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并、分离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论文文献综述)
罗婷,徐丽芳[1](2020)在《西方传媒出版领域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以华纳传媒为例》文中提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正颠覆着传统文化娱乐产业。因此,华纳传媒从战略层、战术层和业务层出发,自上而下进行适应性调整与改变,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并以融合促发展。长期以来,华纳传媒坚守"以视频内容为中心,开发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以提升内容价值"的战略,剥离非核心业务,重组、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专注于华纳兄弟、HBO、特纳三大支柱业务单元的合作、借势与协同,增强在以流媒体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务中的竞争力;并且,立足于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品牌,寻找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契机,提高消费者洞察能力,全方位升级内容生产和分发流程,深度培育、沉淀和开发有价值的头部IP。以华纳传媒为代表的西方传媒出版集团顺应媒介融合趋势进行转型升级的经验或可作为我国同行的"他山之石"。
岳琛琛[2](2016)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对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启示》文中认为新媒体行业在中国虽然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技术不成熟、内容质量低、基础设施缺乏、产业结构不平衡、政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难以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因此,为了实现中国新媒体行业的良好发展,中国新媒体行业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发展模式。本文依据新媒体行业兼并重组相关理论,以跨行业兼并重组模式运用于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可行性为研究目的,首先通过对比分析美国与中国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概况,找出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局限性,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针对两国典型企业的产业链整合经验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选取2013年发生纵向兼并重组的企业样本,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样本公司兼并重组前后年份的数据,对跨行业纵向兼并重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绩效进行了验证,最后,对两个新媒体企业兼并重组模式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加强了该纵向兼并重组模式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的结论是:中国新媒体行业纵然有诸多优势,但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以通过借鉴美国在线的重组模式来进一步发展。对此,可以通过开放政府行为管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产业管理模式、加强新媒体行业的技术革新和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创新产业资本运营模式和加强重组后的整合等方式来提高中国新媒体行业的竞争力。
钟央[3](2015)在《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文中指出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给以电视新闻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人人都是公民记者,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网络随即发布和获取第一手新闻资讯。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重构,使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传播效率大打折扣,乃至被“边缘化”。为求生存谋发展,自2007年开始,国内掀起了电视台与广播台“两台合并”浪潮,并开始了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尝试。然而,两台合并“形融而神未融”,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也不尽如意。电视新闻真正的全媒体融合迫在眉睫。必须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融合模式和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使真正融合后的电视新闻媒体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更具迅捷的反应能力、高效的采编播效率、丰富的受众定制服务,长久的持续发展能力。为此,作者选择了本论文命题,旨在从学术视角对媒体融合这一社会前沿问题做一点引导性探索,从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层面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为业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全文共分九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研究背景,进行文献综述,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论文的基础性工作,共三章。首先,对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和阐释。包括媒体传播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产业共生理论、合作及演化博弈理论等,勾勒出这些理论与本文研究课题之间的联系,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然后,对国内外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经验进行比较分析。这一工作得出相关启示:适度规模经营,快速与新媒体融合,在媒体融合中大胆创新。这些为后文研究提供参考。接下来,对我国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和动力机制进行剖析。包括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及困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及市场环境等。