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弱包镶金刚石钻头钻进坚硬致密岩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彬,陈洋[1](2021)在《钻进坚硬致密岩层的金刚石钻头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文章对坚硬致密岩石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了钻进这类岩石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金刚石钻头的结构、钻头性能及胎体材料、金刚石参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压力-磨损因子概念,提出钻头主辅工作层复合结构设计,并研制了两个复合型试验钻头,在野外钻探生产中进行了实钻与测试,并与试验机台使用的其他厂家的普通金刚石钻头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钻头比普通结构钻头的平均时效提高了0.30m,平均寿命提高了10.75m;试验研究表明,该试验钻头设计思路正确,为进一步提高钻进坚硬致密岩石钻头的开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韩哲[2](2020)在《摩擦热能辅助碎岩孕镶金刚石钻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孕镶金刚石钻头是深层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破岩工具之一,但在钻进特殊的硬岩地层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钻进强研磨性地层时钻头会出现过度磨损现象,在钻进弱研磨性地层时会因胎体磨损较慢金刚石不能及时露出而钻头打滑现象。为了预防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提高钻头自身材料性能和优化结构外,还可通过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弱化岩石从而达到快速钻进的效果,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利用热能如火焰喷射、激光等手段直接钻进或间接辅助机械能钻进,但这种方式能源消耗大,成本极高,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本文通过在孕镶金刚石钻头胎体嵌入摩擦元件,使钻头破碎岩石时在孔底产生更高的摩擦热作为热源弱化岩石性能,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充分提高孔底能量利用率,还能实现在坚硬岩层中更为高效的钻进。本文首先对孕镶金刚石钻头在孔底破岩的过程及生热过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研究钻头唇面与岩石作用时摩擦热能的产生机理,即来自于钻头唇面与接触岩石表面的弹性和塑性形变。分析相关数据表明,岩石受热表面在受到温度波动变化时,温度波动仅出现在极为接近岩石受热表面的深度范围内,定义处于这段深度的岩石层为岩石温度敏感层。在温度敏感层中会发生剧烈的冷热交替弱化岩石现象,加速岩石裂纹扩展。通过对岩石受到冷热循环交替弱化性能进行研究,对含有摩擦元件的热-机孕镶金刚石钻头关键尺寸进行设计计算。以裂纹扩展最小延迟时间理论为计算依据,推算出直径Φ59mm、Φ76mm钻头在不同钻进参数下实现热-机碎岩效果所需的最小水口宽度,并以Φ59mm钻头为例,通过钻头中每颗金刚石所能承担的最大钻压,计算出摩擦元件在每个摩擦元件层(包镶摩擦元件的钻头胎块部分称为摩擦元件层)中所占的最小面积。根据花岗岩的研磨性、可钻性以及与热-机碎岩工况的相适应程度,选择软胎体64#配方为胎体材料,氮化硅作为摩擦元件材料,设计并制备出Φ59mm热-机孕镶金刚石钻头进行室内钻进实验。实验测试六水口钻头、无摩擦元件的对照组钻头以及热-机钻头三种钻头,对其在钻压10kN,转速388r/min,钻井液流量1030L/min的参数下的钻速及孔底温度进行测量,并对钻头磨损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孔底温度和钻头钻速随钻井液流量的减少而增加。在流量为20L/min时,热-机钻头孔底测量温度已经超过了α-石英相变温度。对照组及热-机钻头的磨损情况对比表明,对照组钻头唇面磨损较严重,存在较深的沟槽,金刚石脱落、氧化程度较大,且热源集中于胎块中心位置;热-机钻头磨损相对较小,且胎体高温区靠近摩擦元件层。即加入摩擦元件不仅可以提高摩擦生热效率,改善胎体整体受热情况,还可提高原胎体的耐磨性,使相对较软的64#配方能够适应于在硬岩中钻进。
罗思贤,高飞,杨芝广,李龙[3](2019)在《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钻探坚硬岩层的研究和探索》文中指出从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地质岩心钻探的基本要求出发,应用碎岩理论及碎岩理论的实现途径,结合坚硬岩石的特点,经过现场的试验观察和反复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钻进坚硬岩层钻探工艺方法,现场的应用证明,该工艺能很好的提高钻进效率。
孙吉伟[4](2019)在《适用于坚硬致密地层的孕镶金刚石钻头唇面结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地质钻探深度的不断增加,钻遇坚硬致密岩层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孕镶金刚石钻头在坚硬致密岩层中钻进时,一方面由于岩石的强度大、压入硬度高,金刚石压入岩石的深度很小,导致孕镶金刚石钻头只能以表面磨损破碎的方式碎岩,钻进效率低;另一方面,岩石的研磨性弱并且钻头产生的细岩屑对钻头胎体的磨损小,导致钻头中的金刚石不能及时出刃,容易出现“打滑”现象。针对孕镶金刚石钻头在坚硬致密岩层中出现的“打滑”和钻进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单颗金刚石压入岩石全过程的室内实验,定量分析了孕镶金刚石钻头在坚硬致密岩层中钻进时的碎岩机理。从岩石单位体积破碎能耗、“自由切削面”和“局部体积破碎”角度出发,提出了利用岩石局部体积破碎以增加钻进效率的思路,并提出了掏槽式超前齿结构和低位齿结构相结合的唇面结构设计方案。然后,以钻头水口流速、掏槽齿强度、低位压头直径以及岩脊最优尺寸为设计依据,推倒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做了相应模拟,最后设计了φ36-18孕镶金刚石钻头。然后,用COMSOL软件对所设计钻头的水口进行了流速模拟,验证了钻头尺寸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室内微钻实验平台,设计了对比试验,即平底钻头和新唇面钻头在花岗岩中以相同钻速0.5m/h、相同转速300r/min下钻进1m。结果表明:新唇面结构钻头的平均钻压约为平底钻头钻压的1/2倍;新唇面结构钻头在钻进中产生的岩屑粒径约为平底钻头产生岩屑粒径的2-5倍,说明所设计钻头唇面能在较小钻压和较小扭矩下实现体积破碎。最后对比了两种钻头的磨损状况并做了相应分析,为钻头的进一步设计提供了依据。
