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炉甘石洗剂的配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莫雅晴[1](2020)在《复方炉甘石洗剂与氧化锌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中药洗剂与氧化锌软膏在治疗过敏性皮炎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某医院在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28例过敏性皮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氧化锌软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8.12%;观察组显效5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复方炉甘石洗剂联合氧化锌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氧化锌软膏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蒋琴[2](2020)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验证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安全有效;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部分: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口服依巴斯汀片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对照组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疗程7天,观察记录临床症状、湿疹的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程度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实验部分: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实验,进一步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7天治疗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红霉素相当,MIC值为0.25。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复方洗剂一号是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疗效肯定。对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症状、湿热浸淫证候有着良好的改善效果。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是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之一。
叶文珍[3](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朱聪聪[4](2019)在《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湿疹是一种具有强烈瘙痒和炎症性病变等临床特征的皮肤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其他炎症性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以及哮喘的风险。目前西药外用治疗常用激素类软膏,口服常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西药虽有良好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中医药对湿疹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五白利湿颗粒作为院内制剂,临床用于治疗渗出性湿疹30余年,疗效确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显着的新药转化前景。因此本课题针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提取工艺优化、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等临床前研究,以期将其开发成疗效确切、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稳定性好的中药新药。第一章首先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不同批次五白利湿颗粒原药材饮片进行鉴定筛选,均符合药典规定。其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浸膏得率及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溶媒用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等因素,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提取次数进行考察,结合生产成本,最终确立最佳提取工艺为:处方药材12倍水提取2次,每次30min。第二章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质量标准提升,应用于其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首先采用HPLC法,使用YMC-Triart C18色谱柱,0.1%磷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并梯度洗脱。检测波长0-100min 327nm;100-120min 210nm;柱温为30℃;进样量10ul;流速1m L/min。在该条件下,共显示15峰。通过与原材料比对,对15峰进行归属,指认2个色谱峰。分别是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其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值均小于3%。不同批次成品间相似度均大于0.97,保留时间RSD值小于1.6%。五白利湿颗粒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简便、有效、重复性好,可用于其制剂制备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另外本章还建立了以菊花、白术为基础的薄层鉴别。五白利湿颗粒的装量差异每10袋应不多于两袋超过5%,并不得有一袋大于10%。通过1号筛不通过五号筛的颗粒应大于85.0%,其堆密度应在0.39-0.47之间,休止角应小于46,溶解度良好,含水量不超过8%。在五白利湿颗粒加速稳定性考察过程中,性状稳定,装量差异、粒度、水分、微生物检测及含量测定均符合药典要求,为有效期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章建立DNCB诱发豚鼠耳部湿疹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五白利湿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共6组。给药组连续用药12天,取双耳同位置等面积耳组织,用五位天平记录左右耳重量,计算肿胀度。其次将耳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建立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模型,分五组为空白对照组、阳性组、高中低五白利湿浸膏三个剂量组。连续给药10天测致痒阈。结果表明,五白利湿提取液中高剂量组能明显缓解皮肤硬肿、结痂等炎症症状,降低肿胀度,改善真皮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P<0.05)。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均可以显着提高豚鼠致痒阈(P<0.05),具有抗瘙痒能力。通过分析五白利湿浸膏的抗炎抗瘙痒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对五白利湿颗粒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提升,并对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建立能够体现产品内在质量的符合现代中药发展要求的质量标准,从而为渗出性湿疹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种中药新药,并为医院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提供方法借鉴。