结合分析结论基于系统学理论,构建了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模式构建基础。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共四章。首先,提出了电视与广播、报刊资源整合发展模式:所有权融合。这是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第一步。旨在探讨广电报如何进行实质性的全媒体融合。然后,提出了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全媒体融合模式:合作联盟。是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第二步。当然,这两步并不是严格锁定的。在进行第一步融合的同时,各传统主流媒体已在尝试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为第二步的融合奠定基础。对这两步的融合,分别运用演化及合作博弈理论构建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分析表明,媒体融合最终能够实现“多赢”。第三,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媒体融合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无可借鉴的经验,论文主要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通过文献研读及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权重法和乘积法等,构建了该指标体系。再以SMG为例,对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验证。第四,联系实际并结合论文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四部分为论文的总结及展望。主要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方法层面,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进行展望,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创新点如下:(1)探讨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模式。包括:电视与广播、报刊的所有权融合模式,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联盟融合模式。它给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真正一体化的管理和运作框架,以及未来与新兴媒体非产权融合的总体构架和运作框架。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为业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2)建立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演化博弈及合作博弈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演化博弈和合作博弈分析。包括电视与广播、报刊融合的演化博弈模型以及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重复博弈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机制设计推动参与融合的媒介组织实现深度合作。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3)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电视新闻之所以能够进行全媒体融合,有其必然的动力机制。基于系统学思路建立的动力机制模型,包括引力、推力和支持力三大子系统。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根本动力。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4)构建了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媒体融合之后的绩效评价尚无经验可鉴,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尝试。为业界和研究者对其进一步探讨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张茵[4](2015)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模式及其对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兼并重组的报道与叙述非常之多,从该事件发生到最终失败的过程一直备受各方争议与关注。信息资料虽然多而杂乱,一直未能整理出完整的兼并重组过程的论文。本文将按照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兼并重组前到准备到实施最后到失败的顺序,深入、详尽又客观的分析论述该商业行为。论文深刻总结了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实施兼并重组的原因,该原因将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从两家企业受到何种因素产生这样决策的原因到促使该决策发生的原因两方面对该商业行为进行研究。更加具体和真实的反应兼并重组发生的促成因素。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兼并重组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与以往的兼并重组模式不同的,是新型的兼并重组模式。本文将通过客观的理论和实际的表现论证该模式的创新之处,通过对该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际分析得出该种新模式的特点,定义与何种条件下才可以产生该种兼并重组模式。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兼并重组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许多行为是值得企业学习和借鉴的。现有理论并没有真正解析该种模式和该种商业行为为企业所带来的启示与经验,而本文将先阐述和解释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新模式,然后进一步分析该模式对后人的启迪。
华甜[5](2015)在《时代华纳的集团化道路及对我国的借鉴—产业价值链角度》文中研究指明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一支,传媒产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虽然我国传媒产业有着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低,加上受到或明或暗的种种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发达国家觊觎着我国巨大的传媒市场,通过出售其传媒产品赢得巨额利润,同时还推销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因此,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传媒产业。媒介集团化是发展传媒产业的重要路径,是传媒产业发展成熟之后的产物。