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IP园区网QoS的策略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9)在《某数字化园区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每天必须使用的工具之一。互联网络越来越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人们生活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立一个高质量网络系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本文作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设计原理,各种类型的网络安全技术,针对某产业园区设计构建出一个高效并且稳定性强的网络系统平台。在此设计过程中,作者旨在借助于分层网络设计模型的作用,针对企业内部网络进行细致划分,使其形成核心层以及接入层,还涉及到聚合层,此外还设计以业务内网、智能专网、办公外网为核心的网络结构拓扑得以部署实施。当针对某产业园区所提出的一系列实际需求时,进行相对深入的细致分析后,本文决定选用恰当适宜的网络设备及安全产品,并合理规划当前的网络布局。与此同时,基于网络安全性等方面,本文还合理运用了IRF2技术,QoS方案设计等技术。在部署网络安全过程中,给出了防火墙技术,入侵防御,ACL技术等安全策略,同时给出了基于SNMP网络管理方案设计。结合产业园区的业务需求,对产业园区不同用户部门的IP网络IP地址、VLAN进行了合理规划,对相关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进行参数配置和工程部署,运用相关运维管理设计对各个网络及网段进行合理管控。最后,对整个网络系统从功能性和安全性上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和部署的网络及网络安全系统经过测试,从功能、带宽、吞吐量等方面能够满足不同业务系统的网络通信需要;同时相关网络信息安全指标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李志[2](2017)在《基于SDN的园区网络QoS机制设计及仿真》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理念快速兴起,同时兴起的还有SDN网络最有影响力的协议之一OpenFlow。SDN能够解决传统网络中网络结构复杂、网络管理复杂、新业务部署缓慢、厂商设备锁定等多种问题。在SDN的初步研究阶段,其主要的应用场景是数据中心网络,后来逐渐应用到运营商网络、光网络等。OpenFlow是SDN南向接口协议,它规定了SDN控制器与SDN交换机的通信规则。在网络划分中,园区网络占有很大的比例,而SDN在园区网络场景下的应用还比较缺乏;虚拟化服务是近年来的热门技术,它可以通过云端主机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租用服务,这种服务在园区网络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提出的是应对未来园区网络需求变化的解决方案,是应对未来园区网络可能产生的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创新,研究虚拟化服务场景下的园区网络QoS机制是对园区网络应用需求的探索与创新,对未来园区网络的QoS机制以及应用场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从园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角度,园区内对网络的需求主要有对局域网的访问和对广域网的访问,以及访问时的服务质量保证。针对这两种需求,本文提出了业务保障策略和动态带宽策略。业务保障策略主要控制用户对特定网络位置的服务质量保证,动态带宽策略主要控制用户的带宽。2)园区网络中提供虚拟化服务时有服务质量保证需求,针对该需求,本文提出了定向访问策略,保障用户与用户虚拟机之间的服务质量。3)研究本文讨论的网络场景下的QoS管理模式,实现了SDN网络下的控制器系统,简化园区网络的管理,实现一定的自动化配置。本文在SDN控制器Floodlight的基础上实现了管理系统,系统主要针对的是SDN园区网络场景下的QoS策略的管理。然后通过网络仿真软件Mininet验证了系统中各个模块的正确性以及所有系统模块之间的协调性,说明了由本文提出的策略可以满足包含虚拟化服务场景的基于SDN的园区网络的服务质量要求。最后,总结了本文所做的工作,以及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做出展望。
蒋峥峥,王丹丹,陈晓红[3](2013)在《基于DiffServ技术的园区网QoS控制与实现》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研究QoS技术的基础上,以一通用型园区网为模型,以Cisco Catalyst交换机为实验平台,以Packet Tracer为仿真工具,基于DiffServ技术部署了园区网的QoS。结合园区网上不同类型数据对QoS的不同需求,运用了WRR、WRED等算法在园区网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分别实现QoS的部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园区网中关键数据的传输质量问题。
