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复发性乳腺癌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方佳成[1](2021)在《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文中指出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男性和女性将合计出现约1930万和1000万的新发病例和癌症死亡病例,其中的1800万例和930万例将来自实体瘤。然而,对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估数据显示,欧洲药物管理局在2009-2013年度批准的大多数抗癌药物未能对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产生重大改善。因此,需要继续提高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疗效。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和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是发展迅速的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它们通过特异性识别在恶性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差异过表达的靶标抗原,达到辨识肿瘤和消融肿瘤的目的。ADC和CAR-T实现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其所识别的靶标抗原是否具备足够的肿瘤特异性。因而,鉴别出理想的靶标抗原至关重要。理想的靶标抗原由恶性细胞特异性表达,然而肿瘤特异性抗原屈指可数。肿瘤相关抗原在肿瘤细胞上表达升高,在正常细胞上限制性表达,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亦能够作为有效定位恶性肿瘤的靶标分子。目的:以发现理想的肿瘤相关抗原为出发点,着力于打造肿瘤相关抗原发现新平台,构建全面的泛实体瘤肿瘤相关抗原图谱,为癌症研究人员和广泛的科学与医药界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便利。方法:1.使用经统一处理的TCGA和GTEx的RNA序列数据,对19种类型实体瘤中的20242个HUGO基因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将阈值设置为Benjamini-Hochberg adjusted p值为0.01,log2Fold Change为1.0,保留那些在肿瘤细胞群中显着差异表达的HUGO基因;结合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信息,排除不具备胞外结构域的蛋白;使用集成了GTEx,HPA和FANTOM5的m RNA表达信息和HPA和HPM的蛋白质丰度信息的数据集,获取在正常组织中受限表达的蛋白分子;使用公开的Blood Spot平台,发现那些在骨髓Lin-CD34+CD38-CD90+CD45RA-HSCs和Lin-CD34+CD38-CD90-45RA-MPPs中限制性表达的蛋白分子。2.将RNA测序的读段计数数据转换为TPM格式,并将每个基因在其配对适应症和正常组织中的TPM值作为差异表达分析的输入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算并绘制每个候选靶标分子在特定适应症中的表达相比其在各个人体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表达谱。3.提取并整理TCGA中泛癌表型数据中的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级和TNM分期信息;通过挖掘MC3(“多中心多癌种突变识别”)TCGA MAF(“突变注释格式”)数据,确定靶标基因的非沉默体细胞突变(SNP和INDEL)。结合m RNA表达数据,汇编用于评价靶标基因的异质表达模式的综合数据集。4.从TCGA下载并提取靶标基因组变异数据,从Onco KB收集致癌或功能性基因组变异信息,注释并统计靶标基因的变异类型及发生频率,确定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的携带特异性驱动变异的功能性靶标。5.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CDH1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而运用流式细胞术、过表达共定位分析、结合亲和力检测、抗体测序和可变区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等,多重表征抗体的各项指标。通过偶联mc-Val Cit PABC-MMAE,制备CDH17靶向型ADC。结合体外杀伤实验与细胞内化评估,完成效应分子的初筛验证。6.通过构建KM12SM和COLO205结肠癌细胞系CDX动物模型,综合评估chi2E21-MMAE和chi2F12-MMA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制备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并对给药的荷瘤小鼠的心/肺/肝/肾/结肠/直肠/脾脏进行HE染色,评估CDH17靶向型ADC对小鼠的组织毒性。7.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CD3+T细胞,制备LYPD3靶向型CAR-T细胞。通过对CAR-T细胞进行分化检测,确定其向效应细胞持续分化的能力。通过体外细胞杀伤实验和细胞因子分泌检测,研究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的特异性杀伤作用。通过对荷瘤小鼠循环血中的CAR-T细胞进行计数和检测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浸润水平,揭示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持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结果:1.开发专门的算法和汇编整合有泛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信息的综合数据集。2.系统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通过我们的肿瘤相关抗原发现平台,筛选得到75个潜在的肿瘤相关抗原分子。特别是BACE2、CDH17、CELSR1、CELSR2、COL17A1、COL23A1、CRIM1、DSC3、GPR87、LYPD3、MUC17、NOX1、PTPRN2、SCTR、TRPM8、VCAM1等分子值得做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3.基于CDH17蛋白定向开发的ADC分子可以在体内显着消融KM12SM和COLO205异种移植瘤,并对高表达CDH17蛋白的结肠癌病人来源的异种移植瘤表现出一定的肿瘤抑制效果。chi2F12-MMAE在体外对高药敏度的COLO205显示高水平的细胞毒性(IC50=60.9p M),chi2E21-MMAE和chi1A13-MMAE对COLO205的抑瘤水平相当(IC50:925.8 p M vs.998.3 p M)。两次单药静脉注射(Q2W)chi2E21-MMAE或chi2F12-MMAE,均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KM12SM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但无法完全清除肿瘤。在COLO205 CDX模型中,按同样的给药方式静注chi2F12-MMAE,1.5 mg/kg剂量的第一针治疗可以起到平缓异种移植肿瘤增长的效果,且两周后的第二针治疗亦能继续起到溶瘤效果;3 mg/kg的中剂量治疗组有部分小鼠的肿瘤在后期出现反弹;6 mg/kg的高剂量治疗可以根治异种移植瘤。4.CDH17靶向型ADC在小鼠体内具有相对可控的组织毒性。制备了能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677-MMAE,观察到在677-MMAE给药组小鼠的结直肠的局部组织中有炎症反应,聚集了大量的淋巴细胞;但在其它组织中没有出现炎症反应。此外,在观察期内,小鼠对chi2E21-MMAE、chi2F12-MMAE或677-MMAE的体内耐受良好,用药期间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5.LYPD3靶向型CAR-T细胞能够在小鼠体内对PC9异种移植肿瘤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且小鼠对LYPD3-CAR-T的耐受良好,在观察期内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进一步调查发现,LYPD3-CAR-T细胞不仅在小鼠外周血中大量存在,还在高响应LYPD3-CAR-T治疗的PC9异种移植瘤组织中大量浸润。此外,LYPD3-CAR-T治疗组的小鼠脾脏内出现大量CD3+T细胞,但在对照组中却没有。CAR-T细胞的记忆表型对于激发持久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数据显示,LYPD3-CAR-T细胞在输注前,其中的Tn/Tscm细胞和Tcm细胞比例分别高达52.4%和21.7%,具有良好的向效应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通过开发肿瘤相关抗原识别算法和整合来自19种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数据,完成了泛实体瘤相关抗原的探索。通过考察CDH17靶向型ADC和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模型小鼠中的抗肿瘤活性,例证了CDH17和LYPD3蛋白分别作为ADC和CAR-T靶标开发的可行性。
段杭吕[2](2020)在《合作原则视角下乳腺癌会议模拟同传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在现代生活中,癌症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慢性病,逐渐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医疗中,癌症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而在医学会议中,尤其是癌症会议的同声传译有着及时传递信息和节省会议时间的重要作用。乳腺癌是女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现代生活中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活,也是医疗中最为复杂的疾病之一。作者以2018年国际高发肿瘤论坛会议为背景,选取了其中的乳腺癌会议进行模拟同声传译。该口译任务的源语言内容都是以医学英语为主。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医学口译属于医学交流活动中的一种交流方式,译员在交际双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声传译是国际会议中常见的翻译方式,它能够使听众及时地获取信息,以便达到交际的目的和节省会议时间的目的。会议交流如同会话交际,发言人和听众要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需要依靠口译员的翻译,因此译员在翻译的时候也要遵循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对话,也可以用来指导会议口译活动。作者运用格赖斯的理论来指导同声传译活动,并分析此次会议口译的特点和难点,从而找出医学口译的策略和方法。医学口译中有很多的专业词汇,在生活中可能很常见,但是同一个词汇运用到医学领域中的意思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此译员在口译的时候应遵循合作原则,根据语境的变化选择恰当的翻译。在该口译报告中,作者通过选取此次模拟同声传译活动中的一些案例,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理论分析译员在口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并探索医学口译的方法以及口译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对于医学口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报告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此次口译任务的背景;第二部分是对此次口译任务过程的具体描述,包括译员的准备过程、口译过程以及译员在口译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第三部分是合作原则理论的介绍及分析;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第五部分是此次口译任务的反思以及未来口译学习的建议。
