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C_4溶剂改性DOA脱沥青工艺研究

混合C_4溶剂改性DOA脱沥青工艺研究

一、混合C_4溶剂脱沥青工艺研究-DOA的改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祖纲,杨勇,肖家治[1](2021)在《重油加工脱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提出脱碳工艺主要有焦化、溶剂脱沥青、减黏裂化和渣油催化裂化,对劣质原料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低油价下具有较强竞争力。焦化技术总体呈现大型化、灵活化、清洁化和组合化的发展趋势;溶剂脱沥青在超临界回收溶剂工艺开发成功后,经济上变得可行,以超临界溶剂梯级分离为先导的组合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减黏裂化技术较为成熟,供氢剂减黏裂化既可提供氢气又可提高反应苛刻度,是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徐庆虎,崔德春,纪钦洪,熊亮,于广欣,刘强[2](2021)在《溶剂对油砂沥青改质溶剂脱沥青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为优化某油砂沥青改质厂溶剂脱沥青单元操作水平,分析了溶剂脱沥青装置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通过研究溶剂组成和工艺条件对溶剂脱沥青单元效率和能耗的影响规律,结合理论计算和工业对标,提出该单元操作优化建议。该溶剂脱沥青装置使用纯度高于99.9%的n-C5H12,对溶剂质量要求苛刻,造成溶剂成本高;溶剂/渣油(质量比)高达7,造成装置能耗高。分析研究表明:采用n-C4H10质量分数不超过10%的n-C5H12与n-C4H10混合溶剂替换高纯度n-C5H12溶剂,调整溶剂/渣油(质量比)为4,脱沥青油收率仅降低0.8%,但对溶剂品质的要求大幅降低,并且溶剂脱沥青装置能耗降低约33.4%。

刘巍[3](2020)在《溶剂脱沥青工艺技术的工业应用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介绍国内外溶剂脱沥青工艺的概况和发展历程。从工艺技术特点、能耗、抽提器结构、产能等方面分析指出:采取亚临界抽提,超临界溶剂回收技术能有效降低能耗、节省占地、减少投资。介绍了溶剂脱沥青工艺与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组合利用的应用实例,指出组合工艺是未来溶剂脱沥青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曹彦锴[4](2020)在《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了中石化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脱金属催化剂和脱硫催化剂,在小型固定床渣油加氢反应器上设计了催化剂失活实验和动力学实验,分析了两种催化剂的失活规律及加氢性能,并基于此分别提出了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本实验采用双反应器串联的下流式固定床渣油加氢工艺,在一反脱金属催化剂床层温度415℃、二反脱硫催化剂床层温度425℃、反应压力15.0 MPa、氢油体积比500 v/v和液时空速0.8 h-1的操作条件下,进行了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研究实验,取得了一系列不同运转时间下的催化剂,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在失活原因和失活规律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初期的快速失活主要是由焦炭的快速沉积造成的,但此阶段的金属硫化物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而随着运转时间的推移,金属硫化物沉积对催化剂失活的影响超过了焦炭沉积,造成了其在运转中期的缓慢失活。基于催化剂失活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综合考虑焦炭和金属硫化物共同作用的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并成功应用于渣油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本实验采用了两套对照的固定床渣油加氢工艺流程,在一反脱金属催化剂床层温度395~420℃、二反脱硫催化剂床层温度405~430℃、反应压力15.0 MPa、氢油体积比300~700v/v和液时空速0.6~1.0 h-1的操作条件下,进行了渣油加氢动力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提高温度,降低液时空速,均可以显着提升两种催化剂的加氢效率,而氢油体积比对加氢效率的影响却相对有限。分析了两种催化剂的区别,发现脱硫催化剂的加氢效率更高,而且其最佳活性温度区间要高于脱金属催化剂。基于动力学实验数据和失活动力学,建立了n级幂律方程形式的加氢精制动力学模型和四集总的加氢裂化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无论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还是加氢裂化反应四集总动力学模型,其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

