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空间分析在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应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城市形象空间分析在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应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一、城市意象空间分析在旅游地研究中的应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万思思[1](2021)在《古镇夜间旅游意象要素感知与营造 ——以乌镇西栅夜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旅游意象的研究主要基于白天旅游情境展开,而对夜间旅游意象的研究关注较少。随着夜间旅游的快速发展及旅游消费需求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到夜间旅游活动中。信息化科技时代互联网讯息的迅猛发展,OTA(Online Travel Agency)快速崛起,互联网上出现许多真实且有效的网络点评和游记,提供了许多游玩信息供游客参考,游客可以从中获取资讯来制定自己的游玩计划。同时,游客在点评时会表达自己在景区的真实感受,包括对旅游产品的认可度和对旅游景区的态度等。通过对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调查,挖掘其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同时分析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旨在为旅游景区的营造研究提供创造性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方向。本研究以浙江桐乡“乌镇西栅夜游”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从旅游者的评论中收集网络文本数据,选择ROST CM6.0对文本数据信息进行挖掘,采用语义网络分析法、词频分析法初步探析旅游者对乌镇西栅夜间旅游的态度和印象,以文本数据为基础选择情感分析法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在此基础上,用主题分析法分析和挖掘点评中出现的高频词汇的内在关联。提炼乌镇西栅夜间旅游的主题意象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选用IPA分析法进行模型构建,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质量评价,进而找出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夜间旅游典型意象元素包括实体要素、属性要素、空间要素、情感要素四类。乌镇西栅夜游在线评论文本高频词涉及广泛、内涵丰富,既包括物质意象元素,也包括非物质意象元素。灯光景观意象、游船景观意象和建筑景观意象是城镇夜间旅游的典型景观意象要素,其中,灯光景观意象是区别于白天的特有意象要素。代表了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的核心特质,勾勒出了一幅完美的西栅夜游图景。在夜间情境下,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如两岸的江南水乡古镇建筑、西市河上的游船等,其属性要素、呈现方式都与白天有很大的差异,展现出不同于白天的城镇新景象,让游客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2)古镇夜间旅游意象呈现出多个维度的“二元性特征”。从意象元素、意象属性、意象结构三个方面可分别归纳为意象元素的动静二元性、意象属性的时空二元性以及意象结构的显隐二元性,且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关联,体现了城镇夜间旅游意象的独特性。夜间旅游意象的二元性特征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比如,游客的感知意象结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显性意象既包括静态意象元素也包括动态意象元素。从意象的时空性上看,游客对空间意象感知相对更为强烈;从意象的显隐性来看,游客的隐性意象感知较为深刻。(3)旅游者对乌镇西栅夜间旅游的情感态度分析结果显示其总体上是积极且乐观的。在分析游客对于乌镇西栅夜间旅游的评论数据时发现,79.07%的游客给出了积极的态度和评价,表达了消极情绪的游客占总量的4.75%。对占比79.07%的游客积极情绪进行划分研究发现,其中有57.97%的游客对乌镇西栅夜间旅游表现出高度积极,由此可见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在游客群体中是受广泛好评的。(4)交通状况、拥挤环境感知、商业化程度、社区参与度、夜间旅游成本等是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营造的重要方面。旅游目的地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针对性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从而改善游客的意象感知。基于研究结果,对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张海宁[2](2021)在《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策划与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特色小镇建设逐步进入冷静和稳定发展阶段,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特色小镇的未来将会迎来更多挑战。文旅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中的一种类型,主要产业为旅游业。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则是指依赖旅游地产与特色小镇结合开发带来的收益的一种文旅小镇,区别于未经商业开发改造的传统居住小镇。虽然国家在加大力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但目前的文旅特色小镇建设依旧存在房地产倾向严重、产业不明确或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数个正在运行的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问、归纳总结等方式对小镇的策划方法、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找到既能平衡居民与游客关系,又能维持小镇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策划与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对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现状调查与总结,分析其背后的策划和设计思路,总结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特点。从地理资源、文化资源、交通区位、市场客群与运营模式等策划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案例中的影响和关系。从资源分析、项目定位、旅游项目设计、功能业态规划、运营管理模式五个角度,提出实践策划方法。从规模与范围、空间结构、主题规划与功能分区、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文旅项目与游线设计等影响小镇发展的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入手,总结出小镇的规划设计方法。从空间肌理、院落布局、天际轮廓线、建筑色彩、建筑风格五个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对应的建筑设计策略。并用泰顺童龄小镇的实践案例论证文中提到的策划、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法。本文从实践出发,通过对调研案例和参与设计的实际项目,提出了完全新建开发与保护性改造开发两种不同类型的小镇,研究得出不同的策划方法;在规划层面提出了融合型、嵌入型、分离型小镇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层面分别从人文因素、主题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小镇建筑设计特点,提出原真性、主题性、地域性三种不同设计策略,希望可以对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新思路。

