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MHz DDS模块及其应用——标准频率信号源(论文文献综述)
何君,屈俭,宁绍,李世超[1](2021)在《基于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技术的主动式太赫兹安检仪基带信号源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主动式太赫兹安检仪中信号源的波形质量会直接影响成像质量,文中采用直接数字波形合成(Direct Digital Waveform Synthesis,DDWS)技术,实现了主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雷达发射机基带宽频信号源的设计与研制。阐述了DDWS技术的原理,确定了DDWS作为该信号源的技术基础;根据理论,利用Matlab进行线性调频信号(LFM)的仿真,并产生所需线性调频信号;论述了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传输设计、系统时钟设计、高速DAC设计。通过对输出信号频谱的测试,可以得出该系统带宽为210~330 MHz、脉宽为120μs、相位噪声小于-142 dBc/Hz@1 MHz。
吴智浩[2](2021)在《基于单片机平台与AD9851的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文中指出本文笔者利用AD9851芯片以及当下十分流行的成本与功耗都比较低且性能较高的单片机——STM32,在本文设计并制作了可以输出1Mhz-50Mhz,可以通过按键调整(步长为0.5Mhz)的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郑建国[3](2021)在《小步进低杂散低相噪捷变频率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姿蒴[4](2021)在《基于传输线变压器的低强度超声神经刺激系统研制》文中指出
姚旺[5](2021)在《回转窑内颗粒分布可视化测量系统开发及验证》文中指出回转窑是工业领域中常用的设备,主要用来对物料颗粒进行物理、化学处理。转筒内的物料随着回转窑的转动而充分混合发生反应,物料的运动状态将直接影响物料颗粒是否能混合均匀,从而影响生产效率。但是回转窑内部物料混合的过程无法直观的看到其分布情况,因此,将回转窑内部的物质进行可视化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针对不可直观检测回转窑内物质分布的情况,本文中采用电阻抗层析成像(EIT)技术对其内部物质分布进行可视化测量,EIT技术是一种非侵入的新型、快速的测量技术,成本较低、无辐射,适合于工业领域中对物质成像的要求。但是,在本文中是对回转窑内部的物质进行可视化测量的,回转窑在工作的时候是不断地做回转运动的,必须要求测量的仪器可以随回转窑一起运动,因此要求测量的仪器的体积小,并且必须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在本文中,以EIT成像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应用FPGA开发出一套可以进行动态成像的8电极测量系统。本研究开发了半并联EIT检测的软、硬件系统,并进行了测试。首先通过DDS模块产生幅值、频率可调的正弦激励信号并经过D/A芯片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再通过电压控制电流源模块(VCCS模块)将输出的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经过多路复用器模块的选择将电流注入到目标场域的激励电极上,此时,有8路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的通道同时采集目标场域中电极上的电压值。采集得到的电压信号通过A/D模块进行信号转换并传输到FPGA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傅里叶变换(FFT)对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将数据发送至PC端进行图像的重建。使用Verilog硬件编程语言进行控制逻辑程序的设计,并使用ModelSim仿真软件对各个模块的逻辑程序设计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在文中使用LCR阻抗测试仪与基于FPGA的EIT开发系统分别进行静态、动态实验。首先选取不同的激励频率以及测量物质在圆柱形水槽中的不同位置作为实验条件进行静态成像。将LCR阻抗测试仪成像结果与使用基于FPGA的EIT系统成像的结果进行对比,静态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基于FPGA的EIT系统成像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其次使用搭建的回转实验台进行动态实验,将尼龙颗粒作为动态实验的测量物质,使用基于FPGA的EIT系统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成像。通过动态实验表明基于FPGA的EIT开发系统是能够满足对回转窑内部物质进行成像的要求,因此,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