孙宇宁[5](2019)在《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小儿湿疹的病因病机、指导合理用药,为中医中药有效治疗小儿湿疹提供理依论据。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集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60名湿疹患儿,对患儿进行中医证候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湿热蕴阻证的湿疹患儿,根据随机分组对照法,随机的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黄柏液,对照组给予炉甘石洗剂,疗程均为14天。对两组进行临床观察,以证候指征积分为观察指标,观察靶皮损程度(红斑、丘疹、渗出、糜烂、浸润等)、全身皮损面积及瘙痒程度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统计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获得结论。结果: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30例,痊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痊愈率46.67%,显效率36.67%,有效率13.33%,无效率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患者30例,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痊愈率23.33%,显效率40%,有效率26.67%,无效率10%,总有效率90%。两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临床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积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用复方黄柏液外敷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临床疗效显着,复方黄柏液在减少丘疹、改善湿疹患儿的皮损面积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充分证实中药制剂复方黄柏液外敷治疗小儿湿疹适合临床使用推广。
曲鹏[6](2019)在《一效膏调节PCNA及IGF-1R表达,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建立的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模型上应用一效膏进行治疗并观察,初步探讨其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修复、愈合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效膏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提供相关基础研究依据。材料与方法:将28只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糖尿病皮肤溃疡造模组21只、正常组7只,造模组在成功造模后,再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一效膏组;康复新液组;生理盐水组。3组分别以一效膏;康复新液;生理盐水每日创面处换药,连续换药14天。每日观察实验小鼠一般状态,并密切关注创面大小,渗出多少及新生肉芽情况。第14d以薄膜法测量各小鼠创面面积,记录创面缩小面积及计算愈合率,并于创面处取材,分别应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法观察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数变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表达情况,并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过适应性喂养,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和体质量均无明显差异;换药前造模组小鼠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换药期间一效膏组,康复新液组,生理盐水组较正常组小鼠均出现消瘦,精神萎靡,皮毛欠光泽,反应略迟钝,饮食、水量均明显增加,尿量多,色黄质稠,味臭秽的表现;换药14天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及体质量,正常组和造模组三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三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2.经治疗,一效膏组创面缩小面积及愈合率优于康复新液组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创面基底组织HE染色显示一效膏组切片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偶见炎性细胞;康复新液组切片可见部分新生毛细血管,仍存在少量炎性细胞;生理盐水组切片见新生毛细血管少,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正常组未见新生毛细血管及炎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情况IGF-IR及PCNA表达:IGF-1R在生理盐水组的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PCNA在生理盐水组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二者的表达在一效膏组均高于康复新液组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1.一效膏能够促进实验性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的愈合。2一效膏促进实验性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之一是上调组织中PCNA及IGF-IR的表达水平。
雷德军,张学超[7](2019)在《炉甘石洗剂联合氯雷他定片与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过敏性皮肤炎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炉甘石洗剂联合氯雷他定片与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过敏性皮肤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72例过敏性皮肤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炉甘石洗剂联合氯雷他定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清IL-4、IL-13、MCP-1水平。结果试验组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13及MCP-1水平均显着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炉甘石洗剂联合氯雷他定片与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过敏性皮肤炎的疗效确切,可显着缓解患者的皮疹和瘙痒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王玲[8](2019)在《复方炉甘石洗剂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方炉甘石洗剂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方法:选取48例过敏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全身不适等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炉甘石洗剂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优于单纯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效果。
