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明年将加强亚洲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詹德斌[1](2021)在《韩国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与政策》文中研究表明韩国认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深受日本安倍政府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拉拢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区域内的国家共同围堵中国。由于这个反华企图,再加上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等,导致该区域内其他国家不愿完全追随美国,所以特朗普任内很难落实"印太战略"。在此认知和判断下,2017年5月上台的文在寅政府开始明确拒绝支持"印太战略"。随着美国白宫、国防部和国务院相关报告的出台,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意志日益强烈,要求韩国参加"印太战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韩国越来越需要美国协助解决朝核问题和调解韩日矛盾,再加上中韩关系逐渐恢复,所以韩国最终决定用其"新南方政策""对接"美国的"印太战略"。韩国一再强调,此举不是"加入印太战略",而是以东盟为中心,仅围绕经济、治理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理念和扮演"桥梁国家"角色的愿望。今后韩国如何进一步回应美国的要求,主要取决于未来韩国政权的性质、拜登政府推动"印太战略"的连续性,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等。但无论未来内外形势如何变化,韩国都会认识到中国和中韩关系的重要性,而不会一边倒地完全参与到旨在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中去,而是有选择地支持与合作。
何杰[2](2020)在《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但相比于硬实力的快速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水平仍然不高。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标志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谋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阿富汗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之一,其他国家提出的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计划对阿富汗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一带一路”的互惠互通不能只依靠援助经济发展、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还需要获得阿富汗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政策的认可和共鸣。因此,了解阿富汗及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阿富汗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主观性“客观”认知主要依赖新闻媒体。也就是说,阿富汗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可以引导和强化阿富汗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认知。那么,分析和研究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以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黎明新闻网、帕支瓦克新闻网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601篇普什图语涉华报道为语料,结合建构主义、话语幻象、国际传播学的理论,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语料库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符号行为、社会影响、语境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以期客观准确地了解阿富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状以及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从而为中国制定改善在阿富汗的国家形象的策略提供相应的依据。通过研究发现,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对言语主体、言语内容进行了刻意选择,报道的话语权掌握在阿富汗本土媒体和西方媒体手中,内容突出“中阿关系”、“中国国情”两个议题。同时,涉华报道通过大量使用“反恐是战争”、“和平是旅程”、“国家是人”、“阿富汗是舞台”等隐喻,引导受众接受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对中国身份和角色的框定,即反恐支持者、和平的维护者、参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主要配角等。整体来看,由于受到中国强势崛起所引发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格局变化、“西强东弱”的全球传播格局、21世纪以来中阿在各领域的友好务实的互利合作、中国“深度介入、经济止损”的阿富汗政策、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自身利益诉求与阿富汗国家利益互动博弈以及阿富汗社会对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国强必霸”历史逻辑、宗教信仰体系差异、西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建构了一个“坚定支持阿富汗和平与发展、迅速崛起的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涉华报道中“妖魔化中国”、“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以否定的态度把中国刻画为一个日趋强大、不断强硬、拥有全球野心、存在可能威胁,同时缺乏民主、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的社会主义国家。