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裂缝储层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徐凯[1](2021)在《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水的水化学与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南翼山油田卤水是钾、钙、硼、锂等元素的富集区,是提取无机盐类的资源宝库。以苏林分类法,油田卤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钙型,具有高矿化度、高钙、低镁和低硫酸根的特点。经过蒸发结晶可以得到钾盐产品以及锂、硼、碘等多元素富集的卤水,具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前人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田水的形成演化研究较多,大多认同柴西油田水起源于大气降水,但具体的演化过程存在较大争议。开发利用南翼山油田卤水,需要理解其成因及演化过程相关的知识。因此采用水化学特征与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并辅以各沉积地层岩性矿物特征,对南翼山油田卤水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各沉积地层均以陆源碎屑矿物为主,矿物组成接近,但渐新统与中新统含有石膏,而上新统并没有发现石膏。(2)南翼山油田卤水多数为氯化钙型,说明南翼山油田卤水封闭性好,埋藏较深。南翼山油田卤水矿化度较高,Na+与Cl-在所有样品中均贡献90%以上的矿化度。石盐的溶解、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钾长石和富钙斜长石的钠长石化、方解石的白云石化以及斜长石的溶解等作用均发生在油田卤水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现在的富K+,Na+、Ca2+,Cl-,贫Mg2+的油田卤水。钠氯系数和溴氯系数组合特征说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发生。SO42-可能因为油田卤水的生物还原作用所以含量较低。南翼山油田卤水Br-较现代海水平均含量低,较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平均值要高,可以说明油田卤水的陆相成因。油田卤水中B3+,Li+,Sr2+含量很高,与溶滤富硼的含盐盐系以及深部热水的补给有关。(3)南翼山油田卤水δ18O明显正偏,δD负偏,主要原因是油田卤水起源于深部热水与原生沉积卤水的混合,演化过程中发生了较强的水岩相互作用、有机质降解过程中与水体的同位素交换以及岩浆水的补给。
赵为永,魏学斌,雷涛,崔俊,江小青,陈宏民,马凤春,沙威,杨梅,赵则,秦九妹[2](2021)在《青海省南翼山构造深层卤水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层卤水是国家稀缺资源,在青海省南翼山构造资源量巨大,且与常规油气在成因和空间分布上密切相关。得益于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南翼山构造具有开展深层卤水勘查与评价的设备、资料、技术和人才优势,在该区开展深层卤水勘查与评价有利于缓解国家钾盐和能源短缺的局面。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深层卤水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该区深层卤水矿化度高,水质好,含有很高浓度的锂、钾、硼等微量元素,并且碘、溴、铯、铷等元素的工业品位也较高,且该区卤水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量大,水层纵向上分布密集,横向上分布连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利用分析试验、测井解释、地震反演、油藏分析等方法,掌握了深层卤水的矿床特征和纵横向分布规律,可为柴达木盆地类似构造的深层卤水勘探评价提供借鉴。
于冬冬,张永生,邢恩袁,左智峰,侯献华,王琳霖,赵为永[3](2018)在《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讨论》文中研究表明南翼山构造地表狮子沟组发育混积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沉积岩,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在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南翼山混积岩样品进行了X衍射、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混积岩的岩石学特征,考虑到其成分和成因的复杂性,通过数据分析排除了多种干扰因素,最后利用有效指标综合判断了其沉积环境。结果显示: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平均含量为58.7%,碳酸盐矿物含量为31.0%,属于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主要为钙质泥岩,其中碎屑矿物以细粉砂级石英为主,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泥晶方解石,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和有序伊蒙混层,且三者呈均匀混合的特征。数据分析表明Ca、Na、Mn、Sr、Ba等元素主要来源于自生矿物,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组成未受成岩作用影响,可以作为判断沉积时水体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指标。根据Sr/Cu比值和K2O/Al2O3比值,结合黏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结晶度和化学指数,判断地表混积岩沉积时为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Sr/Ba比值和Z值表明古水体介质为咸水环境;U/Th比值、自生U含量和Ce轻微负异常等指标综合判定其形成于弱氧化环境。以上研究表明,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主要为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矿物均匀混合的钙质泥岩,形成于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弱氧化咸水湖泊环境中。
