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农荒地价格评估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付森鹏[1](2020)在《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载体,是产业项目培育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山东作为农业大省,肩负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任,深化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流转质量成效成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条件。2018年以来,枣庄市市中区做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安排部署,将引导土地流转作为重要手段。当前市中区虽然已在土地流转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本文将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资料、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当前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征:一是全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稳中有增,但增速逐年放缓;二是土地流转规模分布呈现“东高西低”之势;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四是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土地规模化流转已成为主要形式;五是农村土地持续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小”“散”“短”“低”流转比例逐年降低,“大”“集”“长”“高”流转倾向日益明显;六是土地流转用途多样化;七是土地流转价格高低不均;八是土地流转期限呈现“两极分化”。基于调研现状和案例,结合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分析了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一是土地进一步流转空间有限;二是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缺乏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三是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四是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不完善,土地估价作用发挥和土地信息供给不到位;五是土地流转后经营成效不均衡,镇际之间和流转主体之间有差距;六是土地流转规划性不强。文章在最后提出促进市中区农村土地高质量流转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完善社保和风险化解机制,合理引导土地流转;二是建立完善价格评估和市场准退机制;三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四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五是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和监管力度,推动整体健康发展;六是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系统规划,提高土地流转质量。
迟姗姗[2](2019)在《孤店子镇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不仅是农民生计与生存的根本,更是农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对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取消农业税再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及相关管理体制,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速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因而,总结分析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土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推进孤店子镇的土地流转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这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本篇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孤店子镇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以调研和发放问卷的形式总结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孤店子镇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对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土地流转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土地流转相关程序不规范;农村社会保障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以上主要问题分析其成因。最后,针对上述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即要提升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行为,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3](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文中研究说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冀少方[4](2015)在《浅议农用地使用权实务估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备受关注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议题,为估价机构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怎样协助金融机构对农用地进行合理价格定位,为农地承包经营者提供需求服务,将成为估价机构常态化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梳理农用地估价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农用地估价依据、农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特征);农用地估价方法特点;农用地使用权实务估价中应注意的一些关注点,并结合一宗国有农用地估价案例,就农用地价格评估与同行进行探讨,为下一步农用地金融业务的铺开做些有益的铺垫与交流。
郝丽丽[5](2013)在《假设开发法评估土地价格应用理论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房地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土地作为一种高价值的商品,对其价格的评估十分必要。假设开发法在房地产估价实务中运用得较为普遍,本文通过对假设开发法在土地价格评估中的实例研究,分析土地价格评估的步骤与方法,总结房地产估价实践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奇[6](2012)在《基于Delphi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估价系统的研制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农用地估价在征地补偿、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用地交易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用土地进入市场交易,传统的人工估价模式在进行大规模、大批量的土地评估时,存在着准确度不高、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地交易市场出现较晚,在法律保障、制度约束、尤其是流转价格评估上都相当落后,导致在土地流转时出现种种的纠纷,引发诸多争议,进而也制约了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因而,构建完善的农用地流转价格评估体系,并使评估模式信息化、自动化,对于完善我国农地评估技术和方法体系,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对比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资源学、计算机科学、Delphi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估价系统,在收集整理龙泉驿区自然、经济、土地状况等资料及对农用地均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以龙泉驿区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在收集整理龙泉驿区自然、经济、上地状况等资料及对农用地均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对龙泉驿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估价,确定农用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计算方法,最终形成土地还原率、农用地年纯收益及增长纯收益和宗地地价修正系数等估价成果。(2)通过对估价系统功能及性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农用地流转价格评估系统。系统由估价基础数据录入与维护、农用地流转估价、农用地流转估价项口查询三大模块组成。其中基础数据录入与维护模块又分为农用地所在亚区设置,农用地流转方式及还原率设置,农用地类型设置,农用地年纯收益及增长纯收益设置等四个子设置,农用地流转估价模块也下设新增评价项目,修改评价项目两大功能。(3)以微软windows系统为开发平台,运用Delphi数据库开发工具,采用jAccess数据库软件将可视界而与数据库字符段的构建对应关系,或者运用Data Grid控件,使系统内部表与Data Grid建立对应关系,来实现对待估对象基础数据的管理。通过设置Data等多种查询方式来实现对系统内储存信息的查询。同时,设置ADO控件,以便于系统能够识别多种数据格式,进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待估对象的数据处理工作,实现估价结果的准确输出。(4) Delphi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估价系统实现了收益还原法的自动测算。根据估价方法与该方法在地价测算中所需资料的对应关系,兼顾关系数据库设计规范化原则,设计了主要由农用地年纯收益及增长纯收益表、农用地所在亚区表、农用地流转方式及还原率表、农用地类型表、估价影响因素分类表、估价影响因子分类表、估价影响因子信息表和估价信息表组成的属性数据库。(5)以龙泉驿区农用地数据为样本,依据龙泉驿区农用地流转基准价格分布特点和影响地价的因素条件,分析各土地级别内土地质量与地价的相关关系,运用Delphi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估价系统,根据确定的各分区及亚区农用地年纯收益值,结合不同流转方式下的农地还原利率,代入农用地基准价格估算公式,计算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用地在未来18年使用期限内在各年流转不同年期的价格。