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范海雷[4](2019)在《冷战后韩国环境外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巨大转变,以环境问题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影响不断扩大。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后,环境问题进入国际政治舞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标志着国际环境外交的诞生,国际环境外交作为新的外交方式被各国接受并应用。冷战前,韩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实现“汉江奇迹”的同时,却牺牲了生态环境。冷战后,韩国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且环境问题与韩国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韩国环境外交的发展。全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韩国环境外交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韩国环境外交含义、韩国国内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进行阐述,以韩国环境外交的四个时期(观望参与期、被动应对期、能动对应期和积极主导期)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对冷战后韩国环境外交进行分析。通过冷战后韩国在联合国和国际公约方面的环境外交表现,以及在区域环境外交方面进行研究。将东北亚区域作为韩国区域环境外交的研究重点。第三部分,结合全文对冷战后韩国环境外交的实质与作用进行总结。通过对韩国环境外交的态度和措施的研究,总结出其实质和作用,为更好的解决国际环境问题和促进国际环境外交做出了贡献。
苏闻宇[5](2019)在《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总书记的这句话对周边外交研究具有十分深刻的启示性意义:“周边”不同于一般“地区”,除了自然地理含义外,还包含历史、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要素,因此周边外交的确需要从“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重点借鉴了“分析折中主义”理念与方法,通过对土耳其周边外交进行“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综合分析,初步揭示出了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进而也为周边外交研究提供了一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分析折中主义是一种“试图辨析、转化并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理论和叙事中的概念、逻辑、机制、解释等要素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主张以实质性问题为导向,通过发现多重理论及现实逻辑间的复杂关联与互动,构建出一套解释具体经验现象的中观理论框架。这里的中观理论主要具备两大特征:一是跨越范式,即吸收不同理论范式中相关分析机制与要素,从有机结合而非机械叠加的多维路径,对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二是,既不寻求构建普遍适用于解释其他问题的通则性模式,也不是某种单一的特殊性叙事,其目标在于力图发现可以解释一组有限但却相似情景中存在的因果机制。这两大特征恰恰符合对土耳其周边外交特征与演进逻辑的探析。一方面,土耳其周边外交问题的内涵复杂、要素众多,并非一种范式所能周全;另一方面,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明显,据其一系列经验现象所建构的解释框架,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适性作用的分析理论,但从“帝国继承者”、“文明结合部国家”、“地区大国”等属性来看,对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研究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释相似国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比如伊朗和俄罗斯。一国周边外交的特征与内在逻辑,自然离不开其周边系统的基本特征。土耳其周边系统具有很强的历史与地缘结构特征:从历史角度看,土耳其周边主要形成于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的今之邻邦,很多都曾属于帝国边疆,因此奥斯曼帝国很多“有形”(土地、民族、资源等)和“无形”(帝国意识、治理经验、外交传统等)“遗产”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土耳其的周边外交;从地缘结构来看,土耳其位于“文明结合部”,除了具有较为复杂的国家身份认同外,还易受到来自外部力量的干扰,因此国际(包括域外大国)、地区和国家三个层面的诸多要素,同样是左右土耳其周边外交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见,对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研究的确离不开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的考察,至少需要跨越并整合“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范式,才能较为全面和深刻地分析出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在“时”(历史)、“空”(周边结构)二维视角下,本文从“奥斯曼帝国衰亡”、“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到冷战结束”、“后冷战时代”等三个历史时期,对土耳其周边外交进行梳理及分析。