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帕金森病小鼠黑质 calbindin- D2 8k m RNA的表达(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于锦锦[1](2021)在《大麻素对大鼠苍白球神经元的双向调节效应及受体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eCBs)是参与中枢运动控制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痛觉、食欲、成瘾、情绪、习惯养成、学习与记忆、奖赏与动机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生理功能。苍白球(globus pallidus,GP)参与调节躯体运动,与其他核团共同构成基底神经节回路。苍白球中有大麻素1型受体(cannabinoid type 1 receptor,CB1R)和大麻素2型受体(cannabinoid type 2 receptor,CB2R)的表达,提示苍白球是eCBs的作用区域。苍白球接收来自纹状体中型多棘神经元轴突末梢及苍白球神经元轴突侧支的γ-氨基丁酸能纤维支配。苍白球中CB1R主要位于纹状体-苍白球投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帕金森病患病不同阶段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发生双相的变化模式,表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帕金森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检测原发帕金森病患者的脑脊液发现,未经多巴胺治疗的患者anandamide(eCBs之一)水平是治疗组的2倍以上。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对大鼠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及受体机制,以及探究苍白球大麻素对大鼠运动行为的影响及受体机制。方法:采用三管微电极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实验、提升躯体摇摆实验、爬杆实验、氟哌啶醇诱导的僵直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结果:1.CB1R和CB2R非选择性激动剂WIN 55,212-2对101个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产生不同的影响。苍白球注射WIN 55,212-2(0.01 m M)后,其中55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13.46±0.98 Hz增加至17.54±1.13 Hz(t=-12.727,df=54,P<0.001),细胞放电频率增加百分数37.08±2.97%;其中17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16.41±1.25 Hz降低至9.94±0.93 Hz(t=8.004,df=16,P<0.001),细胞放电频率降低百分数38.68±3.74%;其中12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18.74±3.97 Hz先增加至23.02±4.81 Hz(t=-3.583,df=11,P<0.01),细胞放电频率增加百分数33.05±7.01%,然后这12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18.74±3.97 Hz降低至12.33±3.35 Hz(t=3.576,df=11,P<0.01),细胞放电频率降低百分数45.99±8.48%。其余17个苍白球神经元注射WIN 55,212-2后,每个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小于2倍标准差(加药前:12.30±2.41 Hz,加药后:12.76±2.47 Hz,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数:+6.58±2.85%)。而注射人工脑脊液的对照组加药前后放电频率无明显差异(加药前:13.30±1.23 Hz,加药后:13.76±1.25 Hz,t=-3.409,df=34,P>0.05,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数:+4.53±1.38%)。苍白球神经元注射WIN 55,212-2后放电频率增加的百分数与基础放电频率呈负相关(r=-0.580,P<0.001);苍白球神经元注射WIN 55,212-2后放电频率降低的百分数与基础放电频率无相关性(r=0.164,P>0.05);苍白球注射WIN 55,212-2后放电频率先升高后降低的神经元其放电频率增加的百分数与基础放电频率呈负相关(r=-0.626,P<0.05),其放电频率降低的百分数与基础放电频率呈正相关(r=0.597,P<0.05)。2.苍白球注射CB1R阻断剂AM 251(0.01 mM)后,其中12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13.83±2.08 Hz降低至9.35±1.84 Hz(t=6.006,df=11,P<0.001),细胞放电频率降低37.93±6.43%;使其中3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由12.97±5.49 Hz增加至16.62±5.24 Hz(t=-6.289,df=2,P<0.05),细胞放电频率增加39.92±16.47%;在其余8个苍白球神经元中,AM 251使每个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小于2倍标准差(加药前:14.10±1.57 Hz,加药后:13.76±1.54 Hz)。而人工脑脊液组加药前后放电频率无明显差异(加药前:15.68±1.97 Hz,加药后:15.90±1.98 Hz,t=-0.699,df=9,P>0.05,放电变化百分数:+2.02±2.10%)。苍白球注射CB2R阻断剂AM630(0.01 mM)后,所有19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的变化小于2倍标准差(加药前:15.35±2.30 Hz,加药后:15.72±2.37 Hz,t=-1.967,df=18,P>0.05)。此外,我们又观察到高浓度AM 630(1 mM)对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亦无影响(加药前:11.28±3.13 Hz,加药后:11.53±3.02 Hz,t=-0.293,df=4,P>0.05)。以上实验提示苍白球内源性大麻素通过CB1R调控神经元自发放电。3.在8个神经元中,苍白球单独微量注射WIN 55,212-2放电频率由14.10±2.47Hz增加至17.27±2.40 Hz(t=-8.376,df=7,P<0.001),细胞放电频率增加31.80±10.59%。而联合给予AM 251和WIN 55,212-2后,AM 251阻断WIN 55,212-2诱导的兴奋性效应(基础放电频率:12.80±2.20 Hz,AM 251+WIN 55,212-2:12.52±2.23 Hz),放电频率平均变化百分数为-2.22±3.08%(Z=-3.361,P<0.001与单独给予WIN 55,212-2比较,n=8)。为了消除第二次注射WIN 55212-2对苍白球神经元的脱敏作用,我们在同一神经元中先后注射了两次WIN 55212-2,结果表明,第二次注射WIN 55,212-2对5个苍白球神经元具有与第一次注射相似的兴奋作用(加药前:18.74±4.18 Hz,第一次注射:25.14±4.93 Hz,放电频率增加百分数:40.34±9.54%;加药前:18.78±4.26 Hz,第二次注射:24.37±4.88 Hz,放电频率增加百分数:35.31±8.74%,P>0.05与第一次注射WIN 55,212-2相比)。另外,在2个苍白球神经元中,WIN 55,212-2诱导的抑制反应(-56.22±7.02%)中,AM 251与WIN55,212-2联合应用,明显阻断WIN 55,212-2诱导的放电抑制(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数:+10.76±10.58%)。此外,在另外8个神经元中,苍白球单独微量注射WIN 55,212-2放电频率由21.22±3.44 Hz增加至26.15±3.97 Hz(t=-5.573,df=7,P<0.001),细胞放电频率增加百分数26.84±4.74%。而联合给予AM 630和WIN 55,212-2未能阻断WIN 55,212-2诱导的兴奋性效应(基础放电频率:21.12±3.64 Hz,AM 630+WIN 55,212-2:25.15±4.04 Hz),放电频率增加百分数为23.41±4.78%(Z=-0.630,P>0.05与单独给予WIN 55,212-2比较,n=8)。