邓斌[3](2021)在《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遗产地旅游意象研究 ——以大运河苏州段为例》文中提出

徐立豪[4](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意象研究分析》文中认为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趋势、关键词、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等方面入手,绘制国内旅游意象研究的可视化图谱,并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国内旅游意象研究分为萌芽、快速发展和波动发展三个时期,当前研究的发文量波动较大;(2)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大体上分为旅游地意象评价、表征和感知特征研究,旅游意象与其他概念的交叉研究,城市旅游意象与意象空间研究,这三类研究下还有诸多细分研究内容;(3)旅游意象研究已形成少量的作者群和机构群,但总体上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均呈现出分散的特征,作者和机构合作有待加强。

余文博[5](2020)在《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景观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广府传统水乡社会留下的珍贵遗产。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原有景观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面临景观风貌趋同,景观意象难以识别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千村一面”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简单化、复制化的倾向,如何塑造具有个性的、具有“可意象性”特点的聚落空间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表征聚落景观意象的景观集称、绘画作品、历史地图、诗词歌赋为素材,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图示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借鉴建筑审美适应性理论,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方面梳理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景观意象的类型,分析归纳聚落景观意象的要素、结构与特征。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景观意象可划分为山水景观意象、农业景观意象和人文景观意象三种类型。聚落从选址到布局都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聚落八景的创构、水口园林的营造体现了对于山水景观意象的追求,其山水景观意象结构表现为“背山面水,以水为核”“山环水聚,以水为脉”“依山傍水,以水为网”三种类型。聚落农业景观意象要素包括季相时景、基塘果林、水利工程、农贸水运以及农耕活动要素。从农田、水利、农贸3个方面展开,分别对基塘农业,堤围水道,农桑墟市的景观意象结构进行研究。其农业景观意象表现出“果林遍植,花果飘香”“基塘广布,水道纵横”“农贸繁盛,农商一体”“诗意栖居,诗画桑梓”的特征。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人文景观意象要素主要包括点景建筑、景观构筑以及建筑装饰。本文从宗族意象、信仰意象、诗书意象三个方面对其人文景观意象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研究是在借鉴建筑审美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从风景园林美学的视野出发对传统聚落景观意象研究的尝试与拓展。本文研究有利于延续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色,展现传统水乡聚落景观风貌,并为当代岭南水乡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薛耀[6](2020)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南京意象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南京意象为研究对象,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涉及南京符号的当代电影和电视剧进行梳理,试图厘清并解答三个问题,一是南京的城市意象具体是什么?二是南京意象在影视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三是南京意象是怎么形成的?第一章对意象和城市意象的概念作出界定,梳理城市意象的两大构成元素,分析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元素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对影视作品中的南京人文意象进行考察,选取南京独特的人文景观,结合影视作品中的明城墙、秦淮河影像,分析其延续的文化内涵及符号意义。第三章对影视作品中的南京战争意象进行考察,基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史实,分别梳理南京大屠杀题材和民国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战争意象。第四章对影视作品中的南京当代意象进行考察,分别以第六代导演娄烨的电影作品、青春题材影视作品、现代都市题材影视作品为样本,探究其中的南京当代都市意象,找寻不同作品间当代意象的个性和共性。第五章把南京视为多元符号的集结体,承接前四章论述,揭示南京的影像审美特质,从政治、经济、文化、个性四个维度,探寻南京与南京意象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南京丰富的符码意义是如何推动南京意象的生成和表达的。论文指出,南京的自然地貌、历史人文、市民市井、传统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南京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而南京独特的城市意象是解读南京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影视作品中的南京意象是创作者用影像建构出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南京城市形象。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民国旧都,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的南北融合,造就了南京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多元性,对应在影视作品中便是多元化的南京意象。其次,南京意象也是多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南京意象在建构和表达南京城市空间时,必然也是在被不断更新和完善的。