初步总结出土耳其周边外交的三大特征:一是“帝国历史”总是或强或若地体现在周边外交过程中,帝国遗留的诸多“遗产”,既可成为土耳其周边外交进程中的“助推器”,也可成为“绊脚石”;二是土耳其在周边外交中所展现出的“帝国意识”(或者“大国心态”)的强弱,与某一时段的周边结构存在密切的关系;三是土耳其的周边外交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意识”,在此基础上,则表现为独立自主和灵活多元相结合的周边外交风格。最后,本文同样在“时”、“空”二维视角下,又对土耳其、伊朗和俄罗斯的周边外交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这三国虽在周边外交的具体内容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但基于相似的历史和地缘环境,它们的周边外交特征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尤其是上述三个特点也基本符合伊朗和俄罗斯的周边外交特征。本文的结论有二:一、分析折中主义以跨越范式、建构中观理论框架为研究路径,在探索一国周边外交的特征和演进逻辑方面,是比较科学、合理,且有一定的解释力;二、作为像土耳其这样拥有“帝国历史”、且处在“文明结合部”的一类国家,由于受到“时”、“空”影响,周边外交往往处在较强的“主体性意识”与复杂的“周边系统”不断冲突与协调的状态,突出表现为“强势”与“灵活”并举、“独立”与“多元”并存等特征。
潘永萍[6](2018)在《关于日文“助词结尾的新闻标题”之汉译报告》文中提出新闻标题具有简洁、精准的特点,并且经常通过省略词语/成分,或词语变形等方法,使新闻标题更精简。我们发现,日文新闻标题和中文新闻标题被处理或省略的句子成分存在差异。例如,日文以助词结尾的新闻标题俯首皆是,但中文新闻标题一般不以助词结尾(语气助词“吗”除外);日文新闻标题大多省略了动词,但中文新闻标题一般不省略动词。因此,如何正确译出以助词结尾的日文新闻标题,并使译文为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是翻译工作的难点。本实践报告以2017年5月-12月的日文NHK官网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为具体方法论,借鉴先行研究的成果,梳理日文新闻标题的特点,重点考察了以助词“へ、に、を、か、も、で”结尾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与策略。本报告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新闻标题的日译汉工作起到借鉴作用。经分析我们发现,以助词“へ、に、を”结尾的新闻标题,工作重点是先补充助词后面被省略的成分,然后进行翻译;以助词“か、も、で”结尾的新闻标题,先判断其用法和表达的意思,然后进行翻译。另外,因中日语言习惯的不同,我们常将被动句的日文新闻标题翻译为主动句。
储召锋[7](2017)在《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政治的历史长河中,联盟的起源与冲突的出现一样久远。自人类社会产生冲突和战争以来,联盟便成为国家、城邦、帝国或其他政治行为体用以赢得战争、维护安全最常用有效的手段之一。合纵连横和联盟交锋的结局往往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地区的稳定甚至国际体系的变迁。联盟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借以倍增力量、遏制挑战者、约束盟友、控制伙伴、保持全球优势地位的重要工具。美国从推行联盟战略中获取巨大的利益,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及其基础上的前沿部署是美国赢得冷战的重要砝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联盟体系非但没有如众多战略家预言的那样随着共同威胁的消逝而瓦解,反而经过一番调试转型后重新焕发活力,并继续发挥着护持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推手作用。本文借助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尝试对冷战后的美国联盟战略进行系统性研究。首先回顾梳理美国联盟战略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联盟战略一经形成就服务于美国大战略,自然也遵循美国大战略的演进逻辑。从策略性地运用联盟外交到坚定不移地推行联盟战略,反映了美国大战略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本质蜕变。其次,分析冷战后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不同于历史上欧洲对抗性联盟的短命之躯,美国联盟体系拥有更加稳固的结构和更为多样的功能,因而能够成为具有较强适应力和生命力的战略形态。第三章透视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动力因素。它既包含美国历史文化积淀所成的战略文化传统、战略缔造与实施的惯性等内生动力,也包含国际体系变迁、伙伴盟友关系演化等外在牵引。第四章考察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管理及效能。笔者将美国联盟管理归纳为利益协调式、制度规则式和霸权主导式三种模式。在维持和管控联盟内外行为的过程中,美国通常是综合应用这三种管理模式。第五章研判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继而展望其发展前景。冷战后美国联盟的安全困境问题将愈益突出,美国与盟友的矛盾分歧或将成为常态。联盟是美国拥有的一项战略资产。然而,随着其转型后规模与职能的过度延伸,未来也可能变为拖累美国的战略负担。最后,分析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中国崛起是触发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调整尤其是亚太联盟战略强化的重要外在推力。在美国不断强化亚太联盟针对中国的遏制功能的情势下,我们既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也应在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多措并举,主动加强战略谋划与应对。