于冬冬,张永生,侯献华,邢恩袁,王琳霖,李凯[4](2017)在《柴西南翼山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柴西区域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恢复了南翼山构造的形成过程,最后结合油气藏解剖,分析了南翼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翼山构造的形成与柴西区域演化相匹配,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路乐河期至下油砂山期处于弱伸展阶段,发育小型断陷;上油砂山期至狮子沟期为弱挤压阶段,构造应力反转,受NNE—SSW向挤压,狮子沟期挤压加强,形成背斜雏形;第四纪强烈挤压阶段,形成现今的背斜构造。构造形成演化对成藏的影响体现在油气储集、运移和成藏期次3方面:构造演化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期次及分布,从而改善了南翼山低孔低渗储层质量;翼北和翼南2条深断裂及伴生裂缝,构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喜山中期和晚期2次关键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成藏期次。
平英奇[5](2017)在《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地层异常压力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西北区异常超压普遍存在,对超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评价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的关键。依据柴西北区钻井实测压力数据及基于等效深度法计算的地层压力结果,对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平面和剖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典型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特征、不同时期沉积速率、各地层岩性特征、有机质生烃潜力及柴西北地区遭受的构造挤压作用,对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各控制要素在超压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解剖南翼山构造地层压力与油气分布特征,分析地层超压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北区地层超压起始深度大约1500m,主要发育在古始新统路乐河组—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内,总体上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和构造挤压作用是该区超压形成演化的重要原因。对控制超压形成的各要素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欠压实作用是柴西北区超压形成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其贡献率高达60%;构造挤压作用次之,其贡献率在20%30%左右;有机质生烃演化作用对超压形成也有影响,但贡献不大。对柴西北区咸湖环境下的盐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地层孔隙流体盐度和咸水—半咸水环境下沉积的含盐塑性地层对超压的形成和保存也有一定的影响。南翼山油气藏下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存在低压封存箱,箱内存在低压油藏;路乐河组—上干柴沟组存在超压封存箱,箱内存在凝析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
张津宁[6](2016)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生储盖岩系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以阿拉尔构造带为重点研究区》文中提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是青海油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近五年来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其中扎哈泉油田就是近年发现的大型致密油田。前人研究表明,构造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柴西地区构造前人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圈闭构造、区带构造、断层构造及盆地构造等方面,对于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构造(如生储盖岩系的构造)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主要依据地质、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对柴西地区主力烃源岩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T4层的低-高构造格局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以低-高构造格局分析为基础,对阿拉尔构造带主力烃源岩系低-高构造格局演化、断层几何学特征及演化、含油构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柴西地区主力烃源岩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现今构造(T4)可按低-高构造格局(由构造相对低点和构造相对高点圈定)划分为七个泉凹隆域、咸水泉凹隆域、红柳泉凹隆域、游园沟-狮子沟凹隆域、英东-油砂山凹隆域、阿拉尔凹隆域、东柴山-乌南凹隆域、昆北凹隆域、油泉子-开特米里克凹隆域、小梁山-尖顶山凹隆域、南翼山-大风山凹隆域和东坪凹隆域等十二个凹隆域。(2)现今阿拉尔构造带主要指阿拉尔断层所涉及的区域,该构造带大部分区域与阿拉尔凹隆域重合,构造带东部为乌南凹隆域,北部接英东-油砂山凹隆域。