王佳亮,张绍和[5](2016)在《针对坚硬致密弱研磨性岩层的金刚石钻头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金刚石钻头在坚硬致密弱研磨性地层钻进时易出现钻进打滑现象,我们分析了坚硬致密弱研磨性地层的岩性特点,阐述了钻头打滑的原因,从胎体配方研究、钻头结构研究、金刚石参数设计、制作工艺及设备研究4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所做的研究工作和科研成果,并对钻头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李子章[6](2011)在《金刚石定位排布的热压孕镶钻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热压孕镶金刚石的研制始于六十年代后期,已经有四十余年的历史。由于热压孕镶金刚石钻头的性能可调范围广,对岩石的适应能力强,钻进效率高,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质钻探、工程地质勘查、岩土钻掘施工等领域。但是,由于钻头制造工艺的原因,金刚石在钻头胎体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钻头的使用效果。近年来,在金刚石锯切工具行业,使金刚石在胎体中能够均匀分布的技术(简称金刚石均布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该技术制造的金刚石锯切工具,性能得到显着改善,从而使金刚石均布技术成为金刚石工具行业的研究热点。本论文提出的金刚石定位排布的热压孕镶金刚石钻头研究,是在金刚石工具行业先进的均布技术基础上,结合热压孕镶金刚石钻头的特点,通过胎体配方、钻头结构、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在热压孕镶钻头胎体中实现金刚石按设计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排布,从而达到改善钻头工作性能的目的。定位排布技术是改善金刚石钻头性能的全新的技术手段,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提高金刚石钻头品质,促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胎体配方、金刚石参数和钻头结构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孕镶金刚石钻头的研究进展;对金刚石均布排布技术在国内外金刚石工具行业的应用情况及工艺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述了进行金刚石定位排布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明确了主要的研究内容,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采用的技术路线。论文从孕镶钻头的结构入手,分析了孕镶金刚石钻头胎体的作用,详细介绍了胎体的主要成份构成、各组份的作用以及衡量胎体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指出了定位排布钻头对胎体粉料的特殊要求;对胎体块的烧结工艺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中频炉烧结法,烧结温度为1000℃、升温速度为100-120℃/min、保温时间为5min的烧结工艺参数;分别对采用铜基单体粉配方、铜镍锰预合金配方和铁基预合金配方进行了胎体硬度和耐磨性的测试,对三种胎体配方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不同配方对胎体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对孕镶金刚石钻头的钻进机理和金刚石的破碎形式进行了探讨,对钻头的磨损情况以及金刚石在底唇面的分布对钻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金刚石定位排布的优越性,为定位排布钻头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首次采用轴向间距、周向间距和径向间距三个参数来衡量金刚石在胎体中的位置,分析了不同参数对钻头性能的影响。论文对金刚石在钻头底唇面上的定位排布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钻头底唇面内外径磨损快、中间部位磨损慢的特点,采用了把钻头分为内、中、外三个不同的环型区带,并分别在这三个环形区带内采用不同的金刚石定位参数进行钻头设计,从而达到使钻头均衡磨损的技术方法。确定了地质钻探常用粒度的金刚石定位参数:采用粒度为40/45目的钻头,金刚石的轴向间距设计为0.4mm,在内、外环带,周向间距和径向间距均为1.0mm,在中间环带,周向间距为1.2mm,径向间距为1.0mm;采用粒度50/60目金刚石的钻头,金刚石轴向间距为0.3mm,在内、外环带,径向和周向间距为0.7mm,在中间环带,周向间距为1.0mm,径向间距为0.7mm。新的钻头设计方法,使孕镶钻头设计更加精确,提高了钻头的设计水平。论文结合定位排布金刚石钻头的特点,在传统热压金刚石钻头制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金刚石定位排布孕镶胎体块制造工序,制定了金刚石定位排布钻头制造的工艺流程。在定位排布钻头制造中,关键的金刚石定位排布孕镶胎体块制造环节主要采用薄片压制设备、真空模板排布金刚石设备和冷压成型及自动脱模设备,分为胎体薄片的压制、金刚石定位排布和冷压成型三个工艺步骤。