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药物及内镜治疗评价

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药物及内镜治疗评价

一、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药物及内镜治疗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孙若楠[1](2021)在《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其中胃静脉曲张出血(GVB)的发生率低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10%-30%,然而,胃静脉曲张出血更凶险,死亡率更高。60%-85%的胃静脉曲张患者伴有胃肾分流(GRS),使传统的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有异位栓塞的风险。由于胃静脉曲张复杂的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其治疗方法也更为复杂.内镜下钛夹夹闭联合组织胶注射是近年临床报道较多的新的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改良技术,先胃镜下对胃曲张静脉的分支进行钛夹夹闭以减缓或阻断曲张静脉内血流,再行曲张静脉内组织胶注射。这种技术通过钛夹减缓或中断胃静脉曲张(GV)的血流以利于组织胶在曲张静脉内滞留,有可能降低合并大GRS的GV的单纯内镜组织胶注射异位栓塞的发生风险。这种改良的内镜下组织胶栓塞术是否真的较传统的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具有临床优势,由于缺乏对比研究,目前尚难以定论。为探讨钛夹辅助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内镜下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与传统内镜下胃组织胶注射对于合并胃肾分流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治疗结果,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东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和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内镜下治疗肝硬化患者,经纳入和排除标准及剔除失访患者,共纳入合并胃肾分流道的胃静脉曲张(GOV2型或IGV1型)患者228例。将患者分为两组:钛夹联合组(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组织胶组(单纯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其中钛夹联合组74例,组织胶组154例。主要基线资料收集:(1)基本资料:患者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内镜检查证实存在孤立胃静脉曲张、胃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或既往胃静脉曲张出血等;(2)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酐(Sc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实验室指标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及计算MELD评分;(3)影像学检查:胃肾分流道直径及腹水情况等;(4)胃镜检查:明确患者静脉曲张类型及是否合并食管静脉曲张;(5)术后随访:术后主要是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是否出现异位栓塞、再出血、生存及其它术后并发症。主要观察指标是异位栓塞、再出血和死亡。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等级变量用Wilcoxon秩和检验,非等级变量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再出血及生存曲线,进一步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着性水平P<0.05。研究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收集228例经内镜治疗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GOV2或IGV1)肝硬化患者(钛夹联合组74例,组织胶组154例)基线资料,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本次治疗目的、腹水程度、肝性脑病程度、是否合并肝癌、各种实验室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间胃肾分流道直径、腹水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存在选择偏移.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大部分具有可比性.钛夹联合组随访时间为10.42±8.68个月,组织胶组随访时间为16.41 ± 15.06个月。2.异位栓塞及其它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术后异位栓塞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1.000)。GRS>1cm时和GRS≤1cm时两组异位栓塞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钛夹联合组出现1例肺栓塞,组织胶组出现1例肺栓塞和1例脑栓塞,均存在相关症状体征变化,但均未导致死亡.其它并发症包括术后发热、出血(术后72小时内),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术后发热的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30);两组之间术后出血(72小时内)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553)。3.组织胶用量及治疗次数:比较本次治疗应用组织胶的剂量及术后接受内镜治疗次数(包括本次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术后接受内镜治疗次数(包括本次治疗)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应用组织胶剂量有统计学差异(P=0.041),组织胶组组织胶用量相较于钛夹联合组更大。GRS>1cm和GRS≤1cm时,两组组织胶用量及内镜治疗次数无统计学差异。4.再出血:随访结果显示共91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23例,组织胶组68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1.9%,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45.9%,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 检验,P=0.630),多因素分析显示INR(HR=9.275,95%CI(1.948,44.163),P=0.005)、肝癌(HR=2.725,95%CI(1.387,5.354),P=0.004)、肝性脑病 3-4 级(HR=62.273,95%CI(3.860,1004.718),P=0.004)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对两组单独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肌酐(HR=1.019,95%CI(1.001,1.037),P=0.033)是钛夹联合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肝性脑病 3-4 级(HR=77.300,95%CI(5.317,1123.840),P=0.001)及 INR(HR=8.161,95%CI(1.731,38.484),P=0.008)是组织胶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胃肾分流道直径分为大胃肾分流道组(GRS>1cm)和小胃肾分流道组(GRS≤1cm),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3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14例,组织胶组18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2.6%,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6.7%,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601),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58例患者发生再出血,其中钛夹联合组9例,组织胶组49例,钛夹联合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31%,而组织胶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为47.1%,两组患者再出血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447)。综上,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癌、肝性脑病3-4级、INR是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肌酐为钛夹联合组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肝性脑病3-4级及INR为组织胶组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5.