阿拉尔凹隆域现今的范围与主力烃源岩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T4层在各沉积期的古低-高构造格局(古凹隆域)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古今不一致。在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期以前(即中上新世以前),阿拉尔古凹隆域范围较大,其范围将现今的阿拉尔凹隆域(T4)、乌南凹隆域(T4)和英东-油砂山凹隆域(T4)包括在内。自上油砂山组(N22)沉积期开始,阿拉尔古凹隆域在该层系的范围减小,至狮子沟组(N23)沉积期基本与现今阿拉尔凹隆域范围相近。(3)阿拉尔断层在走向上分为两段:北西走向段和近南北走向段。阿拉尔断层北西走向段倾向向南,断层近南北走向段倾向向西,断层倾角上部较大,平均为54°,下部较小,平均为44°。阿拉尔断层顶端构造起伏不一,其中最高处位于断层中段,向断层两侧逐渐降低。阿拉尔断层两侧地层关系主要为半脊半谷状,其中断层北西走向段两侧地层关系上、下部有所不同,下部为脊状,上部为半脊半谷状。阿拉尔断层自古近纪早期(E1+2)以来在各时期均处于活动状态,晚期活动强度相对较大,为持续发育型断层。(4)目前,在阿拉尔构造带已发现五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藏),分别是跃西油田、跃进二号油田、跃中-跃东油藏、跃进四号油田和扎哈泉油田。跃西油田、跃进二号油田为背斜构造油田,跃进四号油田为单斜构造油田,均分布在阿拉尔断层上盘,其中跃西油田和跃进二号油田位于现今阿拉尔凹隆域构造脊附近。跃中-跃东油藏分布阿拉尔断层下盘,为鼻状构造油藏;扎哈泉油田位于阿拉尔构造带东部,为鞍状构造;这两个油田(藏)延伸至阿拉尔凹隆域构造低部位。跃西油田、跃进二号油田和跃进四号油气田的形成与油气沿阿拉尔断层走向上的不均衡运移有密切关系。而扎哈泉油田和跃中-跃东油藏的形成与古凹隆域背景下的油气运移有密切关系,现今构造格局的变化对古构造格局背景下油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张君峰,喻廷旭,许浩,房媛,汪雷,祝武权[7](2015)在《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特征》文中提出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结合盆地埋藏史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成藏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南翼山油田新近系上油砂山组颗粒灰岩储层中包含液态烃、气液烃、气态烃及盐水等4种包裹体类型,主要分布于切穿灰岩颗粒的微裂隙、灰岩缝洞方解石充填物及粒问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烃类普遍发较强的蓝色和浅蓝色荧光,其中掺杂显示较强黄绿色荧光斑点。研究还表明上油砂山组储层中存在2期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形成于上新世中期,此时上干柴沟组烃源岩进入低成熟阶段,伴随中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成藏,该期油气充注量较小,主要为少量低成熟的液态烃;第2期包裹体形成于上新世晚期,该时期圈闭定型、烃源岩成熟和断层、裂缝运移通道条件等匹配最好,是油藏中烃类注入的关键时期。
喻廷旭[8](2015)在《柴西北中浅层低压油藏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北区中浅层油藏压力系统复杂,具有高压、常压和低压共存特征。本论文基于该区中浅层油藏压力分布特点,结合该区地层流体性质、封闭机理、沉积特征、构造演化等地质特征,从构造抬升作用、轻烃散失作用、油气充注作用和储层物性差异特征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异常压力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以油气成藏为核心的盆地演化过程中各种地质因素对异常压力演化的控制作用,阐明不同压力体系的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柴西北区中浅层油砂山组和狮子沟组油藏油泉子地层压力以异常低压为主;南翼山地层压力以异常低压和常压为主;小梁山地层压力以异常高压为主。构造抬升作用是形成柴西北区地层压力差异分布的重要机制,油泉子、南翼山和小梁山构造抬升温度降低和孔隙反弹作用造成地层压力分别降45.58MPa、27.36 MPa和11.26MPa;该区储层物性差异造成三者间岩石孔隙体积压缩系数的较大差异,油泉子较大的岩石孔隙体积压缩系数造成油泉子在构造抬升过程中,加强了因孔隙体积反弹造成的压力降低量,因此更趋向于形成低压油气藏;原油全烃色谱图表明轻烃散失对油泉子低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柴西北中浅层压力分布特征是构造抬升差异、储层物性差异和轻烃扩散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油气成藏分析,将柴西北地区油藏压力形成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沉降欠压实增压阶段(E31N1)、生烃异常压力加剧阶段(N21N23末)、深浅层压力传递阶段(N23末)和构造抬升降压阶段(N23末Q1+2)。构造抬升降压阶段是柴西北地层压力分异时期,油泉子油田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使得浅部储层流体压力大大降低,轻烃散失和生烃停滞效应加剧了压力的降低,持续的抬升剥蚀演化至今形成油泉子浅层低压油藏。南翼山油田构造抬升程度低于油泉子油田,孔隙反弹和温度降低效应使得南翼山地层压力降低,使得南翼山由抬升前的异常高压油藏演化为现今的以常压为主的油藏。小梁山油田晚期构造抬升微弱,孔隙反弹和温度降低效应对地层压力的影响较小,此外持续的生烃作用为孔隙流体提供补充,因此现今仍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为异常高压油藏。