陈婷[8](2017)在《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说的汉译研究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口译专业模拟实践为中心》文中提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而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说作为反映日本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渠道,对其研究也因此愈发重要。本文以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说为对象,从词汇、句子、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其特征,并通过对照实验的方法证明了掌握这些特征对于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说的汉译是有效的,从而从词汇、句子、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了汉译相应的改善策略。具体改善策略如下:1.词汇方面,在汉译之前需掌握历年出现频率较高的地名、国际组织名、条约名等。对于国际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热点地区和其领导人的姓名要提前了解。固有名词中片假名和英文字母缩写的词汇出现频率较高,汉译难度较大,需提前重点记忆。2.句子方面,基本采用顺译的方法,但根据句子的本身特性,可结合倒译、分译、意译、增译等翻译方法。3.内容方面,在汉译时将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説的基本构造了然于胸,可使译文更加流畅。并且在汉译前应该收集历年易出现的高频话题以及当年国际热点话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提前了解。
张方慧[9](2017)在《安倍政府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外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是较早开展经济外交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复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其实施路径和侧重点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不同而变化。东南亚一度是日本经济外交的重点地区,然而冷战结束后,日本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动、地缘政治的博弈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参与到对中亚秩序的建设当中。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的“领头羊”,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成为新形势下日本经济外交重点关注的地区。安倍首相第二次上台后,日本进一步加大了对哈萨克斯坦的重视力度,一方面积极利用既有机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对哈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增设机构、改变援助方向,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进对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外交。通过“金元开道”、以经促政、官民并举等方式,安倍政府对哈经济外交取得了预期成果。本文通过对安倍第二次上台以来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外交的具体成果进行梳理,探索了日本对哈经济外交的动因、机制及实施手段。在总结分析安倍对哈经济外交新特点、实际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日本对哈经济外交的前景并提出对我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有益启示。
肖明建[10](2015)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大事记(1989年)》文中研究表明1月1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海斯堡认为1989年世界"军备管理"会取得更大进展。他说,现在地区性争端有望解决,是由于苏联停止推行从70年代就开始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苏联从东欧撤走部分常规兵力,并不会使东欧发生极端事件并摆脱苏联。在撤走6个师以后,苏联在捷克、匈牙利仍保持现有兵力的一半力量,在东德仍保有1617个师的兵力。1月2日,在巴黎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国际会议前夕,苏宣布,苏联已停止生产这种
二、俄明年将加强亚洲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明年将加强亚洲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在寅政府的外交战略与政策 |
(一)韩国的外交角色定位:桥梁国家 |
(二)文在寅政府的外交理念:均衡外交 |
(三)文在寅政府的“有限对冲战略” |
二、韩国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 |
(一)美国版“印太战略”反映了日本的意图 |
(二)朝鲜半岛在“印太战略”中的地位下降 |
(三)美国“印太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围堵中国 |
(四)美国政府很难顺利落实“印太战略” |
三、韩国应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政策调整 |
(一)拒绝加入(2017.5~2017.11) |
(二)摸索对接(2018.1~2019.6) |
(三)和谐合作(2019.6~) |
四、韩美两大政策对接的具体内容 |
(一)围绕促进经济繁荣的合作 |
(二)围绕治理和市民社会的合作 |
(三)增进和平与安全的合作 |
五、对韩国应对“印太战略”的评价 |
(一)从结果上看,韩美之间的政策对接主要是在非军事领域 |
(二)从过程上看,韩国对接“印太战略”是偏被动和消极的 |
(三)从效果上看,韩国的应对之策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了自身的主体性 |
(四)从理念上看,韩国的政策应对体现了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 |
六、结论 |
(2)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
1.2.2 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