徐文俊[5](2020)在《采用组合工艺加工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河超稠油是典型的劣质、重质原油,具有密度高、黏度高、酸值高、重金属含量高、灰分高、轻质油收率低的特点,加工难度大,难以用常规原油的加工工艺处理。目前辽河石化公司的超稠油年加工量在120万吨以上,并且主要以改质-蒸馏(减黏-蒸馏)工艺和延迟焦化工艺处理。其中改质-蒸馏工艺路线生产的大量减黏渣油,没有有效的加工手段,只能作为130#沥青产品出厂,经济效益低。而且延迟焦化工艺路线生产的液体产品性质较差,石油焦产品商品附加值低。所以开发组合加工工艺,完善加工路线,以应对市场和环境变化,对提升辽河石化公司整体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论文研究开发了以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为原料的两条组合工艺路线,一是通过减黏渣油-溶脱-高压加氢组合工艺生产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二是通过减黏渣油-溶脱-糠醛精制组合工艺生产环保橡胶油,重点考察了原料性质、操作温度、溶剂比以及进料方式对组合工艺的产品和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察了两条组合工艺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减黏渣油-溶脱-糠醛精制组合工艺,可以制备出符合欧盟REACH标准的环保型橡胶增塑剂,产品的碳型组成CA值达15.3 wt%,CN值达37 wt%,其他质量指标均接近甚至超过国外类似产品,可获得原油吨油效益约1768.58元/t,较原工艺高约1294.91元/t。尽管采用减黏渣油-溶脱-高压加氢组合工艺路线制得的光亮油黏度指数低,不符合中石油Q/SY44-2009通用润滑油基础油的产品质量标准,却能副产一定量的环烷基橡胶增塑剂。

齐万振[6](2020)在《辽河混合稠油减压渣油制备光亮油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辽河混合稠油减压渣油为原料,采用溶剂脱沥青-润滑油加氢组合工艺来制备出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光亮油,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溶剂脱沥青和润滑油加氢产品的影响,以确定制备光亮油合适的操作条件。溶剂脱沥青实验分别选取丙烷和正丁烷作为溶剂,重点考察了温度对脱沥青油收率及性质的影响和脱沥青油收率与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操作温度,脱沥青油的收率减小、性质变好,随脱沥青油收率的增大其性质变差;溶剂为丙烷时,收率为35.83 wt%的丙烷脱沥青油适宜作为润滑油加氢原料;而溶剂为正丁烷时,需将收率为21.70 wt%的丁烷脱沥青轻脱油,与减压馏分油以合适的质量比进行调配后,才能作为润滑油加氢原料。润滑油加氢实验包括加氢处理和加氢异构脱蜡-补充精制,丙烷脱沥青油和丁烷脱沥青轻脱油调配油分别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加氢处理,两种加氢处理产品的硫、氮含量均低于3.0μg/g,再经加氢异构脱蜡-补充精制得到加氢产品,与脱沥青油相比,加氢产品的黏度指数均得到大幅的提高,其中丙烷脱沥青油经加氢后黏度指数最高可达108,而丁烷脱沥青轻脱油调配油经加氢后黏度指数最高47。丙烷脱沥青油加氢产品经蒸馏切割后,可制备出光亮油HVIH 150BS、MVI120BS和MVI 90BS;而丁烷脱沥青轻脱油调配油润滑油加氢产品经实沸点蒸馏切割后可制备出光亮油MVI 120BS。