上述实验结果揭示外源性大麻素通过CB1R调控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4.进一步采用行为学实验技术观察苍白球给予大麻素是可否参与机体运动调控。提升躯体摇摆实验结果显示,苍白球单侧微量注射人工脑脊液没有引起大鼠明显的偏侧摇摆倾向(对侧摇摆率:50.00±2.36%,n=9)。与对照组相比,在9只大鼠苍白球单侧微量注射WIN 55,212-2后,大鼠出现明显对侧摇摆倾向(对侧摇摆率:81.11±2.60%,n=9,Z=3.641,P<0.001);然而在另外4只大鼠中,苍白球单侧微量注射WIN 55,212-2表现出同侧摇摆行为(同侧摇摆率:82.50±4.79%,n=4,Z=-2.874,P<0.01)。苍白球单侧联合给予AM 251和WIN 55,212-2大鼠没有出现明显的偏侧摇摆倾向(对侧摇摆率:50.00±2.18%,n=7;Z=3.416,P<0.001和Z=-2.446,P<0.05分别与WIN 55,212-2诱导的对侧偏转和同侧偏转组比较)。然而苍白球单侧联合给予AM 630和WIN 55,212-2大鼠出现明显的对侧摇摆倾向(对侧摇摆率:83.33±2.11%,n=6,Z=-0.764,P>0.05与WIN 55,212-2诱导的对侧偏转组比较)。苍白球单侧微量注射AM 251则引起大鼠同侧摇摆行为(同侧摇摆率:76.67±3.33%,n=6,Z=-3.262,P<0.001与对照组比较)。而苍白球单侧微量注射AM 630没有引起大鼠偏侧摇摆倾向(对侧摇摆率:53.33±3.33%,n=6,Z=0.891,P>0.05与对照组比较)。5.大鼠腹腔注射氟哌啶醇出现僵直后,苍白球单侧微量注射人工脑脊液没有引起大鼠出现固定的偏转行为(n=10)。而单侧注射WIN 55,212-2后,其中14只大鼠60分钟内表现出明显的对侧偏转,偏转评分保持在1~3分,另外3只大鼠表现出明显的同侧偏转,偏转评分保持在-1~-2分。单侧注射AM 251后,大鼠表现出同侧偏转,偏转评分保持在-1~-3分(n=6)。而单侧注射AM 630后,大鼠没有表现出固定的偏转倾向(n=6)。联合注射AM 251和WIN 55,212-2可阻断WIN 55,212-2诱导的偏转倾向,偏转评分约为0(n=7),而联合注射AM 630和WIN 55,212-2没能阻断WIN 55,212-2诱导的偏转倾向,偏转评分保持在1~3分(n=6)。6.苍白球双侧微量注射WIN 55,212-2,与对照组相比平均爬杆时间显着缩短(n=6,t=4.941,P<0.001)。AM 251组平均爬杆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n=6,t=1.222,P>0.05),AM 630组平均爬杆时间与对照组相比亦无明显差异(n=6,t=2.322,P>0.05)。进一步测试结果显示,联合给予AM 251和WIN 55,212-2组平均爬杆时间与WIN 55,212-2组相比显着延长(n=9,t=3.565,P<0.05),而AM 630+WIN 55,212-2组平均爬杆时间与WIN 55,212-2组相比无明显差异(n=6,t=0.514,P>0.05)。上述(4,5,6)行为学实验证实大麻素可以通过影响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而参与机体运动行为调控。7.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到苍白球有CB1R表达。结论:本研究的在体单细胞电生理实验结果提示,WIN 55,212-2对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产生复杂影响,包括兴奋、抑制、先兴奋后抑制。清醒动物行为学结果显示,苍白球给予WIN 55,212-2的主要作用为增加大鼠的运动行为,eCBs也参与大鼠运动行为的调控。CB1R参与苍白球WIN 55,212-2诱导的电生理和行为效应。
刘自华[2](2020)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对帕金森病保护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神经炎症、神经兴奋性毒性、基因突变和错误的蛋白折叠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PD。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是其典型的病理特征,然而,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引发PD的主要因素,因此,抗氧化是治疗PD的重要方法之一。硫氧还蛋白系统是由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组成,是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系统,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R1)是硫氧还蛋白系统的主要成员。因此,本论文过表达TR1,研究其对PD的保护效应。方法:采用PD的动物和细胞模型,构建过表达TR1载体。采用转录组测序、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抗氧化活性、western blotting、行为学、实时定量PCR检测过表达TR1对PD的保护效应。动物试验:A53T小鼠(3月龄)在黑质致密部每侧注射2μl连接有TR1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饲养7个月后,通过行为学测试,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在麻醉条件下,脱臼处死小鼠,取中脑组织通过转录组测序、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β-gal染色方法检测基因、蛋白表达或水平变化。检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或含量的变化。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和MPTP处理组。MPTP组采用腹腔注射MPTP盐酸盐造模(连续注射4次,每次间隔3 h)。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MPTP诱导的PD小鼠中,测定小鼠行为学的变化,以及黑质、纹状体部位氧化损伤的变化。细胞试验:N2a细胞或者PC12细胞过表达TR1(N2a细胞载体是慢病毒,PC12细胞载体是质粒)24 h后,再用MPP+处理48 h,观察细胞的生存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PCR试验检测细胞凋亡、老化、DNA损伤以及信号通路相对应物质的表达变化。结果:根据KEGG富集分析,与WT相比,A53T小鼠抗氧化活性、线粒体相关复合体、细胞损伤、生长、复制、信号传导、酶调节活性、大脑皮层区域、神经元发育和分化调控基因均受到影响。本论文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A53T小鼠与A53T-TR1小鼠比较,氧化还原过程、酶活性调节、细胞死亡、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都有变化。过表达TR1后,小鼠饲养到第10个月,与PD模型A53T小鼠比较,A53T-TR1小鼠抗氧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增加补体水平、增加钙调蛋白数量、减少钙离子在细胞内的蓄积和减少对细胞所造成毒性效应等等,使PD的症状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本论文研究表明,PD模型小鼠中脑部位SNc氧化应激增加,TR1和TH表达减少。PD模型组与WT组(正常组)或者NS组(正常组)比较:小鼠认知能力、嗅觉功能和肌张力下降。TR1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起着重要的抗氧化作用。因此,在MPP+诱导的细胞模型和A53T转基因小鼠PD动物模型中过表达TR1后,PD小鼠黑质部位神经元细胞凋亡减少,黑质部位细胞生存能力增强;DNA损伤、细胞衰老、ROS和MDA产生减少;T-SOD、GSH的活性或含量增加;TH表达增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嗅觉能力提高。通过N2a细胞模型的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结果发现,在PD的细胞模型中,自噬小体出现,线粒体膜电位受到损伤,过表达TR1后,细胞自噬减少,线粒体膜电位有一定程度恢复。TR1过表达可作为PD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神经保护物质,通过调节GSK-3β、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本研究为P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结论:过表达TR1对PD动物和细胞模型具有保护效应。TR1未来可能成为治疗PD的一种新的靶向蛋白。