论文对压片模具、冷压组合钢模、烧结石墨模具等对钻头制造影响较大的模具设计和加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钻头的热压烧结工艺参数为:单体粉末配方的烧结温度为1000℃、预合金配方为930℃、压力均为150kgf/cm2、保温时间均为6分钟。论文采用的钻头制造工艺流程和设备是根据定位排布钻头的特点,通过优化设计、功能改进、系统集合而成,在国内地质钻探行业首次采用,具有金刚石定位准确、机械化程度高、批量生产能力强的特点。试制了8只钻头在四川邻水孔家山井田煤矿和广西横县孟村铅锌矿等2个矿区3类地层进行了野外钻进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新型的钻头在燧石含量极高的灰岩中钻进,寿命和钻进时效较普通钻头分别提高34.38%和16.7%;在砂泥岩中的钻进时,在胎体磨损高度仅为0.5mm的情况下,进尺33.06米,平均钻速3.59米/小时;在花岗岩中钻进,较普通钻头的时效提高50%,寿命提高10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金刚石定位排布的热压孕镶钻头性能大幅改善,钻进效率和使用寿命大幅提高,其技术成果具较高的实用价值。
杨展[7](2010)在《钢结硬质合金胎体冲击回转钻进金刚石钻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击回转钻进方法是一种先进、高效、优质、低耗的钻进方法,特别是在硬岩层中钻进时效果更为明显,对提高钻进效率、提高岩矿芯采取率、防止孔斜、减少岩矿芯堵塞有很好的效果。在我国,冲击回转钻进的研究起步于七十年代,得到了地质部门的积极推广应用。在当时,由于金刚石钻探技术刚刚处于推广应用阶段,对金刚石本身的性质、金刚石抗冲击破碎能力以及金刚石钻头的认识还有限,不少研究人员认为金刚石钻头不能应用于冲击回转钻进中。因此,国内的地质、冶金等部门都围绕着硬质合金钻头开展冲击器的研究和冲击回转钻进工艺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使不同种类的性能良好的冲击器得以问世,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现代钻进技术的发展和深部地质找矿的需求,使得冲击回转钻进和绳索取芯钻进工艺必须采用金刚石钻头进行钻进。但是,多少年以来却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冲击回转钻进用金刚石钻头,既没有研究成果,也没有专利技术,这样就限制了在深孔、硬岩中冲击回转钻进的优越性的发挥。本论文旨在研究冲击回转钻进用的金刚石钻头胎体材料及其热压金刚石钻头,期望为冲击回转钻进做出应有的贡献。论文首先叙述了传统热压金刚石钻头的设计思路与制造工艺技术,包括钻头的唇面形状、钻头的胎体成分与性能、钻头的水路、金刚石参数以及钻头的热压工艺。并在叙述中加以分析,找出普通热压金刚石钻头的结构参数与岩层相适应的规律性,对比研究普通回转钻进与冲击回转钻进的差异和区别,为研制冲击回转金刚石钻头提供了有益的依据。论文着重研究与分析了冲击回转钻进的胎体成分及其性能。阐述了冲击回转钻进的特点和冲击回转钻进对钻头性能的要求,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冲击功的大小对金刚石钻头及其钻进的影响,分析了冲击回转钻进金刚石钻头应该具有的结构特点和胎体性能要求。在分析钢结硬质合金的性能和特点的基础上,借鉴钢结硬质合金的成分与性能,并将其引入到热压金刚石钻头的胎体试验研究中。钢结硬质合金的成分及性能,与热压金刚石钻头胎体的成分和应有的性能都十分相近。鉴于此,进行了初步的试验与研究,并对钢结硬质合金的两相基本组成部分——硬质相与粘结相进行了重点试验研究,得出了钢结硬质合金型胎体的基本成分及其含量比。论文对提高胎体性能提出了研究途径,并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复式骨架材料作为硬质相,即以碳化钨、碳化钛和YG8作为胎体硬质相,在提高胎体的耐磨性的同时,提高金刚石的出刃效果。借鉴高锰钢粘结相的成分与特性,确保胎体的综合机械性能。采用铜-锡-稀土预合金粉替代663-Cu预合金粉,提高胎体的合金化程度和致密性能,减少低熔点合金的偏析与流失。采用SiC纤维材料,提高胎体的硬度、强度与耐磨性。通过多次的试验与研究,取得了研究冲击回转钻进钻头胎体的基本而又有价值的成果,为研究与试制冲击回转钻进钻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论文阐述了普通金刚石钻头的研制现状,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热压金刚石钻头制造中,钻头的质量不仅与胎体配方密切相关,而且与热压工艺参数密切相关,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文中分析了热压工艺参数中烧结温度、压力、升温速度、保温时间以及出炉温度对胎体合金化的影响。热压参数的设计与胎体成分密切相关,对胎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保证钻头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些研究为设计冲击回转钻进钻头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迪。论文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冲击回转钻进钻头胎体性能的研究方法,经过对配方均匀设计和混料回归试验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决定采用混料回归试验设计方法中的极端顶点法研究试验钻头胎体成分及其性能。分析研究中,采用数学方法和表格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其设计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混料回归试验设计方法是一种先进的、适合摸索胎体成分与胎体性能之间变化规律的可靠方法,是宏观控制胎体性能的一种很好的试验研究方法。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胎体的硬质相和粘结相成分及其含量比。通过对胎体成分与性能进行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和规划求解,得出了胎体硬度、耐磨性和抗冲击韧性与胎体成分间的数学模型及其相关性。