严君[6](2021)在《光纤飞秒光梳的重复频率锁定技术研究》文中认为
杜佳[7](2021)在《核燃料棒陶瓷涂层表面缺陷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会闯[8](2021)在《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雷达收发前端是雷达系统的核心部件。在了解雷达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对雷达作了体制和设计上的对比。根据项目技术指标,本文制定了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收发前端的总体方案。所研制的雷达前端主要包括三部分:产生雷达信号的线性频率源、相干雷达发射机和雷达接收机。线性频率源主要包括参考源、锁相环模块和脉冲信号源等设计制作。样机测试结果:参考源相位噪声为-159.29d Bc/Hz@10k Hz,杂散抑制度优于-75d Bc。锁相环模块相位噪声为-100.57d Bc/Hz@10k Hz,杂散抑制度优于-55d Bc。本课题脉冲信号源研制采用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技术,通过“FPGA+DAC”的方案产生中心频率90MHz,带宽20MHz的线性调频信号,带内功率平坦度为±1d B,达到了设计研制要求。相干雷达发射机研制采用低频调制信号与高频本振信号相混频后取上边频方法,实现低频信号的频谱搬移。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发夹型SIR窄带带通滤波器,用于滤除带外杂散的分量。该滤波器设计仿真表明,在9.4GHz~9.5GHz频带内插入损耗<2d B,回波损耗>15d B,带外抑制>20d B。本雷达发射机在9.4GHz~9.5GHz频带内饱和输出功率为34.2d Bm,基本满足发射功率要求。相干雷达接收机采用超外差结构,所设计接收链路的性能指标符合项目要求。接收机经过测试,噪声系数<4d B,动态范围>90d B,灵敏度优于-92d Bm,达到了设计研制要求。本文研制的X波段雷达收发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应用灵活的特点。
王杰[9](2021)在《基于频率自动跟踪及功率调节技术的超声波电源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超声清洗、超声焊接、超声加工器件等领域应用广泛,这些超声设备的使用离不开超声波电源的支持。超声波电源系统分为驱动电源和负载两部分,其作用是将电能转换成与负载相匹配的高频交流电信号。负载通常为超声波换能器,由单晶材料构成,内部参数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系统工作在非谐振状态,造成系统损耗增加及输出功率不稳定。本文围绕以上问题,设计了一款工作稳定、效率高,且能够实现频率自动跟踪、输出功率可调的超声波电源。首先,对超声波电源主电路进行研究。设计了由单相桥式整流滤波电路、BUCK斩波电路、单相全桥逆变电路、负载匹配网络电路构成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并对主电路元器件进行参数计算与选型。在频率匹配方面,选择串联谐振频率作为换能器的工作频率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改进型数字电感匹配网络电路。在阻抗匹配方面,利用高频变压器实现阻抗变换,并对变压器结构参数进行详细设计。其次,对超声波电源的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在频率自动跟踪技术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DS技术的谐振频率自动识别算法,解决了传统超声波电源存在频率漂移、跟踪响应慢的问题。在相位差检测技术方面,选择过零比较法作为相位差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精度。在功率控制技术方面,采用二阶滑模变结构算法自动控制BUCK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实现功率稳定调节。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分别对上述算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进行验证。再次,对超声波电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设计。在硬件方面,选择的主控芯片型号为STM32F103RCT6,分别对芯片外围电路、采样电路、鉴相电路、驱动电路、DDS信号发生电路、保护电路进行设计。在软件方面,本文采用C语言作为控制系统的开发语言,分别对主程序及各功能子程序进行设计。最后,对所设计的超声波电源实物进行测试,以验证超声波电源的整体功能及相关控制算法的稳定性。