董辉[4](2012)在《广电基础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国家高速带宽传输网络中,电信网络、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三网融合”是广电行业和运营商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计算机IP网络的发展和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三网融合的进程。本课题是以三网融合为背景,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以下简称广电,Guangdian)新大楼基础网络(IP承载网络)项目建设为依据开展的。论文主要包括基础网络的总体规划、路由方案以及安全准入的设计与实现等。本文研究并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1)对广电基础网络调研获取的建网背景信息进行分析,采用“核心-汇聚-接入”三层双核心架构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靠性和扩展性等良好特性,切实满足了广电基础网络的建设需求。(2)依据广电的部门组织架构,给出一种简单易行的IP地址和VLAN ID计算方法。该方法不仅可减少普通算法的计算量,同时得出的IP地址层次分明,具有意义,有利于地址的管理和故障检测。(3)采用“OSPF+静态路由”的路由设计方案,并对OSPF区域进行合理可行的规划。动静结合的路由模式分工明显,使用静态方式引入外联路由,动态路由负责全网数据的高速转发。该方案不仅满足广电大型园区网的长远扩展而且还有效提高了管理员对全网路由的理解和把控能力。(4)通过基于802.1x协议的RG-SMP平台认证系统,设计“先认证、后入网”的准入控制模式,保证了广电基础网络的安全、规范、可控、可审。(5)分析常用VPN技术,选择SSL VPN作为远程接入的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广电基础网络。该方案依据实际,切实可行,SSLVPN简洁灵活的WEB登陆模式有效解决了广电单位总部与驻外机构、出差员工和驻外记者的远程互连问题。
陈文波[5](2012)在《基于园区网的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组成互联网的重要部分,园区网越来越向高速化、扁平化趋势发展,多核CPU辅以高性能GPU,使个人终端处理海量数据成为可能,高清视频的普及使网络主干带宽呈现几何级数的增加;基于开放的IP协议的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应用在组播环境下面临新的挑战,需要考虑影响实时流媒体质量的带宽、延迟、安全性以及大规模数据分发能力等问题。在园区网上简化研究相关问题,可对未来在高带宽开放网络环境,如:城域网、专用自治系统乃至高速互联网上部署相似应用提供借鉴。本文以在园区网构建全网高带宽IP组播网络环境为载体,研究了高带宽、大数据量条件下实时流媒体数据的压缩编码、数据的分发能力,用户扩展能力、数据的安全传输等关键问题,取得如下成果:1)针对园区网特性提出了园区网数学模型,并分析了该数学模型相关的性能指标及测试标准;对100G以太网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其传输及网络特性,对园区网数据中心、虚拟化和云计算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OpenFIow在园区网进行部署和实践的相关问题。2)对流媒体传输的可扩展性进行了研究,探索园区网IP组播部署及IP组播路由等关键问题,并对影响实时流媒体的组播数据延迟问题进行了基于园区网的测量,分析不同带宽条件下导致延迟不同的原因。3)分析研究了高带宽实时流媒体相关技术,对流媒体传输方式与传输协议进行了介绍,并对高带宽流媒体的压缩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高带宽条件下实时流媒体编解码的性能。4)最后研究高带宽实时流媒体的安全性问题:分别提出针对高带宽流媒体的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组合加密算法和广播加密算法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加密体制分别提出直接加密和部分加密的方式,研究加密算法和加密方式的效率和计算资源消耗问题。并对高带宽的实时流媒体广播加密提出新的加密方案,并证明了该方案的正确性、安全性等问题。
陈家益,王文娟[6](2012)在《园区网中QoS解决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用户的增多以及各种大型实时的多媒体应用在园区网上实施,园区网在大学、公司和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应用对网络服务的QoS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在园区网实施QoS方案的主要策略;分析DiffServ模型,DiffServ通过对园区网中的通信数据包进行分类和策略控制来达到调节网络资源的目的;探讨区分服务模型的实现,从而实现园区网的QoS保证。
徐峰[7](2012)在《宽带IP城域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同时考虑到高校扩招对校区扩张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大学城成了很多地方政府的选择。大学城的建设,促进了大学间各种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的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面向大学城的宽带IP城域网建设与应用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常州科教城是常州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大学城。常州科教城内现有的6所高校及管委区的7个园区分别建设了局域网并通过运营商的多个出口接入互联网,各高校及相关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只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效率不高,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因此,在各高校和园区之间通过光纤互联,建设稳定、高效、安全的IP城域网成为常州科教城的迫切需求。本文针对常州科教城的网络建设需求,开展了宽带IP城域网的应用研究。本文在研究城域网架构与实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常州科教城的现状,给出了常州科教城城域网的总体设计方案:具体论述了网络地址和路由规划,城域网内MPLS VPN、组播、IPv6、QoS等相关技术的实施方法;同时分析了面向城域网的安全性问题,以及给出了对应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安全、业务安全和终端用户安全的城域网网络安全策略。
