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呵护人类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春[1](2021)在《晚期癌症诊疗中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癌症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癌症起病隐匿,早期筛查难度大,当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通常已处于晚期。晚期癌症易转移、治疗效果不显着、诊疗支出大,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压力。在晚期癌症诊疗中,诊断信息患者知情与家属知情、治疗方案是患者同意还是家属同意、过度医疗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晚期癌症诊疗中重治疗轻关怀的诊疗模式,忽视了持续性治疗可能带给患者的更大痛苦,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甚至浪费了医疗卫生资源。为此,本研究在探寻晚期癌症诊疗中患者知情同意权受漠视和过度医疗问题的基础上,从相关理论和原则视角,分析造成这些伦理困境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策略,以期为晚期癌症诊疗中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从人文关怀和生命伦理学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回顾、分析晚期癌症诊疗典型案例,列举晚期癌症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在诊疗中面临的窘境和误区,提出晚期癌症诊疗中的伦理问题——不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过度医疗。再用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生命论和人道主义)和相关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有利原则、不伤害原则),分析晚期癌症诊疗中不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过度医疗的伦理问题,论述提高生命质量是医学发展的最终追求。同时,通过分析晚期癌症诊疗中患者、家属、医务人员的诊疗态度和诊疗选择,明确不同诊疗观念对不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过度医疗问题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晚期癌症诊疗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用相关理论和原则分析晚期癌症诊疗伦理问题。最后,从制度保障、生命教育和适度医疗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晚期癌症诊疗中伦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维护患者的正当权益,为晚期癌症诊疗实践构建一条新的诊疗思路。晚期癌症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直面死亡,培育科学的生命观,普及生死学,开展生命教育,是实施适度医疗的保障,是开展安宁疗护的前提,是推动尊严死的基础。晚期癌症临床诊疗过程中,保障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引导家属关注和尊重患者的生命权,重视过度医疗的伦理问题,结合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审视晚期癌症诊疗中的伦理困境,有助于维护患者的权利,帮助医、患、家属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重新构建晚期癌症诊疗团队的医德医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钟欢[2](2021)在《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休闲和体育的关系进行探讨,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出发到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收获,休闲和体育都在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过往的观点在探讨“休闲”和“体育”的概念中都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个人经历的差异性和时代的包容性让每个时期都有关于二者概念新的理解,对“休闲”和“体育”概念的考察,能够很好的把人文内涵融入到时代当中,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从而扩充人们生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与生活、身体与灵魂的矛盾逐渐显露,需要休闲和体育来平衡此种矛盾。以“休闲”和“体育”为主题,从以下六个部分研究休闲和体育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促进作用,以正视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本真意蕴。一、休闲与体育都是存在性的活动,会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休闲是人类经历中令人向往的因素,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体育则成为人类必需的身体活动,没有休闲和体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同样,休闲和体育为人的健全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休闲与体育的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明的进程。古希腊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就是人类生命童年的隐喻,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和憧憬;古罗马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沾染着古希腊的影子,但古希腊欢愉自由的文明精神在古罗马人不断的武力扩张下变得血腥强蛮,其形式也就变的暴力残酷;古埃及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的形式带有神权与宗教崇拜的色彩;古巴比伦文明中的休闲和体育的形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华夏文明强调天人合一,休闲和体育的形式以展示生命本真状态的活动为主。三、从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休闲与体育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景图。远古时代的休闲和体育混沌未分,尚未有明确的概念,用鸿蒙的歌声来指代人类社会;农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主要是为了生存发展积累经验,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此时期的人类社会可用自然的经验来概括;蒸汽机时代的休闲和体育受技术变革的影响沾染上异化的影子,人类社会处于技术变革的时代;工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受自然节奏的影响较小,此时期的休闲和体育活动单映出强烈的时代性,出现了大量有具体分工项目的体育活动,人类社会处于知识凝练的时期;后工业时代的休闲和体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延伸,人类休闲和体育受技术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人类社会处于智能创变的时期。四、休闲与体育在面向“闲适”、“娱乐”、“游戏”、“休憩”、“畅”的状态时具有不同的属性。人的各种内在体验的表达,让人的本质力量呈现于不同指向下的休闲和体育。休闲和体育在面向闲适状态时是一种安逸的自由,人在此表现出悠闲从容。休闲和体育在面向娱乐状态时是一种愉悦的自在,人在此表现出快乐享受。休闲和体育在面向游戏状态时是一种玩耍的自知,人在此表现出纯真自由。休闲和体育在面向休憩状态时是一种停歇的自满,人在此表现出放松解脱。休闲和体育在面向畅状态时是一种爽快地自明,人在此表现出肆意激情。五、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分析休闲与体育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感受休闲与体育对人生命意义的完善,在时空维度中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个性发展的人。时间尺度:节庆时间、假日时间和游玩时间;空间尺度:身体空间、社会空间和场域空间;时空的塑造:现实存在的占有:休闲和体育的生存指向;日常时光的享有:休闲与体育的生活经验;人性自我的创造:休闲与体育的生命完满。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体育融入到人类生命的休闲生活中,将人引向自由全面发展。从人类本性的需要、实践的感知和人学的自由三方面寻找人类通向幸福生活的路径,体育保持生命体的活力张扬,让生命体在休闲中拥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性,让休闲生命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通达美好的生活。