陈建建[3](2020)在《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放射性125Ⅰ粒子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研究1251粒子对喉癌移植瘤凋亡、增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研究基础。方法建立人喉癌细胞系TU212裸鼠移植瘤模型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只,对照组植入0 mCi空壳粒子,实验组植入0.8 mCi粒子。CT引导下经18G穿刺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2枚粒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用于术前计划设计和术后计划验证。植入粒子后每4天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并测量肿瘤大小以计算肿瘤体积。125Ⅰ粒子植入30天后处死裸鼠取材,根据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时间曲线以观察抑瘤效果。瘤体取材后分别进行如下检测:(1)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mRNA表达;(3)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PCNA的蛋白表达。(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Ki67、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1)干预结束后实验组移植瘤体积、重量均显着小于对照组(均P<0.05)。(2)HE染色切片示对照组肿瘤组织癌细胞核大深染、排列紧密,实验组肿瘤组织癌细胞可见大量变性坏死。(3)q-PCR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较对照组Bax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4)Western blot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较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实验组肿瘤组织与对照组相比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Bcl-2、Ki67、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均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明显抑制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王明浩[4](2020)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38万,死亡病例约45万[1]。目前,乳腺癌常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并行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尽管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辅助治疗是预防复发和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但常规的辅助治疗并无法让所有的乳腺癌患者获益[2]。乳腺癌患者中有15%的患者为三阴性乳腺癌,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这部分患者在常规手术及化疗完成后,无法进行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较高,是乳腺癌中预后最差的一种分子亚型[3]。因此,寻找新的适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4]。传统中医药及其提取物在预防肿瘤发生、抑制瘤灶形成、防止复发转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槐耳是一种中药药用真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槐耳多糖[5]。目前已有其成品槐耳颗粒(国家一类新药)应用于多种临床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具有抗肿瘤作用,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有实验研究证实,槐耳多糖对实验室培养的多种乳腺癌细胞系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但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槐耳多糖是否能改善乳腺癌患者的DFS和OS?其重要作用机制是什么?本课题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实验方法和结果1、槐耳颗粒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2010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三阴性乳腺癌病理分期为Ⅰ-Ⅲ期患者201例,随机分为服用槐耳颗粒组(实验组)和未服用槐耳颗粒组(对照组),中位随访46个月,观察患者的DFS和OS。结果:实验组101例患者中,有13例(12.9%)患者疾病发生进展,其中死亡患者10例(9.9%),除1例患者为非正常原因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因疾病进展死亡。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有18例(18.0%)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其中死亡患者14例(14.0%)。实验组与对照组5年总DFS比为87.1%VS 8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6),5年总OS比为90.1%VS 8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6)。但亚组分析中发现,在Ⅲ期患者中5年总实验组与对照组DFS分别为81.3%VS 53.8%,有统计学差异(P=0.03);5年总OS分别为87.5%VS 65.4%,有统计学差异(P=0.046)。此外,实验组进展13例患者中,服药6个月组中出现疾病进展10例(76.9%),服药18个月组出现疾病进展3例(23.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8)结论:槐耳颗粒能有效提高Ⅲ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DFS与OS;2、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初步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槐耳多糖针对体外乳腺癌4T-1细胞的侵袭迁移的影响及体内小鼠肺转移模型的相关实验对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做了初步的探讨。结果:(1)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control组243±21,PS-T处理组52±8,p=0.000);(2)1×106 4T1细胞铺满6孔板后用枪头划痕,12h和24h后观察对照组和1μg/ml、5μg/ml槐耳多糖处理组划痕宽度,对照组划痕宽度明显小于实验组;(3)4T-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肺转移模型实验中,对于肺转移结节进行评分统计,I级:结节直径<0.5mm;II级:0.5mm≤结节直径<1mm;III级:1mm≤结节直径<2mm;IV级:结节直径≥2mm。转移结节评分计算公式:I×1+II×2+III×3+IV×4。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表面结节评分为64.7±6.2,显着高于高剂量(13.7±4.1,p=0.008)及低剂量(42.7±5.3,p=0.026)槐耳多糖处理组;(4)利用western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和Cytokeratin(CK8);间质marker:N-cadherin(CDH2)、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结果发现经槐耳多糖处理后4T-1细胞上皮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结论:(1)槐耳多糖抑制4T-1细胞侵袭及迁移的能力,并且能够显着抑制4T-1细胞EMT发生;(2)槐耳多糖能够显着抑制乳腺癌高转移性4T-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肺转移3、自噬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章节首先利用共聚焦、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观察PS-T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自噬从细胞到蛋白水平的影响进行观察,之后我们通过合成ATG5干扰稳转慢病毒构建了ATG5稳定干扰乳腺癌细胞系,对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进行观察,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自噬在PS-T抑制MDA-MB-231细胞EMT转化中的作用。