徐慧[7](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认为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朱玉碧[8](2012)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运作及制度创新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减少十分迅速,已经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已经提出“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因此,依靠占用耕地来满足建设需求受到严格约束,迫切需要妥善处理保护耕地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方式,实现既不闯耕地红线,又保障发展。于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便应运而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实施,对于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城市建设用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等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还面临诸多障碍,要广泛而持续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更需要着手制度创新。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在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中迈出了新的步子,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在广泛汲取国内外土地整理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的具体实际,开展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运作及制度创新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从理论上丰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研究内容,深化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科学认识,提出促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制度创新的框架,为政府科学制定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有关政策,规范和指导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实证研究、典型调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系统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产权理论、人地关系论等为理论指导,在充分运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理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等的关系,分析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现状、问题及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探讨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模式选择,剖析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施状况及地票交易制度的运行,揭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驱动力及障碍因素,进而提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制度创新与保障体系建设。纵观全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1)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相关社会经济行为的比较分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与许多社会经济行为之间相关联。文中主要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农地规模经营进行了比较分析,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有不同的目标取向,但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应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农地规模经营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同时,也应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地规模经营,共同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现状与问题通过对重庆市城乡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及空间分布、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量的分析,揭示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其表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建设用地的主体;近年来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甚微;在重庆市34个区县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及人均建设用地差异大。并揭示出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面临人均建设用地偏大、农村居民点分布散乱,独立小院多、“空心”现象越来越严重等问题。由此得出:重庆市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既是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措施,又是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保障,还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并能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动力。(3)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研究本文在分析影响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运用生态系数修正法对重庆市不同地域的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进行调整。采用人均定额法测算出2008-2020重庆市34个区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其是2008年全市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56.79%。从地域分布来看,“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理论潜力最大,其次是“渝东北”,而“渝东南”潜力相对较小。分析认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释放,其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能力、交通条件、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和整理成本、农民的支持配合度等的制约。又采用现实潜力系数修正法,测算出到2020年重庆市34个区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其是2008年圈市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26.35%。由此可见,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十分可观。(4)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选择模式选择也成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运作模式主要有:公寓化或社区化的模式、村庄整体搬迁,异地改造的模式、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模式、村庄内部用地改造控制型的模式,文中对这些模式的适宜条件、运作步骤、资金筹集等进行了详细阐释。认为重庆市应遵循差异性、前瞻性、全局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选择适宜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并对几大区域提出了模式选择建议。(5)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施现状及地票制度运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纵深发展的结果,重庆市在积极探索城乡统筹的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改革工作,尤其是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工作作出了有益尝试,并于2008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产生的地票交易达建了平台。文中分析了2000—2010年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施情况,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影响,特别是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的建立和运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扩展迅速。