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O 9000族标准在我国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桑彬[1](2021)在《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百卉吐艳。特别是国家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大中小型的公路更是纵横交错、遍布各地。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改善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质量就更为重要,为了达到相关规范要求,避免给未来带来隐患,建设相关单位就要配套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高速公路作为连接城市的纽带,具有重要的价值传动,其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这一环节也就成为工程管理成败的关键。在研究铁本高速公路建设的质量管理时,进行了实地考察项目场地,参阅项目批准手续及项目相关建设标准,大量阅读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些质量管理手段,分析得出了现代工程建设所面对的质量管理问题,得出了结论,此项目采用了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这三大模块进行研究,三大模块负责保证工程质量,缺一不可。通过人、料、环、法、机五大质量影响因素,制定质量的工程设计计划、组织制度计划和实施计划,完善的质量计划对施工的控制和保障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控制图法、PDCA循环法、灰色评价法手段应用到项目的实例,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症下药,并将这几大质量控制手段着落于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分别进行质量控制,使项目质量始终处在可控范围内,做到实际解决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根据项目的计划和控制,找出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最后通过项目多方相关者对项目本身的质量影响,进行监理团队、信息技术、全过程跟踪质量审计、组织制度进行工程质量保障。通过这三大质量模块,使工程项目亦可达到质量目标。
黄亚芹[2](2020)在《基于TPM的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生产设备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加强生产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于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采矿、选矿、精矿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矿山企业,主要从事铁矿开采、矿产品、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加工、销售等业务。随着现代矿山工程的不断发展,矿山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如何提升矿山设备的综合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矿山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大红山矿为研究对象,基于TPM(全面生产维修)的理论,运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开展对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旨在为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个基本方案,为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提供参考。文中,作者对设备管理体系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和设备及设备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的基本现状,并按照早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从“人、机、料、法、环、测”几个方面分析了大红山矿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TPM的理念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开展了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从体系目标、建立原则、主要内容、结构与要素和体系文件等方面提出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建设方案;最后,对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实施与完善进行了分析,并对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姚江[3](2020)在《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引领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现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化工企业传统优势减弱,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化工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新工艺、新技术在化工建设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石油化工行业大量新的技改项目、新建项目的开工建设,使我国的化工产业和化工施工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这必然会给化工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然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外的投资、生产、就业等环境也越来越差。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各行各业的上游产品生产的带头行业,受疫情影响也特别强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的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与挑战,与之相关联的化工施工企业和其它行业一样,也必然会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影响,面临更加激烈的优胜劣汰的考验。S公司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基础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大量新建、扩建,而发展起来的。但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却没有随之同步发展,加上公司的施资力量不强、技术差、设备落后、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由于化工产品大多是易爆、易燃、易中毒的产品,所以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和装置也都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危险特点,不论是制造过程还是施工过程,一旦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均会导致一系列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甚至对人身安全会造成很大威胁。这就要求S公司必须有过硬的管理和从业人员,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优良。面对这种新的形势,S公司如何通过适当的质量策略,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显得迫切且紧要。为此,本文从化工施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以及国内化工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指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从质量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建立原则、方法、国内外企业质量管理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以化工施工企业S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分析了S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对S公司重构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体系重构原则、重构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对S公司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过程以及具体内容以及在实际实施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对S公司重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福建申马项目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验证。文章最后对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果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国内的化工施工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与本企业相适应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和持续改进,为增加化工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企业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减少或避免质量事故以及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早日赶超国外同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实践借鉴。
