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培育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主体的看法

我对培育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主体的看法

一、培育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主体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苏欣[1](2019)在《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泉州专养公路为对象,就其管养分离改革问题展开研究。近些年,泉州公路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路网体系日渐发达,因此,提升公路养护质量,提高管理机构效率,成为公路养护事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挑战。传统的公路养护体制,公路管理机构在开展公路养护的过程中兼具实施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身份,产生了诸多问题:事企杂糅,建养失衡,养护不力,养护能力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资金效益差等。基于对文献的研读理解,对泉州市专养公路养护的现状、缺陷及其原因进行阐述,就管养分离的必要性展开探究,就厦门市管养分离改革的借鉴价值进行剖析,指出公路养护工作需要管理与实践主体分离,落实市场化改革,实现养护职能与行政职能剥离,养护生产主体需要参与市场,奖养护工程的质量纳入养护人员及管理者绩效考核的标准体系,提升养护工作从业者的责任感,激发养护工作积极性;另外市场化改革将有利于养护资金利用率的提升,养护工作效率的改善以及养护工程质量的升级。针对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分离改革提出政策性建议和意见:建立健全符合市场化导向的公路养护制度;基于开放性、公平性原则构建养护市场;健全规律法规体系;完善改革配套设施。

梁仕浩[2](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规划提升策略研究 ——以周至集贤镇为例》文中认为道路作为空间的实体呈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与生态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道路空间的形成与演变与这些因素高度相关。正如道路生态学领域着名学者理查德·福曼所说,“道路系统和生态系统就像两个相互缠绕和厮打在一起的巨人”,它们一起对人居生态环境中的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路域生态环境品质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由于乡村道路建设过程的粗放发展,使得路域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生物死亡、水土流失、生境破碎等现象现时有发生,道路建设带来的经济文化效益并不高,也严重影响了乡村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乡村地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工作也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因此乡村道路空间品质的地位和重要性正逐步凸显,这也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当前对于乡村道路的关注局限于道路建设质量和数量的提升,而缺乏对乡村道路建设过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的相应研究。基于此,如何以生态导向解构乡村道路空间内涵,阐释乡村道路空间存在的问题,评价乡村道路空间发展质量,从而提出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规划提升策略便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研究综述,总结了典型的乡村道路空间环境提升的实践经验,从乡村道路的生态环境要素、空间构成要素和文化环境要素三个方面对乡村道路空间内涵进行解构。同时结合不同地理空间类型下的乡村道路空间现状调查研究,根据“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生态基础理论,将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划分为关中平原型乡村道路空间生态格局和秦岭山地型乡村道路空间生态格局两种类型,分析了其道路空间的景观生态要素分布特征、规模特征和形态特征,阐释了西安市乡村道路在道路空间生态景观、道路建设使用、道路绿化、路域设施、道路规划设计和管理养护方面的问题,从而构建了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区域道路空间生态统筹、乡村道路空间生态设计、乡村道路空间绿化、道路生态技术运用、道路空间设施分类分级配置、道路规划建设机制完善和道路管理养护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规划提升的相关策略,同时结合实证案例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为生态导向下西安市乡村道路建设过程中空间环境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陈思瑞[3](2019)在《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文中认为曾几何时,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法治水平薄弱的情况下,取得了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式奇迹。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调动了中央与地方发展的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使各级政府各自招商引资、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政府赖以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运用税收政策把控经济发展的方向盘。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史上的里程碑,以经济分权冲破行政分权的局限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财积极性,改变了央地政府之间传统的博弈关系,提高了中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后续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奠定了基本框架。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行,长期担任地方主体税种的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引致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地方税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和培育新的地方主体税种,打造健全的地方税体系,再次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成为当前深化财税体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营改增后,营业税消失,增值税五五分成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本文在探索地方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之后,提出在当前阶段应摒弃以税收立法权或税收征管权作为地方税划分依据的观点。以税收收益权作为地方税的划分准,将地方享有收益权的税种都纳入地方税体系的考察范围之中。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的中心,在税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健全地方税体系,必须先明确地方主体税种,确立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标准,构建层级清晰的税收体系。在归纳外国地方税体系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微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当能够满足地方财政需求,保障地方财政自主权,并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正面的激励效果;在中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当兼顾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和地方区域调控能力,并反映地区居民的差异化公共受益程度;在宏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具备税收正义的价值取向,满足实质正义、程序正义和制度正义三个维度的要求。基于此,通过联动的立法改革,构建“消费税+资源税”的双主体税种结构,是营改增后地方主体税种的适当选择。

孔方圆[4](2019)在《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居高不下。为了缓解地方债务膨胀并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因此PPP模式自2014年来被大力推广,在2015年和2016年发展达到巅峰,2017年以后PPP的发展开始趋于理性,政府方、社会资本方以及金融机构等PPP项目的各参与方日益重视PPP项目的操作风险问题。PPP模式作为连接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桥梁,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其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财务风险就是其中之一。财务风险的爆发可能直接导致PPP项目的失败,损害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的共同利益。以往对于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多从风险的类型、成因以及对策展开,较少结合项目实际风险控制现状,为了更真实地了解PPP项目的财务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方法,选取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作为典型案例,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项目实际开展现状,系统地运用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对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旨在规避财务风险为PPP项目带来的不确定性损失,推动PPP项目运行更加合理高效。本文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PPP模式财务风险管理的学术研究做了系统回顾,之后总结了PPP模式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并简要阐述了中国当前PPP模式的制度背景以及发展现状。通过对所选案例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融资、管理以及实施等情况的分析,识别出该项目存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成本超支的财务风险。为衡量财务风险的大小,本文通过对香溪长江大桥项目基础财务数据的测算评估了该项目的财务风险程度,并结合项目的财务风险控制现状分析其不足之处。最后针对该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不足,站在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公司的角度给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对于筹资风险的控制,一是要改善资本结构,拓展融资渠道,二是要加强现金管理,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对于投资风险的控制,一是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作出反应,二是要加强项目内部财务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三是要细化合同条款,防范政府失信风险;对于资金回收风险的控制,一是要积极拓展收入来源渠道,保证收入来源多样性,二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防止舞弊行为;对于成本超支风险的控制,一是要合理编制预算,贯彻执行年度预决算机制,二是要提高内部监督力度,加强成本管理。