生存:随访期间,共24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6例,组织胶组18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91.9%,组织胶组生存率为88.3%,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378)。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3例死于肝癌,2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因不详;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8例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死于肝癌,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肝性脑病,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2例死因不详。结果表明肝癌(HR=4.856,95%CI(1.402,16.817),P=0.013)和 MELD 评分(HR=1.280,95%CI(1.012,1.618),P=0.040)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对两组单独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癌(HR=13.933,95%(CI(2.141,90.661),P=0.006)是钛夹联合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Child-Pugh评分(HR=2.287,95%CI(0.887,5.897),P<0.001)是组织胶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患者中共7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5例,组织胶组2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88.6%,组织胶组生存率为95.9%,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患者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091)。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3例死于肝癌,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因不详;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GRS≤1cm时,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的患者中共15例患者死亡,其中钛夹联合组1例,组织胶组14例。钛夹联合组生存率为96.7%,组织胶组生存率为86.4%,两组患者生存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患者生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P=0.554).其中,钛夹联合组患者中1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组织胶组死亡患者中,5例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2例死于肝癌,1例死于肝性脑病,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因不详。综上,钛夹联合组和组织胶组再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癌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是钛夹联合组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Child-Pugh评分是组织胶组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这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胃肾分流道的胃静脉曲张技术上可行,临床有效且安全,并没有证实钛夹联合组织胶治疗合并胃肾分流道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能减少异位栓塞发生率,但也没有增加手术出血的发生风险。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治疗能减少术中组织胶用量,或可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考虑到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需要未来前瞻性研究和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曹海燕[2](2021)在《气管插管在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并发症及预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肝硬化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内镜治疗是一线选择。然而,在内镜手术前进行预防性气管插管(PEI)是否可以使患者受益尚有争议。本研究探讨预防性气管插管(PEI)在EVB内镜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处理EVB提供有效及规范的临床路径及更安全的诊疗流程。方法:收集2019年至202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内镜检查证实为EVB的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19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的方法降低两组的偏倚。主要终点:术后再出血率及在院死亡率;次要终点:术后48小时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两组总住院天数和费用,随访术后6周的死亡率和再出血率。结果:主要终点:尽管在PSM前住院再出血率及死亡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PSM后,PEI组术后24小时内再出血率较低(P=0.025)。次要终点:PEI组ICU住院时间更长(P<0.001)及花费更高(46277元vs39499元,P=0.020)。并且非PEI组较PEI组有稍低的生存时间,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425)。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内镜手术前PEI可能会降低术后24小时内再出血的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

袁曼[3](2021)在《胃静脉曲张套扎术二级预防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胃静脉曲张套扎术(gastric variceal ligation,GVL)二级预防胃食管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GOV型胃静脉曲张出血经药物控制后行二级预防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内镜下胃静脉曲张治疗方式分为GVL组和胃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gastric variceal obturation,GVO)组,比较两组在早期再出血率、晚期再出血率、治疗次数、胃静脉曲张消失率、胃静脉曲张复发率、术中出血率、危险性大出血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无差异,从而评价GVL二级预防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114例,GVL组53例,GVO组61例。在有效性方面,GVL组早期再出血率、胃静脉曲张消失率及胃静脉曲张复发率与GV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VL组晚期再出血率明显低于GVO组(1.9%vs 14.8%,c2=4.370,P=0.037),治疗次数明显少于GVO组[1(1,1)次vs 1(1,2)次,U=1893.000,P=0.020]。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术中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GVL组术中喷血出血率与GV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vs 13.1%,c2=4.626,P=0.041)。GVL组危险性大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低于GVO组(1.9%vs 11.9%,0 vs 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两组胸腹痛发生率及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VL组和GVO组胃溃疡发生率在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vs 90.9%,c2=76.149,P<0.05;0 vs 52.5%,c2=38.653,P<0.05);且两组活动期胃溃疡发生率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为9.4%vs 85.2%、0 vs 80.0%、0 vs 3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选择地对GOV型胃静脉曲张出血行GVL二级预防治疗安全有效,并且采取积极的风险防控措施,GVL治疗在晚期再出血率低、危险性大出血率、溃疡持续时间、内镜治疗次数等方面优于GVO治疗。