郝俊辉[7](2019)在《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文中指出油砂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油砂所含沥青是一种高密度、高黏度、高沥青质含量、高杂原子化合物含量和高残炭值的劣质重油,不论直接干馏,还是抽提后再加工,均需要对其进行分子水平热化学研究。然而目前对油砂沥青热转化行为的研究主要围绕油砂或油砂沥青本身,未能从化学族层次上深入反映油砂沥青的热转化过程,成为了实现油砂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与利用的瓶颈。为此,针对油砂沥青热改质领域亟待加强的基础研究内容,本文选取两种布敦油砂沥青和加拿大油砂沥青作为研究对象,从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与热转化机制的关联性、油砂沥青热转化过程中各族组分间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油砂沥青的流化热转化行为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油砂沥青热改质工艺反应器选择、反应工艺的优化以及目标产物的调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具体研究工作如下:根据油砂沥青极性物质含量高的特点,改进得到了适合油砂沥青的八组分分离方法。利用此方法将油砂沥青按化学族划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轻芳、中芳和重芳)、胶质(轻胶、中胶和重胶)和沥青质,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等对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从饱和分到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中芳环烷基链结构中甲基取代基含量和链烷基取代基含量、环烷环数、芳碳率、芳香环数、缩合度,以及芳环结构中的单环、双环和多环芳香结构的含量均呈现依次增加的趋势,而烷基结构的平均链长则与之相反;油砂沥青中的硫有39.31%为硫醚硫,有53.95%为噻吩硫,剩余的6.74%为亚砜/砜所含硫;其中油砂沥青中硫醚硫和噻吩硫在芳香分中富集度最高,其后为沥青质和胶质。根据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结构特性,利用TG-FTIR和Py-GC/TOF-MS深入研究了油砂及其族组分的热解特性,揭示了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与热解行为的关联性,以及各族组分对油砂沥青热解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TG-FTIR研究发现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过程主要包含挥发阶段、主裂解阶段和生焦阶段。其中,饱和分和芳香分中轻芳组分中低沸点组分的挥发是油砂沥青挥发阶段失重的主要来源;芳香组分中重芳香分和胶质组分中轻胶质的烷基侧链的断裂对油砂沥青在主裂解阶段的热解贡献最为明显。族组分间CO2产物的释放规律不明显,主要以轻胶和沥青质热解过程的逸出强度最高;饱和分、胶质及其亚组分和沥青质对油砂沥青热解过程中C2H4、CH4和轻质芳烃气态产物的生成贡献较大;气态C2+烷烃的生成主要来源于沥青质和芳香分中的中芳香分。族组分间主要气态产物逸出行为的差异与它们的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差异有关。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特性参数以及影响油砂沥青热解挥发性产物生成的敏感组分产生影响;然后利用FWO、DAEM和Friedman三种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特性,并基于族组分的热解转化速率,建立了基于族组分的交互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Py-GC/TOF-MS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升温速率(10~20000 oC/s)和反应时间对油砂沥青及族组分的快速裂解挥发性产物的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族组分的快速热解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油砂沥青快速裂解过程中,温度的升高促进烷基链结构的断裂,但当温度过高时,尤其在700 oC后,挥发性产物中烯烃类产物相对含量显着降低,而二烯烃类和芳烃类产物相对含量显着增加;反应时间的延长,烯烃的二次反应增多,导致烯烃相对含量降低而芳烃相对含量增加;高升温速率,尤其是闪速升温速率(20000 oC/s),有利于烯烃、二烯烃和芳烃产物的生成。油砂沥青族组分间,饱和分快速裂解生成的烯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而烷烃类最低;胶质快速裂解生成的芳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其中胶质亚组分间以重胶最高;沥青质快速裂解生成的烯烃类产物的相对含量最低,烷烃类和二烯烃类最高,而芳烃类产物与中胶相近;芳香分的快速热解产物分布与油砂沥青相近,尤以芳香亚组分中的重芳最为接近。为进一步将热解反应过程的基础理论认识与实际热解工艺衔接,又借助小型流化床反应器对油砂沥青的流化热转化行为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温度和热载体类型(石英砂、铝酸钙和FCC)对三相产物收率分布、液体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液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和迁移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不同热载体油砂沥青裂解所得焦炭收率和气体产物中干气、液化气(LPG)和C2-C4烯烃收率以及选择性均逐渐增加;液体产物的收率降低,重油馏分和蜡油馏分的收率明显减小,轻油馏分(汽油和柴油馏分)收率随温度的变化因热载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以铝酸钙为热载体时,相同温度下C2-C4烯烃和轻质油馏分收率最高,焦炭产率最低。液体产物中烯基结构和芳环链烷基取代基的含量增加,而芳环结构、芳环结构中甲基取代基的含量最低;以FCC为热载体时,气体、LPG和焦炭收率最高,而液体收率最低。液体产物中芳环结构和芳环结构烷基取代基的含量最高,但烷基结构和烯基结构的含量最低。在油砂油含硫化合物中,硫醚/硫醇类、噻吩类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萘并噻吩类和四类氢化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以及二苯并噻吩、菲并噻吩类和苯并萘噻吩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在以石英砂、铝酸钙和FCC催化剂为热载体时最高。

张董鑫[8](2019)在《辽河稠油渣油溶剂脱沥青及产物高附加值利用组合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原油劣质化、重质化程度不断加重,沥青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辽河石化公司渣油加工方式单一的劣势越来越明显。本论文以辽河稠油渣油为原料,利用丙烷脱沥青-润滑油加氢-蒸馏切割组合工艺生产合格的润滑油基础油,为辽河石化公司丰富渣油加工路线提供基础数据参考。通过两种辽河稠油渣油溶剂脱沥青试验,考察了脱沥青油作为润滑油基础油原料的可行性,探究了抽提压力、抽提温度和沉降塔数量对脱沥青油收率和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辽河超稠油常压渣油和辽河大混合油减压渣油经丙烷脱沥青处理,脱沥青油金属含量、残炭值具有明显降低,但硫、氮含量、饱和烃含量未满足润滑油基础油标准,选择收率分别为32.5 wt%和30.8 wt%的脱沥青油进行润滑油加氢试验。脱沥青油经润滑油加氢处理,硫、氮含量明显降低,均已降至5μg/g以下,饱和烃含量达润滑油基础油标准。辽河超稠油脱沥青油润滑油加氢所得产品经蒸馏切割,各馏分分别可以满足3号、5号、7号、22号粗白油标准以及L-DRA冷冻机油标准。辽河大混合油减压渣油脱沥青油润滑油加氢所得产品经蒸馏切割,>480℃馏分满足150BS光亮油标准。

