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田问题与定比分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17)在《质点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已经成为自动推理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自“吴法”发表以来,研究者又提出了多种新的机器证明方法,如:面积法、向量法、例证法、质点法等。其中,质点法是一种直接以“质点”作为运算对象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用构造性的方式表述几何定理,并将结论表示为质点关系式;其次,按照“质点”引入次序的相反顺序逐个地将质点结论等式中的约束“质点”消去,直到质点结论等式中只剩下基点为止;最后,通过待定系数法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质点法具有效率高、可读性好、易于实现等优点,并且生成的证明可读性非常好。但是当前质点法的证明能力有限,仅能证明结论等式可用质点线性关系表示的构造型几何定理,不能证明涉及长度、面积等几何量的定理,如:中位线定理、井田问题等。本文针对质点法证明范围的局限性做了改进:一个是增加了一个针对容积型质点表达式的化简算法Vsimplify;另一个是在消点的过程中根据质点结论等式的不同类型调用不同的化简算法。在这两大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既可以证明线性质点几何定理,又可以证明容积比型质点几何定理的新算法。基于改进后的质点法,利用Matlab设计实现了一款新的几何定理证明器PGP(Particle Geometry Prove),并对十多个质点几何定理进行了机器证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GP证明器自动生成的证明更简短、可读性也更好而且证明范围也更广。
葛强,张景中,陈矛,彭翕成[2](2014)在《基于向量的几何可读自动证明》文中指出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已经成功发展了多种新方法,但其中对中学几何中向量的机器证明研究没有抓住其回路的基本特征.文中以向量的回路为出发点,提出了基于回路的向量可读证明新方法,开发了机器证明新程序.该程序对常见的构造类型欧氏几何题目能快速作图,并依据题目类型的不同,分别用不同的向量方法对其进行自动推理,证明结果简短可读.经过大量实例测试,证明将向量用于几何自动推理是可行和高效的.与《超级画板》等中的证明器相比,文中算法在自动推理能力和证明过程可读性方面有较大提高.文中给出的基于向量的几何可读证明算法丰富了几何定理自动推理方法,并且具有应用于几何教学实践的价值.
董波[3](2013)在《数字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矿山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传统采矿生产活动。近年来,我国矿山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进步,但总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与其它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构建数字矿山,推动矿山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三维地质模型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各种地质现象,直观地再现地质单元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对工程决策、地质分析和自动制图等实际工作有很大帮助。真实有效地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是构建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地质体的三维建模还存在一些难题。在研究三维数据模型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实现了可视化系统的开发。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矿山空间数据的来源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主要包括钻孔轴线点和钻孔轴线与地层面交点三维坐标的计算;虚拟钻孔的插入及其孔口三维坐标计算;研究区域地层划分与编号。最后设计了钻孔数据库,实现了矿山地质数据的存储和管理。(2)研究了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和各自特点,结合矿山数据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模型的应用目的,选择似三棱柱进行地质三维模型的构建。改进了似三棱柱的数据结构及建模算法,使其能较好的适应复杂地质体的建模。研究了地表面TIN的构建算法、三角形的扩展规则、似三棱柱建模算法、模型拓扑关系构建算法。最后设计了地质体数据库,实现对三维地质模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3)使用C#编程语言和DirectX图形库,设计和开发了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地层、断层和钻孔等三维模型的创建与可视化。该系统具有三维漫游、信息查询、空间定位和空间分析等功能。最后,本文根据真实矿山数据对建模算法进行了验证,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基本反映了该矿区的地层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模型构建快速、人工干预少、建模结果唯一性;能对尖灭地层、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进行模拟;建立了空间拓扑关系,能对地质体模型进行剖面分析、提取断层面和地层面等应用功能开发。该建模方法能基本满足数字矿山三维地质建模。