王利国[8](2011)在《基于用户行为的园区网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用户的网络行为影响着网络的安全与稳定,传统的网络管理对于大量的用户网络行为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满足不了当前园区网大型化、异构化趋势的管理需要,并且让管理者身陷于重复繁琐的工作中。面对网络管理急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挑战,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方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解决方案,它一经提出便成为众多研究机构和网络厂商的研究热点。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的核心是提供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将管理员的管理思想和意志,实现从“管理策略的提出”到“网络设备执行规则”的一系列的转化并最终执行,以此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减轻网络管理者的工作负担。中南大学网络中心长期致力于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用户行为的园区网网络管理原型,并且运行良好。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将用户网络行为管理与策略网管相结合,分析并设计了一个基于用户行为的园区网策略管理子模型,对模型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讨论,并就模型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并展示了模型与原网管模型融合的主要工作过程。策略冲突是策略网管中的常见而又重要的问题,策略冲突会导致不一致的系统行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网元配置属性的策略冲突检测方法,以网元为单位构造冲突检测矩阵,用以解决与该网元相关的策略冲突问题,并对检测算法进行了复杂度分析。本文以ACL规则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能避免大矩阵的计算处理,从而减少网管系统的计算成本。
赵瑞刚[9](2010)在《园区网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互操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管理是保证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首要条件,它涵盖了很多科学领域,既含有技术领域的问题,又包含管理学、法律学、道德伦理学和心理学等非技术性领域的问题。现有网络管理模型按NOC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N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分割网络管理功能,按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来分块。网络管理系统都各自独立地采集它们所需要的数据,将原始数据分割管理,没有把它们关联起来,形成了网络管理中的信息“孤岛”,而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国内各个厂商之间没有形成技术联盟,同样的技术和功能相互不兼容,由于MIB库的私有性,不能充分利用其它厂商产品提供的信息,信息的互操作性不好,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不能满足当前复杂的园区网络管理的需求。综合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的管理功能和状态信息,融合不同厂商的技术特点,对园区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互操作性进行了研究,将网络管理中的一个个信息“孤岛”关联起来,分析出不良的网络行为,能够很灵活地监控到园区网络拓扑中的任意一个节点;能够定位到网络事件的源头,保留网络事件的原始数据,便于回溯网络事件;能够对于不同的网络事件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规范用户的网络行为,大幅度地减轻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从而消除了不良网络行为对网络性能和安全的影响,使网络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缪炎[10](2010)在《深度业务感知型移动园区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3G+WLAN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无线上网本、iPad等便携式终端的不断发布,以WLAN技术为核心的移动宽带互联应用呈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大量基于物联网、云计算而生的企业级移动业务在园区网内得到广泛应用,如智能电网、物流定位、无线语音、P2P共享等等。以办公OA为目的的无线园区接入网络建设思路逐渐转变为以全方位提升网络业务感知能力为目的的部署策略。"拼感知"、"重业务"成为移动园区网品质建设的不二选择。
