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我国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琛,胡恒,姚瑞华,岳奇[1](2021)在《我国海水资源利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海水资源利用作为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方法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海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基础政策和制度出发,对当前海水资源利用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海水资源利用涉及的用海范围界定、立体分层设权、海域使用金计价方式等方面出发,结合海域管理实践,提出建设海水资源利用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刘卓[2](202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是五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化学后对个人价值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更高级的人生价值追求。本研究目的是能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落在实处。通过分析细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涵,促进教师对这一素养的理解,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并且通过调查使相关部门了解当前“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访谈法开展研究。本研究总共包括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是通过查阅“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相关文献对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涵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将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STSE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编制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不足之处: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不太理想、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不佳、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途径单一、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缺乏丰富性、化学教师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认识模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在理论分析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挖掘教材和试题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容、优选教学方式方法、多种方式结合,提升教师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理解并且在教学中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优选高中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评价方式。第五部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希望能为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提供帮助。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对研究结论的概括总结并反思研究的不足之处,期望本研究能够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卢玉娇[3](2021)在《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时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重新组织和划分单元,新教材的单元体系必然成为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蓝本”。但是教材受制于行文和呈现方式的需求,其单元组织结构必然和一线教学的单元结构不能完全契合。加之各类学校之间的差异决定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单元结构。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校本化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围绕高中必修模块进行单元设计和教学设计的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种可能性的教学选择。基于核心概念进行单元划分的单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因知识顺序关系由严密的逻辑分析后得到,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迁移,更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本研究基于新课标的文本分析,梳理得到高中化学必修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上位概念,进一步归纳得到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核心概念。基于核心概念的逻辑分析,得到高中化学必修部分教学单元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单元教学设计。并从知识点、问题链、观念和素养的维度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新课标中核心概念划分的单元可以促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抓住重点,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论文的研究将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三个方面的借鉴:1.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核心概念分析的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课程单元划分模型。2.本研究提供了一套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单元教学的单元体系。3.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型。
毕重人[4](2020)在《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经济主要增长方式是结构主导性增长,是以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发展背景下,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促进海洋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从海洋产业发展历程出发,基于产业效率视角阐述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及海洋经济主要发展阶段,通过比较研究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针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使用博弈模型解析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过程。随后,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与效率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启示提出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本研究界定了我国需要转型升级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采用文献梳理和发展历程梳理两种方法,并通过分别计算各个海洋产业的产业贡献度,最后对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梳理,确定出海洋传统优势产业中需转型升级的五大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历程的分阶段阐述。对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演变从行政管理机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把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分成五个时期,同时通过解析海洋产业结构与产业效率关系,根据海洋产业效率评价方法与超效率DEA模型,根据全国宏观海洋经济效率与各上市企业经济效率的变化趋势,结合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分析海洋产业效率测算结果,量化分析海洋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寻找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演变的规律性。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随后采用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对影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油气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因素是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具有产业异质性,在部分产业中影响显着。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参与主体特征出发,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归纳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参与主体特征,分析主体间互动关系复杂性,在简化基本假设下,利用博弈分析方法,解析技术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海洋产业政策激都可以激励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两条差异化途径,分别影响三个层次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为,技术进步的影响渠道多元性强于政策激励,而政策激励在持续时间以及均衡状态的稳定性方面较技术进步差。从创新价值链理论出发,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科技驱动路径。