组建传媒集团的优势在于通过集团化来形成成本优势、差异化,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市场进入壁垒,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美国传媒业作为单独的产业领域发展比较成熟,而时代华纳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时代华纳作为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传媒集团,以美国传媒产业和世界传媒产业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产业价值链的重塑为方法,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突破了传媒产业之间以及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和市场边界,顺应这一趋势,美国乃至世界传媒产业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产业融合的步伐加快。时代华纳正是抓住这个机遇,不断重塑集团的产业价值链,真正实现传媒集团化的意义。因此,时代华纳重塑产业价值链的集团化道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我国媒介集团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思路、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介绍媒介集团化、时代华纳和产业价值链的文献综述;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时代华纳的发展历程;第四章是关于时代华纳产业价值链的塑造;最后一章在总结时代华纳的集团化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集团化道路提出的几点建议。
党东耀,商娜红[6](2014)在《论新媒体生态下传媒集团“优媒体战略”的确立与内涵》文中认为新闻集团的拆分是传媒集团运营模式的重大改变,标志着在新的媒体生态下,传媒集团由追求媒介规模的扩张转向注重质量的提升。这对国内传媒集团具有启示意义。文章认为当前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战略"需要向"优媒体战略"转型。
王菲[7](2013)在《中国出版传媒并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三十年的市场经济发展成果,为文化传媒业实现从纯粹的“事业”属性中凸显“产业”属性奠定了深厚的政策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作为“企业身份”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在面临国内同业竞争加剧、国外传媒巨头吞并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企业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但对于刚刚进入市场化阶段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而言,并购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绝大多数出版传媒企业尚未迈出并购发展的第一步。少数即使已经有过并购经历的出版传媒企业,囿于出版传媒业的特殊属性,在并购活动中呈现出行业自身的特点,同时亦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如并购策略不明晰、融资渠道有限、缺乏并购风险意识等。树立出版传媒企业的并购发展意识,建立出版传媒并购发展流程是摆在当前出版传媒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大课题。出版传媒企业需遵循出版传媒业自身特点,找到适合的并购发展框架。全文共六部分,以中国出版传媒并购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借助多学科理论进行探讨,提出适合中国出版传媒业发展的并购模式及优化并购流程,进而降低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效率,推动中国出版传媒企业“走出去”并最终“实现国际化”。第一部分,主要陈述选题缘由、选题价值,综述国内外对传媒并购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介绍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考察国外出版传媒业百年并购发展轨迹,分析了国外传媒并购经历的五次并购浪潮,总结出国外传媒业的并购特点及发展模式,并以时代华纳进行了实例分析。第三部分,结合中国出版传媒业并购发展现状,评述当前出版传媒并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得出我国出版传媒并购还处于初始阶段的结论。探讨建立符合出版传媒特殊属性的并购流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重点分析了中南传媒的并购发展策略及并购意义。第四部分,提出系统性的出版传媒并购流程框架,包括并购流程的建立和核心环节的优化。重点针对当前中国出版传媒并购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为当前并购企业所忽略的核心环节,提出并购策略、并购对象估值、并购融资方式及并购整合环节的优化解决方案,建立适合出版传媒企业并购的完整、有效流程。第五部分,阐述了风险、企业并购风险、并购风险管理的性质及其相关性,总结出并购风险的特点,揭示了出版传媒并购存在的风险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出版传媒企业的一般风险控制对策及并购风险控制措施。第六部分,讨论出版传媒并购的国际化问题,明确提出海外并购是中国出版传媒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总结出版传媒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中国出版传媒企业海外并购趋势势提出可行建议。
吴修铭[8](2012)在《认清互联网特性方能把握企业兴衰》文中研究说明一视同仁地看待所有内容,不加筛选地传送一切信息,是互联网设计的初衷。而在信息时代,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2010年,我们发现传统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第二次的封闭格局——大部分电话系统又回到了贝尔公司手中,一伙联合企业控制电影产业、有线电视产业及广播产业,而其他竞争公司则逐渐凋零。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的产业垄断,但已形成
束秀芳[9](2011)在《美国媒介分化现象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一、媒介融合:只是个神话?"融合只不过是过度宣传渲染所产生的幻觉。"①南加州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教授迈克尔.诺尔(A.Michael Noll)在《融合神话》一文中这样写道。而在现实中,比尔.盖茨收购WebTV失败、美国电信巨头AT&T进入电脑行业受挫、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世纪婚姻也以失败告终,