刘辰龙[4](2020)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界定及其质量体系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高质量的建筑变形测量工作既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技术保障,也是工程测量单位得以生存的基础。随着最新版的《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中“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概念的提出,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建筑变形测量工作中成为了新的管理思路。然而,规范只提出了“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这一概念,而没有对此概念进行界定。由于缺乏概念基础,尚未开展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首先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从项目整体和具体工作两个层面,分别研究了适用于此类项目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及提升项目质量的工作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界定了“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概念的定义。通过引入了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项目定义,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之所以建筑变形测量在整体上呈现为一个项目,是因为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与测量仪器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测量仪器处于“不称手”状态。由此提出提升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水平的两条途径:其一是从项目整体上,采用传统主流项目定义下的质量管理模式与方法进行管理;其二是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协调工作人员与测量仪器的互动关系来提升项目质量。(2)从项目整体上,基于传统主流项目定义下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基于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理论,包括质量管理原则、过程方法、PDCA循环和机遇风险的思维,以ISO 10006:2017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通过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具体要求的结合,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构建。(3)在具体工作层面上,从协调工作人员与测量仪器的互动关系角度,分别研究了商业测量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问题,以及测量仪器优选问题。根据商业测量仪器的特点,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和评定流程,给出了商业测量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流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从评判测量仪器是否适用于具体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角度,优选总结出了测量仪器优选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测量仪器优选的流程,由基于精度因素的第一轮优选和基于其他影响因素的第二轮优选组成。为了求解第二轮优选所抽象得到的权重信息不完全的语言多属性决策问题,将可变模糊集理论与三角模糊相结合,给出了求该问题的新方法。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从项目管理的视角来研究建筑变形测量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通过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概念的界定,为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管理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商业测量仪器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研究和测量仪器优选研究,丰富了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和思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王明亮[5](2020)在《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特大桥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云南保山地区在建的工程项目,为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斜拉桥,主桥为双塔三跨钢箱斜拉桥,有较高的技术标准要求和繁琐复杂的施工工艺及流程,整个建设过程的协调组织难度较大。该桥梁是串连滇西地区高速大通道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项目通车时间定在2020年底。面对工期时间紧迫、安全防控形势严峻以及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如何做好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成为了项目管理团队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首先,从理论层面将桥梁工程建设与现代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结合,明确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内容,从项目组织结构和流程管理出发,对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研究,构建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其次,通过现场调查M特大桥工程建设的重点和质量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结合现场管理要素分析,从施工技术、工程建设主体和管理体系方面提出方法对策,以期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能顺利高效的进行。本文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质量管理学说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说并进行归纳整理,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M特大桥工程建设的特点,梳理出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挑战;采用调查分析法,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提出质量管理对策,为公司往后类似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李凤营[6](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杨宁[7](2019)在《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质量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变得更加重大而深远,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水平。质量管理体系为企业开展质量活动搭建了基础框架,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科学有效的应用质量管理理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则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承担冶金设计项目的HG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质量管理实践为研究主题,采取内部审核数据分析以及在员工中开展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体系执行程度差、质量监督评审流于形式、领导层质量活动参与较少、员工对质量知识了解不充分和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不高五个方面。