间患者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肺功能保留率,得出各组患者在术后肺功能的差异。结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术后3个月时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的保留率差异明显,当术后时间延长至6个月时,差异失去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FEV1保留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23±5.23%,82.67±7.26%,P=0.0016);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FVC保留率上差异明显(74.76±6.15%,80.79±9.37%,P=0.029)。6个月时,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FEV1保留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13±9.12%,86.92±5.53%,P=0.67);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在FVC保留率上无明显差异(83.36±3.12%,85.75±5.32%,P=0.31)。典型肺段切除术及非典型肺段切除术在术后3个月、6个月的FEV1、FVC保留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非典型肺段切除术与典型肺段切除术患者在FEV1保留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6±7.73%,83.12±5.16%,p=0.27);非典型肺段切除术与典型肺段切除术患者在FVC保留率上差异不明显(79.63±7.23%,80.98±8.15%,p=0.35)。6个月时,非典型肺段切除术与典型肺段切除术患者在FEV1保留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5±9.12%,87.13±7.63%,P=0.83);非典型肺段切除术与典型肺段切除术患者在FVC保留率上无明显差异(85.36±5.27%,86.22±3.57%,P=0.46)。结论:在术后早期,肺段切除术较肺叶切除术患者在术后肺功能保留方面存在优势,但是当术后时间延长至6个月,肺段及肺叶切除术在肺功能保留方面的无明显差异,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差异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降低。相比之下,典型肺段切除术与非典型肺段切除术患者在术后肺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
杨萍萍[7](2020)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在肺癌患者术后肺康复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ACBT)辅以情绪管理对提高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辅助临床治疗的效果,为肺癌患者的快速肺康复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胸外科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0名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月入组)和ACBT干预组(7-10月入组),每组50例。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肺康复训练,ACBT干预组给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基础上的肺康复训练。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出院时、术后1月基础肺功能指标;采用无创脉搏血氧仪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血氧饱和度;采用疼痛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主观疼痛情况;采用中文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记录两组患者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第一口痰咳出时间、住院天数及入院一般资料;采用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生活质量及不良临床症状发生情况。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肺功能指标、血氧饱和度指标、主观疼痛评分、HA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肺功能资料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患者出院时PEF、术后1月FEV1/FVC及V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功能资料组内比较,与术前比,两组患者出院时PEF降低、术后1月FEV1/FVC降低、术后1月VC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FEV1交互效应、分组效应、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PO2交互效应、分组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时间效应,ACBT干预组术后3天患者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分组效应,与术后3天相比,ACBT干预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患者SPO2降低,对照组患者SPO2术前、术后2天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患者疼痛评分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天下午相比,术后1天上午和术后1天下午患者疼痛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HADS评分组间比较,术后3天ACBT干预组焦虑、抑郁、总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ADS组内比较,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3天焦虑、抑郁、总体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术后快速康复指标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时间、第一口痰咳出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患者躯体、情绪、社会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评分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ACBT干预组各维度评分升高,对照组躯体、社会两个维度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进行肺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指标和血氧饱和度指标,提高患者排痰能力,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张文超[8](2020)在《三种胸腔镜术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迄今为止肺癌的治疗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首选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已把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VATS)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同VATS肺叶切除术列为早期NSCLC的治疗队伍。但对于治疗早期NSCLC的最佳术式是选择肺叶切除术还是选择亚肺叶切除术(包含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仍然存在争议,通过探讨不同的胸腔镜术式对早期NSCLC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从而制定出个体化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研究比较,分析唐山市工人医院胸外科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行胸腔镜下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NCCN指南进行手术,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早期NSCLC患者35例作为肺叶切除组,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VATS肺段切除术的31例早期NSCLC患者作为肺段切除组,再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VATS肺楔形切除术的36例早期NSCLC患者作为肺楔形切除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液量(ml)、术后拔管时间(d)及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肺通气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irst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FEV1/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VC/预计值百分比(FVC%)。结果三组患者均按原定计划完成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中无意外发生,术后恢复较好,无死亡病例。