周郭育[3](2019)在《突触结合蛋白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氟神经毒性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氟暴露、突触结合蛋白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儿童智力的关系目的:过量氟暴露可导致神经损伤,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选择668名儿童开展横断面调查,旨在探讨氟暴露、突触结合蛋白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儿童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历史水氟监测资料及水样检测结果,在天津市宝坻区氟病区(水氟浓度>1.0 mg/L)和非病区(水氟浓度≤1.0 mg/L)各随机抽取325名和343名713岁在校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晨尿、外周血等生物样本,采用联合型瑞文测验进行智力测评,使用自制的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信息,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并收集体检资料。使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检测尿样中氟离子浓度,并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中的DNA。从非病区组和病区组中随机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10对儿童,利用Human Methyl-Seq法筛选氟暴露相关甲基化差异基因;利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对668例儿童DNA样本进行目的基因甲基化水平的验证;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人群基本信息中的连续型变量进行比较;用?2检验比较分类变量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氟暴露、目的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儿童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氟暴露与儿童智力等级、目的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儿童智力等级的关系。最后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分析目的基因甲基化水平改变在氟致儿童智力损失中的中介效应。结果:氟病区饮水氟浓度(2.41±0.72 mg/L)明显高于非病区(0.62±0.25 mg/L)(P<0.05),且病区组儿童尿氟浓度(2.57±0.78 mg/L)明显高于非病区组儿童(0.18±0.13 mg/L)(P<0.05),儿童IQ得分(105.78±11.65)明显低于非病区组(108.37±12.55)(P<0.05)。无论在病区组、非病区组或总人群中,男童与女童的IQ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病区组相比,病区组迟钝及以下智力儿童的比例较高,优秀及以上智力儿童的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基化测序结果显示,共有7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的甲基化水平受氟暴露的影响,其中1个DMR位于突触结合蛋白10(synaptotagmin 10,Syt10)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上,而Syt10基因功能与神经发育有关。人群验证结果显示,病区组儿童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3.32%±1.27%)较非病区组儿童(3.11%±1.16%)明显升高(P<0.05)。水氟浓度每升高1 mg/L,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0.12%(95%CI:0.02%,0.22%),儿童IQ得分降低1.00(95%CI:-1.85,-0.15)、儿童优秀及以上智力概率降低5%(OR=0.95,95%CI:0.92,0.97);尿氟浓度每升高1 mg/L,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0.08%(95%CI:0.01%,0.16%),儿童IQ得分降低1.01(95%CI:-1.69,-0.33)、儿童优秀及以上智力概率降低4%(OR=0.96,95%CI:0.93,0.98)。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每升高1%,儿童IQ得分降低2.56(95%CI:-3.39,-1.74),儿童优秀及以上智力概率、中上智力概率均降低5%(P<0.05),儿童迟钝及以下智力概率升高4%(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氟与儿童IQ得分降低关系的29.3%(95%CI:7.5%,68.1%)、尿氟与儿童IQ得分降低关系的20.8%(95%CI:6.2%,51.2%)由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介导;水氟与儿童优秀及以上智力概率降低关系的16.3%(95%CI:5.4%,39.8%)及尿氟与儿童优秀及以上智力概率降低关系的14.8%(95%CI:4.9%,37.0%)由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介导。结论:过量氟暴露可导致儿童智力损失,且与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改变有关。第二部分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基因表达水平与氟神经毒性的关系目的:建立氟染毒动物模型和氟染毒细胞模型,分析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中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Syt10转录及翻译水平与氟神经毒性的关系。方法: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购置60只SPF级SpragueDewley(SD)大鼠(8周龄,180220g,雌:雄=2:1),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和三个氟染毒组(10、50和100 mg/L Na F),并开始进行Na F染毒。染毒2月后按照雌雄比例2:1进行合笼,并将怀孕雌鼠单笼饲养。仔鼠断乳后染毒剂量仍与亲代相同,直至2月龄染毒结束。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氟染毒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突触囊泡数目改变,Methyl TargetTM测序法检测海马组织中Syt10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水平,real-time RT-PCR法检测Syt10 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Syt10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Syt10蛋白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氟染毒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模型,利用CCK8法检测氟染毒PC12细胞的存活率,使用与氟染毒动物模型中相同的方法检测PC12细胞中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Syt10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中Syt10蛋白的定位表达情况。