刘键[9](2019)在《马波重油渣油生产沥青和橡胶增塑剂的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委内瑞拉混合重油常压渣油为原料,研究了重油的沥青生产工艺和综合利用方案,探索合适的工艺路线,为中国石油辽河石化公司沥青质量升级、提高重油加工效益提供数据支持。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采用溶剂脱沥青技术处理常压渣油,分别以丙烷、丁烷为溶剂,制备出各牌号沥青并分析样品性质;(2)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处理常压渣油,以馏分段按比例回调的方式制备出各牌号沥青样品;(3)对不同馏分段减压馏分进行糠醛精制,研究减压馏分油糠醛精制生产橡胶增塑剂的工艺条件,以及抽出油回调减压渣油生产道路沥青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蒸馏法加工常压渣油生产沥青,是一条简单有效的加工路线,可以直接获得符合标准的70#A级沥青产品。溶剂脱沥青技术直接生产的道路沥青,在低温延度、针入度指数等方面不易达标,与蒸馏法相比劣势较大。减压馏分油经过糠醛精制处理,精制油用作环保橡胶增塑剂,抽出油用作普通橡胶增塑剂。糠醛精制对喹啉类化合物、咔唑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离效果显着。研究结果对辽河石化公司未来加工委内瑞拉重油提供了基础工艺数据,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周赛赛[10](2019)在《长庆油浆改性调和制备道路沥青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催化油浆贫蜡富芳的组成特性,为实现催化油浆与沥青生产相结合,本文针对长庆石化公司副产的催化裂化外甩油浆开展改性调和制备道路沥青的工艺研究,旨在提高催化油浆利用率的同时,开发出不同类型的长庆油浆生产道路沥青工艺。长庆油浆中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高达32.78%和55.35%,不能与脱油沥青(DOA)直接调和制备优质道路沥青。因此,对长庆油浆进行强缩合改性处理,提高其缩合度后再与不同比例的脱油沥青调和制备优质道路沥青,考察了230℃改性温度、10 h改性时间、1%改性剂A101添加量下单组分、两组分、三组分改性调和工艺对样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强缩合改性调和工艺中改性油浆与脱油沥青比例为6:4时易于调和出70#的道路沥青;两组分强缩合改性调和工艺的改性强度较大,样品的抗老化能力提升明显,但是调和沥青延度损害更严重;三组分强缩合改性调和工艺对沥青延度损害最严重,适宜更低牌号的道路沥青的生产。三种强缩合改性调和工艺因其改性强度较大,对沥青延度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均不适宜生产70#A等级道路沥青。为制备出合格的优质道路沥青,对长庆油浆的缩合强度进行调整,通过对改性温度、改性时间、改性剂A101添加量以及丁苯橡胶(SBR)添加量的弱缩合改性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改性温度为200℃、改性时间为2~3 h、改性剂A101添加量为0.5%,SBR添加量为1.5%时,调和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均得到较大改善,并且沥青的抗老化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对于2 h改性时长的单组分改性调和工艺,在改性油浆和DOA的质量比为57:43~55:45时可制备出满足指标要求的70#A等级道路沥青;对于3 h改性时长的单组分改性调和工艺,在改性油浆和DOA的质量比为58:42时可制备出满足指标要求的70#A等级道路沥青;对于两组分弱缩合改性调和工艺,在长庆油浆、DOA、抽出油、SBR和改性剂A101的质量配比为35:53:10:1.5:0.5时,可制备出满足指标要求的70#A等级道路沥青。

二、混合C_4溶剂脱沥青工艺研究-DOA的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C_4溶剂脱沥青工艺研究-DOA的改质(论文提纲范文)

(1)重油加工脱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焦化
    1.1 装置大型化
    1.2 生产灵活化
        1.2.1 原料适应性
        1.2.2 焦炭塔反应压力与生焦周期
        1.2.3 可调节循环比
    1.3 生产清洁化
    1.4 工艺组合化
    1.5 灵活焦化逐渐兴起
2 溶剂脱沥青
    2.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2.2 中国技术发展现状
3 减黏裂化
    3.1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3.2 中国减黏裂化工艺装置情况
4 结论

(2)溶剂对油砂沥青改质溶剂脱沥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某油砂沥青改质厂工艺简述
2 溶剂脱沥青单元设计与运行情况
3 工艺条件对溶剂脱沥青的影响
    3.1 溶剂组成
    3.2 溶剂/渣油及操作模式
4 结论与建议

(3)溶剂脱沥青工艺技术的工业应用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溶剂脱沥青工艺发展概况
    1.1 国外溶剂脱沥青工艺概述及进展
    1.2 国内溶剂脱沥青工艺概述及进展
2 溶剂脱沥青组合工艺研究进展及工业化状况
3 结束语