结果:(1)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经过5μg/ml PS-T处理24h后,自噬标志性蛋白LC3-I/II都明显增多,同时P62蛋白减少,Beclin-1蛋白增多,利用LC3-RFP-GFP双色腺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通过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进行了观察,LC3-GFP和LC3-RFP同时增多,且LC3-RFP数量显着增加;(2)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Occludin和Cytokeratin;间质marker: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发现经LY294002处理后,显着抑制了槐耳诱导EMT的表皮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3)构建自噬关键蛋白ATG5稳定干扰细胞系。首先设计了靶向ATG5 mRNA 393、443及853位点的三条siRNA,利用qPCR分析了靶向小片段的干扰效率,结果显示靶向853位点的siRNA效率最高,达到70%。将siRNA小片段插入pLVX-Sh RNA2-Puro质粒中,构建慢病毒重组质粒。将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LVX-ShRNA2-Puro-Homo-ATG5-853,将其包装后将转入HEK293细胞中,转染后24h及72h观察其转染效率,测得慢病毒p LVX-ATG5滴度为:8×107TU/ml。感染MDA-MB-231,48h后观察其感染效率。随后我们使用筛选出的最佳浓度0.2μg/ml Puromycin对阳性细胞进行筛选。利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称为MDA-MB-231-siATG5细胞系,然后利用westernblotting及免疫荧光验证ATG5干扰效果。(4)利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DA-MB-231-siNC及MDA-MB-231-siATG5迁移能力,结果提示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siNC组283±21,siNC+PS-T处理组98±8,p=0.015)。siATG5组271±25,siATG5+PS-T处理组238±18,p=0.082。可见siATG5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76,同时划痕实验也验证了该结果。(5)利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干扰自噬关键蛋白ATG5后对PS-T抑制MDA-MB-231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siNC组37±6,siNC+PS-T处理组14±4,p=0.011)。siATG5组39±9,siATG5+PS-T处理组35±18,p=0.064。可见siATG5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81。(6)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了ATG5干扰之后,EMT相关蛋白的变化。将细胞经培养基或5μg/ml槐耳多糖处理24h后裂解细胞并收集蛋白,western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和Cytokeratin(CK8);间质marker:N-cadherin(CDH2)、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结果发现经槐耳多糖处理后MDA-MB-231-siNC细胞上皮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而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被逆转。结论:(1)PS-T显着诱导MDA-MB-231细胞自噬水平上调;(2)抑制自噬能够下调PS-T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抑制作用;(3)ATG5干扰后下调了PS-T对MDA-MB-231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4)ATG5干扰后下调了PS-T对MDA-MB-231 EMT转化的抑制作用。4、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本章节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证实EMT转化的关键转录因子Snail在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是通过降解Snail转录因子,从而调节Snail下游的EMT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槐耳多糖对MDA-MB-231或MDA-MB-231-siATG5细胞系LC3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最后利用Transwell实验反向验证过表达Snail能够逆转PS-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作用的抑制。结果:(1)通过western检测Snail的蛋白水平。结果发现PS-T处理后能够明显减少胞内Snail的蛋白量,但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对Snail几乎无影响;(2)构建了E-cad蛋白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随后检测了其对PS-T处理的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μg/ml PS-T处理组的荧光比值明显上调,接近5倍,而在干扰ATG5的细胞内这一作用几乎消失(p=0.0008);(3)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槐耳多糖对MDA-MB-231或MDA-MB-231-siATG5细胞系LC3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PS-T处理后LC3蛋白表达增加,同时能够明显减少胞内Snail的蛋白量,但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对Snail几乎无影响。(4)将MDA-MB-231细胞首先进行pcDNA3.1-snail转染,转染24h后进行transwell实验检测,结果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Vector组37.3±1.5,Vector+PS-T处理组13.0±1.2,p=0.0001),说明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侵袭能力降低;过表达snail组54.3±2.8,过表达snail+PS-T处理组49.7±1.5,p=0.2182。可见过表达snail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1。结论: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是通过降解Snail转录因子参与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
郭红军[5](2020)在《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宫颈癌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和意义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安全。化疗是宫颈癌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其效果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十分关键。铂类是宫颈癌治疗的一线化疗药物,尤其是顺铂在宫颈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肿瘤异质性、个体差异等因素,化疗效果具有不确定性,肿瘤耐药是导致宫颈癌化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关于宫颈癌耐药的详细机制尚未完全察明,探索耐药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耐药性的方法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Wnt/β-catenin是最经典的信号通路之一,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项研究发现在卵巢癌、肾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人类肿瘤中均存在Wnt通路过度激活,认为Wnt/β-catenin途径可能是众多肿瘤发生的共同通路。化疗耐药是宫颈癌患者治疗失败和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原因,查明宫颈癌的化疗耐药机制,加深对宫颈癌耐药过程中复杂信号通路网络调控的认识,能为宫颈癌耐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欲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宫颈癌顺铂耐药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于寻找宫颈癌耐药相关的潜在分子靶点,寻找解决耐药性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可能给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和进展。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原发性宫颈癌患者组织和复发性顺铂耐药宫颈癌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RNA-seq测序分析两组中的基因表达差异,通过免疫组化、qPCR以及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做进一步的验证,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采用大剂量冲击诱导法,用终浓度为10 μ g/ml的顺铂溶液诱导人宫颈癌SiHa、HeLa、C33A和CaSki细胞系,建立相应的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模型,比较宫颈癌细胞和耐药细胞在形态、耐药性及其他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第三部分:用β-catenin真核表达载体和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XAV939单独或联合处理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后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中β-catenin及Wnt/β-catenin通路上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 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诱导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第四部分:用皮下注射法诱导建立宫颈癌顺铂SiHa耐药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顺铂组、β-catenin+顺铂组和XAV939+顺铂组,给予相应干预后,观察裸鼠一般情况和移植瘤生长情况,测量瘤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21天后处死动物,取肿瘤组织,Tunel检测移植瘤凋亡,免疫组化检测核蛋白K