吴德祖[5](2017)在《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由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主编的《经济建设季刊》,是抗日战争后期民国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份经济研究期刊。这份刊物以季刊的形式,自1942年7月开始创刊,抗战胜利的1945年停刊,共3卷12期,每期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及面向社会征集的论文、经济资料、西方经济学说介绍、书评、统计资料,以及当时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为主的作者中,既有当时大后方着名的经济学人,也有供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交通部、资源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水利委员会等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刊物办刊宗旨明确,即在抗战期间,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着手建设进行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上的准备。本文以《经济建设季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期刊创办的情况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以此为出发,梳理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经济领域的官员和学者的主要思考脉络和政策主张,并对其中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史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全面系统地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论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角度、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梳理和介绍了《经济建设季刊》的基本概况。经济建设协会于1939年4月在香港成立,1941年迁至重庆。协会成立期间,时任协会常任理事的沈怡认为有必要对战后建设问题进行提早准备,而这一想法得到了宋子文及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支持,《经济建设季刊》在此思考背景下创刊。期刊自1942年7月至1945年中,每季度发行一期,共三卷12期。《经济建设季刊》作者群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超过一半有留学欧美日本的经历;作者在当时中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经济部门的要员,或为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教授。论文的第三至八章,分别对《经济建设季刊》涉及的各专题、各领域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展示期刊的学术贡献和经济思想。第三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理论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侧重于优劣分析;战争背景下关于国防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讨论;以及期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第四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建设问题的探讨。其中最大篇幅集中于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包括对当时中国铁路建设基本情况和弊端的分析,战后铁路建设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铁路建设中最为关键的资本问题,以及铁路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期刊对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对电信和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关于交通器材的制造等问题。第五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水利问题的探讨。本章首先介绍了当时学界政界普遍形成的关于加强农业建设并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包括农业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土地国有、提出产销合作社的构想等。二是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包括中国人多地少、负载过重和可耕地缺乏的基本国情。三是关于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的讨论。四是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第六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及矿业建设问题的探讨。包括中国工矿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追求,以及工业建设中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工业发展中“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辨析、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期刊中涉及工矿业各个领域的建设,如水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钢铁工业、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第七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主要包括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在外资利用方面,主要涉及经济建设中中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对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的分析研究,利用外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以及促进对外贸易的思考与建议。第八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国民政府管理金融银行业的演进与发展历史,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建议,国民政府币制和货币建设,战后货币金融问题的国际背景,以及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除此外,这一章节还就如何保持货币稳定、关于货币本位问题、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九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笔者对《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积极影响、现实启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指出了《经济建设季刊》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以使读者对于这份刊物有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

张剑[6](2016)在《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一方面,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工程分包严格限制。另一方面,转包、违法分包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转包、违法分包已成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普遍存在的潜规则,被称为“万恶之源”,几乎所有的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原因最后都归结为转包或违法分包的错,工程分包因此成了替罪羊,成了众矢之的。鉴于此,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些分包限制规则是否科学合理?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否有不合时宜的制度本身的因素?本论文从立法论的角度,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定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从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内容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从比较法的视角找出中外制度差异,然后对这些差异进行利弊分析,从而得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即转包、违法分包的泛滥,从制度层面来说,是由于我国分包限制规则不完全正当合理,部分与国际惯例脱节,没有反映生产力发展和工程承包的客观规律,某种程度上部分反映了工程分包的客观规律与不合时宜的制度束缚的矛盾和冲撞,所以建议实定法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在修法之前建议实务中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目前国内对工程分包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现行法律法规,并结合实务,从法解释论角度展开的,从立法论角度对我国违法分包的界定的科学合理性缺乏论证,没有考虑违法分包的界定是否适应工程发包模式与管理的多样化发展,没有考虑分包制度是否与国际接轨,没有考虑是否有滞后的法律制度本身造成违法分包的因素。对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的法学系统研究文献还未见到。