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的MRI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阮鹏,孙斯琴,杨凡,雷文峰,郭威[1](2021)在《高压电击伤家兔模型肢体坏死损伤的诊断:基于磁共振成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及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电击伤模型电击损伤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30只普通家兔,根据电击时间将家兔随机分为3组:A组(电击0.2 s)、B组(电击0.5 s)、C组(电击1 s),10只/组;电击伤后根据标准对电击家兔进行肢体损伤分级评价;H&E染色观察家兔电击伤后24、48和72 h下肢肌肉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磁共振T2WI平扫和T1WI-FS增强扫描观察家兔电击伤后24、48和72 h下肢损伤情况;采用DWI扫描观察不同b值下家兔电击伤不同损伤程度的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 3种不同电击时间条件下,共计造成"轻"度损伤模型家兔为7只",中"度损伤模型家兔为7只",重"度损伤模型家兔为6只",特重"度损伤模型家兔为10只(χ2=21.486,P=0.002)。组织学结果显示,电击后24 h后可见家兔下肢肌肉间质存在出血、肌细胞凝固性坏死、肌溶解及炎性浸润情况;48 h后则可观察到肌肉间质血管肿胀且有血栓形成;72 h后肌肉坏死组织进一步扩大加重;T2WI平扫及T1WI-FS增强扫描信号显示电击家兔呈渐进性坏死情况,与组织学结果一致;不同b值DWI扫描结果显示,b值在等于600 s/mm2和800 s/mm2条件下",轻""、中""、重"和"特重"度损伤表观扩散系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2WI平扫及T1WI-FS增强MRI扫描联合多b值DWI序列扫描对于临床电击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张丕红,黄晓元,黄跃生[2](2020)在《深度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电烧伤的致残率相当高。尽管多年来逐渐积累了一些电烧伤诊治经验,但对电烧伤的创面修复尚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共识。为提高电烧伤的救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创面修复科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经过专家讨论修改,形成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从电烧伤的损伤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创面临床表现和诊断、清创修复及诊治注意事项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电烧伤的规范化创面修复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狄海萍,李永林,邢培朋,肖宏涛,薛继东,曹大勇,韩大伟,夏成德[3](2019)在《皮瓣修复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的手术时机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腕部高压电烧伤后不同时间段对创面实施皮瓣移植修复的效果,并探讨时机选择对皮瓣成活状态和机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选择符合标准的53例腕部高压电烧伤行游离皮瓣移植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中20例于受伤当天入院治疗,设为早期修复组;33例先在其他医院治疗4 d以上而后转入,设为延期修复组。术后随访1.0~1.5年,收集创面面积及血管情况、皮瓣面积和成活情况、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感染、截肢情况、伤后住院时间、术中神经状况及后期功能评价等,比较两组实施游离皮瓣移植术后的效果。两组间连续变量资料的分布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型资料两组间率分布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皮瓣移植手术距离烧伤时间:早期修复组平均为(1.3±0.6)d,延期修复组平均为(7.5±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早期修复组清创后面积虽略小于延迟修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两组皮瓣均成活,早期修复组20例患者中腕部屈曲功能恢复优良者为12例,无截肢患者。延期修复组皮瓣移植手术时间、皮瓣移植面积和住院时间均高于早期修复组,但33例患者中无功能恢复优良者,截肢4例。早期修复组尺神经、正中神经术后恢复率分别为55.56%、66.67%,屈指肌腱功能优良率60.00%,均高于延期修复组(分别为8.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桡神经术后恢复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 )。结论 腕部高压电烧伤后,若在3 d内尽早实施游离皮瓣移植,患者功能恢复较好,并能有效降低截肢率。
耿莉莉,李毅,崔强,王洪瑾[4](2018)在《高海拔地区全身多部位Ⅲ度电击伤一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男,50岁,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人。2017年5月29日因头面、四肢、躯干、会阴高压电击伤数秒钟,伤后2 h急诊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检查:体温36.6℃,脉搏84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142/66 mm Hg(1 mm Hg=0.133 k Pa)。患者神志清、精神差、诉口渴,四肢末端皮温凉,急诊导出150 m L酱油色尿液,伤后未解大便。双手为电