1.2.3 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2 论文的研究目标、任务和难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 语料来源和例句体例 |
1.4.1 语料的选取和处理 |
1.4.2 例句体例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国家形象的内涵和属性 |
2.1.1 国家形象的三重内涵 |
2.1.2 国家形象的基本属性 |
2.2 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 |
2.2.1 社会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
2.2.2 后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
2.2.3 国家形象的建构机制 |
2.3 话语幻象理论 |
2.3.1 话语幻象 |
2.3.2 话语幻象的分析路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的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语言-符号行为分析 |
3.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主体分析 |
3.1.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稿件来源分析 |
3.1.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信源分析 |
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内容分析 |
3.2.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议题分析 |
3.2.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及物性分析 |
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形式分析 |
3.3.1 战争隐喻 |
3.3.2 旅程隐喻 |
3.3.3 拟人隐喻 |
3.3.4 表演隐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社会影响分析 |
4.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阿互动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
4.1.1 阿富汗的好邻居 |
4.1.2 阿富汗的好朋友 |
4.1.3 阿富汗的重要伙伴 |
4.1.4 难以完全信赖的中国 |
4.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际形象 |
4.2.1 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 |
4.2.2 新兴崛起的强权国家 |
4.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内形象 |
4.3.1 政治形象 |
4.3.2 经济形象 |
4.3.3 社会形象 |
4.3.4 文化形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境分析 |
5.1 国际力量格局的影响 |
5.1.1 国际政治格局保持多极化发展势头 |
5.1.2 东西方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 |
5.1.3 全球传播格局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 |
5.2 中国与阿富汗交往互动的影响 |
5.2.1 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
5.2.2 中阿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
5.2.3 中阿加大军事安全合作 |
5.2.4 中阿人文交流日趋活跃 |
5.3 国家利益的影响 |
5.3.1 阿富汗国家利益的界定 |
5.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国家性” |
5.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市场性” |
5.4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
5.4.1 历史传统意象的固化和延展 |
5.4.2 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折射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一)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
附录 (二)黎明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
附录 (三)帕支瓦克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
作者简历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冷战后韩国环境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韩国环境外交的背景及其发展 |
第一节 韩国环境外交形成的背景 |
一、韩国环境外交的含义 |
二、韩国国内环境问题 |
三、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 |
第二节 韩国环境外交的发展阶段 |
一、观望参与期(1972-1987) |
二、被动应对期(1988-1996) |
三、能动应对期(1997-2007) |
四、积极主导期(2008-现在) |
第二章 冷战后韩国环境外交 |
第一节 联合国环境外交 |
一、韩国与联合国组织 |
二、韩国与国际公约 |
第二节 区域性环境外交 |
一、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 |
二、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 |
三、东北亚地区环境合作会议 |
四、中日韩环境外交 |
第三章 冷战后韩国环境外交的实质与作用 |
第一节 韩国环境外交的实质 |
一、提升政治认同 |
二、谋求经济利益 |
三、扩大国家影响 |
四、保护生态环境 |
第二节 冷战后韩国环境外交积极作用 |
一、积极促进了国际环保事业的发展 |