国外对分包的限制规则在成文法上较少,一般存在于合同范本的标准条款中,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而且实践中对分包限制条款引起的争议或纠纷较少,没有成为分包合同的热点。所以国外对违法分包或分包限制规则专题研究较少,部分文献涉及到转包、分包范围、再分包和分包须经发包人同意等问题的介绍,但研究不够深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文献,从比较法、法经济学、规范目的和法的价值角度,对工程分包限制规则进行理论专题研究的还未见到。本论文不包括绪论共六章,第一章是关于工程分包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法律关系的客体即工程分包范围、主体即分包人资质和内容即权利义务关系三方面论述了我国现行实定法分包限制规则的不合理;第五章是关于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第六章是结论和对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具体如下:第一章作为本论文的逻辑起点,界定了工程分包的概念,阐述了工程分包的经济实质和法律本质。从经济角度来说,工程分包是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现代工程承包发展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应视为第三人代为履行。第二章从工程分包的客体角度,分析了现行实定法分包范围限制规则的不合理,重点分析了转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现行实定法对分包范围的限制不合理,工程发包模式决定了分包的最大可能范围;(2)分包范围是双方意思自治的范畴;(3)工程承包并不要求亲自施工,承包人的职责实质在于对工程的管理、协调、集成和监督;(4)转包并非合同转让;我国实定法对转包的界定和打击过宽,应禁止无价值增值的转包,解禁肢解分包,区分转包和正常分包的关键在于承包人是否实际承担了项目管理职责;解禁肢解分包不会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5)我国《建筑法》参照了日本、韩国的建筑法律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但两大法系包括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鲜有禁止肢解分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的规定或实践,这些限制规则不符合工程承包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立法目的,立法应允许肢解分包、主体结构分包和扩大劳务分包。第三章从主体分包人资质的角度,论述了资质限制规则的不合理。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资质许可的法律性质是行政许可,属于公法范畴,不宜在合同法中规定,建议修法时将其回归公法定位;(2)我国的资质许可制度混淆了许可制与注册制的区别,建议将许可与注册分开,将资质许可范围限制在工程质量和安全必要性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对市场自由的行政干预,同时加强注册管理;(3)我国的资质许可标准太高,不利于工程分包市场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建议降低企业资产标准,许可标准不宜要求工人数量和技术装备;(4)劳务分包的本质是工程分包,应适用工程分包的一般规则,域外没有针对工程劳务的许可或注册,实践证明,现行的劳务分包制度为违法分包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既造成法律自身的不和谐,也加剧了工程乱象,所以建议取消劳务资质。(5)限制资质许可范围,降低资质标准,取消劳务资质,不会降低工程质量和加剧工程乱象。总之,尽量减少行政许可对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限制,降低从业门槛,鼓励万众创业,鼓励小微企业参与分包。第四章分析了分包权利义务的限制规则。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承包人应就分包工程向发包人承担单点责任,但对于指定分包,承包人应仅负指导、协调和监督的委托代理责任,而不应对指定分包工程象自主分包一样完全负责,发包人应对自己选择和决定指定分包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负责,以此限制指定分包;由于合同的相对性,发包人与分包人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原则上分包人对发包人不直接承担责任。所以,分包人就分包工程与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并不妥当,建议在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承包人破产或承包合同被终止,或者以发包人承担承包人义务包括向分包人支付未付款项为条件,分包合同中承包人的权利义务可以概括转移于发包人,此种条件下分包人方对发包人直接承担责任。取消连带责任,既兼顾了分包人利益,也有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2)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规定承包人“经发包人同意”可以分包,但未规定对发包人同意权的限制,是立法漏洞,易造成发包人同意权的滥用,产生不适当的结果。因此建议,授权当事人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约定须经发包人同意的分包部分;对于承包人的拟选分包人报批,发包人应在合理期限内作出“同意”;发包人反对承包人的拟选分包人,应书面说明“合理理由”;如果发包人对拟用分包人的报批无故拖延或不正当反对,应给予承包人相应延期或赔偿损失。(3)再分包是行业国际惯例,是生产力和分包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工程承包和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再分包不会损害工程质量安全,不会加剧工程乱象,建议修法鼓励和允许再分包。第五章关于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理论与实务普遍将我国《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则作为效力性强制规范援引,导致实务中大量施工分包合同被认定无效。这一章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合同无效无助于改善工程质量和安全,不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损害了法的公平价值和合同自由,不符合工程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认可合同效力不会纵容转包或违法分包行为,所以,在法律修改之前,建议实务中应对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予以缓和,即不否定转包或违法分包合同的效力,在不影响公法责任后果的前提下,由无过错方根据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选择救济方式,例如终止转包或违法分包合同,要求过错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等。第六章在概括以上各章结论的基础上,最后得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即我国分包限制规则不完全正当合理,建议实定法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修法之前实务中应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最后落脚于对《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分包限制规则的不足和漏洞提出立法建议: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必须经发包人同意方可分包的工作,约定之外的工作或未约定的,承包人可以自主分包。必须经发包人同意方可分包的,发包人不应不合理地拒绝。承包人对分包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发包人承担全部责任,但对于发包人指定的分包人,承包人仅承担指导、协调和监督的委托代理责任。发包人与分包人之间没有合同关系,除非特定条件下经发包人要求,分包合同可以概括转移于发包人,分包人方对发包人直接承担责任。承包人不得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一并转包给第三人。除非另有约定,在承包人对分包工程承担管理义务的条件下,可以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拆分后分包给不同的第三人。分包人经承包人和发包人同意,可以将其承揽的工程再分包,但承包人或发包人不应不合理地拒绝。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展望,认为一步到位彻底放开阻力较大,应先从容易的入手,进行试点修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修改全国性法律;放松对分包的限制不会造成质量和安全隐患,实践证明,通过严格限制分包,并不能实现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立法目的。项目质量安全问题是由于个人责任无法落实造成的,所以保证质量安全需要改革我国工程师的执业体制和分配制度,加强个人和企业的诚信公开制度,特别是执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和完善个人职业保险制度,同时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进行体系化建设,例如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技术法规,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工程师执业机制建设,监理机制,包括审图、质量安全监测、咨询评价等社会独立第三方专业保证机制,覆盖设计、施工、保修和职业责任的全面保险机制,质量安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监督管理机制等,以上制度均属公法范畴,远远超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

