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中的地理科学信息资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兰振旭[1](2021)在《面向地理模型分布式应用的数据资源就地共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
陈旻,闾国年,周成虎,林珲,马载阳,乐松山,温永宁,张丰源,王进,朱之一,许凯,何元庆[2](2021)在《面向新时代地理学特征研究的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发展及构建思考》文中指出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其核心内涵的挖掘是新时代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及增长点.本文聚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地理建模与模拟,首先分析了地理学基本特征对地理问题求解的时代新需求,然后从模型资源、建模流程和运行架构三个方面分析了现有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对地理学特征研究的支撑能力及不足,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在面向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及复杂性特征研究时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新时代地理学特征研究引导下的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实现架构,讨论了模块构成及功能实现,为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地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
张丰源[3](2021)在《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与复用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理分析模型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对现实地理世界的简化与抽象。众多研究已表明,地理分析模型是模拟地理现象与过程的有效手段。迄今为止,地理学各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面向不同地理问题、研究区域和时空尺度的地理分析模型。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可以帮助其他研究人员复用前人研究成果,辅助其完成相关地理模拟。然而,这些模型大多形式各异、结构复杂,难以共享与复用,从而形成“模型孤岛”。“模型孤岛”的形成会导致模型资源的重复开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资金上都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从而制约着地理学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也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热点。相关进展能够减少地理分析模型在实践应用中的成本,避免模型资源浪费。同时,在开放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能满足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地理模拟需求。因此,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成为地理分析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常用手段。本文以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为切入点,对地理分析模型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索地理分析模型的应用需求,分析模型共享和复用内涵。面向多源异构的地理分析模型,通过制定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标准、服务化封装方法、以及打包和部署策略,从而支撑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设计模型服务接口及交互方式,将地理分析模型按照服务的方式发布在网络环境中,从而支撑地理分析模型在网络空间下的复用;同时通过分析不同的模型共享标准,设计标准之间互操作引擎,从而实现基于不同共享标准地理分析模型之间的复用。最后分析地理分析模型在地理模拟中涉及的模拟资源,通过制定资源接入策略,构建面向地理模拟的分布式网络,设计模型分布式运行策略,配置模拟运行任务,优化模拟运行效率,从而服务于网络环境中的分布式地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面向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地理分析模型归纳与总结。首先,从不同角度,面向用户理解和使用需求,对地理分析模型的类型和属性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其次,对地理分析模型应用需求进行分析,总结面向单模型模拟和多模型流程式模拟的应用需求。从地理分析模型共享和复用两个过程出发,分析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内涵。(2)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共享方法。针对已总结地理分析模型基本信息,设计标准化描述字段,基于标准化字段,构建一套结构化描述体系,以支撑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基于地理分析模型结构化标准描述,面向多源异构地理分析模型,通过标准化接口设计,规范地理分析模型行为与交互协议,形成一套地理分析模型封装方法,从而完成地理分析模型的标准化封装。设计可迁移部署的模型部署包,构建地理分析模型与计算资源环境匹配策略,支撑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3)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复用。设计并开发模型服务容器,将地理分析模型部署到计算资源上。设计服务化地理分析模型使用接口,并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设定用户权限,以服务于地理分析模型在网络空间下的复用。探索基于不同标准的地理分析模型组件特征,总结归纳地理分析模型通用标准。基于上述通用标准,设计面向不同模型标准的互操作引擎,以支撑基于不同标准的地理分析模型之间的复用。(4)网络空间下地理模拟分布式运行。以地理模拟的运行需求为切入点,分析分布式模拟中的资源与用户角色,设计地理模拟资源在分布式网络空间中的接入、配置以及管理策略。针对模拟任务对资源的依赖特征,设计面向分布式地理模拟的配置方法。同时,针对已共享的分布式资源中,优化网络上资源配置,平衡模拟资源负载,并且顾及模拟任务需求,设计地理模拟资源调度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在结构化认知、标准化共享、网络化复用和分布式运行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辅助用户在地理模拟驱动下进行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与复用。本研究通过对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封装的探索,以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地理模拟资源的服务式调用为基本思路,形成了一套面向多源异构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与复用方法,开发并实现了一系列系统及工具。最后,本文基于案例实现,验证论文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促进了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对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和复用,由此为地理学研究人员在复杂场景下进行综合地理模拟奠定了基础。