吕珍慧[10](2011)在《媒介融合及其悖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首次提出“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的概念。自此,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作为一个学理概念被提出,开始逐渐得到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关于媒介融合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媒介融合思想体系包括媒介技术融合、媒介产品形态融合、媒介业务运作系统融合、媒介组织结构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以及信息产业融合等不同层面的研究。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媒介融合的悖论体现在这一命题逻辑上的不成立与当前传播环境表现出的“融合”特征与趋势之间的矛盾。如今,媒介融合已被认为是一个现状和大方向,许多研究者视融合为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中探讨媒介现象和问题。媒介融合开始越来越趋向于实用研究,人们热衷于融合,冷静思考融合的意义、融合的价值、融合的未来的人少之又少。很多学者在用理论指导实践之时,往往局限在一到两个层面,据此得出的结论往往片面、缺乏全局性,导致在媒介融合进程中做了大量无用功,投入大量成本,收效却甚微。实践上的难以为继已经开始令有学者对融合产生质疑甚至反融合。全盘地肯定或否定媒介融合都有失偏颇。本文以整个媒介融合思想体系为对象,根据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对“媒介融合”这一表述展开逻辑分析,客观评价各种媒介融合观点是否科学、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并对指导实践的研究提出补充和修正。首先分析作为媒介融合逻辑起点的麦克卢汉的推断;接着采用历史的分析思想,结合媒介融合概念的涵盖范围和提出背景,提出媒介融合在逻辑上的不可行;最后对主要在经营管理学范畴展开的媒介所有权融合单独阐述,同时提出用“融合新闻”的一些观点对其进行指导。在否定媒介“融合”之时,也对现有研究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部分做出肯定。
二、合并、分离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并、分离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传媒出版领域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以华纳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融合发展战略 |
二、华纳战术层和业务层的融合发展 |
1.调整组织架构,夯实管理基础 |
2.融合发展路径 |
(1)立足主业,剥离非核心业务 |
(2)利用技术深度洞察消费者,提升内容体验 |
(3)围绕内容产品和服务,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升级 |
(4)基于优质IP,实现多元化运营 |
三、小结 |
(2)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对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 |
1.3.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产业链及产业链整合相关综述 |
2.1.1 国际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兼并重组模式相关综述 |
2.2.1 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模式研究 |
2.2.2 兼并重组弥补中国文化产业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 |
2.2.3 兼并重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性研究 |
2.2.4 兼并重组模式的成败因素研究 |
2.3 新媒体内容相关综述 |
2.3.1 新媒体发展历史 |
2.3.2 新媒体的概念 |
2.3.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分析 |
2.3.4 新媒体发展方向 |
2.4 文献评述 |
3 新媒体行业兼并重组的理论基础 |
3.1 新媒体行业兼并重组相关概念 |
3.1.1 兼并重组的内涵 |
3.1.2 新媒体产业链的内涵 |
3.2 新媒体行业兼并重组相关理论 |
3.2.1 媒介融合理论 |
3.2.2 交易费用理论 |
3.2.3 协同效应理论 |
3.3 本文重点分析思路 |
4 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 |
4.1 美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 |
4.1.1 美国新媒体行业发展概况 |
4.1.2 美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特点 |
4.1.3 美国新媒体企业典型代表 |
4.2 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 |
4.2.1 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概况 |
4.2.2 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特点 |
4.2.3 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趋势 |
4.2.4 中国新媒体企业典型代表 |
4.2.5 中国新媒体行业面临的问题 |
4.3 对中外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
4.3.1 政府行为 |
4.3.2 技术导向 |
4.3.3 主流趋势 |
4.3.4 产业结构 |
4.3.5 典型企业 |
4.4 美国新媒体行业对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启示 |
5 美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经验借鉴 |
5.1 美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经验 |
5.2 美国在线公司概况 |
5.2.1 美国在线发展历程 |
5.2.2 美国在线业务构造 |
5.2.3 美国在线兼并重组活动 |
5.3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研究 |
5.3.1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业务构造 |
5.3.2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原因 |
5.3.3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前后的财务指标分析 |
5.3.4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 |
5.3.5 由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模式引发对中国新媒体企业兼并重组的思考 |
6 中国新媒体企业兼并重组典型分析 |
6.1 东方明珠新媒体公司概况 |
6.1.1 东方明珠新媒体发展历程 |
6.1.2 东方明珠新媒体业务构造 |
6.2 东方明珠新媒体兼并重组原因 |
6.3 东方明珠新媒体兼并重组前后的财务指标分析 |
6.4 东方明珠新媒体兼并重组模式 |
6.5 跨行业纵向兼并重组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
6.5.1 纵向兼并重组绩效评价样本企业的确定 |
6.5.2 纵向兼并重组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
6.5.3 纵向兼并重组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6.5.4 纵向兼并重组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6.5.5 纵向兼并重组绩效的实证结论 |
6.6 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模式比较分析 |