文中进一步分析了重庆市的地票制度运行状况,剖析了地票制度运行的绩效,认为它为城市开辟了新的建设用地指标来源,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需求,创新耕地“占补平衡”模式,明晰土地财产权利,显化农村土地价值,构建城市反哺农村的平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等社会经济绩效。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又以九龙坡西彭镇农村居民点整理试点为案例,在实践层面揭示出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实施组织、产生的绩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6)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驱动与障碍因素分析本文在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是:除了受政策因素的驱动外,最主要的人文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其次是土地利用因素的驱动。这些因素成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驱动力体系,共同作用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最后,揭示了制约或延缓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障碍因素,其主要有:资金瓶颈、土地产权明晰和调整、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各参与主体的目标不协同、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相关制度的缺失。(7)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制度创新与保障体系根据制约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制度创新主要包括:①明晰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首先,需要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为了避免虚拟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建议由最能代表广大农民利益、反映农民意愿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建议农村建设用地除了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用地者的土地使用权外,还应该设立农村建设用地租赁权、农村建设用地抵押权和土地发展权。②创新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建议推行农村宅基地“双轨”并行使用制度,即:一种是沿袭原来的“无偿、无限期、无流转”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另一种是推行新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同时,建议推行农村宅基地回收制度。③创新土地收益分配体系:其包括创新征地制度,构建合理的农房价格评估方法以及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的保障体系包括:①强化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对“三农”发展的推动作用。建议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应以改观农村面貌为立足点、应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宗旨。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真正惠及“三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农村集体和农民的支持和响应。②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多元融资机制。建议稳定和扩大政府投资来源,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垫资投劳,并运用激励机制筹集社会资金。
刘灵辉[9](2010)在《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研究》文中认为兴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不可避免地要征收大量农田,造成大量移民非自愿性搬迁。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六十多年里,我国兴修水库产生的非自愿性移民达2500多万,水库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移民是否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关系到工程的成败。我国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从单纯的安置性移民转变为开发性移民,开发性移民强调“以土地换土地”安置策略,让移民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施国庆等,2008),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保证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我国农地土地产权基本结构是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享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所有权层面,法律禁止任何个人或组织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在承包经营权层面,农户获得的承包经营权受到法律保护,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土地。在移民的承包地被淹没后,无论是后靠安置亦或是外迁安置,都涉及到占用安置区集体或者居民的土地问题。移民的到来意味着分享当地居民土地、水和其它资源,最明显的是造成安置区居民承包地数量减少和农业收入水平降低,这对安置区居民的福利造成了负面影响。根据“卡尔多—希克斯”社会福利改进标准,要实现安置区土地向移民转移过程的社会福利改进,就需要对利益受损的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给予相应的补偿以弥补其福利损失。但是,现行法律政策对安置区居民的补偿问题鲜有考虑,更没有完善的补偿机制(张绍山,2007),忽视移民迁入对安置区居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是移民安置规划的一个重大失误。因此,在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背景下,界定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性质,在补偿性质清晰界定以及移民迁入对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福利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对安置区集体和居民转出土地给予什么水平的补偿,才能使其福利水平不因移民的迁入而受到影响?在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的前提下,如何构建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科学地界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方式及资金来源,同时,在农村土地产权由集体和居民共享的格局下,如何在安置区集体和居民间以及安置区居民间分配补偿资金,才能兼顾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公平与效率?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七章,各章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前言。提出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研究这一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及评述。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必要性、特点和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实质及现行补偿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在紫坪铺水库、瀑布沟水电站、皂市水利枢纽工程、潘口水电站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区和安置区的调查问卷、访谈资料以及收集到的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等资料,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和补偿资金分配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评述。第三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的界定。运用理论分析法对国外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是否适合我国实际进行了评述,同时,结合我国现行土地法律政策以及本文对集体和农户土地产权关系的界定,对学术界、政府及规划设计单位等认为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属于土地征收和市场化土地流转两种观点进行了反驳。然后,本文通过引入土地产权边界的概念,分“土地产权边界内的移民安置”、“土地产权边界外的非成建制移民安置”和“土地产权边界外的成建制移民安置”三种情况,分别界定了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性质,并对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福利影响及补偿与福利改进。在分析福利的概念及社会福利改进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资料,深入分析了安置区土地流转对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移民以及不同地方政府的福利影响。构建兴修水库淹没区土地征收和安置区土地流转两个阶段的社会福利模型,并通过假设条件有机地建立起两阶段之间内在联系,分析出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社会福利改进标准。