结果:水迷宫结果显示,定位巡航实验开始的第1天,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实验第24天,各组逃避潜伏期均呈降低趋势,但氟染毒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长(P<0.05);而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50 mg/L Na F染毒大鼠和100 mg/L Na F染毒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尼氏染色显示,对照组海马中尼氏染色阳性细胞较多且分布密集,尼氏小体颜色较深、密度较大,随氟染毒浓度升高,海马中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减少、排列松散,尼氏小体颜色变浅、密度降低。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随氟染毒浓度升高,海马神经元突触前膜附近的突触囊泡数目减少。Methyl TargetTM测序结果显示,随氟染毒浓度升高,大鼠海马组织和PC12细胞中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亦升高(P<0.05)。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随氟染毒浓度升高,大鼠海马组织和PC12细胞中Syt10 m RN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此外,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共聚焦结果也显示,随氟染毒浓度升高,大鼠海马组织和PC12细胞中Syt10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氟暴露可升高Syt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并降低Syt10 m RNA表达,从而导致Syt10蛋白表达降低、突触囊泡数目减少,进而导致神经毒性。
王启敏[4](2017)在《Cav1.2和Cav1.3型Ca2+通道在帕金森病黑质铁聚积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SNpc)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选择性缺失,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纹状体轴突末梢DA的耗竭。有证据表明,L型Ca2+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s,LTCCs)参与PD发病过程中DA能神经元的选择性退变死亡过程,使用LTCCs阻断剂能延缓PD的发病;然而,LTCCs参与PD发病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中脑DA能神经元存在自主起搏现象,其自主起搏依赖L型Cav1.3型Ca2+通道。在自主起搏时Ca2+通道的持续开放导致胞浆Ca2+超载,这是黑质DA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以及PD病人尸检和PD动物模型中都发现了黑质(substantia nigra,SN)铁的沉积,铁能加剧DA能神经元内的氧化应激,从而造成DA能神经元的损伤。但铁选择性沉积于SN的原因目前并不明确。有文献报道,高铁环境下,L型Cav1.2型Ca2+通道可介导铁进入心肌细胞;铁也可以经由LTCCs进入培养的神经细胞。为研究LTCCs如何参与PD的发病过程,以及LTCCs是否能介导PD模型小鼠SN区铁的选择性聚积,本实验以MPTP制备的C57/BL6 PD模型小鼠及MPP+损伤的DA能MES23.5细胞系和腹侧中脑原代神经元为观察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综合研究方法来探讨LTCCs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及其铁聚积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MPTP处理小鼠第2周开始,小鼠在旋转棒上停留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PTP处理组相比,伊拉地平与MPTP共处理组的小鼠在第3、4周时,停留在旋转棒上的时间明显增加,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MPTP处理组小鼠SN区L型Cav1.2和Cav1.3型Ca2+通道α1亚单位m RNA表达量在第2、3周均明显上调(P<0.01),伊拉地平与MPTP共处理组小鼠SN区通道m RNA的表达量与MPTP处理组相比显着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对照组相比,MPTP处理组小鼠SN区L型Cav1.2和Cav1.3型Ca2+通道α1亚单位蛋白表达量在第2、3周均明显上调(P<0.01)。Cav1.2型Ca2+通道α1亚单位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第2周时达到高峰,而Cav1.3型Ca2+通道α1亚单位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第3周时达到最高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伊拉地平与MPTP共处理组的小鼠,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PTP处理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4.与对照组相比,MPTP处理组小鼠黑质区DA能神经元数目在第2、3和4周均显着减少,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拉地平与MPTP共处理组的小鼠SN区,DA能神经元的数目与MPTP处理组相比显着增多(P<0.05)。5.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从第2周开始出现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和HVA含量的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伊拉地平与MPTP共处理组小鼠纹状体DA含量与MPTP处理组相比明显提高,且在第2周时作用最明显(P<0.05)。虽然伊拉地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DOPAC和HVA的含量,但与MPTP处理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从MPTP处理的第2周开始,小鼠SN区出现铁染色阳性细胞数目的持续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伊拉地平与MPTP共处理组小鼠SN区铁染色阳性细胞数目较MPTP处理组明显降低(P<0.05)。7.200μmol/L和100μmol/L MPP+分别处理体外培养的MES23.5细胞系和腹侧中脑原代神经元24 h后,应用荧光染料calcein作为指示剂,使用1 mmol/L Fe SO4灌流,与对照组相比,MES23.5细胞系和腹侧中脑原代神经元中铁含量明显增加(P<0.05);当灌流液中加入0.02 mmol/L伊拉地平后,与MPP+损伤组相比,MES23.5细胞系和腹侧中脑原代神经元中铁含量明显降低(P<0.05);在灌流液中加入0.01mmol/L的Bayk8644后,与MPP+处理组相比,神经元内铁含量明显增加(P<0.05)。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应用伊拉地平阻断LTCCs不但能改善PD模型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保护SN区的DA能神经元以及降低黑质区的铁阳性细胞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D发病过程中LTCCs表达的增高。使用LTCCs阻断剂以及激动剂特异性阻断或激活LTCCs,可改变神经元铁的转运过程。以上结果提示:PD发病过程中LTCCs表达量增加,以及其参与的SN区铁选择性聚积可能是导致DA能神经元损伤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探索PD发病过程中LTCCs的作用及SN区铁聚积的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焦璐琰[5](2016)在《Tau缺失加剧A53T α-Synuclein诱导的中脑黑质网状部神经退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运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m DANs)数目发生进行性和选择性的减少,残余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内有以α-核突触蛋白(α-Synuclein,α-Syn)为主要组成成分的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和路易突起(Lewy neurites,LNs)形成。