但由于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王亮[4](2020)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与套扎术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有10%~20%门静脉高压患者会出现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al,GV),其出血率在15%~30%左右,死亡率高达16%,输血量及死亡率均高于单纯食管静脉曲张。根据Sarin分型[1],胃静脉曲张可以分为GOV1、GOV2、IGV1、IGV2四种类型。其中GOV1是胃静脉曲张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食管静脉曲张在胃小弯侧延伸2~5cm而形成,约占全部胃静脉曲张的74.6%。目前对于胃静脉曲张特别是GOV1的最佳治疗方案有一些争议。部分专家推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其可以快速控制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GVB),有良好的预防再出血的效果。但是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也存在感染、异位栓塞、溃疡形成、排胶反应、注射针孔出血等多种不良反应。近期有部分研究报道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治疗GOV1效果不亚于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该术式不存在异位栓塞、排胶反应等不良反应,并可降低患者负担。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且多为疗效观察,缺乏成分效益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EVL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成本效益比之间的差异。目的对比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和内镜下套扎术(EVL)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成本效益比之间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72例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内镜下组织胶注射,42例)和B组(内镜下套扎,3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谷丙转氨酶、胆红素、肌酐、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术后不良反应、住院费用等。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并发症及成本效益比之间的差异。结果1.36名急性出血的GOV1患者在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后有1例在术后72小时内发生活动性出血事件,止血成功率97.2%(35/36)。22名急性出血的GOV1患者在接受内镜下套扎治疗后有2例在术后72小时内发生活动性出血事件,止血成功率为90.9%(20/22)。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接受组织胶注射治疗42名患者中出现了 1例早期再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再出血率7.1%(3/42)。接受内镜下套扎治疗的30名患者中出现了 1例早期再出血、3例迟发性出血,再出血率13.3%(4/30)。两组总体出血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复查内镜,组织胶注射组42名患者中有16例评价为显效,有21例评价为有效,总有效率为88.1%(37/42)。套扎治疗组30名患者中有8例评价为显效,有20例评价为有效,总有效率为93.3%(28/30)。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胶注射组术后有胸骨后疼痛患者6例,发热患者2例,肺部感染患者1例,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21.4%(9/42)。内镜下套扎治疗组有胸骨后疼痛患者2例,肺部感染患者1例,肝性脑病患者1例,溃疡形成患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5/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织胶注射组每提高1%总有效率所需的费用为(329.85±194.02)元,远高于内镜下套扎治疗组的(213.29±141.02)元,两组成本效益比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组织胶注射术相比,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套扎术可在不降低总体有效率、不增加副作用发生率的情况下明显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刘淼[5](2020)在《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夹心注射疗法治疗组、B组为组织胶+聚桂醇“三明治”夹心治疗组,C组为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A组,金属钛夹联合治疗组:于胃镜检查术中预先放置钛夹于曲张胃底静脉两端,阻断部分血流使曲张胃底静脉略塌陷,后应用组织胶+聚桂醇注射液夹心注射治疗,定期胃镜检查。B组:组织胶+聚桂醇“三明治夹心注射疗法”为主,定期胃镜检查。C组:临床治疗对比组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定期胃镜检查。同时记录每例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包括静脉曲张治疗后程度、内镜下治疗过程,术中组织胶及聚桂醇注射情况及钛夹安置情况。后分别于治疗后2周、1月、6月复查胃镜检查,并记录期间(治疗后6个月为观察周期)术后再出血情况、排胶情况、静脉曲张消除情况、钛夹脱落情况及是否发生巨大溃疡、发热、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如术前、术中及术后发生急性出血和再出血情况,及时内镜检查并处理,并做好出血原因、出血量的记录。统计三组患者相关数据并横向对比;对比三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近期、远期的疗效、治疗后再出血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社会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程度。结果:1.金属钛夹联合治疗组(A组)、组织胶“三明治”夹心治疗组(B组)、药物治疗组(C组)在胃底静脉治疗近期、远期的有效率分别为:近期:A组(93.33%)、B组(84.44%)、C组(50.00%);远期:A组(72.22%)、B组(55.63%)、C组(35.00%)。三组在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上,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2.金属钛夹联合治疗组(A组)、组织胶“三明治”夹心疗法治疗组(B组)、药物治疗组(C组)治疗后再出血率分别为:5.00%、16.73%、25.00%,组间差异存在,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热、腹腔感染、深溃疡、出血、异位栓塞等,横向比较发现:三组治疗患者在发热、腹腔感染及深溃疡、异位栓塞等方面,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三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社会功能评定及身心健康评定发现:A组在正常社会日常生活率高于B、C组;身心健康率方面金属钛夹联合治疗组(A组)高于另外对比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A、B组组织胶用量平均值对比,A组少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显着,同时未增加出血、死亡等的风险,减少组织胶用量,未见异位栓塞、深溃疡等并发症的增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武健[6](2020)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中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完成此类患者的中西医急救护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总院急诊科收治并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既往护理常规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根据急诊绿色通道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相应护理内容。