6.6.1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模式与东方明珠新媒体模式的异同 |
6.6.2 中外新媒体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 |
7 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
7.1 开放政府行为管制 |
7.2 创新盈利模式 |
7.3 加强创新机制 |
7.4 创新产业模式 |
7.5 加强重组后的整合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和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 |
2.1 媒体传播理论 |
2.1.1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 |
2.1.2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
2.1.3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 |
2.1.4 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
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1 产业融合的内涵、类型及动力 |
2.2.2 传媒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 |
2.3 产业共生理论 |
2.3.1 产业共生理论内涵 |
2.3.2 产业共生的特征 |
2.4 博弈理论 |
2.4.1 合作博弈理论 |
2.4.2 演化博弈理论 |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比较及启示 |
3.1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经验 |
3.1.1 英国BBC的媒体融合经验 |
3.1.2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媒体融合经验 |
3.1.3 美国CNN的媒体融合的经验 |
3.1.4 法国France 24电视台的媒体融合经验 |
3.1.5 日本NHK电视台的媒体融合经验 |
3.1.6 上海文广集团的媒体融合经验 |
3.2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比较 |
3.2.1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相同点 |
3.2.2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不同点 |
3.3 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启示 |
3.3.1 通过媒体融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
3.3.2 传统主流媒体快速与新媒体融合 |
3.3.3 在媒体融合中大胆创新 |
本章小结 4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环境及动力机制 |
4.1 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困境 |
4.1.1 全媒体环境下我国广电新闻媒体的融合进程 |
4.1.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
4.2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分析 |
4.2.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
4.2.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内部环境 |
4.2.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 |
4.2.4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环境的优化方向 |
4.3 我国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4.3.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利益相关主体 |
4.3.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 |
4.3.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4.4 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及模式构建的基础 |
4.4.1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 |
4.4.2 基于动态演化过程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 |
本章小结 5 电视媒体与广播及报刊媒体的所有权融合模式 |
5.1 广电报媒体融合模式构建的原则、依据及思路 |
5.1.1 构建原则 |
5.1.2 构建依据 |
5.1.3 构建目标 |
5.1.4 构建思路 |
5.2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构建 |
5.2.1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总框架 |
5.2.2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模式的运作构架 |
5.3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的演化博弈模型及分析 |
5.3.1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过程中的共生演化 |
5.3.2 广电报媒体融合的决策 |
5.3.3 广电报媒体融合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
5.4 广电报媒体所有权融合后的自媒体引导能力建设 |
5.4.1 提升互联网思维的新闻资讯自媒体传递能力 |
5.4.2 提升新闻媒体的自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
5.4.3 做好新闻媒体自媒体平台的舆情监测 |
5.4.4 利用新闻媒体的自媒体平台为经济建设服务 |
本章小结 6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联盟融合模式 |
6.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模式构建原则、依据及思路 |
6.1.1 构建原则 |
6.1.2 构建依据 |
6.1.3 构建目标 |
6.1.4 构建思路 |
6.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媒体合作联盟融合模式的构建 |
6.2.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合作联盟融合模式总框架 |
6.2.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模式的运作框架 |
6.3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及分析 |
6.3.1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过程分析 |
6.3.2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合作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