寡聚体状态的α-Syn的毒性作用和聚集状态的α-Syn最终均会引起m DANs的凋亡。Tau属于微管相关蛋白家族,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轴突内,其正常生理功能为稳定微管结构和调节微管组装,参与细胞内部的物质转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au也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Tau也是参与LB纤维聚集的一种组成成分,与α-Syn有共定位的现象,并且能够相互促进聚集。但是,二者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该相互作用在PD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的影响仍未明了。因而,本文利用三转基因型小鼠模型,观察不同表达水平的Tau(高表达,正常表达,半剂量表达,以及不表达)对特异性表达在中脑的A53T突变型α-Syn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目的:1.研究不同表达水平的Tau对α-Syn聚集的影响。2.研究不同表达水平的Tau对α-Syn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3.进一步探索α-Syn和Tau在体内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三转基因型小鼠的构建:将以pituitary homeobox 3(Pitx3)为中脑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携带有四环素反式作用因子(tetracycline transactivator,t TA)的小鼠(即Pitx3-t TA基因knockin小鼠,下简称Pitx3小鼠),和携带有四环素操纵子(tetracycline operator,tet-O)-A53T突变型人α-Syn的转基因小鼠(即Tet-O-A53Tα-Syn小鼠,下简称A53T小鼠),分别与human-Tau(h Tau)小鼠和Tau-/-小鼠交配,得到所需的双转基因小鼠:Pitx3/h Tau小鼠和Pitx3/0/Tau+/-小鼠,以及A53T/h Tau小鼠和A53T/0/Tau+/-小鼠。然后再将Pitx3/h Tau小鼠和A53T小鼠交配,A53T/h Tau小鼠和Pitx3小鼠交配,得到目的基因型小鼠:Pitx3/A53T/h Tau小鼠;将Pitx3/0/Tau+/-小鼠和A53T/0/Tau+/-小鼠交配,得到目的基因型小鼠:Pitx3/A53T/0/Tau+/+小鼠,Pitx3/A53T/0/Tau+/-小鼠和Pitx3/A53T/0/Tau-/-小鼠。2.行为学检测:利用滚轮实验、抓力实验和旷场实验,对雄性三转基因型小鼠及其正常对照——非转基因型(non-transgenic,n Tg)小鼠分别在2,6,12和18月龄时进行行为学检测分析。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三转基因型小鼠及n Tg小鼠的中脑部位: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红核后核区(retro-rubral field,RRF)的m DANs的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统计分析。4.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三转基因型小鼠及n Tg小鼠中脑部位的α-Syn,钙离子结合受体分子-1(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微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 N),微管相关蛋白1A(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A,MAP1A)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等的表达情况。5.利用Jade-C和Tunel染色检测三转基因型小鼠及n Tg小鼠中脑部位细胞的死亡和凋亡情况。利用Nissl染色标记神经元。6.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三转基因型小鼠及n Tg小鼠在2,6,12和18月龄时,中脑部位的Tau,TH,高分子量α-Syn(HMW-α-Syn),129位点丝氨酸磷酸化的α-Syn(phospho-Ser129-α-Syn,p Ser129),MAP1A和PSD-95的表达。7.利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探究α-Syn和MAP1A是否具有直接相互作用关系。结果:1.三转基因型(Pitx3/A53T/0/h Tau,Pitx3/A53T/0/Tau+/+,Pitx3/A53T/0/Tau+/-,Pitx3/A53T/0/Tau-/-)小鼠自出生后均表现出明显的震颤、步态不稳等帕金森病样症状,其体重值自1月龄起显着地低于n Tg小鼠。行为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三转基因小鼠的行为能力普遍弱于n Tg小鼠。其中,抓力结果显示三转基因型小鼠前后肢的抓力值都明显低于n Tg小鼠,但三转基因型小鼠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别;滚轮实验表明三转基因型小鼠的平衡协调能力较弱,其中Pitx3/A53T/0/Tau+/-小鼠自6月龄起,相比于其他三转基因型小鼠有更弱的趋势;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出Pitx3/A53T/0/Tau-/-小鼠在12月龄时出现焦虑样的高水平方向的活动症状。2.三转基因型小鼠中脑部位(SNC、VTA和RRF)的TH+细胞数目相比于n Tg小鼠,均有显着的减少。其中,SNC和VTA部位的减少更明显,2月龄时,三转基因型小鼠SNC部位和VTA部位的TH+细胞分别减少约20%和30%(p<0.001);至18月龄时,三转基因型小鼠SNC部位和VTA部位的TH+细胞则分别减少约50%和60%(p<0.001);而RRF部位的减少自6月龄起开始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12月龄起差异性更为显着(p<0.001);但各三转基因型小鼠之间的TH+细胞数目并没有显着差异。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脑部位TH蛋白表达含量的实验也同样发现,三转基因型小鼠的TH表达水平自2月龄起相比于n Tg小鼠就已显着降低(p<0.001),但三转基因型小鼠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3.α-Syn在三转基因型小鼠m DANs的胞质、胞核及轴突均有明显的表达。在对各基因型小鼠的HMW-α-Syn检测发现,三转基因型小鼠自6月龄起在中脑部位就能检测到HMW-α-Syn的表达,在12和18月龄时,与n Tg小鼠相比,三转基因型小鼠中脑部位HMW-α-Syn的表达显着增多(p<0.001),而Pitx3/A53T/0/Tau-/-小鼠有表达更多的趋势。然而,各基因型小鼠中脑内p Ser129α-Syn的表达水平并没有显着性差异。4.Jade-C和Tunel染色的检测结果显示,自12月龄起,9三转基因型小鼠黑质网状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SNR)都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现象,其中,Pitx3/A53T/0/Tau-/-小鼠的凋亡细胞数目更多。而对各基因型小鼠SNR部位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小胶质细胞(Iba1)的活化状态的检测发现,Pitx3/A53T/0/Tau-/-小鼠在2月龄时即有明显的胶质细胞激活现象。5.与n Tg小鼠相比,三转基因型小鼠SNR部位的PV+神经元表达量较少。其中,Pitx3/A53T/0/h Tau,Pitx3/A53T/0/Tau+/+,Pitx3/A53T/0/Tau+/-小鼠的PV+神经元数目没有明显差异和变化,并可存活至18月龄以上。而Pitx3/A53T/0/Tau-/-小鼠SNR部位的PV+神经元则在12和18月龄时出现大量丢失,相较于n Tg小鼠,其PV+神经元数目显着减少(p<0.001),亦明显少于其他三转基因型小鼠(p<0.05)。6.