i-67表达,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通路上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 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第一部分:RNA-seq分析发现在3例复发性顺铂耐药患者宫颈癌组织中存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应用免疫组化、qPCR和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发现,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β-catenin在原发性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增高,而在复发性顺铂耐药的宫颈癌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较上述2组异常增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还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靶蛋白Survivin在复发性顺铂耐药的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分析宫颈癌组织中β-catenin和Survivin表达与病人生存曲线的关系,结果发现宫颈癌组织中β-catenin和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β-catenin和Survivin的表达越高,病人生存时间越短。第二部分:1.经诱导建立的宫颈癌SiHa/DDP、HeLa/DDP、C33A/DDP和CaSki/DDP细胞系的RI分别为12.34,7.92,7.13和17.65,表现出对顺铂中到重度耐药。2.SiHa/DDP、HeLa/DDP、C33A/DDP 和 CaSki/DDP 细胞和各自亲本细胞在顺铂诱导下的凋亡率分别为(3.3±0.64)%vs.(36.9±2.56)%,(8.56±1.27)%s.(47.55±3.78)%,(22.71±4.19)%vs.(47.44±6.97)%和(12.38±3.56)%vs.(58.44±5.63)%,耐药细胞凋亡率均显着低于其相应的亲本细胞(P<0.01)。3.SiHa、HeLa、C33A和CaSki细胞系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细胞(Ect1/E6E7)显着升高(P<0.05),SiHa、HeLa、C33A和CaSki顺铂耐药细胞系中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其亲本细胞进一步升高(P<0.05)。第三部分:1.在SiHa、HeLa、C33A和CaSki顺铂耐药细胞中过表达β-catenin,其下游信号因子 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P均<0.05),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XAV939处理后,4 种耐药细胞系中 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 的 mRNA和蛋白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2.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4种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中β-catenin组细胞增殖能力最强,凋亡不明显,而β-catenin+XAV939组,增殖减弱,凋亡明显,XAV939明显抑制了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第四部分: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宫颈癌顺铂耐药SiH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顺铂组和XAV939+顺铂组裸鼠移植瘤体积较对照组和β-catenin+顺铂组明显下降,XAV939+顺铂组移植瘤体积较顺铂组明显下降;对照组和β-catenin+顺铂组无明显差异,移植瘤体积整体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组/β-catenin+顺铂组>顺铂组>XAV939+顺铂组。2.顺铂组、β-catenin+顺铂组、XAV939+顺铂组和对照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6.26±1.34)%,(7.96±0.53)%、(27.33±1.78)%和(6.54±0.32)%。XAV939+顺铂组凋亡指数高于顺铂组(P<0.05),且两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β-catenin+顺铂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顺铂组移植瘤中Ki-67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038+0.0120),较对照组降低(P<0.05),XAV939+顺铂组Ki-67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024±0.008),较对照组和顺铂组降低(P均<0.05)。4.对照组和 β-catenin+顺铂组中 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β-catenin+顺铂组β-catenin、Survivin、c-myc和MMP-2的蛋白水平较顺铂组显着升高(P<0.05);XAV939+顺铂组β-catenin、Survivin、c-myc蛋白水平较顺铂组则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1.在复发性顺铂耐药的宫颈癌组织中存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而该通路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原发性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则比较弱,提示Wnt/β-catenin与宫颈癌顺铂耐药有密切关系。临床大数据研究显示Wnt/β-catenin激活与生存期存在负相关。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中异常活化,且其通路上关键因子Survivin、c-myc、cyclin D1、MMP-2、Frizzled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上调。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过度激活能提高宫颈癌顺铂耐药性,增强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的生长;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后能降低宫颈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4.动物实验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降低宫颈癌耐药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提高宫颈癌对顺铂的敏感性,促进顺铂的抗癌效果,Wnt/β-catenin抑制剂和顺铂两者联用能促进顺铂的抗癌效果。
米辰炀[6](2020)在《新lncRNA31515在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功能而引发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多环芳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有研究表明多环芳烃可能引发流产,但目前流产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存在样本量小、研究因素单一等局限性。多环芳烃主要代表物苯并芘及其代谢产物BPDE会通过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而导致流产的发生,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流产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希望能全面、系统的了解流产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现暴露于多环芳烃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为流产防治措施、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根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选择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物苯并芘及其代谢产物BPDE进一步在细胞、人群、动物层次上展开研究:(1)苯并芘和BPDE导致流产的危害效应;(2)新lnc RNA 31515在苯并芘及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功能而引发流产中的调控机制。期望发现流产的生物标志物,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流产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19年10月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期刊、Pub Med、Springer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流产危险因素的研究。采Revman5.3和Stata12.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纳入和排除的明确标准,最终文献的纳入数量为1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的合并OR值和它们的95%CI数值最终为:吸烟(OR=2.86,95%CI:2.40-3.40),多环芳烃暴露(OR=1.33,95%CI:0.97-1.83),居住环境(OR=2.05,95%CI:1.56-2.70),辐射(OR=2.94,95%CI:2.21-3.90),饮酒(OR=1.99,95%CI:1.45-2.72)。结论:结果提示,吸烟、多环芳烃暴露、居住在城市或交通道路附近、辐射、饮酒均是流产的危险因素。其中危险程度较高的吸烟和居住环境因素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环芳烃暴露,提示引发流产的因素众多而在这些危险因素中多环芳烃占很大一部分,为进一步研究多环芳烃导致流产的毒害效应奠定统计学基础。怀孕早期避免接触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发生流产的风险。第二部分:新lnc RNA 31515在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而引发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高通量测序检测流产人群组织和BPDE处理后滋养层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 RNA和lnc RNA。