显着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该研究结果令人满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为使设计的钻头能满足冲击器的冲击力作用,除了试验研究胎体抗冲击韧性外,研究中还专门考虑了胎体在轴向冲击力作用下的抵抗冲击动载破坏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所试验胎体的抗冲击性能足以抵抗冲击器的冲击力作用,能够保证正常的冲击回转钻进。论文分析了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所使用钻头的磨损情况,从中得出用于冲击回转钻进中的钻头,除了具备普通回转钻进所需要的性能外,必须考虑钻头工作层的结构,必须强化工作层的耐冲击性能和保径性能。因此,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CJ-A型和CJ-B型两种结构的孕镶金刚石钻头。为了验证钻头设计的合理性和钻头的制造质量,针对试验矿区的地质条件、岩石性质,设计与试制了野外钻进试验用的金刚石钻头,并进行了野外钻进试验。对从矿区采集回的岩石样进行性能测试,包括:用WYY-1型压入硬度计测定岩样的压入硬度值,用WYQ-1型岩石摆球硬度计测试岩样的摆球硬度和塑性系数。根据测试的岩样力学性质,基本确定岩石的可钻性级别为Ⅷ-Ⅸ级。而对于岩样的研磨性,从岩样的表面分析,矿物结构及结晶分析可知,造岩矿物颗粒以中等粒度为主,颗粒比较均匀,属于中等略偏高的研磨性岩石。据此设计了与岩性相适应的钻头胎体性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配方进行适当的调整后,胎体配方与热压工艺最后确定为:硬质相含量调整为42%,铜-锡-稀土合金为24%,镍-锰含量10%,铁-磷合金含量13%,钴-钼-钛含量11%。烧结温度980℃,压力18MPa,保温时间6min,出炉温度800℃。钻头在福建地质八队某矿区进行了冲击回转钻进试验,钻进结果:平均钻进时效达到2.29m/h,钻头的平均使用寿命达到63.82m;与当时的其他两家钻头厂的钻头相比,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钻头设计与试验达到了预计的目的。当然,论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野外试验的钻头数量较少,试验的矿区和岩性种类不多,这是本课题组应该加强改进的地方。同时,对岩石的力学性能分析中,由于缺乏研磨性试验设备,缺少岩石研磨性测试数据,只是通过岩样的薄片分析,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颗粒大小、矿物结构构造等直观分析得出研磨性的高低,缺乏科学性,这是今后研究中应该避免的地方。
牛明远[8](2010)在《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设计及其磨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冷压浸渍、热压烧结、无压浸渍和低温电镀等常规方法制作的金刚石钻头,钻头胎体材料从宏观角度上看是均质的,钻进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胎体耐磨性与所钻岩石研磨性不相适应的现象。而且,常规金刚石钻头胎体中金刚石颗粒呈随机无序分布,可能产生聚集与偏析,这会直接影响到钻头的使用效率和寿命。常规金刚石钻头很难同时兼备高效率和长寿命。为协调两者的关系,研究者往往把如何提高钻进时效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如采用金刚石钻头人工出刃处理、优选金刚石参数、改变胎体耐磨性的办法,另外还研制出各种异形唇面钻头和弱包镶金刚石钻头。但是,这些方法只是有限提高了钻进效率,钻头的使用寿命没有得到改善。为此必须研制出钻进时效高、使用寿命长和适用性广的新型金刚石钻头。为了同时实现金刚石钻头的高时效和长寿命,本文设计制备了一种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其由粘结层与采用复合电镀工艺制作的硬质颗粒-金刚石工作层相间平铺,经热压烧结后成型。研究分析了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同岩石的摩擦磨损特性,为今后设计和制造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提供了可靠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提出了硬质颗粒-金刚石工作层的制作方案,选用铸造碳化钨硬质颗粒作为增强材料与金刚石颗粒通过复合电镀工艺共沉积到镍基金属中,制作出WC-金刚石工作层。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复合电镀主要工艺参数对复合镀层中WC颗粒含量、沉积速率以及镀层硬度的影响。复合镀层中WC颗粒含量随着镀液中WC颗粒悬浮量、阴极电流密度及镀液温度的提高,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沉积速率随着镀液中WC颗粒悬浮量的增加而增大,当超过一定值时又开始下降;随着阴极电流密度及镀液温度的增大,沉积速率呈线性上升趋势。复合镀层中WC颗粒含量最多时,复合镀层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值。综合分析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电沉积Ni-低浓度WC层时选择4 g/L WC颗粒悬浮量,电沉积Ni-高浓度WC层选择6 g/L WC颗粒悬浮量;阴极电流密度:40 mA/cm2;镀液温度:35℃。采用最佳工艺参数,在不锈钢薄板上电镀出镍基金刚石-WC复合镀层。2.设计了两种粘结层胎体配方,一种添加有石墨固体润滑剂,另一种未添加。研究了两种粘结层的性能和摩擦磨损特性:由于石墨属于软质相,与粘结层中其他金属不发生冶金作用,起到了割裂粘结层的作用,因此加入石墨粉后,粘结层硬度下降。石墨粉在粘结层摩擦磨损过程中被不断的挤出,能够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减摩润滑膜,减小了摩擦系数,可降低胎体的磨损量,提高其耐磨性。观察试样磨损表面形貌,不含石墨粉的粘结层塑性变形严重,磨损机制以磨料磨损为主,而添加了10%wt石墨粉的粘结层,塑性变形不是很明显,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为主。