主要观察指标为急诊门诊停留时间,次要观察指标分别从卫生经济学、医疗资源使用量和医疗质量与安全性方面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急诊门诊停留时间均数分别为63min、137min,且观察组患者急诊门诊停留时间中位数(56min)低于对照组中位数(10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急诊门诊总费用均数分别为1473元、1632元,观察组患者急诊门诊总费用的中位数(1278元)低于对照组的中位数(142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的使用率(81.1%)高于对照组(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观察组耳穴压豆的使用率(67.7%)高于对照组(16.0%),观察组冰冻紫黄液的使用率(23.6%)高于对照组(1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均为100%;未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在急诊门诊的停留时间,减少了急诊门诊医疗资源的占用,增加了其他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绿色通道的效率。在未明显增加患者急诊门诊费用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促进了冰冻紫黄液、耳穴压豆等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对指导急诊科护理人员完成对此类患者的中西医急救护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永超[7](2020)在《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效果的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镜套扎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纯内科药物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两种方法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于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选择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中心住院的701个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内镜套扎治疗的同时给予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的肝功能分级、止血、治疗后再出血、并发症及死亡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内镜联合药物组(治疗组)患者有533例,其中男性344例,女性189例;药物组(对照组)有168例,男性106例,女性62例。①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比中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除肌酐外的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③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在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血栓、红色征、血栓头、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④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内镜联合药物组治疗1年后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1年后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年后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内镜联合药物组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止血成功率:内镜联合药物组成功止血512例(96.1%),药物组成功止血138例(82.1%),内镜联合药物组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再出血率:内镜联合药物组早期再出血31例(5.8%),药物组早期再出血57例(33.9%),内镜联合药物组晚期再出血58例(10.9%),药物组晚期再出血60例(35.7%),内镜联合药物组早期及晚期再出血率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治疗组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回归系数为正值,OR值大于1,是治疗组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回归系数为负值,OR值小于1,是其保护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并发症:内镜联合药物组发热69例(13.0%),胸骨后疼痛103例(19.3%),吞咽梗阻感66例(12.4%),食管溃疡28例(5.2%);药物组发热35例(20.8%),胸骨后疼痛10例(6.3%),吞咽梗阻感15例(8.9%),食管溃疡6例(3.6%),两组患者均无食管穿孔、脓胸等并发症。内镜联合药物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胸骨后疼痛,而药物组为发热。相比药物组而言,内镜联合药物组发热率明显较低,而胸骨后疼痛发生率明显较高,两组在发热和胸骨后疼痛发生率上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吞咽梗阻感和食管溃疡发生率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生存分析:内镜联合药物组的生存时间的算术均数及中位数分别为56及60月,而药物组分别为42及35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内镜联合药物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比药物组更高,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生存时间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内镜联合药物组治疗1年后肝功能较前明显改善,而药物组治疗1年后肝功能无明显改善;2.内镜联合药物组止血成功率(96.1%)明显高于药物组(82.1%);3.内镜联合药物组早期再出血率(5.8%)明显低于药物组(33.9%),内镜联合药物组晚期再出血率(10.9%)明显低于药物组(35.7%);4.内镜联合药物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而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5.内镜联合药物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胸骨后疼痛,而药物组为发热。相比药物组而言,内镜联合药物组发热率明显较低,而胸骨后疼痛发生率明显较高;6.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内镜联合药物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比药物组更高,内镜下套扎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生存率。

王曦[8](2020)在《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比较少点大剂量与多点小剂量两种注射硬化剂治疗方法治疗食道残留曲张静脉的疗效;比较断流结扎和硬化剂治疗Lesmi,D1.5食管曲张静脉的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6-2018.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行内镜下套扎术(EVL)或内镜下硬化剂术(EIS)的患者,将总体患者分为EVL组和EIS组,每组又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每一组中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比较总体糖尿病患者中肝源性和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以及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术后再出血率。(2)回顾性分析2015.11-2018.9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硬化剂治疗的患者,分为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比较两组平均治疗次数、平均住院天数、静脉曲张消失率、硬化剂治疗有效率、急诊止血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2017.11-2019.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附属阜阳医院行断流结扎方法和硬化剂治疗的Lesmi,D1.5食管曲张静脉的患者,分为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比较两组在静脉曲张消失率、治疗有效率、急诊止血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断流结扎方法,是对粗大、不能一次结扎完全的血管,在血管的“左-右-左”分3点呈“>或<”型连续结扎,达到完全阻断血管。