(2)通过MTS细胞活力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验证lnc RNA对滋养层细胞活力、凋亡和侵袭迁移功能的调控。(3)通过q-RT-PCR以及Western-Blot试验方法中测定在BPDE暴露、转染si RNA/质粒、不明原因流产人群、自愿流产人群、Ba P暴露后小鼠组织中侵袭迁移相关基因m RNA以及蛋白水平表达量。(4)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PDE暴露前后lnc31515以及EGR1、NF-κB在细胞中的位置及表达量。(5)通过免疫共沉淀的实验方法,验证EGR1蛋白与NF-κB蛋白有无相互作用。(6)采用RNA免疫共沉淀的实验方法,检测lnc31515与EGR1蛋白之间有无相互作用。结果:(1)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发现,Ba P和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功能,且导致C57BL/6小鼠流产率增加。(2)通过Trans-well、q-RT-PCR、Western-Blot等方法在细胞和人群组织中均发现,新lnc RNA——lnc31515在BPDE导致流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通过人群组织的Trans-well同样发现,在复发性流产患者组织的中绒毛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功能明显减弱。(4)通过Western-Blot、RNA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等细胞实验发现,lnc31515通过与EGR1结合而抑制EGR1与NF-κB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抑制CXCL12的激活,削弱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迁移,最终引发流产。结论:细胞、人群、动物多层次的研究结果显示:(1)Ba P和BPDE对流产具有危害效应,可导致流产率增加;(2)发现一条新lnc RNA—lnc31515,其通过抑制EGR1与NF-κB的结合,而削弱对CXCL12的激活,此机制在BPDE降低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能力而引发流产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3)lnc31515可以作为复发性流产的生物标志物,为其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全文结论本文通过Meta统计分析和细胞、人群、动物实验,在统计分析和实验多方面均提示Ba P及其代谢产物BPDE可导致流产,对女性生殖具有毒害效应,且lnc RNA-31515通过抑制EGR1与NF-κB的结合,削弱对CXCL12的激活,在Ba P及其代谢产物BPDE抑制EGR1/NF-κB/CXCL12细胞通路、削弱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而引发流产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复发性流产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尹畅[7](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癌症辅助诊断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癌症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癌症诊断方式通常采用细胞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等方式。随着机器学习技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癌症进行预测成为了一种新的可操作方式。根据癌症检测的主要内容,本文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智能医疗领域,分别针对癌症易感性,癌症幸存性与癌症复发性构建模型,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如下:(1)对宫颈癌易感性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宫颈癌诊断中存在的类别不平衡问题以及过滤无效特征的问题,本文从数据分布、模型精度和特征数量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结合粒子群算法与合成少数类过采样算法的方法。以此方法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宫颈癌易感性进行研究,旨在解决数据集中的类别不平衡以及过滤无效特征的问题。其中本文所用的合成少数类过采样算法能够较好的模拟数据分布,粒子群算法不仅考虑了模型精度,而且兼顾了特征数量自动选取问题,相比较于传统模型采用的递归特征消除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该方法避免了手动设置特征数量的缺点。实验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并能有效提高模型性能。(2)对肺癌幸存性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肺癌患者的一年幸存率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粒子群算法与LightGBM模型的分类模型,面对高维复杂的肺癌数据,避免了人工选择特征。另外本文采用了遗传算法作为对照,使用了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建模,对每种机器学习模型的表现进行了对比。相比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模型,LightGBM与粒子群算法相结合的分类模型提高了肺癌患者幸存时间的分类准确率。(3)对乳腺癌复发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使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了乳腺癌复发预测模型,并使用堆叠网络对模型进行集成。之后使用改进后的堆叠网络模型建模,针对单个网络结点,在堆叠网络模型分别构建完成k个子模型之后,重新用全部的数据进行训练,得到一个使用更多数据进行训练的单一模型节点。最后本文比较了各个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之后的效果。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堆叠网络模型能够结合各个模型的优点,性能相比传统堆叠网络模型有所提高。
王翀[8](2020)在《尤文肉瘤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尤文肉瘤(Ewing’s sarcoma;ES)差异蛋白质谱,试图从分子水平寻找治疗ES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目前较为热门的同位素相对标记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进行尤文肉瘤患者血液的蛋白组学研究,分析研究尤文肉瘤相关的特异性蛋白分子,进而协助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法:第一步:筛选出2016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本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尤文肉瘤患者4例,年龄范围8-35岁。收集该4例尤文肉瘤患者化疗前全血标本8份(每位患者两份全血标本)、化疗后的全血标本4份及正常人的血标本4份。化疗后的患者为已行4个周期VAC/IE的患者,运用iTRAQ技术分析尤文肉瘤患者的差异蛋白质;第二步:运用Western Blotting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进行蛋白组学验证;第三步:通过观察尤文肉瘤患者化疗后的血清乳酸脱氢酶指标、瘤体径线测量值、三维重建后肿瘤体积的大小的变化及肿瘤坏死率,进一步验证目标蛋白的特异性。结果:第一部分:运用iTRAQ技术,基于尤文肉瘤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的全血标本,我们共鉴定出了差异蛋白127个。其中上调蛋白数量为91个,下调蛋白数量为36个。对于尤文肉瘤患者化疗前后的全血标本,我们共鉴定出了差异蛋白136个。其中上调的蛋白数量为101个,下调蛋白数量为35个;第二部分:运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我们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L1α1、SOD1在尤文肉瘤化疗前组中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与尤文肉瘤化疗前组相比,COL1α1、SOD1在尤文肉瘤化疗后组中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L1α1及SOD1的表达在尤文肉瘤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第三部分:通过对尤文肉瘤化疗前后血清LDH、瘤体径线测量值、三维重建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及肿瘤坏死率的分析,该四例尤文肉瘤患者经VAC/IE的化疗方案治疗后疗效较好,进一步验证了目标蛋白(COL1α1及SOD1)与尤文肉瘤的相关性。结论:运用iTRAQ技术鉴定尤文肉瘤患者全血样本,获得的了其差异蛋白表达谱,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VAC/IE化疗方案进一步验证了目标蛋白(COL1α1、SOD1)的特异性,为尤文肉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疾病进展动态监测及预后评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9](2020)在《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肿瘤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肿瘤患者健康权益,特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涉及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指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1.1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肿瘤药