汪瑞霞[7](2020)在《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背景下江南村镇景观出现趋同化、表象化和空心化等异化现象,催生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集体“乡愁”。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设计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以期通过基于文化记忆的景观情境重构,将全民普遍存在的乡愁情感凝聚成促进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驱力,来处理好村镇保护与乡建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意义深远。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综合运用了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建筑类型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从社会维度、时间维度、媒介维度、功能维度这四个层面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系统性研究框架。首先,社会维度,阐释了乡愁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强调当代江南村镇空间文化记忆建构的社会意义与“融合共生”的价值取向,分析了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之间融合共生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的系统框架。其次,时空维度,深层研究水岸共生的自然环境、集社合一的经济社会和诗性融通的文化观念等多元要素对传统江南村镇景观形态生成的影响,从空间形态的视觉思维转向江南村镇文化记忆的特殊语境和地域性规律。再次,媒介维度,研究文化记忆与景观语言符号之间的设计转化方式,选择、分解和提取江南村镇文化记忆符号要素,组建一个具有地域感知的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系统,凝练具有江南文脉精神内核的延续性和凝聚性结构。最后,功能维度,阐述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情境重构“融合共生”的内在逻辑,以文化记忆为导向,针对生态型景观、生产型景观和生活型景观三大类型空间,提出指定类比式、象征隐喻式、语境约定式等多元融合的情境重构互通方式,完成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体系的建构。江南村镇空间的文化记忆与景观情境“融合共生”,这既是记忆建构的价值目标,又是一套具有生成性和未来指向性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对当前江南乃至全国的村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参照价值。

曾俊婷[8](2020)在《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纷纷进行大规模建设,众多现代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接踵而至的是各式各样的彰显城市建设成就的地标建筑,这些地标以奇特的外形、庞大的体积、惊人的高度博得游客眼球,但追求“奇、异、高、大”的地标无序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破坏城市天际线,割裂城市文脉,使得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城市旅游地标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旅游形象的载体,既能生动传达城市的风俗人情,又能展现城市地域性文化景观,对发展城市旅游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地标塑造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旅游地标有利于增强城市作为旅游载体的功能,为游客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正在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上海来讲,旅游地标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城市旅游地标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和空间布局为研究内容。通过城市旅游地标类型及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及相关旅游统计年鉴,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进行类型划分,并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研究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据此分析其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最后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优化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探讨城市旅游地标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形成全文的理论基础。城市旅游地标的形成来自城市地标自然转化和行政机构的决策两方面,同时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上不断发展演化,大致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受到内外因素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地标的分类研究,形成了两大主类、八大干类和三十六个基本类型的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第二,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类型丰富,可分为两大主类、八大干类和三十六个基本类型,主要由人工城市旅游地标构成,呈现数量多、区域差异大的特点。接着从供给层面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总体布局、类型分布和功能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呈核心—边缘分布,中心城区为旅游地标主要集聚区,郊区较为分散;旅游地标类型分布状况与集聚分布状况相一致,人工地标主要分布在城区,综合人文景观与居住与社区类呈集聚分布,其他为均匀或离散分布,自然地标分布在郊区,其相应类型都呈离散分布;在功能布局上,中心城区旅游地标类型丰富,所承载的功能较为全面,东西两岸旅游地标承载功能差异明显。需求层面上从旅游地标的市场感应度和辐射能级两方面进行分析,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外游客感应度最高,是上海旅游形象中心;等级层次越高、组合度越高的旅游地标影响范围就越大,对周围旅游地标的辐射控制力度越高,游客感知越强,有利于城市形象建设。综合以上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城市建设三方面分析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布局成因,发现自然环境影响了自然旅游地标和人工旅游地标的分布位置,社会文化影响了人造旅游地标类型的布局以及东西两岸城市风貌,城市建设影响了旅游地标的空间集聚、市场感应和功能布局。第三,针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特征,从协同化、均衡化、网络化三个方面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金杉[9](2019)在《江南古镇旅游标志形象感知与设计研究 ——以甪直古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旅游标志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形象中视觉形象的一部分,是旅游目的地最直观的形象信息,其基本的色彩、图形和应用等元素能直接展示目的地的形象理念和特色等信息。目前,江南古镇发展受现代化进程约束,其旅游形象受到较大冲击。本文通过以小观大的方式,选出江南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古镇:乌镇、周庄、西塘、同里、甪直和南浔古镇,首先对它们现有旅游形象系统:MI形象定位、BI旅游服务、VI视觉景观,以及旅游形象标志的图形、色彩、应用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江南六大古镇的旅游者因素、旅游地目的地因素、旅游形象标志进行实际调研,将目的地九个形象因子的游前期望值和游后感知度进行IPA分析,对各个古镇旅游形象标志的图形、色彩、审美性、识别性、传播性、时代性进行五级量表评分,发掘江南古镇现有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设计策略,总结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精准明确旅游者对江南六大古镇形象认知度,增强江南文化的丰富性、传播度和形象感知优良度。最后,选择旅游者形象感知得分较低的甪直古镇作为具体案例,深挖甪直旅游要素,进行总结与提炼,对甪直旅游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对其形象标志进行重新设计,给出不同设计方案;随后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多个设计方案进行优选,确定最终方案,进行VI设计。