3.设计了六种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试样。将定量混匀的粘结层粉末放在LY-200T冷压成型机下冷压成1.5 cm×0.85 cm(长×宽)的粘结层。层数相同的粘结层和WC-金刚石工作层相间平铺,采用SM100-A自控智能烧结机在840℃条件下保温3分钟,在35 KN条件下保压4.5分钟,制作出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4.采用MG-2000A型高速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每种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试样与天然岩石对磨的摩擦磨损性能。在不含石墨粉的粘结层中布置不同层数的WC-金刚石工作层,试验发现,随着层数的减少,金刚石浓度降低,其抑制胎体塑性变形和抵御磨料切削挤压胎体能力下降,而且破碎的金刚石充当了硬质磨料,加剧了胎体磨损;摩擦面实际接触面积增加,摩擦系数增大,接近粘结层金属胎体的摩擦系数。在添加10%wt石墨粉的粘结层中布置不同层数的WC-金刚石工作层,由于石墨粉能够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减摩润滑膜,因此随着层数的减少,胎体磨损量降低,摩擦系数减小。在WC-金刚石工作层数相同的前提下,添加有石墨粉的结构单元比不含石墨的结构单元,磨损量和摩擦系数都有所降低。可见,将石墨作为固体润滑剂引入到金刚石钻头胎体中,可以降低磨损量,有利于延长钻头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减小金刚石钻头与岩石界面的摩擦力,有利于减少摩擦热的生成,有望解决摩擦热对钻头的热损伤问题。5.粘结层和WC-金刚石工作层相间的结构对工作面上金刚石在环向上实现了有序的排列,每颗金刚石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可以降低金刚石浓度,进而降低制作成本。金刚石前部的粘结层易磨损,使得金刚石前部出刃较高;而后部的Ni-高浓度WC层较耐磨,对金刚石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形成拖尾,这种出刃状态的金刚石切削岩石的效率较高。因此,利用这种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制作出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它将在拥有较长使用寿命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切削效率。改变结构单元中粘结层和WC-金刚石工作层数,可以调整金刚石钻头胎体中金刚石浓度,以适用不同地层条件的钻进。
王发明[9](2009)在《适合坚硬地层孕镶金刚石钻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在钻进坚硬强研磨性地层与坚硬弱研磨性地层中孕镶金刚石钻头钻进效率低、寿命短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金刚石品级、粒度、浓度等参数以及胎体配方对钻头钻进效率和寿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①金刚石品级选择与金刚石粒度存在一定联系,若金刚石钻头采用46目以粗的大颗粒金刚石,要求品级在JR4以上;若采用60目以细的金刚石,可选择JR3或JR2品级的金刚石。②钻进坚硬强研磨性岩石(如石英砂岩、花岗岩等),金刚石浓度为80%、粒度为80目时,钻速最高;钻进中研磨性(硬灰岩)和弱研磨性(燧石)岩石,金刚石浓度为70%、粒度为46目时,钻速最高。③寿命与钻速成反比,一般说来,钻速快则寿命短,通过金刚石粒度、浓度和胎体性能的优选,可在对钻速影响不大的基础上兼顾寿命,得到钻进地层最佳的效果。④钻进石英砂岩,胎体硬度在HRC45以上时,可获得较高的钻速和钻头寿命,钻进花岗岩,胎体硬度为HRC40左右,效果较好;钻进中研磨性岩石,胎体硬度在HRC30左右为宜;对弱研磨性地层,胎体硬度不要超过HRC20。⑤金刚石孕镶块烧结要求骨架结构和粘结金属粒度尽可能细,烧结用的Cu粉400目以细的较之200目以细的耐磨性提高了20%。⑥针对四川须家河组石英砂岩地层,孕镶钻头采用刀翼式结构更利于钻进;孕镶块采用人造金刚石和天然金刚石混镶既提高了钻头的攻击性,又提高了钻头的耐磨性。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金刚石钻头在不同性质岩层中的破岩效率和使用寿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凯华,潘秉锁[10](2009)在《金刚石地质钻头的现状与发展》文中认为文章简要回顾了金刚石地质钻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几年金刚石地质钻头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的内容尽量反映同行们的科研成果与宝贵经验。文章所叙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期望能对我国地质钻头的发展和地质勘探工作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弱包镶金刚石钻头钻进坚硬致密岩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弱包镶金刚石钻头钻进坚硬致密岩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钻进坚硬致密岩层的金刚石钻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
2 坚硬致密岩石难钻进的原因 |
3 钻进坚硬致密岩石钻头的设计 |
3.1 钻头胎体性能设计 |
3.2 钻头的结构设计 |
(1)结构设计 |
(2)钻头结构试验 |
3.3 金刚石参数设计 |
4 钻进坚硬致密岩石钻头的研制与试验 |
4.1 钻头研制 |
4.2 钻头试验分析 |
5 结论 |
(2)摩擦热能辅助碎岩孕镶金刚石钻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硬岩钻进用孕镶金刚石钻头国内外现状 |
1.2.2 利用热能方式碎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机碎岩钻头结构设计 |