汪海红[7](2008)在《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探讨》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的现状,在探讨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对策,对指导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卜德江[8](2008)在《山东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管养分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山东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全省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时间的不断增长和交通量的不断加大,以及超载和超限车辆的破坏,高速公路的技术状况在不断下降,路面、桥梁的大修期比设计都大大提前,高速公路养护生产的任务将越来越繁重,现有的管养一体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应对高速公路养护高峰,充分发挥养护投资的效益和现有资源的作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养护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一种市场运作、责权清晰、界面分明、运转高速、便于管理的管养分离的体制至关重要。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分析以往的管理经验,结合工作实际,对山东高速实施管养分离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如下几部分:一是对山东高速现行的养护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管养分离的改革思路,并就管养分离的必要性以及支持条件、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山东高速实施管养分离的可行性;二是根据管养分离的模式构思,提出了山东高速实施管养分离的组织架构,比较了山东高速可以采用的四种施工企业组建方式的优、劣势,并就整合内部资源组建专业化养护公司应注意的问题和推进过程进行了分析;三是提出了管养分离的管理体系,就如何构建山东高速计划管理体系、监督检测体系和合同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四是针对如何检验管养分离效果,提出了评价指标,并就推行的管养分离模式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和预测,印证了该模式将有效的提高山东高速养护管理水平。该文寻找出了适合山东高速的养护管理模式,将有效的推进山东高速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并将为其它省市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徐海成[9](2007)在《中国收费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和构建中国收费公路养护运行机制的改革模式,对现行收费公路运行机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分析表明:收费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质是国有养护企业与公路管理机构彻底分离,实施脱钩改制,推进市场化养护模式;收费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应分为4个阶段实施,即市场化养护起步阶段、市场化养护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养护阶段和市场化养护深化阶段。

刘文[10](2008)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文件对现代农业的定义为: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可见,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科技、装备和人才等各个方面强化支撑。其中,设施装备是农业系统的基石,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撑。也就是说,要建设现代农业,没有什么比广博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失当、管理失效存在很大的关系。因而探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迫切的重要课题。首先,文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概念、内容、基本的经济特征等进行阐述。其次,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切实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关键。再次,文章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子系统内部不同技术经济特征的农业基础设施上如何优化投资、提高效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从公共部门角度来看,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分析比较得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绝对规模都在增加,但相对规模普遍偏小,而且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很难有大的提升;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结构也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各项目的作用机制,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的整体效益欠佳。理论结合实际对政府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简单比较了各种方式的资金带动效应。结合当前财政投入方式存在的方式单一、财政包袱重的缺陷,提出政府应当在现有投入方式基础上,加强财政担保、财政参股、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资金带动效应大的投入方式的应用,既能缓解财政压力,又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私人部门的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领域。(2)从私人部门角度分析,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能力非常强,但私人部门介入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现状不容乐观,关键在于政府财政的引导调控不到位,财政支持方式单一。(3)要加强公私部门之间的互动,针对不同的私人部门投资主体,选用最适宜的财政引导方式或方式组合,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机制,以多元多层次多样化协调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充足与投资资本高效、增值的“双赢”。最后,文章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管护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效益是根本。通过对现实中的各种管护模式进行盘点归类,认为管护效率依集权管护、私人管护、参与管护、自主管护逐级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管护应该趋向于选择应用参与管护和自主管护制度,并对现行各种运行管护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培育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主体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育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主体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对公路管养现状的研究
        二、对公路养护体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主要概念厘定与研究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主要概念厘定
        一、专养公路
        二、公路管理
        三、公路养护
        四、管养分离
    第二节 研究基础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泉州市专养公路的管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的管理现状
        一、泉州市专养公路管理机构概况
        二、泉州市专养公路的管理模式
    第二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的养护现状
        一、泉州市专养公路的养护模式
        二、泉州市专养公路的养护资金执行情况
第四章 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现状的困境
    第一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问题
        二、效率和人员问题
        三、资金使用问题
    第二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现状问题的成因
        一、管养一体化
        二、用人机制差
        三、观念较落后
        四、政策支持少
    第三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改革的难点
        一、缺少政策指导
        二、职工出路狭隘
        三、改革成本较高
第五章 厦门市专养公路管养分离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厦门市专养公路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厦门市专养公路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厦门市专养公路改革的成效
    第二节 厦门市专养公路改革成功经验的启示
        一、政府提供有利政策
        二、充裕的资金支持
        三、注意人员分流和身份置换
        四、宽松的市场环境
第六章 进一步优化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分离改革的对策
    第一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分离改革的总体原则
        一、从“集中统一”向垂直管理转变
        二、推行管养分离,为市场化做准备
        三、养护方式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
    第二节 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分离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制定养护市场化制度
        二、推行小修保养市场化
        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四、推出改革配套措施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生态导向下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规划提升策略研究 ——以周至集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对道路空间的生态考量
        1.1.2 道路空间生态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生态修复
        1.1.3 乡村道路建设工作有着良好的政策引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乡村
        1.3.2 乡村道路
        1.3.3 道路生态
        1.3.4 生态导向
        1.3.5 乡村道路空间
    1.4 研究地域、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地域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人类聚居学理论
        2.1.2 城乡一体化理论
        2.1.3 道路生态学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系统工程学理论
    2.2 生态导向下道路空间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道路生态的基础理论研究
        2.2.2 道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2.2.3 道路空间的景观生态格局研究
        2.2.4 道路空间的生态设计研究
        2.2.5 研究评述
    2.3 乡村道路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乡村道路的建设效应研究
        2.3.2 乡村路网布局的方法研究