盛平卫,诸婧,陈丽芬[9](2018)在《疱疹1号方合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疱疹1号方结合复方炉甘石洗剂对早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收治早期带状疱疹患者100例,均接受口服疱疹1号方和外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皮肤疱疹、皮肤神经疼痛、皮肤潮红肿胀的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疱疹愈合平均12 d,皮肤疼痛缓解平均1个月。3个月后随访,疼痛完全缓解88%,无1例复发。后遗症神经痛发生率12%,后遗症神经痛VAS评分<2分,为轻微隐痛。结论:疱疹1号方合复方炉甘石洗剂针对早期带状疱疹治疗疗效显着,可明显缩短患者病程,降低后遗症神经痛的发生率,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邢书宇[10](2018)在《中药洗剂与氧化锌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疗效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中药洗剂与氧化锌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64例过敏性皮炎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采取氧化锌软膏治疗,观察组采取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无效10例,有效12例,显效60例,总有效率为87.80%(72/82);观察组无效2例,有效10例,显效70例,总有效率为97.56%(80/82);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着提升,P <0.05。结论与氧化锌软膏治疗相比,采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过敏性皮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复方炉甘石洗剂的配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炉甘石洗剂的配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炉甘石洗剂与氧化锌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比较 |
3 讨论 |
(2)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流行病学的研究 |
1.3 病因的认识 |
1.4 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临床表现的认识 |
2.4 治法的认识 |
2.5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2.6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注意事项 |
3.4 疗效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3.6 不良反应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2.1 实验菌种 |
2.2 药物及试剂 |
2.3 主要仪器及材料 |
3 培养基的制备 |
3.1 平板培养基制备 |
3.2 不同浓度含药试管培养基的制备 |
4 受试菌的转种活化 |
5 菌种鉴定 |
6 菌悬液的制备 |
7 复方洗剂一号抑菌实验研究 |
7.1 牛津杯法 |
7.2 含药试管稀释法 |
8 抑菌效果判定 |
8.1 牛津杯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
8.2 含药试管稀释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
9 研究结果 |
9.1 牛津杯法的抑菌结果 |
9.2 含药试管稀释法的抑菌结果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湿疹疾病的现状 |
1.2 湿疹的诱因 |
2 中药制剂外用的作用 |
3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中医机理探讨 |
4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现代机理探讨 |
5 关于临床观察部分的讨论 |
5.1 对湿疹评分方法的认识 |
5.2 EASI积分方面比较 |
5.3 对于减轻瘙痒方面比较 |
5.4 两组中医证候结果分析 |
5.5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6 关于实验观察部分的讨论 |
6.1 关于中药的MIC值 |
6.2 关于药敏方法的选择 |
6.3 微生物与湿疹的关系与实验菌种选择 |
6.4 实验结果的讨论 |
7.关于基础药敏试验和临床观察的情况的几点思考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
1 病机观 |
2 辨治观 |
2.1 辨证原则 |
2.2 治则治法 |
2.3 遣方用药 |
3 预防观 |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
1 粉刺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临证经验 |
2 乳痈 |
2.1 概述 |
2.2 病因病机 |
2.3 临证经验 |
3 湿疮 |
3.1 概述 |
3.2 病因病机 |
3.3 临证经验 |
4 丹毒 |
4.1 概述 |
4.2 病因病机 |
4.3 临证经验 |
5 白疕 |
5.1 概述 |
5.2 病因病机 |
5.3 临证经验 |
6 蛇串疮 |
6.1 概述 |
6.2 病因病机 |
6.3 临证经验 |
7 奶癣 |
7.1 概述 |
7.2 病因病机 |
7.3 临证经验 |
8 疗疮 |
8.1 概述 |
8.2 病因病机 |
8.3 临证经验 |
9 瘾疹 |
9.1 概述 |
9.2 病因病机 |
9.3 临证经验 |
10 风瘙痒 |
10.1 概述 |
10.2 病因病机 |
10.3 临证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五白利湿颗粒药材饮片鉴别及提取工艺优化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五白利湿颗粒药材饮片鉴别 |
2.1.1 芦根薄层鉴别 |
2.1.2 白花蛇舌草薄层鉴别 |
2.1.3 茯苓薄层鉴别 |
2.1.4 白术薄层鉴别 |
2.1.5 白茅根薄层鉴别 |
2.1.6 菊花薄层鉴别 |
2.1.7 山楂炭薄层鉴别 |
2.2 五白利湿颗粒提取工艺优化 |
2.2.1 正交试验设计 |
2.2.2 提取次数考察 |
2.2.3 验证试验 |
3 实验结果 |
3.1 原药材饮片 |
3.2 薄层鉴别结果 |
3.2.1 芦根薄层鉴别结果 |
3.2.2 白花蛇舌草薄层鉴别结果 |
3.2.3 茯苓薄层鉴别结果 |
3.2.4 白术薄层鉴别结果 |
3.2.5 白茅根薄层鉴别结果 |
3.2.6 菊花薄层鉴别结果 |
3.2.7 山楂炭薄层鉴别结果 |
3.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3.3.1 正交实验结果 |
3.3.2 提取次数考察结果 |
3.3.3 验证试验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耗材 |
1.2 药物 |
1.3 对照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五白利湿颗粒HPLC指纹图谱构建 |
2.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
2.1.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1.3 成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4 测定方法 |
2.2 方法学研究 |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
2.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
2.4.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4.2 方法学考察 |
2.5 成品与原料药材饮片及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 |
2.5.1 成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2 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3 阴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6 不同成品HLP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
2.7 薄层色谱鉴别 |
2.7.1 绿原酸薄层鉴别 |
2.7.2 白术(苍术酮)薄层鉴别 |
2.8 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种规定测定方法 |