莫婉萍[3](2021)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文中提出生命教育关注学生鲜活的生命,关乎到学生的健康生活,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与成长环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第三季度起,教育部推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被大力推广到初中政治课堂,该部编版教材彰显着生命教育的主题,扩充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升了生命教育的地位。本课程贯彻着生命教育的理念,而教学设计正是落实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承担着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使命,教师也应为学生营造具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本研究从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切入,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调查教学设计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并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落实生命教育提出优化策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坚定生命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除绪论外,本研究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概述。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及教学设计进行内涵解读,明确基本概念;强调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重要价值,突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和生命特色,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分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了解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实情况,保证本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三部分是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提出可操作的方案。针对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现状提出优化策略,使生命教育由理论向实践迈出关键一步。
王清芬[4](2021)在《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小学时期是儿童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的生命意识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生活性、实践性、视觉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蕴藏生命教育理念。基于此,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解读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探索教材的育人价值。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梳理以往生命教育和德育教材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明确生命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核心概念,以及在编制教材过程中生命教育与道德法治视角相融合应当遵循的理论依据,包括生命哲学理论、关怀伦理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第三部分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解读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指向四大编写理念,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和以生活经验为中心。同时突出结构编排、栏目设置和学习活动三种呈现方式,进一步阐释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国家生活五大领域内容,共同探寻生命教育视角下教材所体现的特点与价值。第四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结合对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访谈,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同时指出教材在课程标准方面有待深度融合。最后针对研究结论及任课教师意见,提出细化课程标准、结合地方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师生构建对话文本、利用立体化教材资源等使用建议,使得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为教师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刘丹[5](2021)在《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生命关怀强调将学生成长中的欢喜、挫折、烦恼和困顿等生命经历和感受作为教育资源,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向上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关怀式的德育校本课程能带给学生更多向上的成长氛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德育校本课程在“立德树人”任务的指导下,在小学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学德育面对的是正处在生长旺盛期的儿童。儿童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每一个儿童各具差异,他们的生命还没有定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国小学德育校本课程逐步建立的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目标,以道德行为规范为其主要内容,缺失关怀的德育内容难以让学生在生命中体验课程带给他们的幸福。因此德育要直面学生的生命,其目的在于育化生命,即通过德育的手段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当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缺乏生命关怀的基础上,从生命关怀的视角探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选取贵州省内部分市区小学教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状为调查对象,以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撑,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第一,本研究首先探讨分析了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和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调查研究法,在贵州省内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等地区向小学教师发放教师问卷400份,并通过访谈的形式,选取遵义市部分小学领导、教师及小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生命关怀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实践关照不足。第三,结合理论与实践调查分析,基于生命关怀视角发现当前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实困境,分别表现在课程内容窄化、活动性内容偏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呈现的背后则是由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四个层面共同导致的。第四,本研究基于现实考察结果并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导,从生命关怀视角构建了优化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体系,从课程内容选择目标、选择依据、选择内容原则和课程内容要素等四个层面进行构建。第五,结合第四章的体系构建内容,基于生命关怀视角从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相应策略,以达到优化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目的。