巩洪洋[10](2019)在《旅游标志物视角下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在自然环境、传统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六大古镇在国内古镇旅游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镇环境下的恬淡生活、悠闲节奏又与长三角大都市快节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是人们选择释放压力,回归悠闲体验的主要选择目的地之一。但是随着古镇旅游的快速增长,古镇建设逐渐忽略了地域文化和生态本底差别,古镇发展单一式、粗暴式、简单复制模式导致江南古镇同质化严重、古镇商业气息过浓、雷同化的旅游景观布置、古镇可识别性、可意象性特征骤减等都严重制约着古镇的健康发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江南六大古镇只有差异化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在基于城市意象与目的地意象理论的经典研究成果之上,借用文献分析法,对景观意象理论、旅游标志物理论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梳理了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以期建立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参考体系。第二步通过对江南六大古镇基础性实证研究,解读江南六大古镇景观形态,了解六大古镇基础属性,借助对江南六大古镇在某大型旅游网站上评论和游记的抓取与数据转换,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法,获取游客对江南六大古镇意象的体验感知、意象整体感知评价、意象要素个性感知评价,并以游客感知的意象评价为桥梁,探究古镇意象各结构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联。最后使用比较分析法、统计归纳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处理数据进行了归类,进而提炼出六大古镇五大景观意象要素之间共同特征、交叉相同特征和个性特征,为后续古镇发展建议和意见提供数据支撑。第一章:绪论。在分析古镇旅游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古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明确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理论基础。在对景观意象和旅游标志物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后,总结出景观意象元素的构成类型、景观意象的组成及获取途径。第三章:对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的构成进行解读,首先对江南六大古镇区位和历史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从旅游标志物的角度,对六大古镇的自然、人工和人文景观意象元素的三个方面进行归纳,进而确立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具体构成及表现形式。第四章:采用网络文本分析和外部评价的研究方法,对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要素进行解析,并得出景观意象的多元内涵。第五章:景观意象内部比较。通过对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的要素因子统计归纳,分析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因子下的共同特征和交叉相同特征以及古镇个性化因子特征。第六章:结论。本章分为两部分,通过对景观意象因子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基于江南六大古镇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从古镇形象定位、产品开发和旅游营销三方面给出建议;总结研究的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二、城市意象空间分析在旅游地研究中的应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意象空间分析在旅游地研究中的应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古镇夜间旅游意象要素感知与营造 ——以乌镇西栅夜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夜间旅游是城镇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1.2 “白+黑”旅游模式促进乌镇西栅旅游产生价值裂变
        1.1.3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镇旅游意象感知研究日显重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游客体验理论
        2.1.2 旅游地意象理论
        2.1.3 满意度理论
    2.2 夜间旅游研究综述
        2.2.1 国外夜间旅游研究综述
        2.2.2 国内夜间旅游研究综述
    2.3 旅游意象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采集思路
        3.2.3 样本数据的采集
        3.2.4 样本数据预处理
4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要素感知与评价
    4.1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典型要素分析
        4.1.1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典型要素分类
        4.1.2 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典型要素结构
        4.1.3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典型要素特征
    4.2 旅游者对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情感评价分析
        4.2.1 建立情感分析词典
        4.2.2 情感态度评价高频词统计分析
        4.2.3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要素感知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要素的重要性—绩效分析
        4.3.1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要素编码
        4.3.2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要素的IPA分析
5 乌镇西栅景区夜间旅游意象营造策略
    5.1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乌镇文化旅游圈”
    5.2 改变单一浓重商业模式,增强对游客的长期吸引力
    5.3 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营造古镇夜间旅游氛围