第五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及实证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农地价值评估方法的评述和对比分析,选择条件价值法(CVM)对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以四川省瀑布沟水电站、湖南省皂市水利枢纽工程、湖北省潘口水电站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四个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出不同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并对土地流转补偿标准进行了价值分离。最后,对四个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测算出的补偿标准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执行标准进行了评价。第六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研究。明确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的概念和构建原则,科学界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归纳出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可行方式和补偿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安置区集体分得土地流转收益的比例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公平和效率理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阶段,阐述了不同土地流转方式下安置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第七章:研究结论与讨论。总结全文,就如何进行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探讨了水库移民安置土地流转过程中还需深入研究的有关重大问题,最后,对未来的水库移民安置模式进行了展望。
李进军[10](2010)在《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由于淹没和占用大量的土地,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移民问题,移民安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展状况,而我国以土为生的农村移民数量庞大,以土为主的农业安置模式是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首选模式,由于库区所在地环境容量有限,为了让移民能够获得一份生产生活用地,必须通过安置区土地有偿调整才能实现。本文基于安置区居民的社会福利变化角度,运用条件价值法对库区移民安置区农地补偿价格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对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可能的创新。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对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所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产权理论、马克思地租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理论。第三部分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有偿调整及农地补偿价格实质,首先是对我国移民安置采用农业安置模式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7个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中农地取得方式的总结,对我国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有偿调整的实质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农地的价值价格构成分析,得出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的实质。第四部分首先对库区移民安置中的农地价格形成进行分析,然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移民安置区农民农地有偿调整意愿进行分析;在对现有的农地价格评估方法的评析中,选取条件价值法(CVM)对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进行评估;最后,对条件价值法(CVM)测算价格的实质及评估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五部分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的实证分析,首先对样本区域的选择、问卷设计内容、偏差规避进行详细的介绍;其次是由于区域条件的不同,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四个移民安置区的农地补偿价格进行测算,主要步骤:介绍水利水电工程及安置区概况和农户的基本情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影响安置区居民受偿意愿的因素、价格测算;最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第六部分针对库区移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七部分结论和讨论,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宜农荒地价格评估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宜农荒地价格评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综述评价 |
1.4 研究方法、路径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径 |
1.4.3 本文的创新点 |
2 土地流转理论基础 |
2.1 土地流转相关概念 |
2.1.1 土地产权 |
2.1.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2.1.3 农村土地流转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地租地价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3 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
3.1 枣庄市市中区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
3.2 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
3.2.1 流转规模 |
3.2.2 流转分布 |
3.2.3 流转形式 |
3.2.4 流转主体 |
3.2.5 流转用途 |
3.2.6 流转价格 |
3.2.7 流转期限 |
3.2.8 流转趋势 |
3.3 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做法 |
3.3.1 开展土地确权登记 |
3.3.2 搭建土地流转平台 |
3.3.3 健全流转工作机制 |
3.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
4 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和成因分析 |
4.1 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空间有限 |
4.1.2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 |
4.1.3 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
4.1.4 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不完善 |
4.1.5 农村土地流转后经营成效不均衡 |
4.1.6 农村土地流转规划性不强 |
4.2 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成因分析 |
4.2.1 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
4.2.2 农业农村保障机制不完善 |
4.2.3 农村土地价格评估机制缺失 |
4.2.4 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组织架构不完善 |
4.2.5 部分农村土地流入主体运作水平有限 |
4.2.6 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缺位或越位 |
5 完善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5.1 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
5.1.1 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宣传力度 |
5.1.2 深化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
5.1.3 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 |
5.1.4 健全农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
5.2 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
5.2.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机制 |
5.2.2 健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
5.3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
5.3.1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 |
5.3.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 |
5.4 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机制 |
5.4.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功能 |
5.4.2 建立全区土地流转大数据系统 |
5.4.3 健全涉农培训机制 |
5.5 统筹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监管力度 |
5.5.1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
5.5.2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情况的监管力度 |