芦宇辰[4](2020)在《面向协作交流的概念图库构建方法研究 ——以陆地水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协作交流是开展多专家合作、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途径。针对复杂地理系统的综合模拟分析,地理学各领域研究者需要通过协作交流来进行思路的碰撞、理念的融合、方案的探索,从而支撑形成更加整体的地理认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辅助专家开展协作交流的工具和平台也日益丰富。然而,现有以分布式协作交流为典型的技术方案,主要关注于消息交换策略本身,对于梳理地理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交流却少有涉及。地理建模与模拟作为解决地理问题的必要途径,其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如何在问题梳理过程中降低不同科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障碍,是开展综合地理模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本研究以地理建模活动中多研究者协作交流的实际需求为牵引,以陆地水文为例,将陆地水文知识概念结构化表达作为研究者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通过构建陆地水文概念图库来为研究者提供协作交流媒介。基于所设计和构建的陆地水文概念图库,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和知识表达方法的支撑下,构建面向地理问题理解的协作交流情景,由此辅助多研究者更加高效的开展关于陆地水文知识的交流,推进合作式的陆地水文建模与模拟工作。本研究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的构建方法研究。构建服务于陆地水文概念图库建设的水文概念结构化描述框架:提出了一套面向概念图库构建的水文概念分类组织统辖概念使之具有体系;提出了陆地水文概念多维描述结构、研究了陆地水文概念图示关联方法,使陆地水文概念表达既具备形式化的描述信息,又关联形象化的图示资源。基于陆地水文概念结构化描述框架,完成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结构设计。最终通过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 DB实现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的结构化存储。(2)基于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的协作交流方法研究。以陆地水文概念图库作为多研究者开展协作交流的媒介,以辅助研究者更容易的理解地理问题、更方便的交流地理问题为需求导向,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知识表达方法的支撑下,构建文本交流主导和图示交流主导的协作交流情景,在情景中融入检索与推理机制来支撑跨领域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完善对地理问题的认知,基于认知指导后续建模与模拟阶段的工作。(3)陆地水文概念图库协作交流原型系统的实验验证。通过陆地水文概念图库构建方法研究、基于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的协作交流方法研究,本文构建了面向网络的、开放的陆地水文概念图库协作交流原型系统。原型系统一方面支持研究人员对陆地水文概念图库资源进行完善与扩充,另一方面以陆地水文概念图库资源作为研究者协作交流的素材,支持研究者更方便的交流地理问题,完善对地理问题的认知。以通江湖泊概念为例,梳理出以通江湖泊为核心的概念体系框架,基于该框架以鄱阳湖湖体水质污染问题作为交流主题,验证原型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本研究一方面能辅助多领域跨学科研究者理解陆地水文知识,弱化由学科知识背景差导致的交流障碍,对地理问题形成整体的认知,为地理建模工作做铺垫。另一方面,本研究以陆地水文为例,开展领域知识概念表达方法的研究也可以为其他学科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经验。
王明[5](2020)在《面向开放式地理模拟的计算资源适配与调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地理学研究在定量分析和系统综合方面的不断发展,地理建模与模拟已经成为对地理环境进行历史反演、现状刻画、未来预测的重要研究手段。在各领域地理建模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同时,复杂地理问题的求解对于跨领域的模型集成应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开放式地理模拟是以研究者协作探索为基本途径的建模研究方法。在客观地理规律的指导下,通过开放式地理模拟将模型、数据和计算资源进行有机集成,开展综合的地理环境模拟分析。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式地理模拟在模型资源的发展演变、数据资源的更新迭代等方面都对计算资源提出了更丰富的需求。然而,现有开放式地理模拟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集成建模框架与流程的构建,对于计算资源支撑方法的研究却少有涉及。地理模拟作为解决复杂地理问题和提供相关决策支持的有效途径,其模拟任务运行的成与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计算资源支撑。因此,如何在开放式地理模拟的过程中提供一套稳定的计算资源支撑方法,是开展地理建模与模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本研究以计算资源对于开放式地理模拟的支撑需求为导向,从梳理开放式地理模拟的情景化特征出发,研究支撑开放式地理模拟的计算资源动态聚合框架。在此基础上,探索面向模型服务化运行的计算资源适配方法和面向模型服务化集成的计算资源调度方法,形成适用于不同模拟情景的计算资源适配与调度方法体系,以支撑在网络空间中更加高效地开展综合地理环境的模拟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模拟情景驱动的计算资源动态聚合基础框架构建。归纳总结了开放式地理模拟的内涵与情景特征,分析了计算资源对于开放式地理模拟的支撑需求。在此基础上,兼顾建模研究者、资源提供者、模型资源、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提出了模拟情景驱动的计算资源动态聚合基础框架。通过兼容不同的网络结构和通信方式,将模型的执行需求与计算资源之间进行特征关联,从而在网络环境中寻找优化的计算策略,并进一步阐述了计算资源的适配与调度对于开放式地理模拟研究的基础支撑作用。(2)网络环境下单模型服务计算资源适配方法研究。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单模型运行的计算资源适配关键问题,提出了计算资源适配的基础架构。在计算资源适配基础架构的指导下,分别设计了地理模型运行环境信息描述方法和计算资源环境信息规范化表达方法;提出了计算资源匹配指标体系和计算资源择优推荐方法,降低了模型资源与计算资源适配的难度;基于上述基础研究方法,从适配结果推荐、参与式部署、模型服务校验三个方面设计了智能化推荐的计算资源适配方法,实现地理模型从部署到运行的整个适配流程,为后续模型集成提供了资源支撑。(3)网络环境下多模型集成计算资源调度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科学工作流的集成流程表达方法,实现了集成任务流程的具象化表达和结构化存储;设计了基于Qo S的模型集成计算资源调度策略,实现了对集成流程中服务的优选组合和整体运行控制;在执行调度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了模拟任务运行过程中的优化情景,从计算资源的角度出发,分别构建了协作式备选的任务优化策略和负载动态感知的任务调度策略,保障和优化了集成任务的运行。本文针对开放式地理模拟过程中的计算资源需求问题,从单模型运行和多模型集成两方面出发,设计了面向开放式地理模拟的计算资源适配与调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适用于不同模拟情景的计算资源适配与调度方法体系,从而更好的支撑网络空间中对于复杂地理问题的求解,促进地理模拟相关研究的发展。
陈欣[6](2020)在《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不断地改变着传统商业的模式和物流组织方式。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逐渐成为经营者选择的渠道之一。买卖双方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在开阔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而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及在线支付等综合服务活动,为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简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电子商务也对众多行业的中介环节产生了重大影响。批发业作为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一环,连接着生产商与零售商,使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且批发市场作为城市商业空间中的重要场所,也起到了组织和调动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作用。而电子商务正深刻影响着批发业的经济组织和交易方式,零售商与生产商直接交易的日趋增加,批发业面临着被排除在流通过程之外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传统批发行业唯有进行升级和创新,才能重新确立自己在流通中的地位。