        2.3.3 乡村道路安全的问题研究
        2.3.4 乡村道路规划的评价研究
        2.3.5 研究评述
    2.4 典型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环境提升实践案例
        2.4.1 生态道路创建型——四川内江的生态路建设
        2.4.2 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型——浙江余杭“美丽公路”整治提升工程
        2.4.3 美丽公路定量评价型——浙江宁波茅石线美丽公路等级试评
        2.4.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内涵解构
    3.1 乡村道路的特征分析
        3.1.1 数量特征
        3.1.2 功能特征
        3.1.3 等级特征
        3.1.4 通行特征
    3.2 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发展内涵
    3.3 乡村道路生态环境要素
        3.3.1 人工生态环境组成因子
        3.3.2 自然生态环境组成因子
        3.3.3 乡村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3.3.4 对人居生态环境的影响内容
        3.3.5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内容
    3.4 乡村道路空间构成要素
        3.4.1 界面限定
        3.4.2 路面空间
        3.4.3 道路绿化
        3.4.4 附属设施
    3.5 乡村道路文化环境要素
        3.5.1 乡村道路与物质文化
        3.5.2 乡村道路与精神文化
        3.5.3 乡村道路与制度文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现状调查研究
    4.1 西安市区域生态环境认知
        4.1.1 生态环境区位
        4.1.2 地形地貌特征
        4.1.3 植被与动物状况
        4.1.4 水系与土壤分布
        4.1.5 气候分布特征
        4.1.6 区域生态评价
    4.2 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现状分析
        4.2.1 西安市乡村道路里程
        4.2.2 西安市乡村道路等级
        4.2.3 西安市乡村道路管理养护
        4.2.4 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与乡村聚落
        4.2.5 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生态格局分类
    4.3 关中平原型乡村道路空间生态格局特征解析
        4.3.1 分布特征
        4.3.2 规模特征
        4.3.3 形态特征
    4.4 秦岭山地型乡村道路空间生态格局特征解析
        4.4.1 分布特征
        4.4.2 规模特征
        4.4.3 形态特征
    4.5 现状问题总结与分析
        4.5.1 道路空间生态景观问题
        4.5.2 道路建设使用问题
        4.5.3 道路绿化问题
        4.5.4 路域设施问题
        4.5.5 道路规划设计问题
        4.5.6 道路管理养护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导向下乡村道路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完整性原则
        5.1.3 可操作原则
        5.1.4 代表性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指标筛选
        5.2.2 指标体系架构
        5.2.3 指标权重确定
    5.3 评价过程与方法
        5.3.1 评价指标量化与赋值
        5.3.2 路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5.3.3 道路空间构成评价指标
        5.3.4 人文社会环境评价指标
        5.3.5 乡村道路空间发展评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导向下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规划提升策略
    6.1 区域道路空间生态统筹
        6.1.1 协调城乡生态空间要素
        6.1.2 构建城乡道路生态廊道
        6.1.3 生态优先的道路网络建设
        6.1.4 路域生态环境导向的道路空间建设
        6.1.5 以乡村绿道织补区域道路生态格局
    6.2 乡村道路空间生态设计提升
        6.2.1 “旅游道路生态+”的规划设计
        6.2.2 有机融合的路网布局
        6.2.3 生态导向的断面优化
        6.2.4 乡土记忆的铺装改造
    6.3 乡村道路空间绿化提升
        6.3.1 乡村道路空间绿化原则
        6.3.2 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
        6.3.3 道路线性空间绿廊分类控制
        6.3.4 交通节点空间绿化分级提升
    6.4 道路生态技术与材料
        6.4.1 路面再生技术运用
        6.4.2 路面透水材料铺装
        6.4.3 道路边坡生态恢复
    6.5 道路空间设施分级分类配置
        6.5.1 道路小品分类设计
        6.5.2 道路夜景分类亮化
        6.5.3 道路服务驿站分级
        6.5.4 道路标识系统分类
    6.6 道路规划建设机制完善
        6.6.1 城乡道路分类体系
        6.6.2 乡村道路设计与质量管理
        6.6.3 乡村道路建设的公众参与
    6.7 道路管理养护保障措施
        6.7.1 乡村道路的管理养护
        6.7.2 乡村道路资金供给
        6.7.3 道路文化宣传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周至集贤镇乡村道路空间规划提升实践
    7.1 周至集贤镇发展概况
        7.1.1 交通区位
        7.1.2 行政管辖
        7.1.3 社会经济
        7.1.4 镇域发展规划
    7.2 集贤镇乡村道路建设现状研判
        7.2.1 调研路线
        7.2.2 集贤镇乡村道路空间形态
        7.2.3 集贤镇乡村道路等级
    7.3 集贤镇乡村道路空间发展评价
        7.3.1 县道318 道路空间评价
        7.3.2 乡道赤峪路道路空间评价
        7.3.3 村道严金路空间评价
        7.3.4 评价结果分析
    7.4 集贤镇乡村道路空间问题分析
        7.4.1 路域界面环境
        7.4.2 道路路面环境
        7.4.3 道路绿化及植物分布
        7.4.4 道路附属设施
    7.5 生态导向下集贤镇乡村道路空间规划提升措施
        7.5.1 平原地区乡村道路网络优化
        7.5.2 秦岭山地地区乡村道路网络优化
        7.5.3 干道与支路空间的生态整治引导
        7.5.4 道路空间绿化的生态建设
        7.5.5 凸显地域文化的道路设施配置
        7.5.6 加强道路的管理和养护
        7.5.7 道路建设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总结与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资料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方主体税种的基本概念
        一、地方税的概念及涵义
        二、地方税相关概念辨析
        三、地方主体税种的概念及涵义
    第二节 公共财政理论
        一、公共财政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二、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地方税收支的意义
    第三节 财政分权理论
        一、财政分权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二、财政分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财政分权理论对于地方税权的意义
    第四节 税收正义理论
        一、税收正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二、税收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税收正义理论对于地方税的意义
第二章 营改增后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地方税收不符合地方公共财政需求
        一、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过低
        二、非税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过高
        三、地方财政高度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
    第二节 地方税权难以适应财政分权的需求
        一、地方税立法权缺失
        二、地方税征管权日趋萎缩
        三、税收收益权划分愈发不合理
    第三节 地方税制有违税收正义价值
        一、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实质正义要求
        二、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程序正义要求
        三、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制度正义要求
    第四节 我国地方税体系问题溯因
        一、市场与政府界限不清晰
        二、分税制以集权作为初衷
        三、地方税制设计有违正义
第三章 外国地方主体税种立法经验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
        一、发达国家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二、发达国家政府间税权划分
        三、发达国家地方主体税种设置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
        一、发展中国家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二、发展中国家政府间税权划分
        三、发展中国家地方主体税种设置
    第三节 外国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比较分析
        一、外国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二、外国政府间税权划分比较分析
        三、外国地方主体税种设置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外国立法经验对我国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借鉴
        一、科学合理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二、稳定适度的政府间税权配置
        三、明确合理的地方主体税种
第四章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思路和选择标准
    第一节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思路