5.6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系统规划 |
5.6.1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用地的规划管理 |
5.6.2 科学谋划农村土地流转后的产业布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孤店子镇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农村土地 |
2.1.2 土地流转 |
2.2 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第3章 孤店子镇土地流转 |
3.1 调研地基本情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经济背景 |
3.1.3 孤店子镇土地流转概况 |
3.1.4 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3 农户土地流转实地调查 |
3.3.1 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情况 |
3.3.2 受访农户基本情况 |
3.4 转出土地基本情况 |
3.4.1 土地转出方式 |
3.4.2 土地转出的约定形式 |
3.4.3 转出土地的原因 |
3.4.4 不愿转出土地的原因 |
3.5 转入土地基本情况 |
3.5.1 土地转入方式 |
3.5.2 土地转入的约定形式 |
3.5.3 转入土地的原因 |
3.5.4 不愿意转入土地原因 |
3.6 大荒地典型案例分析 |
3.6.1 土地流转概况 |
3.6.2 土地流转采取的措施 |
3.6.3 土地流转的成效 |
第4章 孤店子镇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
4.1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 |
4.2 土地流转信息传递渠道不畅 |
4.3 土地流转相关程序不规范 |
4.4 农村社会保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
第5章 孤店子镇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1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 |
5.2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缺失 |
5.3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 |
5.4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6章 促进孤店子镇土地流转的建议 |
6.1 提升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
6.2 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
6.3 规范土地流转市场行为 |
6.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3)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 |
(一)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管法制规则。 |
(二) 农村土地所有、使用权利证明、变更、收回登记发证法制规则。 |
(三) 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其所属经管法制规则。 |
(四) 农村土地使用权维护、补偿经管法制规则。 |
(五) 农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经管法制规则。 |
(六) 农村土地征收、收回、购买依据法制规则。 |
(七) 农村土地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实施法制规则。 |
(八) 农村土地利用法制规则调整修正落实。 |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保障途径。 |
(二) 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
三、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 |
(一) 农村耕地要坚定组织开拓全方位永久保护途径。 |
(二) 农村耕地要全力组织拓宽科学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
(三) 农村耕地保护占补平衡的途径。 |
四、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 |
(一)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意义和特点。 |
(二)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理念和标准。 |
(三)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
(四)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方式和做法。 |
(5)假设开发法评估土地价格应用理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假设开发法概述 |
二、应用实例研究 |
三、结语 |
(6)基于Delphi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估价系统的研制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农用地流转概况 |
1.2.2 农用地估价方法研究概况 |
1.2.3 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应用研究概述 |
1.2.4 国内外估价信息系统开发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龙泉驿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估价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2.2.1 设计调查表格 |
2.2.2 收集资料 |
2.2.3 资料收集方法 |
2.2.4 资料整理 |
2.3 农用地经营权流转评估均质地域分区 |
2.4 农用地流转估价结果 |
2.4.1 样点地价计算 |
2.4.2 农用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计算 |
2.4.3 土地还原利率的确定 |
2.4.4 样点地价数据检验 |
2.4.5 宗地地价修正系数编制及宗地地价评估 |
3. 龙泉驿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估价系统设计 |
3.1 估价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估价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2 估价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2 估价系统总体设计 |
4 龙泉驿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估价系统开发与实现 |
4.1 估价系统的软件配置 |
4.1.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4.1.2 开发工具的选择 |
4.2 估价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 估价系统属性数据管理 |
4.4 估价系统数据提取 |
4.5 估价系统实现 |
4.5.1 估价系统主界面 |
4.5.2 估价系统基础数据设置界面 |
4.5.3 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界面 |
5 龙泉驿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估价系统实证 |
6 结论 |
7 特色之处 |
8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程序代码 |
致谢 |
(7)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文图名索引 |
英文图名索引 |
中文表名索引 |
英文表名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
1.2 研究进展 |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
1.2.4 研究方法 |
1.2.5 述评 |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5.3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
2.1.4 研究假设 |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农户特征因素 |
2.3.2 自然环境因素 |
2.3.3 经济社会环境 |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
2.5 分析框架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研究区域范围 |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
3.2.1 垦利县 |
3.2.2 镇赉县 |
3.2.3 察布查尔县 |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
3.3.1 垦利县 |
3.3.2 镇赉县 |
3.3.3 察布查尔县 |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
3.4.1 垦利县 |
3.4.2 镇赉县 |
3.4.3 察布查尔县 |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
4.2.1 农户基本概况 |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4.3.2 建立模型 |
4.3.3 数据模拟 |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
4.4.1 结果分析 |
4.4.2 政策启示 |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
5.2.1 研究区域现状 |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5.3.2 建立模型 |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
5.4 政策启示 |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
6.2.1 研究区域现状 |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6.3.3 建立模型 |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
6.4 政策启示 |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
7.1.1 基本原则 |
7.1.2 集成路线 |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