6.4 广电报媒体集团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
6.4.1 无激励约束机制 |
6.4.2 引入激励约束机制 |
6.4.3 博弈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7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评价 |
7.1 基于BSC的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分析 |
7.1.1 BSC的核心思想 |
7.1.2 BSC在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中的适用性 |
7.1.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后共生演化运作绩效的四个层面 |
7.2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目标 |
7.2.2 基于BSC四层面的绩效指标的筛选 |
7.2.3 基于BSC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指标体系确定 |
7.2.4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的绩效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7.3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绩效评价案例及分析 |
7.3.1 目标案例的绩效评价 |
7.3.2 目标案例绩效分析 |
本章小结 8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建设和完善媒体规制 |
8.2 变革和创新体制与机制 |
8.3 处理好媒体经营与新闻生产的关系 |
8.4 强化新闻媒体自律和职业伦理 9 总结及展望 |
9.1 研究总结 |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第一轮) 附录二(第二轮) 附录三(第三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
(4)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模式及其对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选题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主营业务及产品构架 |
2.1 时代华纳主营业务及产品构架 |
2.2 美国在线主营业务及产品构架 |
2.3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主营业务及产品构架 |
第三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原因 |
3.1 外部环境的推动 |
3.1.1 网络经济的完善 |
3.1.2 竞争与政策压力 |
3.2 内部组织因素的促进 |
3.2.1 优势互补性 |
3.2.2 资金压力 |
第四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 |
4.1 兼并重组的历史演变 |
4.2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理论动机 |
4.2.1 竞争优势理论 |
4.2.2 规模经济理论 |
4.2.3 交易成本理论 |
4.3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方式 |
4.3.1 行业条件 |
4.3.2 发起人 |
4.3.3 换股方式的新设合并模式 |
4.3.4 新兴企业吞并传统企业模式的实施条件 |
第五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前后的指标分析、财务数据对比 |
第六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成败的原因(兼并重组的经验教训) |
6.1 外部因素部分: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干扰 |
6.1.1 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与“9.11”后美国经济的萧条 |
6.1.2 联邦贸易委员会接连不断的垄断审查 |
6.2 时代华纳部分:证券市场的错误估价 |
6.3 美国在线部分:经营策略的调整失败与决策的失误 |
6.3.1 技术不专攻,优势地位的丧失 |
6.3.2 网络、电话、电视一体化 |
6.3.3 即时信息软件:竞争压力大,创新不足 |
6.3.4 网站与浏览器制造商:重点选择的偏差,导致机会的流失 |
6.4 重组后的失衡:业务和资源整合的失败与文化冲突 |
6.4.1 电话接入与宽带网络的转变 |
6.4.2 信息消费与内容消费的整合 |
6.4.3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业务的整合 |
6.4.4 大众服务与差异化服务的转变 |
6.4.5 企业文化的冲突 |
第七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失败对中国公司兼并重组的启示 |
7.1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的合理性 |
7.1.1 行业价值 |
7.1.2 经济价值 |
7.2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需要的外部条件 |
7.2.1 政策的支持 |
7.2.2 双方企业的性质 |
第八章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 |
8.1 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
8.2 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
8.3 核心竞争力的保护与发展 |
8.4 产业链的整合点与注重点 |
8.5 兼并重组的企业,更应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升华 |
8.6 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后,更应注重产品的差异、投放和创意产业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时代华纳的集团化道路及对我国的借鉴—产业价值链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媒介集团化的文献综述 |
2.2 时代华纳的文献综述 |
2.3 产业价值链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时代华纳的发展历程 |
3.1 时代华纳的历史脉络 |
3.1.1 从出版巨头到传媒霸主 |
3.1.2 兼并成全球最大的传播娱乐公司 |
3.1.3 互联网新贵与传媒巨头的跨界组合 |
3.2 时代华纳的现状 |
3.2.1 集团的产业架构 |
3.2.2 集团的经营状况 |
第四章 时代华纳集团化道路的产业价值链视角解读 |
4.1 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推动 |
4.1.1 技术与产业融合 |
4.1.2 技术与竞争优势 |
4.2 产业融合——整合产业价值链的前提 |
4.2.1 产业融合 |
4.2.2 技术发展、政策开放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促进 |
4.2.3 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
4.3 产业融合背景下时代华纳的产业价值链塑造 |
4.3.1 产业价值链的纵向、横向、多元化整合 |
4.3.2 围绕内容的产业价值链经营 |
第五章 时代华纳集团化道路对我国的启示 |