结果:(1)EVL组:糖尿病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25%、36.1%、44.4%)高于非糖尿病组(5.1%、7.6%、13.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7.916、14.581、12.822,P均<0.05)。EIS组:糖尿病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20.6%、32.4%、47.1%)高于非糖尿病组(3.4%、8.6%、1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5.325、8.403、8.159,P均<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EVL组及EIS组的年龄、肝功能分级进行控制后,糖尿病仍为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肝源性糖尿病与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0.227、0.123、0.580,P均>0.05)。总体糖尿病患者中,Child-Pugh A组术后1、3、6个月内再出血率(14.3%、17.9%、25%)低于Child-Pugh B+C组(28.6%、45.2%、59.5%),两组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内(c2=1.9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内(c2=5.590、8.069,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少点大剂量组治疗平均注射点数(2.73±1.01)点,硬化剂平均用量(20.61±7.69)ml,多点小剂量组治疗平均注射点数(5.78±1.01)点,硬化剂平均用量(11.33±6.35)ml。平均治疗次数:少点大剂量组(2.74±0.81)次少于多点小剂量组(3.22±0.9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9,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点大剂量组(7.44±2.27)天,多点小剂量组(7.66±1.97)天,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6,P>0.05)。静脉曲张消失率:少点大剂量组为46.8%,多点小剂量组为3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738,P>0.05)。硬化剂治疗有效率:少点大剂量组(87.1%)高于多点小剂量组(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589,P<0.05)。两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分别为(4.8%vs 3.1%、17.7%vs 1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0.000、0.014,P均>0.05)。少点大剂量组和多点小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vs 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26,P>0.05)。(3)静脉曲张消失率:断流结扎组(58.7%)高于硬化剂组(37.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759,P<0.05)。治疗有效率:断流结扎组的总有效率(93.5%)高于硬化剂组(7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815,P<0.05)。两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早期再出血率: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分别为4.3%和3.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0,P>0.05)。迟发性再出血率: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分别为4.3%和1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28,P>0.05)。断流结扎组和硬化剂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7%和1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604,P>0.05)。结论:(1)糖尿病为肝硬化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肝功能差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更容易出血,肝源性和非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术后出血率无差异。(2)针对食道残留曲张静脉,少点大剂量硬化剂注射法较多点小剂量硬化剂注射法疗效好。(3)对于粗大迂曲的食管曲张静脉,断流结扎法疗效较硬化剂法好。

刘辉[9](2020)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具有痛风病史患者,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高危因素,同时对比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非甾体类抗炎药(COX-抑制剂)对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选择2008年01月01日-2019年08月0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4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痛风未发作46例病例作为对照组。2.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数据包括:基本生理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病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食管病变、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其他病变);入院首次部分血生化检查(尿素、尿酸、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治疗(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斯奥美拉唑及输血);痛风急性发作治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NSAIDs)。3.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阐明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对比观察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NSAIDs(COX-抑制剂)对痛风急性发作治疗效果。结果:1.有痛风病史的8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其中46.51%(40/86)出现不同程度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2.单因素分析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26.74vs24.92)、胆固醇(4.27vs3.72)及甘油三酯(2.08vs1.63)与痛风急性发作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无独立相关性(P>0.05)。3.B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三种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BMI诊断界点为26.02,灵敏度为0.625,特异度为0.696,约登指数达到最高的0.321。胆固醇诊断界点为5.17,灵敏度为0.325,特异度为0.935,约登指数达到最高的0.260。BMI、胆固醇曲线下面积均>0.5,两者预测效果较好。甘油三酯预测效果不佳,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对痛风急性发作治疗缓解时间(5.00vs7.00)明显优于NSAIDs(COX-抑制剂)(P<0.05)。结论:1.BMI、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是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但非独立危险因素。2.BMI及胆固醇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有密切关联性,定期检测与监控能较好的控制疾病进展。3.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NSAIDs(COX-抑制剂)在治疗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风急性发作中均是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较NSAIDs(COX-抑制剂)对疼痛缓解起效更快。

ChineseSocietyofSpleenandPortalHypertensionSurgery,ChineseSocietyofSurger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10](2019)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文中提出