覃庆洪[10](2018)在《125Ⅰ放射性粒子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剂量学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主要的恶性肿瘤,根据最新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位居发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以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显着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尤其是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更佳。然而,对于复发转移到的乳腺癌患者,现有的治疗手段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患者总体的预后较差。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复发性乳腺癌患者通常选择局部放疗、全身化疗或内分泌治疗,但若复发性乳腺癌患者出现了多器官转移后,其身体情况对放射耐受量低,若通过外放疗给予根治量的照射,常导致器官放射性损伤,可能使患者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而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等全身治疗在复发性乳腺癌中的治疗效果亦不尽人意。有数据显示,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对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治疗敏感性显着下降,极容易出现多药耐药现象,一线药物治疗有效率只有20-40%,二线药物治疗有效率仅为10-20%。此外,复发转移的乳腺癌往往无法再次进行手术切除,因而复发性乳腺癌的治疗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一大瓶颈,亦是目前乳腺癌诊疗研究的难点及热点领域,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复发难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势在必行。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在多种实体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已开展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拟探索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剂量学验证,为复发难治性乳腺癌的治疗探索新方法。第一部分: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探讨应用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技术的可行性,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8例复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92岁,平均年龄49岁;平均病灶2.8个,范围1-7个),病灶均无法手术切除,经过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后无法有效控制,评估无法耐受或不接受常规外放疗,经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计划后在B超或CT引导下行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采用125Ⅰ粒子活度为0.58m Ci/颗,设定处方剂量为90-110Gy,计划靶区匹配周边剂量(MPD)为85-120Gy。术后随访评估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肿瘤治疗疗效、局部控制率、患者生存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按计划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植入125Ⅰ粒子数目10-52粒,平均23粒。38例患者中,18例有局部疼痛的患者疼痛均缓解,疼痛缓解率为100%。术后患者的Karnofsky评分显着提高(P<0.05)。术后6个月CT检查疗效评估结果显示,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24例,稳定(SD)2例,肿瘤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89.4%,局部控制率(CR+PR+SD)为94.7%。1,3,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7.4%,86.8%,89.4%;肿瘤控制率分别为100%,94.7%,94.7%。术后随访12-60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全组1,3,5年局部控制率(CR+PR+SD)分别为78.9%,47.4%和5.3%。亚组分析显示,不同分子分型之间有效率及局部控制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全组38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65.8%和26.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放射性粒子植入相关的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轻微放射性皮肤反应的患者有5例。结论: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局部控制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效果,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而且具有并发症少、简便安全等优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125Ⅰ放射性粒子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疗法在复发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为125Ⅰ放射性粒子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7例复发性乳腺癌患者,采用B超或CT引导下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全身治疗,设为观察组;纳入同期收治的57例复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未行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病例因素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47岁。每例患者平均病灶3.5个,范围2-8个;肿瘤直径<3cm者25例,3-5cm者16例,>5cm者16例,平均直径为3.6cm。对照组患者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46岁。每例患者平均病灶3.3个,范围2-10个;肿瘤直径<3cm者23例,3-5cm者19例,>5cm者15例,平均直径为3.4cm。术前经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计划,计算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数目、空间分布和剂量分布。采用125Ⅰ粒子活度为0.58m Ci/颗,设定处方剂量为90-110Gy,计划靶区匹配周边剂量(MPD)为85-120Gy。术后按常规治疗方案选择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对照组未行125Ⅰ粒子植入术,按常规方案给予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术后随访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肿瘤治疗疗效、局部控制率、患者生存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按计划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植入125Ⅰ粒子数目20-100粒,平均32粒。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74.3%(P<0.05)。两组患者Karnofsky评分显着提高(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7%,局部控制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4%,局部控制率94.7%。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8-60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观察组6,12,3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6.5%、64.9%、12.3%;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91.2%、64.9%和26.3%。对照组6,12,3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5.9%、45.6%、0.0%;1,3,5年总生存率分别(PFS)为80.7%、47.4%和17.5%。生存分析显示,两组的PFS、OS均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现与植入放射性粒子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化疗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如白细胞降低、食欲下降、呕吐等,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结论:125Ⅰ放射性粒子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乳腺癌安全、有效、可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常规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和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在临床实践中恰当的推广使用。第三部分: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剂量学验证目的:研究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术前计划和术后实际剂量学的差异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比较B超、CT两种影像学引导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剂量分布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5例复发性乳腺癌患者,病灶均无法手术切除,评估无法耐受或不接受常规外放疗,经过常规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后无法有效控制,采用B超或CT引导下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均为女性患者,年龄38-92岁,平均年龄4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和B超检查,并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均确诊为复发性乳腺癌。