鉴于此,本研究以批发市场商户的电子商务使用行为为研究对象,选择重庆市最为着名的、历史较为悠久的批发市场集群——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案例地进行深入的调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研究手段,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特征,深入了解批发商户的电商使用率、进购频率、以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的差异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影响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的使用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重点回顾了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研究、批发业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理论与研究视角,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及批发业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评述。同时,本研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批发市场的实地考察经验,进行了理论模型构建、研究假设的提出及测量量表的开发。其次,本研究对重庆市的批发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进一步的微观调研提供支撑。一方面,重庆市批发业销售额保持稳定增长、批发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较好,朝天门市场地位突出。其次,重庆市整体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差异较大;主城区内部批发业分布不均,内环集聚,批发网点数量也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另一方面,重庆市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注重电商政策及环境建设和引导。再次,本研究以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案例地,利用交叉频数分析方法,对案例地批发市场中商户的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批发商户基本具备基础的网络使用能力以及电子商务了解度,但电子商务的实际使用率不高,仅为22.42%,商户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选择倾向于例如阿里巴巴、淘宝等已经十分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另外,其使用意愿也较低,仅为21.08%,且略低于实际使用率。(2)实体进购货物的方式仍占主导,网络进购对实体进购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有52%已使用电子商务的商户仍然选择实体进购的方式;而且在实体进购频率方面有所差异,已使用电商的商户实体进购产品频率减少。(3)产品类型不同、商店规模不同,批发商户的电子商务使用行为有所差异。服装服饰类、针纺织品类以及文体娱乐用品类产品商户的电商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意愿明显高于其它类别;在线采购、在线销售以及广告宣传是批发商户使用电子商务过程中较为注重的环节;5人及以下、6-10人规模的商店使用电子商务所占比较小,且随着商店规模的增大,使用电子商务的商店比例明显高于未使用电子商务的商店。(4)电子商务的使用对于批发商户的采购空间、销售空间及仓储空间均有不同的作用。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是批发商进行采购活动最活跃的地区;采购地点不同,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所差异;在销售空间方面,有近70%的商户其在线销售业务仅涉及到重庆市内,但随着在线销售业务涉及的省份越多,参与电商的商户数量也随之扩大;在仓储空间方面,仓库位置距离店铺较远的商户更有可能选择使用电子商务。最后,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并引入网络经验新变量,构建了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H1H7、H9假设均成立。其次,对控制变量检验后发现,年龄、学历、商店规模对商户的使用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最后,模型中的变量均能通过直接效应或间接效应影响商户的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影响效应有所差异,从高到低依次是感知易用性(0.745)、行为意愿(0.734)、感知有用性(0.482)、网络经验(0.308)、感知行为控制(0.288)、主观规范(0.269)。
高春东,郭启全,江东,王振波,方创琳,郝蒙蒙[7](2019)在《网络空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空间作为人类活动新的空间形态,是人和信息的共同载体,网络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网络空间的科学刻画,是网络事件分析、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石,也是信息化时代地理学研究拓展的新领域。在全球网络空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亟需加强地理学与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传统地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创建网络空间地理学。网络空间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内容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理论基础是从传统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演变为人地网关系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构建网络空间、现实空间的映射关系,在网络空间重新定义传统地理学关于距离、区域等基本概念,构建网络空间可视化表达的语言、模型、方法体系,绘制网络空间地图,探究网络空间结构和行为的演变规律等;技术路径包括网络空间要素数据采集与融合、网络空间可视化表达、网络空间态势与行为智能认知等,其中智能认知涵盖了网络空间态势现状评估、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与溯源分析、网络事件态势模拟与风险预测等。网络空间地理学的创建将为网络空间的科学认知、地理学与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建设以及国家网络安全防控和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视角。
张博文[8](2019)在《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运行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问题的日益严重,探索气候变化机理、预测气候变化趋势成为了学界重点研究的方向。陆地碳循环模型以陆地生态系统为对象进行碳循环过程的模拟与计算,在探究圈层间碳循环机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陆地碳循环模型的持续发展,模型的计算过程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单机运算方式难以满足模型所需的高计算能力。为了解决模型运行问题,目前研究者普遍采用模型内部硬编码方式和基于MPI并行标准的方式来实现模型的并行化计算。然而这些模型并行计算方法所依赖的并行化工作量大,计算资源要求较高,难以形成一套易用的、可配置的模型并行运行解决方案。现今在并行计算的实现方案中,云计算等利用网络闲置计算资源进行并行计算的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方式正逐步发展,能够为复杂模型计算提供大量计算能力,降低并行计算门槛。本文以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并行运行为研究目标,从模型并行运行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模型并行计算与模型集群部署出发,基于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并行技术,设计了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与集群部署方法。