二、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药物及内镜治疗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药物及内镜治疗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气管插管在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并发症及预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定义
    1.4 内镜治疗流程
    1.5 研究终点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特征
    2.2 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止血方式
    2.3 PEI 组与非PEI 组的结局事件
    2.4 Cox回归分析术后6 周内死亡的预测因素
    2.5 Kaplan-Meier法估计EVB术后6 周生存曲线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胃静脉曲张套扎术二级预防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GOV型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与套扎术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胃静脉曲张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内镜下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概述
        1.1.1 现代医学诊疗现状
        1.1.2 祖国医学诊疗现状
    1.2 临床路径与临床护理路径
        1.2.1 临床路径
        1.2.2 临床护理路径
        1.2.3 急诊绿色通道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量的确定
        2.1.3 分组及临床护理
        2.1.4 观察指标
        2.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1.6 质量控制
        2.1.7 伦理审查情况
    2.2 结果
        2.2.1 基线资料比较
        2.2.2 急诊门诊停留时间
        2.2.3 卫生经济学评价
        2.2.4 医疗质量与安全性评价
        2.2.5 脱落、中止病例情况说明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基线资料情况
    3.2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救治效率的影响
    3.3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就医成本的影响
    3.4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使用率的影响
    3.5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中的条目应用与评价
        3.5.1 急诊胃镜检查时间的选择
        3.5.2 三腔二囊管的使用
        3.5.3 心肺复苏术与气管插管术的应用
    3.6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7.1 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
        3.7.2 评价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3.8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知情同意书
    附录2:病例报告表
    附录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图
    附录4: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流程图
    附录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广东省中医院)
    附录6:广东省中医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流程图
    附录7: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效果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诊断标准
    4.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5.随访
    6.观察指标
    7.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肝硬化的病因
    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4.实验室检查
    5.影像学及内镜检查
    6.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
    7.止血成功率
    8.再出血率
    9.治疗组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0.并发症
    11.生存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
    1 引言
    2 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参考文献

(9)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2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3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B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三种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
    4 ANVUGIB病例痛风急性发作不同治疗方式分析
讨论
    1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2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内镜治疗进展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1 溃疡、炎症性疾病
        2 机械性损伤
        3 血管性疾病
        4 上消化道肿瘤
        5 肝胆胰腺疾病
    二、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进展
        1 内镜治疗前病情监测及生命体征支持
        2 内镜治疗前药物处置
        3 内镜治疗进展
        4 介入及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药物及内镜治疗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钛夹联合内镜下组织胶注射在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D]. 孙若楠. 山东大学, 2021(11)
  • [2]气管插管在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并发症及预后评价[D]. 曹海燕.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胃静脉曲张套扎术二级预防GOV型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袁曼.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4]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与套扎术治疗1型食管胃静脉曲张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王亮. 郑州大学, 2020(02)
  • [5]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研究[D]. 刘淼.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6]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D]. 武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效果的随访研究[D]. 王永超.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及食管特殊直径曲张静脉的处理方法研究[D]. 王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D]. 刘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J]. ChineseSocietyofSpleenandPortalHypertensionSurgery,ChineseSocietyofSurger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12)

标签:;  ;  ;  ;  ;  

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药物及内镜治疗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