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达对抗侦察宽带数字接收机(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群[1](2019)在《宽带电子侦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战场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电子战中对抗的双方都希望自己的雷达在能够有效探测对方雷达目标的同时,降低对方雷达侦察和截获自己的概率,来占据战争的主动权并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因此,低截获概率(LPI)雷达信号已经广泛应用在现代雷达体制当中。在时频域而言,LPI雷达信号具有大时宽带宽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降低雷达信号的峰值发射功率,甚至淹没在噪声中,这对侦察接收机的接收带宽和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侦察接收机的主要作用是截获对方辐射源信号并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以便采取应对措施。信号截获问题是侦察接收机在信号能量域、频域及空域等多维空间中与辐射源信号所在的空间重合的概率问题。不过,如果辐射源信号的带宽较宽,达到几GHz甚至上十GHz,针对如此宽的带宽,在当今主流的Nyquist采样中,模数转换器(ADC)成为许多实际工程应用的限制因素。这是因为ADC的数字带宽(即采样率)和模拟带宽(即直接数字化高RF频带的能力)限制了对宽带信号的侦收和采集,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其他的采样理论和结构,如非均匀采样和一系列基于压缩感知(CS)的新型采样结构。本文对Nyquist折叠接收机(NYFR)截获的辐射源信号的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对基于多相滤波的侦察接收机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2章分析了常见LPI雷达波形及其特性,然后针对LPI雷达信号大时宽带宽的特点,研究了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的典型架构。首先,借助模糊函数对常见LPI雷达波形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第2.2节)。其次,针对其大时宽带宽的特点分析了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的架构,对侦察接收机的要求和实现技术进行了探讨,并且将NYFR作为了本文理论研究的重点(第2.3节)。第3章详细介绍了NYFR的基本原理并且着重研究了NYFR输出信号的检测技术。首先,对NYFR的原型结构及其输出信号的形式进行了简要介绍(第3.2节)。其次,研究了NYFR其它改进结构(第3.3节)。然后,基于扩展Fourier变换对NYFR输出脉冲信号的时域波形进行了详细推导和分析,证明了NYFR不会影响雷达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时间位置,由此提出了两种NYFR输出信号的脉冲检测算法:基于迭代自相关和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的NYFR输出脉冲检测算法,并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第3.4节)。第4章首先针对NYFR截获的线性调频(LFM)信号,提出了两种信息恢复和参数估计方法,分别为基于随机抽样一致性(RANSAC)和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信息恢复算法,当获得LFM信号的Nyquist区信息以后,可以去掉与Nyquist区相关的本振调制信息,然后借助Fr FT可以提高调频斜率的估计精度(第4.2节),在Fr FT估计调频斜率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Fr FT快速寻优算法(第4.3节)。接下来,针对频率编码(FSK)信号等超宽带信号频谱跨多个Nyquist区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通道NYFR结构,并基于此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STFT和匹配滤波的Nyquist区估计算法,效果良好(第4.4节)。第5章针对宽带侦察接收机实现技术和雷达信号的检测和实时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基于多相滤波器的数字正交下变频技术,在实现过程中引入了一种无混频器的并行数字下变频(DDC)结构(第5.2节)。然后,研究了基于时域的宽带雷达信号实时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mn法和差分盒(DOB)滤波器的脉冲前后沿实时检测方法,给出了检测门限的设置方法并且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第5.3节)。接下来,研究了宽带雷达信号实时参数估计的方法,面对十分复杂的脉冲调制形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多帧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流水测频的中心频率估计方法,并对其实现步骤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描述(第5.4节)。然后,对上文提出的时域、频域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系统仿真以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并且利用实测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第5.5节)。
陈洋溢[2](2019)在《无线信号辐射源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对无线电频谱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作战双方对频谱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认知电子战技术作为一种可提高对频谱资源的管控力度的新兴技术,已经成为了各国提高其军事能力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现代战场环境中,无线信号辐射源具有:用频设备类型复杂多样、频谱范围宽广、信号类型纷繁复杂、信号强度不一的特点,尤其是在强对抗条件下,这对认知电子战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是认知电子战系统的关键子系统之一,可实现对战场环境中无线信号辐射源态势信息的智能感知。面对多平台的作战需求,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需要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实现对超宽带无线信号的动态接收、宽带无线信号的频谱态势感知与辐射源的分类识别。本文针对无线信号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完成工作以及创新有以下几点:(1)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方案设计与建模分析为了解决复杂电磁环境中基于多平台的无线信号辐射源智能感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多平台的“集中-分布式”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并设计了系统方案与载荷方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中载荷信号的数学模型。