5.1 我国媒介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
5.2 我国集团化方向——以产业价值链整合为基础的组织结构重构 |
5.2.1 数字化背景下的内容创新 |
5.2.2 整合作业链,提高传媒集团的工作效益 |
5.2.3 延伸产业链,拓展盈利来源 |
5.2.4 数字化背景下的跨产业运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论新媒体生态下传媒集团“优媒体战略”的确立与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拆表明传媒业发展路径发生重大改变 |
二、改变传媒集团运营模式的诱致性因素 |
三、对国内全媒体战略实践的深度思考 |
四、传媒集团“优媒体战略”的含义与要素 |
第一,传媒集团发展需要打造优势媒体,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
第二,传媒集团应优化产业价值链,建构适度的媒介产业结构。 |
第三,传媒集团要建构优良的组织结构,解决好内部化问题。 |
(7)中国出版传媒并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价值 |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 |
二、选题的实践价值 |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国外传媒集团并购考察 |
第一节 并购历史 |
第二节 并购特点 |
第三节 并购模式 |
一、并购模式 |
二、影响并购模式选择的因素 |
第四节 案例分析:时代华纳 |
第二章 我国出版传媒的并购状态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出版传媒并购现状 |
一、出版传媒的市场化进程 |
二、出版传媒并购状况 |
第二节 我国出版传媒并购特点 |
一、总体特征 |
二、并购主体的主动性 |
三、并购动因的多样性 |
四、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性 |
五、并购区域的局限性 |
第三节 我国出版传媒并购存在的一些问题 |
一、并购融资渠道有限 |
二、非主业并购的运营风险 |
三、跨地区并购的壁垒 |
四、并购整合能力不强 |
五、缺乏并购风险控制意识 |
六、缺乏专业的并购人才 |
第三章 我国出版传媒并购运作与管理(之一):并购交易及其优化 |
第一节 传媒企业并购战略目标优化 |
一、并购战略的凝练 |
二、选择并购目标公司的原则、标准 |
三、并购扩张与分拆 |
第二节 并购对象估值优化 |
一、尽职调查 |
二、无形资产评估重点与难点:库存与知识产权 |
三、降低传媒估值错误的几种途径 |
第三节 并购融资方式优化 |
一、创新银行金融渠道 |
二、携手文化产业基金 |
三、利用多级证券市场 |
第四节 并购整合方式优化 |
一、制定并购整合计划 |
二、明确传媒企业重点整合内容,尤其是无形资产 |
三、与并购相关利益方进行有效沟通 |
四、维持原公司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
五、重视文化整合 |
第五节 案例分析:中南传媒 |
第四章 我国出版传媒并购运作与管理(之二):并购风险及其控制 |
第一节 并购风险的性质及特点 |
一、并购风险的性质 |
二、并购风险的特点 |
第二节 我国出版传媒并购存在的风险 |
一、溢价并购风险 |
二、融资风险 |
三、整合风险 |
四、反并购风险 |
第三节 我国出版传媒并购风险控制 |
一、一般风险控制 |
二、并购风险控制对策 |
第五章 我国出版传媒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展望 |
第一节 出版传媒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
一、出版传媒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特点 |
二、出版传媒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出版传媒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及建议 |
一、未来对外投资和并购的持续性 |
二、“走出去”投资和并购的环境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美国媒介分化现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介融合:只是个神话? |
二、媒介分化:新的发展趋势? |
三、结语:融合不会消失, 分化正在进行 |
(10)媒介融合及其悖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 媒介融合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提出 |
2. 媒介融合理论体系 |
3. 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麦克卢汉的媒介融合逻辑 |
一.“融合”无时不有 |
二.“融合”的极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旧媒介相互作用与媒介形态融合 |
一.网络诞生之前的新旧媒介 |
1.广播与报纸 |
2.电视的冲击 |
3.新旧媒介竞合 |
二.网络时代的新媒介与传统媒介 |
1.网络的出现 |
2.网络时代的新旧媒介竞合 |
三. 网络媒介概念之误 |
四. SNS与自媒体 |
五. 媒介融合与取代论 |
六. 媒介不“融合” |
七. 逝去的《明日报》 |
1. 成功之处 |
2. 失败原因 |
3. 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媒介所有权融合 |
一. 旧现象新表述 |
二.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之分道扬镳 |
三. 融合新闻指导媒介所有权融合 |
四. 国外监管与规制 |
五. 中国体制的隐性约束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合并、分离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传媒出版领域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以华纳传媒为例[J]. 罗婷,徐丽芳. 出版参考, 2020(10)
- [2]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模式对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启示[D]. 岳琛琛. 云南大学, 2016(02)
- [3]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模式及其绩效评价[D]. 钟央. 武汉大学, 2015(01)
- [4]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兼并重组的模式及其对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的启示[D]. 张茵. 云南大学, 2015(09)
- [5]时代华纳的集团化道路及对我国的借鉴—产业价值链角度[D]. 华甜.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 [6]论新媒体生态下传媒集团“优媒体战略”的确立与内涵[J]. 党东耀,商娜红. 编辑之友, 2014(05)
- [7]中国出版传媒并购发展研究[D]. 王菲.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8]认清互联网特性方能把握企业兴衰[J]. 吴修铭. IT时代周刊, 2012(02)
- [9]美国媒介分化现象初探[J]. 束秀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12)
- [10]媒介融合及其悖论[D]. 吕珍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