术前经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计划,计算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数目、空间分布和剂量分布。采用125Ⅰ粒子活度为0.58m Ci/颗,设定处方剂量为90-110Gy,计划靶区匹配周边剂量(MPD)为85-120Gy。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选择是否予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125Ⅰ粒子植入术后1周予复查CT并利用TPS系统进行剂量学验证,比较术前计划及术后D80,D90,D100(80%,90%,100%肿瘤体积接受的处方剂量)、V90,V100,V150(计划靶区接受90%,100%,15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Dmean(平均吸收剂量)及PTV(计划靶区体积)等剂量学参数的差异,并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D80、D90、V150、Dmean、PTV等剂量参数与术前计划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D100、V90、V100较术前计划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T或B超两种引导方式在术后剂量学参数上无显着差异。术后6个月评估疗效,肿瘤完全缓解(CR)28例(29.5%),部分缓解(PR)52例(54.7%),稳定(SD)13例(13.7%),进展(PD)2例(2.1%),总有效率(CR+PR)为84.2%,局部控制率(CR+PR+SD)97.9%。全组患者均未发现与植入放射性粒子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25Ⅰ粒子植入术后验证是明确肿瘤实际接收剂量的金标准;通过TPS系统计划,在B超或CT等精准影像学引导下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复发性乳腺癌均能实现预期的剂量分布,保证术后剂量分布均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局部复发性乳腺癌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复发性乳腺癌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体偶联药物的知识现状 |
引言 |
1.1.1 ADC发展简史 |
1.1.2 获得监管批准的上市ADC |
1.1.3 临床试验中的在研ADC及其靶标图谱 |
1.1.4 抗体骨架和靶标的选择 |
1.1.5 连接子类型和偶联技术 |
1.1.6 有效载荷 |
1.1.7 ADC在体内的工作原理 |
1.1.8 ADC对难治性癌症的治疗 |
1.1.9 ADC的毒性问题 |
1.1.10 ADC耐药机制 |
1.1.11 未来展望 |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知识现状 |
引言 |
1.2.1 CAR-T发展简史 |
1.2.2 CAR-T细胞的工作原理 |
1.2.3 CAR和T细胞受体的结构 |
1.2.4 获得监管批准的CAR-T |
1.2.5 CAR-T细胞疗法的毒性 |
1.2.6 未来挑战、机会和应用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基于多组学构建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 |
引言 |
2.1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
2.1.1 正常组织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数据采集 |
2.1.2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数据的采集与编译 |
2.1.3 人体组织器官的重排与映射 |
2.1.4 正常组织的表达及其分级 |
2.1.5 基因在肿瘤及其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
2.1.6 基因在肿瘤与其他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
2.1.7 肿瘤组织转录组、基因组和表型数据的编译 |
2.1.8 功能相关突变的注释 |
2.1.9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
2.1.10 肿瘤相关抗原与癌细胞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
2.1.11 基因集富集得分分析 |
2.1.12 临床试验的检索策略 |
2.1.13 统计分析 |
2.2 分析结果 |
2.2.1 组装综合数据集并通过算法识别肿瘤相关抗原 |
2.2.2 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谱与差异表达谱 |
2.2.3 肿瘤相关抗原的异质表达谱 |
2.2.4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
2.2.5 癌症驱动基因变异全景 |
2.2.6 候选肿瘤相关抗原的组合评估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靶向CDH17 的新型ADC的制备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动物 |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TCGA与 GTEx中 CDH17的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
3.3.2 免疫原的设计与制备 |
3.3.3 制备靶向CDH17 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方案 |
3.3.4 抗体可变区基因测序 |
3.3.5 鼠-人嵌合抗体的构建与表达纯化 |
3.3.6 抗体结合亲和力的测定 |
3.3.7 CDH17 靶向抗体偶联vc MMAE |
3.3.8 细胞内吞实验 |
3.3.9 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
3.3.10 免疫沉淀 |
3.3.11 免疫沉淀产物的银染 |
3.3.12 蛋白免疫印迹 |
3.3.13 免疫组化 |
3.3.14 免疫荧光 |
3.3.15 流式细胞实验 |
3.3.1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3.3.17 体内抑瘤活性实验 |
3.3.18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CDH17 在消化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3.4.2 CDH17 靶向抗体的多重表征 |
3.4.3 CDH17 靶向ADC的制备与表征 |
3.4.4 CDH17 靶向ADC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 |
3.4.5 CDH17 靶向ADC在 KM12SM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
3.4.6 CDH17 靶向ADC在 COLO205 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
3.4.7 荷瘤小鼠对CDH17 靶向ADC的耐受性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靶向LYPD3的CAR-T细胞的抗肺腺癌活性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动物 |
4.2 试剂耗材及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TCGA与 GTEx中 LYPD3 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
4.3.2 抗体人源化 |
4.3.3 慢病毒包装 |
4.3.4 CD3+T细胞的复苏与激活 |
4.3.5 CD3+T细胞慢病毒感染 |
4.3.6 CAR-T细胞分化与耗竭的检测 |
4.3.7 CAR-T体外细胞杀伤 |
4.3.8 CAR-T体内活性实验 |
4.3.9 细胞因子的检测 |
4.3.10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LYPD3 蛋白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4.4.2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4.4.3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在PC9 肺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中抗肿瘤活性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合作原则视角下乳腺癌会议模拟同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1 Background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2 Source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3 Featur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1.4 Objectiv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Interpreting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before interpreting |
2.1.1 Acquiring thematic knowledge on interpreting task |
2.1.2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of interpreting task |
2.1.3 Preparing glossaries and terms |
2.1.4 Making an interpreting plan |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3 Post-interpreting issues |
2.3.1 Self evaluation |
2.3.2 Others' evaluation |
2.3.3 Mistakes and analysis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to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2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3 Introduction to typical cases |
4.Case studies in details |
4.1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require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4.2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needs to follow the quantity maxim |