    5.4 解决景区拥挤问题,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5.5 降低游客夜间旅游成本,让游客感觉“夜”有所值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策划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旅游地产发展趋势
        1.1.2 文旅特色小镇建设需要
        1.1.3 文旅小镇策划现状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1.4.1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1.4.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
        2.1.1 调查对象的概念变化
        2.1.2 狭义的文旅特色小镇
        2.1.3 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3.1 调查案例与分类
        2.3.2 调查数据
    2.4 调查分析
        2.4.1 开发型文旅小镇的现状
        2.4.2 开发型文旅小镇的评估
    2.5 调查总结
        2.5.1 小镇调研问卷分析
        2.5.2 影响小镇的相关因素
        2.5.3 小镇现状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策划研究
    3.1 影响策划的相关因素
        3.1.1 影响策划相关因素内容
        3.1.2 影响策划相关因素分析
    3.2 小镇的策划方法
        3.2.1 开发模式
        3.2.2 项目定位
        3.2.3 开发类型
        3.2.4 开发强度
        3.2.5 运营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
    4.1 影响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规划的因素
        4.1.1 小镇的规模与范围分析
        4.1.2 小镇的空间类型分析
        4.1.3 小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分析
        4.1.4 小镇的主题与功能分区分析
        4.1.5 小镇的游线设计分析
        4.1.6 小镇的交通系统分析
    4.2 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规划方法
        4.2.1 空间结构设计方法
        4.2.2 功能分区设计方法
        4.2.3 商街游线设计方法
        4.2.4 交通系统设计方法
        4.2.5 基础设施设计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建筑设计
    5.1 影响小镇建筑风貌的主要因素
        5.1.1 人文因素
        5.1.2 主题因素
        5.1.3 环境因素
    5.2 小镇建筑风貌的构成
        5.2.1 小镇建筑风貌构成因素
        5.2.2 小镇建筑风貌的意义
    5.3 小镇建筑风貌设计方法
        5.3.1 空间肌理
        5.3.2 建筑轮廓线
        5.3.3 街道广场
        5.3.4 建筑空间形式
        5.3.5 建筑色彩与材料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实践应用
    6.1 小镇的策划
        6.1.1 项目定位
        6.1.2 旅游项目设计
        6.1.3 主题策划
    6.2 小镇的规划设计
        6.2.1 小镇规模与范围
        6.2.2 功能分区设计
        6.2.3 空间结构设计
        6.2.4 商街游线设计
    6.3 .小镇的建筑设计
        6.3.1 建筑风貌设计
        6.3.2 建筑单体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意象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二、发文趋势分析
三、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三)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1. 旅游地意象评价、表征和感知特征研究
        2. 旅游意象与其他概念的交叉研究
        3. 城市旅游意象和旅游地意象空间研究
四、发文作者分析
五、发文机构分析
六、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5)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景观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山水景观意象
    2.1 聚落山水景观意象要素
        2.1.1 山石
        2.1.2 植被
        2.1.3 水系
    2.2 聚落山水景观意象结构
        2.2.1 背山面水,以水为核
        2.2.2 山环水聚,以水为脉
        2.2.3 依山傍水,以水为网
    2.3 聚落山水景观意象特征
        2.3.1 “三台献瑞,九曲凝庥”的松塘村山水景观意象特征
        2.3.2 “长桥烟锁,水口斜阳”的烟桥村山水景观意象特征
        2.3.3 “蛎江涌头,半月古村”的大岭村山水景观意象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农业景观意象
    3.1 聚落农业景观意象要素
        3.1.1 季相时景
        3.1.2 基塘果林
        3.1.3 水利工程
        3.1.4 农贸水运
        3.1.5 农耕活动
    3.2 聚落农业景观意象结构
        3.2.1 基塘农业意象结构
        3.2.2 堤围水道意象结构
        3.2.3 农桑墟市意象结构
    3.3 聚落农业景观意象特征
        3.3.1 果林遍植,花果飘香
        3.3.2 基塘广布,水道纵横
        3.3.3 农贸繁盛,农商一体
        3.3.4 诗意栖居,诗画桑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人文景观意象
    4.1 聚落人文景观意象要素
        4.1.1 点景建筑
        4.1.2 景观构筑
        4.1.3 建筑装饰
    4.2 聚落人文景观意象结构
        4.2.1 聚落宗族意象结构
        4.2.2 聚落信仰意象结构
        4.2.3 聚落诗书意象结构
    4.3 聚落人文景观意象特征
        4.3.1 聚落宗族意象特征
        4.3.2 聚落信仰意象特征
        4.3.3 聚落诗书意象特征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南京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样本的界定
第一章 作为研究对象的城市意象
    第一节 意象与城市意象
        一、意象的含义解析
        二、城市意象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城市意象的构成元素
        一、物质性元素
        二、非物质性元素
第二章 影视作品中的南京人文意象
    第一节 明城墙意象:石城沧桑
        一、南京明城墙的城市意象
        二、影视作品中的南京明城墙
    第二节 秦淮河意象:风月江南
        一、南京秦淮河的文化意象
        二、影视作品中的胭脂金粉与风月秦淮
第三章 影视作品中的南京战争意象
    第一节 南京大屠杀影像:国家记忆与血色南京
        一、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与国家记忆
        二、灾难记忆与血色南京的影像再现
    第二节 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的民国影像