2.1 孕镶金刚石钻头的孔底工作过程 |
2.1.1 孕镶金刚石钻头孔底碎岩过程 |
2.1.2 孕镶金刚石钻头孔底生热过程 |
2.1.3 孕镶金刚石钻头与岩石的接触面温度研究 |
2.2 热-机碎岩钻头结构设计 |
2.2.1 水口结构参数设计 |
2.2.2 钻头唇面结构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机碎岩孕镶金刚石钻头材料选择与钻头制备 |
3.1 热-机碎岩钻头材料选择 |
3.1.1 摩擦元件材料选择 |
3.1.2 胎体材料选择 |
3.2 含摩擦元件的胎体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3.2.1 石墨模具的设计 |
3.2.2 胎体材料装料计算 |
3.2.3 胎体试样制备 |
3.2.4 胎体力学性能测试 |
3.3 热-机碎岩孕镶金刚石钻头的制备 |
3.3.1 钻头结构设计 |
3.3.2 钻头制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钻进实验 |
4.1 试验用岩石加热冷却后力学性能测试 |
4.1.1岩石试样加热冷却实验 |
4.1.2 岩石试样力学性能测试 |
4.1.3 岩石薄片分析 |
4.2 室内钻进实验 |
4.2.1 实验设备与材料准备 |
4.2.2 试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钻探坚硬岩层的研究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解决坚硬地层钻进问题的意义 |
2 分析和研究 |
3 碎岩理论 |
4 碎岩理论的实现 |
5 钻头的选择 |
5.1 钻头底唇面 |
5.2 胎体的选择 |
5.3 金刚石的选用 |
6 两种钻进方法 |
6.1 常规钻进法 |
6.2 冲击回转钻进法 |
6.3 两种钻进方法的比较 |
7 现场钻进的几点注意事项 |
8 结束语 |
(4)适用于坚硬致密地层的孕镶金刚石钻头唇面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地质岩心深部钻探钻头的研究现状 |
1.2.1 钻头胎体配方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钻头制作工艺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钻头唇面结构设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孕镶金刚石钻头的碎岩机理 |
1.3.1 孕镶金刚石钻头“磨削磨损”原理 |
1.3.2 孕镶金刚石钻头的微体积破碎原理 |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6 本章小结 |
2 孕镶金刚石钻头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
2.1 坚硬致密岩层的物理力学特点分析 |
2.1.1 深部地层岩石的受力状况 |
2.1.2 深部岩石矿物组成 |
2.2 孕镶金刚石钻头在坚硬致密岩石中的碎岩机理研究 |
2.3 孕镶金刚石钻头唇面结构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孕镶金刚石钻头唇面结构设计 |
3.1 金刚石钻头唇面结构方案设计 |
3.1.1 掏槽式超前齿结构设计 |
3.1.2 低位齿结构设计 |
3.2 钻头唇面结构尺寸设计 |
3.2.1 钻头水口流速 |
3.2.2 掏槽式超前齿结构的强度 |
3.2.3 低位齿和岩脊的最优尺寸 |
3.3 超前齿和低位齿结构钻头的水口模拟 |
3.3.1 流态的判断 |
3.3.2 钻头水口模拟步骤 |
3.3.3 钻头水口模拟结果与分析 |
3.4 新唇面结构钻头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室内微钻实验 |
4.1 实验 |
4.1.1 钻头制备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环形岩脊形成 |
4.2.2 体积破碎结果与分析 |
4.2.3 钻头钻进参数分析 |
4.3 钻头磨损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针对坚硬致密弱研磨性岩层的金刚石钻头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胎体配方研究 |
2 金刚石钻头结构研究 |
3 金刚石设计参数研究 |
4 钻头制作工艺及设备研究 |
5 结束语 |
(6)金刚石定位排布的热压孕镶钻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热压孕镶金刚石钻头的研究现状 |
1.2.2 均布技术在金刚石工具行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3 均布技术在地质钻头中的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思路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章 基于金刚石定位排布的钻头胎体研究 |
2.1 孕镶金刚石钻头中胎体的作用及性能 |
2.1.1 胎体的作用 |
2.1.2 胎体的主要成份 |
2.1.3 胎体性能要求 |
2.1.4 胎体的主要技术参数 |
2.2 定位排布技术对胎体粉料的要求 |
2.3 烧结工艺参数分析 |
2.4 胎体配方试验研究 |
2.4.1 配方设计 |
2.4.2 试样制作及测试 |
2.4.3 测试结果分析 |
2.5 钻头胎体配方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刚石定位排布钻头的设计方法研究 |
3.1 孕镶金刚石钻头钻进机理 |
3.1.1 孕镶金刚石钻头钻进机理分析 |
3.1.2 金刚石破损形式 |
3.2 孕镶金刚石钻头底唇面磨损形态对工作性能影响分析 |
3.2.1 金刚石的出露形态分析 |
3.2.2 金刚石在底唇面上的分布状态及对钻进的影响 |
3.2.3 钻头磨损情况分析 |
3.2.4 其他参数对金刚石钻头工作性能的影响 |
3.3 金刚石定位排布参数及其在底唇面上的排布方式 |
3.3.1 金刚石定位参数 |
3.3.2 金刚石在钻头唇面上的排布方式 |
3.4 金刚石定位排布参数设计 |
3.4.1 金刚石粒度及品级 |
3.4.2 金刚石的定位参数设计 |