三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78.53±21.27 VS 121.13±22.67 VS 141.86±25.32,P=0.000)、术后引流量(573.76±266.38 VS 586.13±173.76 VS 733.29±273.24,P=0.013)和胸管留置时间(4.32±0.81 VS 4.65±0.76 VS 5.46±1.22,P=0.000)等方面肺楔形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优于肺叶切除组,P<0.05,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术后一周肺功能指标:FEV1(2.00±0.47 VS 1.86±0.26 VS 1.58±0.34,P=0.000)、FEV1%(77.12±14.51 VS 71.66±11.07 VS 66.61±15.85,P=0.010)、FVC(2.30±0.52 VS 2.23±0.30 VS 1.96±0.39,P=0.002)、FVC%(83.70±15.54 VS 80.52±12.73 VS 74.80±13.51,P=0.032)和术后一个月肺功能指标:FEV1(2.30±0.43 VS 2.20±0.30 VS 11.94±0.23,P=0.000)、FEV1%(91.03±11.69 VS 88.33±10.15 VS 80.91±11.13,P=0.001)、FVC(2.70±0.50 VS 2.51±0.32 VS 2.20±0.36,P=0.000)、FVC%(96.07±12.31 VS 93.93±8.65 VS 87.23±7.22,P=0.001)肺楔形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均高于肺叶切除组,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VATS肺叶切除术、VATS肺段切除术和VATS肺楔形切除术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手术效果。2 VATS亚肺叶切除术(包括VATS肺段切除术和VATS肺楔形切除术)与VATS肺叶切除术相比,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和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短等优点,并很大程度的保留健康的肺组织,对肺功能的影响较小,术后肺功能显着优于VATS肺叶切除术,可以为早期NSCLC患者提供一种更为符合微创理念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图0幅;表6个;参150篇。
王亚青[9](2020)在《术前高强度间歇训练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对肺癌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和HIIT分别对肺癌患者在运动能力、呼吸困难、焦虑、抑郁、运动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锻炼依从性方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进行。按入院时间分为三组,分别为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HIIT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干预;HIIT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HIIT干预。团队式授权教育分为5步进行:表达情感、明确问题、引导患者分析问题、制定目标并实施、效果评价。HIIT即患者佩戴心率监测仪,先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10分钟的热身运动,达到最大心率的70%,然后进行高强度训练1分钟后,休息1分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静态休息或者维持低强度运动状态,重复10次以上循环后,进行5分钟的放松运动,共35分钟,每天1次。分别于入院日、术前1日、术后1日和出院日评估6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焦虑、抑郁、运动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在干预结束后,记录患者的锻炼依从性;在出院时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留置时间。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若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三组间变量的比较;若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则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三组间变量的比较;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表示,采用c2检验进行三组间变量的比较。当进一步两两比较时,为了减少Ⅰ类错误,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水准。组内变量前后比较时,如果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不服从正态分布,则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入院日、术前1日、术后1日、出院日)的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情况、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数、肺功能、肺癌分期、肺叶切除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在入院日测量的6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得分、焦虑和抑郁得分、运动自我效能得分、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术前干预结束后,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在6分钟步行距离(P=0.004)、呼吸困难(P=0.013)、焦虑(P<0.001)、抑郁(P=0.002)、运动自我效能(P<0.00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日,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在6分钟步行距离(P=0.001)、呼吸困难(P=0.002)、焦虑(P<0.001)、抑郁(P<0.001)、运动自我效能(P<0.00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出院日,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在6分钟步行距离(P<0.001)、呼吸困难(P<0.001)、焦虑(P<0.001)、抑郁(P<0.001)、运动自我效能(P<0.00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术前干预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HIIT组在焦虑(P=0.014)、运动自我效能(P<0.00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6分钟步行距离(P=1.000)、呼吸困难(P=0.257)、抑郁(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日时,与对照组相比,HIIT组在焦虑(P=0.015)、抑郁(P=0.030)、运动自我效能(P<0.00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6分钟步行距离(P=0.073)、呼吸困难(P=0.81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出院日,与对照组相比,HIIT组在6分钟步行距离(P=0.006)、呼吸困难(P=0.009)、焦虑(P=0.001)、抑郁(P=0.001)、运动自我效能(P<0.00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术前干预结束后,与HIIT组相比,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在抑郁(P=0.026)、运动自我效能(P=0.01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6分钟步行距离(P=0.058)、呼吸困难(P=0.710)、焦虑(P=0.10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日时,与HIIT组相比,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在运动自我效能(P<0.00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6分钟步行距离(P=0.517)、呼吸困难(P=0.057)、焦虑(P=0.144)、抑郁(P=0.14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出院日,与HIIT组相比,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在焦虑(P=0.006)、运动自我效能(P<0.001)、自我护理能力(P<0.001)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6分钟步行距离(P=1.000)、呼吸困难(P=0.097)、抑郁(P=0.09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三组患者在术前住院时间(P=0.961)、术后住院时间(P=0.146)、总的住院时间(P=0.291)以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P=0.18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术前干预后,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组的锻炼依从性明显优于HIIT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显着提高了肺癌患者的运动能力、运动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和患者进行HIIT的依从性,降低了肺癌患者的呼吸困难水平、焦虑和抑郁程度。HIIT虽然可显着改善肺癌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和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肺癌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但对运动能力和呼吸困难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给肺癌患者带来的效果更显着,优于HIIT组和对照组。在肺癌患者术前等待手术的短暂时间内,HIIT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可改善肺癌患者术前的身体状态,增强对手术应激的抵抗力,以促进术后的快速康复。
