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童海兵,施寿荣,邵丹,伍华信,徐柯[1](2021)在《江苏地区蛋鸡场饲料、鸡粪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蛋鸡养殖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采用荧光免疫定量检测技术对江苏3个地区3个养殖规模的27个蛋鸡场饲料与鸡粪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其区域和规模间的平均含量及超标情况,评估其污染风险。结果显示:受检蛋鸡场中有14个蛋鸡场的饲料样中黄曲霉毒素B1存在检出超标,其中1个超标6倍,其余超标在2~4倍间;区域分布差别明显,如:B地区6个(超标率66.66%),A地区3个(超标率33.33%),C地区5个(超标率55.55%),平均超标率51.85%。养殖规模间也存在明显差别,养殖规模≤1.0万只的蛋鸡场超标3个(33.33%),养殖规模1.0万~5.0万只的蛋鸡场超标7个(77.78%),养殖规模≥5.0万只的蛋鸡场超标4个(44.44%)。相对而言,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污染较轻,均在国家标准限量以内。粪样中毒素检测虽未超标,但也存在受摄入污染饲料影响的可能。提示黄曲霉毒素B1是调研地区蛋鸡场养殖中的主要潜在危害因子。
王娟,王改琴,李钒,张玉柱,李俊,邬本成[2](2021)在《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分析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以便更好地指导饲料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的把控、采购及配方设计。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或上转发光免疫分析法(up-conversion immunoassay, UPT)检测原料中的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2020年共检出饲料样品(含退货)28519份。结果对比安佑集团企业标准,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总超标率为0.92%,全年霉菌毒素污染整体情况较轻,其中上半年污染较重,主要由玉米副产物和次粉霉菌毒素污染超标所致;从产地来源看,2020年山东、湖北产地的麸皮和次粉呕吐毒素中度污染,四川、陕西产地的次粉重度污染;四川产地的米糠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达中度污染,山东产地的玉米呕吐毒素和江苏产地的玉米黄曲霉毒素B1达重度污染;且饲料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并非单一存在,多数情况下是多种毒素共存。结论与2019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调查数据相比, 2020年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程度较轻。
李宇宇,贾玉山,格根图,王志军,都帅,孙林,降晓伟,吴洪新,侯美玲,陈喜梅[3](2021)在《饲用草产品主要真菌毒素污染检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用草产品在收获、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易遭受雨淋、干燥不完全或装卸挤压时造成叶片脱落发生真菌性病害,引起品质劣变,不仅直接带来经济损失,而且部分真菌毒素会对家畜及人类健康造成安全隐患。真菌毒素是继农药残留、病虫害、无机污染物后,影响饲用草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风险因子。饲用草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检测方法、限量标准和风险评估的研究对于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阐述了饲用草产品中主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伏马毒素的污染状况及毒性,分析和总结了其检测方法及限量标准,对饲用草产品中真菌毒素风险评估及脱毒方法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饲用草产品真菌毒素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胡向腾[4](2020)在《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霉菌毒素是影响全球畜禽养殖生产及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问题。至2019年我国肉鸡、水禽的年出栏总量已达到150亿羽。霉菌毒素无色无味,无处不在,家禽如果长期摄入低浓度的霉菌毒素,会导致慢性中毒或是呈现亚临床中毒症状,其生长性能、产蛋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机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家禽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蒙受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福建省莆田地区的养鸡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仍然受到霉菌毒素问题的困扰。为进一步了解福建省莆田地区中小养鸡场中存在的霉菌毒素种类,2016年下半年从我省莆田地区不同规模养鸡场中采集了88份样品,对其展开了霉菌毒素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5种毒素中,呕吐毒素(DON)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占比为93.18%。单就玉米或饲料样品而言,DON的阳性样品数量也比其它4种毒素高。对玉米、豆粕、麸皮和饲料样品进行单独统计后发现,饲料样品中霉菌毒素的含量要高于单一原料。大家比较关注的AFB1在送检样品中的检出率、检出值相对比较低,其值分别为44.32%、35μg/kg;而烟曲霉毒素B1、DON的检出率分别为63.18%与93.18%,平均检出值分别为2518μg/kg与1076μg/kg,相对比较高。其中,高达92.05%的送检样品受到了两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污染。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对肉、蛋制品的危害,越来越多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被添加到家禽饲料中。为比较市面上3种不同霉菌毒素吸附剂的脱毒效果,本研究依据莆田某肉鸡养殖场自然霉变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F-2毒素的污染水平,观察及评估3种吸附剂在临床上的脱毒效果及其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从1日龄黄羽肉鸡开始,整个试验共63d。900只肉鸡被随机分到5组,每组180只肉鸡,试验设空白组、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结果显示:3种类型吸附剂均有脱毒效果,可缓解或改善霉菌毒素对肉鸡的生长抑制作用。