3.4.3 定位排布钻头的金刚石浓度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刚石定位排布钻头的制造工艺研究 |
4.1 常用热压金刚石钻头的制造工艺 |
4.2 金刚石定位排布钻头的工艺流程 |
4.3 金刚石定位排布胎块制造工艺及主要设备 |
4.3.1 金刚石定位排布胎块制造流程 |
4.3.2 金刚石定位排布胎块制造设备 |
4.4 金刚石定位排布胎体块制造工艺 |
4.4.1 胎体薄片的压制 |
4.4.2 金刚石定位排布 |
4.4.3 胎体块冷压成型 |
4.5 金刚石定位排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6 钻头的压制与烧结 |
4.6.1 钻头刚体设计及处理 |
4.6.2 石墨模具设计 |
4.6.3 钻头的热压烧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刚石定位排布钻头的试制及生产试验 |
5.1 四川邻水孔家山煤田试验 |
5.1.1 矿区情况概述 |
5.1.2 钻头设计与试制 |
5.1.3 钻头试验 |
5.1.4 数据分析 |
5.2 广西横县孟村铅锌矿区试验 |
5.2.1 矿区基本情况概述 |
5.2.2 钻头设计及试制 |
5.2.3 钻头试验 |
5.2.4 试验分析 |
5.3 试验成果综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钢结硬质合金胎体冲击回转钻进金刚石钻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热压金刚石钻头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1 普通热压金刚石钻头 |
1.1.2 冲击回转热压金刚石钻头 |
1.1.3 国外冲击回转金刚石钻头现状 |
1.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传统金刚石钻头结构要素 |
2.1 金刚石钻头底唇面形状 |
2.2 金刚石钻头的胎体与性能 |
2.2.1 胎体成分 |
2.2.2 胎体性能 |
2.3 钻头的水路 |
2.4 金刚石参数 |
2.5 热压工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冲击回转钻头胎体成分研究 |
3.1 冲击回转钻进对金刚石钻头的要求 |
3.1.1 冲击功大小的影响 |
3.1.2 冲击回转钻进钻头的结构特点 |
3.1.3 钻进对胎体性能的基本要求 |
3.2 钢结硬质合金胎体成分研究 |
3.2.1 胎体合金组元及其作用 |
3.2.2 钢结硬质合金型胎体的设计依据 |
3.2.3 提高胎体性能的途径 |
3.2.4 钢结硬质合金型胎体成分组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压参数对胎体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热压温度 |
4.2 升温速度 |
4.3 保温时间 |
4.4 烧结压力 |
4.5 钻头烧结曲线 |
4.6 出炉温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胎体合金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5.1 胎体性能的试验研究方法 |
5.2 胎体性能试验研究 |
5.2.1 胎体的成分 |
5.2.2 胎体性能试验与分析 |
5.2.3 冲击试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刚石钻头设计与制造 |
6.1 钻头结构优化设计 |
6.1.1 钻头的工作层结构 |
6.2 胎体性能 |
6.2.1 钻头胎体硬度 |
6.2.2 钻头胎体耐磨性 |
6.2.3 钻头胎体的抗冲击韧性 |
6.2.4 试验钻头配方与工艺 |
6.3 金刚石参数 |
6.3.1 依据岩石性质 |
6.3.2 依据钻进条件 |
6.3.3 依据金刚石的粒度 |
6.4 钻头试制 |
6.4.1 矿区岩石分析 |
6.4.2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
6.4.3 钻头研制 |
6.5 钻进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1 野外试验 |
6.5.2 试验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设计及其磨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刚石钻头的制作方法 |
1.1.1 冷压浸渍法制作钻头的原理与特点 |
1.1.2 热压烧结法制作钻头的原理与特点 |
1.1.3 无压浸渍法制作钻头的原理与特点 |
1.1.4 低温电镀制法作钻头的原理与特点 |
1.2 高时效金刚石钻头的研究现状 |
1.2.1 优选金刚石参数 |
1.2.2 改变胎体耐磨性 |
1.2.3 异型唇面钻头 |
1.2.4 弱包镶金刚石钻头 |
1.3 金刚石钻头钻进过程中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复合电镀技术制作硬质颗粒-金刚石工作层 |
2.1 设计原理 |
2.1.1 复合电镀技术 |
2.1.2 复合电镀技术制作硬质颗粒-金刚石工作层方案 |
2.2 Ni-WC复合电镀工艺 |
2.2.1 实验材料及尺寸 |
2.2.2 实验装置 |
2.2.3 主要实验仪器 |
2.2.4 镀液配方及工艺参数 |
2.2.5 工艺流程 |
2.2.6 分析方法 |
2.3 复合电镀工艺参数对Ni-WC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
2.3.1 镀液中WC颗粒悬浮量的影响 |
2.3.2 阴极电流密度的影响 |
2.3.3 镀液温度的影响 |
2.4 镍基金刚石-WC复合镀层的制作 |
2.4.1 实验材料及尺寸 |
2.4.2 实验装置 |
2.4.3 镀液配方及工艺参数 |
2.4.4 工艺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粘结层/WC-金刚石工作层的制备及其摩擦磨损特性 |
3.1 粘结层的设计与制备 |
3.1.1 粘结层的设计 |
3.1.2 粘结层的制备 |
3.2 粘结层/WC-金刚石工作层的制备 |
3.2.1 试样的设计 |
3.2.2 热压烧结设备 |
3.2.3 热压烧结模具 |
3.2.4 热压烧结参数 |
3.3 粘结层/WC-金刚石工作层摩擦磨损试验 |
3.3.1 试验设备 |