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面向多平台的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2)全频段无线信号接收策略设计为了解决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中的全频段(20MHz-18GHz)无线信号接收问题,本文采用了将全频段无线信号划分为多个子带进行接收的接收方案,基于该方案设计了一种基于多组可调天线的超外差接收机,研究了接收机设计中的子带划分问题、天线组状态转移问题,并对全频段无线信号接收策略中的子带选择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本文在建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子带选择问题优化了基于折扣上置信度区间策略(Optimal Discount Upper Confidence Bound,OD-UCB),研究了策略的最佳参数设计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实现对全频段无线信号的高效动态接收。(3)宽带无线信号协作式频谱感知方法为了解决复杂电磁环境下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面临的宽带无线信号频谱感知问题,本文在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的协作式频谱感知架构,该架构将宽带无线信号频谱感知问题分解为簇成员的本地宽带频谱感知问题与簇头的协作式频谱感知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分辨率奇异谱熵的本地频谱感知算法和基于k/N融合规则的协作式频谱感知算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实现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对宽带无线信号协作式频谱感知。(4)小样本条件下辐射源分类与识别算法为了解决小样本条件下的辐射源分类与识别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信号多域特征的随机森林分类识别算法,研究了辐射源无线信号在时频域特征值、经验模态分解后的信号熵特征值。本文利用多域特征值来弥补样本规模偏小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在小样本条件下,低信噪比环境中的辐射源分类与识别。
曲月[3](2019)在《雷达宽带数字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雷达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需要具备实时处理多路大带宽信号的能力。宽带数字接收机利用高速A/D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并对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一系列的下变频处理,最终获得能被可编程逻辑阵列和数字信号处理器件分析和识别的信号,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信号中的有用信息进行提取和储存。数字技术和数字处理器件的发展推动雷达数字接收机向着高分辨率,高截获概率,大动态范围的方向不断发展,使其逐渐成为电子侦察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侦察领域的雷达宽带数字接收机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数字下变频技术和宽带数字信道化技术。本文基于FPGA对宽带数字下变频技术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了数字下变频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优化型的CORDIC算法,将其应用于数字下变频模块的设计之中,设计了一种多相滤波级联常用FIR滤波的两级滤波方式,减小了单级滤波对硬件资源的大量消耗。对优化型数字下变频结构与IP Core实现的数字下变频结构进行仿真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优化的数字下变频结构占用更少的资源,更适合推广使用。本文运用数学公式推导了数字信道化结构,分析了各种应用场景下数字信道化的高效结构,对数字信道化过程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案。针对本次设计的数字信道化高效结构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验证了结构的合理性。完成了基于多相DFT的数字信道化结构的设计,并在FPGA中进行了仿真,与之前同条件下的MATLAB仿真进行对比,结果吻合,满足设计的要求。
李涛[4](2018)在《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侦察卫星是获取电子情报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快速作战决策方面,更是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现代雷达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侦察面临的信号带宽越来越大,使得现有星载电子侦察系统在执行信号侦收任务时面临更大挑战。传统电子侦察卫星采用扫频工作方式,对宽频段范围内短时猝发信号的捕获概率相对较低;接收机带宽相对有限,对于宽带雷达信号、扩频通信信号等宽带信号难以全面获取信号的各项参数;在多信号环境中,对弱小信号的捕获能力相对有限。因此,本文顺应中频甚至射频直接数字化、大带宽及实时处理的电子侦察接收机发展趋势,对宽带侦收和处理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为实现宽频段采样,本文研究了几种基于ADC并行的宽带高速采样技术,包括时间交叉采样技术、混合滤波器组技术和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等,分析了优劣特征和失配因素,对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的信号采样环节的设计与实现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提出基于频谱折叠的双通道高速并行采样方法,从频带折叠与恢复的角度解决了模拟带宽不足问题,该方法通道对称性较高,误差小且容易校正。本方法可以与时间交叉采样等方法组合,进一步拓展采样率,实现高速高精度采样。为解决宽带电子侦察数字接收机中高速并行采样数据的实时处理问题,考虑实现难度、扩展度、灵活性、系统性能等因素,设计了信号实时并行处理的一系列方案,包括免混频宽带数字正交解调、基于数据抽取和流水线运算的并行FIR滤波器、数字下变频实现窄带数字接收机、并行化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等,解决了以FPGA为实时处理核心的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高速实时处理中的难点。上述实时处理方案在数字化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工程实现中得到充分验证。传统的信号采样方式在数据上存在大量的冗余。作为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模拟-信息转换器中的一种,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可以利用单片ADC实现整个雷达频段超宽带范围内信号的高概率截获,是一种均衡硬件资源量与接收性能的结构,其后续数字信号处理可采用经典算法予以分析。在对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为解决其输出复合调制信号处理复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通道方案的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结构。该结构利用双通道输出对消了输入信号本身的调制,在信号分析中具有更低的运算量、更广的适用性和更高的性能。