基于HG公司实际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员工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监督审核缺乏有效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质量知识培训不足以及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结合质量管理理论,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以质量管理原则为指导,采取全面质量管理方法,针对性的提出了从增强员工质量意识和信息化建设、落实质量监督审核过程、增强领导质量参与和责任、优化质量培训工作以及完善质量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提出质量管理改进策略。同时从合理资源企业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企业质量文化三个角度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策略的保障措施。本文对HG公司质量管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期望HG公司通过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期望能够为其他冶金类设计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李映欣[8](2018)在《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质量是决定企业能否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能否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的很多电力设计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施行效果并不显着,在质量管理体系执行过程中长期存在薄弱环节和一些不适当的举措,导致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企业的产品质量也失去了重要保障。本文研究目的正是通过对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其原因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以及相应的改进体系执行过程当中的有效措施,为企业产品的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达到企业效益和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本文运用文献索引、理论联系实际、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造成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工作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过程控制、考核评估机制、企业质量文化、培训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方法和措施,从而降低了质量管理体系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经典理论,对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的提升对策进行深入探索,建立促进体系实施的激励制度,完善管理评审机制,完善设计工作流程的质量控制,推行设计质量标准化,并从企业质量文化、组织和培训方面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提升管理层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组织”,侧重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和沟通机制并举,完善企业质量管理培训计划改进的设置,从组织、任务、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培训需求的改善,实现具有适配性的质量管理目标。通过本文的研究,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经典理论和方法与龙江电力设计院实际有效结合,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得以改善从而更好地发展,质量管理实践工作有章可循,其他企业也可以加以借鉴。
李敏[9](2017)在《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 ——以YT220kV智能变电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命脉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建设大量输电、变电及配电工程,而变电站作为电力枢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设好各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是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我国智能变电站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仍旧不高,近年来各地大小质量事故层出不穷,经调研发现我国在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管理组织目前缺乏一套客观、科学适用的针对质量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管理组织在对此类项目质量管理进行评价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从而也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笔者重点从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四个方面对YT220kV智能变电站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研,立足于实践并将ISO9000理论与波多里奇卓越绩效模式的优势相融合,构建了该项目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共包括领导作用、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经营结果6个一级指标以及27个二级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了合理的释义,然后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挖掘出该项目质量管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
郑旭晖[10](2016)在《全面质量管理于一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主要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供水、截污、排洪等压力输水工程。作为输水项目的主材料,一阶段管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一旦管材因产品质量问题出现爆裂、泄漏等事故,导致供水停止、水资源浪费、冲毁道路设施、交通中断等情况,将会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经济损失。随着经济和工业技术发展,大口径供水管道市场呈多元化,市场上出现多种可替代产品,对一阶段管原有的市场形成强烈冲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通过改善产品、提高服务附加值以实现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一阶段管生产企业亟待研究的命题。此外,管道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制定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产品质量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而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一阶段管生产企业提供了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利用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一阶段管生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可行方向。本文先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及应用方法,概述一阶段管生产的基本流程、控制要点及影响产品使用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文献阅读、资料调查等方式分析一阶段管生产企业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再其次,以广东省东莞市JS管道有限公司为实际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归纳总结,对该公司现有的质量控制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在现有以ISO9000族标准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通过确定质量管理方针及目标,完善JS公司质量控制组织架构,提出一阶段管产品实现过程中具体可用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结论对于一阶段管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ISO 9000族标准在我国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 9000族标准在我国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铁本高速公路项目概况及问题分析 |