蒋桂[5](2018)在《近五年广西某医院电烧伤住院病人案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统计分析广西最大的烧伤救治中心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近五年130例电烧伤住院病人,探讨其流行病学并评估相关结果,为制定减少电烧伤发病率的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统计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近五年收治的130例电烧伤住院病人,从病人的性别、电烧伤发生时间、年龄、人员类别、电烧伤类型、触电方式、是否手术、住院时间,电烧伤面积以及截肢、截指(趾)、死亡和昏迷情况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30例电烧伤住院患者中,高电压电烧伤患者81例(62.3%),低电压电烧伤49例(37.7%);这些电烧伤病例大多发生在5-10月,期间共有99名患者(76.2%)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电烧伤损害。电烧伤患者主要为男性,有115例(88.5%)。易受电烧伤损害的年龄阶层为青年及中年,分别为57例(43.8%)和46例(35.4%)。在职业方面,农民工最容易受到电烧伤损害,有34例(26.2%),同时,农民工也是最易受到高电压电击伤的职业,而学龄前儿童更易受到低电压电击伤。所有住院患者中,有110人因病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手术病人占84.6%;高电压电烧伤患者的主要触电方式是不甚触及高压电线,有62例(76.5%),低电压电烧伤主要通过插座导致触电,有19例(38.8%);仅有1例住院病人死于高电压电烧伤,死亡率为0.8%。高电压电烧伤的截肢及截指(趾)率分别为21.0%和29.6%,低电压电击伤为2.0%和10.2%。电烧伤患者接触电压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烧伤面积、截肢率、截指(趾)率以及昏迷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热力烧伤相比,电烧伤对病人的危害大,往往致深部组织损伤严重,致残率高,大部分患者需要多次手术治疗,住院时间长;2、与低电压电烧伤相比,高电压电烧伤更易导致电烧伤患者损伤严重,治疗难度更大,费用高,住院时间更长;3、用电安全是防范电烧伤的最重要环节。男性农民工以及学龄前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4、农民工缺乏用电安全知识,是宣教重点人群;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成年人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电线规范安全安装,用电作业规范操作以及提高人们防范意识才能做到用电安全。
黎淑娟,王正磊,朱维平,向阳,林静,虞云杰,李鹏[6](2017)在《四肢高压电烧伤早期磁共振成像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患者四肢高压电烧伤早期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高压电烧伤患者38例,共78只患肢,其中上肢56只、下肢22只,伤后72 h内均行MRI T1加权成像(T1WI)、T2WI、压脂T2WI平扫及压脂T1WI增强扫描。分析四肢皮肤及皮下组织、骨骼肌、肌腱、关节韧带及骨骼电烧伤的MRI信号特点,观察骨骼肌是否存在"夹心样"坏死及损伤,是否存在肌腱、关节韧带及骨骼损伤;分析截肢上肢和保肢患肢MRI信号特点。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24 h内接受手术,术中对肌肉活力进行判断。分别对MRI显示完全坏死但对电刺激无反应的肌肉组织,MRI显示损伤有血运但对电刺激反应微弱的肌肉组织,以及MRI显示水肿的肌肉组织进行取材,HE染色观察肌肉组织病理特点。结果 (1)本组患者电流入口处缺损面积大于出口处缺损,患肢皮肤及皮下组织广泛不均匀增厚,T2WI表现为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皮下水肿严重区域可见条带状积液。(2)骨骼肌完全坏死,T2WI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及稍高混杂信号,压脂T1WI增强表现为大部分边界清楚的无强化区。骨骼肌损伤信号分为2型。Ⅰ型信号,紧邻完全坏死区的部分坏死肌肉,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边界不清;T1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呈带状或花边状显着强化。Ⅱ型信号,远离完全坏死区的深部肌肉组织,T2WI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或等信号为主夹杂高信号,压脂T1WI增强呈不均匀中等程度或轻度强化。正常肌肉信号和Ⅰ、Ⅱ型信号内夹杂坏死信号,表现为"夹心样"改变。骨骼肌水肿,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边界不清;T1WI表现为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无明显强化。(3)肌腱完全坏死,T2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无强化。肌腱损伤,T2WI表现为等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轻度强化。(4)腕关节损伤较重,关节周围软组织完全坏死,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1WI表现为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腕关节完全毁损,由外至内各层结构不清,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压脂T2WI增强后无任何强化。肘关节损伤,T2WI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膝关节损伤,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轻度强化。(5)骨质水肿,T2WI呈等信号,压脂T2WI呈稍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呈斑片状强化。(6)截肢上肢的MRI表现为骨骼肌呈坏死信号、Ⅰ型信号和Ⅱ型信号及Ⅰ、Ⅱ型混杂信号,其中较远端的坏死信号和Ⅰ型信号面积大于病灶的50%以上;间生态组织范围较大,边界不清,其前后群肌肉均有弥漫性损伤;上肢尺、桡动脉搏动消失。