针对常用的线性调频宽带雷达信号,本文提出了多种适用于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的参数估计方法。结合输出信号的复合调制特征,设计了基于特定间隔瞬时自相关的参数估计方法、基于时频边界拟合的参数估计方法和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参数估计方法等,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这几种方法为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用于雷达等宽带信号的侦收和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最后论述了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的工程化实现技术。包括某小型化星载电子侦察处理单元和一种更大带宽的地面宽带电子侦察系统,其中充分运用和验证了本文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宽带实时频谱分析技术等成果。为提高星载电子侦察接收机在有限硬件条件下的宽频段侦收能力,分析NYFR在工程实现中的难点并提出了一种复合本振和实采样形式的奈奎斯特折叠接收机结构。在增加一定硬件规模的代价下,这是一种有较高可实现性的方案。
唐泽家[5](2018)在《便携式宽带电子侦察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实现》文中指出面对日益复杂增长的电磁战场环境,立足于5G时代各个芯片公司推出的高度集成SoC(片上系统)芯片,本文对便携式宽带电子侦察信号处理技术及其工程化实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ADC+DSP零中频系统架构模型。该架构作为高度集成SoC的重要发展方向,符合C-SWaP(成本、尺寸、重量、功耗)超性价比理念,打破了传统ADC+FPGA+DSP的设计思维定式,去除了昂贵的FPGA和ASIC的需要,使得整套系统的封装尺寸更小,功耗更低;并以此架构为基础完成了手持式实时频谱分析系统的设计,已实现81MHz电磁频谱态势感知和线性调频信号的分选功能。理论上预计该系统能实现最大实时带宽为228.57MHz。本文针对电子侦察中的非合作机制,引入了一种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线性调频雷达信号处理方法,该算法相对与传统的脉冲压缩算法不需要对载频进行搜索,因此减少了非合作雷达信号处理过程中载频项引入的误差。经过仿真分析,本文给出了在不同SNR下,针对载频偏差,本文算法与传统脉冲压缩的性能检测曲线。
柳立志[6](2018)在《基于MWC压缩采样的新型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侦察接收机可对敌方雷达信号进行截获、识别并获取其技术参数,为己方提供战略支援。目前广泛采用的均匀信道化宽带数字接收机随着其带宽及信道化数目的增加,采样数据量变大,系统实现复杂,同时面临复杂的跨信道信号处理等问题。压缩采样(CS)理论利用电子侦察环境雷达信号的稀疏性,以较少的CS数据便可完成信号截获,因此将CS理论应用到宽带数字接收机设计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调制宽带转换器(MWC)压缩采样的新型宽带数字接收机结构,该接收机可用较少的采样分支实现欠奈奎斯特采样,从而降低系统实现复杂度,又由于原始信号频谱可全部混频至基带,因此便于解决跨信道信号问题。但由于MWC随机混频导致CS数据的真实频率及相位信息丢失,因此如何直接利用CS数据获取原始信号的技术参数将是该新型接收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首先,针对电子侦察环境中未知信号的检测及脉冲提取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CS数据的能量检测方法,构建并推导了MWC能量检测模型及CS数据判定准则,然后直接利用CS数据的能量统计值进行单点判定,完成了信号检测和脉冲提取。进一步提出了多路信号能量混合叠加的能量检测方法,提高了在低信噪比下的信号成功检测概率。其次,研究了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频谱能量聚焦率检验的脉内调制识别算法,首先通过检验CS数据的STFT频谱带宽完成调相、调频信号的粗识别,其次通过检验CS数据的频谱能量聚焦率完成最终识别,仿真结果证明了该识别算法在低信噪比下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出了利用相位纠正后的多路混合叠加信号进行脉内调制识别的方法,显着提高了低信噪比下的脉内调制识别概率。最后,提出了一种MWC压缩采样均匀线阵结构用于完成CF与DOA的估计。针对MWC随机混频导致阵列CS信号的真实频率及相位差丢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循环移位伪随机序列进行混频,获得原始信号子带索引估计值,重组获得原始CF,并对阵列CS信号的相位差进行补偿,最后采用MUSIC算法获得了DOA估计值。针对较低信噪比下相位补偿失效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MWC压缩采样均匀线阵结构,利用该结构可显着提高在低信噪比下的DOA估计性能并可保持CF估计性能不变。
刘百玲[7](2016)在《超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中瞬时测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无论是电子侦察技术还是电子干扰技术,都需要提取雷达信号的工作参数,在众多雷达参数中,频域参数特别是载频参数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参数。传统测频接收机多采用模拟方法实现,由于温度、增益等变换,使得系统性能相对较差且不稳定,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频接收机。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大瞬时带宽、大动态范围、高灵敏度的数字侦察瞬时测频接收机,并且围绕测频接收机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此接收机与传统接收机相比,采用数字化处理方法实现的测频且系统性能相对较高。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的瞬时测频接收机的实现原理与基本模型,针对几种常见的接收机进行具体的介绍与分析,明确了各接收机的优缺点。通过实际工程中的性能需求以及技术实现能力,本系统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实现方案。其次对瞬时测频接收机中的重要方法进行了论证分析:介绍了两种中频测频方法,阐述了优缺点,确定实际应用方法;对测频系统中关键问题进行原理性分析说明,包括:射频信号跨频段,数字信道化技术以及信号跨信道处理,通过选定的设计方案,对系统指标进行论证。最后根据数字侦察接收机的设计方案给出了详细的实现方法,介绍了系统硬件平台以及详细的工作流程。
于楠[8](2013)在《压缩感知宽带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具有大瞬时带宽及多信号处理的能力,在雷达对抗中担负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电子侦察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需要高速数据采集技术以提高接收机的瞬时带宽;需要利用灵活的信号处理算法完成已截获雷达辐射源的参数估计。现有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所采用的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包括:时域交替并行采集技术、基于混合滤波器组并行采集技术以及频域交替并行采集技术。上述三种并行采集技术存在一共有缺陷:以其构建的接收机瞬时带宽受AD芯片固有模拟带宽限制。为了突破现有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的带宽瓶颈,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方案。