在3种毒素吸附剂中,复合型毒素解毒剂常清组的平均日增重与料肉比的改善程度要优于其它吸附剂组,其脱毒效果和促生长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评估常清的不同添加剂量对家禽免疫器官指数和ND抗体滴度的影响,把300羽1日龄黄羽肉鸡分成空白组、对照组、1kg组和2kg组。于第10天、第20天及第35天,分别抽取血清检测ND抗体滴度,并于第35天称取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重量。结果显示:常清可增加肉鸡免疫器官的重量,并可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及ND抗体滴度水平。其中,1kg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改善了4.64%、27.01%和24.04%;2kg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分别改善了12.37%、19.43%和16.79%。就10日龄、20日龄和35日龄的ND HI抗体滴度而言,1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03%、19.74%、23.27%,达到差异显着水平;2kg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08%、7.59%、30.19%,仅35日龄达到差异显着水平。但1kg组和2kg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莆田市养鸡场中的饲料和原料存在霉菌毒素的污染。使用复合型的霉菌毒素解毒剂兼具脱毒、促生长和提高肉鸡免疫性能的作用。提高防范意识,拟定本场适用的霉菌毒素清除方案,值得养鸡企业学习、推广。
江戈[5](2019)在《脱毒与解毒型复方脱霉剂的研制与应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选取8种市场上应用广泛的脱毒型原料及1种解毒型微生态原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估其对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吸附率与解吸率,选取其中吸附效果较好的原料,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吸附效果最佳的配方。利用该脱毒与解毒型复方脱霉剂产品MJB与市售产品YK进行对比,结合体内外试验评估了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和对矮脚黄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对凹凸棒石、3种蒙脱石、2种酵母细胞壁、甘露寡糖、腐植酸钠和枯草芽孢杆菌共9种吸附原料进行了对AFB1、ZEN和DON吸附率与解吸率的测定,筛选出了吸附效果较好的3种原料:蒙脱石3、酵母细胞壁2和枯草芽孢杆菌;2、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不同配方组合对AFB1、ZEN和DON吸附率的影响,并结合原料成本分析,确定了复方脱霉剂最佳配方组合:蒙脱石3(30%)、酵母细胞壁2(20%)、枯草芽孢杆菌(10%),辅以功能性载体(40%)。将其命名为MJB。3、体外吸附效果评估结果表明:MJB对AFB1、ZEN和DON的吸附率分别为90.77%、59.33%和58.76%,对AFB1、ZEN和DON的解吸率分别为2.83%、8.20%和7.58%;在模拟肠道环境下,MJB对30μg/L、60μg/L和100μg/L AFB1的吸附率分别为93.91%、93.71%、92.36%,对300μg/L、500μg/L和1000μg/L ZEN的吸附率分别为52.56%、56.60%和55.53%,对600μg/L、1000μg/L和1500μg/L DON的吸附率分别为51.17%、50.28%和47.52%。MJB对三种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良好,优于市场同类产品YK。4、动物试验数据表明:与正常日粮组相比,高毒素日粮会导致矮脚黄鸡的体重、日均增重和成活率显着降低,料肉比升高;添加MJB可缓解高毒素日粮引起的生长性能下降,并能明显改善成活率。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2种脱毒型原料(即蒙脱石3和酵母细胞壁2)和1种解毒型原料(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合理地配方筛选,得出能高效吸附AFB1、ZEN和DON的最优配方,并形成脱毒与解毒型复方脱霉剂产品MJB;该产品对三种饲料常见的霉菌毒素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优于市场同类产品YK,并能缓解高毒素日粮引起的肉鸡生长性能下降,有效改善成活率。
武玉珍[6](2018)在《改性蒙脱土对霉菌毒素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霉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多出现在食品或饲料中,霉变的主要原因是霉菌在适宜温度与湿度条件下的泛滥繁殖。食品或饲料被霉菌污染后,将产生多种有害的霉菌毒素,危害到人类自身健康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降低霉菌毒素造成的种种危害逐渐成为现如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添加改性蒙脱土作为吸附剂对霉菌毒素进行吸附处理是一种经济环保且高效的方法。本研究制备了多种改性蒙脱土,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MS/MS)检测分析它们对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选用四类改性剂(长链季铵盐类、短链季铵盐类、非季铵盐类与盐酸化添加剂)与蒙脱土悬浮液加热搅拌,制备得到一系列改性蒙脱土。之后利用FTIR与XRD对改性蒙脱土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长链季铵盐对蒙脱土的改性效果最佳,能使蒙脱土层间距明显增大;而其他三类改性剂中,部分由于没有阳离子,难以与蒙脱土层间阳离子交换,故改性效果较差。部分虽然带有阳离子可与蒙脱土层间阳离子交换,但由于分子较小,故对增大蒙脱土层间距效果较差。2.在ZEA水溶液中分别加入各种改性蒙脱土在37℃下搅拌,进行吸附实验,之后采用外标法,利用UPLC-MS/MS中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经检测发现,在上述四类改性蒙脱土中,长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对ZEA的吸附效果最佳,其中最大吸附率接近100%;短链季铵盐类改性蒙脱土中,盐酸硫胺作为改性剂时吸附效果最好,其最大吸附率接近30%;非季铵盐类改性蒙脱土对ZEA的吸附率均在10%以下;在盐酸化添加剂改性蒙脱土中,HLC改性蒙脱土吸附效果最好,其最大吸附率约为65%。3.研究了长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对ZEA的吸附与解吸附动力学。长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ZEA的吸附在0.5 h时超过了 90%,而且,在此后的3 h之内,吸附率均维持在90-100%。由此可见,长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对ZEA的吸附速率很快并迅速达到平衡状态。此外,长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在长达11 h内对ZEA的解吸率均在8%以下,由此可知,改性蒙脱土对ZEA的吸附较为稳定。