(4)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渣油加工工艺介绍
        1.1.1 溶剂脱沥青工艺
        1.1.2 催化裂化工艺
        1.1.3 固定床加氢工艺
        1.1.4 移动床加氢工艺
        1.1.5 沸腾床加氢工艺
        1.1.6 悬浮床加氢工艺
    1.2 渣油加氢一般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
        1.2.1 加氢脱硫反应及其动力学
        1.2.2 加氢脱金属反应及其动力学
        1.2.3 加氢脱残炭反应及其动力学
        1.2.4 加氢裂化反应及其动力学
    1.3 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机理及其动力学
        1.3.1 渣油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3.2 催化剂失活机理
        1.3.3 催化剂失活动力学
第2章 实验概述
    2.1 实验原料
    2.2 主要实验装置
    2.3 实验流程
        2.3.1 流程概述
        2.3.2 装置开停工流程简述
        2.3.3 装置产品油样的采集
第3章 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及失活动力学
    3.1 实验方案
    3.2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3.3 失活动力学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渣油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1 实验方案
    4.2 实验操作条件对渣油加氢精制反应的影响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氢油体积比的影响
        4.2.3 液时空速的影响
    4.3 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 模型参数拟合与结果分析
    4.5 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渣油加氢裂化反应集总动力学模型建立
    5.1 实验条件对渣油加氢裂化反应的影响
        5.1.1 温度的影响
        5.1.2 氢油体积比和液时空速的影响
    5.2 加氢裂化反应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 模型参数拟合和结果分析
    5.4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采用组合工艺加工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超稠油简介
        1.1.1 稠油的定义
        1.1.2 稠油资源分布及储量
        1.1.3 超稠油的性质特点
    1.2 基于脱碳路线的稠油加工技术
        1.2.1 减黏裂化技术
        1.2.2 焦化工艺技术
        1.2.3 溶剂脱沥青技术
        1.2.4 重油催化裂化技术
    1.3 基于加氢路线的重油加工技术
        1.3.1 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
        1.3.2 移动床渣油加氢技术
        1.3.3 沸腾床渣油加氢技术
        1.3.4 悬浮床渣油加氢技术
    1.4 糠醛精制技术
        1.4.1 环保型橡胶油
        1.4.2 糠醛精制技术与其他处理技术的组合工艺进展
    1.5 润滑油加氢技术
        1.5.1 润滑油简介
        1.5.2 国外润滑油加氢技术进展
        1.5.3 国内润滑油加氢技术进展
    1.6 文献综述小结
第2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原料及来源
        2.1.1 辽河超稠油原油一般性质
        2.1.2 辽河超稠油馏分油性质
        2.1.3 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性质
        2.1.4 试验原料小结
    2.2 研究路线
        2.2.1 减黏渣油-溶脱-高压加氢工艺路线
        2.2.2 减黏渣油-溶脱-糠醛精制工艺路线
    2.3 试验方法
    2.4 试验设备
        2.4.1 实沸点蒸馏试验装置
        2.4.2 溶剂脱沥青试验装置
        2.4.3 润滑油高压加氢试验装置
        2.4.4 糠醛精制试验装置
    2.5 试验分析方法
    2.6 小结
第3章 超稠油减黏渣油溶剂脱沥青研究
    3.1 试验原料及溶剂
    3.2 溶剂比对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3.3 温度对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3.4 减压深拔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DAO
    3.5 筛选DAO作为糠醛精制原料
    3.6 小结
第4章 超稠油减黏渣油组合工艺研究
    4.1 脱沥青油高压加氢试验研究
        4.1.1 脱沥青油加氢试验条件
        4.1.2 脱沥青油加氢加工方案研究
        4.1.3 产品产率核算及组合工艺经济性评价
    4.2 脱沥青油糠醛精制试验研究
        4.2.1 临界互溶温度试验
        4.2.2 糠醛精制试验
        4.2.3 产品产率核算及组合工艺经济性评价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处理芳烃油(TDAE)油品的主要性质指标
附录二 浅度溶剂抽提油(MES)和残余芳烃抽提油(RAE)油品的主要性能指标
附录三 环烷油(NAP)和重环烷油(HNAP)及调和油的主要性能指标
致谢