2.1 项目工程概况 |
2.1.1 项目介绍 |
2.1.2 项目主要工程量及建设依据 |
2.1.3 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
2.2 项目质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1 项目质量存在的问题 |
2.2.2 影响项目的质量因素 |
2.2.3 项目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
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工程设计计划 |
3.1.1 项目工程主体设计计划 |
3.1.2 项目主线交通标志设计计划 |
3.1.3 项目绿化工程设计计划 |
3.2 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制度计划 |
3.2.1 组织机构设置计划 |
3.2.2 项目制度设计计划 |
3.2.3 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 |
3.3 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计划 |
3.3.1 项目的施工质量流程计划 |
3.3.2 项目的质量检验计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控制 |
4.1 施工前设计阶段对项目的质量控制 |
4.1.1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质量判断 |
4.1.2 层次分析法对路线设计的质量控制 |
4.2 施工阶段对项目的质量控制 |
4.2.1 控制图法的项目质量控制 |
4.2.2 PDCA循环法的项目质量控制 |
4.3 验收阶段对项目的质量控制 |
4.3.1 项目施工验收内容标准化 |
4.3.2 灰色评价法对项目验收阶段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
5.1 监理人员的保障措施 |
5.1.1 施工监理人员的保障 |
5.1.2 环境监理人员的保障 |
5.1.3 试验中心人员的保障 |
5.2 信息技术的保障措施 |
5.2.1 BIM系统的保障 |
5.2.2 信息系统的保障 |
5.2.3 其他技术的保障措施 |
5.3 全过程跟踪质量审计的保障措施 |
5.3.1 审计的方法 |
5.3.2 审计的流程 |
5.4 组织制度的保障 |
5.4.1 项目组各岗位职责培训 |
5.4.2 党员先锋的模范树立 |
5.4.3 项目组绩效考核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2)基于TPM的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设备管理体系应用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设备管理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外设备管理体系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质量管理体系 |
2.1.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2.1.2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
2.1.3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
2.1.4 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
2.1.5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2.1.6 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
2.2 设备及设备管理 |
2.2.1 设备及设备管理的概念 |
2.2.2 全员生产维修(TPM) |
2.2.3 设备管理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现状 |
3.1 大红山矿生产设备简介 |
3.1.1 大红山矿简介 |
3.1.2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组织机构 |
3.1.3 大红山矿生产设备基本概况 |
3.2 大红山设备管理研究管理过程中设备管理阶段的划分 |
3.3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1 大红山矿设备早期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2 大红山矿设备中期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3 大红山矿设备末期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
4.1.1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目标 |
4.1.2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3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内容 |
4.2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构建 |
4.2.1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
4.2.2 设备管理体系文件 |
4.2.3 设备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议 |
5.1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5.1.1 大红山矿设备早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5.1.2 大红山矿设备中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5.1.3 大红山矿设备末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建议 |
5.2 设备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
5.2.1 人员的管理 |
5.2.2 设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试验性应用 |
5.2.3 设备管理信息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动向 |
1.2.1 国外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状态 |
1.2.2 国内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状态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
2.2 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
2.3 质量管理的根本原则 |
2.4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2.4.1 朱兰三部曲 |
2.4.2 PDCA循环 |
2.5 ISO9000 族标准的核心内容和认证过程 |
2.5.1 ISO9000 的核心内容 |
2.5.2 企业的ISO9000 认证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S公司简介 |
3.2 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2.1 S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3.2.2 S公司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
3.2.3 S公司主要质量保证组织人员岗位职责 |
3.2.4 S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管理机构 |
3.2.5 S公司质量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
3.2.6 S公司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程序 |
3.2.7 S公司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程序 |
3.2.8 S公司不合格品的质量控制程序 |
3.2.9 S公司人员培训考核控制程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S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S公司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S公司质量控制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S公司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在质量管理层面上的原因 |
4.2.2 在质量过程控制层面的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构 |
5.1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 |
5.2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
5.3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
5.3.1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 |
5.3.2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注意事项 |
5.4 重构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 |
5.4.1 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
5.4.2 增设工程项目质量环的控制环节 |
5.4.3 增加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所包涵的内容 |