刘鹰昊[7](2018)在《苜蓿干草捆品质对加工方式与贮藏条件响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发展“草牧业”政策,除优化种植结构,增加优质饲草原料种植比例,提高优质饲草资源供给能力之外,通过科学合理的牧草收获、加工和贮藏技术,提高饲草资源的饲用转化利用率,也是振兴畜牧业和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解决我国苜蓿主产区干草生产和贮藏过程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研究苜蓿最适收获条件、筛选最佳干草捆加工方式、揭示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旨在为我国优质苜蓿干草的生产和贮藏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首农辛普劳草业基地为试验地点,以“金皇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olden Empress)为试验原料,通过大田和贮藏试验对苜蓿的收获、加工调制和安全贮藏的技术和机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本试验主要采用的试验设计为单因素、双因素试验设计,利用R语言和Sigmaplot软件,结合ANOVA分析、箱形函数分析、TukeyHSD函数杜奇检验分析、对应分析及模拟寻优分析等分析方法,得到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综合考虑刈割期、留茬高度和刈割茬次对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得出试验地区苜蓿最适留茬.高度为5-6cm、最适刈割期为初花期、刈割茬次为3次。(2)综合考虑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360d时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和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得出,不同加工方式处理的苜蓿干草捆内营养成分含量显着降低。其中,C12处理中CP和RFV含量分别下降5.66%和19.25%,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显着(P<0.05)。不同加工方式处理的苜蓿干草捆内霉菌毒素含量显着升高。其中,C12处理中alfatoxin、vomitoxin、T-2toxin、zearalenone、fumonxion和ochratoxin含量分别上升8.44%、2.75%、5.99%、5.58%、7.72%和5.25%,与其它处理相比,霉菌毒素含量最低,差异显着(P<0.05)。综合分析得出,贮藏360d时,C12(17%含水量、180kg/m3打捆密度)与其它处理相比,营养品质保存较好,霉变程度较低。(3)综合考虑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内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得出:(1)贮藏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与苜蓿干草捆内常规营养成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与WSC和CP含量相关程度最高,回归方程分别为,WSC=-19.5602-1.9530x1+1.2931x2+0.0526x1x2-0.0612x12-0.0147x22(P<0.05,R2=0.9043)CP=-20.2001-2.5984x1+1.6724x2+0.0687x1x2-0.0750x12-0.0192x22(P<0.05,R2=0.8764)。贮藏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与苜蓿干草捆内矿物质元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与Ca和P含量相关程度最高,回归方程分别为:Ca=-4.9709-0.3887x1+0.2591x2+0.0098x1x2-0.0099x12-0.0028x22(P<0.05,R2=0.9548)P=-0.9569-0.0828x1+0.0534x2+0.0021x1x2-0.0023x12-0.0005x22(P<0.05,R2=0.9379)。贮藏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与苜蓿干草捆内氨基酸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与Methionine含量相关程度最高,回归方程为:Methionine=-1.1729-0.0898x1+0.0621x2+0.0023x1x2-0.0024x12-0.0006x22(P<0.05,R2=0.9693)。(2)贮藏时间会对苜蓿干草捆内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产生影响,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干草捆内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持续下降。当贮藏90d后,CP含量显着降低(P<0.05);贮藏60d后,RFV含量显着降低(P<0.05)。贮藏时间会对苜蓿干草捆内lysine和Methionine含量产生影响。随贮藏期的延长,lysine和Methionine含量呈现出平稳下降趋势。贮藏时间会对苜蓿干草捆内Ca、P、Mg、K含量产生影响,随贮藏时间的延长,矿物质元素含量持续下降,其中Ca和K含量随贮藏期的延长呈现出平稳下降趋势,P和Mg含量在贮藏10d后,含量显着降低(P<0.05)。(4)综合考虑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内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得出:(1)贮藏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与苜蓿干草捆内霉菌毒素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与T-2toxin和ochratoxin含量相关程度最高,回归方程分别为,T-2toxin=11.6133+0.5912x1-0.3593x2-0.0212x1x2-0.0274x12-0.0051x22(P<0.05,R2=0.9987)ochratoxin=18.8208+1.3875x1-0.8243x2-0.0407x1x2-0.0512x12-0.01059x22(P<0.05,R2=0.9443)。(2)贮藏时间会对苜蓿干草捆内霉菌毒素含量产生影响,其中aflatoxin、vomitoxin、T-2toxin和ochratoxin含量随贮藏期的延长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fumonxion和zearalenone含量在贮藏30d后显着升高(P>0.05)。