该方案利用压缩感知技术对高速非合作信号进行数据采集,使接收机的瞬时带宽不再受AD固有带宽限制,满足了现代电子侦察设备的宽开监视要求,能够在更短时间覆盖雷达工作的频率范围,完成全频段范围内同时到达的多个雷达辐射源截获及参数测量。论文研究了压缩感知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压缩感知数据采集、信号重构及信号参数测量算法。首先,通过对侦察接收机接收信号的分布特点及压缩感知数据采集技术原理的研究,得出压缩感知并行数据采集技术—调制宽带转换器适合用于侦察接收机,能够对宽频带范围内同时到达的多个窄带信号截获。同时,论文提出了基于多相滤波结构的压缩感知并行数据采集优化方案,节约了硬件资源消耗。相比于传统的并行采集技术,压缩感知并行数据采集技术能够获得更大的瞬时带宽及动态范围。其次,论文研究了压缩感知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信号重构算法,提出了重构调制宽带转换器所采集信号的新型快速算法,解决了典型算法在每次迭代过程中需要进行伪逆运算的问题,降低了重构算法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拥有更快运算速度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信号重构概率,并且有良好的噪声稳定性,能够对同时到达的多种调制类型信号重构。然后,论文设计了压缩感知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信号检测及参数测量方法,首先根据重构信号支撑集信息完成信号检测,并粗略估计信号初始频率及带宽信息,以次引导数据率转换,降低信号的数据流,使其能够在DSP中完成参数测量。同时,结合时域参数测量、变尺度Radon-Ambiguity变换调制参数估计和频域参数测量,获取已截获信号信息。由于信号重构为一寻优过程,因此,重构后信号将产生一定失真,仿真结果证明了多种调制类型的重构失真信号的参数测量能够达到一定精度。最后,论文在完成压缩感知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所涉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信号处理方案设计,包括:硬件方案设计以及参数估计算法流程设计。同时完成了FPGA多相滤波优化模块的功能仿真,对该模块的输出信号进行了重构以及参数测量,结果表明了该模块和参数估计算法的有效性,验证了压缩感知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信号处理方案的硬件可实现性。
高双成[9](2012)在《宽带数字接收机及信号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雷达对抗是电子对抗的主要组成部分,雷达侦察则是实施雷达对抗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将雷达侦察系统划分为接收分系统和信号处理分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种架构的宽带数字接收机:零中频采样架构和中频采样架构。对于前者,主要阐述如何将超外差技术和正交混频结合起来,利用二次变频实现宽带接收和镜频抑制;对于后者,主要介绍带通采样定理和基于多相均匀滤波器组的数字信道化方法。接着,本文围绕信号处理的两大关键技术进行论述,即信号分选和脉内调制特征分析。论文在分析总结已有信号分选算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对信号分选算法做了部分改进和仿真验证;论文运用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基于Fuzzy ART算法实现信号分选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还介绍了参研项目中信号分选算法的详细实现流程。对于脉内调制特征分析,论文介绍了三种识别典型信号脉内调制特征的方法,然后结合参研项目,详细论述了相位差分法的原理和详细流程。最后,论文简要叙述了参研项目信号处理分系统的设计。
常虹[10](2011)在《宽带侦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战信号的日益密集,信号形式的日益复杂,开展对复杂未知环境下的信号侦察,寻求截获、估计、分选多信号的方法,已成为当前电子侦察领域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之一。数字接收机技术及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灵活运用各种处理算法实现宽开侦收成为可能,论文研究了复杂电磁环境下宽开侦收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实现算法、及信道化输出信号的检测、编码技术,时空欠采样条件下的信号参数无模糊估计算法等内容。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对雷达信号的时、频、空三维宽开侦收处理算法,论文具体内容包括:1在宽带接收中,研究了基于STFT(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实现方法,在介绍了现有的加权叠接相加实现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接着给出了一种基于多相分解的实现结构,该结构可以在相同的系统资源下实现更高的频率分辨率。考虑到各子带中心频率均匀分布的情况,给出了一种基于递归算法的STFT实现方法,通过与现有结构的比较,新结构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以射频脉冲信号为对象进行信号检测和主要特征参数测量,形成辐射源检测结果和PDW(辐射源脉冲描述字)的估计。2针对时域欠采样条件下的频率估计模糊问题,提出了基于双欠采样通道输出互谱插值的频率估计方法,考虑到同时多信号时,存在伪谱峰的问题,提出了在互谱峰值附近设置MUSIC(多重信号分类)谱搜索区间的方法,亦能解决MUSIC谱搜索对欠采样信号频率模糊区间定位的问题,同时在降低搜索量的情况下提高了频率估计精度,以上方法都是以两个欠采样通道为基础。在单欠采样通道并附加延时通道的条件下,提出了基于延时和ESPRIT (旋转不变子空间)算法的欠采样频率估计方法,欠采样所引入的频率模糊可以通过延迟相位差来加以消除,相比已有算法,本文算法在保持好的参数估计性能的同时降低了运算复杂度。3研究了空域欠采样条件下方向角无模糊估计问题,根据传统的相位干涉仪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比相法测向原理及其测量误差与哪些因素有关;利用环阵各阵元间的互功率谱相位实现信号的DOA(到达角)估计,提出了适合“无模糊测向”阵列配置条件,以上方法均利用相关相位测向,在多信号情况下,信号之间的互扰使测向性能欠佳,所以通常是结合信道化技术实现频域多信号分离后再利用相位法测向。针对多信号情况,利用线阵的时空DOA矩阵特点,提出了同时多个非相干信号无模糊测向算法。4针对多参量联合估计问题,研究了极化—相位干涉仪的信息构成,提出基于该阵列的信号的二维DOA与极化联合估计。分析了时空欠采样条件下宽带阵列信号模型,提出了基于延时自相关的宽带LFM信号的参数联合估计方法,针对多信号干扰情况,利用TRD (时间-调频斜率分布)良好的聚焦性,求各阵元输出信号的TRD变换,谱峰反映信号的调频斜率,取各阵元对应同一谱峰处的相位差为该谱峰对应的调频斜率与信号到达两阵元的时延的乘积,分析表明,将TRD变换和比相法结合实现了宽带信号的参数联合估计。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宽频段接收时参数无模糊估计方法,因此可以把本文的研究内容统称为宽带侦收方法研究。
二、雷达对抗侦察宽带数字接收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达对抗侦察宽带数字接收机(论文提纲范文)
(1)宽带电子侦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使用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宽带采样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模拟信息转换器架构研究现状 |
1.3.3 Nyquist折叠接收机信息恢复和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4 雷达信号实时检测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宽带电子侦察常见信号波形及接收机典型结构分析 |