5.4.4 简化公司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5.4.5 强化项目部的质量管理功能 |
5.4.6 增设质量体系管理员等参与体系建设和维护 |
5.4.7 增强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
5.4.8 突显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间的层级关系 |
5.4.9 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流程 |
5.4.10 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格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6.1 严格遵照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规定执行 |
6.2 按时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改版 |
6.3 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原则执行 |
6.4 按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评审 |
6.5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
6.6 加强设计工序的质量控制 |
6.7 加强焊接工序的质量控制 |
6.8 严格执行材料采购领用制度规定 |
6.9 加强施工检验工序的质量控制 |
6.10 重视施工项目不合格品的分析和处理 |
6.11 因地制宜建立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
6.1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案例分析 |
7.1 项目简介 |
7.2 环已酮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策划 |
7.2.1 构建环己酮项目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7.2.2 构建环己酮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控制目标 |
7.2.3 压力管道安装施工方案的编制 |
7.2.4 材料和零部件领用和发放的控制 |
7.2.5 压力管道焊接质量控制 |
7.2.6 管道压力检验质量控制 |
7.2.7 压力管道不合格品的质量控制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界定及其质量体系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建筑变形测量方法 |
1.2.2 建筑变形测量管理 |
1.2.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1.2.4 文献评述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项目的概念界定 |
2.1.1 传统主流的项目定义 |
2.1.2 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项目定义 |
2.1.3 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项目定义与传统主流项目定义的关系 |
2.2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概念界定 |
2.2.1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定义 |
2.2.2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特点 |
2.2.3 界定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的意义 |
2.3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及其管理 |
2.3.1 质量与项目质量 |
2.3.2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 |
2.3.3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的两条途径 |
2.4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
2.4.1 ISO 9000族标准及核心理论 |
2.4.2 ISO 10006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
2.4.3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2.5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 |
2.5.1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 |
2.5.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
2.5.3 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2.6 多属性决策理论 |
2.6.1 多属性决策问题描述 |
2.6.2 多属性决策过程 |
2.6.3 多属性决策理论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2.7 本章小结 |
3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3.1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与ISO 10006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1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质量管理的不足 |
3.1.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与ISO 10006相结合的必要性 |
3.1.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与ISO 10006相结合的可行性 |
3.2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
3.3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管理职责 |
3.3.1 管理承诺 |
3.3.2 战略过程 |
3.3.3 管理评审与进展评价 |
3.4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资源管理 |
3.4.1 与资源有关的过程 |
3.4.2 与人员有关的过程 |
3.5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产品与服务实现 |
3.5.1 相互依赖的过程 |
3.5.2 与范围有关的过程 |
3.5.3 与时间有关的过程 |
3.5.4 与费用有关的过程 |
3.5.5 与沟通有关的过程 |
3.5.6 与风险有关的过程 |
3.6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测量、分析与改进 |
3.6.1 测量与分析过程 |
3.6.2 改进过程 |
3.7 本章小结 |
4 商业测量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4.1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中的商业测量仪器 |
4.1.1 建筑变形测量项目与测量仪器 |
4.1.2 商业测量仪器及其特点 |
4.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
4.2.1 A类评定方法 |
4.2.2 B类评定方法 |
4.2.3 合成不确定度的计.算 |
4.3 商业测量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流程 |
4.3.1 实验部分 |
4.3.2 数据分析部分 |
4.3.3 结论部分 |
4.4 实例分析 |
4.4.1 非接触视频测量仪简介 |
4.4.2 非接触视频测量仪的操作流程 |
4.4.3 实验布设及实验流程 |
4.4.4 非接触视频测量仪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4.4.5 结论部分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测量仪器优选 |
5.1 测量仪器优选的影响因素 |
5.1.1 精度因素 |
5.1.2 接受度因素 |
5.1.3 效率因素 |
5.1.4 成本因素 |
5.1.5 安全性因素 |
5.2 测量仪器优选的流程 |
5.2.1 基于精度因素的第一轮优选 |
5.2.2 基于其他影响因素的第二轮优选 |
5.3 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权重信息不完全的语言多属性决策 |
5.3.1 权重信息、不完全的语言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描述 |
5.3.2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方案优选 |
5.3.3 三角模糊数及其运算 |
5.3.4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权重信息不完全的语言多属性决策 |
5.4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图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概述 |
2.1.1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2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特点 |
2.1.3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4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原则 |