杨玉婷,赵世姣,程永超[8](2017)在《霉菌毒素危害及其防除》文中认为本文对霉菌毒素危害、检测方法、防除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目的在于提高认知,为降低和消除霉菌毒素所带来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王相生[9](2017)在《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降解酶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类由镰刀菌属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它能污染许多经济作物并引起全世界的食品和饲料安全问题。ZEN是具有雌激素毒性的非类固醇毒素,在畜禽中对猪影响最大。动物如果长期摄入ZEN污染的饲料及其原料可引发雌激素过多综合症,导致生殖器官的形态发生病变和功能障碍。因此,解决ZEN污染问题己经成为全世界的当务之急。如何安全有效的对污染的粮食或饲料进行脱毒处理,一直是科学界未解决的问题。传统物理脱毒和化学的脱毒方法操作性较差,容易破坏粮食的营养成分,吸附剂方法又容易引入二次污染。生物降解法去除ZEN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有害产物残留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本研究的目的是将ZEN降解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进行表达,确定所表达的ZEN-jjm的生物降解活性和对母猪繁殖性能的保护作用。本试验首先进行了饲料中低浓度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对母猪繁殖性能和胎盘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胎次相近、体重200公斤、妊娠30d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40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头,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且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在国标范围以内,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1.5 mg/kg的ZEN。结果表明:1)在母猪妊娠期饲料中添加低剂量ZEN提高了母猪死胎数(P<0.05)和弱仔数(P<0.05),降低总产仔数(P<0.05)。2)在母猪妊娠期饲料中添加低剂量ZEN提高母猪体内孕酮激素(P<0.05)的水平。3)在母猪妊娠期饲料中添加低剂量ZEN提高胎儿胎盘Toll-2(P<0.05),PGR(P<0.05),PRL(P<0.05)基因的表达水平。母猪妊娠期饲粮中含有微量的ZEN(1.5mg/kg)可显着降低母猪健康活胎的数量和并显着提高弱仔猪发生率,导致生长下降、不育、胎儿畸形等。其次是将ZEN-jjm基因进行克隆,经EcoRⅠ和NotⅠ双酶切后连接至pHT01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转化枯草芽孢杆菌,通过SDS-PAGE分析ZEN-jjm蛋白表达水平。HPLC检测表达的ZEN-jjm蛋白具有降解玉米赤霉烯酮的活性。通过对母猪的总产仔数、死胎数、弱仔数、仔猪出生体重的评价,评价ZEN-jjm降解ZEN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ZEN-jjm成功插入pHT01中,SDS-PAGE表明获得1株高效表达目的蛋白的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其大小约为29kDa。HPLC结果表明表达的ZEN-jjm能有效地降解ZEN。母猪的繁殖性能指标评价结果表明表达的ZEN-jjm能有效缓解ZEN对繁殖母猪的毒害作用。最后以获得的重组枯草芽孢诱导表达产物为主研制成新一代高效霉菌毒素降解剂,采用ELISA法比较了其与3家国内外市场上常见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以及烟曲霉毒素B1(FumB1)的吸附情况。主要模拟胃环境和肠道环境pH值条件下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以此考察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新一代高效霉菌毒素降解剂具有广谱性吸附降解霉菌毒素的作用,能够达到破坏霉菌毒素毒性基团的效果,并且该技术还具有解毒效率高、特异性强、解吸率低的特点。结论:1.在母猪妊娠期全价饲料中添加低剂量ZEN(1.5 mg/kg)的污染就能显着提高母猪死胎数量与分娩过程中产生一部分弱仔猪,这可能与ZEN通过扰乱妊娠期的母猪内分泌系统,造成妊娠期的母猪生殖、产科系统发育有关,也与妊娠期的母猪胎儿胎盘特异性免疫力下降有关;同时,妊娠期饲粮中低剂量ZEN的污染会造成母猪流产、繁殖免疫力低下,降低母猪整体生产力。2.成功构建了能够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ZEN-jjm的表达载体,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成功表达。表达的ZEN-jjm具有降解ZEN的生物活性。3.在饲料中添加ZEN-jjm能显着降低ZEN对母猪能繁殖性能的危害。
夏超笃,艾琴,湛穗璋,刘小艳,方炳虎[10](2017)在《霉菌毒素吸附剂在动物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种具有广泛化学结构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动物霉菌毒素中毒后,会造成肝脏、肾脏等器官的病变,使机体整个消化代谢机能紊乱,对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死亡率增加。同时毒素也会在动物体内沉积,这种沉积可能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的体内,对人的健康也造成极大的危害。研究饲料的脱霉技术,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的食品安全意义重大。目前常用的霉菌毒素脱毒方法主要有物理脱毒法、化学脱毒法、生物脱毒法、复合型脱毒剂脱毒法四大类。在处理霉变畜禽饲料时,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采用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用于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主要有活性炭、铝硅酸盐类(蒙脱石、沸石粉、膨润土等)和有机物类(如酵母细胞壁多糖等)。霉菌毒素吸附剂在禽饲料、猪饲料和奶牛饲料中应用广泛。复合型霉菌毒素吸附剂可以解决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问题,但存在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饲料中营养物质及暂无统一的霉菌毒素吸附剂评价标准的问题。
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地区蛋鸡场饲料、鸡粪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蛋鸡场 |
1.2 霉菌毒素 |
1.3 样品前处理 |
1.4 霉菌毒素浓度检测 |
1.5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和养殖规模蛋鸡场饲料中三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分析 |
2.2 不同地区和饲养规模蛋鸡场鸡粪中三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分析 |
2.3 玉米赤霉烯酮与黄曲霉毒素B1检测浓度在饲料和鸡粪中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地区和养殖规模蛋鸡场饲料中三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分析 |