二、基于IP园区网QoS的策略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P园区网QoS的策略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某数字化园区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2 某园区网需求分析 |
2.1 网络需求分析概述 |
2.2 园区情况概述 |
2.3 园区网络目标思想 |
2.4 网络设计需求分析 |
2.4.1 基础需求分析 |
2.4.2 核心层与汇聚层需求分析 |
2.4.3 接入层需求分析 |
2.4.4 其他需求分析 |
2.5 网络设计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3 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
3.1 网络设计概述与原则 |
3.2 交换网络设计方案 |
3.2.1 业务内网-交换网络规划设计 |
3.2.2 办公外网-交换网络规划设计 |
3.2.3 智能网-交换网络规划设计 |
3.3 网络安全设计方案 |
3.3.1 业务内网内部安全部署设计 |
3.3.2 办公外网内部安全部署设计 |
3.3.3 各种网络之间安全部署设计 |
3.3.4 安全设备设计思路 |
3.4 IP地址及VLAN规划设计 |
3.4.1 IP地址设计 |
3.4.2 VLAN设计 |
3.4.3 VLAN划分 |
3.5 路由协议选择 |
3.6 QoS方案设计与模型选择 |
3.6.1 IntServ模型 |
3.6.2 DiffServ模型 |
3.7 虚拟化IRF2 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 |
3.7.1 传统园区网络结构及挑战 |
3.7.2 IRF2 技术功能简介与在本网络中的设计 |
3.7.3 基于IRF2 的园区网络架构 |
3.7.4 基于IRF2 的接入 |
3.7.5 基于IRF2 的路由结构和组播流结构 |
3.8 运维管理设计 |
3.8.1 SNMP的典型应用 |
3.8.2 SNMP支持的网管操作 |
3.8.3 带外管理方式设计 |
3.8.4 安全远程维护方式设计 |
3.9 设备选型依据 |
3.9.1 业务内网设备配置要求 |
3.9.2 办公外网设备配置要求 |
3.9.3 智能网设备配置要求 |
3.10 本章小结 |
4 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工程部署 |
4.1 IP和 VLAN规划 |
4.1.1 IP地址与vlan规划说明 |
4.1.2 业务内网IP地址与vlan规划 |
4.1.3 办公外网IP地址与vlan规划 |
4.1.4 智能网IP地址与vlan规划 |
4.2 管理IP规划 |
4.2.1 业务内网管理IP地址 |
4.2.2 办公外网管理IP地址 |
4.2.3 智能网管理IP地址 |
4.2.4 安全设备管理IP地址 |
4.3 路由交换网络架构部署 |
4.3.1 核心层交换机关键配置部署 |
4.3.2 汇聚层交换机配置 |
4.3.3 交换机基础配置 |
4.3.4 QoS部署方案 |
4.3.5 路由器基本配置 |
4.4 网络安全配置部署 |
4.4.1 防火墙配置 |
4.4.2 入侵检测配置 |
4.4.3 上网行为管理配置 |
4.5 基于SNMP协议监控部署 |
4.5.1 设备上SNMP部署 |
4.5.2 网络管理服务器部署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 |
5.1 测试概述 |
5.2 测试原则 |
5.3 测试方案 |
5.4 测试项目 |
5.4.1 网络系统连通性测试 |
5.4.2 QoS功能测试 |
5.4.3 网络设备可靠性测试 |
5.4.4 网络安全性测试 |
5.4.5 网络管理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SDN的园区网络QoS机制设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SDN发展现状 |
1.2.2 幼园区网络QoS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知识介绍 |
2.1 QoS模型介绍 |
2.1.1 综合服务模型 |
2.1.2 区分服务模型 |
2.2 SDN及OPENFLOW介绍 |
2.2.1 SDN及OpenFlow概述 |
2.2.2 OpenFlow协议分析 |
2.3 OpenFlow软交换机OvS介绍 |
2.3.1 OvS概述 |
2.3.2 OvS整体结构 |
2.3.3 OvS数据处理过程 |
2.3.4 OvSDB数据存储 |
2.4 SDN控制器介绍 |
2.4.1 控制器概述 |
2.4.2 主流控制器介绍 |
2.4.3 Floodlight运行原理 |
2.4.4 Floodlight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园区网络场景需求分析 |
3.1.1 基本功能需求 |
3.1.2 业务需求 |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1 总体结构设计 |
3.2.2 功能模块总体设计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模块设计 |
4.1.1 基础模块设计 |
4.1.2 策略模块设计 |
4.2 模块实现 |
4.2.1 基础模块实现 |
4.2.2 策略模块实现 |
4.3 SDN北向接口交互应用设计与实现 |
4.3.1 应用设计 |
4.3.2 应用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测试与分析 |
5.1 仿真环境搭建 |
5.1.1 仿真环境介绍 |
5.1.2 测试平台 |
5.1.3 实验拓扑 |