在分布式并行计算方面,针对模型的数据存储与并行计算的需求,设计了模型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方案与并行计算方案;在分布式部署方面,针对模型部署困难、集群间通信方式不一的问题,设计了模型并行集群的虚拟化部署方案和模型并行集群间的通信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如下:(1)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模型集群并行计算方式,本文基于云计算的跨集群计算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计算资源,降低并行计算资源门槛。针对模型分布式计算中模型数据存储与模型并行计算两个关键难点,设计了模型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方案与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案。在数据存储方面,基于模型数据特征设计了多源数据的标准化方案,基于HDFS分布式存储框架设计了模型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策略,为提高模型数据的存取效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在计算方面,基于模型的计算特征提出了面向并行的模型计算任务分割方法,基于Spark分布式并行框架设计了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策略,并对模型的并行性能与资源调度策略进行了优化。(2)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分布式集群部署方法。针对模型集群部署中模型环境和集群并行环境复杂、部署难度大、分布式集群并行通信困难的问题,设计了模型集群的虚拟化部署方案与模型集群的通信交互方案。在虚拟化方面,基于Docker虚拟化部署技术,设计了模型运行环境与集群并行环境的自动化构建方案。在通信方面,为了解决虚拟模型容器间通信与分布式集群间通信问题,设计了基于虚拟网络的容器间通信方案与基于调度器与执行器的分布式并行集群间通信方案,实现模型在分布式环境中的快速部署与稳定通信。本文从模型在并行运行中的计算与部署角度出发,探究了模型的分布式计算方法与分布式部署方法。在计算方面,设计了模型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方案与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案;在部署方面,设计了模型的部署虚拟化方案与通信方案。解决了模型分布式并行运行的关键难点,为模型在分布式环境中的并行计算与集群部署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刘子仪[9](2019)在《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算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SOA、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兴起,新一代面向服务的WebGIS迅速发展,交互式地图成为当下的热点。相较于栅格瓦片,矢量瓦片具有拓扑关系清晰、数据量小、无极缩放以及交互性强等优点,满足了地理空间数据交互式操作与空间信息分析的需求,是网络地图当今发展的重要方向。矢量瓦片数据是由矢量地理数据切片而成,是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与测绘成果。在网络环境下,矢量瓦片数据的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矢量瓦片缓存机制的脆弱性、客户端代码的易读性和网络爬虫的攻击性等给矢量瓦片数据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挑战。因此,亟需一种技术实现瓦片数据共享与瓦片数据版权保护之间的平衡。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矢量瓦片数据所面临的版权问题。与传统矢量地理数据相比,单个矢量瓦片数据量小,水印承载能力有限,面临的攻击更为复杂多样,多用户拼接更为常见,多用户合谋可能性大幅提高,对数字水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的特征出发,对矢量瓦片数据的数字水印算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矢量瓦片的空间特征、表现形式和应用环境,分析了矢量瓦片的数据特征,对矢量瓦片数字水印面临的单用户和多用户攻击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的性质要求,从水印容量、数据保真性、稳健性和抗合谋性等方面给出了矢量瓦片数字水印的评价标准。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提出了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模型。(2)从矢量瓦片数字水印的水印容量角度,深入分析了量化索引调制与水印容量的关系;以矢量瓦片数据的允许误差与最低有效精度位为约束条件,计算了单个坐标点的水印容量上限;结合矢量瓦片数据的空间特征和表现形式,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化机制,基于二维格网划分进行量化索引调制,充分利用了坐标点的可嵌入空间。同时,结合散列函数对水印信息进行压缩加密,大幅缩短了水印信息长度。实验表明,提出的大水印容量算法有效提升了水印容量,能够抵抗增加、删除、更新、裁剪、乱序、拼接等多种攻击方式。(3)针对矢量瓦片数据易受多用户合谋攻击的问题,在水印生成阶段,对合谋攻击模型和Tardos编码及其长度优化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将Tardos编码应用于矢量瓦片数据的网络分发;在水印嵌入阶段,结合矢量瓦片数据的空间特征,分析量化索引调制对不同编码攻击模型的影响,提出了q进制编码容量优化,以该优化机制为基础,选择Tardos编码与量化结合的最优方案;在水印提取与检测阶段,针对矢量瓦片数据易受多用户拼接攻击的特性,设计了一种抗多用户拼接的水印提取与检测方法,提升了追踪性能;通过分析编码机理和实验的方式,研究了水印容量和抗合谋性能的关系。实验表明,提出的抗合谋矢量瓦片数字水印算法在抵抗多种稳健性攻击的同时,能够有效抵抗多用户拼接与裁剪,多用户合谋等攻击方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好的不可感知性。
刘斌[10](2018)在《教学互动对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线学习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其具有的自主性、弱控性、开放性等特点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调节。因此,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策略是成功在线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保证在线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而现实中,大学生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表现不甚理想,表现在:完成率和参与度不高、持续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缺乏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对其自我调节学习过程进行干预是在线学习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拷问与理论基础的追溯,本文认为互动是研究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因此,本论文立足于教学互动的视角,围绕“教学互动对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这一主题,探究了三个核心问题:①关系问题,即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和效应如何;②机制问题,即教学互动是如何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③发展问题,即如何设计教学互动策略促进在线自我调节学习。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准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形成以下结论:(1)通过对584名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互动与在线自我调节学习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中等相关;整体上教学互动对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效应可用回归方程“在线自我调节学习=1.53+0.55×教学互动”解释;在教学互动的两个维度上,生生互动对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n响效应比师生互动大,二者对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效应可用回归方程“在线自我调节学习=1.50+0.]2×师生互动+0.45×生生互动”解释。