二、积极推进了地区环境合作和环境改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周边外交研究综述 |
二、土耳其周边研究综述 |
(一)国内土耳其周边外交研究 |
(二)国外土耳其周边外交研究 |
第二章 周边外交理论及其研究框架 |
第一节 “周边”与周边外交 |
一、“周边”概念的解析与界定 |
二、“周边外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
第二节 周边及周边外交的基本属性 |
一、时间属性:对周边外交的历史主义考量 |
(一)“周边区域”的历史形成 |
(二)“周边意识”的历史形成 |
二、地缘属性:对周边外交的结构主义考量 |
(一)“地缘政治学”的整体主义转向 |
(二)周边系统的结构主义分析 |
第三节 周边外交的研究路径 |
一、单一范式的研究困境 |
二、分析折中主义的启示 |
三、跨越范式的周边外交研究 |
第三章 土耳其周边外交的历史探源 |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 |
一、内忧外患与帝国的衰落 |
(一)帝国治理能力的衰弱 |
(二)工业革命的冲击 |
(三)民族主义的兴起 |
(四)西方列强的介入 |
二、“衰而不亡”的帝国“怪象” |
(一)帝国晚期的改革 |
(二)大国均势与帝国的残存 |
第二节 现代土耳其周边的形成 |
一、土耳其周边区域的形成 |
(一)东南欧周边板块的形成 |
(二)南高加索及黑海北岸周边板块的形成 |
(三)西亚、北非周边板块的形成 |
(四)历史悠久的伊朗板块 |
二、土耳其周边形成过程的特点 |
第三节 土耳其周边外交思想溯源 |
一、历史记忆与“帝国意识” |
二、突厥源流 |
(一)“突厥”与“土耳其”辨析 |
(二)“突厥主义”的出现 |
三、伊斯兰教源流 |
(一)伊斯兰教信仰与“集体身份”的建构 |
(二)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教信仰 |
(三)“泛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及影响 |
四、地方性源流 |
(一)本土文明及其影响 |
(二)地方性源流与“凯末尔史观” |
五、西方化源流 |
六、“四股源流”与土耳其周边外交思想的关系 |
第四章 从建国到冷战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第一节 土耳其现代外交开端及早期周边外交 |
一、融入欧洲外交体系 |
二、初试现代周边外交的困境 |
第二节 凯末尔时代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革命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 |
(二)革命时期土耳其的周边外交状况 |
二、独立初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凯末尔主义”与土耳其周边外交 |
(二)土耳其与周边国家关系 |
第三节 二战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二战时期的国际格局 |
(一)西方大国的战前状态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二、战乱与失序状态下的土耳其周边 |
(一)法西斯势力在土耳其欧洲邻邦中的扩张 |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
(三)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中东地区 |
三、土耳其的中立政策及其周边影响 |
(一)“中立”的意义 |
(二)土耳其的中立外交 |
第四节 冷战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冷战格局下的世界与土耳其 |
(一)土苏关系持续恶化 |
(二)土美关系不断加强 |
(三)土耳其多党制政体的确立 |
二、冷战初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紧张对立的土苏关系 |
(二)矛盾与合作并存的土阿关系 |
(三)西方主导下的土耳其—伊朗“友好关系” |
(四)土希矛盾影响下土耳其的巴尔干周边外交 |
三、走向多元化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土美矛盾初现 |
(二)走向缓和的土苏关系 |
(三)塞浦路斯问题与土耳其的西南欧周边外交 |
(四)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的土伊关系 |
(五)巴以冲突与土耳其中东周边外交 |
第五章 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第一节 土耳其周边外交新探索 |
一、厄扎尔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新奥斯曼主义”的提出 |
(二)重建与突厥语国家关系 |
(三)加强与环黑海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
(四)“两伊战争”影响下的土耳其中东外交 |
(五)龃龉不断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国家关系 |
(六)土耳其申请加入欧盟 |
二、“失去的十年”中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奇莱尔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二)埃尔巴坎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三)耶尔马兹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四)埃杰维特时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第二节 正发党执政前期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进入新世纪的世界与土耳其 |
(一)国际背景及大国因素 |
(二)土耳其国内背景 |
二、“零问题”外交政策 |
(一)“战略纵深主义”外交战略 |
(二)“零问题”外交政策的内涵 |
三、“零问题”外交政策与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零问题”外交政策在中东 |
(二)“零问题”外交政策在伊朗 |
(三)“零问题”外交政策在中亚、南高加索及环黑海国家 |
(四)“零问题”外交政策在巴尔干 |
第三节 中东剧变以来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秩序重构背景下的世界与土耳其 |
二、“零问题”外交政策的蜕变 |
三、中东剧变与土耳其周边外交 |
(一)从“零问题外交”到“问题外交” |
(二)“宝贵孤独” |