在各三转基因型小鼠的SNR部位,Tunel+细胞同时为Nissl+,说明在三转基因型小鼠SNR部位凋亡的细胞是神经元;在Pitx3/A53T/0/Tau-/-小鼠SNR部位,其PV+神经元丢失前(6月龄时),Neu N+与PV+共染;PV+神经元丢失后(12和18月龄时),Neu N+与Tunel+表达高度共定位,而在其他三转基因型小鼠SNR部位,Neu N+很少表达,且与Tunel+不共定位。说明在Pitx3/A53T/0/Tau-/-小鼠SNR部位,PV+神经元的大量丢失可能经历了由Neu N+到Tunel+的过渡阶段,Neu N+表达可能是SNR部位PV+神经元退变的指示性标记。7.在各三转基因小鼠的SNR部位,α-Syn主要围绕着PV+神经元聚集表达。其中,在Pitx3/A53T/0/Tau-/-小鼠中,α-Syn的聚集随年龄逐渐增多,而PV+神经元则显着减少。在纹状体部位,α-Syn也主要聚集于PV+投射纤维周围,而Pitx3/A53T/0/Tau-/-小鼠纹状体部位的投射纤维的数量也明显减少。8.Pitx3/A53T/0/Tau-/-小鼠中脑部位的MAP1A蛋白表达水平在2和6月龄时均高于其他基因型小鼠,但在12和18月龄时则明显下降至最低。而其他三基因型小鼠的MAP1A蛋白表达水平基本恒定,与n Tg小鼠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并且随年龄也没有明显变化。免疫荧光实验结果发现在SNR部位,MAP1A+与PV+共定位;其中,Pitx3/A53T/0/Tau-/-小鼠自12月龄起,SNR部位的MAP1A发生明显退变,表达显着减少;其他基因型小鼠至18月龄,MAP1A的形态和表达仍没有明显改变。9.与n Tg小鼠相比,Pitx3/A53T/0/Tau-/-小鼠中脑部位的PSD-95蛋白表达水平自2月龄起即发生明显减少(p<0.01);而在其他三基因型小鼠则至6月龄时才出现显着减少(p<0.01)。免疫荧光实验发现Pitx3/A53T/0/Tau-/-小鼠在2月龄时,SNR部位的PSD-95就已发生退变,而其他三基因型小鼠则在12月龄时,SNR部位的PSD-95才发生退变。结论:1.Tau含量的减少会加重Pitx3/A53T小鼠的行为学障碍,但Tau完全缺失进一步导致Pitx3/A53T小鼠出现焦虑样症状。2.Tau含量的减少会加速α-Syn聚集,并且加剧A53Tα-Syn在SNR部位介导的神经退变。3.在Pitx3/A53T/0/Tau-/-小鼠的SNR部位,PV+神经元发生显着的进行性细胞凋亡,并可能经历了由PV+到Neu N+再到Tunel+的退变至死亡的过渡过程。而在其他三转基因型小鼠的SNR部位,发生细胞凋亡的主要是PV-神经元。4.在SNR部位,PV+与MAP1A+呈现共定位染色。自12月龄起,随着A53Tα-Syn聚集的加剧,Pitx3/A53T/0/Tau-/-小鼠SNR部位早期补偿Tau缺失的MAP1A表达显着减少;这可能是造成PV+神经元大量丢失,导致Pitx3/A53T/0/Tau-/-小鼠表现出明显焦虑样症状的主要原因,提示MAP1A可能具有促进PV+神经元存活的保护作用。5.A53Tα-Syn的聚集会导致PSD-95表达显着减少。在Pitx3/A53T/0/Tau-/-小鼠SNR部位发生PSD-95退变要早于其他三转基因型小鼠,并且早于MAP1A的退变,提示PSD-95退变可能是导致MAP1A发生退变的上游机制。
马秦龙[6](2016)在《50Hz电磁场暴露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50 Hz电磁场(50 Hz-EMF)是目前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极低频电磁场,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公众关注且饱受争议。中枢神经系统是电磁辐射最敏感的靶器官(系统)之一。胚胎期脑发育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关键阶段,对电磁辐射暴露更为敏感。胚胎神经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迁移等过程直接影响到胚胎期脑的正常发育。既往研究发现,50 Hz-EMF暴露通过促进NSCs的增殖和分化来引起成年小鼠神经发生甚至增强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然而,50 Hz-EMF暴露对胚胎期脑发育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且相关机制不清。因此,本实验研究通过分离培养eNSCs,建立体外细胞模型,观察50 Hz-EMF暴露对e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从TRPCs钙通道及其直接调控eNSCs增殖和分化的bHLH相关转录因子入手,探讨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1)取胚胎期约13.5天(E13.5)的胎鼠端脑组织体外培养得到eNSCs。采用目前研究中两种常见的暴露模式进行50 Hz-EMF暴露。具体的暴露条件如下:模式1:0.5、1、2m T;5分钟开/10分钟关(5 min on/10 min off);1、2、3 d;模式2:1 mT;4小时/天(4 h/d);1、2、3 d。(2)采用CCK-8、EdU、神经球形成实验、细胞周期流式分析、real time PCR、TUNEL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50 Hz-EMF暴露对eNSCs增殖、维持、分化、凋亡以及分化神经元突出生长的影响。(3)采用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50 Hz-EMF暴露对调控eNSCs增殖和分化的bHLH转录因子的影响,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验证50 Hz-EMF暴露对eNSCs细胞行为的影响。(4)采用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50 Hz-EMF暴露对eNSCs分化过程中TRPCs通道的影响;采用钙荧光探针Fura 2-AM检测50 Hz-EMF暴露对eNSCs中钙离子浓度的影响;(5)采用trpc1-sirna干扰下调trpc1的表达后,观察50hz-emf暴露对enscs分化过程中相关bhlh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神经元的定向分化和分化神经元突出生长情况,探讨trpc1在50hz-emf暴露对enscs分化的分子机制。(6)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暴露模式1的(0.5-2mt,5minon/10minoff)条件下,enscs的细胞活力、edu阳性细胞数目、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53、p21和gadd45)、神经球直径无明显变化;分化的神经元(tuj1阳性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的数目也未受显着影响;而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转录发生改变(sox2mrna降低;math1、math3、ngn1和tuj1的mrna升高)。(2)暴露模式2(1mt,4h/d)条件下,50hz-emf暴露3d后,ensc的细胞活力、edu阳性数目、初级和次级神经球数目显着增加,并且调控细胞增殖的基因(sox2、hes1和hes5)mrna表达水平在暴露1d和3d时均明显升高;50hz-emf暴露3d后,由ensc分化来的神经元(tuj1阳性细胞)数目、tuj1mrna表达以及分化神经元的突出总长度和分支数目显着增加,而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目和gfapmrna以及tunel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改变;50hz-emf暴露3d引起分化ensc中原神经基因neurod和ngn1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50hz-emf暴露2d和3d时,分化ensc中trpc1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并且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采用trpc1-sirna下调trpc1表达后,再进行50hz-emf暴露3d,发现50hz-emf暴露对enscs向神经元分化、分化神经元的突出生长、neurod和ngn1mrna表达以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得以阻止。结论:(1)50hz-emf暴露对enscs的影响依赖于具体的暴露模式。间断暴露(0.5-2mt,5minon/10minoff)未改变细胞的增殖和定向分化;相对连续的暴露(1mt,4h/d)促进enscs的增殖和向神经元的分化及其突出生长。(2)50hz-emf暴露(1mt,4h/d)引起直接调控enscs增殖和定向分化的bhlh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3)50hz-emf暴露(1mt,4h/d)引起分化enscs中trpc1钙通道表达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4)下调TRPC1钙通道的表达可以阻止50 Hz-EMF暴露对eNSCs分化的影响,表明TRPC1钙通道介导了50 Hz-EMF暴露对eNSCs向神经元分化的促进作用。