以提升我国海洋产业创新能力与全球地位为目标,使用DEA模型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三阶段评价各区域的创新效率,根据创新效率差异,分析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创新能力实现的若干路径,通过比较分析我国各沿海省份的创新效率结构属性。研究发现,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产业升级的发展经验可以从三个维度与不同省域发展路径进行匹配,各省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结合自身特征选择发展模式。分析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政策驱动路径。根据中国海洋经济政策演变过程,分别梳理每个时期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主要政策,聚焦我国五年规划中海洋产业政策的转向,从海洋产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厘清海洋政策的发展脉络。为了验证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本文通过使用2001-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各行业数据,采用GRA-DID分析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海洋政策的变化对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带来显着的影响,我国海洋产业政策的分类治理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从影响因素、产业政策、产业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形成了如下三点创新:(1)基于产业整体发展历程与混合回归方法,本研究厘清了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验证了影响因素的共性与差异,明确了科技创新因素的普遍显着性影响,有助于解决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中各产业共性规律的归纳问题。(2)在假设条件下,设计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方法,厘清了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有助于解释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分析中不同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显着差异。(3)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创新价值链理论,结合GRA-DID、三阶段DEA等实证方法,分析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与政策驱动路径,有助于解释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与影响因素间的互动关系。
李徐林[5](2017)在《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良好,可是目前并未出台专门关于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只是有一些法律法规跟海水开发利用有关。美国很早就认识到了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法律所发挥的作用,"科技+法律"成为推动美国海水资源开发的选择,法律可以有效保障和促进海水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参考了我们国家当前的水资源现实情况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发展情况,对相关问题和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首先,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势头,以深圳市为例介绍了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法制现状做了分析。其次,介绍了国外有关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国外主要参考了美国的相关实践,指出对我国的经验和启示;最后,也是本文的主旨,学习国外优秀经验并联系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推进我们国家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提出建议。希望借此可以为有关部门和学术机构提供一些参考,为我们国家海水开发利用产业的良性高效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张莹[6](2015)在《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矛盾逐渐扩大,陆域资源的匮乏促进了研究探索海洋资源的开发应用的进程。海水综合利用用海作为海域使用中的基本用海类型,对于缓解陆域水资源、能源的紧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尚不完善,用海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海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无序无度化现象,导致资源价值流失严重。因此,建立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的评估方法是当前的迫切需求。本文针对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实际状况,论述了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的背景和意义,并基于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对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理解,以收益还原法作为样点价格测算方法,将海水综合利用用海质量评价与用海样点价格测算相结合,提出了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测算的技术思路,建立了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指标体系和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修正体系,并以象山县海水综合利用用海为例,研究论证用海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区片、级别划分的方法、样点价格测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并根据区片和级别的划分进行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区片基准价格和级别基准价格的测算,为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的评估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研究探讨,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包括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区片基准价格和级别基准价格,其中区片基准价格在实际应用中起主要作用。2.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是在资料调查前提下,以用海质量评价为基础,通过样点价格比准,采用样点价格均值法和区域比较法评估区片基准价格,采用面积加权法来测算级别基准价格。3.海水综合利用用海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需考虑待估海域实际情况,其评价因素权重大小与其对海水综合利用用海用海价格的影响程度呈正比。4.海水综合利用用海样点价格的测算采用收益还原法。5.海水综合利用用海修正体系是基于用海基准价格,进行时间情况、一般情况及区域情况的修正方法,选取指标时应综合考量评价指标以及其他相关影响指标,多方面考量。
袁俊生,纪志永,陈建新,谢英惠[7](2013)在《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其副产浓海水直接排放给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受到高度关注,同时又由于浓海水中富含陆地紧缺的化学矿物资源,直接排放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本文介绍了浓海水软化、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提铀,以及海水综合利用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首次提出了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方案,为充分开发利用浓海水资源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迅速兴起,大力开发利用浓海水资源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袁俊生,纪志永,赵颖颖,刘杰,郭小甫[8](2012)在《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海水淡化副产大量浓海水的直接排放将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同时,因其富含大量陆地紧缺的化学矿物资源,直接排放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浓海水,在分别对浓海水软化、制盐、提钾、提溴、提镁等单项资源化利用技术进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浓海水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指出浓海水资源化利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刘家沂[9](2011)在《论推进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立法思路和法制保障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次重申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对海水淡化的鼓励政策。本文结合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现状,对比美国的海水淡化法律制度,结合我国香港地区的立法经验,对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法律制度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立法建议,以期有所裨益,以期对我国的海水产业发展有所推动,促进海水利用产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单科,刘淑静,武杰,侯纯扬[10](2010)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评价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是国家批准的重大海洋专项,是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要组成。自2004年9月开始的"海水资源利用调查与研究"及随后启动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等专题任务,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地
二、试论我国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我国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海水资源利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制度体系的法律政策基础 |