7.3.2 管理方式集成 |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
7.4.1 法律手段 |
7.4.2 行政手段 |
7.4.3 经济手段 |
7.4.4 社会手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8)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运作及制度创新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概述 |
1.2 国内外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综述 |
1.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研究展望 |
第2章 选题依据与研究方案 |
2.1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 |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章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相关社会经济行为的比较分析 |
3.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3.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 |
3.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农地规模经营 |
第4章 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运作分析 |
4.1 农村建设用地现状与问题 |
4.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
4.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模式选择 |
第5章 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施现状及地票制度 |
5.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运行现状 |
5.2 地票制度及其运行 |
5.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地票制度运行的互动性 |
5.4 案例分析—九龙坡西彭镇农村居民点整理试点项目 |
第6章 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驱动与障碍因素研究 |
6.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驱动因素定性分析 |
6.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
6.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7章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制度创新与保障体系研究 |
7.1 明晰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 |
7.2 创新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 |
7.3 强化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对“三农”发展的推动作用 |
7.4 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多元融资机制 |
7.5 创新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特色与创新 |
8.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8.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9)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1 关于兴修水库对移民的影响和补偿 |
1.3.2 关于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模式及性质 |
1.3.3 关于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对原居民的影响和补偿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移民 |
1.4.2 移民安置区 |
1.4.3 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1.5.4 可能的创新 |
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现状及评述 |
2.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概述 |
2.1.1 水库移民安置与安置区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
2.1.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概念和特点 |
2.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实质及内在机理 |
2.2.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实质 |
2.2.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现行补偿的内在机理 |
2.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现状及评述 |
2.3.1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现状 |
2.3.2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现状评述 |
2.4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收益分配现状及评述 |
2.4.1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收益分配现状 |
2.4.2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收益分配现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界定 |
3.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概述 |
3.1.1 集体土地所有权 |
3.1.2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 |
3.2 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土地产权关系研究 |
3.2.1 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土地产权关系相关观点的批判 |
3.2.2 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土地产权关系界定 |
3.3 国内外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研究评述 |
3.3.1 国外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评述 |
3.3.2 国内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评述 |
3.4 基于土地产权边界的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界定 |
3.4.1 产权、土地产权及土地产权边界 |
3.4.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的界定 |
3.4.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特殊性 |
3.5 本章小结 |
4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福利影响及补偿与福利改进 |
4.1 福利的内涵、改进标准及农地福利 |
4.1.1 福利内涵及改进标准 |
4.1.2 土地对安置区居民之福利 |
4.2 安置区土地流转对各产权主体的福利影响 |
4.2.1 对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的福利影响 |
4.2.2 对移民的福利影响 |
4.2.3 对地方政府的福利影响 |
4.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与社会福利改进 |
4.3.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
4.3.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实证研究 |
5.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理论依据 |
5.1.1 农地价值理论 |
5.1.2 福利理论 |
5.1.3 公平和效率理论 |
5.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方法 |
5.2.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方法选择 |
5.2.2 CVM经济学原理、基本步骤及偏差控制 |
5.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调研及实证思路 |
5.3.1 调研问卷设计 |
5.3.2 调查区域的选择及样本情况 |
5.3.3 数据整理及WTA、WTP的取舍 |
5.3.4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实证及评价研究思路 |
5.4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格的实证研究 |
5.4.1 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值测算 |
5.4.2 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值测算 |
5.4.3 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值测算 |
5.4.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值测算 |
5.5 安置区土地流转价格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 |
5.5.1 横向对比分析 |
5.5.2 纵向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研究 |
6.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概念 |
6.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的构建原则 |
6.2.1 公平效率兼顾的原则 |
6.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6.2.3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