杨一枭[10](2020)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在肺癌患者术后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在肺癌患者肺康复训练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明确其对肺康复训练行为改变的应用价值,为肺康复训练在肺癌患者和医务人员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胸部肿瘤外科符合纳排标准的7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指导的肺康复训练,而实验组则通过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进行肺康复训练。在干预前、术后4周、术后12周三个时点收集两组患者行为变化阶段、肺功能、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Borg评分、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数据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6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为2.63%。故实验组、对照组各37人。(1)干预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资料均衡可比。(2)两组患者术后4周肺功能指标(FVC%、FEV1%、MVV%)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与干预前相比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项肺功能指标时间效应与组间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3)术后4周两组患者两指标(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Borg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及呼吸困难Borg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Borg评分的时间、组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4)两组患者术后4周、12周自我效能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在术后12周虽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患者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疲乏、便秘、食欲减退条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功能维度、总体健康水平和症状维度在时间和组间效应中存在交互作用(P<0.05)。(6)术后4周、12周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4周、12周肺癌患者肺康复训练行为阶段评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术后4周、12周)两组患者行为进展状态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对肺癌患者肺康复训练的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促进训练积极主动进行,推动行为变化向前进展。并较好地提高肺功能、运动耐力、改善气短症状。虽对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但干预对患者躯体功能、疾病认知程度显着改善,且对疲乏、便秘、食欲减退的症状有明显减轻。
二、健康教育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教育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3)主被动踏车运动在肺癌胸腔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终止试验标准 |
2.2 研究设计 |
2.2.1 随机分组 |
2.2.2 样本量确定 |
2.3 研究工具 |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临床相关资料登记表 |
2.3.2 主被动踏车运动记录表 |
2.3.3 运动耐力评定 |
2.3.4 疲劳程度评定量表 |
2.3.5 呼吸困难量表 |
2.3.6 疼痛评估表 |
2.4 干预措施 |
2.4.1 对照组 |
2.4.2 主动踏车组 |
2.4.3 被动踏车组 |
2.4.4 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
2.5 评价指标 |
2.5.1 主要评价指标 |
2.5.2 次要评价指标 |
2.5.3 评价指标测定时间 |
2.6 质量控制 |
2.6.1 研究设计阶段 |
2.6.2 研究实施阶段 |
2.6.3 统计分析阶段 |
2.7 统计方法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1.1 研究完成情况 |
3.1.2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3.1.3 三组患者入院时评价指标的基线比较 |
3.2 研究结果 |
3.2.1 三组患者运动耐力的比较 |
3.2.2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比较 |
3.2.3 三组患者术后疲劳程度的比较 |
3.2.4 三组患者术后呼吸困难程度的比较 |
3.2.5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2.6 三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
3.2.7 三组患者术后胸腔管留置时间的比较 |
3.2.8 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完成情况 |
4.2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 |
4.3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 |
4.4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 |
4.5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的影响 |
4.6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4.7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
4.8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术后胸腔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5.4 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手术患者全过程肺康复锻炼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超声评估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膈肌功能及其与呼吸肌力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超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功能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早期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在老年肺癌VATS肺叶切除术后ERAS模式下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出院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医学英文缩略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肺叶切除术围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6)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手术方式在术后肺功能保留的差异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在肺癌患者术后肺康复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小组及伦理原则 |
2.1 成立本试验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分工 |
2.2 伦理原则 |
2.3 梳理工作流程 |
3 研究方案 |
3.1 对照组与ACBT干预组围手术期基本护理方案 |
3.2 对照组肺康复训练方案 |
3.3 ACBT干预组肺康复训练方案 |
4 研究工具及指标评价 |
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4.2 简易肺功能仪 |
4.3 无创脉搏血氧仪 |
4.4 疼痛数字分级法 |