3.2 不同地区和饲养规模蛋鸡场鸡粪中三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分析 |
4 结论 |
(2)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信息 |
1.3 样品处理与测定 |
1.3.1 样品处理 |
1.3.2 样品测定 |
1.3.3 确证检测 |
1.4 判定依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概况 |
2.2 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变化趋势 |
2.2.1 原料中DON污染情况 |
2.2.2 原料中ZEN污染情况 |
2.2.3 原料中AFB1污染情况 |
2.3 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产地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3)饲用草产品主要真菌毒素污染检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饲用草产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种类、污染状况及其毒性 |
1.1 黄曲霉毒素 |
1.2 赭曲霉毒素 |
1.3 玉米赤霉烯酮 |
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1.5 T-2毒素 |
1.6 伏马毒素 |
2 饲用草产品中主要真菌毒素检测分析方法 |
2.1 荧光光度计法 |
2.2 薄层色谱法 |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2.5 气相色谱法 |
2.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2.7 酶联免疫法 |
3 饲用草产品中主要真菌毒素限量标准 |
4 饲用草产品中主要真菌毒素污染风险评估 |
5 饲用草产品中主要真菌毒素脱毒方法 |
5.1 物理脱毒法 |
5.2 化学脱毒法 |
5.3 生物脱毒法 |
6 展望 |
(4)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人类食品链中的霉菌毒素 |
1.2 霉菌毒素影响家禽的生产力 |
1.3 鸡群霉菌毒素中毒造成的损失 |
1.4 霉菌毒素引起家禽免疫机能紊乱 |
2 霉菌毒素的种类与来源 |
2.1 谷物中的霉菌 |
2.2 霉菌毒素的产生 |
2.3 霉菌毒素的来源 |
3 霉菌毒素的分布与危害 |
3.1 霉菌毒素的分布 |
3.1.1 霉菌毒素的地理分布 |
3.1.2 霉菌毒素在谷物中的分布 |
3.1.3 霉菌毒素在家禽养殖中的分布 |
3.2 霉菌毒素的危害 |
3.2.1 破坏饲料及原料的质量 |
3.2.2 影响家禽生产性能 |
3.2.3 影响免疫系统 |
3.2.4 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
3.2.5 增加在食物中残留的风险 |
4 霉菌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4.1 黄曲霉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4.2 赭曲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4.3 F-2 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4.4 T-2 毒素对种鸡的危害 |
5 霉菌毒素对肉鸡的危害 |
5.1 养殖中霉菌毒素的来源 |
5.2 霉菌毒素的主要靶器官 |
5.3 霉菌毒素的危害与表现 |
5.3.1 霉菌毒素对免疫器官的危害 |
5.3.2 霉菌毒素对消化道的危害 |
5.3.3 霉菌毒素对肝脏的危害 |
5.3.4 霉菌毒素对肾脏的危害 |
5.3.5 霉菌毒素引起造血功能障碍 |
5.3.6 霉菌毒素导致生殖系统损伤 |
6 霉菌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6.1 黄曲霉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6.2 环匹克尼酸对蛋品质的影响 |
6.3 赭曲霉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6.4 呕吐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6.5 其它霉菌毒素对蛋品质的影响 |
7 霉菌毒素防控的研究进展 |
7.1 防止饲料霉变的管理手段 |
7.2 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营养手段 |
7.3 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莆田地区家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
1 样品与检测方法 |
1.1 样品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检测方法 |
2 检测结果 |
2.1 送检样品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
2.2 单一原料样品菌毒素检测结果 |
2.3 饲料样品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3.1 莆田地区养鸡场霉菌毒素污染严重 |
3.2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比单一原料高 |
3.3 两种以上霉菌毒素混合感染的比例高 |
3.4 调查结果为制定霉菌毒素的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
第三章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饲料 |
1.1.2 HPLC试剂盒 |
1.1.3 霉菌毒素吸附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动物与饲喂方法 |
1.2.2 饲养管理 |
1.2.3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吸附剂对肉鸡前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吸附剂对肉鸡中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 吸附剂对肉鸡后期生长性能的影响 |
2.4 吸附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 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剂量解毒剂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抗体滴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剂量常清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2.2 两种剂量常清对NDHI抗体滴度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霉菌毒素的综合防控措施 |
1 查原因,抓源头,减少原料及环境中霉菌的滋生 |
2 学科学,重细节,减少霉菌毒素的毒害作用 |
3 重预防,严管理,建立霉菌毒素风险评估体系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脱毒与解毒型复方脱霉剂的研制与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或符号表 |