汤国民,罗群,庞雄奇,向才富,汪立群,魏浩元[9](2015)在《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天然气来源及成藏模式》文中研究说明以现今南翼山构造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气藏及其共生油藏的特征为研究基础,利用已发现气藏中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共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气源分析和油源对比,通过天然气成藏史恢复,对南翼山构造古近系和新近系气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1南翼山构造古近系和新近系气藏中高成熟度的天然气是以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演化生成的煤型气为主,古近系和新近系烃源岩演化生成的天然气量相对较少;2南翼山构造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是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通过对天然气来源分析,并结合构造演化,总结出了南翼山构造多源混合供烃、断裂-裂缝输导体系输导、晚期构造混合聚集成藏模式,以此为依据预测了柴达木盆地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新的沉积范围,可以成为下一步煤型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李洪普,郑绵平,侯献华,闫立娟[10](2015)在《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构造富钾深层卤水矿的控制因素及水化学特征》文中指出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地区深层卤水是经济价值极高的液体矿床,以富含钾、硼、锂和溴等为特征,前人认为南翼山背斜构造区地层的岩性控制着深层富钾卤水的分布。本次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卤水主要受控于背斜构造中发育的断层裂隙,深度范围为上新统上油砂山组至渐新统下干柴沟组。本文着重以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背斜构造E3g–N1y地层富钾深层卤水的形成机制及水化学特征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观察、取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地质及石油等相关部门地质、水文、物探等方面资料,及对青海油田公司老井最新的卤水层射孔资料,结合储卤层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富钾深层卤水水文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背斜构造从渐新世至上新世经历了深湖相—半深湖相—浅湖相—潮坪相沉积。沉积环境决定着原始深层卤水的水性与水质,南翼山背斜褶皱构造形成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纵向、横向及顺层等断层及相应的构造裂缝(隙),构成了富钾深层卤水的储水空间。大量的化学分析资料显示,南翼山背斜构造区深层卤水是封闭程度高的还原环境下沉积变质作用的产物。
二、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裂缝储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裂缝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水的水化学与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油田水概念及来源 |
1.1.2 我国油田水基本特征及分布 |
1.1.3 南翼山构造油田卤水 |
1.1.4 氢氧同位素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科学问题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层特征 |
2.1.2 构造演化 |
2.1.3 沉积环境与浅层油组划分 |
2.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2.2.1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
2.2.2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的划分 |
2.2.3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2.3 南翼山深层卤水水文地质特征 |
2.4 样品采集 |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测试 |
3.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油水混合物分离 |
3.3 分析项目 |
3.4 实验方法 |
第四章 南翼山各沉积地层岩性矿物特征、油田卤水地球化学特征 |
4.1 各沉积地层地表岩性矿物特征 |
4.2 水化学特征分析 |
4.2.1 Na~+,Cl~-,K~+与阳离子交替吸附 |
4.2.2 Ca~(2+)与Mg~(2+) |
4.2.3 Br~-,Li~+,B~(3+)和Sr~(2+) |
4.3 油田卤水地球化学参数 |
4.3.1 钠氯系数与溴氯系数 |
4.3.2 脱硫系数与钙镁系数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南翼山油田卤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
5.1 水岩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水体之间的混合 |
5.2 南翼山油田卤水与四川盆地地下卤水对比 |
5.3 注水作业对油田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青海省南翼山构造深层卤水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1.1 构造地质背景 |
1.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2 卤水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 |
2.1 深层卤水水化学特征 |
(1)常量离子水化学特征与水化学类型。 |
(2)微量离子水化学特征。 |
2.2 深层卤水成因及形成环境分析 |
3 分布规律 |
3.1 连井分析 |
3.2 反演分析 |
4 结论 |
(3)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2.1 采样位置 |
2.2 测试方法 |
3 测试结果 |
4 岩石学特征 |
5 沉积环境讨论 |
5.1 数据有效性检验 |
5.1.1 主微量元素的来源 |
5.1.2 成岩作用的影响 |
5.2 沉积环境 |
5.2.1 古气候 |
5.2.2 古盐度 |
5.2.3 古氧化还原条件 |
6 结论 |
(5)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地层异常压力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地层超压分布及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