张鹤丹[4](2013)在《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以WiFi通信技术为定位技术和传输媒介,以井下定位管理系统为监测管理平台的矿井集成管理应用系统。通过规划井下网络,部署井下定位系统硬件,开发井下定位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井下人员和设备定位数据的获取、管理及应用。本研究对前人关于井下定位系统的研究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对已应用于矿井的定位系统做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对井下定位系统所涉及到的技术理论与应用做了全面的学习和探究,继而提出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设计方案和矿井应用实例。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对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性、开采工作高危险性、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功能不足性、WiFi无线网络先进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2)详细探讨WiFi技术特点,并在与RFID、Zigbee、UWB三种井下无线定位技术对比的基础上,肯定了利用WiFi技术实现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优势。(3)在分析常用的基于测距和非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SSI的改进Eudidean精确定位算法和一种简单的井下快速定位算法,并结合两种定位算法给出井下定位策略。(4)在进行全面实验和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矿井特点和工程理论,对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网络部署和功能设计。(5)在多次实验总结和研究的前提下,完成定位数据采集与传输、解析与处理,完善定位流程。并通过实验环境仿真,完成定位系统运行和定位策略测试。(6)结合矿井生产管理需求,基于Ekahau定位系统,对本文研究的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进行开发设计,提出了四个各自独立且相互调用的子系统。(7)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锦界煤矿矿井开采特点和煤矿生产管理需求,完成了该煤矿井下定位系统的网络规划、硬件选取和定位管理系统设计。随着无线定位技术技术、无线网络、计算机、自动化和智能系统的飞跃发展,基于无线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将逐步提高。系统功能也逐渐强大。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有着传统井下定位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具有多技术集成的应用价值。
章冲[5](2010)在《网络环境下煤矿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GIS向三维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三维GIS成为GIS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利用雷达、遥感、钻井、矿山测量等手段获得的各种矿山地学信息,通过GIS等技术建立三维矿山空间地学模型,进行地学模拟,并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图形图像方式逼真再现三维地质实体和矿山井巷工程,进行科学分析、决策规划、指导生产,有利于改善勘探地质信息质量,深入研究和分析地学问题的内在规律,提高矿山安全生产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而基于动力学的地下水、煤矿瓦斯事故的三维模拟仿真建模方法与三维模拟仿真系统,能再现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安全教育培训提供感性认识及技术支撑。本文以煤矿地下巷道为研究对象,针对煤矿三维巷道建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满足煤矿3D GIS的功能需求角度对煤矿地下巷道的数据模型、建模方法以及模型的空间分析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详述了巷道体三维建模的关键技术。根据井下不同形状巷道的几何空间特征,确立了以空间点、线、面为基本图元建立巷道三维模型,利用巷道中心线作为三维模型构建的基础框架的技术路线。给出了直线段巷道计算和弯道巷道的特征点的三维坐标的计算方法。为实现巷道模型图形外观上的光滑,提出了适用于巷道等宽采用圆弧插值光滑和适用于巷道宽度不等Bezier曲线插值光滑的两种处理算法。(2)通过建立“结点-弧段”的数据结构来反映巷道系统是一个三维网络空间域的特性,同时,“结点-弧段”也是实现交叉网络相互贯通的判断依据。提出了独立巷道和交叉巷道的建模方法,运用图形的集合交、并运算实现巷道底面、顶部圆曲面及侧边的贯通。最后给出了三维巷道体自身的拓扑关系及与地质体间的拓扑关系,这些拓扑关系为三维模型应用及空间分析奠定基础。(3)可视化方面研究了空间变换的理论基础、基于管线渲染机制的数据流组织、三维交互拾取和基于Alpha颜色混合的透明显示等内容。通过建立索引缓冲区来组织地质巷道数据以及地质封闭体正反面剔除关键算法两种方法来提高三维场景的渲染速度。最后给出了一个可自由扩展的视点射线三角面重心求交拾取操作的计算方法。(4)WEB3D信息发布主要研究了基于纯服务器三维场景引擎和基于客户端插件(Applet)本地三维引擎这两种技术的实现。通过研究Java3D的图形系统中场景的空间数据组织结构,建立了可揭层显示的三维场景空间数据组织结构。设计了Web三维地质巷道Servlet服务引擎。系统实现了场景三维图形的生成和离屏渲染以及响应客户端三维交互(图形变换、三维拾取)等服务引擎。利用Java数据序列化的功能,为客户端提供三维图形数据和数据通讯引擎。给出了根据Session机制实现多用户并发处理的解决方法。利用WT‐ ExtAPI实现客户端的Web架构。最后给出了可交互型的富客户端的Applet程序的实现。(5)设计了C/S和B/S两种模式的系统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的划分,对论文中提出的地质巷道三维集成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实现了集成模型的构建、交互可视化、剖切、及巷道救援路线最优路径决策等功能。