6.2.4 动态性原则 |
6.2.5 利益均衡原则 |
6.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构成要素 |
6.3.1 补偿主体 |
6.3.2 受偿主体 |
6.3.3 补偿方式 |
6.3.4 资金来源 |
6.4 安置区集体和安置区居民间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实证研究 |
6.4.1 安置区居民对集体参与土地流转收益的认知 |
6.4.2 安置区集体分得土地流转收益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3 安置区集体分得土地流转收益比例的确定 |
6.5 安置区居民与安置区居民间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关系 |
6.5.1 安置区居民间的初次分配——公平优先 |
6.5.2 安置区居民间的再分配——效率优先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7.1.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现状存在诸多弊端,亟待理论研究并在法律政策层面逐步完善 |
7.1.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性质复杂多样,需根据不同情况区分界定 |
7.1.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过程中社会福利的整体改进,需要实现对各个产权主体补偿的均衡 |
7.1.4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由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决定,应提高土地流转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完全补偿 |
7.1.5 构建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实现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
7.2 相关制度及政策建议 |
7.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界定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性质 |
7.2.2 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体现安置区农地价值 |
7.2.3 合理分配安置区土地流转收益,使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 |
7.2.4 科学合理界定安置区集体分得土地流转收益的用途 |
7.2.5 理顺移民安置资金管理体系,防止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缩水 |
7.2.6 整合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过程中的利益,实现各方利益均衡 |
7.3 讨论与展望 |
7.3.1 讨论 |
7.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A |
附录2:问卷B |
附录3:发表论文情况(第一作者) |
致谢 |
(10)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迅速,非自愿性农村移民数量庞大 |
1.1.2 以土为主的农业生产安置方式仍然是移民安置工作的首选 |
1.1.3 库区移民安置过程中补偿机制不健全,难以兼顾公平与效率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1 国内外对农地流转的研究 |
1.3.2 国内外移民安置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4.4 可能的创新 |
2 理论基础 |
2.1 产权理论 |
2.2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2.3 供给需求理论 |
2.4 福利经济学理论 |
3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有偿调整及补偿价格实质分析 |
3.1 选择农业安置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3.2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取得方式评述 |
3.2.1 紫坪铺水库移民安置 |
3.2.2 龙滩水电站移民安置 |
3.2.3 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安置 |
3.2.4 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 |
3.2.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 |
3.2.6 黄河积石峡水电站移民安置 |
3.2.7 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移民安置 |
3.2.8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取得方式的评析 |
3.3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有偿调整的内涵与特征 |
3.3.1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有偿调整的内涵 |
3.3.2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有偿调整的特征 |
3.4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的实质分析 |
3.4.1 农地价值构成分析 |
3.4.2 不同的农地价格形态 |
3.4.3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的实质 |
3.5 本章小结 |
4 移民安置区农民农地有偿调整意愿分析及价格测算 |
4.1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价格的形成 |
4.2 移民安置区农民农地有偿调整意愿分析 |
4.2.1 移民安置区农民的基本情况 |
4.2.2 移民安置区农民对农地所有权的认知 |
4.2.3 移民安置区农民对农地有偿调整的认知 |
4.2.4 移民安置区农民农地有偿调整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4.3 库区移民安置农地补偿价格测算 |
4.3.1 农地价格评估方法的评析 |
4.3.2 库区移民安置农地补偿价格评估方法的确定 |
4.4 条件价值法(CVM)方法概述 |
4.4.1 经济学原理 |
4.4.2 基本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5 水库移民安置区农地补偿价格确定的实证研究 |
5.1 调查区域和目标群体的选择 |
5.2 问卷设计及基本内容 |
5.3 偏差规避 |
5.4 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的确定 |
5.4.1 瀑布沟水电站黄土镇移民安置区农地补偿价格 |
5.4.2 丹江口水库黄陂区六指街道办事处移民安置区农地补偿价格 |
5.4.3 皂市水库澧县和石门县移民安置区农地补偿价格 |
5.4.4 潘口电站竹山县移民安置区农地补偿价格 |
5.5 结果分析 |
5.5.1 不同安置区农户的受偿意愿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5.5.6 不同安置区农地价格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问题和建议 |
6.1 我国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存在的问题 |
6.1.1 库区移民安置中土地补偿标准的制定政府权力过大 |
6.1.2 土地补偿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
6.1.3 土地补偿分配机制不健全 |
6.1.4 安置区居民和移民之间的利益矛盾 |
6.2 对策和建议 |
6.2.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的内涵 |
6.2.2 提高土地补偿标准 |
6.2.3 建立村移民资金管理小组,加强对移民资金的监管 |
6.2.4 拓宽移民安置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
7 结论和讨论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7.2.1 研究的不足 |
7.2.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水库移民调查问卷(安置区居民篇) |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宜农荒地价格评估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枣庄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研究[D]. 付森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孤店子镇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 迟姗姗.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3]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19)
- [4]浅议农用地使用权实务估价[A]. 冀少方. 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15年第1期(总第110期), 2015(总第110期)
- [5]假设开发法评估土地价格应用理论与分析[J]. 郝丽丽.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6]基于Delphi的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估价系统的研制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D]. 刘奇.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7]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 徐慧. 南京大学, 2012(06)
- [8]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运作及制度创新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朱玉碧. 西南大学, 2012(11)
- [9]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研究[D]. 刘灵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10]库区移民安置中农地补偿价格研究[D]. 李进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