(2)以2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研究方法,进一步对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机制进行了探究,具体包括影响过程中的外部情境、作用过程、实现路径等内容。研究发现,学习者对课程的兴趣、互动的价值、积极的同伴关系、高质量的互动支持等四个因素是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外部情境;教学互动对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6个要素均有影响,其过程体现为被动调节、自主调节、协作调节等三种方式;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路径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在间接影响中,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社会临场感、学业自我效能、结果期望等因素起到中介作用。(3)基于发展的隐喻,论文提出了促进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设计原则,从总体目标、主要途径、干预过程等方面构建了干预框架,并依据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机制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设计了具体的干预策略,其中师生互动干预策略包括目标计划指导、期望传递、策略建议、问题解答、学习监控、学习反馈、反思指导,生生互动干预策略包括计划协商、同伴激励、同伴分享、同伴互助、同伴互评、同伴反馈等策略。(4)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原理》课程以及蓝墨云班课平台,研究将上述干预策略应用于大学生的在线课程学习实践,并运用准实验研究方法,从自我调节学习水平、过程、结果等三个方面对干预策略的实践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表现在目标计划自我监控、学业求助、评估反思等维度,但在自我激励维度上提升不明显;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主要表现在在拓展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总结等行为上,但在学习反思上表现不明显;学习者的在线学习结果得到了增强,干预策略对学习者的个人学习成果、在线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协作学习成果的影响效果不显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即从教学互动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发展策略;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探索了教学互动对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关系和机制,提出了促进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互动干预策略并开展了实践应用当然,本论文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一是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模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二是干预策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三是研究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四是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态干预模型有待建立。
二、网络环境中的地理科学信息资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中的地理科学信息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新时代地理学特征研究的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发展及构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学特征研究及其对问题求解的新需求 |
1.1 地理学区域性特征及研究需求 |
1.2 地理学综合性特征及研究需求 |
1.3 地理学复杂性特征及研究需求 |
2 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应对地理学特征研究的能力分析 |
2.1 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的模型资源分析 |
2.2 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的建模流程分析 |
2.3 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的运行架构分析 |
3 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的发展方向 |
3.1 应对区域问题多样性的地理模型共享 |
3.2 面向区域问题关联性的模型集成 |
3.3 顾及地理综合的地理建模 |
3.4 兼顾概念设计与执行流程的地理建模 |
3.5 协作式地理建模与模拟 |
3.6 探索式地理建模与模拟 |
4 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实现架构设计 |
4.1 地理模拟资源服务化共享与重用方法研究 |
4.2 协作式地理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
4.3 开放式地理模拟方法研究 |
5 总结 |
(3)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与复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理分析模型共享标准 |
1.2.2 地理分析模型共享与复用方法 |
1.2.3 基于地理分析模型共享的建模与集成框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面向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地理分析模型归纳 |
2.1 地理分析模型类型与特征归纳 |
2.1.1 地理分析模型类型梳理 |
2.1.2 地理分析模型特征总结 |
2.2 地理分析模型应用需求分析 |
2.2.1 基于单模型的地理模拟需求 |
2.2.2 面向复杂问题多模型流程式模拟需求 |
2.3 模型共享与复用内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共享方法 |
3.1 地理分析模型的结构化描述方法设计 |
3.1.1 基本结构 |
3.1.2 基本属性集描述 |
3.1.3 行为信息描述 |
3.1.4 环境依赖信息描述 |
3.1.5 扩展信息描述 |
3.2 多源异构的模型资源封装方法 |
3.2.1 地理分析模型接入策略 |
3.2.2 模型行为标准化封装 |
3.3 基于标准部署包的地理分析模型部署 |
3.3.1 地理分析模型可迁移部署包设计 |
3.3.2 面向异构计算环境的模型服务部署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复用方法 |
4.1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生成方法设计 |
4.1.1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容器概念设计 |
4.1.2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容器组件设计 |
4.1.3 基于REST风格的服务接口设计 |
4.2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管理方法设计 |
4.2.1 面向模型服务使用的管理模块设计 |
4.2.2 模型服务安全及权限界定 |
4.2.3 面向用户管理的运行交互与控制 |
4.3 基于共享联盟的互操作标准分析与设计 |
4.3.1 面向多标准的模型间复用分析 |
4.3.2 基于拓扑关系的模型标准间互操作基本思路 |
4.3.3 面向多标准的互操作局限 |
4.4 面向多标准地理分析模型互操作引擎设计 |
4.4.1 互操作引擎设计方案 |
4.4.2 模型标准互操作引擎架构设计 |
4.4.3 字段映射 |
4.4.4 方法连接 |
4.4.5 组件重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分布式模拟 |
5.1 基于角色的地理模拟情景分析 |
5.1.1 地理模拟情景中的地理资源分析 |
5.1.2 基于模拟资源的角色分析 |
5.2 分布式地理模拟网络架构 |
5.2.1 分布式地理模拟分析 |