王连刚,武胜昔,武毅军,王喜青,冯幼启[7](2001)在《帕金森病小鼠黑质 calbindin- D2 8k m RNA的表达(英文)》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钙结合素 D2 8k(Ca BP)在帕金森病 (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给 C5 7BL小鼠 ip 1-甲基 - 4-苯基 -1,2 ,3,6 -四氢吡啶 (MPTP) ,30 mg· kg- 1 MPTP每 2 4h注射 1次 ,连续应用 3d以建立 PD鼠模型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Ca BP m RNA在 PD鼠和对照鼠黑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 Ca BP m RNA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黑质致密部(SNC) .在 MPTP处理鼠的 SNC神经元 ,Ca BP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模型鼠和对照鼠的 SNC中 Ca BP m 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差异 (144± 15 ) vs (88± 10 ) ,(P <0 .0 5 ) .与对照相比 ,MPTP处理组小鼠 SNC中表达 Ca BPm RNA神经元的杂交信号强度也有降低 .结论 Ca BP可能通过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来抵御 PD的发生
二、帕金森病小鼠黑质 calbindin- D2 8k m RNA的表达(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帕金森病小鼠黑质 calbindin- D2 8k m RNA的表达(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大麻素对大鼠苍白球神经元的双向调节效应及受体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 |
3 实验仪器 |
4 电生理学方法 |
4.1 大鼠麻醉 |
4.2 电极制备 |
4.3 颅骨开窗 |
4.4 细胞外电活动记录 |
5 行为学方法 |
5.1 双侧苍白球套管埋置 |
5.2 提升躯体摇摆实验 |
5.3 氟哌啶醇诱导的僵直实验 |
5.4 爬杆实验 |
6 组织学检查 |
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8 统计学分析 |
9 实验项目 |
结果 |
1 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 对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2 CB_1R阻断剂AM251对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3 CB_2R阻断剂AM630对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
4 WIN55,212-2 调节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受体机制 |
5 苍白球微量注射大麻素受体激动剂或阻断剂对大鼠运动行为的调控 |
5.1 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及阻断剂对大鼠提升躯体摇摆行为的影响 |
5.2 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及阻断剂对大鼠氟哌啶醇诱导的僵直行为的影响 |
5.3 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及阻断剂对大鼠爬杆行为的影响 |
6 苍白球CB_1R和CB_2R的表达 |
讨论 |
1 WIN55,212-2 调节大鼠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 |
2 WIN55,212-2 调节大鼠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受体机制 |
3 eCBs参与调节苍白球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 |
4 苍白球微量注射WIN55,212-2 增强大鼠的运动行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底神经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及其与神经源性疾病的关系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对帕金森病保护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PD的临床症状 |
1.2 PD的患病机制 |
1.3 PD的模型 |
1.4 PD的治疗 |
1.5 PD伴随症状 |
1.6 硫氧还蛋白系统 |
1.7 TR1与PD关系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剂配制 |
2.4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因型鉴定 |
3.2 转录组测序质控和结果 |
3.3 转录组结果分析(A53T组与WT组比较) |
3.4 PD 小鼠模型和细胞模型中 TR1 表达的下调和氧化应激的增加 |
3.5 体内外PD模型中TR1 成功过表达 |
3.6 转录组结果分析(A53T组与A53T-TR1 组比较) |
3.7 过表达TR1 对PD模型氧化损伤、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和膜电位影响 |
3.8 过表达TR1 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3.9 过表达TR1 对PD动物模型的行为学保护效应 |
3.10 过表达TR1对PD模型DNA损伤的保护效应 |
3.11 过表达TR1 对PD模型老化的影响 |
3.12 过表达TR1 通过GSK-3β、NF-κB和 AKT信号通路对PD的保护效应 |
3.13 过表达TR1对A53T小鼠和N2a细胞在MPP~+的作用下导致的炎症因子变化的保护效应 |
3.14 过表达TR1 对A53T小鼠免疫反应的保护效应 |
3.15 过表达TR1对A53T小鼠和N2a细胞在MPP~+的作用下ATP变化的保护效应 |
3.16 过表达TR1 对A53T小鼠导致L-钙通道变化的保护效应 |
3.17 过表达TR1 对A53T小鼠己糖激酶变化的保护效应 |
3.18 转录组分析:PD的动物模型与过表达TR1 比较,UBCH7/8 基因表达增加 |
3.19 转录组分析:PD小鼠模型与A53T-TR1 模型比较NADPH表达量下降 |
3.20 转录组分析:PD的动物模型与过表达TR1 比较,PLA基因表达降低. |
3.21 N2a细胞过表达TR1 后,蛋白PRM试验部分结果 |
3.22 PD的体内外模型中,过表达TR1 前后作用的网络图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过表达TR1对PD模型氧化损伤的影响 |
4.2 过表达TR1对PD模型DNA损伤的影响 |
4.3 过表达TR1 对PD模型行为变化的影响 |
4.4 过表达TR1 对PD模型老化的影响 |
4.5 过表达TR1 对PD模型凋亡的影响 |
4.6 过表达TR1 对PD模型炎症和补体相关因子影响 |
4.7 过表达TR1对PD模型ATP合成和NADPH的影响 |
4.8 过表达TR1 对PD模型糖代谢的影响 |
4.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突触结合蛋白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氟神经毒性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氟暴露、突触结合蛋白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儿童智力的关系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Syt10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基因表达水平与氟神经毒性关系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Cav1.2和Cav1.3型Ca2+通道在帕金森病黑质铁聚积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动物实验 |