2.1 引言 |
2.2 常见低截获概率雷达波形及其特性分析 |
2.2.1 模糊函数的定义 |
2.2.2 常见低截获概率雷达波形 |
2.3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典型结构研究 |
2.3.1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下变频接收机 |
2.3.2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结构 |
2.3.3 直接射频采样和模拟信息转换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yquist折叠接收机原理及其信号检测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Nyquist折叠接收机原型结构及其输出信号分析 |
3.2.1 Nyquist折叠接收机典型结构及其原理 |
3.2.2 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分析 |
3.3 Nyquist折叠接收机其它结构 |
3.3.1 同步Nyquist折叠接收机结构 |
3.3.2 双通道Nyquist折叠接收机结构 |
3.3.3 基于倍频器阵列构造多分量本振单独混频的Nyquist折叠接收机结构 |
3.4 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的检测 |
3.4.1 基于扩展Fourier变换的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时域波形分析 |
3.4.2 基于迭代自相关的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检测算法 |
3.4.3 基于STFT的 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检测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信号的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随机抽样一致性和Fr FT的 LFM信号参数估计 |
4.2.1 基于最小二乘的参数估计方法 |
4.2.2 基于迭代随机抽样一致性的参数估计方法 |
4.2.3 基于分数阶Fourier变换的调频斜率估计方法 |
4.2.4 仿真分析 |
4.3 基于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和Fr FT的 LFM信号参数估计 |
4.3.1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2 粒子群优化算法收敛性分析及其参数选择 |
4.3.3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LFM信号参数估计算法 |
4.3.4 仿真分析 |
4.4 双通道Nyquist折叠接收机输出的跨多Nyquist区信号信息恢复 |
4.4.1 改进的双通道Nyquist折叠接收机结构 |
4.4.2 基于匹配滤波和STFT的信息恢复方法 |
4.4.3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宽带侦察接收机实现及雷达信号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正交下变频结构 |
5.3 基于时域的宽带雷达信号实时检测技术研究 |
5.3.1 逐点检测和多数据点累积(mn法)检测 |
5.3.2 基于mn法和差分盒滤波器的脉冲检测 |
5.4 宽带雷达信号实时参数估计研究 |
5.4.1 脉冲时域参数测量方法 |
5.4.2 脉冲中心频率测量方法 |
5.5 仿真及实测数据分析 |
5.5.1 时域参数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2 频域参数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3 实测数据展示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无线信号辐射源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带无线信号接收技术 |
1.2.2 频谱感知技术 |
1.2.3 无线信号分类与识别技术 |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设计与建模分析 |
1.3.2 超宽带信号接收策略 |
1.3.3 超宽带协作式频谱感知方法 |
1.3.4 辐射源分类与识别算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设计与建模分析 |
2.1 面向多平台的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设计 |
2.1.1 “集中-分布式”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设计 |
2.1.2 无线信号智能感知载荷设计 |
2.2 辐射源智能感知系统建模分析 |
2.2.1 载荷建模分析 |
2.2.2 信道对信号模型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频段无线信号接收策略设计 |
3.1 基于超外差的全频段无线信号数字接收机 |
3.1.1 频谱子带划分问题 |
3.1.2 可调天线组状态转移问题 |
3.2 基于NS-MAB模型的子带选择策略研究 |
3.2.1 子带选择问题建模与分析 |
3.2.2 子带奖励的合成 |
3.2.3 基于OD-UCB算法的子带选择策略 |
3.2.4 优化D-UCB策略性能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宽带无线信号协作式频谱感知方法 |
4.1 基于分簇的协作式频谱感知架构设计 |
4.2 基于多分辨率奇异谱熵的本地频谱感知算法 |
4.2.1 多分辨率分析与奇异谱熵原理 |
4.2.2 基于多分辨率奇异谱熵的频谱感知算法 |
4.2.3 算法判决阈值的设定 |
4.2.4 算法仿真验证 |
4.2.5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实验验证 |
4.3 基于k/N融合规则的协作式频谱感知算法 |
4.3.1 k/N融合规则原理 |
4.3.2 参数k的设定 |
4.3.3 硬融合算法性能验证 |
4.4 宽带无线信号协作式频谱感知方法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样本条件下辐射源分类识别算法 |
5.1 常见无线信号模型 |
5.1.1 无调制格式信号 |
5.1.2 频率调制信号 |
5.1.3 相位调制信号 |
5.2 无线信号多域特征提取 |
5.2.1 无线信号时频域特征值 |
5.2.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熵特征值 |
5.3 基于多域特征与随机森林相结合的辐射源分类识别算法 |
5.3.1 随机森林的构建 |
5.3.2 算法描述与实现 |
5.3.3 算法仿真验证 |
5.4 小样本条件下辐射源分类与识别算法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雷达宽带数字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内容和安排 |
第二章 信号采样和处理的基本理论 |
2.1 采样定理 |
2.2 数字滤波器 |
2.3 多速率数字信号处理 |
2.3.1 信号的抽取 |
2.3.2 信号的内插 |
2.3.3 多相滤波结构 |
2.3.4 采样率的有理数转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下变频技术研究 |
3.1 数控振荡器的设计 |
3.1.1 本振信号产生方法 |
3.1.2 优化CORDIC算法实现NCO |
3.1.3 并行NCO的设计 |
3.1.4 NCO性能分析 |
3.2 雷达信号参数要求 |
3.3 IP核实现DDC |
3.4 基于优化型CORDIC算法的DDC设计 |
3.4.1 第一次滤波设计 |
3.4.2 第二次滤波设计 |
3.5 混频模块的设计 |
3.6 滤波模块的实现 |
3.6.1 第一级滤波实现 |
3.6.2 第二级滤波实现 |
3.7 系统仿真及验证 |