5.2.2 分布式网络架构设计 |
5.2.3 分布式网络动态构建 |
5.3 面向地理模拟的模拟任务 |
5.3.1 分布式模拟任务资源接入 |
5.3.2 面向地理模拟任务资源配置 |
5.3.3 模拟任务接口设计 |
5.4 分布式网络环境下模拟任务调度与优化 |
5.4.1 分布式模型服务调度策略 |
5.4.2 面向模型的任务调度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与实验验证 |
6.1 原型系统框架设计 |
6.2 原型系统相关工具构建 |
6.2.1 模型的封装及打包 |
6.2.2 模型服务容器开发 |
6.2.3 互操作引擎开发 |
6.2.4 分布式网络开发与构建 |
6.2.5 模型服务开发包构建与相关应用举例 |
6.3 模型共享与复用实验案例 |
6.3.1 模型应用情景及案例选择 |
6.3.2 SWAT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与复用 |
6.3.3 FDS模型服务化共享 |
6.3.4 Biome-BGC模型服务化共享 |
6.4 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空气质量模拟 |
6.4.1 模拟流程及数据 |
6.4.2 资源开发与部署 |
6.4.3 模拟执行及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4)面向协作交流的概念图库构建方法研究 ——以陆地水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作交流方法研究 |
1.2.2 地理知识结构化表达方法研究 |
1.2.3 地理知识图示表达研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支持协作交流的技术与知识表达方法 |
2.1 协作交流在地理综合研究中的应用 |
2.1.1 协作交流的内涵 |
2.1.2 基于网络的协作交流技术 |
2.1.3 地理研究中的协作交流 |
2.2 服务于协作交流的知识表达方法 |
2.2.1 本体的知识表达与推理方法 |
2.2.2 知识图谱的相关理论与推理方法 |
2.2.3 本体与知识图谱对协作交流的支持 |
2.3 陆地水文知识构成元素——陆地水文概念的内涵 |
2.3.1 概念的形成与内涵 |
2.3.2 地理概念的形成与内涵 |
2.3.3 陆地水文概念的形成与内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的构建方法研究 |
3.1 面向陆地水文概念图库构建的概念结构化描述框架 |
3.1.1 描述框架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2 面向图库建设的水文概念分类组织 |
3.1.3 陆地水文概念的多维描述结构 |
3.1.4 陆地水文概念的图示关联表达 |
3.2 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结构设计 |
3.2.1 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组织结构设计 |
3.2.2 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物理模型设计 |
3.3 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的存储与应用 |
3.3.1 数据库的选取 |
3.3.2 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结构化存储方案设计 |
3.3.3 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陆地水文概念图库的协作交流方法研究 |
4.1 协作交流需求分析与协作交流情景设计 |
4.1.1 面向地理问题理解的协作交流需求分析 |
4.1.2 文本交流主导的情景 |
4.1.3 图示交流主导的情景 |
4.2 文本交流主导的陆地水文概念图库检索方法 |
4.2.1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支撑的检索设计 |
4.2.2 基于分词的检索信息提取方法 |
4.2.3 基于词频统计与词云的交流信息可视化方法 |
4.3 图示交流主导的陆地水文概念图库多维度推理方法 |
4.3.1 知识表达技术支撑的推理设计 |
4.3.2 语义维度的推理 |
4.3.3 几何形态维度的推理 |
4.3.4 属性特征维度的推理 |
4.3.5 演化过程维度的推理 |
4.3.6 要素关系维度的推理 |
4.3.7 空间位置维度的推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原型系统与案例验证 |
5.1 原型系统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5.1.2 系统架构设计 |
5.1.3 陆地水文概念条目的构建工具 |
5.1.4 支持信息检索的文本交流工具 |
5.1.5 支持多维度推理的绘图工具 |
5.2 案例验证 |
5.2.1 以通江湖泊为核心的概念框架体系 |
5.2.2 基于通江湖泊概念框架体系的案例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面向开放式地理模拟的计算资源适配与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地理建模与模拟 |
1.2.2 地理模型共享与集成方法 |
1.2.3 地理模型部署方法 |
1.2.4 面向模拟任务运行的计算资源调度方法 |
1.2.5 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开放式地理模拟特征及其计算资源需求分析 |
2.1 开放式地理模拟 |
2.1.1 开放式地理模拟的内涵 |
2.1.2 开放式地理模拟的类型 |
2.1.3 开放式地理模型的特征 |
2.2 网络环境中的开放式地理模拟的情景特征 |
2.2.1 面向单模型服务运行的应用情景分析 |
2.2.2 面向多模型集成的应用情景分析 |
2.3 面向开放式地理模拟的计算资源动态聚合 |
2.3.1 网络环境中的计算资源特性 |
2.3.2 计算资源对开放式地理模拟的支撑需求 |
2.3.3 模拟情景驱动的计算资源动态聚合基础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络环境下单模型运行计算资源适配方法研究 |
3.1 面向模型运行的计算资源适配 |
3.1.1 计算资源适配需求分析 |
3.1.2 计算资源适配基础架构 |
3.2 模型资源与计算资源的环境信息规范化描述 |
3.2.1 模型资源运行环境描述方法设计 |
3.2.2 计算资源环境信息描述方法设计 |
3.3 计算资源匹配指标体系与择优推荐方法 |
3.3.1 计算资源匹配指标分析与体系构建 |
3.3.2 计算资源择优推荐方法设计 |
3.4 智能化推荐的计算资源适配方法 |
3.4.1 基于环境信息匹配的适配结果推荐 |
3.4.2 基于模型部署包的参与式部署 |
3.4.3 基于通用接口的模型服务校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环境下多模型集成计算资源调度方法研究 |
4.1 地理模型服务集成引擎基础架构设计 |
4.1.1 服务化集成应用需求分析 |
4.1.2 地理模型服务集成引擎基础架构 |
4.2 基于科学工作流的集成流程表达 |
4.2.1 面向模型集成的科学工作流基本构成 |
4.2.2 面向模型集成的工作流结构化描述文档设计 |
4.3 基于QoS模型集成计算资源调度 |
4.3.1 Web服务领域下的Qo S模型 |
4.3.2 地理模型服务QoS模型的整体设计 |
4.3.3 基于QoS模型的集成工作流执行调度 |
4.4 面向模型集成运行的计算资源优化 |
4.4.1 运行优化情景分析 |
4.4.2 协作式备选的任务优化策略 |
4.4.3 负载动态感知的任务调度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原型系统与实验验证 |
5.1 原型系统构建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5.1.2 系统逻辑结构 |
5.1.3 原型系统的门户网站 |
5.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环境搭建 |
5.2.2 模型服务化运行实验 |
5.2.3 典型流域尺度模型集成案例实验 |
5.2.4 不同应用情景下优化方法对比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A OpenGMS平台资源获取接口参照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总结性评述 |
1.4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基本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2.1.1 模型构建 |
2.1.2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 |
2.1.3 测量量表开发 |
2.1.4 问卷设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核密度估计法 |
2.2.3 交叉频数分析法 |
2.2.4 结构方程模型 |
2.3 研究数据 |
2.4 研究思路 |
第3章 重庆市批发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
3.1 重庆市批发业的发展 |
3.1.1 批发业销售额保持平稳增长 |
3.1.2 批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