滕鹏[10](2021)在《V波段高距离分辨率探测组件》文中研究表明宽带毫米波收发探测组件广泛应用于高分辨率成像、等离子剖面探测、高精度末敏引信等应用系统中。本文针对V频段频率窗口,研制了一款工作频率覆盖50GHz-75GHz的零中频调频连续波体制(FMCW)收发组件,对构成组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及加工测试,并通过合理配置发射波形,对集成后组件的整体探测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集成数字锁相环研制了一款覆盖整个X波段的扫频源,用于产生高线性度、短时常、大带宽的锯齿波。其实测带内相位噪声典型值为-90dBc/Hz@1KHz、-100dBc/Hz@10KHz、-106dBc/Hz@100KHz、杂散抑制大于60dB,在8.3GHz-10.5GHz频率范围内,输出功率典型值为7dBm,在10.5GHz-12.5GHz范围内,功率逐渐下降至3dBm。2、基于商用MMIC芯片及分立肖特基二极管,采用混合集成的形式,分别设计并制作了V波段有源6倍频器和V波段基波平衡混频器。有源6倍频器在大于6dBm的基波激励功率下,50GHz-75GHz频率范围内输出功率为10dBm-17dBm。基波混频器中频带宽为15GHz,在50GHz-75GHz频率范围内实测典型值变频损耗为9dB,下变频输入P1dB压缩点为5dBm。3、基于小孔耦合原理设计制作了V波段3dB波导定向耦合器。在缺少V波段矢网的情况下,搭建测试系统对耦合器的直通损耗及耦合度性能进行了测试。实测结果表明,在50GHz-75GHz频率范围内,耦合度为3±1dB,插入损耗小于1dB。4、在完成各功能模块研制的基础上,对整个组件进行了集成,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固定角锥反射器目标进行了测试,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所研制的V波段探测组件结构简单,工作带宽可覆盖整个V波段,可用于亚厘米级分辨率的应用场景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频率源外壳体结构件的加工缺陷,导致X波段内的扫频信号功率平坦度不好。为保证V波段发射功率的平坦度,实际测试所使用的X波段扫频信号范围为8.3GHz-10.5GHz,对应V波段的范围为49.8GHz-63GHz。
二、50MHz DDS模块及其应用——标准频率信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MHz DDS模块及其应用——标准频率信号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技术的主动式太赫兹安检仪基带信号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DDWS技术原理 |
2 LFM信号的产生 |
3 DDWS信号源实现方法 |
3.1 数字部分的FPGA实现 |
3.2 系统时钟及高速DAC选型 |
3.3 高速数模电路的阻抗匹配问题 |
3.4 测试结果 |
4 结论 |
(2)基于单片机平台与AD9851的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STM32的DDS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主要硬件电路的设计 |
2.2.1 DDS原理 |
2.2.2 DDS芯片的选取及引脚图 |
2.2.3 信号发生电路的搭建 |
2.2.4 按键模块 |
2.2.5 控制模块与信号发生模块的连接 |
2.3 软件设计 |
2.3.1 总程序方案设计 |
2.3.2 频率计算 |
2.3.3 AD9851芯片的数据读取 |
2.4 电路验证 |
3 结束语 |
(5)回转窑内颗粒分布可视化测量系统开发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各章安排 |
第二章 EIT系统理论基础 |
2.1 EIT系统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描述 |
2.2 EIT系统的正问题 |
2.2.1 EIT系统的正问题求解 |
2.3 EIT系统的逆问题 |
2.3.1 Tikhonov正则化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IT测量系统设计 |
3.1 FPGA控制模块 |
3.1.1 主控FPGA芯片选择 |
3.1.2 EIT成像系统方案设计 |
3.2 EIT硬件系统设计 |
3.3 系统时钟模块设计 |
3.4 激励信号生成模块的设计 |
3.4.1 DDS产生激励信号 |
3.4.2 AD9744数模转换模块 |
3.4.3 VCCS电压电流转换模块 |
3.4.4 模拟多路复用器设计 |
3.5 传感器设计 |
3.6 滤波及差分放大电路设计 |
3.7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7.1 AD9259的配置 |
3.7.2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3.8 数据处理、存储与发送模块设计 |
3.8.1 FFT变换原理 |
3.8.2 FFT IP核 |
3.8.3 数据缓存与发送模块 |
3.9 开发板供电模块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IT系统成像仿真及实验 |
4.1 基于COMSOL的EIT成像系统仿真 |
4.1.1 建立仿真建模 |