(6)辽河混合稠油减压渣油制备光亮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光亮油
        1.1.1 光亮油及生产工艺概述
        1.1.2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及光亮油牌号
        1.1.3 光亮油市场概况
    1.2 溶剂脱沥青工艺
        1.2.1 工艺概述
        1.2.2 工艺影响因素
        1.2.3 国外工艺研究进展
        1.2.4 国内技术研究进展
        1.2.5 脱沥青油的用途
    1.3 光亮油全氢法生产工艺
        1.3.1 工艺概述及原料要求
        1.3.2 加氢处理对光亮油性质的影响
        1.3.3 全氢法工艺与其他工艺的对比
        1.3.4 光亮油絮状物研究
        1.3.5 烃类组成对光亮油黏度指数的影响
    1.4 文献综述小结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研究方案
        2.1.1 溶剂脱沥青工艺路线
        2.1.2 润滑油加氢工艺路线
        2.1.3 实沸点蒸馏工艺路线
    2.2 溶剂脱沥青实验
        2.2.1 原料及溶剂
        2.2.2 实验装置介绍
        2.2.3 实验方案与方法
    2.3 润滑油加氢实验
        2.3.1 原料及要求
        2.3.2 实验装置介绍
        2.3.3 实验方案与方法
    2.4 实沸点蒸馏切割方案与方法
    2.5 原料及产品性质分析方法
第3章 辽河混合稠油减渣溶剂脱沥青研究
    3.1 丙烷脱沥青研究
        3.1.1 抽提温度对丙烷脱沥青油收率的影响
        3.1.2 抽提温度对丙烷脱沥青油残炭的影响
        3.1.3 抽提温度对丙烷脱沥青油黏度指数的影响
        3.1.4 抽提温度对丙烷脱沥青油四组分的影响
        3.1.5 抽提温度对丙烷脱沥青油杂质的影响
        3.1.6 丙烷脱沥青油收率与残炭和黏度指数的关系
        3.1.7 丙烷脱沥青油收率与四组分的关系
        3.1.8 丙烷脱沥青油收率与杂质的关系
    3.2 丁烷脱沥青研究
        3.2.1 沉降温度对丁烷脱沥青轻脱油收率的影响
        3.2.2 沉降温度对丁烷脱沥青轻脱油残炭的影响
        3.2.3 沉降温度对丁烷脱沥青轻脱油黏度指数和四组分的影响
        3.2.4 沉降温度对丁烷脱沥青轻脱油杂质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脱沥青油润滑油加氢研究
    4.1 脱沥青油加氢处理研究
        4.1.1 加氢处理原料的分析与确定
        4.1.2 加氢处理温度对产品硫、氮含量的影响
        4.1.3 加氢处理适宜温度的确定
        4.1.4 加氢处理产品基本性质分析
        4.1.5 加氢处理产品烃类组成分析
    4.2 加氢异构脱蜡-补充精制研究
        4.2.1 加氢异构脱蜡-补充精制适宜温度的确定
        4.2.2 加氢异构脱蜡效果的研究
    4.3 加氢产品性质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加氢产品制备光亮油研究
    5.1 加氢产品馏程分布
    5.2 光亮油馏分的确定及性质分析
    5.3 其他馏分性质分析
    5.4 组合工艺经济性初步评价
        5.4.1 产品产率核算
        5.4.2 经济性初步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混合稠油减渣各工艺操作条件及产品性质和标准汇总
致谢