保肢患肢的MRI表现为骨骼肌呈Ⅰ型信号、Ⅱ型信号和Ⅰ、Ⅱ型混杂信号及局部坏死信号,以Ⅰ型信号为主,远端为Ⅱ型信号。(7)MRI显示骨骼肌完全坏死区,手术探查证实肌肉活力丧失,病理检查显示横纹肌组织完全坏死。MRI显示骨骼肌损伤区,手术探查证实为间生态肌肉,活力较正常肌肉差;病理检查显示正常肌细胞和肌纤维与核固缩的坏死横纹肌细胞相混杂,损伤程度不一。MRI显示骨骼肌水肿区,手术探查证实骨骼肌肿胀,肌肉活力正常;病理检查显示横纹肌间质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MRI表现与手术探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MRI能够较好地区分骨骼肌完全坏死、损伤及水肿,判断损伤范围和深度,并能够显示皮肤、肌腱、关节韧带及骨骼的损伤情况,可为四肢高压电烧伤早期的诊断、临床手术预案的制订、术中组织活力判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赵静,孙勇[7](2014)在《高压电击损伤肢体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高压电损伤因较高的截肢率,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大部分患者无法返回到工作岗位。高压电损伤目前正努力做好预防,以减少电损伤的数量,但是据国外烧伤中心报道其发生率却逐渐增加达到32%[1-4],病死率3%15%[5],截肢率国外报道为65.0%[6],国内报道为37.8%[7]。如此高的截肢率和致残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目前评价高压电损伤后肢体的活力和血管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2)放射性血池显像法(RBI);(3)彩
马鹏程[8](2013)在《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高压电损伤对肢体保存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于高压电后对四肢损伤保存肢体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高压电损伤患者72例,其中接受四肢灌注检查者67例,常规四肢CTA检查者5例。按照手术后截肢与否,将67例接受四肢灌注检查者分为截肢组22例及未截肢组45例。将MSCTP检查结果(肌肉微循环灌注信息及相应部位血管CTA图像)与手术、病理对照,以及进行自身、双侧对照。将灌注所得图像传入Phillips公司专属EBW工作站,用Functional CT-general模式行灌注图像处理。(1)从灌注扫描结果中,选择最佳时相提取CTA图像,采用MPR、CPR、VR、MIP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tage vessel analysis, AVA)软件进行分析,获得相应部位的血管图像;(2)截肢组及未截肢组中选定兴趣区即得到包含血流灌注(BF),峰值增强(PEI),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V)的伪彩图、具体量化数值及时间密度曲线(TDC)。72例均进行血管等形态学分析,截肢组、未截肢组67例进行t检验,其中对截肢组另外进行判别分析,以比较各组肢体各部位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1、高压电损伤后肌肉、皮肤、骨骼CT影像表现:患者肌肉损伤在CT平扫、增强图像上一般表现为低密度影;皮肤损伤表现为皮肤局部缺损、皱褶;骨骼破坏后表现为骨皮质不连续、错位。2、高压电损伤后CTA表现:CTA对血管显示较为清晰,损伤血管表现为节段性狭窄、跳跃显影或血管远端呈鼠尾状闭塞、中断。3、高压电损伤后CT灌注表现:高灌注、低灌注及无血流灌注表现。各组参数分析如下:1)截肢组:a、患侧截肢平面下份与健侧相对应下份层面比较,BF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I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值:前者<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P:前者>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截肢平面上份与健侧相对应上份层面比较,BF、PEI、BV、TTP值:前者均>后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侧截肢平面与健侧相对应平面比较,TTP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F、PEI、BV值:前者均>后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患侧截肢平面上份与患侧截肢平面比较,BF、PEI、TTP值:前者均<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值:前者>后者,异无统计学意义。c、患侧截肢平面下份与患侧截肢平面参数比较,BF、PEI值前者<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数据kappa值均<0.4,一致性较差。所以,采用BF、PEI、TTP、BV值对于是否为患侧截肢各平面与健侧相对应各层面的预测的实际意义不大。b组kappa值为0.39<0.4,一致性较差。所以,采用BF、PEI、TTP、BV值对于是否为患侧截肢平面上份与患侧截肢层面的预测的实际意义不大。c组kappa值为0.42>0.4,一致性尚可。所以BF、PEI、TTP、BV值对于患侧平面下份与患侧平面的预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未截肢组:未截肢患者BF、PEI、BV值:患侧>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TP患侧<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灌注诊断四肢高电压损伤,能够获得清晰的血管CTA图像及不同损伤部位灌注参数值,并且这些灌注参数对皮瓣修复的预后具有评判价值;MSCTP对区别高压电损伤截肢与否一定的帮助作用。MSCTP能够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高压电损伤的方便和安全、定性、定量的检查方法。