        一、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前提
        二、关于地方主体税种的备选税种
    第二节 微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财政标准
        一、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财政自主权的保障意义
        二、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作用
        三、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导向
    第三节 中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经济标准
        一、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
        二、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区域发展特色相一致
        三、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居民公共受益相匹配
    第四节 宏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价值标准
        一、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实质正义
        二、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程序正义
        三、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制度正义
第五章 地方主体税种部分备选税种的利弊分析
    第一节 增值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一、增值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二、增值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三、增值税方案的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一、企业所得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二、企业所得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三、企业所得税方案的税收正义价值分析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二、个人所得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三、个人所得税方案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第四节 房地产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一、房地产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二、房地产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三、房地产税方案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第六章 我国地方主体税种立法改革的设想
    第一节 双主体税种结构之消费税方案
        一、消费税方案具备财政意义
        二、消费税方案满足经济标准
        三、消费税方案符合税收正义价值
    第二节 双主体税种结构之资源税方案
        一、资源税方案具备财政意义
        二、资源税方案满足经济标准
        三、资源税方案符合税收正义价值
    第三节 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路径
        一、双主体税种模式的立法改革总体思路
        二、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
        三、资源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
    第四节 地方主体税种立法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明确政府职能并简化政府层级
        二、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
        三、税收立法权下放的配套条件
        四、稳步推进地方辅助税种立法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PPP模式的研究
        1.2.2 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1.2.3 PPP模式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相关概念
        2.1.1 PPP模式
        2.1.2 PPP模式相关主体
        2.1.3 PPP模式经典框架
        2.1.4 PPP模式制度背景
        2.1.5 PPP模式发展现状
    2.2 财务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2.1 财务风险
        2.2.2 财务风险管理
    2.3 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3.1 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风险偏好理论
3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识别分析
    3.1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概况
        3.1.1 项目实施背景
        3.1.2 项目建设运营内容
        3.1.3 项目PPP模式架构
    3.2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识别
        3.2.1 筹资风险
        3.2.2 投资风险
        3.2.3 资金回收风险
        3.2.4 成本超支风险
4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评估及控制分析
    4.1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评估
        4.1.1 项目基础财务测算
        4.1.2 项目基础财务指标分析
    4.2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控制
        4.2.1 筹资风险控制现状
        4.2.2 投资风险控制现状
        4.2.3 资金回收风险控制现状
        4.2.4 成本超支风险控制现状
5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5.1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的不足
        5.1.1 筹资风险管理的不足
        5.1.2 投资风险管理的不足
        5.1.3 资金回收风险管理的不足
        5.1.4 成本超支风险管理的不足
    5.2 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5.2.1 筹资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5.2.2 投资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5.2.3 资金回收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5.2.4 成本超支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5)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经济建设季刊》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一、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
        二、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
        三、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学术活动、政治活动
    第二节 《经济建设季刊》创办及发行情况
        一、《经济建设季刊》创办过程及刊行宗旨
        二、《经济建设季刊》发行情况及当时影响
    第三节 《经济建设季刊》的编辑、作者队伍
        一、《经济建设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及主要作者群体基本情况
        二、《经济建设季刊》编辑、作者情况分析和几点思考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栏目设计、文献统计
        一、栏目设计情况
        二、文献统计
第三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
        一、概念厘定: “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异同辨析
        二、路径选择: 对国家管制下“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自发认可
        三、借助国家力量实现工业化:落后中国的经济赶超方案
    第二节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侧重的讨论
        一、关于国营事业、民营事业讨论的重要篇章和观点梳理
        二、倾向国营事业的原因和启示意义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纠结和思考辨析
        一、关于“三民主义的经济制度”
        二、“三民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经济的辨析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引入与评介
        一、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二、对苏联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三、对德国及统制经济思想和发展情况的介绍与研究
        四、对西方战后重建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电信、邮政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
        一、当时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弊端所在
        二、战后铁路政策的主要原则
        三、铁路建设的资本问题
        四、战后铁路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
    第二节 关于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
        一、对战时航政、航政建设与战后复员的构想
        二、关于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和构想
    第三节 、关于电信、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