        一、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民国旧都
        二、追忆民国风情的怀旧影像
第四章 影视作品中的南京当代意象
    第一节 娄烨对当代南京的纪实表达
        一、以娄烨为代表的城市影像言说者
        二、娄烨电影中的当代南京都市
        三、潮湿的“浮城”与“雨”的意象
    第二节 青春电影中的南京城市书写
        一、青春电影中的南京校园景观
        二、青春题材作品中的当代南京都市
    第三节 南京现代化的国际都会形象
        一、便捷通达与时尚潮流的现代南京
        二、青年奥运会背景下的人文绿都形象
第五章 何以“南京”:影视中“南京”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作为政治符号的“南京”
        一、作为“六朝古都”的古代南京城
        二、作为“民国旧都”的近代南京城
    第二节 作为经济符号的“南京”
        一、南京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地方政府对南京意象的推动
    第三节 作为文化符号的“南京”
        一、城市文化:城市灵魂之所在
        二、南京的城市文化
    第四节 作为个性符号的“南京”
        一、城市个性:城市特色之所在
        二、南京的个性标签:世界文学之都
结语
附录 涉及南京的相关影视作品(2000-2020)
参考文献
致谢

(7)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与主要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维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价值导向
    第一节 源于乡愁的文化记忆
        一、乡愁记忆的文化属性
        (一)乡愁记忆与乡愁文化
        (二)乡愁记忆的隐喻价值
        二、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内涵与表征
        (一)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情感表征
        三、当代江南乡愁文化发生的多维视角
        (一)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现代性源流
        (二)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全球化语境
        (三)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地方性因素
    第二节 文化记忆理论与当代江南村镇空间记忆的建构
        一、文化记忆理论研究的兴起及视角
        (一)记忆研究的兴起
        (二)文化记忆理论视角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记忆建构的意义
        (一)江南村镇空间作为回忆文化的激活器
        (二)江南村镇空间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
        三、当代江南村镇文化记忆建构的价值取向
        (一)天人合一:江南村镇文化价值重塑的思想之本
        (二)文化认同:江南村镇文化价值重塑的内在力量
    第三节 文化记忆与景观情境之间融合共生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记忆与村镇空间的情境映射机制
        (一)文化记忆影响着景观情境的空间属性
        (二)景观情境与文化记忆是一个相互映射的共生系统
        二、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目标与评价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目标定位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目标实现路径和评价标准
        三、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系统架构
        (一)社会责任: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出发点
        (二)融合共生: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系统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空维度:传统江南村镇文化景观多元融合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江南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是成就江南村镇水乡格局的核心要素
        (一)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江南村镇聚落择址的多态性
        (二)水岸互生是平衡江南动态变迁的内在要因
        二、运河贯通是维系江南村镇聚落兴衰的人工智慧
        (一)江南运河的疏浚沟通为江南村镇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大运河成为维系江南区域与国家命脉的重要枢纽
        三、水乡生态是影响江南农业景观变迁的重要条件
        (一)江南“塘浦圩田”农业景观的形成
        (二)江南水乡生态与审美观念变迁的依存关系
    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江南传统村镇景观形态的影响
        一、早期工业化与江南市镇
        (一)世界经济史大背景中的江南早期工业化
        (二)活跃繁荣市镇网络下的江南村镇
        二、传统工匠技术与江南老行当
        (一)传统工匠:江南产业技术理论的学科化
        (二)百业寻踪:江南老行当里蕴含的记忆密码
        三、集社合一的水乡市镇
        (一)宏观视野下城乡交融的江南社会
        (二)微观视角下集社结合的江南茶馆
    第三节 文化观念对江南传统村镇景观形态的影响
        一、江南文化之源的学理性依据
        (一)江南文化的原始发生与溯源
        (三)江南文化的审美诗性与通达精神
        二、影响传统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生成的多元要素
        (一)多元互补思想观念下的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
        (二)自给自足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
        三、信仰习俗交融共生的江南村镇文化生态格局
        (一)江南民间信仰互动制衡的内外力量
        (二)习俗与信仰和谐统一的村落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媒介维度:江南村镇文化记忆与景观语言符号的设计转换
    第一节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选择与转换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类型选择
        (一)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选择原则
        (二)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转换设计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转换设计的思维过程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系统分类
    第二节 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物质符号系统
        一、点空间: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基本单位
        (一)传统江南村镇建筑形制及语言溯源