5.2 实验验证 |
5.2.1 定向访问策略验证 |
5.2.2 业务保障策略验证 |
5.2.3 动态带宽策略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DiffServ技术的园区网QoS控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QoS技术分析 |
3. 基于DiffServ QoS技术的园区网实现 |
3.1 园区网模型分析 |
3.2 接入层配置 |
3.3 汇聚层配置 |
3.4 核心层配置 |
4. 总结 |
(4)广电基础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园区网组网技术介绍 |
2.1 园区网组网技术概述 |
2.2 园区网相关技术 |
2.2.1 VLAN 技术 |
2.2.2 trunk 技术 |
2.2.3 生成树与 VRRP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础网络总体规划 |
3.1 需求分析 |
3.1.1 建设背景 |
3.1.2 需求分析 |
3.2 设计目标与原则 |
3.2.1 基本目标 |
3.2.2 设计原则 |
3.3 网络分层设计方案 |
3.3.1 基本网络拓扑 |
3.3.2 设计分析 |
3.4 IP 与 VLAN 规划 |
3.4.1 名称定义与编码规则 |
3.4.2 网络设备地址命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础网络路由设计与实现 |
4.1 IP 路由原理与路由协议选择 |
4.1.1 静态路由原理 |
4.1.2 动态路由原理 |
4.1.3 常用路由协议 |
4.1.4 路由协议选择 |
4.2 OSPF 路由协议分析 |
4.2.1 OSPF 协议特点 |
4.2.2 OSPF 关键要素 |
4.2.3 OSPF 工作过程 |
4.3 路由方案实现 |
4.3.1 OSPF 区域规划 |
4.3.2 OSPF 配置实现 |
4.3.3 OSPF 身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准入设计与实现 |
5.1 访问控制列表 |
5.1.1 ACL 的分类 |
5.1.2 配置实现 |
5.2 802.1x 认证 |
5.2.1 802.1x 协议概述 |
5.2.2 802.1x 认证分析 |
5.2.3 配置实现 |
5.3 WEB 认证 |
5.3.1 WEB 认证体系 |
5.3.2 认证过程 |
5.4 SSL VPN 解决方案 |
5.4.1 VPN 技术概述 |
5.4.2 SSL 隧道协议分析 |
5.4.3 SSL VPN 方案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园区网的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流媒体系统研究 |
1.2.2 IP组播技术发展现状 |
1.2.3 流媒体压缩编码技术 |
1.2.4 流媒体对称加密发展现状 |
1.2.5 流媒体非对称与组合加密发展现状 |
1.2.6 广播加密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4.1 高带宽园区网特性及其模型描述 |
1.4.2 园区网高带宽组播部署关键问题研究 |
1.4.3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关键技术研究 |
1.4.4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对称加密技术研究 |
1.4.5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公钥加密及组合加密技术研究 |
1.4.6 广播加密技术研究 |
1.5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高带宽园区网特性及其模型描述 |
2.1 园区网定义 |
2.2 园区网发展 |
2.3 高带宽园区网特性 |
2.3.1 拓扑结构及其数学模型 |
2.3.2 性能指标及其测试标准与模型 |
2.4 高带宽园区网之技术挑战 |
2.4.1 100G以太网技术概述 |
2.4.2 传输与网络 |
2.4.3 数据中心、虚拟化和云计算 |
2.4.4 终端 |
2.5 OpenFlow技术在园区网的实践 |
2.5.1 OpenFlow概述 |
2.5.2 园区网部署OpenFlow的技术要求 |
2.5.3 园区网OpenFlow应用研究 |
第三章 园区网高带宽组播部署关键问题研究 |
3.1 IP组播概述 |
3.1.1 组播定义 |
3.1.2 链路层组播 |
3.1.3 组播转发原理 |
3.1.4 组播路由协议 |
3.1.5 组播Power-law原理 |
3.1.6 组播拥塞控制 |
3.1.7 组播安全 |
3.1.8 IPv6组播特性 |
3.2 高带宽园区网组播路由协议的选择 |
3.2.1 园区网组播应用特性分析 |
3.2.2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组播传输技术要求 |
3.2.3 路由协议选择 |
3.3 高带宽园区网组播模型 |
3.4 高带宽园区网组播性能测试 |
3.4.1 IP测量技术 |
3.4.2 组播测量的RFC2432标准 |
3.4.3 适用于高带宽流媒体应用的组播性能指标研究 |
3.4.4 园区网高带宽组播应用测试实例 |
3.5 高带宽园区网组播安全问题研究 |
3.5.1 专用组播网络安全:互联网视频监控 |
3.5.2 一对多组播安全:IPTV体系 |
3.5.3 多对多组播安全:视频会议系统 |
第四章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关键技术研究 |
4.1 流媒体技术概述 |
4.2 流媒体传输方式及传输协议 |
4.2.1 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组 |
4.2.2 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 |
4.2.3 RSVP资源预留协议 |
4.3 流媒体视频编解码技术 |