        一、关于电信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二、关于邮政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第四节 关于交通器材制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农业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人多地少: 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土地国有: 关于土地政策的思考
        四、产销合作社: 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思考
    第二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水利建设的总体方针
        二、经济视角看水利建设
        三、历史视角看水利建设
        四、水利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建设及矿产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基础和目标
        一、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衰弱基础和原因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工矿业建设的目标
    第二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国家、政府在推动工业建设中的作用
        二、关于“国防经济”的讨论
        三、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
        四、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
    第三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各领域的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关于钢铁工业的建设与思考
        四、关于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计划
        五、关于化学工业发展的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中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银行和金融业建设的探讨
        一、关于金融对经济建设价值的认识
        二、关于金融银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三、对金融业支持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二节 国际背景下民国时期币制建设与金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民国时期币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后货币金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三、关于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节、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保持货币稳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二、关于货币本位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三、关于建立健全金融系统的思考和建议
        四、关于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外资利用问题的探讨
        一、经济建设中利用外资的必要与可能
        二、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
        三、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和利弊影响
        四、关于利用外资应遵循的原则
        五、关于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问题的探讨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
        二、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的思考
        四、促进对外贸易的要点与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一、《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
    二、《经济建设季刊》的积极影响
    三、《经济建设季刊》的局限性
    四、《经济建设季刊》的现实启示
附录1: 《经济建设季刊》目录
附录2: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理事、各组组长基本情况简表
附录3: 《经济建设季刊》作者情况简表
附录4: 《经济建设季刊》刊发文章和作者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后记

(6)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工程分包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 工程分包的界定
        一、不同文献对工程分包的理解
        二、工程分包的外延
        三、工程分包的内涵
        四、本文对工程分包的界定
    第二节 工程分包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工程分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工程分包是由建筑业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第三节 工程分包的法律性质
        一、第三人代为履行说
        二、并存的债务承担说
        三、特殊性质说
        四、委托代理说
        五、从属的法律关系说
        六、第三人代为履行说较为妥当
第二章 工程分包范围-客体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工程发包模式与分包范围的关系
        一、传统发包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二、设计-建造一体化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管理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四、CM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五、PPP模式中承包人的功能定位
        六、工程发包模式决定了分包的最大可能范围
    第二节 工程分包范围
        一、承包人的本质任务在于管理
        二、分包范围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
    第三节 工程转包
        一、我国对工程转包的界定
        二、限制无价值增值的转包
        三、我国转包界定过宽
        四、解禁肢解分包不会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五、缩小转包概念的立法建议
    第四节 主体结构能否分包
        一、梳理我国禁止主体结构分包的规定
        二、我国禁止主体结构分包的政策考量与评价
        三、我国立法应解禁主体结构分包
    第五节 扩大劳务分包是否正当
        一、我国对劳务分包的界定
        二、劳务分包是工程分包
        三、扩大劳务分包应予鼓励
第三章 分包人的资质-主体资格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我国工程资质的本质与特点
    第二节 注册制与许可制
        一、注册制
        二、许可制
        三、注册与许可并行
    第三节 差异分析与政策选择
        一、应将许可与注册分开
        二、许可标准不宜要求工人数量
        三、应降低资质许可标准
        四、建议取消劳务资质
第四章 分包权利义务的限制规则
    第一节 承包人与分包人的连带责任
        一、合同的相对性
        二、承包人就分包工程对发包人负单点责任
        三、承包人不应就指定分包工程对发包人负连带责任
        四、分包人对发包人不应负连带责任
        五、立法建议
    第二节 对承包人分包权的限制
        一、承包人的分包权与发包人的同意权日趋平衡
        二、对我国相关规定的分析评价
        三、立法建议
    第三节 对分包人再分包权的限制
        一、再分包是行业国际惯例
        二、我国禁止再分包的逻辑分析
        三、再分包合法化刻不容缓
第五章 违反分包限制规则的民事法律后果
    第一节 比较法考察
        一、英美法系的违约主义
        二、大陆法系的强制规范理论
        三、趋势分析与启示
    第二节 对我国反分包限制规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宏观思考
        一、合同无效无助于改善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合同无效不利于保护发包人利益
        三、合同无效损害法的公平价值和合同自由
        四、合同无效不符合工程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
        五、认可合同效力不会纵容转包或违法分包行为
    第三节 对我国违反分包限制规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具体分析
        一、违反资质规范不宜认定合同无效
        二、转包合同不宜认定无效
        三、分包未经发包人同意不应导致合同无效
        四、其他分包限制规定亦不应影响合同效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我国实定法应放松对工程分包的限制
        二、实务中应缓和转包、违法分包的私法后果
        三、对《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的修法建议
    第二节 展望
        一、如何实施
        二、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山东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管养分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概述
    2.1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概念
    2.2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内容
    2.3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作用
    2.4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
第3章 山东高速养护管理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
    3.1 山东高速养护管理现状及问题
        3.1.1 管理现状
        3.1.2 存在的问题
    3.2 管养分离模式的提出
        3.2.1 管养分离的内涵和意义
        3.2.2 管养分离的主要内容
        3.2.3 管养分离的必要性
        3.2.4 管养分离的支持条件
        3.2.5 管养分离的环境条件
第4章 山东高速管养分离的组织架构及实现
    4.1 组织框架
    4.2 职能安排
    4.3 实现途径
        4.3.1 养护检测中心架构
        4.3.2 养护公司架构