(三)“回归正常”的周边外交 |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土耳其周边外交 |
第一节 土耳其、伊朗、俄罗斯周边外交特征的历史对比 |
一、帝国史与大国心态 |
(一)伊朗的“帝国记忆”与“大国心态” |
(二)俄罗斯的“帝国历史”与“大国意识” |
(三)土、伊、俄三国的帝国历史比较 |
二、宗教信仰与“宗教领袖情怀” |
(一)作为“什叶派领袖”的伊朗 |
(二)东正教信仰与“弥赛亚意识” |
(三)土、伊、俄三国的宗教信仰比较 |
三、抗争史与独立、灵活的外交传统 |
(一)“抗争历史”与伊朗的外交传统 |
(二)俄罗斯的“抗争” |
(三)土、伊、俄三国的外交传统比较 |
第二节 土耳其、伊朗、俄罗斯周边外交特征的结构性对比 |
一、“文明结合部”与国家认同构建 |
(一)“不要东西方”的伊朗 |
(二)从“左右摇摆”到“东西兼顾”的俄罗斯 |
(三)土、伊、俄三国的“东西之惑” |
二、“战略枢纽”与大国因素 |
(一)伊朗周边外交中的大国因素及其应对 |
(二)俄罗斯周边外交中的大国因素及其应对 |
(三)土、伊、俄周边外交中大国因素比较 |
三、“地缘困境”与周边外交的应对 |
(一)伊朗的复杂周边及其应对 |
(二)俄罗斯以“后苏联空间”为核心的“多层次周边” |
(三)土、伊、俄三国周边系统的比较 |
第三节 基于比较分析的几点启示 |
一、“帝国遗产”——在一国周边外交中的作用依然巨大 |
二、国际、地区和国家——多层次因素决定一国周边外交的当前状态 |
三、世界或地区秩序重构对一国周边外交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三、主要参考网站 |
后记 |
(6)关于日文“助词结尾的新闻标题”之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先行研究 |
1.2.1 国外先行研究 |
1.2.2 国内先行研究 |
1.3 翻译文本的介绍 |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5 翻译报告构成简述 |
第二章 译前准备工作概述 |
2.1 译前准备要项 |
2.1.1 翻译对象文本的确定 |
2.1.2 翻译理论的选择 |
2.1.3 翻译方法的选择 |
2.2 翻译计划与应急预案的制定 |
2.2.1 翻译计划 |
2.2.2 应急预案的制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翻译过程工作概述 |
3.1 翻译目的语的选择 |
3.2 翻译实践的具体执行情况 |
3.2.1 源语的理解过程 |
3.2.2 目的语的组织过程 |
3.2.3 翻译过程中重点难点小议 |
3.3 术语表制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译考察分析 |
4.1 助词“へ”结尾日文新闻标题的汉译 |
4.2 助词“に”结尾日文新闻标题的汉译 |
4.3 助词“を”结尾日文新闻标题的汉译 |
4.4 助词“か”结尾的新闻标题的汉译 |
4.5 助词“も”结尾的新闻标题的汉译 |
4.6 助词“で”结尾的新闻标题的汉译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翻译实践与报告质量控制过程 |
5.1 翻译实践质量控制 |
5.2 翻译报告的质量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成果与展望 |
6.2 翻译实践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原文与译文 |
附录二:术语表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谢辞 |
附件 |
(7)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美国联盟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
1.1 冷战前美国联盟外交的初步实践 |
1.1.1 美国联盟外交的肇始 |
1.1.2 美国联盟外交的初步实践 |
1.2 冷战期间美国联盟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
1.2.1 全面构筑冷战遏制联盟时期 |
1.2.2 尼克松政府联盟战略收缩时期 |
1.2.3 里根政府重新强化联盟战略时期 |
1.3 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调整与强化 |
1.3.1 冷战后初期美国联盟战略的扩展与再定义 |
1.3.2 反恐时代美国联盟战略的“变”与“不变” |
1.3.3“亚太再平衡”与美国联盟战略的强化 |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
2.1 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 |
2.1.1 体系性联盟 |
2.1.2 地区性联盟 |
2.1.3 功能性联盟 |
2.2 美国联盟结构的特征 |
2.2.1 主导性与辅助性 |
2.2.2 整体性与独立性 |
2.2.3 相互制约与相互限定 |
2.3 美国联盟体系的功能 |
2.3.1 维持全球领导地位 |
2.3.2 遏制敌手与抑制威胁 |
2.3.3 约束盟友与控制伙伴 |
2.3.4 安全及其他外溢功能 |
第三章 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动力因素 |
3.1 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内生动力 |
3.1.1 战略文化传统——观念层面 |
3.1.2 战略缔造与实施惯性——制度层面 |
3.1.3 精英战争准备——决策层面 |
3.2 影响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外在牵引 |
3.2.1 国际体系转换 |
3.2.2 地缘政治变迁 |
3.2.3 盟友伙伴关系 |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管理及效能 |
4.1 美国联盟战略管理的模式 |
4.1.1 利益协调型 |
4.1.2 制度规则型 |
4.1.3 霸权主导型 |
4.2 美国联盟管理的效能及评估 |
4.2.1 联盟管理的效能 |
4.2.2 联盟管理的限度 |
4.2.3 联盟管理的价值评估 |
第五章 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5.1 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 |
5.1.1 联盟议价:徘徊于争夺和妥协之间 |
5.1.2 联盟安全困境:联盟的选择性及其后果 |
5.1.3 复合安全困境:敌对关系与联盟关系的内外交织 |
5.1.4 超越联盟对抗:冷战后国际安全合作的新路径 |
5.2 美国联盟战略的发展趋势 |
5.2.1 联盟纷争常态化,但仍具相当生命力 |
5.2.2 联盟调整持久化,但适应力更趋强韧 |