3.1.3 全国百强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较多,朝天门市场地位突出 |
3.1.4 商品交易市场整体交易额在全国地位突出 |
3.2 重庆市批发业空间格局 |
3.2.1 全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分布格局差异较大 |
3.2.2 主城区批发网点数量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内环以内过度集聚 |
3.3 重庆市电子商务的发展 |
3.3.1 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
3.3.2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 |
3.3.3 注重电商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特征分析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2 数据来源与整理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描述统计 |
4.3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的一般特征 |
4.3.1 电商经验、使用率及使用意愿 |
4.3.2 电商的进购频率 |
4.3.3 不同产品类型下电商使用行为 |
4.3.4 不同商店规模下电商使用行为 |
4.4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的空间特征 |
4.4.1 采购地点与电商使用行为 |
4.4.2 销售空间与电商使用行为 |
4.4.3 仓储空间与电商使用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5.1.1 问卷的信度 |
5.1.2 问卷的效度 |
5.2 结构方程分析 |
5.2.1 拟合度检验 |
5.2.2 验证性因子检验 |
5.2.3 控制变量检验 |
5.2.4 结果分析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成果 |
(7)网络空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网络空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网络空间研究的文献图谱分析 |
2.2 网络空间研究的主题分析 |
2.2.1 网络空间的内涵与特征 |
2.2.2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 |
2.2.3 网络空间安全与防护 |
2.3 网络空间研究的问题与趋势 |
3 网络空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3.1 网络空间地理学的基本内涵 |
3.2 理论基础:从人地关系到人地网关系 |
3.2.1“人—地”关系理论 |
3.2.2“人—地—网”关系研究 |
4 网络空间地理学的技术路径 |
4.1 网络空间要素数据采集与融合 |
4.2 网络空间可视化表达 |
4.3 网络空间态势与行为智能认知 |
4.3.1 网络空间态势现状评估 |
4.3.2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与溯源分析 |
4.3.3 网络事件态势模拟与风险预测 |
5 总结与展望 |
(8)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运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陆地碳循环模型概况 |
1.2.2 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并行计算 |
1.2.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 |
第2章 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运行框架设计 |
2.1 适用于通用并行方案的陆地碳循环模型特征分析 |
2.1.1 陆地碳循环模型特征 |
2.1.2 陆地碳循环模型运行特征 |
2.2 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并行方法分析 |
2.2.1 各类并行计算方法对比 |
2.2.2 大规模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
2.2.3 多计算任务的分布式并行 |
2.2.4 复杂运行环境的虚拟化 |
2.2.5 分布式环境下的通信交互 |
2.3 陆地碳循环模型分布式并行运行概念框架设计 |
2.3.1 概念框架设计 |
2.3.2 功能模块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陆地碳循环模型并行计算方法 |
3.1 陆地碳循环模型与分布式并行计算 |
3.1.1 模型并行计算需求分析 |
3.1.2 模型并行计算基础架构 |
3.2 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方法 |
3.2.1 模型异构数据标准化 |
3.2.2 标准化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
3.2.3 数据存储性能优化 |
3.3 基于任务的陆地碳循环模型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 |
3.3.1 面向并行的模型任务分割 |
3.3.2 基于Spark的模型并行计算 |
3.3.3 并行性能优化与资源调度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陆地碳循环模型集群部署方法 |
4.1 陆地碳循环模型与集群部署 |
4.1.1 模型集群部署需求分析 |
4.1.2 模型集群部署基础架构 |
4.2 模型并行集群部署的虚拟化方法 |
4.2.1 并行集群的虚拟化部署 |
4.2.2 模型虚拟容器的构建 |
4.3 模型并行集群部署的通信方法 |
4.3.1 面向虚拟模型容器的通信 |
4.3.2 面向分布式网络的集群通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原型系统与实验验证 |
5.1 原型系统构建 |
5.1.1 原型系统并行计算模块 |
5.1.2 原型系统的集群部署模块 |
5.1.3 原型系统的平台网站 |
5.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环境搭建 |
5.2.2 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实验 |
5.2.3 模型并行效率对比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9)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论文组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组织 |
第2章 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理论基础 |
2.1 矢量瓦片数据特征分析 |
2.2 矢量瓦片数据水印攻击方式分析 |
2.2.1 单用户攻击 |
2.2.2 多用户攻击 |
2.3 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特征 |
2.3.1 矢量瓦片数字水印性质要求 |
2.3.2 矢量瓦片数字水印评价标准 |
2.4 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二维格网量化的矢量瓦片大水印容量算法 |
3.1 算法思想 |
3.2 量化调制与水印容量 |
3.2.1 基本量化 |
3.2.2 大水印容量的量化索引调制 |
3.3 基于二维格网量化的调制机制和容量优化 |
3.3.1 误差讨论 |
3.3.2 基于二维格网量化的调制机制 |
3.3.3 基于二维格网量化的容量优化 |
3.4 基于二维格网量化的矢量瓦片大水印容量算法 |
3.4.1 水印信息生成 |
3.4.2 水印信息嵌入 |
3.4.3 水印信息检测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数据保真性 |
3.5.2 水印容量 |
3.5.3 鲁棒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Tardos编码的抗合谋矢量瓦片数字水印算法 |
4.1 算法思想 |
4.2 Tardos编码分析 |
4.2.1 合谋攻击模型 |
4.2.2 Tardos编码构造 |
4.3 基于Tardos编码的矢量瓦片水印嵌入和提取算法 |
4.3.1 攻击模型分析 |
4.3.2 q进制编码容量优化 |
4.3.3 抗多用户拼接的水印提取与检测方法 |
4.4 抗合谋性能分析 |
4.4.1 误警率和漏检率 |
4.4.2 部分检测率 |
4.4.3 性能优化 |
4.5 实验与分析 |
4.5.1 数据保真性 |
4.5.2 稳健性 |
4.5.3 抗合谋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教学互动对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在线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常态 |