4.3.1 H.264/AVC流媒体编码研究 |
4.3.2 编解码器框架 |
4.3.3 H.264编码关键技术 |
4.4 H.264网络抽象层(NAL)研究 |
4.5 IPTV标准体系结构 |
4.5.1 三网融合概述 |
4.5.2 IPTV系统架构 |
4.5.3 IPTV功能节点 |
4.5.4 数字版权保护原理 |
4.5.5 IPTV中的数字版权保护 |
第五章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对称加密技术研究 |
5.1 流媒体加解密概念 |
5.2 流媒体加密的原则 |
5.3 流媒体数据加密模型 |
5.3.1 流媒体数据直接加密模型 |
5.3.2 流媒体数据选择性加密模型 |
5.3.3 与压缩编码相结合的加密方法 |
5.4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对称加密算法研究 |
5.4.1 对称加密算法选择 |
5.4.2 工作模式的选择 |
5.5 多种对称加密算法对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延时比较研究 |
第六章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公钥加密及组合加密技术研究 |
6.1 公钥加密技术原理 |
6.1.1 公钥密码数学基础 |
6.1.2 公钥密码数学模型 |
6.1.3 RSA公钥密码体制 |
6.2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非对称加密研究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组合加密技术研究 |
6.5 基于数位置乱的组合加密方案 |
6.5.1 设计原理 |
6.5.2 置乱算法 |
6.5.3 通信过程 |
6.5.4 安全性分析 |
6.6 组合加密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广播加密技术研究 |
7.1 广播加密 |
7.1.1 广播加密发展概述 |
7.1.2 广播加密评价标准 |
7.2 基于完全二叉树广播加密方案 |
7.3 安全性分析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贡献 |
8.1.1 高带宽园区网特性及其模型 |
8.1.2 园区网高带宽组播部署关键问题研究 |
8.1.3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关键技术研究 |
8.1.4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对称加密技术研究 |
8.1.5 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公钥加密及组合加密技术研究 |
8.1.6 广播加密技术研究 |
8.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宽带IP城域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IP城域网及相关技术 |
2.1 相关技术 |
2.1.1 路由机制 |
2.1.2 QoS |
2.1.3 接入技术 |
2.1.4 MPLS VPN |
2.1.5 业务管理 |
2.1.6 承载技术 |
2.2 存在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常州科教城城域网总体规划 |
3.1 需求分析 |
3.2 技术路线 |
3.2.1 现有运营商IP城域网的组网方案 |
3.2.2 路由器组网三层结构 |
3.2.3 城域网的网络连接链路技术 |
3.3 常州科教城网络结构设计 |
3.3.1 网络结构设计原则 |
3.3.2 核心层设计 |
3.3.3 汇聚层设计 |
3.3.4 接入层设计 |
3.3.5 链接方式设计 |
3.4 IP地址规划 |
3.4.1 需求分析和分配原则 |
3.4.2 互联地址规划设计 |
3.4.3 系统地址规划设计 |
3.4.4 共享地址规划设计 |
3.4.5 IP地址具体分配 |
3.5 路由规划 |
3.5.1 网络自治域设计 |
3.5.2 IGP设计 |
3.5.3 BGP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业务承载与服务质量保证 |
4.1 MPLS VPN设计 |
4.1.1 MPLS VPN设备部署 |
4.1.2 纵向VPN部署 |
4.1.3 横向VPN部署 |
4.2 组播设计 |
4.2.1 组播概述 |
4.2.2 组播设计 |
4.3 IPv6 |
4.3.1 IPv6概述 |
4.3.2 IPv4/IPv6双栈的实现 |
4.3.3 常州科教城城域网IPv6的部署 |
4.3.4 科教城城域网接入Cernet2 |
4.3.5 IPv6组播业务的部署 |
4.4 QoS服务质量保证设计 |
4.4.1 QoS概述 |
4.4.2 QoS设计目标 |
4.4.3 务特征分析 |
4.4.4 业务等级设计 |
4.4.5 QoS实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域网安全性设计 |
5.1 安全问题 |
5.2 城域网的安全性 |
5.2.1 网络设备的安全性 |
5.2.2 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
5.2.3 网络业务的安全性 |
5.2.4 用户网络的安全性 |
5.3 安全性实施方案 |
5.3.1 网络设备的安全防范措施 |
5.3.2 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
5.3.3 网络业务的安全防范措施 |
5.3.4 用户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用户行为的园区网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用户行为学与园区网网络管理 |
2.1 用户行为分析及研究 |
2.1.1 网络行为的特点和分类 |
2.1.2 用户网络行为研究应用 |