3.7.1 优化CORDIC模块的仿真 |
3.7.2 宽带数字下变频系统仿真 |
3.7.3 IP Core方式实现DDC的仿真 |
3.7.4 性能参数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信道化技术研究 |
4.1 数字信道化基本概念 |
4.1.1 数字信道化技术 |
4.1.2 信道划分 |
4.2 数字信道化模型 |
4.3 基于多相DFT的数字信道化高效结构 |
4.4 数字信道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
4.4.1 信道覆盖盲区 |
4.4.2 相邻信道模糊 |
4.4.3 大带宽信号跨信道 |
4.5 基于多相DFT的数字信道化结构仿真 |
4.5.1 原型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4.5.2 数字信道化的仿真 |
4.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6 基于多相DFT的数字信道化的FPGA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电子侦察卫星现状与发展 |
1.3.2 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发展 |
1.3.3 超宽带模拟信息转换器技术发展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多路并行的接收机宽带采样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时间交叉采样技术研究 |
2.2.1 TIADC采样原理 |
2.2.2 TIADC常规失配分析 |
2.2.3 TIADC缺点与其他失配分析 |
2.3 混合滤波器组采样技术研究 |
2.3.1 HFB采样原理 |
2.3.2 HFB与 TIADC的关系 |
2.3.3 HFB优缺点分析 |
2.4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技术研究 |
2.4.1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原理分析 |
2.4.2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仿真 |
2.4.3 模拟信道化同步变频采样特点与失配分析 |
2.5 一种基于频谱折叠的新型双通道采样技术 |
2.5.1 基于谐波混频的频谱折叠 |
2.5.2 基于数字混频的折叠频谱恢复处理 |
2.5.3 频谱折叠双通道采样原理仿真 |
2.5.4 失配分析与校正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宽带电子侦察数字接收机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宽带数字正交解调技术研究 |
3.2.1 传统模拟和数字正交解调 |
3.2.2 免混频数字正交解调 |
3.3 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 |
3.3.1 基于多相滤波的FIR滤波器并行处理结构 |
3.3.2 一种基于数据抽取和流水线运算的并行FIR滤波器优化结构 |
3.3.3 一种基于双路并行滤波的滤波器内插结构 |
3.4 宽带接收机的数字下变频窄带抽取处理技术研究 |
3.4.1 基于多相滤波的宽带数字下变频结构优化设计 |
3.4.2 一种频率和带宽可调的数字下变频结构设计 |
3.4.3 宽带接收机实现窄带接收机功能的性能分析 |
3.5 基于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
3.5.1 一种基于时间抽取的并行FFT实时处理结构 |
3.5.2 频域检测与频率模板触发 |
3.5.3 基于频谱概率的数字荧光技术 |
3.5.4 基于FFT的频域参数实时测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YFR的超宽带接收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NYFR原型结构分析 |
4.2.1 基于调制脉冲本振的NYFR原型结构 |
4.2.2 NYFR结构输出信号特征分析 |
4.2.3 NYFR输出噪声特性分析 |
4.3 基于谱峰搜索的NZ参数估计 |
4.3.1 NYFR对频谱的影响分析 |
4.3.2 基于频谱峰值法的NZ估计算法 |
4.4 一种双通道NYFR改进结构 |
4.4.1 双通道NYFR结构 |
4.4.2 基于双通道NYFR的信号参数估计 |
4.4.3 仿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YFR截获的LFM信号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特定间隔瞬时自相关的参数估计算法 |
5.2.1 整本振周期瞬时自相关法 |
5.2.2 半本振周期瞬时自相关法 |
5.3 基于时频边界拟合的参数估计算法 |
5.3.1 LFM/SFM复合调制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研究 |
5.3.2 基于时频边界直线拟合的参数估计 |
5.4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参数估计算法 |
5.4.1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调频斜率估计 |
5.4.2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快速搜索方案 |
5.5 性能仿真与横向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工程实现 |
6.1 引言 |
6.2 一种基于宽带实时频谱分析的小型化电子侦察系统实现 |
6.2.1 整体设计 |
6.2.2 基于FPGA的电磁频谱态势监视实现 |
6.2.3 辐射源信号参数特征实时提取处理 |
6.3 一种超宽带电子侦察系统实现 |
6.3.1 整体设计 |
6.3.2 基于FPGA的中频直接采样硬件设计 |
6.3.3 基于宽带扫频的监视和宽带控守相结合的信号侦收技术 |
6.4 NYFR工程实现方法探究 |
6.4.1 原型结构实现中的非理想因素分析 |
6.4.2 一种易实现的基于复合本振的NYFR实现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 |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5)便携式宽带电子侦察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数字接收机国外发展现状 |
1.3.2 数字接收机国内发展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宽带电子侦察接收机 |
2.1 引言 |
2.2 全数字接收机结构设计 |
2.3 片上可重构高度集成接收机 |
2.3.1 基于直接采样架构的片上可重构高度集成接收机 |
2.3.2 基于直接变频架构的片上可重构高度集成接收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线性调频信号参数估计 |
3.1 引言 |
3.2 线性调频信号特征 |
3.2.1 线性调频信号时域特征 |
3.2.2 线性调频信号频域特征 |
3.3 线性调频信号的特征分析方法 |
3.3.1 时频分析法 |
3.3.2 解线性调频法 |
3.4 基于模板匹配的特征参数估计实时算法 |
3.4.1 频域检测法估计脉宽 |
3.4.2 基于解线调法的频率参数估计算法 |
3.4.3 基于模板匹配的特征参数估计算法流程 |
3.4.4 信号处理工程化中的两类问题 |
3.5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和小波变换线性调频信号处理方法 |
3.5.1 引言 |
3.5.2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 |
3.5.3 小波变换与多分辨率分析 |
3.5.4 算法处理流程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片上可重构侦察接收机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基于超高度集成片上SOC系统宽带电子侦察技术总体设计 |