4.3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needs to follow the quality maxim |
4.4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needs to follow the relevant maxim |
4.5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needs to follow the manner maxim |
5.Summary |
5.1 Self-reflection on the interpreting task |
5.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nd interpretat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es Ⅰ:Transcription of speeches and original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es Ⅱ:Revised transcrip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
Appendixes Ⅲ:Glossary |
Appendixes Ⅳ:Publications and honors |
Appendixes Ⅴ:Acknowledgements |
(3)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裸鼠模型建立及干预 |
2.2 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对比 |
2.3 HE染色检查结果 |
2.4 qPCR结果 |
2.5 Western Blot结果 |
2.6 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3.1 喉癌治疗现状 |
3.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现状 |
3.3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机制与优势 |
3.4 喉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现状 |
3.5 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获得奖励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4)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槐耳颗粒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初步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自噬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机制的初步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自噬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肿瘤抑制还是肿瘤促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自噬与肿瘤上皮-间充质转换的调节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5)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宫颈癌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Wnt通路与宫颈癌 |
第一部分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对顺铂化疗耐药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体外建立并鉴定顺铂耐药的宫颈癌细胞株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宫颈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对宫颈癌顺铂耐药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Wnt传导通路与人类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lncRNA31515在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功能而引发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前言 |
第二章:流产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果 |
第三章:新lncRNA31515在BPDE调控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引发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LncRNA调控滋养层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基于机器学习的癌症辅助诊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机器学习的癌症易感性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癌症幸存性研究现状 |
1.2.3 基于机器学习的癌症复发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机器学习相关理论及算法 |
2.1 机器学习理论 |
2.2 机器学习常用算法 |
2.2.1 支持向量机 |
2.2.2 神经网络 |
2.2.3 随机森林 |
2.2.4 梯度提升树 |
2.3 特征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合成少数类过采样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的宫颈癌预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合成少数类过采样算法 |
3.3 粒子群算法 |
3.4 实验设计 |
3.4.1 实验数据集 |
3.4.2 实验流程 |
3.4.3 评价指标 |
3.5 实验结果 |
3.5.1 目标变量:HINSELMANN |
3.5.2 目标变量:SCHILLER |
3.5.3 目标变量:CITOLOGY |
3.5.4 目标变量:BIOPSY |
3.5.5 结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IGHTGBM和特征选择的肺癌患者幸存时间预测模型 |
4.1 引言 |
4.2 LIGHTGBM |
4.3 遗传算法 |
4.4 实验设计 |
4.4.1 实验数据集 |
4.4.2 实验流程 |
4.5 实验结果 |
4.5.1 无特征选择阶段的分类评价 |
4.5.2 使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阶段的分类评价 |
4.5.3 使用粒子群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阶段的分类评价 |
4.5.4 比较分析阶段 |
4.5.5 特征重要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堆叠网络的乳腺癌复发预测模型 |
5.1 引言 |
5.2 堆叠网络 |
5.3 实验设计 |
5.3.1 实验数据集 |
5.3.2 实验流程 |
5.4 实验结果 |
5.4.1 无特征选择阶段的分类评价 |
5.4.2 有特征选择阶段的分类评价 |
5.4.3 比较分析阶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尤文肉瘤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运用iTRAQ技术寻找差异蛋白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附技术路线图 |
1.4 质量控制 |
1.5 数据分析及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运用Western Blotting进行目标蛋白验证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附技术路线图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VAC/IE方案治疗尤文肉瘤的相关资料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125Ⅰ放射性粒子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剂量学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125)Ⅰ放射性粒子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剂量学验证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综述:~(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2.典型病例展示一 |
3.典型病例展示二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
四、局部复发性乳腺癌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D]. 方佳成. 西北大学, 2021(12)
- [2]合作原则视角下乳腺癌会议模拟同传实践报告[D]. 段杭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人喉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D]. 陈建建. 郑州大学, 2020(02)
- [4]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明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经典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宫颈癌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D]. 郭红军. 郑州大学, 2020(02)
- [6]新lncRNA31515在BPDE抑制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功能而引发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D]. 米辰炀.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基于机器学习的癌症辅助诊断应用研究[D]. 尹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尤文肉瘤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王翀.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9年版)[J].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0(01)
- [10]125Ⅰ放射性粒子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剂量学验证[D]. 覃庆洪.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