徐春雪[9](2013)在《320排CT灌注成像评价兔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兔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CT灌注参数的演变规律,结合相应实验室生化指标(CK、LDH、MDA、SOD),探讨CT灌注成像对兔骨骼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及治疗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I/R)组与假手术组,I/R组又分为再灌注0h、6h、12h、24h亚组,每组6只。I/R各亚组分别在右下肢缺血3h后恢复血流灌注0h、6h、12h、24h时间点接受双下肢CT灌注扫描并采血,得到CT灌注值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learance),计算右下肢与左下肢各灌注参数的比值即rAF、rBV、rC,并抽血测定血清CK、LDH、MDA、SOD,最后分别行rAF、rBV、rC与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 I/R各亚组在0h、6h、12h、24h的rAF均值分别为0.92±0.14、0.89±0.12、0.88±0.20、0.75±0.1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F=6.206,P值<0.05);②I/R各亚组血清CK、LDH及MDA值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SOD值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③rAF与LDH、CK、MDA、SO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0.468、-0.684、0.589(P<0.05),但rBV仅与LDH存在显着相关性(r=-0.447,P<0.05)。结论:①血清生化指标证实兔股后侧肌群缺血3小时后再灌注开始即刻就出现损伤,且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加重;②应用320排CT灌注成像获得兔下肢骨骼肌灌注参数值,能够半定量地反映兔缺血骨骼肌随再灌注时间推移的损伤情况,即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③rAF较rBV、rC更好、更早地反映兔骨骼肌再灌注损伤情况;这为临床上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指导方法。
赵静[10](2012)在《高压电损伤肢体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于高压电后四肢损伤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高压电损伤患者53例,其中接受四肢灌注检查者48例,常规四肢CTA检查者5例。按照手术后截肢与否,将48例接受四肢灌注检查者分为截肢组14例及未截肢组34例。将MSCTP检查结果(肌肉微循环灌注信息及相应部位血管CTA图像)与手术、病理对照,以及进行自身、双侧对照。将灌注所得图像传入Phillips公司专属EBW工作站,用Functional CT-general模式行灌注图像处理。(1)从灌注扫描结果中,选择最佳时相提取CTA图像,采用MPR、 CPR、VR、MIP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tage vessel analysis, AVA)软件进行分析,获得相应部位的血管图像;(2)截肢组及未截肢组中选定兴趣区即得到包含血流灌注(BF),峰值增强(PEI),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V)的伪彩图、具体量化数值及时间密度曲线(TDC)。53例均进行血管等形态学分析,截肢组、未截肢组48例进行t检验,其中对截肢组另外进行判别分析,以比较各组肢体各部位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1、高压电损伤后肌肉、皮肤及骨骼CT表现患者肌肉损伤在CT平扫、增强图像上一般表现为低密度影;皮肤损伤表现为皮肤局部缺损、皱褶;骨骼破坏后表现为骨皮质不连续、错位。2、高压电损伤后CTA表现CTA对血管显示较为清晰,损伤血管表现为节段性狭窄或血管远端的鼠尾状闭塞、中断。3、高压电损伤后CT灌注表现高灌注、低灌注及无血流灌注表现。各组参数分析如下:(1)截肢组:a、患侧与健侧各部位灌注参数的比较。患侧截肢平面下份与健侧相对应下份层面比较,BF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I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P、BV值:前者均<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截肢平面上份与健侧相对应上份层面比较,BF、PEI、BV值:前者均<后者,TTP值:前者>后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侧截肢平面与患侧相对应平面比较,BF、PEI、TTP、BV值:前者均<后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截肢组的患侧各部位灌注参数的比较。b、患侧截肢平面上份与截肢平面比较,BF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I、TTP、BV值:前者均>后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患侧截肢平面下份与截肢平面参数比较,BF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I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值:前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P值:前者>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判别分析得出,以上三组的kappa值均>0.6,一致性比较好。BF、PEI、 TTP、BV值对测量肢体是否需截肢的判定具有实际意义。(2)未截肢组:患者上肢BF、PEI、BV值患侧<健侧,TTP值:患侧>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截肢患者下肢BF、PEI、BV:患侧>健侧,未截肢患者下肢TTP值:患侧<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灌注诊断四肢高电压损伤,能够获得清晰的血管CTA图像及不同损伤部位灌注参数值,并且这些灌注参数对肢体是否需要截肢的判定具有实际意义;MSCTP对区别高压电损伤和电弧损伤有一定的帮助作用。MSCTP是临床诊断、治疗高压电损伤的方便、安全、定性、定量的理想检查方法。