2.2 质量管理理论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
2.2.3 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 |
2.3 质量管理方法 |
2.3.1 三阶段控制法 |
2.3.2 戴明循环法 |
2.3.3 统计质量控制法 |
2.4 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内容 |
2.4.1 人员的质量管理 |
2.4.2 机械设备的质量管理 |
2.4.3 材料的质量管理 |
2.4.4 施工方法的质量管理 |
2.4.5 工程环境的质量管理 |
2.4.6 工程检测的质量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M特大桥工程概况及建设质量管理挑战分析 |
3.1 M特大桥工程概况 |
3.1.1 项目简介 |
3.1.2 自然条件及施工环境 |
3.1.3 施工总体安排 |
3.2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
3.2.1 索塔变形控制不易 |
3.2.2 安装工程精度控制不易 |
3.2.3 钢箱梁线形控制较难 |
3.2.4 主桥钢箱梁焊接及变形控制较难 |
3.2.5 钢箱梁安装风险较大 |
3.2.6 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管理矛盾突出 |
3.3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
3.3.1 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3.3.2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不完善 |
3.3.3 施工过程管控存在漏洞 |
3.4 本章小结 |
4 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对策 |
4.1 强化主体责任,提升质量意识 |
4.1.1 明确主要管理人员职责分工 |
4.1.2 分类开展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工作 |
4.1.3 提高人员质量意识 |
4.2 构建质保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
4.2.1 做好组织保障 |
4.2.2 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
4.2.3 规范质量管理流程 |
4.2.4 促进质量体系持续改进 |
4.3 规范材料管理,严格材料检验 |
4.3.1 细化材料及性能要求 |
4.3.2 强化材料供应保障 |
4.3.3 确保材料质量检验 |
4.4 严控工序质量,做好细节管控 |
4.4.1 索塔外观质量控制 |
4.4.2 焊接质量控制 |
4.4.3 涂装质量控制 |
4.4.4 缆索吊装质量控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地方高校 |
(二)高校科研 |
(三)高校科研质量 |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
(五)科研绩点制 |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
五、创新之处 |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
六、文献述评 |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一、五大发展理念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一)B大学简介 |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
(一)激励措施 |
(二)督促举措 |
(三)保障制度 |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编制 |
(二)调查问卷发放 |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
(五)元科研绩点 |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质量 |
2.1.2 质量管理 |
2.1.3 质量管理体系 |
2.2 质量管理理论 |
2.2.1 质量检验理论 |
2.2.2 质量统计控制理论 |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4 质量保证理论 |
2.2.5 质量文化理论 |
2.3 ISO9001 标准 |
2.3.1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
2.3.2 质量管理体系原则 |
2.3.3 质量管理体系特性 |
2.3.4 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步骤 |
2.4 质量管理常用方法 |
2.4.1 PDCA循环 |
2.4.2 调查表 |
2.4.3 因果图 |
2.4.4 柏拉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G公司及其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
3.1 HG公司概况 |
3.1.1 HG公司简介 |
3.1.2 HG公司组织机构 |
3.1.3 HG公司SWOT分析 |
3.2 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3.2.1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
3.2.2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3.2.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3.2.4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3.3 质量体系下设计项目运行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调查 |
4.1 问卷调查情况及主要问题 |
4.1.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4.1.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4.1.3 问卷结果反应问题表现 |
4.2 内部审核情况及主要问题 |
4.2.1 审核范围及形式 |
4.2.2 内部审核数据汇总 |
4.2.3 内审结果反应问题表现 |
4.3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5.1 员工质量意识薄弱 |
5.2 质量监督审核缺乏有效性 |
5.3 领导对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
5.4 员工质量知识培训不足 |
5.5 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策略 |
6.1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遵循的总原则 |
6.2 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策略 |
6.2.1 增强质量意识和信息化建设 |
6.2.2 落实质量监督审核过程 |
6.2.3 增强领导质量参与和责任 |
6.2.4 优化质量培训工作 |
6.2.5 完善质量激励机制 |
6.3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保障措施 |
6.3.1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
6.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3.3 培育企业质量文化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质量管理体系调查问卷 |
作者介绍 |
(8)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 |
2.1 龙江电力设计院的概况 |
2.1.1 龙江电力设计院简介 |
2.1.2 龙江电力设计院工作内容 |
2.1.3 龙江电力设计院组织结构 |
2.2 龙江电力设计院的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 |
2.2.1 质量管理体系执行现状 |
2.2.2 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 质量管理问题案例分析 |
2.3.1 永源500kV变电站永阿甲、乙线路交叉事故问题分析 |
2.3.2 双琦垃圾电厂送出工程带电距离不够事故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原因分析 |
3.1 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问题调查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数据分析 |
3.2 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原因分析 |
3.2.1 质量管理形式化 |
3.2.2 管理评审不严 |
3.2.3 设计流程质量控制薄弱 |
3.2.4 缺乏根据对象的持续改进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 |
4.1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
4.1.1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理论基础 |
4.1.2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目的 |
4.1.3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原则 |
4.1.4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思路 |
4.2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
4.2.1 形成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激励制度 |
4.2.2 管理评审内容与方式的改进 |
4.2.3 设计流程过程方法质量控制的改进 |