        (二)江南水乡古镇公共区域主要节点景观
        二、线空间: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构成秩序
        (一)村镇结构演化规律
        (二)河街线性空间组合秩序
        三、面空间:传统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平面组织
        (一)传统江南民居院落平面组合类型
        (二)传统江南村镇建筑立面结构要素
        (三)传统江南村镇区域网络系统
    第三节 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非物质符号系统
        一、意象系统与指示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从心理认知地图到江南村镇文化景观导览地图
        (二)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乌镇景观语言符号系统的建构
        二、文本系统与象征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衷情江南耕读文化的园林造景
        (二)文字、图像中隐含的景观语言符号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景观中的应用
        三、仪式系统与体验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诗意雅致的视觉体验
        (二)悠扬婉转的听觉体验
        (三)水晶晶的触觉与生活体验
        (四)江南美食的嗅觉与味觉体验
        (五)综合的感知与整体的体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维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情境重构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设计策略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融合共生”系统的关联因素
        (一)记忆客体:“融合共生”的江南村镇景观空间
        (二)记忆主体:“融合共生”的乡建文化共同体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系统的情境重构策略
        (一)关联类比式:生态型景观的情理互通
        (二)语境约定式:产业型景观的情景互融
        (三)象征隐喻式:生活型景观的情境互生
    第二节 关联类比式:生态型景观的情理互通
        一、乡土景观与乡村基质的关联策略
        (一)乡土景观的自然生长
        (二)乡土建筑的跨时空链接
        二、文化景观与文脉原型的类比策略
        (一)文化原型保护
        (二)地域原型抽象
        (三)文脉类型转换
    第三节 语境约定式:产业型景观的情景互融
        一、当代江南村镇产业景观的结构转型与拓展
        (一)江南村镇产业景观结构的转型
        (二)江南城镇化关联空间的拓展
        二、现代农业景观文科融合的赋能策略
        (一)农业景观人文化
        (二)农业生态智能化
        (三)关联机制系统化
        (四)产业空间整合化
        三、工业遗存景观穿越时空的语境策略
        (一)传统工坊交互式语境
        (二)工业文化创意式语境
        (三)乡土技艺博物馆探究式语境
    第四节 象征隐喻式:生活型景观的情境互生
        一、乡愁时空:江南村镇空间记忆的唤醒策略
        (一)乡:乡愁文化记忆的物质性
        (二)愁: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性
        (三)时:乡愁文化记忆的历时性
        (四)空:乡愁文化记忆的共时性
        二、回归日常:当代江南村镇生活型景观情境的互生策略
        (一)从物境到心境:典型江南村镇的“慢生活”模式
        (二)从乡情到乡恋:回归日常生活的“乡村民宿+”模式
        (三)从形式功能到人文精神:作为象征性景观的“乡村节庆”模式
        (四)从原生到腾飞:跨界融合的“校地协同”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确定——地标是城市发展及其特色表征
        1.1.2 塑造——旅游地标是城市旅游形象载体
        1.1.3 传承——旅游地标是城市吸引体系重心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解析
        2.1.1 地标
        2.1.2 城市地标
        2.1.3 城市旅游地标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类型学理论
        2.3.2 场所理论
        2.3.3 空间结构理论
        2.3.4 城市意象理论
第三章 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构建
    3.1 城市旅游地标形成
        3.1.1 城市旅游地标发展演化
        3.1.2 城市旅游地标影响因素
    3.2 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
        3.2.1 分类研究概述
        3.2.2 分类原则依据
        3.2.3 分类体系构成
第四章 上海城市旅游地标选划与空间布局
    4.1 城市旅游地标选划及类型构成
        4.1.1 数据来源
        4.1.2 类型划分
        4.1.3 类型构成
    4.2 城市旅游地标供给空间布局
        4.2.1 城市旅游地标形态空间
        4.2.2 城市旅游地标类型空间
        4.2.3 城市旅游地标功能空间
    4.3 城市旅游地标需求空间感应
        4.3.1 城市旅游地标市场空间
        4.3.2 城市旅游地标辐射空间
    4.4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4.4.1 自然环境因素
        4.4.2 社会文化因素
        4.4.3 城市更新因素
第五章 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优化
    5.1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协同化
        5.1.1 空间功能协同
        5.1.2 空间能级协同
    5.2 城市旅游地标时空均衡化
        5.2.1 空间布局均衡化
        5.2.2 时间布局均衡化
    5.3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网络化
        5.3.1 空间结构网络化
        5.3.2 空间职能网络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江南古镇旅游标志形象感知与设计研究 ——以甪直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定量定性分析法
    1.5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2 创新点
第2章 旅游标志形象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旅游形象概述
        2.1.1 MI
        2.1.2 BI
        2.1.3 VI
    2.2 旅游形象标志概述
        2.2.1 概念
        2.2.2 构成要素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符号学
        2.3.2 格式塔心理学
        2.3.3 品牌传播学
第3章 江南六大古镇现有旅游标志形象分析
    3.1 江南六大古镇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历史文化
        3.1.3 经济产业
    3.2 江南六大古镇现有形象系统(CI)概况
        3.2.1 MI——形象定位
        3.2.2 BI——旅游服务
        3.2.3 VI——视觉景观