2.8.1 颗粒剂装量差异测定 |
2.8.2 颗粒剂粒度测定 |
2.8.3 颗粒剂堆密度测定(松密度) |
2.8.4 颗粒剂休止角测定 |
2.8.5 颗粒剂溶解性测定 |
2.8.6 颗粒剂水分测定 |
2.8.7 微生物限度测定 |
2.8.8 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
2.9 颗粒剂加速稳定性试验 |
3 实验结果 |
3.1 方法学研究结果 |
3.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1.2 柱温的选择 |
3.1.3 色谱柱选择 |
3.2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2.1 精密度试验 |
3.2.2 稳定性试验 |
3.2.3 重现性试验 |
3.2.4 中间精密度试验 |
3.3 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
3.3.1 绿原酸、木犀草苷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
3.3.2 精密度试验结果 |
3.3.3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3.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3.3.5 回收率试验结果 |
3.4 成品与原料药材饮片及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
3.4.1 成品与白茅根相关性考察结果 |
3.4.2 成品与芦根相关性考察结果 |
3.4.3 成品与白术相关性考察结果 |
3.4.4 成品与茯苓相关性考察结果 |
3.4.5 成品与菊花相关性考察结果 |
3.4.6 成品与白花蛇舌草相关性考察结果 |
3.4.7 成品与山楂炭相关性考察结果 |
3.4.8 成品与半成品的相关性研究 |
3.5 不同成品HLP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 |
3.6 薄层鉴别结果 |
3.6.1 菊花薄层鉴别 |
3.6.2 白术薄层鉴别结果 |
3.7 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种规定测定结果 |
3.7.1 装量差异测定结果 |
3.7.2 颗粒剂粒度测定结果 |
3.7.3 颗粒剂堆密度测定结果(松密度) |
3.7.4 颗粒剂休止角测定结果 |
3.7.5 颗粒剂溶解性测定结果 |
3.7.6 颗粒剂水分测定结果 |
3.7.7 颗粒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测定结果 |
3.7.8 颗粒剂绿原酸与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结果 |
3.8 颗粒剂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五白利湿复方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DNCB诱发豚鼠耳部湿疹模型建立 |
2.1.1 豚鼠皮损反应观察 |
2.1.2 耳肿胀度检测 |
2.1.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1.4 炎症病变评定 |
2.2 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模型建立 |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皮损影响 |
3.2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肿胀度的影响 |
3.3 五白利湿浸膏对DNCB致豚鼠耳部湿疹模型组织病理学影响 |
3.4 五白利湿浸膏对磷酸组胺致豚鼠足瘙痒阈影响 |
4 讨论与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文献综述 |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Th2型相关炎症因子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Ⅱ |
附录Ⅲ 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5)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法 |
2 西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对小儿湿疹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临床试验研究与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 |
2.4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病例入组与试验完成情况 |
3.2 一般情况可行性分析 |
3.3 两组患儿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情况 |
3.4 治疗前两组患儿症状表现积分比较 |
4 疗效分析 |
4.1 患儿症候总积分的比较情况 |
4.2 患儿症状表现积分比较情况 |
4.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5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立法思想 |
2 复方黄柏液药物组成及分析 |
3 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的理论基础 |
4 临床疗效分析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一效膏调节PCNA及IGF-1R表达,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炉甘石洗剂联合氯雷他定片与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过敏性皮肤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4、IL-13及MCP-1水平比较 |
3 讨论 |
(8)复方炉甘石洗剂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疱疹1号方合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0)中药洗剂与氧化锌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疗效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复方炉甘石洗剂的配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炉甘石洗剂与氧化锌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疗效对比[J]. 莫雅晴. 皮肤病与性病, 2020(06)
- [2]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蒋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五白利湿颗粒质量标准提升及药效学研究[D]. 朱聪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复方黄柏液治疗小儿湿疹(湿热蕴阻证)的临床观察[D]. 孙宇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一效膏调节PCNA及IGF-1R表达,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D]. 曲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炉甘石洗剂联合氯雷他定片与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过敏性皮肤炎的临床效果[J]. 雷德军,张学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14)
- [8]复方炉甘石洗剂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J]. 王玲. 中国民康医学, 2019(05)
- [9]疱疹1号方合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早期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 盛平卫,诸婧,陈丽芬. 中国社区医师, 2018(34)
- [10]中药洗剂与氧化锌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的疗效对比观察[J]. 邢书宇.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