4.1.2 仿真条件设置 |
4.1.3 仿真结果分析 |
4.2 EIT系统的静态成像实验及分析 |
4.2.1 LCR阻抗测试仪进行实验 |
4.2.2 EIT开发系统进行实验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3 EIT系统的动态成像实验及分析 |
4.3.1 实验台的设计 |
4.3.2 实验条件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总体设计 |
2.1 雷达工作体制 |
2.1.1 连续波雷达 |
2.1.2 脉冲雷达 |
2.1.3 雷达体制比较 |
2.2 雷达前端总体设计 |
2.2.1 雷达前端总体分析 |
2.2.2 雷达前端方案分析 |
2.2.3 雷达前端方案设计 |
2.3 雷达前端技术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线性频率源设计 |
3.1 参考源设计 |
3.2 锁相环模块设计 |
3.2.1 锁相环原理 |
3.2.2 锁相环主要性能参数 |
3.2.3 锁相环电路设计 |
3.3 脉冲信号源设计 |
3.3.1 任意波形合成的基本原理 |
3.3.2 DDFS与 DDWS对比 |
3.3.3 波形合成的误差分析 |
3.3.4 DAC主要性能参数 |
3.3.5 高速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
3.3.6 时钟发生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发射机设计 |
4.1 本振放大电路设计 |
4.2 功分器设计 |
4.3 上变频电路设计 |
4.4 发夹型SIR窄带带通滤波器设计 |
4.4.1 滤波器主要性能参数 |
4.4.2 滤波器设计方案 |
4.4.3 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
4.5 功率放大模块设计 |
4.5.1 功率放大链路设计 |
4.5.2 电源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接收机设计 |
5.1 接收机主要性能参数 |
5.2 接收机性能参数计算 |
5.3 限幅器设计 |
5.3.1 限幅器原理 |
5.3.2 限幅器设计与仿真 |
5.4 下变频模块设计 |
5.4.1 低噪声放大器选择 |
5.4.2 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测试 |
6.1 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实物 |
6.2 线性频率源的测试与分析 |
6.2.1 参考源测试 |
6.2.2 锁相环模块测试与分析 |
6.2.3 脉冲信号源测试与分析 |
6.3 发射机测试与分析 |
6.4 接收机测试与分析 |
6.5 整机测试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问题分析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频率自动跟踪及功率调节技术的超声波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超声波电源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声波电源的相关技术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主电路设计及匹配特性研究 |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2 主电路拓扑结构设计及器件参数计算 |
2.2.1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
2.2.2 逆变电路设计 |
2.2.3 功率调节电路设计 |
2.3 超声波换能器的特性分析及谐振频率计算 |
2.3.1 压电换能器特性分析 |
2.3.2 谐振频率方式选择及计算 |
2.4 谐振匹配网络设计 |
2.4.1 常用匹配网络电路分析 |
2.4.2 数字式电感匹配网络设计 |
2.5 高频变压器设计 |
2.5.1 磁芯材料选取及结构设计 |
2.5.2 变压器变比及原副边绕组匝数计算 |
2.5.3 绕组导线线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频率自动跟踪算法研究 |
3.1 变步长频率跟踪方法研究 |
3.1.1 换能器谐振频率中心点计算 |
3.1.2 变步长跟踪方法及步长切换限制条件的研究 |
3.2 基于模糊-PI自整定控制的频率控制算法 |
3.2.1 模糊-PI控制器设计 |
3.2.2 传统PI控制与模糊-PI控制仿真对比 |
3.2.3 谐振频率变化时的仿真分析 |
3.3 相位差检测 |
3.3.1 DFT变换法 |
3.3.2 函数相关法 |
3.3.3 DFT变换法和函数相关法仿真分析 |
3.3.4 过零比较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UCK电路功率调节算法研究 |
4.1 基于滑模结构算法的BUCK电路功率调节 |
4.1.1 BUCK电路状态空间建模 |
4.1.2 滑模变结构算法建模与仿真分析 |
4.2 二阶滑模算法建模与仿真分析 |
4.2.1 二阶滑模算法数学模型建立 |