第5章 管养分离的养护管理体系
    5.1 计划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1.1 养护计划的制定
        5.1.2 养护计划的实施
        5.1.3 养护计划的调整
    5.2 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标准的建立
        5.2.1 “好路率”评定法
        5.2.2 综合评定法
    5.3 合同管理方式的建立
        5.3.1 高速公路养护合同的选择
        5.3.2 高速公路养护合同的履行
        5.3.3 高速公路养护合同的责任承担
第6章 山东高速管养分离效果评价指标及效果预测
    6.1 管养分离管理效果评价指标的建立
        6.1.1 高速公路管养分离效果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6.1.2 高速公路管养分离效果评价指标
    6.2 效果预测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中国收费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中国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回顾
    1.1 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1.2 现行收费公路养护运行机制
        1.2.1 自主养护模式
        1.2.2 承包制养护模式
        1.2.3 属地养护模式
        1.2.4 公司化养护模式
2 中国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发展
    2.1 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本质要求
    2.2 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难点
        2.2.1 现行公路管理体制的制约
        2.2.2 产权制度改革的制约
        2.2.3 养护职工的身份置换面临传统观念的制约
        2.2.4 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缺少政策支撑
    2.3 中国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进程
        2.3.1 市场化养护的起步阶段
        2.3.2 市场化养护发展阶段
        2.3.3 完全市场化养护阶段
        2.3.4 市场化养护深化阶段
3 结 语

(10)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相关研究评述
        1.2.1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分类
        1.2.2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一般特征
        1.2.3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2.4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政策研究
        1.2.5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证分析
        1.2.6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管理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概念范围界定和主要内容
        1.3.1 本研究的概念范围界定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章参考文献
2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分析
    2.1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2.1.2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
    2.2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贡献分析
        2.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涵
        2.2.2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贡献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3 农业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及其规模与结构分析
    3.1 政府作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依据
        3.1.1 理论视角
        3.1.2 实践角度
    3.2 政府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规模分析
        3.2.1 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绝对规模
        3.2.2 相对规模
        3.2.3 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分析
    3.3 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分析
        3.3.1 财政农业投入项目结构
        3.3.2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内部结构
    本章参考文献
4 农业基础设施政府财政投入方式的比较分析
    4.1 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方式
        4.1.1 政府直接投资(Governmental Direct Investment)
        4.1.2 以工代赈(Salary Instead of Alms)
        4.1.3 财政参股(Financial Share)
        4.1.4 财政周转(Financial Revolving Fund)
        4.1.5 国债转贷(National Bonds LendedtoLocalGovernment)
        4.1.6 财政贴息(Financial Discount)
        4.1.7 财政担保(Governmental Guarantee)
        4.1.8 投资补助(Financial Subsidies For Investment)
        4.1.9 以奖代补(Substitute subsidies with rewards)
        4.1.10 财政支持农业保险(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4.1.11 税收支出(Tax Expenditure)
    4.2 财政投入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4.2.1 财政投入方式的比较
        4.2.2 财政投入方式的选择
    本章参考文献
5 农业基础设施私人部门投资分析
    5.1 农村集体组织与农户
        5.1.1 投入分析
        5.1.2 村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
        5.1.3 农村集体与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机制创新
    5.2 民间资本与外资
        5.2.1 民间资本与外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基础
        5.2.2 民间资本与外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6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结构优化
    6.1 理论基础
        6.1.1 系统理论
        6.1.2 农业基础设施的系统性
        6.1.3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结构的系统性
    6.2 多元多层次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
        6.2.1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结构简述
        6.2.2 多元多层次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协调发展模式
    本章参考文献
7 农业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制度分析
    7.1 运行管护制度归类
    7.2 影响农业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制度选择的因素
        7.2.1 产权性质及其效率
        7.2.2 运行维护的成本费用
        7.2.3 受益人与管护的便利程度
        7.2.4 设施使用年限
        7.2.5 设施使用效益
    7.3 各种运行管护制度分析
        7.3.1 集权管护制度
        7.3.2 私人管护制度
        7.3.3 参与管护制度
        7.3.4 自主管护制度
        7.3.5 运行管护模式汇总
    本章参考文献
8 基本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培育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主体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泉州市专养公路管养问题研究[D]. 苏欣. 华侨大学, 2019(12)
  • [2]生态导向下西安市乡村道路空间规划提升策略研究 ——以周至集贤镇为例[D]. 梁仕浩. 长安大学, 2019(01)
  • [3]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D]. 陈思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香溪长江大桥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孔方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D]. 吴德祖. 武汉大学, 2017(06)
  • [6]工程分包限制规则研究 ——以《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第3款为中心[D]. 张剑. 武汉大学, 2016(01)
  • [7]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 汪海红. 交通标准化, 2008(12)
  • [8]山东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管养分离模式研究[D]. 卜德江. 山东大学, 2008(02)
  • [9]中国收费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J]. 徐海成.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 [10]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D]. 刘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我对培育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主体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