徐钰琪[6](2021)在《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升入初中,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的阶段,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可以帮助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树立学生生命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对生命教育在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其次是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生命教育进行内涵界定并大致梳理其发展历程,对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主要依据进行阐述。第二章通过选取信阳地区市、县、乡三所中学,以七年级语文学科的师生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秉持着调查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以及准确性的原则,随机抽取了部分师生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合理有效地梳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七年级师生整体上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不足,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不到位,缺乏过硬和专业的生命教育素养和生命教育实践经验;部分学生对于生命的独特性及人生价值认知模糊,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方式存在偏差。第三章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的主体来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其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时应遵循“尊重自然性、生活性、人文性”的教学原则,还应将学思行结合提升自身生命教育素养,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学生则应主动在“对话”中丰富自身情感体验,从而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生命的成长。第四章则通过列举相关教学案例,来为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进行一个概括和总结。
王艳兰[7](2021)在《中职生生命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 ——基于W市某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生命教育是指不仅包括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及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对生命的关注,还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纵观国内,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也有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关于中职领域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本研究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W市某中等专业学校一、二、三年级的中职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关于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了中职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中职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中职生生命教育实施现状以及中职生生命教育途径现状等几个方面。同时,还抽选了该校部分教师、家长以及实习学生代表进行了访谈,以此了解中职学校学生现有生命教育现状,并对问卷调查、访谈结果进行梳理,得出结论如下:1.大部分中职生的生命观还是比较正确。他们都自知生命的可贵性,需要好好地珍惜,也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知道应该为之好好努力,但他们从小到大并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生命教育,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都比较模糊,关于生命教育方面掌握的知识也属于碎片化式。2.中职校的教师依旧更多地关注学生生命之外的东西。只有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再学习,加深对生命内涵的理解、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关爱生命,呵护生命之花的成长。3.原生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许多中职生家长由于自身学历和文化水平原因,对生命教育知之甚少。4、生命教育是终身的教育,也是全人的教育,单纯只在学校里实施短期的生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均有义务和责任承担生命教育的重任。根据上述的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1.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主体性、发展性原则提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生命教育的建议。2.提出了学校是生命教育主体,家庭是生命教育根源,社会是生命教育保障的相辅相成的生命教育途径。目的旨在弘扬中职生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引导中职生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管理,中职生家庭教育,用人单位管理等提供一定有价值的参考。
赵若琳,杨放,常运立,袁天峰[8](2021)在《临终关怀的中医伦理关照》文中认为随着人民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对临终关怀的关注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医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并富有中国特色,为我国推进临终关怀发展起到伦理关照的作用。中医伦理思想中"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生命观和"内存仁心,善待病家"道德观对临终关怀的启示在于生命神圣与生命价值的统一;"顺应自然,过犹不及"和"阴阳自和,因势利导"的自然观提示了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自然疗法代替过度医疗减缓临终患者的痛苦,提高临终生命舒适感;"形神一体,身心兼治" 的整体观和"病同人异,因人制宜"的辨证观要求对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要身心兼顾,给予家属照顾和情感支持,减轻照护压力和哀伤情绪,并且针对于不同临终阶段、年龄、心理状态等因素因人而异地给予临终患者的个性化呵护。