(7)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油砂资源的概述
        1.2.1 油砂的分布
        1.2.2 油砂的组成与结构
        1.2.3 油砂沥青的分离提取
    1.3 油砂沥青改质工艺的选择
        1.3.1 加氢工艺
        1.3.2 溶剂脱沥青工艺
        1.3.3 重油催化裂化工艺
        1.3.4 减粘裂化工艺
        1.3.5 延迟焦化工艺
        1.3.6 流态化焦化工艺
        1.3.7 流态化热解-气化耦合工艺
    1.4 油砂沥青热解研究进展
        1.4.1 油砂沥青热解机理
        1.4.2 国内外油砂沥青热解研究进展
    1.5 油砂沥青类型硫的分布与含硫化合物的热转化
        1.5.1 含硫化合物的类型与分布
        1.5.2 含硫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1.5.3 含硫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1.5.4 热转化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转化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分离及结构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分离方法
        2.1.3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中含硫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分离
        2.1.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分析表征方法
    2.2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含量分布
    2.3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元素分析
        2.3.1 饱和分元素分析
        2.3.2 芳香分及其亚组分元素分析
        2.3.3 胶质及其亚组分元素分析
        2.3.4 沥青质元素分析
    2.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红外分析
        2.4.1 饱和分红外分析
        2.4.2 芳香分及其亚组分红外分析
        2.4.3 胶质及其亚组分红外分析
        2.4.4 沥青质红外分析
    2.5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化学结构分析
        2.5.1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氢类型含量分布规律
        2.5.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平均结构分析
    2.6 油砂沥青中的硫分布
        2.6.1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选择性氧化前后的红外分析
        2.6.2 油砂沥青可溶质族组分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6.3 油砂沥青沥青质组分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6.4 油砂沥青中不同类型硫的分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2 油砂沥青的热解特性
        3.2.1 油砂沥青的热失重行为
        3.2.2 典型气态热解产物的释放行为
    3.3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热解特性
        3.3.1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热失重行为
        3.3.2 典型气态热解产物的释放行为分析
    3.4 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特性的影响
        3.4.1 升温速率对失重行为的影响
        3.4.2 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参数的影响
        3.4.3 升温速率对气态产物释放行为的影响
        3.4.4 升温速率对影响油砂沥青热解挥发性产物生成的敏感组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研究
    4.1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热解动力学模型
        4.1.1 热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4.1.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间的交互动力学模型
    4.2 升温速率对油砂沥青热解动力学的影响
    4.3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热解动力学
        4.3.1 Friedman法
        4.3.2 FWO法
        4.3.3 DAEM法
        4.3.4 基于等转化率法的动力学分析
    4.4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交互动力学模型
        4.4.1 油砂沥青热解转化速率与族组分加权转化速率的比较
        4.4.2 基于交互动力学影响因子的油砂沥青热解过程族组分相互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快速热裂解产物分布规律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
        5.1.2 油砂沥青及其族组分的Py-GC/TOF-MS分析
    5.2 不同反应温度下油砂沥青的快速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2.1 烯烃产物
        5.2.2 烷烃产物
        5.2.3 二烯烃产物
        5.2.4 芳烃产物
        5.2.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3 不同反应时间下油砂沥青的快速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3.1 烯烃产物
        5.3.2 烷烃产物
        5.3.3 二烯烃产物
        5.3.4 芳烃产物
        5.3.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4 不同升温速率下油砂沥青热裂解挥发性产物组成与分布
        5.4.1 烯烃产物
        5.4.2 烷烃产物
        5.4.3 二烯烃产物
        5.4.4 芳烃产物
        5.4.5 含硫化合物产物
    5.5 油砂沥青族组分的快速热裂解产物组成与分布
        5.5.1 烯烃产物的比较
        5.5.2 烷烃产物的比较
        5.5.3 二烯烃产物的比较
        5.5.4 芳烃产物的比较
        5.5.5 含硫化合物产物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砂沥青的流化床热解实验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原料
        6.1.2 流化床热解实验
        6.1.3 热解产物分析方法
    6.2 三相产物的分布规律
    6.3 气相产物组成与分布
        6.3.1 干气产物的收率分布
        6.3.2 液化气产物的收率分布
        6.3.3 烯烃气体产物选择性
    6.4 液相产物组成分布与结构分析
        6.4.1 液相产物组成与分布
        6.4.2 液相产物化学结构分析
    6.5 油砂沥青热转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硫的组成分布及迁移转化行为
        6.5.1 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组成
        6.5.2 不同反应温度热解所得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和转化行为
        6.5.3 不同热载体裂解所得油砂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和转化行为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辽河稠油渣油溶剂脱沥青及产物高附加值利用组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溶剂脱沥青技术简介
        1.1.1 国外溶剂脱沥青技术进展
        1.1.2 国内溶剂脱沥青技术进展
        1.1.3 重油梯级分离技术
        1.1.4 溶剂脱沥青技术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应用
        1.1.5 溶剂脱沥青组合工艺的研究