3.3.2 试验条件 |
3.3.3 试验用岩样 |
3.3.4 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粘结层性能和磨损特征 |
3.4.2 粘结层/WC-金刚石工作层耐磨性 |
3.4.3 粘结层/WC-金刚石工作层摩擦系数 |
3.4.4 粘结层/WC-金刚石工作层磨损表面形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适合坚硬地层孕镶金刚石钻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坚硬弱研磨性地层金刚石钻头的研究现状 |
1.2.2 坚硬强研磨性地层金刚石钻头的研究现状 |
1.2.3 金刚石参数、胎体配方及制造工艺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孕镶金刚石钻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机理 |
2.1 孕镶金刚石钻头的破岩机理 |
2.1.1 钻井时机械方式破岩的基本原则 |
2.1.2 钻头底部应力状态分布理论 |
2.1.3 球体圧入时的破碎机理 |
2.2 孕镶金刚石钻头的磨损机理 |
2.2.1 金刚石的磨损 |
2.2.2 胎体的磨损 |
2.3 孕镶金刚石钻头钻进坚硬地层过程中的破岩与磨损过程 |
2.3.1 孕镶钻头钻进坚硬强研磨性地层 |
2.3.2 孕镶钻头钻进坚硬弱研磨性地层 |
第三章 孕镶金刚石钻头参数优选 |
3.1 金刚石参数对钻头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1 金刚石品级对钻头性能影响分析 |
3.1.2 金刚石粒度对钻头性能影响分析 |
3.1.3 金刚石浓度对钻头性能影响分析 |
3.2 金刚石参数优选试验研究 |
3.2.1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
3.2.2 孕镶金刚石钻头设计 |
3.2.3 试验装置 |
3.2.4 参数优选试验方案 |
3.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6 孕镶钻头金刚石参数的优选 |
第四章 孕镶金刚石钻头胎体优化 |
4.1 胎体性能对钻头性能的影响分析 |
4.1.1 胎体的主要作用及性能要求 |
4.1.2 胎体耐磨性与地层研磨性适应性分析 |
4.2 胎体组分对胎体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1 骨架结构对胎体性能的影响分析 |
4.2.2 粘结金属对胎体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 胎体配方优化试验研究 |
4.3.1 胎体配方设计 |
4.3.2 金刚石孕镶块烧结工艺 |
4.3.3 胎体配方优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4 孕镶钻头胎体配方的优选 |
第五章 适合石英砂岩的强耐磨性金刚石孕镶块钻头设计 |
5.1 四川地区须家河组石英砂岩钻头使用情况分析 |
5.1.1 现场调研 |
5.1.2 钻头使用情况分析 |
5.1.3 须家河组石英砂岩地层情况分析 |
5.2 强耐磨性金刚石孕镶块钻头设计 |
5.2.1 强耐磨性金刚石孕镶块设计 |
5.2.2 钻头冠部形状设计 |
5.2.3 金刚石孕镶块钻头布齿设计 |
5.2.4 水力设计 |
5.3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金刚石地质钻头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刚石地质钻头的回顾 |
1.1 热压金刚石钻头 |
1.2 电镀金刚石钻头 |
2 热压金刚石钻头的现状与发展 |
2.1 改进传统钻头配方 |
2.2 铁基胎体配方研究 |
2.3 新材料的应用研究 |
2.4 钻头的内部结构 |
(1) 设计梯形水口 |
(2) 设计多层次工作层 |
(3) 弱包镶钻头设计 |
2.5 金刚石-聚晶复合型钻头 |
2.6 自磨出刃同心圆尖齿钻头 |
2.7 钻头的成型方式 |
2.8 钎焊多层有序排列金刚石钻头 |
2.9 金刚石表面金属化 |
3 电镀金刚石钻头的现状与发展 |
3.1 提高电镀速度 |
3.2 新镀液-新工艺 |
3.2.1 铵盐镍基电镀液 |
3.2.2 铁基电镀液 |
3.2.3 镍-铁合金电镀液 |
3.3 超声波电镀金刚石钻头 |
3.4 电镀钻头的保径措施 |
(1) 镶嵌聚晶或针状硬质合金 |
(2) 采用二次成型方法 |
(3) 采用新工艺、新方法 |
4 结束语 |
四、弱包镶金刚石钻头钻进坚硬致密岩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钻进坚硬致密岩层的金刚石钻头试验研究[J]. 高玉彬,陈洋. 超硬材料工程, 2021(03)
- [2]摩擦热能辅助碎岩孕镶金刚石钻头研究[D]. 韩哲. 吉林大学, 2020(08)
- [3]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钻探坚硬岩层的研究和探索[J]. 罗思贤,高飞,杨芝广,李龙. 四川地质学报, 2019(S1)
- [4]适用于坚硬致密地层的孕镶金刚石钻头唇面结构设计[D]. 孙吉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针对坚硬致密弱研磨性岩层的金刚石钻头研究进展[J]. 王佳亮,张绍和.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16(02)
- [6]金刚石定位排布的热压孕镶钻头研究[D]. 李子章.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7]钢结硬质合金胎体冲击回转钻进金刚石钻头研究[D]. 杨展.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8]非均质胎体金刚石钻头结构单元设计及其磨损特性研究[D]. 牛明远.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4)
- [9]适合坚硬地层孕镶金刚石钻头优化设计研究[D]. 王发明.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10]金刚石地质钻头的现状与发展[J]. 杨凯华,潘秉锁. 超硬材料工程,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