海水资源利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难以满足资源管理需求 |
难以满足环境保护需求 |
完善海水资源利用制度的路径 |
完善海水资源产权制度,促进海水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 |
立体分层设立海水资源利用的海域使用权,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 |
完善海水资源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合理界定海水资源价值 |
建立海水资源的优先配置和强制使用制度,明确相关主体权利与义务 |
完善海水利用取/排水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
结语 |
(2)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科学态度 |
(二)社会责任 |
(三)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STSE教育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 |
(四)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一)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不太理想 |
(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不佳 |
(三)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途径单一 |
(四)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缺乏丰富性 |
(五)部分化学教师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认识模糊 |
四、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学校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教育重视度偏低 |
(二)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
(三)学生对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缺乏认识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策略 |
一、高效利用教材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容 |
(一)挖掘教材内容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资源 |
(二)充分利用教材课后习题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
二、优选“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 |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
(二)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
三、改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评价方式 |
(一)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选择合适的化学学习评价方法 |
四、提升教师“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实意愿与水平 |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教师理解“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
(二)化学教学中树立化学教师的榜样作用 |
第五章 高中化学“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
(一) “铁盐和亚铁盐”教学设计及分析 |
(二)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及分析 |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 |
(一)实践目的与实践对象 |
(二)实践方案设计 |
(三)教学实践过程 |
(四)实践结果分析 |
(五)教学实施效果及课后反思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3)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化学单元教学研究的综述 |
1.3 研究目的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1 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教学 |
1.4.2 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化学概念体系 |
1.4.3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思路图 |
1.5.1 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思路图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文本分析法 |
1.6.3 案例分析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
2.1.1 单元 |
2.1.2 单元教学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2.4 思维导图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3章 教学单元的划分 |
3.1 单元划分的原则 |
3.2 单元划分的方法与工具 |
3.2.1 单元划分的方法 |
3.2.2 单元划分的工具 |
3.3 单元划分的过程 |
3.4 单元划分的结果 |
第4章 单元教学设计 |
4.1 课标分析 |
4.2 教材分析 |
4.3 学情分析 |
4.4 本单元整体教学与评价目标 |
4.4.1 课程目标 |
4.4.2 学习目标水平层级的确定 |
4.4.3 单元教学目标 |
4.4.4 教学重难点 |
4.5 教学思路 |
4.5.1 整体构思 |
4.5.2 概念排布和问题链分析 |
4.5.3 教法学法分析 |
4.5.4 教学设计 |
第5章 教学案例分析 |
5.1 知识点分析 |
5.2 问题链分析 |
5.3 观念分析 |
5.4 素养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
致谢 |
(4)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创新点 |
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
2.1 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
2.1.1 产业转型升级内涵 |
2.1.2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
2.2.2 产业结构高级化 |
2.3 海洋产业的特征与转型升级研究 |
2.3.1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
2.3.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 |
2.3.3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优化研究 |
2.4 价值链理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 |
2.4.1 创新价值链与产业转型升级 |
2.4.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链理论解释 |
2.5 小结 |
3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对象界定 |
3.1 我国海洋产业分布特征 |
3.1.1 我国海洋经济主要的产业分布与空间分布 |
3.1.2 我国各海洋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异 |
3.2 我国海洋传统产业界定 |
3.3 我国海洋优势产业界定 |
3.4 当前国际环境与国内经济转型条件下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
3.4.1 各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与发展趋势 |
3.4.2 环境约束下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
3.5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中需转型升级产业界定 |
3.6 小结 |
4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历程分析 |
4.1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过程分析 |
4.1.1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的恢复和确立时期:1949-1965年 |
4.1.2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在曲折中完善时期:1966年-1977年 |
4.1.3 改革发展阶段的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1978-2002年 |
4.1.4 转型升级阶段的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2003-2011年 |
4.1.5 新常态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2012至今 |
4.2 中国海洋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发展分析 |
4.3 产业效率视角下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
4.4 近年来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分析 |
4.4.1 评价指标选择 |
4.4.2 海洋产业效率测算结果与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相关性分析 |
4.4.3 海洋产业结构演化中产业效率的变化路径 |
4.5 小结 |
5 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1 我国海洋产业宏观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
5.2 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3 海洋盐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4 海洋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5 海洋油气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6 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
6.1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参与主体特征 |
6.1.1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参与主体特征集合 |
6.1.2 海洋产业主体间互动关系复杂性 |
6.2 不同路径下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解析 |
6.2.1 基本假设 |