4.5 HADS量表 |
4.6 QLQ-LC30肺癌生活质量量表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比较 |
2 两组研究对象肺功能的比较 |
3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指脉SPO2的比较 |
4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
5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 |
6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快速康复指标的比较 |
7 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讨论 |
1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
1.1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 |
1.2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 |
1.3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排痰能力的影响 |
2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 |
3 情绪管理对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
4 ACBT辅以情绪管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本临床试验的研究偏倚及偏倚控制 |
结论 |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8)三种胸腔镜术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一般资料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麻醉方法 |
1.2.3 手术方法 |
1.2.4 肺癌临床分期 |
1.2.5 术后处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结果 |
1.5.1 术后一般情况 |
1.5.2 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观察指标 |
1.5.3 三组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观察指标 |
1.6 讨论 |
1.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肺癌的研究进展 |
2.1 肺癌的病因学 |
2.1.1 吸烟(二手烟) |
2.1.2 肺部相关疾病 |
2.1.3 肿瘤家族史 |
2.1.4 空气污染 |
2.1.5 职业暴露 |
2.1.6 饮食习惯 |
2.1.7 精神因素 |
2.2 肺癌的病理分型 |
2.3 肺癌的临床表现 |
2.3.1 局部症状 |
2.3.2 全身症状 |
2.3.3 肺外症状 |
2.3.4 外侵和转移症状 |
2.4 肺癌的诊断 |
2.4.1 影像学方法 |
2.4.2 病理学方法 |
2.5 肺癌的分期 |
2.6 肺癌的治疗原则 |
2.6.1 手术治疗 |
2.6.2 放射治疗 |
2.6.3 化学治疗 |
2.6.4 介入治疗 |
2.6.5 靶向治疗 |
2.6.6 免疫治疗 |
2.7 肺癌的预防 |
2.8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术前高强度间歇训练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对肺癌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 |
1.1.1 高强度间歇训练 |
1.1.2 团队式授权教育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计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干预措施 |
2.3 结局指标及收集 |
2.4 质量控制 |
2.5 研究相关伦理学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三组患者运动能力的比较 |
3.3 三组患者呼吸困难的比较 |
3.4 三组患者焦虑的比较 |
3.5 三组患者抑郁的比较 |
3.6 三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的比较 |
3.7 三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比较 |
3.7.1 自我概念 |
3.7.2 自护责任感 |
3.7.3 自我护理技能 |
3.7.4 健康知识水平 |
3.7.5 自我护理能力总分 |
3.8 三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 |
3.9 三组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留置时间的比较 |
3.10 锻炼依从性 |
第4章 讨论 |
4.1 运动能力 |
4.2 呼吸困难 |
4.3 焦虑和抑郁 |
4.4 运动自我效能 |
4.5 自我护理能力 |
4.6 住院时间和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留置时间 |
4.7 锻炼依从性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创新性 |
5.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5.3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在肺癌患者术后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背景 |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评价指标及工具 |
资料收集 |
资料录入与分析 |
质量控制 |
伦理原则 |
技术路线 |
结果 |
一般资料基线对比 |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各时点比较 |
两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各时点比较 |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Borg评分各时点比较 |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各时点比较 |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时点比较 |
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各时点比较 |
两组患者行为阶段各时点比较 |
讨论 |
肺癌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对肺功能的影响 |
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对六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
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对呼吸困难Borg评分的影响 |
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对训练依从性的影响 |
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对行为变化阶段的影响 |
结论与建议 |
研究结论 |
建议 |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肺康复训练在肺癌患者围术期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健康教育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负氧离子联合康复运动对老年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影响[J]. 黄芳,吴燕.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36)
- [2]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J]. 冯玲燕.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3)
- [3]主被动踏车运动在肺癌胸腔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王美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4]超声评估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膈肌功能及其与呼吸肌力的相关性分析[D]. 王彦邻.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早期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在老年肺癌VATS肺叶切除术后ERAS模式下的临床应用[D]. 王少冰.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手术方式在术后肺功能保留的差异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D]. 隋天一. 青岛大学, 2020(01)
- [7]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在肺癌患者术后肺康复中的研究[D]. 杨萍萍. 青岛大学, 2020(01)
- [8]三种胸腔镜术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D]. 张文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术前高强度间歇训练联合团队式授权教育对肺癌患者的效果研究[D]. 王亚青.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赋能教育在肺癌患者术后肺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杨一枭.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