二、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的MRI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电击伤家兔模型肢体坏死损伤的诊断:基于磁共振成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1.3 模型构建 |
1.4 MRI扫描 |
1.4 图像观察及处理 |
1.5 下肢组织病理学检查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家兔电击后肢体损伤评价 |
2.2 家兔电击后不同时间下肢组织病理学变化 |
2.3 家兔电击后不同时间下MRI图像扫描结果 |
2.4 家兔电击后不同程度损伤的ADC结果 |
3 讨论 |
(4)高海拔地区全身多部位Ⅲ度电击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5)近五年广西某医院电烧伤住院病人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介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及方法 |
相关病例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压电击损伤肢体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压电损伤概述 |
1.1 高电压损伤概念及损伤机制 |
1.2 高压电损伤的特点 |
2 评价高电压损伤的影像学方法 |
2.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 |
2.2 放射性血池显像法(RBI) |
2.3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法(CDUS) |
2.4 磁共振成像(MR) |
2.5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法(CTA) |
2.6 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法(MSCTP) |
3 小结 |
(8)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高压电损伤对肢体保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 |
致谢 |
(9)320排CT灌注成像评价兔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
1.2 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血液流变性改变 |
1.3 再灌注损伤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
1.4 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
1.5 临床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检测方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生化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I/R 各亚组与假手术组 CT 灌注参数变化特点 |
3.2 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3.3 CT 灌注参数与血生化指标相关性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制作 |
4.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意义 |
4.3 缺血时间点的选择 |
4.4 CT 灌注原理及灌注成像技术 |
4.5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及说明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高压电损伤肢体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的MRI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电击伤家兔模型肢体坏死损伤的诊断:基于磁共振成像分析[J]. 阮鹏,孙斯琴,杨凡,雷文峰,郭威.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04)
- [2]深度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2020版)[J]. 张丕红,黄晓元,黄跃生. 中华创伤杂志, 2020(10)
- [3]皮瓣修复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的手术时机选择[J]. 狄海萍,李永林,邢培朋,肖宏涛,薛继东,曹大勇,韩大伟,夏成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9(02)
- [4]高海拔地区全身多部位Ⅲ度电击伤一例[J]. 耿莉莉,李毅,崔强,王洪瑾.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8(03)
- [5]近五年广西某医院电烧伤住院病人案例分析[D]. 蒋桂.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6]四肢高压电烧伤早期磁共振成像特点的临床研究[J]. 黎淑娟,王正磊,朱维平,向阳,林静,虞云杰,李鹏. 中华烧伤杂志, 2017(12)
- [7]高压电击损伤肢体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J]. 赵静,孙勇. 疑难病杂志, 2014(09)
- [8]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高压电损伤对肢体保存的应用研究[D]. 马鹏程.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9]320排CT灌注成像评价兔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价值[D]. 徐春雪. 暨南大学, 2013(03)
- [10]高压电损伤肢体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应用研究[D]. 赵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