1.2.3 地层超压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2.3 地层沉积特征 |
第3章 石油地质特征 |
3.1 生、储、盖层条件 |
3.1.1 烃源岩条件 |
3.1.2 储层条件 |
3.1.3 盖层条件 |
3.1.4 生储盖组合特征 |
3.2 油气圈闭和运移条件 |
3.2.1 圈闭条件 |
3.2.2 油气运移通道分析 |
3.3 油气藏特征 |
3.3.1 油气来源 |
3.3.2 油气层分布 |
第4章 地层压力预测及超压分布特征 |
4.1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
4.1.1 等效深度法原理 |
4.1.2 等效深度Z_n的确定 |
4.1.3 G_w与G_o的确定 |
4.1.4 地层压力预测模型 |
4.2 超压剖面分布特征 |
4.2.1 地层压力纵向分布特征 |
4.2.2 典型单井超压发育特征 |
4.3 超压平面分布特征 |
第5章 地层超压的形成机制 |
5.1 欠压实作用 |
5.2 构造挤压作用 |
5.3 有机质生烃作用 |
5.4 盐类矿物及其浓度 |
第6章 地层压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
6.1 南翼山构造压力特征 |
6.2 超压区内油气成藏 |
6.3 常压区内油气成藏 |
6.4 油气成藏模式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柴达木盆地西部生储盖岩系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以阿拉尔构造带为重点研究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研究现状 |
1.3.2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
1.3.3 柴达木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
1.3.4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1.4.1 柴西地区生储盖岩系地质特征及低-高构造格局划分 |
1.4.2 阿拉尔构造带低-高构造格局与断层的关系及演化 |
1.4.3 阿拉尔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柴达木盆地西部基底特征 |
2.2.1 柴达木盆地西部前中生界基底 |
2.2.2 柴达木盆地西部前新生界基底 |
2.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界地层特征 |
第三章 柴西地区生储盖岩系地质特征及低-高构造格局划分 |
3.1 柴西地区生储盖岩系地质特征 |
3.1.1 烃源岩 |
3.1.2 储层 |
3.1.3 盖层 |
3.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生储盖岩系低-高构造格局划分及对比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生储盖岩系构造格局 |
3.2.3 现今构造格局对比 |
3.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低-高构造与已发现油气田分布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四章 阿拉尔构造带低-高构造格局与断层的关系及演化 |
4.1 阿拉尔凹隆域低-高构造格局 |
4.2 阿拉尔构造带主要断层构造特征 |
4.2.1 研究方法 |
4.2.2 阿拉尔断层 |
4.2.3 ⅩⅢ号断层 |
4.2.4 低-高构造格局与断层的关系 |
4.3 阿拉尔凹隆域低-高构造及断层演化 |
4.3.1 低-高构造演化 |
4.3.2 断层演化 |
4.3.3 构造演化与断层演化的关系 |
4.4 构造演化过程中断层缝隙维持与闭合 |
4.4.1 断层缝隙维持与闭合基本原理 |
4.4.2 实例分析 |
4.4.3 阿拉尔凹隆域缝隙维持与闭合特征 |
4.5 小结 |
第五章 阿拉尔构造带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
5.1 阿拉尔构造带已发现油气藏特征 |
5.1.1 跃西油田 |
5.1.2 跃进二号油田 |
5.1.3 跃进四号油田 |
5.1.4 扎哈泉致密油田 |
5.1.5 已发现油藏与构造的关系 |
5.2 油气运移特征 |
5.2.1 输导特征 |
5.2.2 油气运移过程 |
5.2.3 阿拉尔凹隆域油气运移分析 |
5.3 阿拉尔构造带油气富集分析 |
5.3.1 油气富集过程 |
5.3.2 油气的富集特征与分布 |
5.4 油气藏类型与勘探建议 |
5.4.1 阿拉尔凹隆域油气藏类型 |
5.4.2 勘探建议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认识 |
6.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包裹体分析 |
2.1 样品采集和测试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测试方法 |
2.2 包裹体类型 |
2.3 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
2.4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特征 |
3 油气成藏分析 |
(1)第1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对应于75~85℃)。 |
(2)第2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对应于110~120℃) |
4 结论 |
(8)柴西北中浅层低压油藏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异常低压成因 |
1.3.2 柴西地区地层压力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1.5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6 实物工作量及研究进展 |
1.6.1 实物工作量 |
1.6.2 研究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 |
2.2 地层及沉积演化 |
2.3 储层地质特征 |
第3章 压力系统特征及分布规律 |
3.1 柴西北压力特征 |
3.2 油泉子油田 |
3.3 南翼山油田 |
3.4 小梁山油田 |
第4章 流体压力封存箱特征 |
4.1 南翼山压力封存箱 |