    1.2 润滑油生产概述
        1.2.1 国外润滑油生产概述
        1.2.2 国内润滑油生产概述
        1.2.3 润滑油加氢技术综述
    1.3 文献综述小结
第2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方案
        2.1.1 试验路线
        2.1.2 试验方法
    2.2 溶剂脱沥青试验
        2.2.1 试验装置介绍
        2.2.2 工艺原理
        2.2.3 装置技术指标
    2.3 润滑油加氢试验
        2.3.1 试验装置介绍
        2.3.2 工艺原理
        2.3.3 装置技术指标
    2.4 蒸馏试验
        2.4.1 试验装置介绍
        2.4.2 试验原理
        2.4.3 装置技术指标
    2.5 分析方法
第3章 溶剂脱沥青小试试验及结果
    3.1 试验原料及溶剂
    3.2 抽提压力对DAO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3.3 试验结果讨论
        3.3.1 辽河大混合油减压渣油为原料
        3.3.2 辽河超稠油常压渣油为原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剂脱沥青中试试验及结果
    4.1 沉降塔对DAO的分离效果
    4.2 抽提温度对DAO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润滑油基础油加氢试验
    5.1 以辽河超稠油常压渣油DAO为加氢原料
        5.1.1 各馏分性质分析
        5.1.2 各馏分性质与产品标准对比
    5.2 以辽河大混合油减压渣油DAO为加氢原料
        5.2.1 异构脱蜡温度对产品性质的影响
        5.2.2 各馏分性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马波重油渣油生产沥青和橡胶增塑剂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委内瑞拉重油
        1.1.1 委内瑞拉重油储量
        1.1.2 委内瑞拉重油加工工艺
    1.2 溶剂脱沥青技术简介
        1.2.1 国外溶剂脱沥青技术发展概况
        1.2.2 国内溶剂脱沥青技术发展概况
        1.2.3 溶剂脱沥青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1.3 糠醛精制与环保橡胶增塑剂
    1.4 文献综述小结
第2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方案
        2.1.1 试验路线
        2.1.2 试验方法
    2.2 溶剂脱沥青试验
        2.2.1 原料及溶剂
        2.2.2 工艺原理
        2.2.3 装置介绍
        2.2.4 装置技术指标
    2.3 常减压蒸馏试验
        2.3.1 原料
        2.3.2 工艺原理
        2.3.3 装置介绍
        2.3.4 装置技术指标
    2.4 糠醛精制试验
        2.4.1 原料及溶剂
        2.4.2 工艺原理
        2.4.3 装置介绍
        2.4.4 糠醛回收装置
    2.5 分析方法
        2.5.1 性质分析
        2.5.2 Orbitrap MS
    2.6 小结
第3章 溶剂脱沥青加工玛波常压渣油
    3.1 温度对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3.1.1 抽提温度对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3.1.2 沉降温度对LDAO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3.2 溶剂比对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3.3 溶剂种类对产品收率及性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常减压蒸馏加工玛波常压渣油
    4.1 实沸点蒸馏直接生产A级道路沥青
    4.2 馏分油糠醛精制调和沥青
        4.2.1 糠醛精制试验
        4.2.2 糠醛抽出油调合沥青试验
    4.3 小结
第5章 减压馏分油糠醛精制试验
    5.1 高富减二线糠醛精制试验
    5.2 江阴减三线和江阴减四线糠醛精制试验
        5.2.1 糠醛精制试验
        5.2.2 萃取过程的分子选择性
    5.3 秦皇岛减一线、减二线和减三线糠醛精制试验
    5.4 效益衡算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长庆油浆改性调和制备道路沥青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催化裂化外甩油浆的组成与特点
    1.3 催化裂化外甩油浆的研究现状
        1.3.1 掺炼为延迟焦化原料
        1.3.2 掺炼为溶剂脱沥青原料
        1.3.3 掺炼入常减压装置
        1.3.4 与煤掺炼提高附加值
        1.3.5 生产橡胶填充油
        1.3.6 生产活性炭纤维材料
        1.3.7 沥青改性组分
    1.4 国内道路沥青的生产技术
    1.5 催化裂化油浆改性生产道路沥青的研究现状
        1.5.1 传统物理改质工艺
        1.5.2 油浆缩合改质工艺
    1.6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理
        2.1.1 改性缩合法原理
        2.1.2 调和法原理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分析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和仪器
        2.2.3 实验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
第三章 长庆油浆强缩合改性调和制备道路沥青研究
    3.1 原料基本性质分析
        3.1.1 长庆催化油浆基本性质
        3.1.2 长庆脱油沥青基本性质
        3.1.3 长庆抽出油基本性质
        3.1.4 丁苯橡胶基本性质
    3.2 未改性油浆空白对照实验研究
    3.3 强缩合改性调和制备道路沥青研究
        3.3.1 单组分强缩合改性调和实验
        3.3.2 两组分强缩合改性调和实验
        3.3.3 三组分强缩合改性调和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庆油浆弱缩合改性调和制备道路沥青研究
    4.1 弱缩合改性实验条件探究
        4.1.1 单组分弱缩合改性工艺改性条件的探究
        4.1.2 两组分弱缩合改性工艺改性条件的探究
    4.2 丁苯橡胶添加实验
        4.2.1 单组分弱缩合改性—SBR添加实验研究
        4.2.2 两组分弱缩合改性—SBR添加实验研究
    4.3 合格样品未加改性剂空白对照实验
        4.3.1 单组分改性方案未加改性剂空白对照实验
        4.3.2 两组分改性方案未加改性剂空白对照实验
    4.4 其它性质检测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致谢

四、混合C_4溶剂脱沥青工艺研究-DOA的改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油加工脱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王祖纲,杨勇,肖家治. 世界石油工业, 2021(02)
  • [2]溶剂对油砂沥青改质溶剂脱沥青影响研究[J]. 徐庆虎,崔德春,纪钦洪,熊亮,于广欣,刘强.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21(03)
  • [3]溶剂脱沥青工艺技术的工业应用及发展趋势[J]. 刘巍. 炼油与化工, 2020(05)
  • [4]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及动力学研究[D]. 曹彦锴.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采用组合工艺加工辽河超稠油减黏渣油的研究[D]. 徐文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辽河混合稠油减压渣油制备光亮油的研究[D]. 齐万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7]油砂沥青热化学转化基础研究[D]. 郝俊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
  • [8]辽河稠油渣油溶剂脱沥青及产物高附加值利用组合工艺研究[D]. 张董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马波重油渣油生产沥青和橡胶增塑剂的工艺研究[D]. 刘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长庆油浆改性调和制备道路沥青的工艺研究[D]. 周赛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  

混合C_4溶剂改性DOA脱沥青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