4.2.1 拟达到技术指标 |
4.2.2 手持式实时频谱分析系统设计思路 |
4.2.3 信号采样方案 |
4.2.4 信号处理方案 |
4.2.5 可视化设计方案 |
4.3 联调测试结果与误差分析 |
4.3.1 联调测试 |
4.3.2 性能和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MWC压缩采样的新型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带数字接收机研究现状 |
1.2.2 模拟信息转换结构研究现状 |
1.2.3 信号检测、识别及参数估计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1.3.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MWC压缩采样宽带数字接收机方案设计 |
2.1 MWC压缩采样宽带数字接收机结构及原理 |
2.2 MWC压缩采样信号的重构 |
2.3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WC压缩采样宽带数字接收机的信号检测 |
3.1 原始信号能量检测模型 |
3.2 基于MWC压缩采样数据的能量检测算法 |
3.2.1 基于单路压缩采样数据的能量检测算法 |
3.2.2 基于多路压缩采样数据能量混合叠加的检测算法 |
3.3 算法仿真和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WC压缩采样宽带数字接收机的信号识别 |
4.1 MWC压缩采样信号脉内调制特征分析 |
4.1.1 调相类压缩采样信号的特征分析 |
4.1.2 调频类压缩采样信号的特征分析 |
4.2 MWC压缩采样信号脉内调制识别方法 |
4.2.1 MWC压缩采样信号的STFT频谱分析 |
4.2.2 MWC压缩采样信号的单音生成特性分析 |
4.2.3 单路MWC压缩采样信号的识别流程 |
4.2.4 多路混合叠加压缩采样信号识别 |
4.3 MWC压缩采样信号载频估计 |
4.4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WC压缩采样均匀线阵的CF与DOA估计 |
5.1 基于原型MWC压缩采样均匀线阵的CF与DOA估计 |
5.1.1 原始阵列信号模型 |
5.1.2 原型MWC压缩采样均匀线阵 |
5.1.3 CF与DOA估计算法 |
5.1.4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5.2 基于改进型MWC压缩采样均匀线阵的CF与DOA估计 |
5.2.1 改进型MWC压缩采样均匀线阵 |
5.2.2 CF与DOA估计算法 |
5.2.3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超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中瞬时测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瞬时测频数字接收机的发展概述 |
1.3 瞬时测频数字接收机的现状和趋势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瞬时测频接收机理论及模型 |
2.1 引言 |
2.2 测频接收机概述 |
2.2.1 干涉比相法测频接收机 |
2.2.2 多信道瞬时测频接收机 |
2.2.3 超外差接收机 |
2.2.4 压缩法测频接收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宽带瞬时测频接收机设计 |
3.1 系统功能及技术指标要求 |
3.2 系统设计 |
3.3 中频瞬时测频方法选取 |
3.3.1 相位差分法 |
3.3.2 瞬时自相关法 |
3.3.3 总结与方法选取 |
3.4 瞬时测频中关键问题分析 |
3.4.1 射频信号跨频段分析 |
3.4.2 数字信道化技术 |
3.4.3 信号跨信道处理 |
3.5 系统指标论证 |
3.5.1 测频精度 |
3.5.2 测相精度 |
3.5.3 论证结论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超宽带数字测频接收机实现 |
4.1 系统硬件平台 |
4.2 芯片选型 |
4.2.1 ADC芯片 |
4.2.2 FPGA芯片 |
4.3 系统组成与工作流程 |
4.3.1 系统组成介绍 |
4.3.2 工作流程 |
4.4 测频模块实现 |
4.4.1 ADC同步模块 |
4.4.2 实信号数字信道化模块 |
4.4.3 瞬时测幅测相模块 |
4.4.4 通道间相位同步模块 |
4.4.5 相位差补偿模块 |
4.4.6 频率解模糊模块 |
4.5 本章小节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8)压缩感知宽带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发展历史 |
1.1.2 传统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技术瓶颈 |
1.2 CS 理论在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中的应用 |
1.2.1 CS 理论 |
1.2.2 新型 CS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基本方案 |
1.2.3 CS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CS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2.1 CS 基本理论 |
2.1.1 信号的稀疏表示 |
2.1.2 观测矩阵设计 |
2.1.3 信号重构 |
2.1.4 常用观测矩阵性能比较 |
2.2 CS 数据采集技术原理 |
2.2.1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接收信号可压缩性分析 |
2.2.2 CS 数据采集技术 |
2.3 CS 并行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及优化 |
2.3.1 参数选择 |
2.3.2 基本滤波器组结构的优化方案 |
2.3.3 基于多相滤波结构的新型优化方案 |
2.4 并行采集技术性能比较 |
2.4.1 传统并行数据采集技术关系及缺陷 |
2.4.2 传统并行与 CS 并行数据采集性能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CS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信号重构算法研究 |
3.1 信号重构算法分类及特点 |
3.2 AIC 采集信号重构算法及改进 |
3.2.1 贪婪算法及改进 |
3.2.2 改进自适应弱分段正交匹配追踪算法 |
3.2.3 梯度追踪算法及改进 |
3.2.4 改进自适应弱分段共轭梯度追踪算法 |
3.2.5 仿真实验 |
3.3 MWC 采集信号典型重构算法及改进 |
3.3.1 重构框架 |
3.3.2 典型重构算法 |
3.3.3 改进型 OMPMMV 算法 |
3.3.4 仿真实验 |
3.4 MWC 采集信号新型快速重构算法研究 |
3.4.1 MMV-梯度追踪算法 |
3.4.2 MMV-共轭梯度追踪算法 |
3.4.3 MMV-自适应弱分段共轭梯度追踪算法 |
3.4.4 仿真实验 |
3.5 MMV-SWACGP 重构算法的信号调制适应性分析 |
3.5.1 重构信号失真度分析 |
3.5.2 多分量信号重构仿真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S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信号检测及参数测量 |
4.1 重构信号检测及数据率转换方法研究 |
4.1.1 重构信号检测方法设计 |
4.1.2 数据率转换方法设计 |
4.2 脉冲时域参数测量 |
4.2.1 脉冲参数定义 |
4.2.2 脉冲时域参数测量 |
4.3 脉内调制参数测量算法研究及改进 |
4.3.1 脉内调制信号时频分析参数测量的局限性 |
4.3.2 变尺度 Radon-Ambiguity 变换调制参数估计算法 |
4.3.3 频域参数测量 |
4.4 参数测量仿真实验 |
4.4.1 信号失真度对参数测量结果的影响 |
4.4.2 多分量信号参数测量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S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信号处理方案设计 |