4.2.4 基于对象的动态PDCA持续改进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对策保障措施 |
5.1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保障 |
5.1.1 加强龙江电力设计院质保部管理工作 |
5.1.2 完善质量管理与员工的沟通机制 |
5.2 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保障 |
5.2.1 加大培训资源保障 |
5.2.2 保障培训资源合理配置 |
5.3 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文化保障 |
5.3.1 提升管理层策划水平和经营理念 |
5.3.2 构建“学习型组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9)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 ——以YT220kV智能变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框架、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论文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评述 |
2.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1 质量 |
2.1.2 质量管理 |
2.1.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
2.1.4 卓越绩效模式 |
2.1.5 ISO9000与卓越绩效模式的对比与分析 |
2.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2.2.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
2.2.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
2.3 综合评价相关方法评述 |
2.3.1 德尔菲法 |
2.3.2 层次分析法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章 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状况调研 |
3.1 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概况及特点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特点 |
3.2 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状况 |
3.2.1 质量策划状况 |
3.2.2 质量保证状况 |
3.2.3 质量控制状况 |
3.2.4 质量改进状况 |
3.3 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 |
3.4 调研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4.1 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构建 |
4.1.3 二级指标的确定 |
4.1.4 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2 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综合评价 |
4.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质量管理模糊综合评价 |
4.2.3 评价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
5.1 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
5.2 YT220kV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
5.2.1 加强人员管理 |
5.2.2 重视施工质量事前控制 |
5.2.3 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 |
5.2.4 建立 6S现场管理制度 |
5.2.5 建立工程项目知识管理信息平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全面质量管理于一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情况 |
1.3.1 国外研究及应用情况 |
1.3.2 国内研究及应用情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本文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重点解决问题 |
第二章 全面质量管理在一阶段管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意义 |
2.1 全面质量管理 |
2.1.1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
2.1.2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
2.1.3 全面质量管理应用方法 |
2.2 一阶段管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影响质量的因素 |
2.2.1 一阶段管的生产基本流程 |
2.2.2 一阶段管生产流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
2.2.3 影响一阶段管产品质量的其他因素 |
2.3 一阶段管生产企业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积极意义 |
2.3.1 一阶段管的应用特点有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 |
2.3.2 一阶段管的制作过程需要应用全面质量管理 |
2.3.3 市场竞争加剧要求一阶段管企业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
2.4 一阶段管生产企业可用的质量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JS管道有限公司简介 |
3.2 JS管道有限公司的质量管理现状 |
3.2.1 JS公司目前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
3.2.2 ISO9000族标准在JS公司中的应用情况 |
3.2.3 JS公司现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重点方向 |
3.2.4 JS公司一阶段管产品质量现状 |
3.3 JS公司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管理者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需要深化 |
3.3.2 部门之间在质量管理中欠缺沟通协作 |
3.3.3 全员质量观念有待提高 |
3.3.4 供应商及服务外包方未被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S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4.1 制定全面质量管理的方针及目标 |
4.1.1 JS公司的质量方针 |
4.1.2 JS公司的质量目标 |
4.2 健全JS公司质量控制组织结构 |
4.2.1 质量委员会 |
4.2.2 专职质量副总经理 |
4.3 JS公司产品实现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完善措施 |
4.3.1 建立质量信息系统 |
4.3.2 制定质量成本管理机制 |
4.3.3 完善内部沟通管理 |
4.3.4 加强质量控制点管理 |
4.3.5 供应商和服务外包方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
4.3.6 建立项目跟踪小组 |
4.3.7 引入第三方检验机构 |
4.4 质量改进保证措施 |
4.4.1 JS公司质量改进的范围 |
4.4.2 质量改进活动的原则 |
4.4.3 质量改进团队组建 |
4.4.4 JS公司质量改进方法 |
4.5 人员的质量绩效管理和教育培训 |
4.5.1 优化质量绩效管理 |
4.5.2 质量教育与培训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局限与不足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ISO 9000族标准在我国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铁本高速公路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桑彬.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TPM的大红山矿设备管理体系研究[D]. 黄亚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D]. 姚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建筑变形测量项目界定及其质量体系与优化方法研究[D]. 刘辰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5]M特大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研究[D]. 王明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杨宁.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8]龙江电力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李映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 ——以YT220kV智能变电站为例[D]. 李敏. 南昌大学, 2017(02)
- [10]全面质量管理于一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郑旭晖. 广州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