1 前言 |
1.1 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分析 |
1.2 霉菌毒素的特征及危害 |
1.2.1 黄曲霉毒素 |
1.2.2 玉米赤霉烯酮 |
1.2.3 呕吐毒素 |
1.3 霉菌毒素的脱毒方法 |
1.3.1 物理脱毒法 |
1.3.2 化学脱毒法 |
1.3.3 生物脱毒法 |
1.3.4 复合脱毒法 |
1.4 脱霉剂应用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试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霉菌毒素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
2.2.2 霉菌毒素含量的测定 |
2.2.3 脱霉剂原料及产品对AFB1、ZEN和 DON吸附率和解吸率的测定 |
2.2.4 高毒素玉米原料及试验日粮中霉菌毒素含量的测定 |
2.2.5 新型脱霉剂配方筛选(正交试验设计) |
2.2.6 新型脱霉剂在肉鸡养殖上的应用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型复方脱霉剂最佳原料筛选 |
3.1.1 不同原料对AFB1吸附率的评估 |
3.1.2 不同原料对AFB1解吸率的评估 |
3.1.3 不同原料对ZEN吸附率的评估 |
3.1.4 不同原料对ZEN解吸率的评估 |
3.1.5 不同原料对DON吸附率的评估 |
3.1.6 不同原料对DON解吸率的评估 |
3.2 新型复方脱霉剂最佳配方筛选 |
3.2.1 不同配方对AFB1吸附率的评估 |
3.2.2 不同配方对ZEN吸附率的评估 |
3.2.3 不同配方对DON吸附率的评估 |
3.2.4 新型复方脱霉剂最佳配方确定 |
3.3 新型复方脱霉剂体外吸附效果评估 |
3.3.1 MJB体外吸附效果评估 |
3.3.2 MJB在模拟肠道环境下对不同浓度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评估 |
3.4 新型复方脱霉剂在肉鸡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
3.4.1 MJB对矮脚黄鸡小鸡阶段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2 MJB对矮脚黄鸡中鸡阶段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3 MJB对矮脚黄鸡大鸡阶段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4 MJB对矮脚黄鸡全程生长性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原料对AFB1、ZEN和 DON吸附性能的影响 |
4.2 新型脱霉剂对霉菌毒素体外吸附效果的评估 |
4.3 新型脱霉剂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改性蒙脱土对霉菌毒素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霉菌毒素 |
1.3.1 霉菌毒素的危害 |
1.3.2 脱毒方法 |
1.3.3 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
1.4 蒙脱土结构、性能及其改性方法 |
1.4.1 蒙脱土简介 |
1.4.2 蒙脱土的改性方法 |
1.5 国内外对吸附霉菌毒素的研究现状 |
1.5.1 活性炭对霉菌毒素的吸附 |
1.5.2 铝硅酸盐类对霉菌毒素的吸附 |
1.5.3 有机物类对霉菌毒素的吸附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2 实验试剂及表征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表征方法 |
2.2.1 FTIR |
2.2.2 XRD |
2.2.3 UPLC-MS/MS |
2.3 蒙脱土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的测定 |
2.3.1 试剂配制 |
2.3.2 实验过程 |
2.3.3 数据处理 |
3 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
3.1 蒙脱土的钾化改性 |
3.1.1 实验过程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长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 |
3.2.1 实验过程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短链季铵盐类改性蒙脱土 |
3.3.1 实验过程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非季铵盐类改性蒙脱土 |
3.4.1 实验过程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盐酸化添加剂改性蒙脱土 |
3.5.1 实验过程 |
3.5.2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改性蒙脱土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研究 |
4.1 吸附实验过程 |
4.2 未安装色谱柱的液质分析 |
4.2.1 液质条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安装色谱柱后的液质分析 |
4.3.1 色谱柱对检测ZEA的影响分析 |
4.3.2 水相滤头的选择 |
4.3.3 液质分析条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4 结果与讨论 |
4.4 吸附与解吸附动力学研究 |
4.4.1 长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吸附动力学 |
4.4.2 长链季铵盐改性蒙脱土的解吸附动力学 |
4.4.3 吸附机理的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7)苜蓿干草捆品质对加工方式与贮藏条件响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3 干草捆 |
1.3.1 苜蓿干草捆田间收获技术 |
1.4 影响干草捆营养品质的因素 |
1.4.1 含水量 |
1.4.2 打捆密度 |
1.5 干草捆贮藏期间产生的霉菌 |
1.5.1 霉菌 |
1.5.2 霉菌生长繁殖条件 |
1.6 干草捆贮藏期间产生的毒素 |
1.6.1 毒素产毒特点 |
1.6.2 黄曲霉毒素 |
1.6.3 赭曲霉毒素 |
1.6.4 玉米赤霉烯酮 |
1.6.5 呕吐毒素 |
1.6.6 T-2毒素 |
1.6.7 烟曲霉毒素 |
1.7 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
1.7.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7.2 气相色谱法 |
1.7.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7.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其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苜蓿适时收获技术研究 |
2.3.2 加工方式对干草捆贮藏后营养品质变化影响的研究 |
2.3.3 加工方式对干草捆贮藏后霉菌毒素含量影响的研究 |
2.3.4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营养品质变化影响的研究 |