孙宏亮[9](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张逸佳[10](2020)在《儒家生命质量观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创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对学校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认识与呵护个体生命,更应着力提升共同体的生命质量,从关注个体生命到培育优质生命共同体。儒家有关个体生命、群体生命和共同体生命的质量观对学校生命教育内涵有启发意义,特别是在促进个体生命、群体生命与共同体生命的和谐共振中,应运用儒家的生命质量观创新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二、呵护人类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呵护人类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癌症诊疗中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及原则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生命论 |
二、人道主义 |
第二节 相关原则 |
一、尊重原则 |
二、公正原则 |
三、有利原则 |
四、不伤害原则 |
第二章 晚期癌症诊疗典型案例研究 |
第一节 知情权案例研讨 |
一、知情权典型案例 |
二、知情权案例讨论 |
第二节 同意权案例研讨 |
一、同意权典型案例 |
二、同意权案例讨论 |
第三节 诊疗态度案例研讨 |
一、诊疗态度典型案例 |
二、诊疗态度案例讨论 |
第三章 晚期癌症诊疗伦理问题探析 |
第一节 晚期癌症患者诊疗中的伦理问题 |
一、漠视知情权 |
二、不尊重同意权 |
三、过度医疗 |
第二节 晚期癌症诊疗中的伦理问题分析 |
一、漠视知情权的伦理分析 |
二、不尊重同意权的伦理分析 |
三、过度医疗的伦理分析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制度保障 |
一、完善国家政策和机构设置 |
二、完善医疗培训和评价体系 |
第二节 生命教育 |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
二、完备生命教育内容 |
第三节 适度医疗 |
一、适度医疗的内涵与意义 |
二、完善适度医疗方案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2 国内外研究趋势 |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1 国外休闲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国外休闲释义研究述评 |
2.1.2.1 从时间角度理解休闲 |
2.1.2.2 从空间角度理解休闲 |
2.1.2.3 从身体角度理解休闲 |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2.2.1 国内休闲问题研究述评 |
2.2.2 国内对休闲释义的研究述评 |
2.2.3 国内体育释义的研究述评 |
2.2.4 国内体育与休闲问题的研究述评 |
2.2.5 国内对休闲和体育关系的研究述评 |
3 论文研究计划 |
3.1 主要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4 概念界说 |
4.1 休闲 |
4.2 体育 |
4.3 体育与休闲的理论阐述 |
5 文明的赋予——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形式阐释 |
5.1 顽童的天真:古希腊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5.2 成人的礼仪:古罗马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5.3 神只的赞歌:古埃及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5.4 勇士的围猎:古巴比伦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5.5 人性的自然:古华夏文明的体育与休闲 |
小结 |
6 时代的分野——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历史流变 |
6.1 鸿蒙的歌声:远古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6.2 自然的经验:农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6.3 技术的变革:蒸汽机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6.4 知识的凝练:工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6.5 智能的创变:后工业时代的体育与休闲 |
小结 |
7 余暇的境况——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内在体验 |
7.1 安逸的自由:面向“闲适”的休闲与体育 |
7.2 愉悦的自在:面向“娱乐”的休闲与体育 |
7.3 玩耍的自知:面向“游戏”的休闲与体育 |
7.4 停歇的自满:面向“休憩”的休闲与体育 |
7.5 爽快的自明:面向“畅”的休闲与体育 |
小结 |
8 时空的阐释——人类生命休闲和体育的外在表征 |
8.1 时间的尺度 |
8.1.1 节庆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
8.1.2 假日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
8.1.3 游玩时间的休闲与体育 |
8.2 空间的尺度 |
8.2.1 身体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
8.2.2 场域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
8.2.3 社会空间的休闲与体育 |
8.3 时空的塑造 |
8.3.1 现实存在的占有:休闲与体育的生存指向 |
8.3.2 日常时光的享有:休闲与体育的生活经验 |
8.3.3 人性自我的创造:休闲与体育的生命完满 |
小结 |
9 幸福的收获——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终极旨归 |
9.1 本性的需要:生命休闲身体行为的体育融入 |
9.2 实践的感知:生命休闲欢畅情绪的体育体验 |
9.3 人学的自由:生命休闲美好生活的体育向往 |
小结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本文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
一、生命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内涵解读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 |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特征 |
(一)主体性 |
(二)动态性 |
(三)创造性 |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理论 |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三)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四、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重要价值 |
(一)有利于课程实现生命教育使命 |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
(三)有利于教师提升生命教育智慧 |
第三章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取得的成效 |
(一)进一步关注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
(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教育的策略 |
(三)进一步开发了生命教育的资源 |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背景分析呈现淡漠化 |
(二)教学目标设计呈现工具化 |
(三)教学内容组织呈现空洞化 |
(四)教学活动设计呈现规训化 |
(五)教学评价设计呈现短视化 |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的生命教育态度不坚定 |
(二)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不扎实 |
(三)家校对生命教育的监督不力 |
第四章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
一、依据生命的规律分析教学背景 |
(一)把握课标的生命教育定位 |
(二)整合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 |
(三)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 |
二、着眼生命的价值构建教学目标 |
(一)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
(二)聚焦学生的行为变化 |
三、关注生命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 |
(一)立足学生经验选择教学内容 |
(二)立足成长特点组织内容线索 |
(三)立足学生关注设置重点难点 |
四、凸显生命的灵动设计教学活动 |
(一)创设体验性情境 |
(二)设计层次性问题 |
(三)安排探索性活动 |
五、立足生命的发展设计教学评价 |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 |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动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现状(教师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