湖北财经学院[6](1984)在《一九八四年财政部所属五所院校函授招生考试复习大纲》文中提出 说明根据财政部所属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函授、夜大学和干部专修科招生的规定,一九八四年招生考试的科目为政治、数学、语文、史地。(干部专修科暂定为语文、政治、数学三门)考虑到在职职工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材不同,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对中学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有不同程度的遗忘,现又忙于本职工作,复习时间有限。为使应考的同志们经过短期复习后能达到高中的文化水平,入学后对所学课程听得懂、跟得上,我院受财政部人事教育司的委托,在去年复习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编印了这份复习大纲,供同志们复习时参考。复习时请着重阅读现行通用的中学教材,除学好基础知识外,还应注意用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湖北财经学院[7](1983)在《湖北财经学院一九八三年招收函授生考试复习大纲》文中提出 说明根据财政部所属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函授、夜大学和干部专修科招生的规定,这次招生考试的科目为政治、数学、语文、史地。为了帮助在职干部报考部属各高等院校的同志们进行复习,我院受财政部人事教育司的委托,编印了这个复习大纲。财政部部属招生院校将从此范围内进行命题。本复习大纲,仅供一九八三年报考的同志们复习时参考。
二、井田问题与定比分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田问题与定比分点(论文提纲范文)
(1)质点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1.3 本文工作 |
1.4 文章结构 |
2 质点几何 |
2.1 质点几何的基本原理 |
2.2 构造型质点几何命题 |
3 质点法 |
3.1 质点法的基本思想 |
3.2 消点公式 |
3.3 线性消点算法 |
3.4 质点外乘法 |
3.5 容积比型消点算法 |
4 实验与实现 |
4.1 证明器PGP的设计与实现 |
4.2 证明器PGP的实验数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质点几何定理题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数字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2.1 基于面表示的模型 |
2.2 基于体表示的模型 |
2.3 基于混合表示的模型 |
2.4 建立三维模数据模型应考虑的因素 |
第三章 矿山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 矿山数据来源与分类 |
3.2 钻孔测斜计算 |
3.2.1 钻孔轴线坐标计算 |
3.2.2 钻孔轴线与地层面交点坐标计算 |
3.3 虚拟钻孔插入 |
3.4 地层划分与编号 |
3.5 钻孔数据库设计 |
第四章 三维地质建模及算法 |
4.1 似三棱柱三维数据模型 |
4.1.1 似三棱柱体元 |
4.1.2 似三棱柱三维数据模型 |
4.1.3 模型拓扑关系描述 |
4.1.4 模型数据结构设计 |
4.2 地表面 TIN 的构建 |
4.2.1 Delaunay 三角网构建算法 |
4.2.2 约束 Delaunay 三角网构建算法 |
4.3 三角形扩展规则 |
4.4 地质体三维建模算法 |
4.5 地质体数据库设计 |
4.6 地质体三维模型操作算法 |
4.6.1 地层表面模型提取 |
4.6.2 断层面模型提取 |
第五章 可视化系统开发 |
5.1 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 |
5.2 实验数据及结果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室内定位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室内定位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室内定位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井下定位系统相关技术 |
2.1 WiFi 无线通信技术 |
2.1.1 WiFi 概述 |
2.1.2 WiFi 协议构架 |
2.1.3 WiFi 网络拓扑 |
2.1.4 WiFi 无线通信技术定位原理 |
2.1.5 WiFi 技术与其他室内无线定位技术对比分析 |
2.2 Ekahau 实时定位系统 |
2.2.1 Ekahau 实时定位系统控制器 |
2.2.2 Ekahau Site Survey |
2.2.3 Ekahau T301 激活器 |
2.3 常用的室内定位算法 |
2.3.1 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
2.3.2 非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
2.3.3 定位算法比较 |
3 井下人员定位算法研究 |
3.1 基于 RSSI 的改进 Eudidean 精确定位算法 |
3.1.1 RSSI 的三边测距定位 |
3.1.2 Eudidean 算法的改进 |
3.1.3 误差修正 |
3.1.4 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
3.2 井下快速定位算法 |
3.2.1 井下快速定位算法模型 |
3.2.2 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 井下定位策略 |
4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
4.1 井下定位系统需求 |
4.1.1 井下定位系统需求分析 |
4.1.2 井下定位系统功能需求 |
4.1.3 井下定位系统性能需求 |
4.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总体设计 |
4.2.1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物理结构 |
4.2.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功能结构 |
4.2.3 井下无线网络设计 |
4.2.4 井下定位系统开发架构 |
4.3 井下定位数据采集与获取 |
4.3.1 节点特点与功能 |
4.3.2 井下定位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 |