2.3.5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霉菌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2.3.6 试验测定指标、方法 |
2.3.7 试验主要试剂、设备 |
2.3.8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适时收获技术和机理的研究 |
3.1.1 苜蓿适宜刈割期和刈割茬次的确定 |
3.1.2 苜蓿适宜刈割留茬高度的确定 |
3.2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营养品质变化影响的研究 |
3.2.1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常规营养成分变化影响的研究 |
3.2.2 加工方式苜蓿干草捆贮藏后矿物质元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2.3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氨基酸变化影响的研究 |
3.3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霉菌毒素情况影响的研究 |
3.3.1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黄曲霉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3.2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呕吐变化影响的研究 |
3.3.3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T-2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3.4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玉米赤霉烯酮变化影响的研究 |
3.3.5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烟曲霉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3.6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赭曲霉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4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营养品质变化影响的研究 |
3.4.1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常规营养成分变化影响的研究 |
3.4.2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矿物质含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
3.4.3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氨基酸含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
3.4.4 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和氨基酸的对应分析 |
3.5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霉菌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5.1 贮藏环境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黄曲霉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5.2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呕吐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5.3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T-2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5.4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玉米赤霉烯酮变化影响的研究 |
3.5.5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烟曲霉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5.6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赭曲霉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3.5.7 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霉菌毒素对应分析 |
4 讨论 |
4.1 苜蓿收获技术条件的探讨 |
4.2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营养品质变化影响的探讨 |
4.3 加工方式对苜蓿干草捆贮藏后霉菌毒素变化影响的探讨 |
4.4 贮藏条件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营养品质变化影响的探讨 |
4.5 贮藏环境对苜蓿干草捆贮藏期内霉菌毒素变化影响的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霉菌毒素危害及其防除(论文提纲范文)
1 霉菌及霉菌毒素 |
2 霉菌毒素种类 |
3 霉菌毒素的危害 |
3.1 黄曲霉毒素 |
3.2 赭曲霉毒素 |
3.3 玉米赤霉烯酮 |
3.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3.5 T-2毒素 |
3.6 伏马毒素 |
4 检测方法 |
4.1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
4.2 荧光检测法 (FLD) |
4.3 黄曲霉毒素测定仪 |
4.4 近红外光谱法 (NIR) |
4.5 微柱法 |
4.6 薄层色谱法 (TLC) |
4.7 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4.8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
4.9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5 防除措施 |
5.1 预防措施 |
5.1.1 选用和培育抗霉菌的饲料作物品种 |
5.1.2 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及贮存环境 |
5.1.3 控制饲喂量 |
5.1.4 添加防霉剂 |
5.2 霉菌毒素去除措施 |
5.2.1 物理方法 |
5.2.2 化学法 |
5.2.3 生物脱毒法 |
5.2.4 添加蛋 (甲硫) 氨酸等含硫氨基酸及植物源性黄酮 |
6 结语 |
(9)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降解酶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1 玉米赤霉烯酮的来源及其发现史 |
2.2 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特性与代谢 |