5.1 CS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信号处理结构 |
5.2 CS 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信号处理方案设计 |
5.2.1 信号处理工作流程 |
5.2.2 信号处理硬件方案设计 |
5.2.3 参数估计算法流程 |
5.3 多相滤波优化模块的 FPGA 实现 |
5.3.1 多相滤波模块实现 |
5.3.2 IDFT 的 FPGA 实现 |
5.3.3 优化模块的 FPGA 功能仿真实验 |
5.4 信号重构及参数测量软件仿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宽带数字接收机及信号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雷达侦察系统的信息流程 |
1.3 雷达侦察接收技术 |
1.4 信号处理技术 |
1.4.1 信号分选算法概述 |
1.4.2 脉内调制特征分析算法概述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宽带数字接收机 |
2.1 宽带数字接收机的两种架构 |
2.2 零中频采样架构 |
2.2.1 超外差宽带接收 |
2.2.2 正交双通道变换 |
2.3 中频采样架构 |
2.3.1 带通采样和ADC的选择 |
2.3.2 数字信道化 |
2.4 宽带数字接收机的设计 |
2.4.1 正交双通道变换的优点 |
2.4.2 ADC器件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雷达信号分选算法与实现 |
3.1 雷达信号分选概述 |
3.2 参数测量方法实现 |
3.3 雷达信号分选算法 |
3.3.1 基于PRI分选的一种综合算法 |
3.3.2 基于Fuzzy ART的信号分选算法 |
3.4 雷达信号分选算法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内调制特征分析算法与实现 |
4.1 脉内调制特征概述 |
4.2 几种脉内调制特征分析算法简述 |
4.2.1 瞬时自相关法 |
4.2.2 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法 |
4.2.3 Wigner-Vill分布 |
4.3 相位差分算法及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号处理分系统的设计简述 |
5.1 信号处理分系统组成设计及技术指标 |
5.2 硬件组成模块 |
5.3 系统时钟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10)宽带侦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现有主要宽开侦收方法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及其实现 |
2.1 引言 |
2.2 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机方案及性能分析 |
2.2.1 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原理 |
2.2.2 基于WOLA的STFT滤波器组结构 |
2.2.3 基于多相分解的STFT滤波器组结构 |
2.2.4 基于递归算法的STFT滤波器组结构 |
2.3 数字信道化输出检测 |
2.3.1 存在的问题 |
2.3.2 门限的确定和选择 |
2.4 编码器的设计 |
2.4.1 单载频信号编码器的设计 |
2.4.2 线性调频信号编码器的设计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宽带数字测频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频谱插值的欠采样频率估计 |
3.2.1 数据模型 |
3.2.2 欠采样频率估计方法 |
3.2.3 计算机仿真 |
3.3 基于MUSIC的搜索解模糊算法 |
3.3.1 算法原理 |
3.3.2 搜索频率区间的确定 |
3.3.3 计算机仿真 |
3.4 基于延时和ESPRIT算法的无模糊频率估计 |
3.4.1 数据模型 |
3.4.2 无模糊频率估计 |
3.4.3 计算机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宽带数字测向算法 |
4.1 引言 |
4.2 比相法测向 |
4.2.1 测向原理 |
4.2.2 双基线无模糊测向 |
4.2.3 误差分析 |
4.2.4 计算机仿真 |
4.3 基于环形阵列的无模糊测向算法 |
4.3.1 数据模型 |
4.3.2 圆阵互功率谱相位测向算法 |
4.3.3 解相位模糊算法及条件分析 |
4.3.4 计算机仿真 |
4.4 时空矩阵法解方向角模糊 |
4.4.1 时空DOA矩阵的构造 |
4.4.2 无模糊测向原理 |
4.4.3 计算机仿真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时空欠采样条件下的参数联合估计 |
5.1 引言 |
5.2 基于宽频带L型非均匀阵的信号参数联合估计 |
5.2.1 数据模型 |
5.2.2 基于极化天线的参数联合估计 |
5.2.3 计算机仿真 |
5.3 基于延时自相关运算的LFM信号参数联合估计 |
5.3.1 数据模型 |
5.3.2 基于相关运算的调频斜率和DOA联合估计 |
5.3.3 直接解线调法估计初始频率 |
5.3.4 计算机仿真 |
5.4 基于TRD的LFM信号参数联合估计 |
5.4.1 数据模型 |
5.4.2 TRD-相位加权平均法估计方向角 |
5.4.3 Chirp-Z变换估计初始频率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内容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博士学习期间本人(合作)撰写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四、雷达对抗侦察宽带数字接收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带电子侦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刘新群.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2]无线信号辐射源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 陈洋溢.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雷达宽带数字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曲月.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4]数字化电子侦察接收机宽带侦收与处理技术研究[D]. 李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5]便携式宽带电子侦察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实现[D]. 唐泽家.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6]基于MWC压缩采样的新型宽带数字接收机技术研究[D]. 柳立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7]超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中瞬时测频的设计与实现[D]. 刘百玲.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8)
- [8]压缩感知宽带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于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1)
- [9]宽带数字接收机及信号处理技术[D]. 高双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10]宽带侦收方法研究[D]. 常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