    3.3 江南六大古镇现有旅游形象标志分析
        3.3.1 图形
        3.3.2 色彩
        3.3.3 应用
第4章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形象的感知研究
    4.1 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基础
        4.1.1 旅游形象感知的认知规律
        4.1.2 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
    4.2 调研设计与方法
        4.2.1 调研设计
        4.2.2 调研方法
    4.3 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因素分析
        4.3.1 旅游者因素
        4.3.2 旅游目的地因素
    4.4 旅游形象标志感知分析
        4.4.1 图形与字体
        4.4.2 色彩选取与搭配
        4.4.3 旅游形象标志总体评价
    4.5 问题小结
        4.5.1 江南古镇刻板印象凸出,形象感知深度较浅
        4.5.2 “形象遮蔽”效应明显,各古镇发展不均衡
        4.5.3 江南古镇旅游形象缺乏统一性,品牌形象难以树立
        4.5.4 江南古镇旅游形象标志设计同质化严重
        4.5.5 部分江南古镇旅游形象标志系统导入失败
第5章 江南古镇旅游形象标志设计策略
    5.1 设计策略
        5.1.1 挖掘差异化特色,营造原真性氛围
        5.1.2 借创新产业之力,开发古镇新个性
        5.1.3 全媒体融合推广,全产业保真联动
        5.1.4 健全旅游形象系统,树立旅游形象品牌
    5.2 设计原则
        5.2.1 功能性——人的视知觉规律
        5.2.2 审美性——形式美法则
    5.3 设计方法
        5.3.1 设计角度
        5.3.2 设计方式
        5.3.3 设计流程
第6章 甪直古镇的旅游形象标志的设计
    6.1 甪直古镇旅游资源
        6.1.1 自然环境
        6.1.2 历史文化
        6.1.3 经济产业
    6.2 甪直古镇旅游资源个性分析
        6.2.1 水元素:水流形态与古镇名称
        6.2.2 建筑元素:古桥梁博物馆
        6.2.3 宗教元素:保圣寺
        6.2.4 民族元素:甪直水乡妇女民族服饰
        6.2.5 教育元素:叶圣陶笔下的万盛米行
    6.3 甪直古镇形象定位
        6.3.1 解构
        6.3.2 重构
    6.4 设计目标
    6.5 设计策略
    6.6 设计方案
        6.6.1 图形
        6.6.2 色彩
        6.6.3 字体
        6.6.4 设计
    6.7 设计效果反馈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局限性与不足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10)旅游标志物视角下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旅游目的地理论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江南古镇
        2.1.2 古镇景观意象
        2.1.3 旅游标志物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景观意象
        2.2.2 古镇景观意象
        2.2.3 旅游标志物
    2.3 理论基础
        2.3.1 城市意象理论
        2.3.2 意象可评价性
第3章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体系认知与构建
    3.1 江南六大古镇基础概述
        3.1.1 江南六大古镇区位概况
        3.1.2 江南六大古镇历史成因
        3.1.3 江南六大古镇空间格局
        3.1.4 江南六大古镇发展现状
    3.2 江南六大古镇标志物旅游景观类型及特点
        3.2.1 江南六大古镇标志物旅游景观类型
        3.2.2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特点
    3.3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表现形式
    3.4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构成体系
第4章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综合解析
    4.1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综合整体感知评价
    4.2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内部评价
        4.2.1 自然旅游标志物景观因子分析
        4.2.2 人文旅游标志物景观因子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1 周庄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2 乌镇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3 西塘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4 同里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5 南浔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6 甪直旅游标志物景观意象个性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发展建议
        6.2.1 基于景观意象分析的古镇形象定位
        6.2.2 基于标志物意象分析的古镇产品开发
        6.2.3 基于标志物意象分析的古镇产品传播营销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意象空间分析在旅游地研究中的应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古镇夜间旅游意象要素感知与营造 ——以乌镇西栅夜游为例[D]. 万思思.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开发型文旅特色小镇的策划与规划研究[D]. 张海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遗产地旅游意象研究 ——以大运河苏州段为例[D]. 邓斌. 长安大学, 2021
  •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意象研究分析[J]. 徐立豪.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11)
  • [5]珠江三角洲广府传统水乡聚落的景观意象研究[D]. 余文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南京意象研究[D]. 薛耀.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 汪瑞霞.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8]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D]. 曾俊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江南古镇旅游标志形象感知与设计研究 ——以甪直古镇为例[D]. 金杉.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旅游标志物视角下江南六大古镇景观意象比较研究[D]. 巩洪洋.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城市形象空间分析在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应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