1.1.2 自我调节学习是在线学习研究中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议题 |
1.1.3 在线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亟待提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自我调节学习 |
1.3.2 教学互动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在线学习研究概况 |
2.2 自我调节学习的基本理论 |
2.3 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现状 |
2.3.1 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整体概貌 |
2.3.2 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核心议题 |
2.3.3 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
2.4 在线学习中教学互动的相关研究 |
2.4.1 教学互动的内涵 |
2.4.2 教学互动的设计 |
2.4.3 教学互动的功用与价值 |
2.5 教学互动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研究 |
2.5.1 传统学习环境中教学互动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研究 |
2.5.2 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学互动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研究 |
2.6 小结与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问题聚焦与研究内容 |
3.2 研究范畴与对象的界定 |
3.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4章 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建构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在线自我调节学习问卷 |
4.3.2 在线学习中教学互动问卷 |
4.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5 研究结果 |
4.5.1 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基本情况 |
4.5.2 教学互动与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相关性分析 |
4.5.3 教学互动对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效应 |
4.6 结果讨论 |
第5章 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机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工具 |
5.4 研究过程与方法 |
5.5 资料分析方法与过程 |
5.6 研究结果 |
5.6.1 教学互动影响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外部情境 |
5.6.2 教学互动影响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作用过程 |
5.6.3 教学互动影响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实现路径 |
5.7 结果讨论 |
5.7.1 关于“外部情境”的分析与讨论 |
5.7.2 关于“影响过程”的分析与讨论 |
5.7.3 关于“实现路径”的分析与讨论 |
第6章 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设计 |
6.1 干预与学习干预 |
6.2 促进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互动干预设计原则 |
6.2.1 自我调节学习干预的一般原则 |
6.2.2 教学互动干预设计原则 |
6.3 促进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互动干预框架 |
6.3.1 总体目标 |
6.3.2 主要途径 |
6.3.3 干预过程 |
6.4 促进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互动干预策略 |
6.4.1 师生互动干预策略 |
6.4.2 生生互动干预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实践 |
7.1 基本情况 |
7.1.1 参与者 |
7.1.2 实施课程 |
7.1.3 实施环境 |
7.2 准实验研究设计 |
7.2.1 研究思路 |
7.2.2 研究假设与变量 |
7.2.3 研究步骤 |
7.3 实践过程 |
7.3.1 在线学习环境的创建 |
7.3.2 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 |
7.3.3 教学互动干预策略的应用 |
7.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7.4.1 学习者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的测量与分析 |
7.4.2 学习者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7.4.3 学习者在线学习结果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7.5 研究结果 |
7.5.1 在线自我调节学习水平的分析 |
7.5.2 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分析 |
7.5.3 在线学习结果的分析 |
7.6 结果讨论 |
7.6.1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7.6.2 对干预策略的思考与建议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1 明确了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和效应 |
8.1.2 建立了教学互动影响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模型 |
8.1.3 设计了促进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互动干预策略 |
8.1.4 开展了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实践并检验了干预策略的效果 |
8.2 创新之处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网络环境中的地理科学信息资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地理模型分布式应用的数据资源就地共享方法研究[D]. 兰振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面向新时代地理学特征研究的地理建模与模拟系统发展及构建思考[J]. 陈旻,闾国年,周成虎,林珲,马载阳,乐松山,温永宁,张丰源,王进,朱之一,许凯,何元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10)
- [3]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与复用方法研究[D]. 张丰源.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面向协作交流的概念图库构建方法研究 ——以陆地水文为例[D]. 芦宇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面向开放式地理模拟的计算资源适配与调度方法研究[D]. 王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6]批发商户电子商务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为例[D]. 陈欣. 西南大学, 2020(01)
- [7]网络空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J]. 高春东,郭启全,江东,王振波,方创琳,郝蒙蒙. 地理学报, 2019(09)
- [8]陆地碳循环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运行方法研究[D]. 张博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 [9]矢量瓦片数据数字水印算法研究[D]. 刘子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教学互动对大学生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刘斌.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