2.3 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污染现状 |
2.4 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吸收、代谢和生物转化 |
2.5 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毒性机理 |
2.6 玉米赤霉烯酮对种猪繁殖系统方面的研究 |
2.7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 |
2.8 玉米赤霉烯酮解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
2.9 枯草芽孢表达系统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繁殖性能、生殖激素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样品的采集怀孕母猪静脉采血与指标测定 |
2.4 试验指标测定与方法 |
2.5 本试验的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1 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初生重、死胎数、弱仔猪等的影响 |
3.2 玉米赤霉烯酮对妊娠期母猪体内激素的影响 |
3.3 玉米赤霉烯酮对妊娠期的母猪免疫机能影响与分析 |
3.4 玉米赤霉烯酮母猪对胎盘相关免疫、繁殖的基因表达影响 |
4 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等的讨论与分析 |
4.1 饲玉米赤霉烯酮对繁殖机能的影响 |
4.2 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体内激素的分析 |
4.3 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体内抗体IgA、IgG、IgM免疫机能影 |
4.4 ZEN对妊娠期母猪胎儿胎盘免疫相关基因、繁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与分析 |
5 结论 |
第三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效应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来源及采样方法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所用试剂 |
2.4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ZEN-jjm基因的PCR扩增 |
3.2 pHT01-ZEN-jjm重组表达载体构建和鉴定 |
3.3 ZEN-jjm蛋白的诱导表达筛选 |
3.4 ZEN-jjm降解ZEN活性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对ZEN的降解效果评估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料来源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指标测定与方法 |
2.4 检验的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ZEN-jjm降解ZEN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评价 |
3.2 ZEN-jjm降解ZEN对怀孕母猪外阴部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新一代高效霉菌毒素降解剂的开发以及动物试验评估 |
1 前言 |
1.1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 |
1.2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现状与进展 |
1.3 新一代高效霉菌毒素降解剂的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
2 新一代高效霉菌毒素降解剂的动物试验评估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全文结论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导师简介 |
(10)霉菌毒素吸附剂在动物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其危害 |
1.1 黄曲霉毒素 |
1.2 玉米赤霉烯酮 |
1.3 呕吐毒素 |
1.4 伏马毒素 |
1.5 赭曲霉毒素 |
2 霉菌毒素脱毒方法 |
2.1 物理脱毒法 |
2.2 化学脱毒法 |
2.3 生物脱毒法 |
2.4 复合型脱毒剂脱毒法 |
3 霉菌毒素吸附剂在禽饲料中的应用 |
4 霉菌毒素吸附剂在猪饲料中的应用 |
5 霉菌毒素吸附剂在奶牛饲料中的应用 |
6 霉菌毒素吸附剂在饲料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6.1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营养物质的吸附 |
6.2 霉菌毒素吸附剂暂无统一的评价标准 |
7 小结 |
四、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地区蛋鸡场饲料、鸡粪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调查[J]. 王强,童海兵,施寿荣,邵丹,伍华信,徐柯. 中国家禽, 2021(12)
- [2]2020年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J]. 王娟,王改琴,李钒,张玉柱,李俊,邬本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5)
- [3]饲用草产品主要真菌毒素污染检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进展[J]. 李宇宇,贾玉山,格根图,王志军,都帅,孙林,降晓伟,吴洪新,侯美玲,陈喜梅. 草业学报, 2021(04)
- [4]莆田市鸡用饲料中霉菌毒素的调查及复合型解毒剂的应用[D]. 胡向腾.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5]脱毒与解毒型复方脱霉剂的研制与应用评价[D]. 江戈.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改性蒙脱土对霉菌毒素的吸附研究[D]. 武玉珍.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7]苜蓿干草捆品质对加工方式与贮藏条件响应机制的研究[D]. 刘鹰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8]霉菌毒素危害及其防除[J]. 杨玉婷,赵世姣,程永超.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7(06)
- [9]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降解酶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D]. 王相生.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6)
- [10]霉菌毒素吸附剂在动物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夏超笃,艾琴,湛穗璋,刘小艳,方炳虎.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