4.3.3 井下定位系统数据解析与处理 |
4.4 实验环境下定位系统运行及算法测试 |
4.4.1 测试环境搭建 |
4.4.2 测试方案 |
4.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5 基于 Ekahau 的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设计 |
4.5.1 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开发环境 |
4.5.2 人员管理子系统 |
4.5.3 跟踪定位子系统 |
4.5.4 预警救援子系统 |
4.5.5 生产计划子系统 |
5 井下定位系统在锦界煤矿中的应用 |
5.1 锦界煤矿概况 |
5.2 锦界煤矿井下 WiFi 网络设计 |
5.2.1 井下主干网络部署 |
5.2.2 井下 WiFi 网络规划 |
5.2.3 井下 WiFi 网络配置 |
5.3 锦界煤矿井下定位系统主要硬件选取 |
5.3.1 网络搭建硬件选取 |
5.3.2 监控中心服务器硬件选取 |
5.3.3 定位终端硬件选取 |
5.4 井下定位管理系统在锦界煤矿上的应用 |
5.4.1 井下定位管理系统登录与煤矿信息 |
5.4.2 井下定位管理系统定位查询和历史记录 |
5.4.3 井下定位管理系统预警和安全教育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网络环境下煤矿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数字化矿山研究现状 |
1.2.2 3DGIS 系统软件研究现状 |
1.2.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井巷道Brep 三维模型 |
2.1 巷道三维形体特征描述 |
2.1.1 巷道分类及几何特征 |
2.1.2 巷道的数据表达 |
2.2 巷道三维 Brep 模型的构建 |
2.2.1 巷道特征点的计算 |
2.2.2 独立巷道模型 |
2.2.3 交叉连接巷道模型 |
2.2.4 巷道断面相异的模型构建 |
2.3 巷道模型三维拓扑 |
2.3.1 巷道拓扑的分类 |
2.3.2 巷道结点的生成 |
2.3.3 结点—弧段拓扑 |
2.4 巷道三维模型的实现 |
2.4.1 实现流程 |
2.4.2 数据结构 |
2.4.3 功能算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巷道交互与可视化 |
3.1 三维图形变换 |
3.1.1 图形平移及缩放 |
3.1.2 投影变换 |
3.1.3 基于四元数的旋转交互 |
3.2 Java3D 图形系统 |
3.2.1 Java3D 虚拟场景空间数据组织 |
3.2.2 视模型 |
3.2.3 Java3D 几何体及属性类库 |
3.3 Java3D 中巷道图形绘制的数据组织 |
3.3.1 顶点及索引数组 |
3.3.2 实体正反面剔除 |
3.4 材质和光照处理 |
3.4.1 光源设置 |
3.4.2 材质设置 |
3.4.3 顶点法向量计算 |
3.5 纹理贴图 |
3.6 三维拾取算法 |
3.6.1 三维空间点与屏幕拾取点的映射关系 |
3.6.2 三维视点和拾取点组成的射线矢量的计算 |
3.6.3 射线三角面相交算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巷道 We63D 信息发布架构 |
4.1 服务器端三维图形引擎 |
4.1.1 Java Servlet 开发原理 |
4.1.2 Web 三维巷道Servlet 引擎 |
4.1.3 三维图形数据通讯引擎 |
4.1.4 多用户并发操作处理 |
4.2 客户端三维图形交互 |
4.2.1 Ajax 异步通讯技术 |
4.2.2 GWT–EXT 客户端Web 架构 |
4.2.3 客户端对三维场景图像浏览的操作 |
4.2.4 富客户端 Applet 三维图形浏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巷道三维模型矿井事故仿真的研究 |
5.1 图的搜索的实现 |
5.1.1 数据驱动搜索和目标驱动搜索 |
5.1.2 启发式搜索 |
5.2 巷道事故救援路线的决策 |
5.2.1 矿井巷道结构抽象化 |
5.2.2 最优救护路线代价因素的选择 |
5.2.3 估价函数的确定 |
5.3 矿井事故模拟仿真 |
5.3.1 粒子系统 |
5.3.2 粒子系统模拟矿井事故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 |
6.1 实验系统设计 |
6.1.1 系统开发环境 |
6.1.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6.1.3 系统功能描述 |
6.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6.2.1 系统主界面 |
6.2.2 三维巷道模型 |
6.2.3 三维巷道交互可视化 |
6.2.4 三维巷道漫游 |
6.2.5 瓦斯突出事故仿真 |
6.2.6 矿井突水事故仿真 |
6.3 模型的应用功能 |
6.3.1 基于GIS 双向查询 |
6.3.2 巷道救援仿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四、井田问题与定比分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质点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D]. 李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2]基于向量的几何可读自动证明[J]. 葛强,张景中,陈矛,彭翕成. 计算机学报, 2014(08)
- [3]数字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研究[D]. 董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4]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D]. 张鹤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5]网络环境下煤矿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 章冲.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07)
- [6]一九八四年财政部所属五所院校函授招生考试复习大纲[J]. 湖北财经学院. 湖北财经学院学报, 1984(02)
- [7]湖北财经学院一九八三年招收函授生考试复习大纲[J]. 湖北财经学院. 湖北财经学院学报, 19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