4.1.1 封存箱流体性质及封闭性研究 |
4.1.2 封存箱沉积配置特征 |
4.1.3 封存箱组构模式 |
4.2 小梁山压力封存箱 |
4.2.1 封存箱流体性质及封闭性研究 |
4.2.2 封存箱沉积配置特征 |
4.2.3 封存箱组构模式 |
4.3 油泉子压力封存箱 |
4.3.1 封存箱流体性质及封闭性研究 |
4.3.2 封存箱沉积配置特征 |
4.3.3 封存箱组构模式 |
第5章 油气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 |
5.1 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 |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2 油气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
5.1.3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特征 |
5.1.4 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
5.2 成藏模式分析 |
5.2.1 南翼山油气成藏模式 |
5.2.2 油泉子油气成藏模式 |
5.2.3 小梁山油气成藏模式 |
第6章 柴西北低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过程 |
6.1 构造运动对地层压力的影响 |
6.1.1 柴西北构造抬升剥蚀量恢复 |
6.1.2 地温降低量恢复 |
6.1.3 构造抬升对储层压力的定量化分析 |
6.2 储层物性对地层压力的影响 |
6.2.1 柴西北储层物性特征 |
6.2.3 储层物性差异地质成因 |
6.2.4 储层物性对压力作用机制 |
6.3 轻烃散失对地层压力的影响 |
6.4 柴西北压力演化过程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天然气来源及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概况 |
2南翼山构造天然气成因 |
2.1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
2.2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2.3天然气来源分析 |
3南翼山构造油源对比 |
4南翼山构造气藏成藏过程 |
(1)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形成与演化阶段 |
(2)中生界煤型气藏形成阶段 |
(3)煤型气-油型气混合成藏阶段 |
5南翼山构造气藏成藏模式 |
6中生界煤型气勘探范围预测 |
7结论 |
(10)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构造富钾深层卤水矿的控制因素及水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2 南翼山背斜地质特征 |
1.3 南翼山背斜构造裂缝分布特征 |
2 富钾深层卤水水文地质及水化学特征 |
2.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2.2 南翼山深层卤水水文地质特征 |
2.3 南翼山深层卤水水化学特征 |
2.3.1 样品采集及分析 |
2.3.2 卤水水化学特征 |
(1)常量离子水化学特征与水化学类型 |
(2)微量离子水化学特征 |
(3)富钾卤水系数特征 |
3 南翼山富钾卤水控制因素分析 |
3.1 地球化学特征值隐含的富钾深层卤水形成环境 |
3.2 岩性对富钾深层卤水的影响 |
3.2.1 地层的岩性决定着原始深层卤水的水性与水质 |
3.2.2 岩相影响着富钾深层卤水的储水空间的形成 |
3.3 断层构造、构造裂缝对深层富钾卤水控制作用 |
4 结论 |
四、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裂缝储层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水的水化学与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D]. 徐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1(01)
- [2]青海省南翼山构造深层卤水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J]. 赵为永,魏学斌,雷涛,崔俊,江小青,陈宏民,马凤春,沙威,杨梅,赵则,秦九妹. 能源与环保, 2021(05)
- [3]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构造地表混积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讨论[J]. 于冬冬,张永生,邢恩袁,左智峰,侯献华,王琳霖,赵为永. 地质学报, 2018(10)
- [4]柴西南翼山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 于冬冬,张永生,侯献华,邢恩袁,王琳霖,李凯. 断块油气田, 2017(06)
- [5]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地层异常压力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D]. 平英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6]柴达木盆地西部生储盖岩系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以阿拉尔构造带为重点研究区[D]. 张津宁. 西北大学, 2016(05)
- [7]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特征[J]. 张君峰,喻廷旭,许浩,房媛,汪雷,祝武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5(05)
- [8]柴西北中浅层低压油藏形成机制研究[D]. 喻廷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3)
- [9]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天然气来源及成藏模式[J]. 汤国民,罗群,庞雄奇,向才富,汪立群,魏浩元. 石油学报, 2015(04)
- [10]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构造富钾深层卤水矿的控制因素及水化学特征[J]. 李洪普,郑绵平,侯献华,闫立娟. 地球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