6.2.2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的价值链互动与均衡 |
6.2.3 技术驱动路径中各因素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 |
6.2.4 政策驱动路径中各因素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 |
6.3 本章小结 |
7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驱动路径分析 |
7.1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
7.2 模型构建与数据 |
7.3 主要海洋国家与各省域创新效率比较 |
7.4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各省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
7.5 小结 |
8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驱动路径分析 |
8.1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
8.2 海洋产业结构的模型设定 |
8.3 政策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 |
2 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概述 |
2.1 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以深圳市为例 |
2.2 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及预期目标 |
3 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法制现状 |
3.1 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现状 |
3.1.1 海水开发利用中的共同性法律规定 |
3.1.2 海水开发利用中的非共同性法律规定 |
3.2 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现状评价 |
3.2.1 法律体系不健全 |
3.2.2 标准体系急需完善 |
3.2.3 欠缺鼓励海水利用的法律 |
3.2.4 海水淡化市场准入制度尚未确立 |
4 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美国为例 |
4.1 美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概述 |
4.2 美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行政主体制度 |
4.2.1 联邦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行政机构及其职权 |
4.2.2 州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行政机构及其职权 |
4.2.3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相关行政机构间的协调机制 |
4.3 美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激励制度 |
4.3.1 海水淡化利用中的激励制度 |
4.3.2 海岸带管理中的激励制度 |
4.4 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4.4.1 明确海水开发的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职权,建立相关协调机制 |
4.4.2 通过激励制度对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方向作引导 |
4.4.3 合理设置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行政许可 |
4.4.4 在推动海水资源开发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 |
5 推进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法律制度建设的建议 |
5.1 制定《海水利用行业准入条件》 |
5.2 构建我国海水利用方面的法律体系 |
5.3 对海水利用标准体系加以确立和完善 |
5.4 对海水利用激励性法律制度加以确立和完善 |
5.5 再次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 |
5.6 海水淡化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及标准建议 |
5.6.1 海水淡化市场准入"双管体系"的建议及其论证 |
5.6.2 "双管体系"下对工业生产用淡化水市场准入规则 |
5.6.3 "双管体系"下对居民生活用淡化水市场准入规则 |
5.7 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水综合利用价格评估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研究综述 |
3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理论基础 |
3.1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相关概念 |
3.2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内涵 |
3.2.1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定义 |
3.2.2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内涵 |
3.3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体系 |
3.4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原则 |
3.4.1 最有效使用原则 |
3.4.2 动态原则 |
3.4.3 市场供需原则 |
3.4.4 替代原则 |
3.4.5 贡献原则 |
3.5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影响因素 |
3.6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理论依据 |
4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的技术设计 |
4.1 表达方式 |
4.2 评估技术路线 |
4.3 评估资料收集 |
4.3.1 资料收集基本原则 |
4.3.2 资料调查方法和步骤 |
4.3.3 资料调查内容 |
5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方法 |
5.1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区片基准价格评估方法 |
5.1.1 区片划分 |
5.1.2 样点价格均值法 |
5.1.3 区域比较法 |
5.2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级别基准价格评估方法 |
5.2.1 级别划分 |
5.2.2 级别基准价格测算模型确定 |
6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修正体系 |
6.1 基准价格修正体系涵义 |
6.2 基准价格修正体系建立 |
6.2.1 修正因素选取原则 |
6.2.2 修正指标选取 |
6.3 修正体系评估公式 |
6.3.1 价格修正法评估公式 |
6.3.2 价格修正系数评估公式 |
7 实证研究——象山县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 |
7.1 象山县海水资源现状 |
7.2 象山县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内涵 |
7.3 象山县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范围 |
7.4 象山县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技术路线 |
7.5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资源质量评价 |
7.5.1 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7.5.2 质量评价赋分标准 |
7.5.3 质量评价因素因子赋分结果 |
7.6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样点价格测算结果 |
7.7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区片基准价格测算结果 |
7.8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级别基准价格测算结果 |
7.9 象山县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测算评估结果及发展趋势分析 |
7.9.1 测算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 |
7.9.2 基准价格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
7.10 象山县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修正体系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浓海水资源化利用单项技术 |
1.1 浓海水软化 |
1.2 浓海水制盐 |
1.3 海水提钾 |
1.4 浓海水提溴 |
1.5 浓海水提镁 |
1.6 锂和铀的提取[3-4] |
2 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集成方案 |
3 浓海水资源化利用前景展望 |
四、试论我国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海水资源利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J]. 李琛,胡恒,姚瑞华,岳奇. 环境保护, 2021(11)
- [2]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 刘卓.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化学必修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 卢玉娇. 扬州大学, 2021(09)
- [4]我国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 毕重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D]. 李徐林. 浙江大学, 2017(08)
- [6]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基准价格评估研究[D]. 张莹. 浙江大学, 2015(02)
- [7]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J]. 袁俊生,纪志永,陈建新,谢英惠.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01)
- [8]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的资源化利用[A]. 袁俊生,纪志永,赵颖颖,刘杰,郭小甫. 2012青岛国际脱盐大会论文集, 2012
- [9]论推进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立法思路和法制保障措施[A]. 刘家沂.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 2011
- [10]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评价综述[J]. 单科,刘淑静,武杰,侯纯扬.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