5.2.3 联盟样式多元化,但更趋灵活务实 |
5.2.4 联盟困境显性化,但管理日益成熟 |
第六章 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
6.1 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
6.1.1 中国因素在美国联盟战略中的地位 |
6.1.2 美国联盟体系与中国伙伴网络的交叠互动 |
6.2 中国崛起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强化 |
6.2.1 中国崛起的地区意义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
6.2.2 美国亚太联盟体系“网络化”发展趋势 |
6.2.3“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亚太联盟政策展望 |
6.3 关于中国应对策略的几点思考 |
6.3.1 以分化促安全,利用楔子战略瓦解对手联盟 |
6.3.2 以创新促安全,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
6.3.3 以发展促安全,利用“经济再平衡”稀释美国“军事再平衡” |
6.3.4 以制度促安全,加快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
6.3.5 以实力促安全,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说的汉译研究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口译专业模拟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はじめに |
一、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説の特徴 |
1.1 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説について |
1.2 语汇の特徴 |
1.2.1 地名 |
1.2.2 组织名 |
1.2.3 固有物名 |
1.2.4 人名 |
1.3 文の特徴 |
1.3.1 顺訳 |
1.3.2 逆訳 |
1.3.3 分訳 |
1.3.4 意訳 |
1.3.5 増訳 |
1.3.6 二つの訳し方を使用した场合 |
1.4 内容の特徴 |
1.4.1 构造 |
1.4.2 话题 |
二、実践のプロセス |
2.1 実践用の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
2.2 実践者について |
2.3 サイトラの过程 |
三、実践结果の分析と考察 |
3.1 语汇について |
3.2 文について |
3.3 内容について |
四、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説の中国语訳の改善策 |
4.1 语汇の中国语訳の改善策 |
4.2 文の中国语訳の改善策 |
4.3 内容の中国语訳の改善策 |
お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付録 |
谢辞 |
(9)安倍政府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创新和不足之处 |
四、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安倍政府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外交的背景 |
第一节 日本—哈萨克斯坦关系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安倍上台后日哈关系新发展 |
第二章 安倍政府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外交的具体内容 |
第一节 日本对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外交政策 |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ODA)和经贸合作 |
第三节 日哈核能合作 |
第三章 安倍政府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外交的动因、机制及手段 |
第一节 安倍政府对哈经济外交的动因分析 |
第二节 安倍政府对哈经济外交的机制 |
第三节 安倍政府对哈经济外交的实施手段 |
第四章 安倍政府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外交评估 |
第一节 安倍政府对哈经济外交的特点 |
第二节 安倍政府对哈经济外交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安倍政府对哈经济外交的成效及前景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四、俄明年将加强亚洲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与政策[J]. 詹德斌. 东北亚论坛, 2021(02)
- [2]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何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冷战后韩国环境外交研究[D]. 范海雷. 青岛大学, 2019(02)
- [5]土耳其周边外交的特征与演进逻辑[D]. 苏闻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关于日文“助词结尾的新闻标题”之汉译报告[D]. 潘永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7]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D]. 储召锋.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日本外务大臣国会外交演说的汉译研究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口译专业模拟实践为中心[D]. 陈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7(01)
- [9]安倍政府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外交研究[D]. 张方慧. 外交学院, 2017(09)
- [10]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军事改革·大事记(1989年)[J]. 肖明建. 军事政治学研究,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