1.1 动物准备 |
1.2 常用试剂及配制方法 |
1.3 实验仪器 |
1.4 动物分组 |
1.5 旋转棒实验 |
1.6 Real-time PCR检测Cav1.2和Cav1.3型Ca~(2+)通道α1亚单位mRNA水平 |
1.7 Western Blots检测Cav1.2和Cav1.3型Ca~(2+)通道α1亚单位的表达水平 |
1.8 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荧光染色及计数 |
1.9 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 |
1.10 黑质区铁染色阳性细胞染色及计数 |
2.细胞实验 |
2.1 MES23.5多巴胺能细胞系培养及摄铁功能检测 |
2.2 腹侧中脑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及摄铁功能检测 |
3.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伊拉地平改善MPTP诱导的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的降低 |
2.Cav1.2和Cav1.3型Ca~(2+)通道α1亚单位在PD发病过程中表达上调 |
3.伊拉地平抑制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SN区TH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减少 |
4.伊拉地平抑制MPTP诱导的小鼠纹状体DA含量的减少 |
5.伊拉地平抑制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SN区铁染色阳性细胞数目的增加 |
6.LTCCs直接介导MES23.5 细胞和体外培养的腹侧中脑原代神经元铁的转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L型Ca~(2+)通道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Tau缺失加剧A53T α-Synuclein诱导的中脑黑质网状部神经退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α-Synuclein概述 |
1.1 α-Synuclein的结构特点 |
1.2 α-Synuclein的生理功能和致病机理 |
2. Tau概述 |
2.1 Tau的结构特点 |
2.2 Tau的生理功能和致病机理 |
3. α-Synuclein,Tau与Parkinson’s Disease的关系 |
4. 与本课题相关的动物模型 |
5. 目的与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2 实验溶剂配制 |
1.2.1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溶液配制 |
1.2.2 Jade-C染色溶液配制 |
1.2.3 Tunel染色溶液配制 |
1.2.4 Nissl染色溶液配制 |
1.2.5 蛋白印迹溶液配制 |
1.2.6 免疫共沉淀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三转基因型(Pitx3/A53T/h Tau,Pitx3/A53T/0/Tau+/+,Pitx3/A53T/0/Tau+/-及Pitx3/A53T/0/Tau-/-)小鼠的繁育 |
2.2 基因型鉴定 |
2.3 动物行为学检测 |
2.3.1 体重检测 |
2.3.2 滚轮实验 |
2.3.3 旷场实验 |
2.3.4 抓力实验 |
2.4 动物的取材处理 |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
2.5.1 实验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制作 |
2.5.2 免疫组织化学TH染色 |
2.5.3 免疫荧光染色 |
2.5.4 图像分析 |
2.5.4.1 TH阳性细胞计数 |
2.5.4.2 PV阳性细胞计数 |
2.5.4.3 荧光图片拍摄 |
2.5.4.4 PV阳性投射纤维光密度值统计 |
2.6 Jade-C染色 |
2.7 Tunel染色 |
2.8 Nissl染色 |
2.9 蛋白印迹法检测 |
2.9.1 蛋白质的提取 |
2.9.2 蛋白质定量 |
2.9.3 Western Blot |
2.10 免疫共沉淀检测 (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
2.11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三转基因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学障碍 |
2. 三转基因型小鼠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显着减少 |
3. Tau-/-加速 α-Syn聚集程度 |
4. Tau-/-加速A53T α-Syn在SNR部位介导的神经退变过程 |
5. Pitx3/A53T/0/Tau-/-小鼠SNR部位的Parvalbumin阳性细胞发生显着的进行性减少 |
6. Neu N+表达可能是Pitx3/A53T/0/Tau-/-小鼠SNR部位神经退变的指示性标记 |
7. Pitx3/A53T/0/Tau-/-小鼠SNR部位聚集态 α-Syn的增多可能是导致PV+神经元减少的主要原因 |
8. A53T α-Syn和Tau-/-的协同作用导致MAP1A蛋白退变 |
9. 过表达的A53T α-Syn促进PSD-95 蛋白的退变 |
10. 在Pitx3/A53T/0/Tau-/-小鼠的SNR部位,PSD-95 的退变要先于MAP1A的退变 |
讨论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50Hz电磁场暴露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50 Hz电磁场暴露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50 Hz电磁场暴露改变胚胎神经干细胞b HLH家族相关基因表达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TRPC1介导了 50 Hz电磁场暴露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电磁场和脑发育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帕金森病小鼠黑质 calbindin- D2 8k m RNA的表达(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四、帕金森病小鼠黑质 calbindin- D2 8k m RNA的表达(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麻素对大鼠苍白球神经元的双向调节效应及受体机制[D]. 于锦锦. 青岛大学, 2021
- [2]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对帕金森病保护效应的研究[D]. 刘自华. 兰州大学, 2020(09)
- [3]突触结合蛋白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氟神经毒性中的作用研究[D]. 周郭育.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Cav1.2和Cav1.3型Ca2+通道在帕金森病黑质铁聚积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D]. 王启敏. 青岛大学, 2017(02)
- [5]Tau缺失加剧A53T α-Synuclein诱导的中脑黑质网状部神经退变及其机制的研究[D]. 焦璐琰. 中山大学, 2016(02)
- [6]50Hz电磁场暴露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马秦龙.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 [7]帕金森病小鼠黑质 calbindin- D2 8k m RNA的表达(英文)[J]. 王连刚,武胜昔,武毅军,王喜青,冯幼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