2.对当前开展德育的思考 |
3.德育教材是发展儿童生命价值的重要载体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 |
2.关于德育教材的研究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生命教育 |
2.小学中段 |
3.道德与法治教材 |
(二)理论基础 |
1.生命哲学理论 |
2.关怀伦理理论 |
3.人本主义理论 |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
(一)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理念分析 |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
3.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 |
4.以生活经验为中心 |
(二)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方式分析 |
1.结构编排合理有序——遵循生命成长规律 |
2.栏目设置丰富多元——注重生命体验感悟 |
3.学习活动促进生长——唤醒个体生命经验 |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道德与法治》教材文本分析 |
1.教材文本主题分析 |
2.教材文本词频分析 |
(四)教材使用分析 |
1.符合儿童认知,关注儿童生命 |
2.摆脱传统说教,尊重儿童体验 |
3.传统现代对接,呈现多彩生命 |
4.题材不够丰富,缺乏生涯教育 |
四、研究结论与使用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精选经典生活素材,多渠道强调生命体验 |
2.秉承儿童本位理念,多途径创设趣味文本 |
3.生命与道德相融合,着力于引导生命发展 |
4.突出文本实践取向,自主探寻生命本质 |
5.《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待深度融合 |
(二)教材使用建议 |
1.运用哲学思维,明确教材编写理念 |
2.运用生命视角,更加细化课程标准 |
3.结合地方实际,灵活使用部编教材 |
4.用好教材资源,发掘教材多元价值 |
5.点燃生命热情,构建多方对话文本 |
6.遵循教材结构,引领儿童自主成长 |
7.借助网络资源,多元视角解读教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融入生命关怀的现实之需 |
(二)国家相关政策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支持 |
(三)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生命关怀 |
(二)德育校本课程 |
(三)课程内容优化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总体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内容创新 |
第一章 生命关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理论概述 |
一、生命关怀与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相互关系 |
(一)生命关怀引领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价值取向 |
(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是融入生命关怀的重要载体 |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理论基础 |
(一)生命实践教育理论 |
(二)关怀教育理论 |
(三)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 |
第二章 实践样态: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状考察 |
一、考察设计 |
二、考察数据分析 |
三、考察结论分析 |
第三章 问题分析: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存问题 |
(一)课程内容目标泛化 |
(二)课程内容窄化 |
(三)课程内容缺乏分层设计 |
(四)课程内容相关理论依据不足 |
(五)课程内容设置忽视对学生个体多元性的关注 |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问题成因 |
(一)社会因素:生命关怀舆论的正向性缺失 |
(二)学校因素:生命关怀指导力薄弱 |
(三)教师因素:生命关怀理念缺乏 |
(四)学生因素:自身生命关照不足 |
第四章 体系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 |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整体考量 |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目标 |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依据 |
(三)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原则 |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分析 |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要素的总体架构 |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要素的具体内涵 |
第五章 策略探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生命观照 |
一、制定生命式德育校本课程专项计划,凸显教育行政部门帮扶职能 |
(一)依据行政部门专项政策,设立生命课程开发专项经费 |
(二)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有效调动和丰富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主体 |
二、普及科学的生命关怀理念,营造良好生命关怀社会舆论 |
(一)搭建“社会—学校”沟通桥梁,开拓社会生命资源 |
(二)动员社区参与校本课程内容优化,整体开发德育资源 |
三、完善生命式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规范小学德育活动内容 |
(一)把握“生命关怀”的核心理念,整体优化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
(二)开发以生命关怀为主的课程,关照学生身心健康 |
(三)借鉴先进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成果,保障“生命关怀”课程科学运行 |
四、拓展生命德育课程培训渠道,提升教师内容设计实践能力 |
(一)开发生命关怀网络平台,激发教师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意识 |
(二)强化内培外引制度,提高教师生命德育实践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2:“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情况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3:“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情况调查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依据 |
第一节 生命教育 |
第二节 生命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要求的契合 |
第三节 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
第四节 七年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特殊需求 |
第二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第二节 学思行并重,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
第三节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
第四节 学生应主动在“对话”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
第四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举隅 |
第一节 生命教育指引下的单篇课文教学 |
第二节 生命教育指引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七年级语文教师访谈提纲——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
附录 B:七年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认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7)中职生生命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 ——基于W市某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生命 |