4.2.2 二阶滑模算法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物验证 |
5.1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5.2.1 STM32 控制电路 |
5.2.2 采样电路 |
5.2.3 有效值检测电路 |
5.2.4 DDS信号发生电路 |
5.2.5 鉴相电路 |
5.2.6 PWM信号驱动电路 |
5.2.7 IGBT驱动电路 |
5.2.8 系统保护电路 |
5.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3.1 系统的主程序 |
5.3.2 A/D采样程序 |
5.3.3 模糊-PI-DDS频率自动跟踪程序 |
5.3.4 中断保护程序 |
5.4 实物调试 |
5.4.1 IGBT驱动信号测试 |
5.4.2 频率自动跟踪算法测试 |
5.4.3 功率调节测试 |
5.4.4 逆变输出波形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V波段高距离分辨率探测组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毫米波组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V波段收发组件方案论证 |
2.1 发射链路设计 |
2.2 接收链路设计 |
2.3 系统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波段频率源设计 |
3.1 频率综合器综述 |
3.2 频率源的主要频率合成方式 |
3.2.1 直接式频率合成技术(DS) |
3.2.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 |
3.2.3 锁相式频率合成技术(PLL) |
3.2.4 混合式频率合成技术 |
3.3 总体方案设计 |
3.3.1 频率合成方案选择 |
3.3.2 PLL芯片选型 |
3.4 频率源相关电路设计 |
3.4.1 电源电路 |
3.4.2 参考信号电路 |
3.4.3 射频电路 |
3.4.4 通信电路 |
3.4.5 电路的装配 |
3.5 X波段频率源的实验研究 |
3.5.1 系统测试方案 |
3.5.2 频率源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倍频器和混频器设计 |
4.1 V波段E面探针设计 |
4.1.1 鳍线结构与探针结构比较 |
4.1.2 低插损E面探针设计 |
4.2 倍频器设计 |
4.2.1 倍频器的原理及分类 |
4.2.2 倍频方案选择 |
4.2.3 有源二倍频和有源三倍频 |
4.2.4 带通滤波器 |
4.2.5 倍频器的实验研究 |
4.3 混频器设计 |
4.3.1 基波混频理论分析 |
4.3.2 混频器整体方案设计 |
4.3.3 混频器中相关无源电路设计 |
4.3.4 整体电路仿真 |
4.3.5 混频器实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器的设计 |
5.1 波导定向耦合器简介 |
5.2 波导定向耦合器理论分析 |
5.3 V波段定向耦合器的简化设计 |
5.4 V波段波导定向耦合器的仿真优化过程 |
5.5 V波段波导定向耦合器的实验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V波段组件的集成测试 |
6.1 单个目标测量 |
6.2 多个目标测量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50MHz DDS模块及其应用——标准频率信号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技术的主动式太赫兹安检仪基带信号源设计[J]. 何君,屈俭,宁绍,李世超. 电子设计工程, 2021(21)
- [2]基于单片机平台与AD9851的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J]. 吴智浩.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14)
- [3]小步进低杂散低相噪捷变频率源的设计与实现[D]. 郑建国. 安徽大学, 2021
- [4]基于传输线变压器的低强度超声神经刺激系统研制[D]. 杨姿蒴. 燕山大学, 2021
- [5]回转窑内颗粒分布可视化测量系统开发及验证[D]. 姚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光纤飞秒光梳的重复频率锁定技术研究[D]. 严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核燃料棒陶瓷涂层表面缺陷检测研究[D]. 杜佳. 南华大学, 2021
- [8]X波段全固态全相参脉冲雷达前端的设计与实现[D]. 马会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9]基于频率自动跟踪及功率调节技术的超声波电源设计[D]. 王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10]V波段高距离分辨率探测组件[D]. 滕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