2.1.3 校园网中常见的网络异常行为 |
2.2 基于用户行为的园区网网络管理模型 |
2.2.1 基于用户行为的网络管理 |
2.2.2 模型功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用户行为的园区网策略管理模型 |
3.1 策略管理综述 |
3.1.1 策略定义 |
3.1.2 IETF策略管理框架 |
3.1.3 策略管理的研究现状 |
3.1.4 策略管理的优势 |
3.2 基于用户行为的策略管理模型设计 |
3.2.1 模型系统结构 |
3.2.2 模型结构分析 |
3.2.3 模型实现的难点 |
3.3 模型详细功能介绍 |
3.3.1 策略管理工具(PMT) |
3.3.2 策略信息库(PR) |
3.3.3 策略管理服务器(PDP) |
3.3.4 策略执行点(PEP)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实现相关技术研究 |
4.1 策略描述及存储 |
4.1.1 策略定义 |
4.1.2 策略描述 |
4.1.3 策略存储 |
4.2 策略分层及翻译 |
4.2.1 策略分层的必要性 |
4.2.2 策略分层 |
4.2.3 策略翻译的实现 |
4.3 策略冲突检测 |
4.3.1 策略冲突定义 |
4.3.2 策略冲突检测分类 |
4.4 动态冲突检测及消解 |
4.4.1 动态冲突检测分析 |
4.4.2 数据预处理 |
4.4.3 冲突检测算法 |
4.4.4 策略冲突消解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用户行为的策略管理实现 |
5.1 与网络态势感知模块的结合 |
5.2 与分析层的结合 |
5.3 策略信息库的实现 |
5.4 策略冲突处理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园区网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互操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5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二章 园区网络管理架构与园区网常见网络行为特征分析 |
2.1 园区网络管理概述 |
2.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
2.3 园区网络管理 |
2.4 园区网常见网络行为特征分析 |
2.4.1 ARP攻击 |
2.4.2 DoS攻击 |
2.4.3 蠕虫病毒攻击 |
2.4.4 P2P流量特征 |
2.4.5 网络拓扑故障 |
2.4.6 入侵网络行为特征 |
2.4.7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园区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互操作性研究 |
3.1 园区网中现有的一些网络管理系统 |
3.2 信息互操作性的总体设计方案 |
3.2.1 信息互操作性的设计目标与网络管理的四个能力 |
3.2.2 设计的思路 |
3.2.3 设计的难点 |
3.2.4 设计的具体要求 |
3.2.5 园区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互操作性设计 |
3.2.6 模型数据与控制流图 |
3.2.7 系统的设计流程 |
3.2.8 快速定位网络故障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园区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互操作性研究中关键技术的实现 |
4.1 系统实现环境 |
4.2 通过IP地址查找交换机接入端口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 信息互操作性在功能管理模块中的作用 |
4.3.1 系统感知能力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2 系统取证能力功能模块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课题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四、基于IP园区网QoS的策略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数字化园区网络系统与网络安全的设计与实现[D]. 王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基于SDN的园区网络QoS机制设计及仿真[D]. 李志.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3)
- [3]基于DiffServ技术的园区网QoS控制与实现[J]. 蒋峥峥,王丹丹,陈晓红. 科技信息, 2013(22)
- [4]广电基础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董辉. 南昌航空大学, 2012(04)
- [5]基于园区网的高带宽实时流媒体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陈文波. 兰州大学, 2012(04)
- [6]园区网中QoS解决方案的研究[J]. 陈家益,王文娟.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06)
- [7]宽带IP城域网的应用研究[D]. 徐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8]基于用户行为的园区网管理策略研究[D]. 王利国. 中南大学, 2011(02)
- [9]园区网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互操作性研究[D]. 赵瑞刚. 中南大学, 2010(03)
- [10]深度业务感知型移动园区网[J]. 缪炎.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