(二)生命教育 |
(三)中职生生命教育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1.国外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 |
2.各国生命教育实践发展情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国内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
2.国内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发展研究 |
五、研究理论基础 |
(一)生命哲学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
(三)中国哲学中的生命观 |
第二章 中职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工具 |
(四)数据统计 |
二、具体研究状况 |
(一)问卷调查 |
1.中职生对生命内涵认识现状描述 |
2.中职生对生命教育理解和认知的描述 |
3.中职生生命教育实施状况描述 |
4.中职生生命教育途径现状描述 |
(二)访谈调查 |
1.访谈目的 |
2.访谈对象与内容 |
(1)对教师的访谈 |
(2)对家长的访谈 |
(3)对企业顶岗实习生的访谈 |
(三)结果分析 |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章 中职生生命教育内容研究 |
一、中职生生命教育内容研究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发展性原则 |
二、中职生生命教育内容的研究维度 |
(一)以自然生命作为中职生生命教育的起点 |
(二)以社会生命作为中职生生命教育的意义追求 |
(三)以精神生命作为中职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 |
三、中职生生命教育内容 |
(一)中职一年级的生命教育 |
1.中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
2.中职一年级生命教育主要内容 |
(1)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
(2)青春期教育 |
(3)安全教育 |
(4)健康管理教育 |
(二)中职二年级的生命教育 |
1.中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 |
2.中职二年级生命教育主要内容 |
(1)校园反欺凌教育 |
(2)情绪控制教育 |
(3)自信心教育 |
(4)挫折教育 |
(5)责任感教育 |
(6)感恩教育 |
(三)中职三年级的生命教育 |
1.中职三年级学生特点 |
2.中职三年级生命教育主要内容 |
(1)价值信仰养成 |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
第四章 中职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的研究 |
一、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体 |
(一)营造具有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
(二)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 |
(三)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及课程生命教育建设 |
(四)倡导生命化课堂教学 |
(五)开展多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 |
1.影视欣赏 |
2.减灾防灾演练 |
3.社会实践 |
二、家庭是生命教育的根源 |
(一)开办“家长课堂” |
(二)多沟通、多陪伴 |
(三)利用情境,激发生命情感 |
三、社会是生命教育的保障 |
(一)利用好媒体、网络做好生命教育的引导 |
(二)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场所的生命教育功能 |
(三)企业、用人单位要接好生命教育这一棒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职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中职生生命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临终关怀的中医伦理关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的生命观和道德观对临终关怀的启示 |
1.1 “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敬畏和珍爱临终患者生命 |
1.2 “内存仁心,善待病家”,尊重和善待临终患者 |
2中医的自然观对临终关怀的指导 |
2.1 “顺应自然,过犹不及”,不刻意延长临终患者生命 |
2.2 “阴阳自和,因势利导”,通过自愈力改善临终患者生命质量 |
3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对临终关怀的关照 |
3.1 “形神一体,身心兼治”,对临终患者身心一体的照护 |
3.2 “病同人异,因人制宜”,针对临终患者的个性化陪护 |
4结语 |
(9)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查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念 |
(二)医师职业特点 |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一)医学人文概述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儒家人文思想 |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西方人文思想 |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
三、讨论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
(二)实践叙事医学 |
(三)投身志愿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儒家生命质量观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家的生命质量观:从个人到群体的共同体生命质量观 |
(一)个人生命质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 内外兼修:个人生命质量的基本表征 |
2. 学思结合:内外兼修的生命质量提升路径 |
(二)群体生命质量:以忠立世,以信待人 |
(三)共同体生命质量:天人合一,万物同体 |
二、生命教育的创新路径:个体生命、群体生命与共同体生命的和谐共振 |
(一)生命教育创新的起点:提高个体生命质量 |
(二)生命教育创新的关键:在忠信传统中发展美美与共的群体生命 |
(三)生命教育创新的境界:在共同体生命的整体优化中提高生命质量 |
四、呵护人类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癌症诊疗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 王旭春.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人类生命休闲的体育哲学考察[D]. 钟欢.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D]. 莫婉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生命教育视角下小学中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研究[D]. 王清芬.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5]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D]. 刘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6]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D]. 徐钰琪.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7]中职生生命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 ——基于W市某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查分析[D]. 王艳兰.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8]临终关怀的中医伦理关照[J]. 赵若琳,杨放,常运立,袁天峰. 医学争鸣, 2021(01)
- [9]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10]儒家生命质量观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创新路径[J]. 张逸佳. 教育科学论坛, 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